古希腊教育

2024-07-19

古希腊教育(精选12篇)

古希腊教育 篇1

摘要:古希腊希腊化时期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以文学教育为主。那么,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与以往城邦时代与古典时代的教育特征相比较, 整个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精神对于古希腊人是一个颠覆与适应、继而发展与破茧而出的过程。当然这一切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政治经济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可分离的。所以, 本文要探究的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深深的刻在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特点上, 乃至随着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教学的日益发展, 音乐的教育与教学所呈现出的局面与特点。

关键词:历史的转型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化与教育目标的改变,文学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为关系

希腊化时期又称希腊主义时期, 是古希腊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后阶段。从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客罗尼亚战役中击溃雅典联军着手统治整个希腊开始, 到公元前30年最后一个希腊化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为罗马人所灭。除以上用史时和史事来定义古希腊史上的这一时代外, 之所以这一时期还被称为“希腊化时期”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文化意义。国王腓力二世统治希腊后不久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后开始东征, 在短短不到十年里, 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其疆土从喜马拉雅山支脉和印度东北边陲直达意大利, 并用希腊文化去统一庞大的帝国。如今, 我们站在21世纪再去回望这段史实, 漫漫的历史长河证明:一代军事天才帝王亚历山大凭借发动战争仿佛瞬间就拥有一个庞大的帝国, 可在他死后, 帝国迅速土崩瓦解。所以他的不朽遗产不在政治方面, 也不在军事方面, 而是在文化方面, 即用先进的希腊文化与教育去“统一”东方世界。如非洲的埃及、小亚细亚的拍加马 (Pergama) 等城都是“希腊化”国家, 它们和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雅典与亚历山大里亚遥遥相对, 几乎可以平分秋色。亚历山大死后, 希腊民族的概念扩大了, 不再仅仅局限于爱奥尼亚地区数以百计的城邦, 凡是能说希腊语、受过希腊式教育的人皆可称为希腊人。

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开始, 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 以雅典为首的各城邦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激化了社会各阶层的种种矛盾, 雅典也因此逐渐走下坡路。经济基础的变化势必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那么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 (在古希腊, 从传统上来说, 艺术教育指音乐教育) 也就不可能不受到其冲击, 结果导致:以音乐陶冶情操, 如希腊传统四美德——爱智、公正、节制、勇敢作为教育主力的传统的艺术教育, 已不在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以普罗泰哥拉等为首的一批哲学家便针对新形势, 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并主张进行以传授“学会处理公共和个人事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这即是古典主义时期教育所贯穿的总目标与总特征。音乐教育当然也不可能例外。有的史学家指出“他们 (智者们) 从一个城邦到另一个城邦, 到处广授门徒, 教授有关雄辩术、修辞学、文法以及部分自然科学知识, 创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学派。从此, 体育与音乐教育便逐渐趋于没落。”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 第260页) 而笔者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时代背景之下, 音乐教育的目的必定有所不同。只要其目的适应了其时代发展的需求, 对于人的培养就不能一概而论说是进步了或是倒退了。再者智者们依照自身的时代背景, 不仅准确定位本时代的教育目标, 为其找到出路, 而且也并没有忽视音乐教育, 且对于音乐教育还有着自己的主张。另外, 进步的时代不一定有进步的教育, 倒退的教育也不一定就发生在落后的时代, 这里面还有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因素在起作用, 与教育本身的关系并不是太大。所以, 教育目标主动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本身就是积极的, 也是人类社会的天性。毕竟教育与政治、经济等相比它不是时代变化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有时, 它只能去映衬而不能去改变, 它只能去配合而不能去驱使。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从相应的时代背景中推出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但却不能先设定一种教育目标, 然后再去发展一种与之相应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来呼应其教育。当然, 教育理想可以有, 但请别忘了, 教育学首先属于应用学科的分支,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其实, 这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的道理。介于此, 笔者认为, 古希腊在各个时期的音乐教育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都有其精华所在, 都有我们今人可借鉴之处, 且还有丰富的史实资料加以作证。这即是, “不冒进, 不退后, 一心一境看当下。”还有, 毕竟此论文的角度不是站在“音乐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内。那么, 下面将要阐述的希腊化时期音乐教育的状况, 也是报有了这样的态度。

希腊化时期, 伴随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与民主政治的消逝等一系列客观形势的巨变也必然导致人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态度上的巨变:各城邦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变成了庞大帝国中的一个普通城镇, 个人首先是属于整个希腊化世界的一个分子, 城邦的利益已不再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哲学不再关心宇宙本原和万物规律等问题, 变成了试图指导人们出身立世的伦理原则。在这一伦理原则指导下的哲学就是这一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广阔背景。于是, 个人身心协调与人格完善的教育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通过阅读、书写、算术、体育、音乐等学科的学习后达到, 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与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取得成功, 同时求得精神上的安宁与平静。并出现与其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初等、中等、高等上下衔接、多层次的学校体系, 且向学生们传授着一系列“出身立世”的课程。所以, 修辞学、哲学等文科, 适应了当时年轻人的需要, 唤起了他们的兴趣, 变成了各科教学中真正活跃的因素。这便是希腊化时期教育的时代特征即以文学教育为主。那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深深的刻在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特点上, 乃至随着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日益发展, 音乐的教育和教学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与局面呢?

第一, 音乐教育的启蒙在家庭 (0—7岁) 。这一特点几乎在古希腊的各个时代都差不多。因为古希腊人从未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家主要由母亲教养, 有钱人的家庭还请保姆进行教养。儿童通过母亲或是保姆为自己歌唱摇篮曲的时候, 初步接触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第二, 音乐教育的内涵与以前的时代相比的变得狭窄了, 只包括乐器、唱歌、舞蹈以及刚刚出现的绘画艺术, 诗歌和散文则被列入文科课程之内。至此, 古希腊音乐教育的两面性即在教育教学中几乎包括了除体育以外的所有科目的广义的概念已不复存在, 仅剩下与现今我们所理解的音乐教育相同的狭义的一面, 即吹拉弹唱等等。例, 儿童在完成初等学业后, 进入中等学校学习。文科有诗歌、戏剧、散文, 写作;理科有几何, 算术以及部分音乐理论。

第三, 由于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导致音乐在内容、节奏、旋律等方面变得异常复杂, 这就要求对乐器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使其表现内容更广泛、表现形式更活泼。这样, 就对演奏 (唱) 者技艺的要求更高, 那么为求技艺的精湛, 就必需数年苦练, 久而久之, 就变得非常人所能问津了。最终导致, 音乐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 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 他们把技艺即以前作为音乐表达手段的东西变成了追求的目的。可学校的音乐教学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发展。与之相反的是, 学校却把音乐简单地作为道德和伦理观念灌输的工具了。虽是这样, 这时的音乐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只不过它没有为促进其音乐本身的发展而努力, 而是为促进当前时代的教育目标文学教育, 做出了一定意义上的贡献。本时期高等教育的形式学园, 其中由当时著名哲学家芝诺 (Zeno) 创办的斯多葛学派学园中的哲学教学思想就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在其中的意义。该学派哲学的中心问题是道德学。提倡过一种理性的生活, 乃至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受理性的支配。认为人对观念的获得和对事物的认识并非完全来源于直接经验, 其间接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来自于个人的理性思索与判断;二是来自于对修辞学、逻辑学、辩证法、诗歌、音乐等学科的学习。并希望通过对这些科目的学习与研究, 能够使学生们增长见识,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了, 健全德性, 丰富其自身的理性生活。

最后, 就音乐的传播性来说, 希腊化时代比以往的时代更加普及, 原因主要有二, 当然也是与上述内容不可分的。一是音乐本身的职业化发展。由于音乐的技术朝着光彩绚丽的方向发展, 掌握了其炫技的人便可以糊口, 音乐被当成了固定的谋生手段。二是音乐在教育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被广泛运用到当前时代的教育目标即文学教育中。这无疑也扩大了音乐教育在当前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腾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英]纳撒尼尔.哈里斯著.古希腊生活[M].李广琴译.太原:希望出版社, 2006

[3][英]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古希腊史[M].郭小凌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4]世界文学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

[5]汪为华.一口气读完欧洲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6][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著.欧洲史[M].蔡鸿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徐峙等著.

[7]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 (上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马东风著.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古希腊教育 篇2

(一)填空题

1、“三艺”是辩证法、文法、_____。

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____、角力。

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

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____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5、“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____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

6、“三艺”为_____所创。

(二)选择题

1、“三艺”为_____所创设。

A.柏拉图B.智者派C.亚里士多德

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___和角力。

A.游泳B.射箭C.投标枪D.击剑

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____办理。

A.私人B.企业C.国家D.私人和国家共同

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____。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三)改错题

1、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

2、斯巴达的学校都由私人办理。

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

4、古代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文雅教育性质。

5、“三艺”是算术、文法、修辞学。

6、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国家办理。

7、“三艺”为柏拉图所创设。

8、在古代雅典,女孩七岁以后不再在家中读书、习字。

(四)解释概念题

1、古代雅典的“教仆”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五)简答题

1、试述斯巴达教育体系。

2、试述雅典教育体系。

3、试概括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5、试概括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六)论述题

1、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第二讲 古代代希腊教育

▇ 答案

(一)填空题

1.修辞学2.投标枪3.要求身心和谐发展4.奴隶主5.奴隶主6. 1 智者派”“

(二)选择题

1.B2.C3.A4.D

(三)改错题

1.将“斯巴达”改为雅典或将“要求身心和谐发展”改为“军事体育性质”2.将“私人”改为“国家”3.将“军

事体育性质”改为“要求身要求身心和谐发展”或将“雅典”改为“斯巴达”4.将“文雅教育”改为“军事体育”5.将“算术”改为“辩证法”6.将“国家办理”改为“私人办理”7.将“柏拉图”改为“智者派”或将“三艺”改为“四艺”8.将“不再”改为“仍”

(四)解释概念题

1、“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2、“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五)简答题

1、在斯巴达,儿童属于国家的,检验合格、体质健壮的婴儿在国家监督下由父母教养到手岁,不合格的即被抛弃。男孩7岁起就被送入国家公有机关,过半军营式的生活,一直到18岁。在这里,儿童从小过着集体生活,以年龄分队,由20—23岁的青年担任小队教导员。其上,设有总监,另有一批助手,称为“鞭打者”。为了养成艰苦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给予儿童的饮食起居条件极端简陋、苛刻,使之习于忍耐饥寒,还用残酷的鞭打和野兽的扑咬作为训练的手段;这培养机警性和仇恨儿童的心理,他们要求儿童到附近希洛人居住的村落偷盗食物和柴米,甚至在夜间举行捕杀奴隶的“实习”;为了对儿童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他们通过教官或来访的社会上层人士,采用讲述或谈话的方式使儿童了解斯巴达人的风俗习惯、传统、宗教仪式和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法律、行为标准。在这里,智育不受重视,文化知识极端落后,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军事体育活动,除五项竞技运动(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外,还有骑马、肉搏、游泳、射箭等军事游戏。儿童也接受音乐与舞蹈教育,不过是与军事体育结合进行的,含有军事和宗教的意义。儿童唱宗教赞美歌儿战歌以激励尚武和爱国的情感,跳舞则是军事体育动作的模拟和敬神的表示。

斯巴达青年满18岁,就被送到埃弗比(Ephebia,士官团,高一级的教育机构)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到20岁止。入团前,青年必须接受当众鞭打的考验,能忍受者为合格,哀号求免者则被剥夺入团资格。埃弗比团由精干的军事家领导,学习地形和进攻、防御的战略。军事训练还包括经常对奴隶进行空袭和捕杀。

斯巴达还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在体力方面和道德方面也受到同样的教育,以便适应斯巴达的社会生活,成为体格健壮的母亲,在男子出征时还可负起保卫的职责。

2、雅典儿童7岁前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如投骰子、玩小马、雕刻等等,成人还给他们讲故事、童话和神话,注意培养他们各种礼貌行为。这些工作往往由“教仆”承担。女孩7岁以后,仍在家中读书写字,学做家务,这是因为雅典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甚至不能参加雅典的民主生活,所以不受学校教育。

男孩7岁起由教仆陪送到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初等教育。这些学校都是私立的、收费的,没有官定的章程与课程,这一点也与斯巴达不同。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在弦琴学校学习音乐、吟诵荷马史诗、演奏七弦琴。所有教学内容都含有宗教、道德教育性质。此外,儿童还经常参加奔跑、骑马、投枪等体育活动。学校教师地位很低,有些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加之当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教与学都很困难,教师经常使用体罚,教学方法简单粗暴。

男孩到了13、14岁,可以进入私立的体操学校,重点进行体育训练,如五项竞技活动、体操和游泳,但也辅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并经常请官吏与有名望的长老到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谈话。在这里,体育还与美育相结合,非常重视发展儿童的体型美和动作美,并不像斯巴达那样单纯发展膂力。

三两年的体操学校生活结束之后,一般平民的子弟大多就业谋生,显贵者的子弟继续入国立体育馆。在这里,年在16岁左右的青年除进一步接受体操、骑马、射箭、和音乐的训练外,还学习政治、法律和三艺(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便为将来参加国家行政工作做准备。国家除委托专职人员负责体育馆工作外,还常派上层人士到这里和青年谈话。由于体育馆也是成年人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所以青年在与成年人的接触中受到政治和社会的教育。此外,青年还参加公民集会,上戏院或到法院旁听,以熟悉奴隶制的生活。

年满18岁的国立体育馆毕业生可升入埃弗比团。这种军事政治性质的学校在当时可算是高等教育了。青年以一年时间深入学习军事技术、军事知识和战争艺术,同时还要学习政治和参加社会活动。一年满,国家授予给他们以矛、盾两种武器,要求他们誓死保卫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并送他们到边防地区的军队中去见习一年。雅典青年20岁以后始成为享有完全政治权利的正式公民,可任国家的军事职务和官吏。

3、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

4、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

(六)论述题

1、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

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

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除了上述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下面几个不同点:斯巴达的学校只有军事体育一种类型,而雅典除进行军事体育的体操学校和军事学校外,还有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斯巴达的学校都由国家办理,实行免费教育,而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私人设立,收取学费;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雅典则相反。

重读古希腊悲剧 篇3

海镭格尔:《形而上学引论》

在欧洲语言中,戏剧一词(theaomai,the-ater,theatre)同理论一词(theona,theory,thorie)具有共同的词根,意指全神贯注地观看。这提醒我们,在欧洲最早的戏剧形式中,感性的呈现与理性的观照,即诗与思,是密不可分的。于是,古希腊人在悲剧中不仅清晰地呈现了自身的存在,而且深刻地思考了这一存在的意义。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在荒漠的高加索山上,从天上盗来火种而拯救了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被宙斯锁在岩石上,聆听着轮番前来开导的众神喋喋不休,被宙斯诱骗的少女伊娥受到嫉妒的赫拉惩罚,在牛蝇的追逐下四处流浪,却不知道痛苦的缘起和自己的归宿何在,也来向普罗米修斯求教。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情节,埃斯库罗斯却写出了希腊早期最著名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对于埃斯库罗斯和古希腊人来说,《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之所以被视为悲剧,就在于它展现了作为此在的希腊人对于存在的悲剧性实质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在这出悲剧中,所有人物都处在一个高于生存的存在的层次上,同时又无不具有属于生存的人的弱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众神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一定要卷入一个作为凡人的伊娥。

对于人来说,只有当其超越了死亡,即意识到超出生死之外的某些东西时,他们才可能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在此之前,如普罗米修斯所言,人只是“营营苟苟地耗去他们的生命。”正是普罗米修斯教导人“把他们的目光从死亡转开”。结果,人开始意识到了痛苦,因而也就意识到了他们的悲剧情境。所以,伊娥说:“死的最后归宿也比无止境的受苦更容易忍受。”普罗米修斯甚至也哀叹道:“不幸的是我没有智慧将自己从眼下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存在的痛苦较死亡更具有悲剧性。

还没有意识到其悲剧性存在的人是盲目的。普罗米修斯说:“在没有光的洞穴的最深处……人们虽有看的能力,却无所见。”

“洞穴”一词让我们想起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个关于认识的著名寓言。其实,于古希腊人而言,“看”和“知”几乎是不分的(在希腊语中,这两个动词的词根一样,都是vid—)。就如德里达告诉我们的,“在其希腊文化的谱系中,欧洲思想的整个历史,欧洲语言中思想一词(idein,eldos,ldea)的整个语意学,如我们所知——如我们所见,是将看和知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普罗米修斯首先教会了人们去看——去知,因为他从天上盗来送给人的礼物(天赋)是火。尽管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火”作为神话中最经久的因素之一体现着文明的物质基础,并强调“从生的到熟的”是从“自然”(nature)到“文化”(culture)的关键一步,也尽管弗洛伊德认为“火”作为阴茎的象征意指人的不可抑制的性欲望,并相信“盗”与“给”显示着性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锁,但“火”同“光”一样,与“太阳”、“视觉”、“理性”、“知识”、“智慧”等词语之间的语意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其实,“普罗米修斯”一词即意指“先知”,而埃斯库罗斯在剧中反复强调普罗米修斯的预见和预言能力的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拯救了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的真正形象是一个智慧的教师而不是一个鲁莽的战土。就像查尔斯·塞加尔所指出的:在这出悲剧中,“因为教授了人们文明的艺术——包括书写和计算——受到惩罚而遭囚禁,被钉在高加索岩石上的,那对于所有走近他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令人憧憬的对象的巨神普罗米修斯,占据了舞台的中心。”普罗米修斯的力量来自于对知识的整理、掌握和传授,他也因此而受到惩罚。实际上,他被宙斯囚禁的真正原因是,他知道关于宙斯未来的秘密。于是,普罗米修斯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遭到囚禁的知识分子。

盲目使人疯狂。伊娥因不停盲目游荡所带来的痛苦而变得疯狂。因此,她恳求普罗米修斯为自己疗治(“指出一条道路”)。她请求道:“告诉我[一切)p巴,如果你知道的话。”她急切地想知道(看见)她所不知道(未见)的一切。但是,普罗米修斯却犹豫不决是否要告诉她全部的真相。也许,“视而不见比了然于心对你更好,”普罗米修斯说。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疗治可能会给她带来更大的痛苦。正像他告诉合唱队的那样,他所给予人们的——看和知的能力——也许只是“盲目的希望”(bhnd hopes)。运用“视力”,人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情境,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承受这种情境而成为一个悲剧英雄。具有自我意识意味着具有自由意志,但在这个世界上有另一种比任何个人意志都更为强大的,甚至连宙斯也无法逃避的力量,古希腊人称之为“命运”。普罗米修斯当然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在悲剧的一开始,对于自身命运了然于心的普罗米修斯就曾提醒自己:“我必须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一切,尽我所能地更轻松地承受它。”但他还是无法做到这一点。在随后的场次中,他时而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哀叹,时而因宙斯的不义而愤懑狂怒。众神都认为他不够明智,聪明的赫尔墨斯甚至用“疯狂”和“盲目”等字眼来责备他。不过,正是这种盲目与疯狂使普罗米修斯在精神上接近了伊娥、希腊人和我们。

埃斯库罗斯在悲剧《阿伽门农》中指出:“宙斯……早已规定好了,智慧只能从痛苦中得来。”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被钉在岩石上的普罗米修斯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他剩下的权利只是在沉默和讲话之间作出选择,而他第一次开口就“悲哀地询问,什么时候他[宙斯]才能为我的痛苦定出一个期限。”作为“先知”(如其名字所意指的),普罗米修斯知道包括宙斯在内的一切神与人的命运,但他却独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他知道自己最终会被释放,他却不知道那一天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过:“有时候,我真希望弗洛伊德注意的是埃斯库罗斯[而不是索福克勒斯],给我们一个普罗米修斯情结而不是俄狄浦斯情结。”可什么是普罗米修斯情结呢?

《俄狄浦斯王》

对于整个西方文明来说,俄狄浦斯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不过,不管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中心主题是什么,对于tmth(真相、真实、真理)的探寻无疑是这一悲剧事件的基本推动力:俄狄浦斯对自己身世的追寻和人对自己命运的探寻。因此,海德格尔说:这出戏剧的展开就是“在外表(歪曲和遮蔽)和敞开(真实和存在)之间的一场斗争。”在《俄狄浦斯王》中,这种探寻的过程和结果都归结为一个中心的意象——盲目的俄狄浦斯。

在悲剧的一开始,盲目的意象便通过人的无知与神的全知之间的对照展示出来。瘟疫把底比斯人笼罩在黑暗和混乱之中,甚至连城邦的拯救者,“在所有人眼中最伟大的”俄狄浦斯王也无法看出灾难的缘起。这种置身于黑暗和混乱之中的恐慌,威胁着城邦的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其实,如恩里克指出的:“全部文明就是一场对抗混乱的斗争。……在任何情况下,混乱总是指向相同的危险:一个失去了路标,失去了约束的世界…‘..”

對于底比斯人来说,面对这种失去了路标和约束的世界,“惟一的解救”便是去求助阿波罗一太阳、光明、知识、理性和秩序之神。于是,克瑞翁前往阿波罗神庙求得了神谕。神指明了瘟疫的起因,却拒绝指出谋杀者的名字。这时,合唱队(在此剧中是由底比斯最有智慧的老人们组成的)指出了“第二条最好的”途径:去询问盲人预盲者泰瑞希阿斯‘因为,“泰瑞希阿斯所见常常就是阿波罗所见。”

泰瑞希阿斯指出了灾难的缘起,俄狄浦斯却无法相信。他对泰瑞希阿斯说:“你的头脑、耳朵和眼睛都是瞎的。”被激怒了的泰瑞希阿斯答道;“你有眼睛,你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在这里,对俄狄浦斯的谴责直指他的乱伦及其后果,即对家庭秩序的破坏,但同时也强烈暗示出俄狄浦斯已经不再具有作为政治领导者的资格,即他无法在一个有序的历史/谱系基础上把城邦凝聚在一起。因此,泰瑞希阿斯对俄狄浦斯的命运作出了一个可怕的预言:“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强烈的对比:一个有眼睛的国王的盲目无知和一个失明的预言家的洞悉一切。

泰瑞希阿斯是一个预言者,因而他同神更为接近。对于凡人而言,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合唱队中的安提斯特罗菲坚持道:“一个人可能在智慧上超出他人,但在见到那些言词得到证实之前,我还是不相信那些诋毁国王的人。”这暗示出了俄狄浦斯命运的另一方面——一个受害者和替罪羊。不幸的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泰瑞希阿斯所说的话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甚至俄狄浦斯自己也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说:“我有一种要命的恐惧,那个老预言家是有眼睛的。”当俄狄浦斯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时,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当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时,他便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视觉。

对于俄狄浦斯自己弄瞎眼睛这一事件,人们已经谈论了太多太多。但以往的解释似乎大都过多地强调其冲动的、自虐的、自我惩罚的方面,而忽视了这一行为的深思熟虑的、心理满足的、自我肯定的因素——超越自我的胜利。的确,对于以往内在盲目的征服是可怕的和代价惨痛的,但俄狄浦斯还是选择了它,而正是这一选择使俄狄浦斯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如多德所言:“俄狄浦斯是伟大的,但那不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尘世地位——他的尘世地位是一个将如梦一样转瞬即逝的幻觉,而是因为他的内在力量:不惜任何个人代价去追求真实的力量,一旦发现后去接受和承受它的力量。‘这个恐怖是我的,’他喊道,‘除我之外无人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它’。”

这样,俄狄浦斯还是胜过了泰瑞希阿斯。在这里,实际上有一个未言明的对比。虽然都是盲人,但俄狄浦斯是为了拒绝去看见和知道他不想看见和知道的东西而把自己弄瞎的,而泰瑞希阿斯却是因为看见了和知道了他不应该看见和知道的事情而被变成瞎子的。 这部分地说明了何以泰瑞希阿斯的失明不是一个悲剧事件,而俄狄浦斯的失明却是一个悲剧事件。

更重要的是,在剧中是阿波罗以其神谕解开了俄狄浦斯的罪恶之谜。这暗示了他肯定早就预见到了,甚至可能正是他安排了这一切。后来,俄狄浦斯自己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谴责众神道:“我并不知道我以前做的一切,他们[众神]知道。那些给我设置了陷阱的人,他们知道!”不过,俄狄浦斯之罪并不在于他无意识地做出了杀父娶母的事情,而在于他没有为自己无意识犯下的罪行负起责任来,o这就是何以整个西方思想史一直企图证明俄狄浦斯无论如何是有责任的。因此,一旦他决定以有意识的行为为自己无意识的罪过负起责任,其自我戕害的行为便被视为一种带有男子气概的英雄举动,那恢复了他对城邦/政治和家族/伦理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我们知道,对于黑格尔来说,俄狄浦斯是哲学认识的原型和代表,是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的确,在神话中,他是自我反思的第一个例证,是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次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荷尔德林认为,对于俄狄浦斯王来说一只眼睛也许都太多了,而尼采则对俄狄浦斯那“无畏的眼睛”大加赞颂。因为,纯粹的哲学观照是不需要环视四周的,对于自我存在的意识也不需要尘世的荣耀加以证实。于是,在女儿安提戈涅的陪伴下,失明、落魄和年迈的俄狄浦斯于自我流放的岁月中历经苦难,却仍旧保持着一种精神的高贵和思想的洞彻。

弗洛伊德也是对的。从一开始俄狄浦斯就是一个怀有欲望和恐惧的人,他的神圣地位从始至终就同他的情欲和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俄狄浦斯,但它的确使俄狄浦斯变成了一个同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的人,具有人性的全部卑微和脆弱。

不过,从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乃至性的角度来看,俄狄浦斯又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的因而也就是普遍的人。就像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的神话已经清楚表明的,他在回答斯芬克斯之谜时所说的那个“人”宇(Man)指的是一个西方的、文明的、男性的人。正如米切尔·格林伯格指出的:“同俄狄浦斯与那个作为混血的、祸害的和浑浊的他者的斯芬克斯的相遇联在一起的,是斯芬克斯的被打败和自城邦的被驱逐。这个他者以其异质性所代表的不仅是那种以她们青春的繁盛诱惑男人的危险的女性特质,而且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代表着全部东方的、女性的野蛮文化。以其致命的回答,俄狄浦斯确立了古典的,即男性仪式的统治。”

因此,以最后的自我肯定,俄狄浦斯挽救的不仅是城邦,而且是古典的男性仪式的统治,这使其成为西方最伟大的悲剧英雄。

古希腊教育 篇4

1. 中国古代“游”的思想源流探析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道、德、仁、艺四者是彼此相通的, 立志要高远, 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道和德如何发挥则在于仁的发挥, 爱人爱物。做到了这几点之后才能“游于艺”, “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技能不但要达到熟练掌握, 还要让良知、良能进入这些技艺和艺术, 使道、德、仁、艺相互融通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这样的“游”才能畅通无阻。

庄子的《逍遥游》是不言道德而应合于自然之道的自由境界, 人不受外物约束而在精神世界中达到的一种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境界, 并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而庄子答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庄子意为不愿受国事牵绊, 毋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获得个人的内心自由, 过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生活。

2. 古希腊“游戏”的思想源流探析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提出游戏说的人, 他的著名残篇:“这个宇宙, 亦即万物, 既非某个神, 也非某个人制造出来的, 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烧, 在一定的尺度上熄灭。”因此, 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火的自我游戏”, 整个世界都是如儿童般在游戏, 在赫拉克利特的“游戏说”里, 游戏是开启智慧的途径。

柏拉图是把游戏说应用于实践的人。他在《理想国》的“教育之实在与影响”一章中如是写道:“幼年时代之教育, 当具游戏之性质, 俾可使学者对之不易厌倦, 并可由此观察各人性之所近。”柏拉图提倡用游戏的方式教授数学、几何等学科知识,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此外, 柏拉图还提倡通过“游戏”的方式强健人的体魄, 这里的“游戏”指的是体育运动。他认为体育能够让人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勇敢顽强的作战精神, 并为人提供一个健康的身体保证心灵的更好发展。

二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游戏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发

一谈到游戏人们想到的是使学习者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与现实脱节的网络游戏抑或是纵情享乐虚度光阴的消遣类游戏, 尤其是在教育中游戏更是被视为毒药。这是对“游戏”的片面理解从而导致对游戏本身的误解。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 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本真意义上的游戏, 是对人本性的激活、唤醒和释放, 从而带给学生全面人格、自由个性以及创造力和思维力的解放。而当今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创造力不强、思维定式等问题, 这正是游戏能够在教育领域发挥用武之地的所在。此外, 游戏的其中一种形式——体育运动在高年级的教育中缺失的现象尤为严峻, 面对升学的压力, 学校、家长和学生方面都一致将精力集中在脑力活动上, 而忽视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游戏是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活动。《论语》中有“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记录, 这是春游和咏诗结合的一个例证。“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录的“曲水流觞”同样也是春游和咏诗结合的一个高雅的活动。在如今的教育活动中, 也需要安排春游等户外活动, 学生们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 不仅可以打开心扉, 舒展胸怀, 心旷神怡, 还得以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看到事物真相, 进而感知与评判。

古希腊的游戏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秉承游戏全部形式和特征的竞技比赛。在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的门口, 竖着一块石碑, 上面镌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就在这样一个人类主体意识开始巨大觉醒的时代, 产生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高举主体精神旗帜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高度重视参加者自身的内在需要, 高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为游戏的竞技比赛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体育运动在当今的教育中不仅仅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 更能够让学生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1][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2]洪琼.中西“游”和“游戏说”的融通性[J].天津社会科学, 2009 (4)

[3]许丽珍.论教育和游戏的融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

[4]吕逸.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6

古希腊神话对希腊的影响。论文 篇5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她的神话又伴随着希腊这个民族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具有永久的魅力。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神化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实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何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的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次幻想出世上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话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神话在维持人们的社会性上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变换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从古罗马时代起,无数文人便把古希腊文学看成了他们不可企及的却试图攀援的高峰,古老神话中的诸神以及史诗、悲剧中的英雄在抚慰他们心灵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希腊神话中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人们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对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和酒神这两个极富象征形象的创作性阐发,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确立了一个全新的立场。

希腊神话中神是高度的人格化的。从神祗形象的造型看,多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主要神祗都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诸神也样样具备,诸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世俗化的色彩极浓。多数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很任性,爱享乐,虚荣心、嫉妒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还不时溜下山来和人间的美貌男女偷情。以宙斯为代表的大多数神都喜欢捉弄人类,甚至三番五次打算毁掉人类,还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天后赫拉则妒忌心极强地迫害她的情敌,诸如此类。这就与东方是神界的威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举东方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神话为例,中国神话中神祗还具有浓厚的动物色彩和人兽同体的特色,如人面龙身的雷神,人首蛇身的女娲和伏羲,人身牛首的农神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是有着高尚“品格”和“德行”的伦理道德的典范,威严端庄,另凡人敬畏至极。希腊神话中的“神的故事”是基于人的体验和人的感受,所以,希腊神话可以说是“人化”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和理性色彩。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和赞扬,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肯定和赞扬。因为,希腊神话的文化心理背景是乐观主义的理性的。如果说东方神话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那么,希腊神话则较少受宗教影响。它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神力越强及人力越强,享受的就更多,生活的幸福就越大。总之,希腊神话体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纯朴,活泼浪漫,以及希腊人渴望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和美好愿望。希腊神话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的夸张,又有现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地创造力。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了。

探寻古希腊艺术(一) 篇6

在当今的西方文化中,包括几何、物理、生物学、解剖学、神话、政治、哲学、艺术等在内的诸多学科,几乎没有一样智力性活动不是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可以说,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缩影。而绚烂的希腊艺术也正是西方艺术的发展基石,并一直被奉为西方古典艺术的典范和标准。

从克里特的米克诺斯宫壁画,到迈锡尼的阿伽门农面具;从神秘的古风库罗斯雕像,到展现比例与典雅之美完美结合的“赫尔墨斯与小酒神”,古希腊为人类留下了诸多丰富而多元的视觉遗产。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对希腊艺术又真正了解多少?在西方,对希腊艺术了解的多寡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可见其重要性。从本期开始,我们计划在“域外经典”栏目中分4期介绍希腊美术。在这段新奇而动人的古希腊之旅中,除了大家以往耳熟能详的一些方面之外,还将看到古希腊艺术更多值得关注的部分——例如,希腊雕塑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都是纯白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实际上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等等。

希腊艺术镌刻在大理石上,也镌刻在西方文明史中。古希腊人的艺术足迹,留在帕特农神庙上,远播到西西里、小亚细亚等地,而实际上,它也留在人类生命不息的艺术记忆当中。人们在赋予希腊艺术永恒性的同时又在不断重新定义其历史价值,这才是今天的我们回味与谈论它的意义所在。

欧洲文化最重要的起源来自哪里?毫无疑问,答案是希腊。但是今天的我们对希腊的认识可能更多来自时代的信息:从2004年雅典成功举办奥运会,人们重新意识到这里曾经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源地;从2010年开始绵延至今的金融危机,又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代希腊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确,希腊有着神圣的过去,也有着动荡的现在。但很多本质的东西,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不曾改变过。这个国家至今所保持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从古代建立起来的希腊文明;这一文明不仅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标准,也随着时间不断证明着自身的强大生命力。正因为如此,即使已过去了几千年的时间,雅典卫城上只留下亟待修复的残垣断壁,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古希腊艺术带来的巨大魅力。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希腊文明?有着艺术史常识的人们可能会毫不费力地说出帕特农神庙、米洛斯的维纳斯甚至雕塑家菲底亚斯的名字,但它们所代表的,只是古希腊内涵中的某一个侧面。在伯里克利时代重新修建起动人心魄的雅典卫城,并赋予古希腊文明的至高辉煌之前数千年,这片大陆以及散落在它周围的岛屿上就闪现过璀璨的文明光芒,并將其余光折射进希腊艺术的漫长历史当中。而在希腊民主衰落之后,继起的罗马帝国也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希腊艺术的遗产,并在此后数千年里共同力证着希腊艺术的荣光。

希腊文明的高度发展与其地理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希腊三面临海,地处地中海要道。境内多天然良港,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虽土地贫瘠,却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优质的材料。希腊境内绵延高耸的山脉不仅把希腊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来,也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1]。这些自然环境都使希腊形成独立发展的格局。从公元前3000年的爱琴文明开始,到多利安人入侵伯罗奔尼撒,摧毁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6世纪伯里克利建立民主政治,开启古典艺术的辉煌时期,再到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强大的帝国。在全盛时期,古希腊建立的城邦远达意大利的西西里、北非和小亚细亚等地,并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希腊人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传播了希腊文明,以至于艺术史家这样评价,“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2]。与此同时,希腊的历史又与其丰厚的神话传统交错在一起,表现出它浪漫和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些都为璀璨的希腊艺术增添了魅力(图1、图2、图3)。

一、文明的先声:从爱琴文明到古风早期

英国学者彼得·基德森曾经在对古希腊形象艺术的分析中说:“大概是瓦萨里最先传播了两个密切相关的观念:其一,古代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走向衰微;其二,现代艺术与之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是前者的重复。”[3] 当人们意识到探寻这两个任务的重要性之后,实际上也开始了重新划定古希腊文明所包括的内涵与外延的历程。的确如基德森继而所指出的,18世纪之前,西方的艺术理论或多或少是建立在“理想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4],它的代名词是均衡、完美、理想主义等等,换言之,就是温克尔曼所提出的那句著名的“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这种理想主义的观点随着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的发展而受到了挑战。18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进行着系统梳理这个发展脉络的艰巨工作,并以考古发现不断补充着确凿的实物证据。也是在最近的一个世纪中,现代艺术的风格变异和形式发展又令人惊异地验证了这段时期艺术与人类早期艺术之间的呼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世纪的古希腊研究和艺术发展,打破了人们对希腊艺术理想化的观念,使现在的人们对古希腊艺术的视觉体验大为改观。

从对希腊文化的研究伊始,人们就意识到在艺术形态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这可能由几种不同地区的文化所决定,这种风格的更替在希腊早期尤为频繁。20世纪早期,施里曼和伊文思等人的考古发现,揭开了对希腊早期文化研究的序幕,此后整整一个世纪坚持不懈的系统发掘与研究,也改变了多少年来人们对希腊风格的观感 [5] 。

(一)爱琴文明

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前,人们对希腊神话中所提到的故事大都抱有怀疑态度;但也正是在这100年当中,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令人吃惊地证明了希腊英雄世界的真实性。这一事实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人们对古希腊的概念进行了扩充,不仅令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至古风时期这段时间里失传的文化重见天日,同时仰赖于考古的发现,几种文化之间也建立起相互的联系。虽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些考古发现与荷马史诗或赫西俄德的《神谱》中所描写的古代希腊相去甚远,“只是在黑暗时代后期,考古和文献资料才在大范围的现象上开始重合”[6],但这并不妨碍神话传说在诸多方面给考古学者带来巨大的启迪。

施里曼和伊文思的考古发掘,不仅仅验证了千百年来流传的那些希腊神话的真实性;同时也得以参照古埃及年表,将古希腊早期文明进行更加科学的历史分期。这种将希腊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与古代东方各国文化相对照的研究方法,证实了东西方之间由来已久的文化联系,也使得古希腊早期几种文化风格的变异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其中,最为重要的早期文化形态被统称为爱琴文明,它主要包括以克里特和基克拉泽斯为代表的岛屿文明和以迈锡尼为代表的早期大陆文明,它们的辉煌贯穿整个青铜时代;并从迹象上标明,这几种文化存在着某种承继关系,并共同促成了古希腊早期的爱琴文化,或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繁荣。爱琴美术对后来的希腊古典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从20世纪开始,它已经成为希腊美术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31140

1.神话传说地—克里特

“有一个地方叫克里特,在葡萄酒色的海中央。那里美丽又富裕,四面是汪洋。那里的人多得数不清,90个城市林立在岛上。”这个童谣般的吟唱来自《荷马史诗》中的篇章,它记录下克里特这个地中海文明最早的发祥地繁荣时期的盛景。克里特文化以该岛国王米诺斯的名字而被命名为米诺斯文化。但是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与米诺陶、代达罗斯、英雄忒修斯等传奇故事相联系的克诺索斯宫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得益于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的发掘,这个活在神话中的宫殿得以重见天日。克诺索斯宫是克里特建筑的代表,约建于公元前22至前15世纪间,曾多次被毁又重新改建。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的中心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其特色在于内部结构奇特多变,充分体现了迷宫一样的传奇特点。

而在克诺索斯宫的建筑上,“所有艺术都有其贡献”[7]。克诺索斯宫残留的壁画片断可能是其中最迷人的部分。这些壁画内容多样,均以线条为主的装饰手法绘成,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和自然世界。由于古希腊绘画极少留存于世,因此这些早期壁画无疑显得极为珍贵。其中以海洋生物和人物主题为多,著名的作品有《海豚》、《拳击少年》(图4)、《带百合花的国王》等。而公牛作为克里特神话中的重要形象,在壁画、雕塑和装饰花瓶中均有大量表现。壁画《斗牛运动场景》(图5)表现的是三位青年男女正在进行斗牛的游戏,最为精彩的是中间那位体态轻盈的红衣人物 [8],正在牛背上做着腾空动作,并倒立在牛背上。除了绘画之外,在克里特还发现了大量陶制雕像。名匠代达罗斯真实的原作已无迹可寻,但这些造型夸张、古拙中不失生动的小型雕塑足以展示克里特雕刻的最高水平,并且证明在那时希腊人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处理复杂的人体。小彩陶中最著名的是克里特岛的两件女蛇神(图6、图7),拘泥的形式与自然主义表现相结合,纤细的腰肢和高耸的乳房实现了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之间的绝妙平衡,而面部的高傲表情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女神的神圣性。另一个小型人体雕塑展现的是杂技演员正在跳跃中的姿态(图8)。人物的头发和和衣服可能当初是由黄金叶子进行装饰,现已不见踪影;但依然可以凭作品人物的身姿欣赏到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巧,这也许是人类最早捕捉在空中自由运动形态的雕塑作品。此时期的克里特也出现大量赤陶土小雕像,有些极度概念化,形状最多的是双臂高舉的形状“Ψ”(psi) [9] 和双臂垂在身侧的形状“Φ”(phi) [10] 两种人物,以及数量惊人的半人马造型。此时期也已开始出现青铜雕塑,虽尚未出现古风时代那种完美的大型作品,但从铸造手法来看,已经使用了简单的失蜡法。

2.一个圆圈:季克拉泽斯 [11]

季克拉泽斯群岛是人们对克里特以北爱琴海中岛屿群的泛称。这个文化与克里特和迈锡尼均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留下的建筑遗迹较少,主要是一些石制的墓穴和陪葬品,其中以雕塑人像最具特色。季克拉泽斯的艺术家们很早就懂得对本地材质善加利用,他们“知道有着大理石纹理的优质大理石很容易裂开,因此他们只是集中精力于打磨那些基本形状上,而把细节留到着色的环节去处理”[12]。这些大理石雕像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一种极端的抽象风格,并用简略的手法示意出人物的五官和动态。大部分的人物头部都呈卵形,侧面体积单薄,手臂交叠抱在身前,往往用矩形、椭圆形等几何形状创造出抽象的造型风格。这些雕像主要包括三个题材:女性雕像、男性雕像和乐师。值得注意的是,与埃及雕塑一样,这些大理石雕像原本也被涂上过各种颜色,以突出某些部分的细节。这种情况即使在古风时期的雕塑中也有发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颜色大多已经脱落殆尽,才使后人产生“古希腊雕塑都是纯白的”这种误解。

最典型的风格大量出现于早期基克拉泽斯第II期,形象大部分是女性:里拉琴状的头部,略微朝前倾斜,手臂交叠放在胸前,并且通常都是左臂在上,右臂在下,此外腿部亦是略微倾斜(图9)。另一个非常醒目的形象就是竖琴师,人们大部分是坐姿,造型异常生动,艺术家对动态的准确把握和自如的表现能力都令人震惊(图10)。总体来说,这些大理石雕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却不失自然主义的生动。基克拉泽斯雕像在20世纪初期曾经极受艺术家欢迎,贾科梅蒂、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等近现代雕塑家均借鉴其简洁抽象的造型创作过成功作品。

3.阿伽门农王的居所:迈锡尼

迈锡尼城位于希腊西南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那片古老的阿尔戈斯平原上。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这里曾经发展成为早期希腊文明的另一个中心。1876年,狂热的希腊爱好者—德国人施里曼决定在这一地区进行发掘,以证明阿伽门农存在的真实性,也由此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的真实面目。而英国人文特里斯于1952年对希腊线形文字B的破译,不仅证实了迈锡尼与之前的克里特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标志着真正的希腊文明的开始。

迈锡尼最重要的文化遗迹是狮子门(图11)。在这之前,虽然它也存在了三千多年,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真实意义。这个巨石筑成的门洞建于公元前约1250年,可能是当时进入城堡的隘口,整个门面和周围的墙垛都是用粗略加工的石块堆砌而成的,厚度达6米。门楣上巨大的三角形石龛中,一对狮子夹着一根带有柱头的立柱,显示出雄健威武的气势。而这个三角形后方的镂空空间被称为“减压三角形”,以此巧妙地减轻了过梁的重量。这座狮子门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式装饰雕刻;也可以说,它是后来的希腊古典时期纪念碑式装饰雕刻的先声。如今,迈锡尼的宫殿建筑都已毁坏,今存较完整的是一些墓室,其中有许多珍贵的陪葬品。除狮子门外,迈锡尼的雕塑遗存较少。20世纪30年代曾发现一些小型的象牙和青铜雕像,具有亲切详和的生活气息。

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荷马常常用“多金的”这个词来形容迈锡尼。虽然它并不盛产黄金,但是金银工艺制品的确相当发达,体现了迈锡尼艺术的最高水平。动物雕塑在酒器工艺中被广泛运用,最有趣的是一件名为“涅斯托耳酒杯”的高脚杯(图12),这个带有鸽子造型的酒杯在《伊利亚特》中曾有过描写:“它镶嵌着金钉,提耳共有四只,每个提耳上面站着一对黄金鸽子,好像正在啄饮;提耳下面有两条长柄支持”,这几乎完全是写实的实物记录。而从地理分布来看,迈锡尼“同荷马在《伊利亚特》第二卷中有关战船类的记载中提到的参与远征特洛伊城邦的描述完全吻合”[13]。这也说明了迈锡尼文化与神话传说中许多部分的重合。

nlc202309031140

金面具的盛行代表了迈锡尼异常繁盛的丧葬习俗。金面具一般是模仿死者的面容,或者是直接罩在死者的脸上制成,面具的主人实际上都是身份高贵的氏族部落首领。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即是被称为“阿伽门农面具”(Mask of Agamemnon)的金质面具(图13)。据说当施里曼发掘出这个金面具时,立刻给希腊国王发去电报,说他发现了“阿伽门农”。实际上,这是比阿伽门农年代更早的另一个古人,但是作为标志性的发掘,这个金面具足以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而被载入艺术史册。另一个灰泥质地的面具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意,它被推测可能是斯芬克斯的女性面具。这个头部造型保持了简练、抽象的程式化作风,但在大胆的用色和有些骇人的表情上都更有个性魅力 [14] 。

(二)几何时期到古风早期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征服了伯罗奔尼撒,也摧毁了整个迈锡尼文明。在迈锡尼文明覆灭之后,希腊世界经历了黑暗时代和几何时期。由于受到小亚细亚和埃及风格影响,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希腊又进入东方化时期,艺术形态的各个方面受东方的影响均达到了顶峰 [15]。在迈锡尼文化消失以后,许多技艺随之失传,但是赤陶土雕塑工艺得以流传(图14):大量半人马(centaur)、半人半动物形象很显然是深受东方影响,作为陪葬品被大量保留下来(图15);几何纹样的陶瓶也伴随着同样的功能需要而被发展起来,开始出现了早期的黑绘瓶画雏形。

这段时期的雕塑仍然是重要的主题,开始出现一种朝向古典成熟前的混合风格。成功的大型雕塑极为少见 [16],但幸运的是现存仍有几件精品。较为著名的是被称之为“代达罗斯风格”(Daedalus Style)的雕塑样式,人物轮廓开始变得清晰有力,但是埃及正面率和程式化表现痕迹依旧明显。卢浮宫收藏的“欧塞尔女士雕像”(Lady of Auxerre)(图16)就具有此种明显的代达罗斯特点—人物身穿长裙,雕塑表面有地中海装饰图案;头发成三角形,垂直并被束成一缕一缕的形状;手臂和双脚一般都紧贴身体。这座雕像反映的正是过渡时期的雕塑特征,在东方化风格的影响下,人体的构造和细节都被表现得更加明确;同时与埃及雕像不同的是,它也有了某些世俗的特征,据说这个右手放在胸前的姿势是表达爱意的方式 [17]。与之相似并尺寸更大的是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一件名为尼坎德莱(Nikandre)的女性雕像,外观上保存着代达罗斯特征,并在裙边留下明确的文字说明,这种情况在后来的雕像中更多出现。而名为曼提克罗斯阿波罗的男青年铜像,虽然保持着东方化时期的几何风格,但这种雕像已不再一味的概念化,而是在三角形的造型中赋予雕像更多立体感和鲜活的人物气息。

总体来看,早期希腊的多向度文化特征可能正预示着古典时期文化的繁盛。不过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漠视古典盛期到来之前的希腊历史,甚至不肯承认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与外来文化之间的联系。现在,这种误解随着现代科技和考古学的发展而正在得到修正。也是在这段时期逐渐形成希腊人对艺术的基本观念: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以及数学在所有层面中的善加利用。無论是古典时期那些比例完美、体态自然的人体雕塑,还是帕特农神庙上的纪念碑式的装饰山形墙,都是希腊人善于接受各种外来影响并将之巧妙转化为自身风格的例证。这些影响不仅包括埃及、腓尼基,甚至是更远的远东。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古希腊早期艺术与古典时期艺术的巨大差异,才正是它们得以在20世纪以后被现代艺术家们重新加以重视的原因之一。

(汪瑞/博士、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注?释

[1] 关于地理条件对希腊的影响,参见(英)卡里、哈阿霍夫著,郭子林、曹彩霞译,《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6-7。

[2](美)威尔·杜兰特著,《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649-650。

[3](英)F. I.芬利主编,张强等译,《希腊的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22。

[4] 同上,第424页。

[5] 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古希腊早期文化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比古典艺术所缔造的学院派影响大得多——这正是考古和艺术研究成果不断推进的外在表现。

[6](英)奥斯温·默里著,晏绍祥译,《早期希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0。

[7] 同[2],第18页。

[8] 关于画中人物的性别,较早的研究以埃及绘画中“红色——男性”、“白色——女性”的习惯来推断,两旁的白衣人物应该是女性。但是最近这种看法又受到了质疑,认为公牛背上的红衣人更像女性。详见(美)约翰·格里菲思·佩德利著,李冰清译,《希腊艺术与考古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6。

[9]“Ψ”,希腊语中的第23个字母。

[10]“Φ”,希腊语中的第21个字母。

[11] 季克拉泽斯这个名字的希腊语(Cyclades/Κυκλ?δε?)原意即为“圆圈”,因为这些散落在地中海上的小岛基本上围绕提洛岛围成了一个圆圈的形状,也共同形成了早期的季克拉泽斯文化。

[12](美)约翰·格里菲思·佩德利著,李冰清译,《希腊艺术与考古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33。

[13] 同[12],第17页。

[14] 这件女性头部曾经引起过现代艺术家马蒂斯的兴趣,并直接受其手法影响,创作过作品。

[15] 参见阮炜著,《另一个希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8-21。

[16] John Boardman, Greek Art, Thames&Hudson, 2006, p. 69.

[17] 同[12],第145页。

古希腊奥运建筑理想 篇7

我们不妨拿雅典帕提农神庙做例子。这是一座建于公元前四世纪的神庙, 经历了漫长年月里风雨的侵蚀和战火的洗礼之后, 现在只剩30多根石柱和残垣断壁。然而, 它的美仍然是惊人的!它的大柱笔直挺立, 它的磐石朴素坚实, 它正面的三角屋顶, 没有其他任何的装饰。这种绝对简单的结构, 在全世界庄严辉煌的庙宇、教堂、宫殿的建筑群中独树一帜, 这是希腊建筑的奇迹———庄严而又富有人情, 以强劲有力、欢乐明快的格局向大自然挑战, 它宁静、洒脱、条理井然、坦荡自若。没有埃及建筑中超人的力量, 也没有印度建筑中超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形式。对于希腊建筑师来说, 人是世界的主人, 人的理智能够理解世界的规律, 人的内在精神能够领悟世界的美。

公元前776年, 古希腊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 这样的运动会每四年一次延续了一千多年。每逢奥运会期间, 各城邦放下兵甲, 共享和平。

奥林匹亚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伊利斯城邦南面一块山谷中, 这里阳光普照, 花果飘香, 古希腊人前来这里朝圣和祭祀。在他们的想象中, 众神居住在奥林匹亚, 能力超人, 但是有着和人一样的外形、思想和情感。对古希腊人来说, 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神最接近的生活, 以各种激烈的竞技形式来向诸神展示自己的全部忠诚, 可以获得神的支持, 在城邦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古希腊重视人性人情, 重视人的身心自由健全的发展, 而这一切, 都在对神的膜拜中完成。这也可以说是古希腊文明的一大特点。奥林匹亚建筑, 是在以祭祀为目的的运动会中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竞技比赛在草地上举行, 群情激昂的观众, 站在旁边的山坡上呐喊助威。后来慢慢地出现了各种神庙、训练馆、体育场和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建筑物。1875至1881年, 由柏林大学教授库尔季斯带领德国考察队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奥林匹亚遗址, 得以重见天日。透过斑驳沧桑的残垣断壁, 恍惚之中, 似乎仍然可以听见第一个长跑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群情激动的欢呼, 仍然可以看到穿着优雅长袍的贵族和艺术家们在赛后熙熙攘攘地举行各种艺术聚会的情景。

奥林匹亚建筑是一个庞大的有机建筑群, 运动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位于正南的宙斯神殿, 是当时整个伯罗尼撒半岛上最大最重要的建筑, 是古希腊陶立克式神殿的代表作。公元前468年始建, 历时11年才建成。据说这是古希腊著名的建筑师利邦斯的作品。

在东北角, 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场, 除了赛车赛马之外, 几乎所有的竞技项目都在这里举行。跟今天的圆形跑道不一样, 它是一个东西长为212.5米, 南北宽为28.5米的矩形场地, 跑道每次可供20名运动员同时比赛。在场地四周, 依天然慢坡建成看台, 可以容纳4.5万名观众。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为迎接2008年奥运而兴建的国家体育馆, 固定座位也只有8万个。不难想象在人烟相对稀少的古希腊时代, 人们是怎样怀着满腔的虔诚与热情, 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 使得平时宁静的奥林匹亚, 一下子成了人间最隆重热烈的地方。运动场的南侧中间是奥运会最高执行官和贵宾的坐席, 而北侧的德米拉神庙, 则是专门给阿狄卡国王的妻子爱莱尼斯观看比赛的地方。爱莱尼斯大概是古代奥运会时唯一有幸观看比赛的女性了吧。可见古希腊的平等与民主, 仅仅是一个性别的平等与民主。只是不知道爱莱尼斯当时心中的感想如何, 因为当时运动场上的体育健儿全部赤身裸体, 以能向神展示自己美好的身体而骄傲。

奥林匹亚遗址的建筑远远不止这些, 它还有供贵宾下榻的宾馆, 有供观众避风遮雨的回音廊, 有供神职人员居住的宿舍等等, 在议会大厦, 运动会完了之后便会在这里举行诗歌和雕刻等艺术比赛。

奥林匹亚圣地所有的建筑物自然地分布于空间, 并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平衡, 而每一座建筑物又富有自己的造型特点, 从而在奥林匹亚结合成了一个参差有致的建筑群, 给人以强劲的力量感, 具有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它们现在虽然成了断壁残垣, 但却具有永恒的生命, 它们的生动和新鲜, 即使今天看来, 也仍然像刚刚出自艺术家的创造, 它们像年年长春的神物, 能够穿透厚重的时空, 蕴藏着永生的活力和不灭的精神。

浅析古希腊正义观 篇8

关键词:正义,含义,分类,关系

一、探讨的理论基础

博登海默说:“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化无常, 随时可呈现出不同形状, 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的确, 正义观犹如一个多面神一般, 在人类发展思想史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正因为如此, 不同时期, 不同社会, 不同阶级乃至不同的人对正义的理解都会不同, 从而产生异彩纷呈的正义观。

然而对任何概念的理解, 我们都应回溯其产生时的初始含义, 因为每一概念的多重含义只不过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的逐步添加、发展和补充进去的, 都是以前一种概念为基础融汇、整合以往丰富含义的新的综合。正义在此方面表现突出, 我们要探寻新时期的正义观, 首先应对前人的正义观加以正确的理解与总结。西方的正义观起源于古希腊, 本文将从正义的含义、正义的分类、正义与法律的关系三方面来梳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

二、正义的含义

(一) 正义是一种客观必然性

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 (约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 认为:“万物所由而生的东西, 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这是命运规定了的, 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 为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修补。”“不能逾越永恒固定的界限”, 阿那克西曼德以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观念, 是一种最深刻的希腊信仰。这种观念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 在宇宙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和活动范围, 不可逾越, 否则就会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正义予以纠正。显然, 在这里正义观念尚处于朦胧之中, 还不是一个伦理范畴, 而是一种“命运”、“定数”之类的东西。

之后的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 发展了这一正义观念。他认为火是宇宙的本源, 世界上的万物都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燃烧着, “火产生一切, 一切复归于火。一切都服从命运”, “命运就是必然性”,

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 也认为, 一切都服从命运, 命运是宇宙秩序之源, 但由于他把数说成是世界的本源, 把数的和谐说成是宇宙的秩序, 因而把正义看成是“同次相等的数”, 在他看来, 公正就是维持现状, 就是事物的永远自身统一。

(二)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智者撕拉西马库和加里克里斯否认正义的客观基础, 干脆说正义完全基于一种利益。斯拉西马库认为, 所谓公正和法律“不外是强者的利益而已”。

加里克里斯说:“优者比劣者多获得一些, 乃是公正的, 强者比弱者多得些, 也是公正的。在许多情形下无论是人或所有城都与所有种族, 自然的暗示的都是:公正是在于优者统治劣者, 优者比劣者占有更多。”即真正的正义是弱肉强食, 是强凌弱, 是优治劣, 是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权力。

(三) 正义是最高的道德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即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即是知识。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 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 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 获得概念的知识, 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柏拉图说, “正义是智慧与善, 不正义是愚昧和恶。”“正义是心灵的德行,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话, 给正义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正义就是以善良待友, 以恶对敌的艺术。柏拉图提出一个也许会热爱, 他认为是善良的朋友, 憎恨那些被视为邪恶的人, 而善良的朋友应该是行为正当的人, 因此, 善即正当。在这个意义上, 以善待友, 以恶对敌, 就是“我们应该对正当的东西行善, 并憎恨不正当的”。这样, 区分朋友与敌人的唯一标准是善与恶, 正义就成了一种人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与道德联系起来, 说正义或公平是一种“道德情态”。在他看来,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正确选择的习惯, 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三种可能, 即过度、不及和适中而惟有中道, 适中才是德性的特征。正义是与他人的善有关的德性, 它存在于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系上, 要求人们以中庸为准绳, 确立合理合法的行为, 妥当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正义以中道为原则一平等为基本含义。

三、正义的分类

(一) 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

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对正义的划分。个人正义即良心的安宁, 他说:“正义的力量在于判断的坚决和无畏, 反之, 不义的结果则是对不幸的恐惧。”城邦正义就是在城邦生活中的正义, 也就是要维护城邦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尽义务, “正义要人尽自己的义务, 反之, 不义则要人不尽自己的义务而背弃自己的义务。”

柏拉图也将正义划分为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个人正义是指个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 各安其分, 具体来说就是理智以其智慧统帅心灵, 意志以其勇敢保护心灵免受各种内外侵袭, 欲望以其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 三个部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使整个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城邦的正义就是国家中三个阶层各守其职, 各安其分, 具体来说, 即统治者 (贵族) 靠自己的智慧把国家管好, 卫国者 (军人) 凭自己的勇敢把疆土守好, 劳动者 (主要是工匠) 以自己的节制把生产搞好。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 便有了正义, 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

(二) 普遍的正义和个别的正义

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分类, 其中个别的正义又可以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 (平均) 的正义两种。

所谓分配的正义, 就是求得比例的相称, 即在对社会财富、荣誉、地位、官职、职权、权利加以分配的场合要采用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具体适用时又分为两种情况:首先, 对为城邦构成要素作出了相同贡献的人作相同的分配。其次, 对为城邦构成要素作出了相同贡献的人作相同的分配。前者可称为比例的平等, 后者可称为平均的平等。又由于这种正义主要通过裁判者的裁判来体现, 所以, 它又可以称为裁判的正义或裁判的平等。

所谓矫正的 (平均的) 正义, 就是指在人们交往中发生相互侵害利益的情况时, 剥夺不正当地获利者的利益, 弥补受损害者的损失, 恢复侵害者与受损害者之间的利益的均等。这是对主体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主体间的利益均等这两个意义上的平等。矫正的正义又可以称为交往的平等。又由于这种正义主要通过裁判者的裁判来体现, 所以, 它又可以称为裁判的正义或裁判的平等。

四、正义与法律的关系

在论及正义和法律的关系时基本, 思想家们基本上都认为法律和正义根源于人的本性或理性, 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即正义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实现正义的手段。而各思想家在论述方面有个不相同。

(一) 苏格拉底认为, 无论是不成文的神的法律还是成文的人的法律都考虑到正义, 正义性不只是立法的标准, 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尽管他不主张建立正义的法律统治而主张建立贤人即哲学王的统治, 但他却把正义看作法律的灵魂, 他确信, “凡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同时他认为, 无论自然法还是人定法, 人们都要坚决服从, 严格遵守, 也正因如此, 他拒绝逃跑的机会而镇定地服从政府对他判处的死刑, 他以自己的人生态度很好的诠释了“守法即正义”这一原则。

(二) 柏拉图认为, 法律应是与正义相一致的东西, 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 遵守法律就是服从正义。因为正义应该在法律中得到体现, 比如选拔司法官吏, 为了体现正义, 就是在法律中规定非常严格的标准, 包括规定只有那些有高洁之心、清晰之脑、品质优良、阅历丰富、对犯罪问题有良好知识而自己又不犯罪的人, 才能担任法官。总之, 为了体现正义的要求, 国家的一切都应该制成法律, 而法律必须根据正义的原则制定。

(三) 亚里士多德认为, 法律与正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法律是正义原则的具体化, 是人们根据正义原则制定出来的行为准则。他说:“城邦以正义为基础。由正义衍生的礼法, 可凭此判断 (人间的) 是非曲直。”那么, 正义为什么又必须体现为法律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能指导人们行为的客观标准, 而法律正是立法者所树立的客观标准。所以他说:“要使事物合乎正义 (公平) , 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正因为这样, 他认为正义特别是政治正义, 就是以法律规定的正义, 又叫法律正义。法律的目的就是实现正义, 即“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 (永久) 制度”。

亚里士多德在强调法律与正义内在联系的同时, 也注意到二者的区别, 指出法律作为特殊的正义明显不同于普遍的正义:“法律之公平与原始之公平盖有别也。”也就是说法律所体现的正义只是正义的一种, 而不是正义的全部。在他看来, 普遍的正义包含很广, 法律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 法律与正义具有部分与全体、低级与高级、形式和内容的差别。

五、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早在古希腊就出现了关于正义的详尽论述, 尤其是其对正义与法律关联性的阐述为西方后世法治的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础, 这与我国正义与道德结合的人治思想传统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上述关于西方早期古希腊正义思想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有助于在我国国民思想中唤起和培养重视法与正义两者间关联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蔡杨凌潇.简论古希腊早期的正义观[J].法制与社会.2009.4

[4]沈晓阳.古希腊正义观论要[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2

[5]艾西林、亚海龙.古希腊正义观的嬗变[J].求是学刊.2002.3

[6]吕世伦.西方法律思想史论[M]商务印书馆.2006

[7]张恒山.论正义和法律正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1

古希腊的科学音乐观 篇9

在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 音乐是被作为数的科学而被定义的。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物质, 而是数, 事物的本原是由数构成的。因此, 数的本原便是万物的本原。这种泛化的音乐观点在古希腊较为流行, 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当时的哲人在寻找统摄世界的物质始基中的有益尝试。

在对音乐音程的研究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同一。他用“和谐”来言说音乐的美感, 认为音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 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在此研究的基础上,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这种音乐的原则推广到其他姊妹艺术中, 甚至应用到天文学中去, 使天文学因此也具有了美学意味。他们认为宇宙也有音乐即“天体音乐”, ——天上的星体在轨道上运行时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而且这种音乐是最高的和谐, 连灵魂的和谐都与之“同类相应”。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基础的统摄天地宇宙万物的科学音乐观, 也开启了西方“数—比例—和谐”这一音乐美学重要论题, 影响西方达两千多年之久,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波埃修、奥古斯丁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查里诺、凯普勒、达·芬奇都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讨论, 并肯定了数在音乐中具本质性的重要作用。十七世纪以来, 关于音乐是数的科学的音乐本质论才逐渐式微, 马泰松在其《完善的乐队长》中就有终结毕达哥拉斯科学论音乐观的论断:“认为数学与音乐没有关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需要仔细探讨, 但是自己认为和使别人相信:数学是音乐的心脏和灵魂, 则是更大的和危险的错误。我们肯定:歌唱和声音所引起的一切情况的更替, 只是由声音的各种不同的外部关系产生的[2]2]。康德也认为数学“仅是那诸印象在它的结合和变化中的比例”,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 以数为音乐本质的科学的音乐观才得以结束, 之后, 数便仅仅成为构成音乐的手段和音乐构成中的一种元素。

综观古希腊的“科学音乐观”, 尽管它是一种旨在建立言说整个世界的“本体论”的尝试的结果, 而且这种以数为中心的“科学音乐观”成为包罗万象的天地人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因此把哲学称为音乐。这种极为泛化的音乐观距今已经很遥远, 但它里面的合理的内核却是永恒的。

首先, 是“科学的音乐观”里所蕴涵的一种贯通天人的独特、理性的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 在这种思维方式里人与整个世界建立了一种基于数的理性联系, 这种恢弘大气而又严谨的理性思维, 这种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哲学洞见, 这种朴素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是其后西方音乐甚至西方文明辉煌的内在驱动力, 把西方音乐推向顶峰的时期正是这种思维的结晶。当代的音乐作品正是缺乏一种宏大的“视野”, 即在更高的层次上, 对人性中真善美的一种深切的关怀。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日益独立, 音乐家的价值不断抬升的今日, 音乐作品恰恰迷失了自己, 其原因是在“个性化创作”的外衣下实则自闭的结果。在这种“个性化”的创作下, 音乐的主观性越来越大, 由此造成音乐逻辑结构的粗糙化, 音乐形式上的光怪陆离, 音乐内涵的日益萎缩, 音乐在听众中价值认可的普遍性程度逐渐缩小,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与社会, 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远。

其次, 在“科学的音乐观”里, 基于数比例所构成的和谐原则实质上是在最朴素而又最高的意义上隐喻了音乐的重要原则, 即音乐必须在可听的形式上具有和谐。对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道:“正如眼睛是为了天文学而造的那样, 我们的耳朵是为和谐的声音而造的……。”[3]自毕达哥拉斯从铁匠的锤声中, 从琴声中发现了和谐的规律后, 和谐在当时音乐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和谐不仅作为音乐的本质, 甚至作为万物的本质以音乐的名义表现出来, 尽管从现在看来, 以和谐来定义音乐的本质, 未免有以偏概全, 牵强附会之嫌, 但并非意味着和谐的重要性在音乐中的消解, 恰恰相反, 在古典音乐时期, “和谐”却正是这一音乐高峰时期的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尽管那时人们已经不再以数、和谐来定义音乐了。然而, 当代有些音乐却正在不和谐的怪圈里匍行, 而且创作者动辄振振有词, 冠之以新音乐和先锋音乐的称号, 他们打着时尚的反传统旗号, 在新潮“理念”的指引下, 试图玩尽一切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 音乐是游戏, 但它不是别的游戏, 如康德所说它是美的游戏, 是有美的形式的游戏。这些音乐所到之处, 摧城略地, 传统的音乐的领地已被蚕食, 和谐已经荡然无存, 已经到了反音乐的境地——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形式的意向。音乐彻底地由科学的国度变成了哲学的国度——由可以计算的数的尺度变成了一个不可理解的意向的维度。这种当代泛化的音乐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古希腊包罗万象的科学音乐观的一种回归, 然而落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上却是一种倒退, 因为, 即便古希腊极为朴素的以线形为主的音乐也是具有和谐的原则的, 而当今盛行的却是一种音乐实践上的反和谐。实际上, 在音乐的研究中, 从数的角度切入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而且少数音乐理论家已开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著作。这是当今浮躁的音乐理论界的一股清风, 体现了一种纯粹科学的精神, 这是艺术精神的前提。

在古希腊, 音乐作为数学, 起到了解释上至天地宇宙, 下至人情伦理的一种本体论的作用, 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解释, 如今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 在这种解释中, 却蕴涵着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艺术的科学的理性精神, 正基于此, 之后的音乐改革, 在前行中始终不忘回顾, 这体现了这些音乐家的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人的优秀思想, 一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开创。

在经过了漫漫的中世纪这个独特的“熔炉” (因为它直接导致了艺术音乐的诞生) , 艺术的音乐观在科学音乐观和宗教音乐观二者的张力中涅磐而出, 可以说, 科学音乐观是艺术音乐观形成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反杜林论”旧序》,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版第20卷, 第386页。转引自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试论古希腊和谐思想 篇10

关键词:古希腊,和谐思想,和谐社会,启示

一、古希腊的和谐思想及其特点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哲学世界观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和谐理论, 它为西方和谐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人类认识史上一笔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古希腊的和谐思想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观中。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范畴, 提出了他的宇宙和谐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最能概括地表达他们思想特点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在他们看来, 作为本原的数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和比例, 这种关系、比例等均衡状态产生了和谐, “整个的天就是一个和谐, 一个数目”, (1) 。就此而言, 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他们认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 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 (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 。他们说“灵魂是一种和谐, 灵魂是身体中的对立面--热和冷、湿与干等等的一种和谐, 它像竖琴的弦一样按照一定的比例, 将这些对立面结合起来。” (2) 音乐和哲学就是通过感觉和思考外部和谐来达到灵魂和谐的途径。“美德乃是一种和谐, 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样, 所以一切都是和谐的, 友谊就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3) 他们认为天体星球间的距离有一种数目比例关系, 每一个天体在转动时都发出自身的乐音, 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天体发出的乐音是和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发现并承认了对立, 而且认识到对立之间的和谐, 即对立面之间的统一, 这无疑是符合辩证法精神的。但是, 他们把和谐说成是普遍的、必然的、绝对的, 否定了和谐的相对性和条件性, 夸大了和谐的地位和作用, 割裂了统一与对立的辩证关系, 因而他们的理论表现出一种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交织的二重性的和谐观。

继毕达哥拉斯之后的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从宇宙和谐中看出了对立, 并认为是对立产生了和谐, 从而相当深刻地阐述了他的对立的和谐观。列宁说:“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 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 他们伟大而光荣的赫拉克利特不就是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并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吗?” (4) 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他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 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 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 自然便将雌与雄配合起来, 而不是将雌配雄, 将雄配雌。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的, 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 显然是模仿自然。” (5)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 强调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他认为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 而稳定或静止是相对的一样, 并把斗争看作是绝对的, 而把和谐看作是相对的。他说“引向产生的” (产生万物的) 是“战争与冲突”, “引向焚烧的” (毁灭万物的) 是“和谐与和平”。 (7)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克服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观的形而上学性, 深刻地表达了辩证法的精髓,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辩证法的方法论, 使人们懂得了如何透过表面的和谐去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也正是如此, 他被列宁誉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但是,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和谐观是从直观出发的, 而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它往往有总的看法, 但没有分析解剖;有正确的结论, 但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 因而是朴素的, 自发的, 原始的, 不彻底的。

柏拉图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和谐说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说, 并把和谐思想深入到社会, 提出了他的社会和谐说。柏拉图的和谐观是与其“理念”发展的辩证法联系在一起的, 柏拉图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理念", 而他所谓的"和谐", 既是现实世界中事物间两种相反因素的融合, 也是一个“理念”对“众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的“统摄”, 同时也是此岸现实世界与彼岸理念世界的统一。 (8) 在柏拉图的人性论中, 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构成, 只有当意志和欲望在理性的指导下, 遵守自己的职责, 实现自己的功能时, 灵魂才实现了和谐。理性的德性是智慧, 意志的德性是勇敢, 欲望的德性是节制, 若能实现三者的和谐, 其中涵蕴的美德是正义 (公正) 。他的国家观从人性论出发, 把社会分为三种人:统治者———国王, 辅助者———武士, 劳动者--农夫、工匠。统治国家的哲学王应是善的体现者, 其德性是智慧;武士的德性是勇敢, 而劳动者的德性是节制;当三者各行其事、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时, 就会体现出正义 (公正) , 也就是国家的和谐状态, 在他这里“社会和谐”=“正义”。由此柏拉图的德性和谐不仅是对各阶层的要求, 也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后世描绘了美好的和谐社会, 但这种理想状态和现实政治有一定的差距, 它的实现是不大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不仅对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作了双向的扬弃, 而且也发展了柏拉图的社会和谐理论, 提出了他的“中和说”。他说:“人的行为上的中道, 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 中庸致和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典范, 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 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 (9)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 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国家, 人都有最富的, 最穷的和中间的三种状态。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穷人过多社会必不稳定。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中产阶级, 因为中产阶级财产适度, 是最安稳的阶级, 同时这个阶级人数最多, 可以避免党争, 是民主制的主要力量。所以, 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级来掌握, 这样能够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 避免矛盾和冲突, 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这种和谐观应用于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他通过人的行为所存在的过度、不足、中道三种状态的论述, 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中道和谐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转化, 看到了和谐状态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些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人生思考的极其深刻性、全面性和辩证性。至此,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希腊时期较为完备和充分的和谐观。

通过以上对古希腊和谐思想的展现和系统的梳理, 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哲学家们普遍地把和谐看作反映事物协调、适中, 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 他们通过实践沤心沥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和借鉴的。

二、古希腊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 和谐的前提是差异性、多样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尼珂马赫在《数学》一书中指出:“和谐是杂多的和谐统一, 把杂多导致统一, 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10) 不同的音律组合才能形成音乐, 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成美丽的图画。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社会中各个不同的阶层各行其是, 各安其位, 各得其所时, 就达到了国家的和谐状态。可见, 古希腊的和谐思想是以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 即和谐是不同的, 差异的, 多样性的要素、事物的统一, 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胡锦涛在访问沙特阿拉伯时讲到:"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两个民族的先哲们, 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和谐思想。他们都主张, 在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 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张至今仍就闪烁着灿烂的思想光芒, 为我们审视和处理国际关系提供着重要启迪。“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 在经济制度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政治制度方面, 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建设方面, 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等”。建设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多样性的统一,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二) 社会和谐与社会正义是辩证统一的

古希腊神话里的狄克--正义女神是时序或季节三女神荷莱依之一。季节、时序女神们掌管季节的顺序, 使人类有秩序地生活和共处。⑾这说明了在古希腊思想史中自然的和谐=秩序=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应当只作一件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 他把“正义”看作立国的一条原则, 统治阶级、辅助阶级、劳动阶级这三个阶层的人各守本位, 各尽其职, 一个国家和社会就和谐一致, 从而实现正义原则, 在他那里"社会和谐"="社会正义"。柏拉图的社会和谐即社会正义的思想启示我们社会和谐与社会正义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它们互为前提, 互为基础。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 社会和谐又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个和谐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正义,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 人民的心情舒畅,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通过体制和政治上的分配调整, 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这标志着我党建设社会主义进程步入了制度建设新阶段, 这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客观现实的基础。

(三) 中道与和谐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上的中道是最好的, 中庸致和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典范, 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可见, 中道是实现和谐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和谐是中道的目标和结果, 中道是和谐的前提、灵魂和保证。无中道便无和谐, 求和谐需要中道,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使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中”的状态, 都能在“度”的规范下健康地运动和发展, 从而事物才能实现总体和谐和。这启示我们要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 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因素, 要平衡、适度、不偏不倚,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否则将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社会冲突。在现阶段, 我国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劳动关系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 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城乡差距扩大化、地区差距扩大化, 这就要求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加强协调。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五个统筹",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同时, 要妥善协调各方利益, 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和最底层群众的生产生活, 保障他们的生存权, 绝不能为维护一方利益而牺牲另一方特别是弱势群体和社会最底层群众的利益。

(四) 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普遍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理念, 是宇宙和人类的最高境界。由此, 和谐社会成为人类两千多年来孜孜追求的崇高理想。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美好图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历史上最早探讨社会和谐的著作, 理所当然, 他在西方社会和谐思想史上占有肇始的地位。在他的“理想国”中包含着浓厚的共产主义:未来理想的国家就应该像斯巴达那样, 过军事公社的生活--人人劳动, 人人都过着军事生活, 每个人的职责都是保卫国家, 每一个人都保持着普遍生活, 任何人都不得有私有财产, 主张公妻制。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充分表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现实基础, 因而难免不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和精神都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 是一种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理想社会。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和谐社会,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它将使人类两千多年来和谐社会美好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①③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②〔英〕汤姆逊古代哲学家〔M〕.北京:三联书店, 1963.

④《列宁全集》第38卷, 人民出版社, 1986.

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57.

⑥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G〕.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⑧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⑩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古希腊人名与汉译 篇11

在古典历史上,除了拉尔特的第欧根尼外,较为著名者有犬儒学派创始人西诺普的第欧根尼(Diogenes ho Sinopeus)以及前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家阿波罗城的第欧根尼(Diogenes Apolloniates)。在语言学上言之,“Diogenes”为“Dios”(宙斯的)与“genes”(生者)复合而成,意为“宙斯所生者”。如“名从主人”,“Diogenes”应译作“狄奥戈奈斯”。鉴于“第欧根尼”的译法在学界已为“俗成”,可姑且用之;如何释义“Laertios”或“Lartios”亦有待于佐证材料的新发现,但把“Ptolemy Apion”简单地翻译成“托勒密·阿皮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托勒密·阿皮翁”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卷八, 53页),或把“Alexander Balas”译作“亚历山大·巴拉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亚历山大·巴拉斯”条,一九八六年,卷八, 786页)则显然有悖于古希腊语言、历史、宗教以及与之相关的命名传统,不可不做“约定”。

就传统而言,古希腊人有名而无姓,且重名者多见,如修昔底德(Thukydides)、德摩斯提尼(Demosthenes)以及狄奥多鲁斯(Diodorus)等。重名的出现,盖与长子可取祖父名或子取父名有关,尽管后一种情况并不常见。为表明出身、避免重名所造成的混乱,人名通常要附加父名、出生地名,在雅典、罗德斯等城邦还须另加所在德莫(demos)的名称。

附加的父名一般为古希腊语中表示所属关系的属格形式,如“Thukydides ho Olorou”(奥罗洛斯之子修昔底德)、“Aristides ho Lysimachou”(吕西马科斯之子阿里斯提德)等。“Olorou”为“Oloros”的属格、“Lysimachou”为“Lysimachos”的属格,冠词“ho”后的名词“huios”(儿子)往往略去不用。另外一种表述方法是不加冠词,人名后的父名直接采用属格形式,如“Alkibiades Kleiniou”(克雷尼阿斯之子阿尔基比亚德斯)、“Perdikkas Alexandrou”(亚历山大之子贝尔迪卡斯)。附加的父名也可为由名词派出的形容词,如“Alexandros Filippeios”(腓力之子亚历山大)。

古时的希腊,城邦林立。作为人名的一部分,邦人之间通常要标明所属的城邦名以示区别,譬如“Diodoros ho Sikelos”(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Apollonios Rhodeius”(罗德斯的阿波罗尼奥斯)。一如父名的表述方法,用作形容词的城邦名亦源自名词。公元前六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在雅典改制,德莫遂成为一种人为的政治性区划单位,年满十八岁的男性须在各自的德莫注册以获取公民权,而出现在官方文件中的人名往往也要附加德莫的名称。雅典在实施陶片放逐法期间所遗留下的陶片刻文表明,除了附加父名外,被逐之人所在的德莫名有些亦见于陶文,如“Themistokles Phrearrios”(弗雷阿罗斯的地米斯托克利);公元前四○九/前四○八年,雅典立法复刻《德拉古法》,时为司书的狄奥格奈托斯在该法令中亦记作“Diogenetos Phrearrios”(弗雷阿罗斯的狄奥格奈托斯)。公元前四○三/前四○二年,雅典三十僭主统治垮台后,民主政治恢复,在官方文件中人名加德莫名的表述方法则成为一项强制性法令。

迨至希腊化时代,埃及、小亚细亚等地的君王、哲人始有所谓“双名”,即人名加绰号,尤其是常见的人名,如上文提到的“Ptolemy Apion”与“Alexander Balas”。托勒密的绰号“Apion”系为古埃及语“Apis”(意为“公牛神”)一词演变而来的形容词,据此有人推测“公牛神”托勒密的生母应为埃及人。亚历山大的绰号“Balas”是为阿拉米语“Ba’al”的希腊化形式,该词本意为“君主、贵族”。出生在小亚细亚斯穆尔纳的亚历山大,身家寒微,却自诩为安条克四世之子,且继承了塞琉古的王位,故被世人戏称为“阔佬”,多含贬义。当时,因生理特征而得绰号者亦不乏其人:安提戈努斯一世盖在围困佩林索斯时失去一目而得名“独目”安提戈努斯一世 (Antigonos Monophthalmos);“攻城者”德摩特里奥斯一世之子德摩特里奥斯因貌美得名“俊男”德摩特里奥斯(Demetrios ho Kalos)。另外,安提帕特(Antipater)在马其顿为王的时间恰与地中海一年一度的季风期相吻合,绰号“季风”(Etesias)便也成为其名字的一部分。据P. M.弗雷泽等编撰的《古希腊人名辞典》(LGPN)统计,此类双名在古希腊历史上计百余,汉译时的误译也往往多见。

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古代希腊神话中,神名除了不加德莫名外,其余各项均类同于人名的表述方法。有些神名的修饰成分众多,从中可辨识神的职司、崇拜地、起源等大量信息。比起人名来,神名的寓意更加繁复,误译也更多,此端尚需专文“约定”。

上文提到的《古希腊人名辞典》是为当下古典学界较为权威的工具书。该套辞典的编撰是经P. M.弗雷泽提议,英国社会科学院于一九七三年制订的国际合作项目,迄今已陆续出版六卷,各卷系按地区分编。集录的人名上自公元前八世纪,下迄罗马帝国,所引资料极为丰富,计有写本文献、陶瓶、墓碑、钱币、印章及封泥等。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一日,为庆祝P. M.弗雷泽八十华诞、褒扬他对古希腊人名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旨在探讨古希腊人名研究价值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后结集出版的《古代希腊人名》一书(二○○○)的导言中,同为《古希腊人名辞典》分卷主编的西蒙·霍恩布洛尔逐一解读了所集的九篇论文,进一步强调了古希腊人名在人种学、语言学、历史学及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伊莱恩·马修斯则述及了古希腊人名研究的沿革及现状。二○○七年,《古希腊新旧世界专名学》出版,该书大题亦是第二届古希腊人名学术研讨会(二○○三年三月)的主题,主编为伊莱恩·马修斯;作为古希腊人名研究专家,《牛津古典辞书》(一九九六)收有她所撰的词条“古希腊人名”。

古希腊教育 篇12

古希腊妇女的状况也如其他民族的妇女一样, 有一个历史的变化过程。作为间接或直接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神话和传说, 尽管已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 被后代人混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分析、整理, 从中窥见这一变化的大致脉络。神话传说中的妇女形象, 由早期居于受崇拜地位的女神, 到与父权制相抗衡的女人, 再到完全处于被奴役状况的女奴。女神-女人-女奴的过程, 正是希腊妇女地位变迁的深刻反映。

一、“女神”——希腊女性生活的天堂

古代希腊人赋予了女性十分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是由当时女性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决定的。她们肩负着人类繁衍的主要任务, 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在希腊神话中, 虽是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出了人, 并把天上的火种盗给人类, 而智慧女神雅典娜把人的精灵、灵魂和呼吸吹送给了那仅有着一半生命的生物, 从而使人类能够具有维持生命的呼吸功能和超出于动物之上的智慧功能。根据最古老的希腊神话所述, 宇宙本是混沌一片, 不知过了多少年, 从杂乱无章的万物中诞生了地母该亚。该亚创造了天父乌拉诺斯, 并与之结合, 生下了12巨人族提坦神。普罗米修斯与众多男神女神、巨人族都是该亚的后裔。那我们就不妨说:人类的最初起源是女神, 女神是人类与神的共同母亲。

古代克里特岛几乎是女家长制的社会即母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孩子们“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此时, 作为一家之长甚至是一族之长的女性自然不需要忍受那种深居简出、与外界隔离的生活。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们的活动范围曾经受到局限, 她们从事女性工作, 包括编篮子、磨谷子、烤面包等繁琐的家事, 同时, 她们也和男人们一起到田地里、陶器场中工作。她们受到极大的尊重, 在看戏或看比赛时她们能够坐到前排, 在生活中, 她们的地位不亚于后世的贵妇人。此时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男性。

二、“女人”——由天堂到人间的回归

原始社会晚期, 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出现, 母系本位的氏族社会便为父系本位的氏族社会所代替。其根本原因是男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起了变化,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狩猎能力, 以前由女子担任的农业劳动也随着灌溉工程的兴建、水利的管理和耕作的复杂而逐渐以男子为主,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使子女可以确认生父, 男子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

从母权到父权的变革无疑为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已形成的母权意识和旧的习惯势力, 在它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改变之后, 还将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个漫长而复杂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其中充满了母权对父权时而占优势、时而处于劣势的曲折不断的矛盾和冲突。希腊神话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它的痕迹,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传说:雅典人在选择城邦的保护神时进行了投票表决, 全体的男市民都投了海神波塞冬的票, 而全体的女市民则都投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票, 由于女性市民比男性市民多出一个, 于是胜利属于女神。

尽管这一时代为父权独裁, 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妇女地位就一定低下, 在这个时代的希腊城邦中有很多城邦崇拜的神祗是女神, 如:雅典的雅典娜、爱鲁赛市的得墨特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这个时代的希腊女性社会地位。此时的希腊女性已经从高高在上的“女神”位置上回到了地面, 成为了“女人”。

所谓一夫一妻事实上只是针对女子而言, 男子完全可以任意破坏夫妻忠诚, 随意解除婚姻关系。对这些不合理的、得到社会默许的权力, 妇女们曾进行过激烈的反抗。为了争取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为了维护爱情的纯洁和忠诚, 她们与大男子的特权进行了坚决的、甚至残酷的斗争, 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悲歌。美狄亚是其典型代表。

希腊传说中的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国王埃厄忒斯的小女儿, 她不仅聪明、美丽, 有计谋而且还有魔力, 她因为爱而背叛了父亲, 盗取了父亲所拥有的金羊毛, 并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她和伊阿宋结合后生了三个儿子, 后来伊阿宋却为了个人野心抛弃美狄亚, 要另娶科特托斯国王的女儿为妻, 美狄亚为了复仇害死了国王和她的女儿, 并残酷地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美狄亚的复仇是惨烈的, 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恐惧感。正是从这一形象中揭示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的怒吼, 揭示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三、“女奴”——由人间到地狱的跌落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 希腊文明终于进入了一个令人骄傲的时代, 古希腊的民主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伯里克利执政的年代, 被誉为古希腊的黄金时期。但恰恰是在这个黄金时代, 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她们由“女人”沦为了“女奴”。美狄亚时期的妇女们还敢于向社会发出一声声呐喊, 而此时的妇女连呐喊声也被扼杀了, 也可以说, 她们已失去了呐喊的力量。这时的男子已因其在劳动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而巩固壮大了父权制。与强大的父权相比, 妇女的力量实在是微弱得可怜, 在重重枷锁的压迫之下, 她们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权利, 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这首先表现在妇女作为祭品的风气上, 为了打退围攻雅典城的敌人, 玛卡里亚听从神谕作了祭品;为了顺利向特洛亚进发, 阿伽门农的女儿献出了生命。妇女不仅作神的牺牲物, 还要作死人的祭物, 被俘的特洛亚公主波吕克塞娜便在阿喀琉斯的墓前倒下了。透过这些鞋淋淋的事实, 我们不得不为妇女命运的悲惨而感慨万千了。女人, 这类从性别上划分出来的人的生命, 竟被与羊、牛、猪等生物等同视之, 被送往祭坛, 任人随意宰割杀戮。

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古希腊社会, 妇女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庸, 因而整个社会观念对妇女是贬低的, 是歧视的。社会不但瞧不起女人, 甚而厌恶女人, 认为女人是祸水, 女人是可怕的。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故事更明显地表达了社会对女人是祸水的看法。

作为希腊上古社会百科全书的希腊神话传说, 其对妇女形象的塑造, 鲜明地反映出了古代希腊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由母权制社会中的“女神”, 过渡到与父权相抗衡的“女人”, 直至被局限于家中, 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这是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生动体现。随着奴隶制的巩固和壮大, 妇女地位进一步下降, 直到现在生产力大大解放的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 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古希腊神话所揭示的女性社会地位变迁过程, 对后世影响极大, 也为我们研究女性社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古朗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M].李玄伯,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2]蒋益.西方文学史[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8.

[3]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M].常鸣,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4]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M].孙席珍, 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5]茅盾.神话研究[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工程运行下一篇:农村女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