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类专业

2024-10-12

电力类专业(共9篇)

电力类专业 篇1

电力系机电专业类求职简历表格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湖北身材:171 cm? kg
婚姻状况:已婚年龄:4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经营/管理类:企业职业经理人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 项目工程、设备工程 行政/人事类 人力行政经理
工作年限:15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5000--8000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90年-- 96年在武汉电视机厂任技术员,工程师,设备科长,主要负责PE、ME、IE、TE、EE;

97年---在广州黄埔日资企业务冠电子厂(生产手表)任设备工程主管、生技科长、制造科长;

---在广州花都一家法日合资企业(生产汽车配件)日特固有限公司任质量部经理,

05年---广东江门某摩托车企业任设备部经理、行政部经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武汉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1990-07-01
所学专业一:电力系机电专业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1990 武汉理工大学(原名武汉工学院) 电力系机电专业 本科

培训经历:

多次参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关培训:

TPM全面生产管理、TQM全面质量管QCC和6S以及3C认证

物流管理、采购管理、项目管理、作业成本要素、ERP原理与管理方案

G管理模式、FMEA与SPC、6西格玛,PLC和SMT技术

,经培训考核取得了ISO9001:内审员证书

,经培训考核取得了ISO14001:内审员证书

外语:英语日语一般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历经大型国营生产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质量、技术、人力行政管理

2.知识全面,有较好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3.熟悉生产企业所有环节的组织,了解企业各方面的运营、操作和管理模式

4.熟悉TPM对机电设备、电器、电子产品的原理和工艺有扎实的基础

5.熟悉TQM,擅长数字量化管理,工时效率管理,成本控制,擅长人员培训、绩效考评和激励

6.擅长项目策划和工程技术管理,有多年带领不同团体的经验

7.熟悉ISO9000和ISO14000管理体系,了解TS16949,编制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

8.熟悉废水、废气治理环保工程

 
详细个人自传
 自我评价:

本人知识面较广扎实,管理思路清晰,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稳重坦诚务实,善于学习进取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压力承受能力;具有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合理分配利用各项资源;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能胜任企业的`战略规划,具备高层管理和全局统筹能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值得信赖。但还需不断的进取和学习。

本人期盼有个适合自己展现自己的平台,愿加入优秀的团队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

应聘职位:企业职业经理人、项目工程、设备工程、质量、生产技术、人力行政经理等

其它:100人以下企业副总以上职位优先考虑

 
个人联系方式

电力类专业 篇2

一边疆电力类专业的就业前景

1. 边疆电力类行业发展前景

目前, 中国已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电力行业经过漫长的发展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 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仍不断增加, 加之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科技在电力行业中的运用, 使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电力市场按目前功能基本划分为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电建公司。电网公司是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各省 (区、直辖市) 电网公司为主。在云南省的发电公司主要有华能、华电、国电、大唐、中电投、大华、龙江、三峡水电等企业, 这些企业的创建为云南省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目前还有一些电站正在建设中, 也为电力类专业的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从目前整个电力职工队伍的素质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加盟。

2. 边疆电力类专业人才需求形式

随着国家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 电力技术不断更新进步, 电力类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电力类专业连年扩招, 许多学校也纷纷办起电力类专业, 电力类专业成为近几年的一个热门专业。现在的电力类专业学生中主要有本科生和专科生, 但两者各有优点。在我校办学中发现, 云南省很多电力企业都到我校来招聘专科电力类学生, 因为专科电力类学生有动手能力强、在企业留得住、上手快等优点, 目前电力类的专科生就业前景广阔, 但是毕业生要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会遇到一定的挑战。

二边疆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 电力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概念模糊

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 电力类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 很多学生高考后, 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盲目选择学校, 填报志愿。导致学生入校以后对专业不感兴趣, 对所学的电力类专业不去了解, 对目前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也不闻不问。另外, 根据我校情况, 部分文科生也被录取到电力类专业, 学生学起来很困难, 一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导致专业基础不扎实。

2. 电力类专业学生存在就业困惑

我校电力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到云南省的各处水电站, 水电站地理位置偏远, 条件艰苦, 有的企业待遇偏低。通过调查, 我校电力类学生择业考虑的问题为待遇不能太低、地理位置不能太偏远, 离家不能太远。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持观望态度, 导致最后没能找到一份工作。这样就造成学生“有业不就, 无业可就”的现象。

3. 电力类专业学生对于就业信息了解滞后

我校地处边疆, 一些招聘信息不能及时更新, 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我校电力类专业的就业信息由学校及系部提供, 联系企业到校招聘。我校电力类专业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就业的有用信息, 学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等学校帮忙找工作的思维。学生还没有形成在网络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及去企业咨询工作的习惯。

三就业质量的界定及影响边疆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1. 就业质量的界定

根据查阅文献及我校办学的经验, 主要从就业对口率、岗位发展前景、工作薪酬、学生到岗后在单位工作时间长短、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多少及用人单位的层次来衡量一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就业质量的高低。

2. 影响边疆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第一, 电力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就业观。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观、道德观等, 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知识, 学生就业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岗位及环境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勤学好问、爱岗敬业、认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 这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一个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而我们学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 可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更新知识相对滞后, 学生对电力行业发展的知识不能随时更新, 对一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能及时了解。另外, 学生的就业观不一样, 每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不一样, 有的学生愿意留在边疆工作, 有的愿意到大城市工作, 有的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就业的质量。

第二, 电力专业在学校及社会中的影响力。学校是学生就业的一块牌子, 名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好, 就业质量一般也很好。但是我们地处边疆, 我校也不是名校, 但是电力类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 只要专业办得有特色, 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专业办好了, 在地方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会提高。

第三, 学校及系部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实践管理部门、招生就业处及系部招生就业相关人员, 多到企业走走, 密切加强联系, 时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 根据企业的特点, 回校反馈给相关部门及教师。另外, 边疆地区企业相对少一些, 学校应该联系更多企业以获得更多市场资讯, 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第四, 用人单位及社会对电力类专业学生的评价。一名电力类学生培养出来, 能不能适应电力类的岗位, 在工作过程中适不适合, 都是用人单位及社会来评价。当一批学生培养出来, 若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良好评价, 直接影响到后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边疆地区, 如果培养出的人才受到社会青睐, 那边疆的大部分电力企业将会录取我校的大部分学生。

四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措施

1. 加强学生对电力类专业的认识

很多学生高考过后, 盲目选择学校及专业, 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一无所知, 也有部分学生还沉浸在高考发挥失常的痛苦中。我校针对这一情况, 在新生入学第二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对所学专业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到学生军训完后, 针对电力类专业学生, 系部专门请电力类教师详细介绍我校电力类专业的特点、办学模式、就业途径、目前的就业形势、在校期间要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等,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详细了解, 若学生对本专业没有兴趣, 可以转专业。通过这些途径, 加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专业的目标。

2. 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础阶段, 进行职业规划是一门必需的课程, 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边疆地区的电力类专业学生应针对自己所学专业及边疆地区的特色, 结合实际对自己在大学三年中及毕业后应该做些什么, 怎么做, 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划, 加强学生在校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校及系部应邀请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知名人士到校为大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企事业单位人员及社会知名人士经验丰富, 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授经验, 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质量。我校针对这一点, 请德宏州秦瑞电力集团董事长及龙江电站高级工程师到校进行讲座, 但这远远不够, 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3. 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及网站

边疆民族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 信息发展也相对落后, 加上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学生获得就业的信息相对滞后。另外, 学校对电力类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外面的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有电力类专业。针对这些问题, 我校电力类专业安排相应的教师到部分企业进行联系宣传, 可以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但这远远不够, 应该联系更多的企事业。学校及系部应该针对电力类专业建立完善的电力专业毕业生招聘系统, 获取全省及全国与电力类招聘有关的信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电力类招聘信息少, 每次企业到校招聘都是教师通知, 我校应将招聘信息及招聘公司的介绍放到招聘网站, 加强网络信息的使用。学校应该与历届毕业生紧密联系, 利用学校及社会的各种就业资源, 为学生就业群策群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4. 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

电力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至关重要, 实践课程及建立实践基地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在校内, 我校电力类专业已经建成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电机学实验室等。在校外, 我校与德宏秦瑞 (集团) 电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完善的实践基地, 学生大三学年下学期还将到云南华邦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盈江县博海电力有限公司、德宏供电有限公司、大唐电力有限公司、安琪酵母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专业见习, 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我校根据电力类专业的特点, 开设了证书考试训练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学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 认真组织开展了岗前双证书培训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培训, 获证率达100%。学生通过双证书的培训, 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学校应成立寒暑假实践体验小组, 到企业去体验电力类工作, 提前适应企业的生活及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 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经验、知识。

5. 完善电力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提升教学及师资力量

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一流的教学名师, 优秀的学生三者结合起来, 整个专业就是一流的, 学生的就业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根据边疆地区的特点, 我校经常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学习先进的操作技术, 提升教师的学历, 原来的电力类教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全部老师都是研究生学历。年轻教师被派到企业定岗学习, 学习企业的实干精神及先进技术, 学习回来后多名教师进行交流, 互相提升。近几年来, 在电力类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申报了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专业加以重点建设, 经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审验通过, 申报并获批云南省省级质量工程水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门, 通过项目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我校电力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学到了电力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 引入到校园中传输到课堂内, 学生学习的软硬条件也得以提升, 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6. 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丰富法律知识

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富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的价值取向,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好学生。请相关的法律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教育, 传授与电力类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懂法、守法, 使学生拥有公正、法治的意识。全面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 可以树立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学生的形象, 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 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叙述如何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措施。目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这些方面制定了一些措施, 如加强学生对电力类专业的认识、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基地、完善电力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及师资力量等,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校地处边疆, 教师应多跟外界交流, 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及学生就业方面的先进知识, 将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成一个有特色的大学。

摘要:本文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点, 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电力类学生的就业前景、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影响就业质量的一些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就业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志云、杨子仙、尚艳萍.边疆民族地区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学园, 2013 (7 ) :35 ~36

[2]夏甜、焦晨.电力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7 )

[3]尚玉琴、赵莉、乔晓辉.新形势下提高电力类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2 ) :130 ~132

[4]邓佳富.大学生就业困惑调查及对策——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毕业生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22 ) :332 ~336

[5]涂智勇、李超.浅谈电力类高职生的就业指导[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17 ~18

[6]杨红娜.上海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与对策分析——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 ) :133 ~134

[7]巫绍基、肖慧颖、刘晓等.电力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57 ~59

电力类专业 篇3

关键词:电力行业专业群管理类专业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行业中的产业链、企业中的岗位群。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基于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群。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各专业可以在电力行业体系中完成教学任务,共同设计部分实践项目,共享实践设施、设备。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间,电力工程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支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电力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从目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的普遍现状来看,还存在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带来的电力企业重组、“厂网分家”,导致管理层增多、管理岗位细化以及直接生产人员减少等,使电力企业的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电力企业的管理型人员在知识结构上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流程的管理专业人才,但现在的实际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对管理类专业的办学进行重新定位,对基于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专业群构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行业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1.1 电力行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新时期电力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确保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目前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要求电力企业的管理型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流程的专业人才,但现实状况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从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来看,目前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2 电力行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极强。目前很多电力企业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与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多数学生缺乏与企业实际的内在联系,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从步入工作岗位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常常需要很长的适应周期,难以满足电力企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1.3 电力行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管理人才

通过社会调查,现在企业十分重视的是员工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今社会变化的节奏很快,知识技术爆炸,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力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而电力企业管理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往往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实践要求,电力行业管理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电力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应以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2 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内涵

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涵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依托行业办学的理念及其应用。因此,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应包括如下内容:

2.1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依托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人才特征。其中培养目标主要是电力行业的管理人才,包括从发电、供电、输变电、电力营销以及整个电力供应链中涵盖的电厂及电力设施建设、电力物流等过程中的管理人员,从这一目标出发涉及到的专业群应包括电力企业管理专业、电力工业工程专业、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电力营销专业、电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培养规格主要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与管理知识并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协调发展的理念,设计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即人才培养途径,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具体教学模式。

2.2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实践基地建设的构建

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构建的主要特点就是各专业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应紧紧围绕电力行业,与电厂、电力公司、电建公司密切联合,构筑实践教学平台。把学校融入电力企业之中,把电力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同时各专业还应根据教学需要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对电力企业的管理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从而整体设计优化实践环节,突出电力行业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教学模式,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既具有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师又具有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教师;职称结构应既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老中青结合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又具有工程师等实践经验的专业实践教师;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来看,应该既具备专业理论课的讲授能力,又具备电力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以满足依托电力行业办学的需要。

2.4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教学资源库建设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电力行业管理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体系,基于电力管理的实际工作场景、实际项目导向的办学模式,构筑电力行业管理专业所需的一切资源,最终形成一个涵盖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所有媒体信息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包括专业标准库、课程标准库、课外辅助教学库等内容。

2.5 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方式

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强调以学科为基础、以行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途径的建设方式。

以学科为基础强调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主要应以电力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工学与管理学学科为基础,突出工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培养具有电力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以行业为导向就是要以电力行业为导向,根据电力行业各类企业的管理岗位需求特点,构筑依托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产学研为途径主要指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将教学、科研和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实际结合起来,把最先进的管理类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并解决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以科研促教学,让学生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产学研结合,共同促进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研究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7(6).

[2]李定清.论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与培养目标[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秦力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5).

[4]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辽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资源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B1-211)及沈阳工程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号:Z1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虹,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电力能源类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篇4

共办理业扩工程314户,其中173户已竣工结算,包括:xx实联信托投资公司、乾诚宾馆、xx华诚房开等;

共办理新装变压器313台,总容量111539KVA;变压器增容36台,增加容量7495KVA; 安装一户一表:13600块;

输配电工程共计40余项,其中包括:110KV筑兴线、南黔线、筑二线以及新建110KV凉水井变电站、观音山变黑山变110KV输电线路、110KV凉牵间隔的安装和调试、110KV青岩变Ⅱ期改造以及局调度大楼、综合楼开闭所等。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34项,其中包括遵义路、宝山路、文昌路电缆沟埋管工程,以及彭瑞、都调、观省、观调、观石等电缆入地工程以及花溪大道等架空线路改造工程。一、二OOX年工作完成情况

1、指导思想明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重在实际效果上下功夫 1.1根据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司党政班子确定

今年为公司的管理年,并做了大量摸底、整顿、理顺、建规工作,逐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今年3月份,公司整理出200X年度管理制度汇编下发至各班组,真

正做到有章可循,并在有章必循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为全面超额完成各项指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为了配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新需要,公司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在装表班试行的计件工资办法已经运作成熟,装表班职工已逐步适应了这种分配制度。此外,在变电一班试行的单项工程承包办法也在职工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将逐步在公司各部门、班组试行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办法。

1.3对内坚持以人为本,除坚持正常的培训工作外,还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举办了一期技能培训班和物资管理学习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年111月份,公司共有120余人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培训。

1.4进一步加强材料管理,由稽核室对单项工程用料进行登记审签,做到有案可查,减少和杜绝了班组多领料的现象;对能辉公司和实业公司的部份收料单逐项审核,共审核出金额差异达80余万元;协助物资公司重新制定了对实业公司的较为合理的物资结算价格目录;材料室本着以节约创效益为目标进行修旧利废,将工地拆回的旧钢杆,经过除锈上漆再投入使用的就有36基,价值90万元,拆回再使用的各种规格的水泥杆40根,价值2.79万元,将班组退回的部分残缺不全的非标准金具,组织人力配齐零部件并重新装配投入使用。这些举措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电力类专业 篇5

指挥类军事院校主要为军队培养基层军官,通常包括步兵、炮兵、工兵、防化等兵种学院,指挥类军校学员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分配到部队基层单位担任排长,其人员身份为指挥军官

非指挥类军事院校通常称为专业技术院校,主要为军队培养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包括军医、军械、军事交通等专业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学员毕业后,基本上分配到部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部队技术保障部门,其人员身份为专业技术军官或军队文职干部。无论哪种院校的毕业生都为军官或干部身份。

从个人前途来讲,由于军队的特点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指挥类院校毕业生到部队后,由于基层军官人员流动较快,如果本人表现出色,容易得到提前晋升的机会,但由于指挥类军官群体呈现金字塔状,越往上升难度越大,淘汰率也越高,很难保证能够在部队长期发展。

专业技术类院校毕业生到部队后,多数从事业务工作,此类人员流动较慢,除非有重大贡献,一般难以有提前晋升的机会,只能按有关规定正常晋升。但是,根据部队有关规定,专业技术干部的职级晋升可以不受单位级别限制,虽然晋升相对较慢,但在初、中级专业级别范围内,更容易晋升到较高的职务级别。

信用管理专业与会计类专业 篇6

随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ERP综合管理软件的普及,如今的会计职能已由过去的核算、监督职能转向分析、评价、预测和报告等参与企业管理的更多职能。从往届和今年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在会计岗位的会计专业学生比例在逐年下降,在会计岗位的学生往往也要兼任其他诸如销售、仓库保管、秘书、经理助理等岗位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完全抛弃所学专业从事美容、通讯、装修等行业工作。总之“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已成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必备的能力。从就业迅速、提升较快的学生情况来看,那些专业胜任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往往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然而,目前我们的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还建立在培养“专业岗位胜任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能力的培养。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开设用管理专业以来,经过五届毕业生就业的考验,不断证明该院信用管理专业在学生会计专业——首岗“胜任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成功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就业于会计岗位;在“岗位迁移”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有经验可取的。由于该院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来源于会计专业的三校生,本身具有一定会计基础,且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该院时,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尤其是2012届学生(在我省从业资格取证方式改革后)在进入该院时已90%以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通过大一财务会计的强化训练,已基本具备会计核算工作的胜任能力,而通过信用管理专业学习则为会计类专业学生,尤其是“三校生”在学历提升过程中更是提供了一个“多岗迁移”的最佳平台,为学生多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用管理工作包括资信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过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该院结合信用管理工作要求除对学生进行会计核算能力训练外,还大量训练学生会计报表分析、行业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信用评估与被告等方面能力。由于信用调查需要与外界人士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在人际交流和关系处理方面,该院也做了大量训练,这样信用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交易谈判、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参与经营管理或独立经营管理的“岗位迁移”能力。

电力类专业 篇7

1 我国电力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据统计, 当前我国共有17所电力类职业技术学院, 设置了涉电类学科专业的大专院校百余所, 多年来, 电力类高职院校为电力企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 电力高等职业院校均从高等专科学历教育步入大众化职业技术教育, 就业形式由计划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 电力行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做出适当调整和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电力行业的特征, 电力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依托电力行业, 面向市场需求, 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一般综合素质和行业特有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 电力类高职院校在遵循素质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的同时, 还应该重点培养电力行业所需要的一些特有素质, 比如说培养学生的安全素质以防范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等等。通过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使得电力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成为适应电力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技型应用能人才。

2 电力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校企合作问题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职业教育要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鼓励校企合作、顶岗培养, 推动工学结合,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1]“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方针, 这也是所有高职教育者的共识。

纵观各大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状况, 不难发现, 真正的校企合作难以实现,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企业缺乏合作主动性

针对用人单位的重点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校企合作办学中, 企业缺乏积极主动性, 有些企业甚至不愿参与, 使得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但顾虑重重, 害怕接受学生顶岗生产或实习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尽量避免此类合作。因此便产生一种怪现象:一方面, 企业不断向政府提出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表现出对高职教育的静观其变, 不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同时, 由于部分企业过分追求利益的短期化, 认为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投入是直接的, 收益却是间接的。特别是民营企业, 多半是把追求近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并未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发展战略。因此, 在政府还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之前, 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 更不会积极主动寻求合作, 企业希望政府为职业教育买单, 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

(2) 高职院校和学生方面原因

在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中, 高职院校容易着重于自身利益考虑, 忽略企业利益, 其实若将校企合作的利益重点放在企业上, 将会创造更多价值、开拓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局面。

课题小组开展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合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差, 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适应能力差, 跟不上岗位要求等。这表明电力类高职院校在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学。而对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建议学校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

(3) 合作方式同质化

电力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趋于同质化, 大家相互拷贝固化的合作模式, 缺乏联系自身实际情况, 符合自身特点的合作新模式。行业办学是电力类高职院校的突出优势, 对于校企合作而言, 应把行业企业需求摆在首位, 寻找符合企业特色同时又兼顾院校自身现状与需求的合作模式。例如, 成立由电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将计划打造的专业与现有知名企业合作, 以企业的品牌命名专业, 打造名牌专业;与企业共同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等。

2.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它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 学校应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从职业岗位群出发, 进行职业分析, 了解构成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学校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来优化整合, 设置满足市场需求, 以学生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

当前电力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创新传统的课程结构, 结合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构建中做到纵向、横向课程的交叉渗透, 补充更新课程内容, 而不仅仅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零距离就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型高级人才, 这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职教育备受企业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高职教育在逐渐蓬勃发展, 但其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与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电力类高职院校还沿袭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满堂灌”形式, 虽然教学容量大, 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不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2.3 师资队伍问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在数量、年龄、结构、素质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下面笔者谈谈电力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1) 数量要求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要求, 生师比18∶1为合格, 16∶1为优秀。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生师比为201, 一些新建院校生师比甚至达到30∶1, 可见教师总体数量不足。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 教师无暇学习提高、更新知识, 最终会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2) 年龄分布

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多于老年教师, 35岁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诚然, 青年教师可以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 带来生机, 可是实践能力的不足以及工作经验的缺乏都是青年教师的弱点所在,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提供更多的机会, 以拓展其职业发展的空间。

(3) 师资结构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中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结构的优秀等级标准要求: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35%;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近三年来毕业的新教师均参加过岗位培训, 并获得省教师资格培训合格证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与此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师资结构不仅反映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素质, 它还反映了现有师资队伍能否支撑起一个专业的开办、教学以及科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合理的师资梯队, 由符合高职教育特征要求的不同师资层次的梯队人员按比例组成群集, 形成正态的职称分布, 这样师资队伍结构才能趋于合理, 才能保障高职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4) “双师”结构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条件中提出,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结构指标, 也是现在各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的一个共同目标。根据教育部的界定, “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 (中级以上) 及基本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相应的专业系列职称 (中级以上) 或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和科技开发能力与素质的专任教师。因此, 立足于引进和培训现有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是优化电力类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两条重要途径。

(5) 知识结构方面

按照国家要求高职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是本科学历的教师居多。其实,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的专职教师中, 硕士以上学历已占到80%以上;德国和法国的高校教师, 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早在1998年, 我国台湾省的专科学校近1.1万名教师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就已超过81%, 其中10.4%具有博士学位[2]。诚然, 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强、素质高, 但更加丰富饱满的知识结构体系却是素质的表现之一, 也是形成更高素质的基础, 高学历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养成了一种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以知识为本, 拥有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 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师资结构形成经验对于现阶段的我国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6) 能力结构方面

鉴于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高职教师首要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实践课教师在教授学生推销技巧前, 应该有做销售人员的经验, 结合自身的推销体会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国外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一般要花5-10年的时间, 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基本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教师。当然, 目前我国在建的100所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为职业院校师资能力结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和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

2.4 就业模式问题

高职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加之最近金融危机的影响, 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模式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方面。目前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形式单一而封闭, 就业模式未能与校企合作进行有效整合, 高职生就业较为被动。另外,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业模式的一成不变, 未能跟上时代变更的步伐, 适应市场需求, 更是直接影响到了高职生的就业。因此, 高职院校急需调整就业模式, 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寻找切合时代背景, 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的新型就业模式。

3 适应电力行业改革,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温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继续加强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目标, 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育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 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 最主要的是实行工学结合。这两点的核心是一个, 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实行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 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 从而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 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 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 节省企业日常运营开支, 解决目前经常提及的民工荒、技工荒问题, 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 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 在社会上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关系。

电力类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为电力行业改革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使命, 也担负着为电力行业职工提升学历、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当今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扶持。因此, 企业和学校联手, 实现校企双赢, 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袁仁贵在教育部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chinaews.com.cn/edu/news/2010/02-10/2118380.shtml.

电力类专业 篇8

【关键词】慕课 ; 课程教学改革 ;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4-02

自2008年加拿大的Dave Cormier 和美国的Bryan Alexander 两位学者首次提出“慕课”以来,慕课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世界范围内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慕课潮流的席卷而来,是否预示着大学将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历史性的“质”的革命?抑或“慕课”只是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的盛行一时的“语言泡沫”?单就电力类课程教学而言,“慕课”这一信息网络技术与高校教育技术的新兴产物,是否有助于优质教学的打造?是否能够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均需结合信息技术时代特点和教育机制改革目标,对“慕课”作客观分析和认真研判。

一、“慕课”的起源与价值认识

“慕课”是“MOOC”的音译,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慕课”由加拿大和美国的两位学者首次提出。[1]到2012年,“慕课”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的流行语,《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MOOC元年”,而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网站被称为“MOOC平台的三驾马车”。[2]就我国而言,2013年是“慕课”盛行之年,故2013年是MOOC本土化之年,自此,中国开始融入MOOC浪潮。对于“慕课”风暴的来袭,任何国家或高校,均需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否则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将落后以及大学将沦落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将绝非危言耸听。

从MOOC的四要素来看,开放(Open)是“慕课”之核心;课程(Course)是“慕课”之内容;在线(Online)是“慕课”之时空形式;大规模(Massive)是“慕课”之结果和影响力[1,3]。基于“慕课”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将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式教学,而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行为为导向的自主学习;讲台将成为全球少数名校名师的舞台,众多教师将由台前的“传道授业者”转而成为幕后的“解惑者”;另外,大学课程将由团队共同完成,除了课程讲授以外,还需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评价、服务及管理体系,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模式转变。

“慕课”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慕课”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科门类的课程教学呢?

二、电力类课程教育特点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高校是电力人才的培养基地,而电力类课程教育是培养电力人才的关键环节。电力类课程以工程技术为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均是电力类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

就电力类课程本身而言,基础理论课程是电力入门之基础,且电力类各基础理论课环环相扣,知识点循序渐进,具有理论成熟、知识体系精炼等特点。专业课程是电力类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分歧点,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且电力行业发展飞快,尤其是当前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电力事业在全球迅猛展开,专业课程前沿动态具有时新性,专业课程内容亦须紧跟时代步伐,实时更新,方能教育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力人才。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工程技术类知识应用于实际电力行业的必经之路,“纸上谈兵”并非工程技术人员的使命,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服务人民造福百姓方是电力类人才的追求,若想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配置相应的试验设备,构造与电力现场相符的模拟环境,以期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为电力人才的输出“磨好枪”、“加满油”,另外,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亦是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孕育新时代的精英人才。

三、“慕课”背景下的电力类课程教学改革

将“慕课”与电力课程教学相结合,即通过在线提供电力类课程的教学微视频,学习者在有网络的地方可自行登录观看学习;“慕课”将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通过作业或考试等途径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律,以期不断改进和完善“慕课”资源;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在线学习小组或在线论坛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或者课下与教师研讨;对于过程评估合格且通过课程考试的学习者,将颁发该课程的微证书。

就电力类的基础理论课程而言,基于其课程知识点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可利用顶级学府中名教师的微课程进行电力类基础理论知识的“慕课”教学,让任何学习者均可不出国甚至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国内外顶级学府的优质教学资源,从理论上来讲,“慕课”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且预期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慕课”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5]:教师必须心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予学生,教师为了制作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必须在幕后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并作出反馈,仅少数名校名师会作为主课程讲授的“主角”,出现于荧屏之上;就学生而言,学生需明确自己在“慕课”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自制力,自觉抵制网络中的“灰色文化”,专心于课程学习,同时慕课的国際性对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加强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以期能够顺利享受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endprint

就电力类的专业课程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课堂将专业技术的动态和前沿传授给学生,若完全依赖于“慕课”教学,为了保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就要求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与电力类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否则学生无法通过“慕课”掌握专业动态,从内容更新而重新录制教学视屏耗费的人力和财力来看,“慕课”未必是电力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最佳手段。为了充分发挥“慕课”优势,同时能够保持学生专业知识的“源头活水”,与“慕课”伴生出来的集合在线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学模式——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将更适合于电力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将SPOC与MOOC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比单一的“慕课”教学更适合于电力类专业课程,亦是其他学科门类课程值得效仿的有效策略之一。

就专业实践教学而言,“慕课”可借助先进网络技术,将电力类实践教学从实验室搬到荧屏之上,在线教学平台可突破实践教学时间和地域限制,彻底改变当前实验室或实习地的实践教学模式。然而,电力类学子毕业后可能会作为一线工作者从事电力相关工作,“纸上谈兵”终非上策,必须通过“真枪实弹”去体验理论到实际的成果转换。为了弥补“慕课”模式下实践教学的不足,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新常态的形成,该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和操作、教师面授监督和指导的电力类实践教学新模式。

四、“慕课”带给电力类课程教学的挑战

“慕课”作为一柄双刃剑,在给电力类课程教学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管理体制改革、微证书认定机制、资金投入来源、文化交汇与冲突等多方面带了强劲的挑战。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教育模式的“质”的改革,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拟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且与“慕课”背景相符的教学规则、考评标准和微证书认定规则。从社会认可度来看,如何将“慕课”与现有学历学位认证相关联,如何让电力单位认可“慕课”背景下的学历证书,均是“慕课”带来的必须正视的挑战。从资金投入和来源来看,“慕课”的制作、开发和运行,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支持,想要 “慕课”教学模式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合适的运营方式,同时必须保证经费的来源。另外,国外的电力背景与中国并非完全相同,如何将“慕课”中所学的基于国外电力系统背景的知识迁移到我国电力系统中来呢?这是需要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五、结语

“慕课”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冲击是巨大且真实的,如果有人认为“慕课”将会改变和颠覆大学的社会功能,将彻底改变沿袭已久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无稽之谈。因此,面临“慕课”这一影响巨大的数字时代的产物,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客观对待,敢于更新自己的观念,迎接新事物,并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应对之,只有立足教育规律,接受“慕课”的挑战,加快改革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在“慕课”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MOOCs 熱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6:5-10.

[2]花宏艳. MOOC 浪潮来袭与中国大学的应对策略[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 68-69.

[3]马若龙,袁松鹤. 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0-26.

[4]贺健伟,陈华贵,陈群等.基于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96-97.

[5]单勇,张净玉. 专业基础课程引入MOOC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1-222.

文科类专业介绍 篇9

本科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决策参谋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专业写作、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逻辑学、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学语文设计等。另有专业选修课16门。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文字工作者。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备汉语、英语及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涉外机关、企事业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综合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跨文化语言交际、英语口语及听力、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通论、外国文化通论、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前景,多数毕业生分配到对外文化交流、留学生教学、机关和事业单位等涉外机构。

戏剧影视文学:

所属学科门类:艺术学,本科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舞台和影视创作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和编导技巧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戏剧戏曲和影视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要课程:文学作品分析、汉语基础、基础写作、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影视艺术概论、故事创意与策划、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视听语言、编剧概论、影视作品解读、电影理论、影视剧本写作、影视非线性编辑、戏剧理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评论写作、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等。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剧院(团)、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

秘书学:

本科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系统掌握秘书、办公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秘书实践能力和办公行政管理能力,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秘书人才。主要课程:秘书学,主要课程:秘书理论与实务、中国秘书史、公共关系学、秘书礼仪、秘书参谋职能概论、秘书口才学、管理学基础、文书档案管理学、中英文应用文选读与写作、英语口语、听力及翻译、秘书法律实务、秘书心理学、秘书会务组织学等。

就业方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秘书、公关、会展、策划、人力、档案、商务、法务、政务等管理和研究工作

文秘:

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管理、公关、商务、涉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秘书学、教育学、中国秘书史、公共关系学、实用礼仪、秘书参谋职能概论、秘书口才训练,秘书档案管理学、管理学基础、应用文选读与写作、英语口语、听力及翻译、秘书法律实务、信息技术基础等。

就业方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关文职、公关宣传、市场营销、外经外贸、广告策划、文化传播等工作。

语文教育:

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全面,专业基本功扎实。语文教育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逻辑学、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学论等。另有专业选修课16门。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文字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学制4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培养能够在文教事业、党政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研究、行政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论文写作等。

实践教学:学院统一组织学生到国家博物馆、故宫、张家口历史遗址等地进行教学考察,旨在体验文化、感悟传统、增长知识、开拓眼界,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

就业方向:在文教事业、党政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组织管理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

本科,学制4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培养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幼教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游戏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普通教育学、乐理、视唱与练耳、儿童歌曲表演唱、儿童舞蹈创编、儿童歌典伴奏、儿童绘画、幼儿园教育与活动指导等。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名老师优秀的作文下一篇:心存善意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