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启示

2024-08-13

曾国藩启示(共14篇)

曾国藩启示 篇1

读《曾国藩家训》的启示

读《曾国藩家训》的启示

一、逆来顺受:多化解、少拒绝。

二、“曾三戒”: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三、先晓事,后做事。晓事:有判断(明事即高明、精明)、有原则、有灵活。充满驾驭的快感。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四、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即善于与人分名分利,打造人才团队。

1、忍是小境界,让是大智慧。

2、退让是小境界,进让是大境界。

3、共赢才是大智慧。

五、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团队中的核心人才而言。

1、激励是核心,防范是基础。

2、扬善(表扬)有利于个人成长,规过(批判)有利于社会进步

3、规过要讲究方式方法。

4、扬善对领导个人而言也是一种修行。

六、上场当念下场时。保身六法:

1、让功于人。

2、裁军。

3、劝弟辞官。

4、导演曾左失和。

5、自明心志(写家书)。

6、认真工作。

七、刚的智慧(《挺经》主旨):

1、临事之刚(非义气之刚),挺身入局,敢于担当。

2、自胜之刚(非刚愎自用),克服知识分子的非傲即堕。

3、克难之刚(非随意之刚),克服任性恣意。

4、克惰之刚,克服庸人(常人)的围观心态。

八、内断于心,自为主持。意即深沉。君子不重则不威,不重即不庄重、不厚重、不自重。如何重,关键是”六辔在手“,心有定见。

1、遇事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先站稳脚跟。

2、把握大原则、大趋势(舍枝叶、固根本),应时而动。

3、对人生信仰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信仰的坚持。九、五到与五勤。即眼到眼勤、心到心勤、身到身勤、手到手勤、口到口勤。总之,要做到“积苦思”——开,“致精诚”——通。挺深入局的智慧,五到五勤的精神。

十、男儿要倔强。即做人不可懦弱无刚,遇事必须有倔强之气。功业之道在倔强,文章之道在倔强,孔孟之道在倔强,励志之道在倔强。

1、挺住(天下哪有易处之途途,人生没有空闲之光阴)。

2、挺过去、挺到底(我行我素,不理他人的任何嘲讽)。

3、超越“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屡战屡败是承认失败的命运,而屡败屡战最终赢了神。

十一、困而知,勉而行。强大的行动力、执行力(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做事风格:高效率,雷厉风行;高投入,全身心专注。执行力含义:

1、要有忠实的行动能力(好的,先生)。

2、要有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3、要有措施和细节操控的能力。

4、要有行动的原则和底线。

曾国藩启示 篇2

1. 修身养心——塑造人格魅力

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是其成功的基石。他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临终前给家人的遗言是很好的概括:“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其中提到的慎独就很有代表性。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谨慎不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前人后一个样,台前台后一个样”。曾国藩早期个人修养并不深厚,与人交往时好言谈、爱出风头,脾气性格很不稳定,一遇不顺心事就勃然大怒。他意识到这些后,便下决心改正,却屡有反复。通过不断的反省自责,逐渐改掉了自己身上的诸多缺点,真正做到了“慎独”,使自己的修身养心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基石。他前期在战场上多次遇险,部下拼死将他救出。祁门遇险时,一些将领虽然不归他节制却马不停蹄从远处赶来全力相救,他手下的人明知九死一生,却不离不弃,愿与他共存亡。人格魅力是他获得众人爱戴和拥护的重要原因。

2. 齐家交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曾国藩对家人的教育是出名的,他的后代人才辈出。他的三个弟弟受其影响走上了军旅生涯,其中九第曾国荃是围攻安庆、金陵的指挥者。曾国藩很注重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身份地位均以诚相待。刘蓉、郭嵩焘、江忠源、胡林翼、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等人是他不同时期结交的好友,后来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左宗棠对曾国藩并不友好,但曾国藩却一直对他以礼相待,并在左宗棠最困难时接纳他、举荐他,成就了左宗棠一日千里的仕途之路。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投奔老师后成了很有名的人。曾国藩就是这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出了非凡的事业。

3. 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曾国藩是文人带兵,没有任何经验,但他善于学习,并结合实际思考,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付诸于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是曾国藩超越其他人的地方。他学习戚继光建军模式,初步建起一支武装。他用仁、礼去教育训练士兵,编写《爱民歌》,将军营变为学校,用儒家精神打造出一支农民子弟兵,以后这支有思想的军队所向披靡。他发布《讨粤匪檄》,举起捍卫孔孟大旗,在功成名就时裁剪湘军,劝说曾国荃辞官回乡,功成身退等均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刻思想。

4. 着眼大局坚持原则——始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部队的任务是打战,没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无用的。身为团练大臣的曾国藩不是在建团练,而是在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正规军,其他团练大臣失败了,曾国藩成功了,是因为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安庆和金陵是太平军的重镇,打下这两个地方就成为后期作战的主要矛盾。1860年6月,在准备围攻安庆时,咸丰皇帝连下四道圣旨命令曾国藩驰援苏、常,曾国藩率部赴皖南祁门,围安庆之军不动一兵一卒;1860年9月,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逃承德,途中又命曾国藩派兵救驾,曾国藩依然不为所动。曾国藩胸怀大局,坚持原则,为此敢于抗旨,这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相当的勇气。

5. 屡败屡战顽强不息——总结中前行,坚持到胜利

曾国藩不是带兵打仗的天才,曾多次失败。他说:“历年以来,凡围攻最紧要之处,余亲自到场每至挫失,屡试屡验,余骗不信。三月攻徽,又试往一次,果又验矣”。可贵的是他能不断总结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一名成熟的军事指挥员。面对挫折,还需要有乐观的精神,才能坚持下去。他写到“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意志,使他屡败屡战,顽强不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迎来了胜利。

6. 选贤用能胸怀大度——共同发展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了大量的人才,并为这些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曾国藩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容闳、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这些人各展其才,各显其能,为曾国藩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赢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曾国藩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上层官僚,但他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修身、如何做人、如何创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名臣,身处内忧外患的时代。他没有依靠朝廷,而是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组建了一支私人武装,迅速取代了朝廷的正规军,打败了强大的太平天国,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满清王朝。曾国藩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包括修身、交友、学以致用、谋划、用人等方面。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修身、如何做人、如何创业仍有借鉴意义。

曾国藩养生经对我们的启示 篇3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小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溺焉既深,动辄发见,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曾国藩接着写道:“余比告先生,谓有忿恨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为动不为静。先生两言益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如使神明为日之升,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者,既所谓缉熙也。知此而小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曾国藩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人,唐镜海这一番教晦,后来,使他生出许多养生的心得来,如他在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五日的日记中写道:“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到十四日,他又记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惩忿”曾国藩解释说即所渭少忿怒也。“窒欲”就是克制情欲。“少食”就是不吃得太饱。“多动”就是增强运动。这四条正应上民间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个地方寿星较多,百二十岁以上的有四个。有人去请教他们的长寿之秘。其一说,遇事都说好。其一说,每饭不吃饱。其一说,老婆生得丑。其一说,饭后百步走。曾麟书告诫曾国藩也是这四条。

曾国藩是怎样对待这四条的?

惩忿 惩忿的目的是要保持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到泰山崩于侧面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了学得这手功夫,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他向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曾国藩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树堂来,与言养心养体之法。渠言舍静坐更无下手处。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因教我焚香静坐之法。”十四日早晨他便焚香静坐半小时,午饭后,看了一卷古文又静坐半小时,以后虽天天静坐,但并未达到要求。所以,当冯树堂来信询问曾的静坐效果时,曾在日记中道:“接树堂信,问日来静坐功夫,愧惊不能对。”为什么?他说:“然心有私著,无著则静矣,抑亦诚矣。”这就是说,曾国藩的静坐井未达到排除杂念,是形静而神未静。正如他自己说的:“‘三戒’、‘两如’及静坐之法,养气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写记此册,欲谁欺乎?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务求息息静极,使此生意不息,庶可补救万一。”以后呢?曾国藩仍然坚持静坐,而效果也并不见得好。因些“惩忿”的目的也未达到。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就在日记中记载:“是日为车夫忿怒两次。”元旦之日,大家都要图个欢喜得个好兆头,曾大人竞为车夫忿怒两次,可见其练静的效果了。曾国藩要受程朱道学的约束并塑造自己的形象,官场上自然有许许多多刺激他的东西,他能静下来吗?

窒欲 这是曾国藩的父训。初进京时,他父亲就写信教他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欲”是七情之一,喜怒哀惧爱恶欲。欲又有情欲、贪欲、求知欲等等。曾麟书要儿子曾国藩“节欲”,应指的是节制房事。这件事,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并不泛记载。他曾道:“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好德之知也。”他又曾记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嫡戏游荡,漫不知惧,适成为无忌惮之小人而已矣。”他觉得房事不节制,愈来愈有损身体。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他写道:“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真禽兽矣,”同月十六日,早晨抄了先天晚上作的诗,饭后去何子敬处,本来想去谈诗,自省这样做有卖弄之心。感到可耻,便动了一局围棋,回到家里又是“房闼大小敬,成一大恶。下半日悠忽将一时,可恨。”同年十二月十九日,早饭后读了十页书,“房闼又不敬,前誓有三戒.今忘之耶?”道光二十三的三月初二日,“日中,闺房之内不敬,去岁誓戒此恶,今又犯之,可耻,可恨!”同月初五日,“早晨晏起。明知体气赢弱而不知节,不孝孰共焉。”由于房事不节,曾国藩总觉得精神不爽,眼蒙昏花,体力不支,也正如他修练静功一样,只能知,不能行。

少食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食无求。”“少食”就是从这而来的。对于饮食,曾国藩是缺乏科学的饮食方法的。他对满意的席面,日记里总是记“甚丰”,可见他是以鸡肉鱼的数量来评价的。未入京时,他在乡间已有名气,四处请其赴宴。湘乡民间宴席大致四种:蛏蛭席,海参席,蛋糕席,许抚席等。前三种是以第一道菜命名的。第一道菜湘乡称之为“头菜”,头菜是海参则称海参席,是蛏蛭则称蛏蛭席,是蛋糕则称蛋糕席。其它菜则无多大变化,大致是粉丝、扣肉、炒骨、鸡肉、肚片、红枣炖肉、鱼、青菜。所谓丰盛则以小碗、大碗;单碗、双碗来分。大碗比小碗丰,双碗比单碗丰。至于许抚席,即是一种有肉有鱼的席面,比较简单。这样说来,在湘乡称席面甚丰就是说鸡肉鱼其多。鸡、肉吃得太多,既不利于消化,也对心血管和肝脏不利,也容易患高血压病。曾国藩在这方面是不太注意的。以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头十天计算,曾国藩在外作客吃饭七次,在家陪客吃饭一次,差不多每天吃一餐客饭,自然是肉食吃得过多。且曾国藩又喜杯中之物,日记中常有作客索酒喝的记载。行军打仗也常应邀吃饭、喝酒。打一胜仗便要喜庆数天。咸丰八年九月初八,在江西后车扎背,他记道:“有绅士傅时亮邀至何氏宅内进酒果,小住,未刻入营。”十一日又记道:“派人查麻姑山路,挑麻姑泉水一担来,又赠送麻姑酒,殊不见佳。”行军劳顿,又不节饮食,十四日便得病了。日记记道:“是日又觉有病,至四更时起腹泄,甚畅快,病即愈矣。”因此,曾国藩对于“少食”的誓言也落实得不甚好。

多动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据医学家说:“人过30岁以后,每过10年,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就降低6-8%,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增加5-6%,肺活量也减少,一般老年人的肺活量只有年轻时的40%左右,肌肉弹性减弱(张宪安编著《怎样保护您的身体》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而减慢衰老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运动。所以曾麟书要他的儿子曾国藩“多动”。

对于这一点,曾国藩也是难以做到的。年轻时候,他整日读书,既不劳动,也不锻炼。中了秀才,出门坐轿。道光十九年正月十六日的日记载道:“早饮姊婿家。饭后,走欧阳沧溟先生家,仆一人,肩舆八人。”道光十九年,曾国藩28岁,年轻力壮就不走路。入京以后,则是车马代步。他虽然曾给他的儿子曾纪泽写过这样的信:“乡问路窄桥孤,嗣后吾家了侄凡遇过桥,无论轿马,均须下步而行” (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示纪泽)。这也许有做课间操的作用,可惜曾国藩是怕他们跌伤,可见他对“多动”还是没有认识的。由于曾国藩不讲究锻炼,三十岁后一直是一副精疲力尽之相,眼蒙、头晕,镇压太平天国指挥作战时,常有“放倒之像。”到1861午他40岁的时候,患皮肤病。五月初一的日记载道:“日内疮痒异常。”以后每天都有天气燥热,遍身疮痒,不能作字,竟日高卧等字样。以后,愈来愈严重,日记中有“睡不成寐,竟夜作痒。”“彻底不成寐”等等。可以说,没做几天好人。

曾国藩家训 篇4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评价曾国藩 篇5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形容曾国藩确实是最贴切的。作为一代名臣,一代重臣,他做到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扫清反叛分子,开办洋务事业,中兴大清王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全部做到了,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被后人世代传闻,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家大师”。文学方面创立晚清古文的“湘相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同时曾国藩善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但是说到评价曾国藩最重要的最高潮的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了。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攻占江宁定都改成“天京”,正式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而此时大清王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帝国的命运已经风雨飘摇。太平天国废孔孟之道,兵到之处生灵涂炭,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毁于一旦。然曾国藩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响应朝廷号召,组建地方武装“湘军”其目的就是保卫家园,一时间成为了清朝消灭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不久,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史称“天京之变”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城拔寨,先解南昌只围,后攻克九江,再围困安庆。同治三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因为战功显赫,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公爵。成为汉人中最有权势的人。而此时的曾国藩坐拥东南半壁江山,如果这时候他佣兵自立,大清江山恐怕是信手拈来。但是,曾国藩考虑再三,决定将大部分湘军裁撤,仅保留左宗棠、李鸿章的小部和湘军水师以备朝廷只用。从这足以看出曾国藩对朝廷的忠心。但是,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凡事皆有两面性,曾国藩的湘军在攻打太平天国之时,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粮饷,为了维系军心,只得纵容官兵掠夺财物。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例如南京城破后,李城典“戮绝妖男,虏尽良女”,日夜宣淫,一夜“连御十女”而暴亡。可以说晚期的湘军在腐败已经超过了绿营。并且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对后世影响极其严重,湘军在实际上取代了绿营和八旗的地位,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取代了国家经制的世兵制度,皆以“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方针,一改中国自北宋以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军事准则,形成了地方武装势力,成为了后来北洋军阀的起源。这纵然是世事使然,但是曾国藩也未尝没有责任。

说完了太平天国,紧接着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无疑就是洋务运动了。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严重打击,清朝内部的一些大臣已经意识到中国正在面临一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踊跃出一批洋务派,他们是以曾国藩、恭亲王奕以及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人。他们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强国家军事能力,维护清朝统治。1861年1月11日,咸丰帝批准恭亲王等人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从此开始。

同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大观亭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枪炮、轮船。同时,安庆内军械所没有借助外国的帮助,完全靠国内的力量,并且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专家。曾国藩创立军械所并非一时兴起,因为曾国藩当初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曾碰到太平右军主将韦志俊向湘军投降,他投降时所带“器械甚精,洋枪甚多”。左宗棠也说:“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杆,而本部堂一军截剿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这表明太平军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普遍。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时势之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促使清军加快洋式武器购求的压力。但是求购永远比不上自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不能永远依靠外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庆内机械所应运而生。1862年,也就是洋务运动第二年,这个伟大的军械所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蒸汽机,同时又联合徐寿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火轮船。1865年,曾国藩又亲自规划了江南制造总局,后交李鸿章督办。江南造船厂经过历代演变,现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他同时也认识到,光有器械还不足以救中国,新式人才才是关键,于是在他的努力和多方斡旋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当中就有后来享誉盛名的詹天佑、冯如等人。

虽然我们作为后人已经清楚的知道了洋务运动的结局,但是作为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中华民族自强运动它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新兴共和思想、铁路、重工业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由于曾国藩本身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也导致了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不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无法挽回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曾国藩名言 篇6

2.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3.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也;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4.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5.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6.生死何奇,且完却一生忠孝;哀荣毕备,只益增九陛忧劳。

7.一心履薄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8.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9.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10.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11.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12.英名百战总成空,泪眼看河山,怜予季保此人民,拓此疆土;慧业几生磨不尽,痴心说因果,愿来世再为哲弟,亦为纯臣。

13.消磨岁月书千卷;啸傲乾坤酒一樽。

14.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15.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6.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得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17.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

18.于汉宋间,折衷一是;以江海量,翕受群言。

19.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的清贫生活 篇7

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虽然可以支配的金钱如沙如海, 他寄回家里的钱, 却比以前当京官时还要少。从军之后, 他每年寄回家中的银两, 大率在一百两之数, 低于他清苦的京官时期。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他出山带兵时所发的那个“不靠当官发财”的誓言。曾国藩在家信中这样说:“余在外未付银寄家, 实因初出之时, 默立此誓, 又于发州县信中, 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 明不欲自欺之志。”

当然, 发誓在军中“不要钱”, 并不只是为了保持个人的清名, 更重要的原因是曾国藩深知廉洁对战斗力之重要。只有立定“不要钱、不怕死”之志向, 才能组织起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

那么, 曾国藩自己的合法工资, 都用到哪了呢?

第一是用于军队开支。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 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余有浙盐赢馀万五千两在江省, 昨盐局专丁前来禀询, 余嘱其解交藩库充饷。”

第二个方向是用于地方公益事务。家信中有多次记载, 他宁肯把收入捐给战区灾民, 也不送回家。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他居乡期间, 曾指示弟弟曾国荃, 在应酬及救济绅士百姓上, 要放手花钱。

宁可把大量钱财用于施舍他人, 也不寄回家里, 除了不靠做官发财之誓言外, 曾国藩还有更深入的考虑。曾国藩有一个独特的金钱观: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的发展。

他曾在家信中说:“凡世家子弟, 衣食起居, 无一不与寒士相同, 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 则难望有成。”他说他决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 盖儿子苦贤, 则不靠宦囊, 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 多积一钱, 渠将多造一孽, 后来淫依作恶, 必且大玷家声”。

所以, 他不多寄银钱回家, 也是担心家小因此而坏。他在家信中说得很明白:“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 总恐老辈失之奢, 后辈失之骄, 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这一思想是曾国藩教育观念的一贯基础。所以他在给曾国潢、曾纪泽的家信中, 对后代的生活作风反复絮言。然而曾国潢对曾国藩的这些话, 执行得并不到位, 曾国潢自认为作为湘乡“第一乡绅”, 他生活已经十分节俭了, 但在曾国藩看来, 他在许多地方浪费了银财。咸丰六年三月, 曾国潢因事在省城向李仲云家借银二百两, 事后希望曾国藩代为偿还。曾国藩写信拒绝, 要求家中卖地偿还此项;“前三月间, 澄弟在长沙兑李仲云家银二百两, 刻下营中实无银可拨, 只得仍在家中筹还。前年所买衡阳王家洲之田可仍卖出, 以田价偿李家之债可也。”

曾国藩拒礼 篇8

曾国藩曾写信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作为官员要做到:不许下属来送礼,不收礼。理由是,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他们看中了领导手中的权力。如果领导收了贵重礼物,就得帮忙办事,满足下属的要求,而这样的办事往往是违反规章制度的。

因为曾国藩一直坚持不收下属的贵重礼物,所以大多数识趣的下属就不敢送了。在是否收受礼物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两怕”:

一怕出现“不近人情”的情况。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非常难做到的,在某些情况下,“不近人情”的领导难以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影响下属工作积极性。曾国藩只收了鲍超送来的一顶小帽,这种做法说明,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只能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件价值不高的。

二怕自己默认的“底线”被突破。曾国藩曾收过美籍华人容闳的礼物。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委托容闳以“出洋委员”身份,携68000两白银到美国采购机器,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肥缺”。两年后容闳完成任务回到中国,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所以曾国藩在信中嘱咐儿子曾纪泽:“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

由此看来,曾国藩的做法是比较明智的。不收贵重礼物,也就不用办下属求他做的非分的事,这样就可以一身轻松地做好分内之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收下价值很轻的物件,接受下属一份祝福的好意,这样就控制住了自己的贪欲,明确了做事的准则。据历史学者张宏杰研究,曾国藩到任何一个地方当官,临走的时候不往家里带一两白银。

曾国藩语录 篇9

2、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3、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5、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6、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8、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9、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0、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11、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2、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4、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7、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8、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19、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20、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2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2、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23、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24、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25、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6、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27、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8、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9、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30、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31、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32、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33、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34、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5、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36、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37、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38、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39、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40、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41、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42、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43、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44、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45、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46、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47、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4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49、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50、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5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52、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53、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54、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55、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56、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57、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58、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59、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曾国藩格言 篇10

1、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2、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3、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4、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5、不轻率进兵,不轻率撤退。

6、“鼓动着水使水向上涌冒”,读这句话颇为领悟到养生家的学说。

7、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书信》。

8、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曾国藩书信》。

9、兵多则拓地远鹜,兵少则敛抑退回。——《曾国藩书信》。

10、今日之善退,正以为他日善进之地。——《曾国藩书信》。

11、胸襟必能自养其淡定之天,而后发于外者有一段和平虚明之味。——《曾国藩家书》

12、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曾国藩家书》

13、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遍,明日看几遍,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曾国藩家书》

14、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曾国藩家书》

15、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矣。——《曾国藩家书》

16、余尝谓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实近Z;聪明太过,常鲜福泽,尔颇近之;顺境太久,必生波灾,尔母近之。余每以此三者为虑,计推力行孝友,多吃辛苦,少享清福,庶几挽回万一。——《曾国藩家书》

17、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自箴联》。

18、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19、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曾国藩

20、既有定识,又有定力。——曾国藩

21、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曾国藩

22、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曾国藩

23、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曾国藩

24、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曾国藩

25、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26、万里关山睡梦中,今朝始洗眼朦胧。云头齐拥剑门上,峰势欲随江水东。楚客初来询物俗,蜀人从古足英雄。卧龙跃马今安在?极目天边意未穷。 ——曾国藩 《初入四川境喜晴》

27、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之责。

28、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29、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曾国藩

30、无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3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2、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33、长短不吹江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34、长笛不吹山月落;高楼遥吸海云来。

35、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36、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7、“我虽置身霄汉上,器小仅济瓶与罍。立朝本非汲黯节,媚世又无张禹才。似驴非驴马非马,自憎”形影良可咍。

38、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曾国藩《战天京》

39、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40、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国藩

41、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曾国藩

42、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国藩

43、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44、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己之基,以敬恕为养性之本。

45、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

46、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

47、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曾国藩

48、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49、凡有盛必有衰,不行不预为之计。

曾国藩异类一面 篇11

大名大位者之一,就是那位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琦善出身贵族,身名早达,二十岁就当了河南巡抚。一度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虽因鸦片战争而被道光“革职锁拿,查抄家产”,但不久就获重新起用,任陕甘总督。咸丰即位后,有人参奏他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将雍沙番族刑求逼供,杀毙多名”。皇帝命革职交刑部审讯。

雖然两度获罪,琦善在京中人缘却一直很好。回到北京后,会审人员只寻“微琐细事”令琦善回答,实际是为他开脱罪责。刑部尚书恒春甚至要将举报人萨迎阿的四名下属当做罪犯抓来,与琦善一同审讯。

这明显是违反大清律的。然而对这个建议,满朝无人反对。只有当时兼属刑部侍郎的曾国藩说:“琦善虽位至将相,然既奉旨查办,则研鞫乃其职分;司员职位虽卑,无有传入廷尉与犯官对质之理。若因此得罚,将来大员有罪,谁敢过问者?且谕旨但令会审琦善,未闻讯及司员,必欲传讯,当奏请奉旨然后可。”

就是说,琦善虽然权高位重,但既然奉旨查办他的罪行,则自然应该以罪犯待之。举报他的那几个司员官位虽低,现在也仍然是朝廷命官,怎么能像罪犯一样抓来当堂对质?如果举报者被这样对待,将来再有大员犯罪,谁敢过问?况且皇帝只命会审琦善,并没有命令兼审其司员。如果一定要传讯司员,那必须先请旨。

刑部尚书恒春不得不取消了这个动议。咸丰二年四月,琦善被革职,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另一个“大名大位”者是赛尚阿。咸丰二年初,赛尚阿等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过程中调度不力,日久无功而“交部议处”。朝中众人多力图为之宽减,而曾国藩说“以军务关系重大,议处罪名宜从重者,不当比照成例”。

但会议还是决定从宽处罚。曾国藩不服,“会议罢后,公专摺奏请从严议处。” 赛尚阿因此终被革职。

本来,曾国藩在京官中人缘颇好。然而,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却令其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破洞。因为琦善门生故旧遍天下,与穆彰阿关系也颇深。

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案子审完之后,许多人与曾国藩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愈益孤立。“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在背后当然更是遭到无数诋毁之词。弹劾赛尚阿又得罪了一大批人。因此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日子,曾国藩动辄得咎,十分痛苦,愈来愈想念家乡了。

他写给弟弟的诗中说:

微官冷似支床石,去国情如失乳儿。……

径求名酒一干科,轰醉王城百不知。……

这是写给弟弟们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做这么一个小官,每天的工作如同支床石一样,疲倦麻木。我天天想念家乡,如同离了娘的小孩。愁闷极了,不如干脆找几瓶好酒,喝得大醉,什么都不知道好了。

有时候,他居然后悔进入仕途,梦想过上野人生活:

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

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

国事颓唐,他百计奋斗,却丝毫无补,不免又一次萌生了退意。在写给陈源兖的信中,他说自己“时时有归家奉养之志”。咸丰元年他在写给欧阳兆熊的信中,说自己近年来因“官牵私系,遂成废物”,还说本想回家奉养父母,但是欠债太多,筹不到路费。不过不久之后,总会克服困难,返回家乡。

曾国藩也是“微博控” 篇12

【新浪历史】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 “自负本领甚大, 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立志学做圣人, 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 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 几十字, 一两百字, 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 从早晨起床开始, 吃的什么饭, 和谁说的什么话, 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 都一一记录下来, 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 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 就加以自责, 做深刻反省。更关键的是, 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 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 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 与粉丝们互动, 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 他把日记抄录数份, 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 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 谈自己的感想, 或批评, 或鼓励, 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曾国藩读书笔记 篇13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看看太平天国以民族革命的旗帜为号召所进行的农民革命的后果?不是被满清的八旗兵所剿灭,而是被汉族反动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大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团练武装所剿灭!足见,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反动官僚地主阶级,完全落入满洲贵族的羁縻索之中,把满清殖民政权当作中国文化道统的继承者与民族利益的总代表,而不惜充当走狗,为之拼死效力。实际上呢?在袁世凯当上清末的“内阁总理大臣”之前,清政府的统治大权牢牢掌握在满洲贵族的手里!满洲贵族为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竭力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处心积虑防止汉族地主集团政治势力的崛起。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八旗兵的腐朽与八旗制度的没落,镇压农民起义的重担就落在各地的团练地主武装身上,随之崛起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之代表曾国藩、左宗棠之流的人,在有效抵御农民起义的同时,也成为满洲贵族的心腹之忧,看看满洲贵族怎么处理以曾国藩为首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的,曾国藩是个老滑头,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天京的硝烟刚刚散去,就连忙向满洲贵族表衷心,交出兵权,要求重新建立南京“满城”(八旗兵的驻防所),清廷解散湘军,左宗棠死后,满清政府以各种借口,把左氏系统的官员一并罢黜,总算是清除心腹之忧

曾国藩家训摘录 篇14

曾国藩家训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

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读书多小得心脏病。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 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问题是怎么读书呢?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 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

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

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

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安静)一是倭仁(自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

了一屁股的债。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官宦之家,兴旺不过一代;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有点创业精神;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兴旺八到十代。

‚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盖棺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等一个人生命结束之后,给他一个总的评价。那么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既然是定论,所以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概括性。

改名立志,正式改曾子城为名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为居武,改号居武为涤生。解释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给自己列了十二条规定。一是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这是儒家最重要的要求,要有信仰,才能专心。二是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心,如鼎之镇。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醒了后不要耗在床上。四是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五是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六是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曾国藩一直是一个臣子,他有一个终极领导就是皇帝,这种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说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百姓有句话,所有当爷的都是从当孙子过来的。孙子不是辈份,是做人姿态。

一是防琐碎之风,上台后,心血来潮,突然想起什么事,都无关紧要,导致前线战败。责任在你。咸丰恼火,责任到自己身上了,他火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作,大臣们看出不高兴,有人使眼色给曾国藩,他却怕错背了,他根本看不见,接着背。第二条是杜文饰之风,不做实际工作,只做表面工作,实例就是提意见,回复只是知道了。这是形式主义,你自己挑起来的,做表面文章。肚量不大,纯属是逗你玩。咸丰坐起来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火。都没见过这架势,曾国藩又接着背。第三条,是说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防骄矜之风。三分钟热度,还浮夸,这更狠,举了更有力的例子,看刚当皇帝没几天,就出个人诗集。你知道诗是什么吗?看你爹还有像乾隆,诗写了那么多,都到晚年才出个人诗集,你现在才二十出头,你知道诗是什么吗?咸丰实在忍不住了,一拍就站起来了。你才不知天高地

国作品的项链。

曹操有一句名言,很简单四个字,唯才是举。是守丧。

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后来自己说,‚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

上一篇:描写秋天树叶的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我最真诚的心声作文5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