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答案

2024-10-18

政治学概论答案(精选7篇)

政治学概论答案 篇1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D)A.《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论列宁主义基础》

B.《国家与革命》 D.《共产党宣言》

2.“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B)

A.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 C.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

B.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 D.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

3.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C)A.直接利用宗教 C.政治思想宗教化

B.间接利用宗教 D.直接利用封建迷信

4.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D)A.中央集权制 C.等级制

B.三权分立制 D.官僚制

5.体现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是(C)A.集权制 C.代议制

6.实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基本保证是(A)A.工农联盟 C.政治协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政治协商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 B.总统制 D.福利制

8.最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特征的是(B)A.国体 C.政党制度

9.美国的政治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形式(B)A.民主集中制 C.混合权力体制

10.国家机构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B)A.机构体系结构 C.国家政治体制

11.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A.阶级问题 C.经济问题

12.民族联合就是(A)A.民族团结 C.民族同化

B.民族合作 D.民族发展 B.权力问题 D.文化问题 B.国家统治集团 D.国家经济形式 B.严格三权分立制

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 B.政体 D.国家结构

13.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的最重要依据是(C)A.政党的决策

B.群众基础

第 1 页 C.政党的政治纲领

14.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D)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

15.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是(D)A.意大利 C.中国

D.政党的党员构成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B.德国 D.法西斯国家

16.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西方学者将政治文化划分为(C)A.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 C.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17.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C)A.韦伯 C.阿尔蒙德

18.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B)A.国际会议 C.国际贸易

B.国际条约 D.国际交往 B.鲍威尔

D.塞缪尔·比尔和亚当·乌赫姆 B.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D.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

19.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C)A.广大群众 C.中产阶级

B.先进政党 D.杰出领袖

20.国际政治关系中,行为主体的诸多力量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A.政治力 C.经济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有(ACD)A.孔子 C.孟子 E.韩非子

22.下列哪些观点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ABCDE)A.国家是阶级组织 C.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 E.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23.君主制的具体形式有(ABD)A.专制君主制 C.强制君主制 E.僭主制

24.资本主义国家议会作为立法机关有较宽泛的权力,其中包括(ABCDE)A.制定法律 C.决定政府组成 E.质询政府政策

25.民族冲突导致的后果有(ABCDE)A.地区政局不稳 C.地区武装冲突 E.暴力事件

B.社会动荡 D.大量难民 B.控制政府税收 D.弹劾政府高级官员 B.立宪君主制 D.有限君主制

B.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D.无产阶级专政 B.老子 D.荀子 B.军事力 D.文化力

第 2 页 26.实行一党独大的多党制国家有(ABCD)A.印度 C.墨西哥 E.新西兰

27.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ABC)A.社会 C.家庭 E.军队

28.第三世界崛起和两大阵营各自矛盾的激化,使世界主要矛盾演化为(AE)A.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E.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29.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哪些主要力量的有机总和(ACE)A.精神力量 C.物质力量 E.制度力量

30.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有哪些特征(ABCE)A.利益的主体归属性 C.利益关系的全面联系性 E.利益关系的共同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31.氏族是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32.社会主义国家,也叫做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3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4.政党是阶级组织,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35.政治团体是指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36.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即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37.契约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分)

①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②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们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③契约沦既说明国家起源的必要性,也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④虽在反封建专制中有进步意义,但是没有历史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理论。3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4分)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②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基础的广泛性。

③人民民主专政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形式。④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39.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及其职权。(6分)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行使国家一切权力,在其闭会期间,职权由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其职权有: ①立法权。②决定权。

B.利益关系的矛盾性 D.利益关系的绝对性 B.法律力量 D.政策力量

B.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 D.欧美之间的矛盾 B.学校 D.法庭 B.新加坡 D.日本

第 3 页 ③任免权。④监督权。

40.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5分)①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②它的具体作用是:(1)组织功能。(2)参政功能。(3)民主监督功能。(4)教育功能。

41.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中,“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5分)①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②政治制度化水平。

③政治文化。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④政治参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政治参与程度提高的过程。⑤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体现为,专门的政治部门产生以及政党、利益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42.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12分)

①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工人阶级觉悟和带领其进行革命斗争。③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④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⑤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43.国家的基本职能分类及其相互关系。(10分)分为两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部职能又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二者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政治职能的弱化,社会职能的扩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把政治解释为“管理众人之事”的代表人物是(C)A.马基亚维里 C.孙中山

2.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产生的国家是(B)A.古希腊 C.德意志

B.罗马 D.法兰西 B.戴维·伊斯顿 D.毛泽东

3.政治学从哲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时间是(C)A.17世纪末 C.19世纪末

4.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制度的核心是(C)

B.18世纪末 D.20世纪末

第 4 页 A.立宪君主制 C.代议制

5.马克思认为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经济基础是(A)A.全民所有制 C.混合经济

6.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B)A.社会主义公有制 C.党的领导

7.体现国家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的是(C)A.国体 C.政体

8.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正规形式是(C)A.君主制 C.共和国

9.一般来说处于国家机关体系中最高地位的是(A)A.国家元首 C.行政机关

B.共和制 D.政党制

B.集体所有制 D.个体所有制

B.工农联盟 D.工人阶级领导

B.国家结构形式 D.政党制度

B.总统制

D.君主立宪

B.立法机关 D.司法机关

10.下列各国国家机关中,拥有外交权的国家机关是(C)A.中国法院 C.中国国务院

11.民族压迫的实质是(B)A.民族差异 C.民族岐视

12.资本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实质是(C)A.民族歧视 C.民族压迫

B.民族分裂 D.民族同化 B.阶级压迫 D.政治斗争 B.中国地方政府 D.法国最高法院

13.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党派参与政治活动,他们属于(C)A.在野党 C.参政党

14.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D)A.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15.多党制最早产生于(C)A.意大利 C.法国

16.最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单位是(B)A.家庭 C.社会

17.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D)A.政治发展的策略问题 C.政治发展的途径问题

B.政治发展的动力问题 D.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 B.学校 D.工厂 B.德国 D.瑞士 B.立法机关 D.无产阶级政党 B.反对党 D.执政党

18.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十三大”面对的核心问题是(B)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机构改革

B.政企分开 D.以法治国

第 5 页 19.开启以国际会议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先河的是(C)A.波黑会议 C.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20.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A)A.固定的领土 C.统一的政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E)A.政治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 C.政治的活动是一门艺术

E.政治是利用法律强制性手段调节利益分配 22.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D)A.国家的本质是专政

C.国家的产生是战争征服的结果 E.国家是被人为废除的

2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ACD)A.剥夺农民土地 C.奴隶贸易 E.现代化大工业生产

24.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是(ABCD)A.大力发展生产力 C.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E.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5.民族问题(BCD)A.与阶级问题的范围相同 C.与国际政治问题密切相关 E.与阶级一起消亡

26.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权限包括(ABCDE)A.制定自治条例 C.制定单行条例 E.安排地方经济建设

27.政党的主要功能有(ABCDE)A.争取群众 C.集中阶级意志 E.充任国家官员

28.实行多元并存多党制的国家有(ACE)A.意大利 C.瑞士 E.芬兰

29.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途径包括(BCDE)A.权力神化 C.政治制度化 E.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B.政治文化世俗化 D.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B.英国 D.美国 B.教育群众 D.掌握政权 B.地方财政管理权 D.使用当地语言

B.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D.实质是阶级问题 B.防御侵略,保证国家安全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B.鸦片贸易

D.征服和掠夺殖民地 B.国家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D.国家是统治机器 B.政治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D.政治的基础是暴力 B.定居的居民 D.国家主权 B.波茨坦会议 D.巴黎会议

第 6 页 30.国际法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ACD)A.平时法 C.战争法 E.私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1.家长制家庭

31、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特点: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二是父权。

32.法西斯国家

32、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为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33.福利国家

33、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神速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34.大国沙文主义

34、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35.两党制

35、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36.国际法

36、又称国际公法。一般认为,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在国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37.《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5分)

37、(1)国家是阶级组织。(2)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4)消灭私有制,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5)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38.革命与改良的区别。(6分)

38、政治革命是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方式,它与革命有本质区别。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被更替,而是自行消亡的。

39.资产阶级民族同化的实质。(6分)

39、(1)这里的民族同化是指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是指统治民族强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社会上其他民族全体或部分改变其民族特点,使其成为另一个民族。(2)其实质是反动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是资产阶级民族优劣观的必然结果。(3)资产阶级民族同化与发展比较慢的民族受发展比较先进的民族影响,形成与先进民族共同的特点根据不同。

40.压力集团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什么?(5分)40、(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2)游说议员,影响政治决策过程。(3)影响政府决策。(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5)掌控媒体,影响舆论。

41.在进行社会改革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6分)

41、首先,政治改革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和平方式,因此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其次,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般以经济改革为先导,再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再次,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注意改革措施与环境的协调。注意各项措施之间的密切配合,确保政治改革在稳定条件下进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8分)

42、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导思想。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依据是什么?(12分)

4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即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依据有三:(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2)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3)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这表明(A)A.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政治活动是经验性的 B.国际经济法 D.中立法

第 7 页 C.政治活动是理性的

2.《君主论》一书的作者是(A)A.马基雅维里 C.卢梭

3.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思想家是(D)A.托马斯·阿奎那 C.布丹

D.政治活动是实践性的

B.洛克 D.布丹

B.马基雅维里 D.卢梭

4.欧洲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集中在(C)A.国王手中 C.领主手中

B.官员手中 D.农民手中

5.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D)A.统治形式 C.统治方法

B.统治机构 D.国家本质

6.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家将一部分股票转让给工人和其他人民,其实质是为了(B)A.建立“人民资本主义”

C.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无产阶级专政最根本的保证是(C)A.工人阶级领导 C.党的领导

B.人民代表大会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

B.加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D.为人民谋福利

8.从国家活动的原则来看,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表现是(C)A.集权制 C.民主集中制

9.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是(C)A.英国 C.美国

10.民族问题的核心是(A)A.民族平等与团结 C.民族同化与融合

11.民族压迫政策的具体表现是(C)A.民族团结 C.民族同化

12.德国的政党制度是(A)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C.一党制

13.“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A.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14.总统制下的两党制国家是(A)A.美国 C.德国

15.英国的政党制度是(D)A.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D.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B.法国 D.英国

B.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B.两党制

D.内阁制下的多党制 B.民族独立 D.民族融合

B.民族发展与国家主权 D.民族自决与分离 B.法国 D.德国 B.分权制 D.全民民主制

16.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代表人物D·莱纳的代表作品是(B)

第 8 页 A.《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C.《政治发展的诸方面》

17.一个阶级行使和掌握政权的根本标志是(C)A.取得战争的胜利 C.建立特定性质的政治制度

B.《传统社会的消失》 D.《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B.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 D.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18.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是(B)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四大

19.以下属于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的是(B)A.国际大赦组织 C.世界海事组织

20.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被称为(C)A.发展问题矛盾 C.东西关系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有(ABCD)A.慎到 C.申不害 E.董仲舒

22.属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有(ABCD)A.自然法学说 C.天赋人权学说 E.公有制学说

23.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含义是指(ABCD)A.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C.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专政

E.国家调节各阶级利益,实现阶级合作

2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的必备条件是(AD)A.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C.发育成熟的市场条件 E.稳定的金融秩序

25.帝国主义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复杂化的具体体现有(ABC)A.无产阶级同垄断资本之间矛盾尖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C.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矛盾尖锐 D.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 E.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6.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其特征是(BC)A.单一性 C.多样性 E.稳定性

27.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ABC)A.政治

B.经济 B.复杂性 D.多变性 B.开拓海外市场 D.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B.国家本质是阶级统治 D.国家是暴力机器 B.自然权利学说 D.自由平等学说 B.商鞅 D.韩非 B.南北关系矛盾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矛盾 B.一战后的国际联盟 D.世界气象组织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五大

第 9 页 C.文化 E.人权

28.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对外表现为(ABCDE)A.军国主义 C.领土扩张主义 E.霸权主义

29.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ABE)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C.革命阶级组成了政党 E.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D.地域

B.大国沙文主义 D.殖民主义

B.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普遍提高 D.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裂

30.国际基本准则对所有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都具有相当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体现为(CD)A.差别约束 C.道德约束 E.强制约束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1.国家权力

31、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3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2、即政体,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关系的形式。33.民族政策

33、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34.政治社会化

34、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35.政治文化

35、政治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确定的,持久影响一定阶级、民族、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的政治政治思想意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评价的总和。

36.综合国力

36、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37.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4分)

37、(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也就是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38.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有什么不同?(6分)

38、(1)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问题,阶级问题的核心是通过阶级斗争获得权利问题。(2)民族问题涉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内部问题不属于民族问题。(3)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为广泛和复杂。

39.资产阶级政党有哪些主要特点?(5分)

39、(1)标榜“超阶级性”;(2)政党活动以议会为中心;(3)组织特征是两极分化;(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5)坚持“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40.革命的作用及其表现。(5分)40、革命是实现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改变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革命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再次,革命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旧的风俗习惯、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41.国际政治基本政治力量的特点。(6分)

41、(1)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范围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基本力量。(2)是特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担者。(3)既可以是由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构成的,也可以是由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联盟、同盟)构成的。(4)以经济力为基础的,但也是多种力量综合构成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2.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10分)

42、(1)它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2)它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3)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4)它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5)具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43.结合实际,说明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2)

43、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从横向上看,政治要素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

B.法律约束 D.实际约束

全国2008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第 10 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政治的核心是(A)A.政治权力 B.政治结构 C.政治规则 D.政治类型

2.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力,主要在于国家权力(A)A.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B.有权威 C.有道德约束 D.有影响力

3.国家学说的最核心问题是(A)A.国家的本质问题 B.国家统治形式问题 C.国家统治方法问题 D.政党问题

4.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B)A.政治改革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良 D.政治动员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A.西欧封建社会初期 B.亚洲封建社会中期 C.东欧封建社会末期 D.西欧封建社会末期

6.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是(B)A.工农联盟 B.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暴力革命 D.改造旧生产关系

7.邓小平理论形成于(D)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提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是(A)A.毛泽东 B.邓小平C.列宁 D.马克思

9.在我国,有权选举国家主席的机关是(A)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地方各级人大

10.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D)A.政治压迫 B.经济掠夺 C.民族解放 D.地区民族冲突

11.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A.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B.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C.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D.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12.长期以来,日本的政党制度是(C)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D.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13.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C)A.亚系统政治文化 B.参与型政治文化 C.主导型政治文化 D.共识型政治文化

14.阿尔蒙德认为,标志着政治发展的重要文化类型是(B)A.臣属型文化 B.参与型文化 C.狭隘型文化 D.群众型文化

第 11 页

15.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标志是(C)A.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B.社会舆论的改变 C.国家政权的改变 D.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C)A.政企分开 C.依法治国 B.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D.机构改革

17.维持国家正常、有序存在和活动的前提条件是(C)A.统一的宗教 C.统一的政权 B.统一的文化 D.统一的民族

18.国际组织起源于(A)A.国际会议 C.利益集团 B.个人组织 D.国际政党

19.非洲统一组织属于哪类国际组织(A)A.政治性国际组织 C.军事性国际组织 B.经济性国际组织 D.文化性国际组织

20.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是(C)A.波茨坦会议 C.万隆会议 B.巴黎公约 D.印度独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道家学说的主要主张是(AB)A.无为而治 C.为国以礼 E.为政以德

22.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以下特点(ABC)A.专职官吏组成 B.有严密官僚等级体制

C.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 D.官僚权力与土地占有成正比 E.可免受法律制裁

23.能够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类型的国家有(BCD)A.美国 C.英国 E.加拿大

24.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基本特点是(BCE)A.人数多 B.人数少 C.产生先于资产阶级 E.战斗力强

25.国家机构的强制性主要表现为(AC)A.暴力强制 C.法律强制 E.思想强制

26.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CE)A.民族同化 C.民族平等 E.民族联合 B.民族自治 D.民族分离 B.道德强制 D.伦理强制 D.产生晚于资产阶级 B.法国 D.德国 B.小国寡民 D.以法治国

第 12 页 27.实行过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ABCDE)A.前苏联 B.蒙古 C.前南斯拉夫 E.古巴

28.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ACE)A.法国 B.美国 D.匈牙利

C.意大利 D.英国 E.德国

29.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按发展程度将当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BCE)A.发达国家 C.传统国家 E.过渡国家

30.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BCDE)A.以暴力方式进行 C.采用渐进方式进行 B.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D.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B.现代化国家 D.发展中国家

E.发动者是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1.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 32.议会共和制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33.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34.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政治生活。

35.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为,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36.社会发展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1)纵向,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2)横向,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3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5分)

37、(1)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2)含义:①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②国家是阶级统治;③国家是个机器,有特殊权力。

38.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8、(1)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能够强调和坚持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2)它在领导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始终坚持运动的共产主义方向,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39.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权的含义及其审查类型。(6分)

39、(1)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2)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普通法院行使;二是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3)各国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方式有“事后审查”与“事前审查”两种。

40.简述英国议会内阁制下两党制的特点。(6分)40、(1)两党的尝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由在竞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由阁,其成员也都是议会议员。(2)两党采取集中制,表现在每次的重要投票中,所有该党议员必须按本党的决定进行投票,在政党组织结构上,中央与地方组织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纽带。,其活动具有连续性。

41.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5分)

41、(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4)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5)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10分)

42、(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第 13 页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国内政治服务的。(12分)

43、一国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方面:(1)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目标的转移为转移。(2)服务于国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政治有效地利用。(3)对外政策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弊,是非和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

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中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是(D)A.立宪君主制 C.专制君主制 B.共和制 D.分封制

2.马克思主义关于“专政”的概念的含义是指(A)A.国家的本质 B.国家的形式

C.国家机构 D.国家的消亡

3.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中国封建社会采取的是(A)A.中央集权制 C.民主集中制 B.分封割据制 D.联邦制

4.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B)A.领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5.17世纪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B)A.美国 C.法国 B.英国 D.日本

6.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中最可靠的是(C)A.民族资产阶级 B.买办资产阶级

C.劳动农民 D.小生产者

7.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为(A)A.无产阶级民主制 B.国家形态 C.无产阶级统治方法 D.原始民主制

8.从本质上说,国家政权的实体就是(D)A.执政党 C.军队 B.社会体系 D.国家机构

9.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A)A.全国人大 B.中央政府 C.中央政治局 D.国家主席

10.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被称为(B)A.民族意志 B.民族政策 C.民族主义 D.民族观念

11.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D)A.属于民族文化自治 B.实质是民族分治政策

第 14 页 C.属于地方民族主义 D.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12.实行两极多元格局多党制的国家是(D)A.美国 C.加拿大 B.新西兰 D.德国

13.“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B)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4.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C)A.德国 C.英国 B.法国 D.美国

15.法西斯国家的政党制度是(A)A.一党制 C.多党制 B.两党制

D.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1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B)A.莱纳 C.科尔曼 B.亨廷顿 D.派伊

17.1960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派伊的代表作品是(B)A.《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B.《政治发展的诸方面》 C.《传统社会的消失》 D.《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18.革命成功的最主要途径是(B)A.组建政党 B.暴力 C.和平方式 D.议会斗争

1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哪类国际组织(C)A.政治性国际组织 B.经济性国际组织 C.军事性国际组织 D.文化科技性国际组织 20.东西关系矛盾问题是指(B)A.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B.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是(ACDE)A.研究行为 B.注重量化研究 C.注重价值判断 D.注重经验研究

E.注重心理因素研究

2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推动力是(AB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C.政治革命 D.政治改良 E.农民起义

23.生产社会化的具体表现是(ABCD)A.大量生产资料和生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进行生产 B.货币资本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C.企业间联系和依赖关系更加密切

D.通过市场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E.企业生产采用分割方式作业

第 15 页 2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是(AC)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C.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E.适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5.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外交权包括(ABCD)A.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 B.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 C.缔结条约与协定 D.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E.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谈判

26.下列关于民族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CDE)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B.所有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国家 C.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化 D.民族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E.民族有共同的经济生活

27.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有(BDE)A.法国 C.德国 E.加拿大

28.英国两党制的特点是(BCE)A.政党活动围绕总统竞选展开 B.政党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C.政党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D.政党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E.政党实行集中制

29.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主要有(ABCDE)A.互不侵犯原则 C.和平共处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 D.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B.英国 D.美国 B.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限制公有制经济发展

E.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0.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认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在于(ABCE)A.政治文化 B.政治制度化水平C.政治参与程度 D.政治结构与功能的一体化程度

E.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31.宗法制

3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32.契约论

32、认为国家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33.决定权

33、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

34.地方民族主义

34、地方民族主义又称“狭隘民族主义”,是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一种孤立的、保守的、排外的民族主义。35.在野党

35、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在社会选举中没有取得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是在总统选举中失败的政党。

36.政治体制

36、一个国家为了行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37.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5分)

37、(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是氏族制度的本质。(2)设议事会,实行原始民主制。(3)所有社会成员平等,有相互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8.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5分)

38、(1)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政府还是地方政府。(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3)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39.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5分)

39(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40.简述政党的特征。(5分)40(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的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4)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5)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第 16 页 39、41.简述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6分)41(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2)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效。(3)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2.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0分)

42、(1)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所采用的方式。它表征的是阶级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4)政体同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43.分析我国对外政策是如何为国内政治服务的。(12分)

43、一国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方面:(1)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目标的转移为转移。(2)服务于国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住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政治有效地利用。(3)对外政策、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弊,是非得失。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本质是(C)A.金钱关系 C.阶级关系

2.二战后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C)A.制度研究法 C.行为主义研究法

B.法律主义研究法 D.历史主义研究法 B.民族关系 D.人际关系

3.恩格斯说:“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其含义是(A)A.国家把社会控制在统治秩序范围内 C.国家对各阶级不偏不倚

B.国家保持价值中立

D.国家的作用是镇压,把对立阶级消灭

4.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C)A.中央集权制 C.等级制

5.国家的职能决定于(D)A.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C.行政机关组织完善程度

B.政治管理形式 D.国家的阶级性质 B.三权分立制 D.官僚制

6.提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的是(C)A.马克思 C.列宁

7.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第一次尝试是(B)A.十月革命 C.苏维埃制

8.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是(A)A.全国人大 C.中央政府

B.国家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 B.巴黎公社 D.光荣革命 B.恩格斯 D.斯大林

第 17 页 9.在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中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被称为(D)A.权力制约原则 C.公开审判原则

B.分工负责原则 D.合议制原则

10.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D)A.政治压迫 C.民族解放

B.经济掠夺 D.地区民族冲突

11.下列选项中,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政策对外表现的是(B)A.民族联合 C.和平外交

12.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是(A)A.政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C.政党行使政权方式不同

13.法西斯国家的政党制度属于(D)A.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C.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14.两党制最初产生于(A)A.英国 C.德国

B.美国 D.法国 B.两党制 D.一党制

B.政党的竞选方式不同 D.政党体制不同 B.霸权主义 D.多边合作

15.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影响因素是(C)A.社会 C.学校

16.《传统社会的消失》一书的作者是(B)A.阿尔蒙德 C.亨廷顿

B.莱纳 D.科尔曼 B.家庭 D.单位

17.以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B)A.无产阶级 C.大资产阶级

18.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是(A)A.革命阶级发动强大革命行动 C.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19.国家对内对外的具体代表和象征是(D)A.固定的领土 C.政党组织

20.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被称为(B)A.两大阵营的矛盾 C.东西关系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一书中所说明的主要观点是(ABCD)A.政治主要是权术活动 C.政治的根本是权力 E.统治者要遵守诚信

22.道德政治观的主要内容是(ABCD)A.以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

B.政治的目的追求是道德 B.政治活动是不讲道德的 D.政治是现实的政治活动 B.南北关系矛盾 D.和平时期矛盾 B.定居的居民 D.统一的政权

B.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的普遍提高 D.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存下去 B.中产阶级 D.先进的政党

第 18 页 C.政治与道德没有明确分野 E.强调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D.强调贤人治国

23.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矛盾主要体现在(ABCDE)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深化 B.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

C.垄断资本的国际运动,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外部矛盾发展 D.以暴力压迫方式为主取代以自由主义方式为主 E.建立以保护垄断集团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 2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ABCDE)A.镇压反动阶级

C.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 E.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25.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有(ACD)A.立法权 C.财政同意权 E.询问权

26.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DE)A.进行民族分裂 C.实现民族独立 E.实现民族融合

27.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点有(ABCDE)A.标榜“超阶级性” C.组织特征是两极分化

E.坚持“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28.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是(ABCDE)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E.兼收并蓄,批判借鉴原则

29.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第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是(ABCE)A.《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B.《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C.《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 D.《传统社会的消失》 E.《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30.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主权主要体现在国家的(ABCE)A.独立权 C.管辖权 E.平等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31.神权论

31、又称君权神授,认为国家权力来源于神或上天的一种理论

3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3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3.单一制

33、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

34.弹劾权

34、弹劾权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一项职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报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

B.自卫权 D.民族自决权 B.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D.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建设 B.政党活动以议会为中心 D.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B.实现民族平等 D.实现民族团结 B.公布法律实施权 D.监督权

B.镇压反动势力的反抗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 19 页 其职务或判罪。

35.政治文化

35、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36.“小政府、大社会”

36、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要求政府少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37.中国封建官僚制的特点。(4分)

37、①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③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3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不同点。(5分)

38、①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②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③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保证。

39.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制中,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哪些?(6分)

39、①审理各种诉讼案件。②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违宪审查。40.政党的功能有哪些?(6分)40、①争取和教育群众。②集中阶级意志。③掌握和行使政权。

41.国家利益及其基本内容。(5分)

41、即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需求的满足。基本内容:国家生存利益: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需求的实现等。国家发展利益: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产水平提高要求的实现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基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12分)

4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第一次消除了自阶级社会以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实现了两者的直接结合。这也消除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经济根源,为国家向社会回归和融合创造了条件。②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多项方针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43.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意义。(10分)

43、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利益,国家利益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和制约其他利益关系的最重要利益关系。一方面,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的根本走向、走势。另一方面,它影响国际政治中其他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同程度地渗透、体现在其他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内容中,并制约着其他利益关系的发展。

2010年1月自学考试全国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政治学》一书是在总结哪一个国家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D)A.罗马 C.印度

2.政治的核心是(A)A.政治权力 C.生产关系调整

3.“国家三要素”中说的三要素是指(A)A.主权、领土、居民 C.主权、领土、政权

4.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核心是(A)A.土地所有制 C.分配制度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C)A.1787年 C.1789年

B.1788年 D.1790年 B.资本所有制 D.劳动工具的占有制 B.主权、军队、制度 D.领土、居民、机构 B.阶级斗争 D.公共管理 B.埃及 D.古希腊

6.马克思第一次系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指出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任务途径的著作是(C)

第 20 页 A.《资本论》 C.《共产党宣言》

7.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家元首是(C)A.首相 C.君主

8.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提出划分标准的是(C)A.希罗多德 C.亚里士多德

9.英国的分权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具体实施形式(C)A.民主集中制 C.混合权力体制

10.下列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描述正确的是(C)A.都分为上下两院 C.批准行政机关的预算案

11.下列各国的国家机关有权审理弹劾案的是(B)A.英国的下议院 C.法国的地方法院

12.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A.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C.民族分离

13.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国家是(C)A.德国 C.英国

14.多党制最早产生于(B)A.瑞士 C.德国

B.《反杜林论》 D.《法兰西内战》

B.总理 D.总统

B.柏拉图 D.布丹

B.严格三权分立制

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

B.都有公布法律的权力 D.都执行法律

B.美国的参议院 D.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

B.民族独立 D.民族同化

B.法国 D.美国

B.法国 D.意大利

15.提出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是(C)A.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四大”

16.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是(B)A.贵族掌权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7.以下属于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的有(B)A.国际大赦组织 C.世界气象组织

18.国家范围内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组织者维护者是(C)A.固定的领土 C.统一的政权

19.南北关系矛盾是指(A)A.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20.德国的政党制度属于(B)A.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两党制

B.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D.一党制

B.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 B.定居的居民 D.统一的社会组织 B.联合国 D.世界海事组织

B.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大众参与扩大化 D.大资产者掌权 B.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第 21 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政治学属于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问题 C.政治学以国家权力为研究对象

D.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E.政治活动没有艺术性

22.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A.孔斯坦 C.孔德 E.罗尔斯

2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CDE)A.解放生产力 C.消灭剥削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4.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宗政体包括(BCD)A.平民政体 C.贵族政体 E.寡头政体

25.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机构一般包括(BCDE)A.执政党 C.行政机关 E.国家元首

26.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BCE)A.民族团结 C.民族同化 E.民族不平等

27.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作用有(ABDE)A.组织功能 C.执政功能 E.教育功能

28.影响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ACDE)A.阶级因素 C.民族背景 E.城市化程度

29.市场经济的特点(ABCD)A.自由竞争 C.平等竞争 E.计划控制

30.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ACDE)A.普遍性 C.共识性 E.约束性

B.边沁 D.斯宾塞

B.发展生产力 D.消除两极分化 B.君主政体 D.共和政体 B.立法机关 D.司法机关 B.民族歧视 D.民族平等 B.参政功能 D.民主监督功能 B.地理因素 D.文化水平B.自由交换 D.平等交换 B.实然性 D.应然性 第 22 页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31.道德政治观 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把政治的出发点和目的追求解释为道德的学说体系。32.共和制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33.政府 广义上的政府是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整体。狭义上的政府仅指国家行政机关。

34.大民族主义 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大民族主义是歧视少数民族,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不帮助少数民族的发展。35.压力集团 指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

36.依法治国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37.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6分)

(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2)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 38.简述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5分)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2)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权力机关整体同局部之间的关系的构成方式。

39.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主要内容。(6分)39.(1)一切民族的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3)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40.简述政治文化的特点。(5分)40(1)它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它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性。(3)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它是政治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并将随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变。

41.简述国际政治的含义。(6分)4l(1)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其中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这一基本行为主体之间。(2)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其中主权国家间政治关系是其最基本的政治关系。(3)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2.论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42(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局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和社会生活。(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大变化。(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3.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3.(1)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完善人代会运行机制,不断发展扩大和完善民主制度,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2)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3)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与群众的联系。(4)加强人大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逐步实现委员会的专职化。(5)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加强制度建设。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A.国家政权 C.政治规律

2.《君主论》一书的作者是(A)A.马基雅维里 C.卢梭

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指(C)A.对统治阶级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C.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对任何外国人都有约束力 B.洛克 D.布丹 B.政治结构 D.国家类型

第 23 页 4.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是(A)A.氏族组织解体和阶级的形成 C.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5.最早对国家进行系统分类的人是(A)A.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B.柏拉图 D.洛克 B.君主制的出现 D.战争的作用

6.西方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A)A.领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7.福利国家制度最早始于(B)A.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本质特征是(B)A.对反动派实行专政 C.少数服从多数

B.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D.过渡性 B.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B.地主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9.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决条件是(B)A.工农联盟 C.暴力革命

10.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家元首是(C)A.首相 C.君主

11.国体表征着一个国家的(C)A.管理方式 C.阶级性质

12.中国宪法解释权属于(B)A.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统治方式 D.政权组织形式 B.总理 D.总统

B.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D.改造旧生产关系

13.最早提出一切政体都具有三种机能,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的是(C)A.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B.马克思 D.孟德斯鸠

14.民族联合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实质是(B)A.民族自决 C.民族独立

B.民族团结 D.民族合作

15.民族问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其核心是(A)A.民族平等与团结 C.民族团结与融合

B.民族发展与进步 D.民族自决与分离

16.划分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参政党的标准是(B)A.以政党的阶级基础为标准 B.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 C.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 D.以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为标准

17.最系统的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是(B)A.家庭 C.社会

B.学校 D.单位

第 24 页

18.从根本上说,产生革命的深刻社会根源是(D)A.统治者的残暴 C.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19.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是(C)A.宪法 C.平时法

20.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是(B)A.国际组织 C.政党

B.国家 D.政治团体 B.战争法 D.中立法 B.启蒙思想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政治学属于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问题 C.政治学以国家权力为研究对象

D.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E.政治活动没有艺术性

22.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ABC)A.现代社会学 C.文化人类学 E.形而上学

23.正确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是(CD)A.掌权人数多少 C.国家的阶级性 E.国家的地理位置

24.构成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是(AC)A.法西斯国家 C.福利国家 E.君主立宪国家

25.制约国家机构设置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ABCDE)A.历史状况 C.物质发展水平E.疆域与资源

26.我国国务院的社会管理权包括(ABCDE)A.保障公民权利

C.领导和管理科教文卫工作 E.维护公共秩序

27.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作用是(ABCD)A.组织功能 C.民主监督功能 E.经济功能

28.政治发展的一般形式与途径是(CE)A.政治运动

B.国内战争 B.参政功能 D.教育功能 B.华侨事务 D.控制人口 B.文化传统 D.人口数量与素质 B.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D.混合国家 B.政体形式 D.国家的经济基础 B.心理学 D.伦理学

第 25 页 C.政治革命 E.政治改革

29.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BCD)A.以暴力方式进行 C.采用渐进方式进行 E.自下而上地进行

30.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ACDE)A.普遍性 C.共识性 E.约束性

D.国际战争

B.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D.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B.突然性 D.应然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君主制 32.质询权 33.政治团体 34.一党制 35.国际条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36.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37.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38.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9.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内涵。40.国家机构设置原则。41.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 26 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43.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

第 27 页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这表明(A)A.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政治活动是经验性的 C.政治活动是理性的

D.政治活动是实践性的

2.《君主论》一书的作者是(A)A.马基雅维里 B.洛克

C.卢梭

D.布丹

3.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思想家是(D)A.托马斯·阿奎那 B.马基雅维里

C.布丹

D.卢梭

4.欧洲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集中在(C)A.国王手中 B.官员手中 C.领主手中

D.农民手中

5.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D)A.统治形式 B.统治机构 C.统治方法

D.国家本质

6.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家将一部分股票转让给工人和其他人民,其实质是为了(B)A.建立“人民资本主义”

B.加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C.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为人民谋福利

7.无产阶级专政最根本的保证是(C)A.工人阶级领导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党的领导

D.社会主义公有制

8.从国家活动的原则来看,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表现是(C)A.集权制 B.分权制

C.民主集中制

D.全民民主制

9.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是(C)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0.民族问题的核心是(A)A.民族平等与团结 B.民族发展与国家主权 C.民族同化与融合

D.民族自决与分离 11.民族压迫政策的具体表现是(C)A.民族团结 B.民族独立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12.长期以来,日本的政党制度是(C)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D.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13.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C)A.亚系统政治文化

B.参与型政治文化 第 28 页 C.主导型政治文化 D.共识型政治文化

14.阿尔蒙德认为,标志着政治发展的重要文化类型是(B)A.臣属型文化 C.狭隘型文化

15.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标志是(C)A.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C.国家政权的改变

B.社会舆论的改变 D.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B.参与型文化 D.群众型文化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C)A.政企分开 C.依法治国

B.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D.机构改革

17.维持国家正常、有序存在和活动的前提条件是(C)A.统一的宗教 C.统一的政权

18.园际组织起源于(A)A.国际会议 C.利益集团

19.非洲统一组织属于哪类国际组织(A)A.政治性国际组织 C.军事性国际组织

20.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是(C)A.波茨坦会议 C.万隆会议

B.巴黎公约 D.印度独立 B.经济性国际组织 D.文化性国际组织 B.个人组织 D.国际政党 B.统一的文化 D.统一的民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道家学说的主要主张是(AB)A.无为而治 C.为国以礼 E.为政以德

22.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以下特点(ABC)A.专职官吏组成 C.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 E.可免受法律制裁

23.能够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类型的国家有(BCD)A.美国 C.英国 E.加拿大

24.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基本特点是(BCE)A.人数多

C.产生先于资产阶级 E.战斗力强

25.国家机构的强制性主要表现为(AC)A.暴力强制 C.法律强制 E.思想强制

B.道德强制 D.伦理强制 B.人数少

B.法国 D.德国

B.有严密官僚等级体制 D.官僚权力与土地占有成正比 B.小国寡民 D.以法治国

D.产生晚于资产阶级

第 29 页 26.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CE)A.民族同化 C.民族平等 E.民族联合

27.实行过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ABCDE)A.前苏联 C.前南斯拉夫 E.古巴

28.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ACE)A.法国 C.意大利 E.德国

29.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按发展程度将当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BCE)A.发达国家 C.传统国家 E.过渡国家

30.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BCDE)A.以暴力方式进行 C.采用渐进方式进行

E.发动者是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31.公共权力 32.议会共和制 33.立法机关 34.民族区域自治 35.政党 36.社会发展

B.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D.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B.现代化国家 D.发展中国家

B.美国 D.英国

B.蒙古 D.匈牙利

B.民族自治 D.民族分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第 30 页 3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5分)38.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9.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权的含义及其审查类型。(6分)40.简述英国议会内阁制下两党制的特点。(6分)41.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5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10分)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国内政治服务的。(12分)

第 31 页

政治学概论答案 篇2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 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 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

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 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 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 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 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 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 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 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同时, 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 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 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 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 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 不知其所以然, 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 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著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著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 要阅读经典著作。但政治学经典著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 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 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 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 还有马列经典原著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 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 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并囿于篇幅, 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 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 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 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 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 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 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 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 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 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 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 《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 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 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 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 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 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 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 但是, 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 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 食客能品尝到食材, 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 不仅要授之以鱼, 亦要授之以渔, 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时, 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 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 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 构建互动课堂, 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 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 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 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 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 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 在介绍了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之后,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 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 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 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 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 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 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 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 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 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 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 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 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 推动主题阅读, 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 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 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 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 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 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 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 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虽然学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学习困难,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风格、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的能力与专业要求等的不同, 依据课程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减少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间的差距, 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做好备课工作, 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政治学概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不再抽象难懂。

参考文献

[1]唐睿.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方法改进的分析[J].世纪桥, 2012, 9 (248) .

[2]陶艳华.凸显《政治学原理》理论性的教学方法设计[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104-107.

[3]孔凡义.政治学原理课程的“读写议”教学模式[J].学习月刊, 2009, 12下半月 (442) :24-25.

《政治学概论》读后商榷 篇3

一,第13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德又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国,并时期(原文如此!)拥有较大的权力。”

区别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主要是看政府首脑,即国家行政机构的最高领导人是内阁总理还是总统。战后,虽然联邦德国的宪法——基本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和罢免联邦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签署法律和法令并予以颁布,解散联邦议院,宣布国家处于防御状态,代表联邦签署和批准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任命联邦法官、联邦官员、军官和驻外使节,以及接受外国使节的到任,发布诸如断绝外交关系等国际性声明,颁发联邦勋章和奖章,代表联邦实施大赦等权力,但是联邦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他基本上不拥有行政权力,其地位和职权仅相当于一般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联邦德国的总统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性代表。

以联邦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是联邦德国的最高行政机构,能够对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各方面的事务作出决策和行使实际权力。根据一九六八年六月通过的作为基本法补充的“紧急状态法”,联邦政府可以在非常时期独揽一切大权。每届联邦议院产生后,联邦总理候选人是由联邦总统同联邦议院中各议会党团会商后提名。通常,联邦总统总是提名联邦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为总理候选人,然后由联邦议院全体大会不经过辩论就投票选举产生。凡得联邦议院法定过半数票者即当选。因此,联邦总统在决定联邦总理人选上并无什么实际权力。加之,以联邦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不是向联邦总统负责,而是向联邦议院负责。

因此,联邦德国的政体应为内阁制。

二,第159页:“有的国家还为政党活动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例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一九四六年制定了专门的政党法,并以此为根据取缔了共产党和新法西斯党。”众所周知,联邦德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怎么可能在成立以前就制定了政党法来取缔共产党和新法西斯党?

三,第288页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苏联东欧八个国家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二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布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次年五月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首先,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和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应是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和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之误。其次,实际情况是苏联东欧八国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就西方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签订的巴黎协定中同意联邦德国参加北约而商讨对策。会议通过的宣言向西方发出警告:如果西方国家批准协定,接受联邦德国参加北约,那么苏联东欧国家就要采取共同措施,建立联合的武装力量及其指挥部。提出警告并不等于采取实际行动。这次会议只是开始为建立一个与北约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作准备。一九五五年三月,苏联东欧国家进一步就签定集体友好互助条约和建立联合武装力量等问题进行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

四,第288页:“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根据……在一九五八年一月正式生效的罗马条约成立的。以后,英国、爱尔兰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丹麦、挪威先后加入。共同体已由六国扩大为十国。”

国际礼仪概论答案 篇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涉外交往中,当穿着单排两粒扣西装上衣时,应当只系()衣扣。A.只系中间的

B.只系上边的

C.只系下边的

D.全部系

2.面对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嘉宾和主人,应先介绍谁()。A.上级 晚辈 嘉宾 B.上级 长辈 嘉宾 C.下级 晚辈 主人 D.上级 晚辈 主人

3.宴会是一种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可在早、中、晚进行,并以()档次最高。A.早宴 B.午宴 C.晚宴 D.欢迎宴

4.与外国人通电话,倘若自己是受话人,最好在电话铃响()次左右就应接听。A.2次左右 B.3次左右 C.4次左右 D.5次左右 5.中国菜肴品种繁多,风味各异,民间有()之说。

A.“南咸、北甜、东酸、西辣” B.“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C.“南辣、北酸、东甜、西咸” D.“南酸、北辣、东咸、西甜”

6.在正式的外事访问中,介绍者一般应为东道主一方的()。A.组织人员 B.礼宾人员 C.参与人员 D.陪同人员

7.依据国际惯例,欢迎外国元首到访 鸣放礼炮()。A.23响 B.21响 C.19响 D.17响

8.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A.得体而应景 B.庄重保守 C.时尚个性 D.舒适自然

9.5、涉外就餐时餐巾的使用有一定的讲究,如在用餐期间暂时离开一会儿,应将餐巾放在自己所坐位置的()。A.桌子上 B.餐具下 C.椅面上 D.椅背上

10.电话是国际交往中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与外国人通话时时间应不超过()分钟。A.3分钟 B.4分钟 C.5分钟 D.6分钟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在馈赠礼仪中,赠送外国友人礼品要()。A.突出礼品的纪念性 B.体现礼品的民族性 C.明确礼品的针对性 D.重视礼品的差异性 2.下列哪些菜肴不宜宴请外国友人()。

A.触犯个人禁忌的菜肴 B.触犯民族禁忌的菜肴 C.触犯宗教禁忌的菜肴

D.本国的传统的菜肴 3.在涉外交谈中应掌握的有关礼仪规范()。A.交谈的态度

B.称呼的使用

C.内容的选择

D.电话的常规

4.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就餐方式有()。A.使用筷子 B.使用刀叉 C.使用右手 D.使用汤匙 5.目前,在谈判时,我国所采用的位次排列方法有()。

A.相对式 B.主席式 C.自由式 D.圆桌式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迎宾礼仪的核心之点是通过给予来宾以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礼遇,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之意。()A.错误 B.正确

2.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A.错误 B.正确

3.日常礼仪包括:衣的礼仪、食的礼仪、住的礼仪、行的礼仪、访的礼仪、购的礼仪、小费礼仪等几个方面。()A.错误 B.正确

4.在国外,进行礼节性拜访时,尤其是初次登门拜访,时间应控制在一刻钟或半小时之内,在正常情况下也不宜超过两小时。()A.错误 B.正确

5.与外国人因公通话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班时间。()A.错误 B.正确

6.在社交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A.错误 B.正确

7.按照国际惯例,在接待外国来访者,应为之举办专门专门的宴会。在外宾抵达之后所举行的宴会,称作欢迎宴会。()A.错误 B.正确

8.在涉外交往中,当穿着双排扣西装上衣时,衣扣应系中间的。()A.错误 B.正确

9.在休闲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最忌正正规规。()A.错误 B.正确

10.交谊舞会,又称交际舞会。它是指以社交为主要目的而举办的舞会。在国际交往中,它一向被视为高雅而重要的社交联谊活动形式之一。()A.错误 B.正确

2011春《国际礼仪概论》形考作业2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A.得体而应景 B.庄重保守 C.时尚个性 D.舒适自然

2.一般情况下,礼节性拜访,尤其是初次登门拜访,时间应控制在()。

A.15钟之内

B.15钟至半小时之内 C.半小时之外 D.一小时

3.与外国人因私通话的时间最好选择在()。

A.上班之前 B.下班之后 C.节假日 D.上班时间

4.乘坐由主人亲自驾驶的双排五座轿车时,其尊位应是()。A.后排左座 B.后排右座 C.副驾驶座 D.后排中座 5.电话是国际交往中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与外国人通话时时间应不超过()分钟。A.3分钟 B.4分钟 C.5分钟 D.6分钟

6.宴会是一种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可在早、中、晚进行,并以()档次最高。A.早宴 B.午宴 C.晚宴 D.欢迎宴

7.在涉外交往中,当穿着单排两粒扣西装上衣时,应当只系()衣扣。A.只系中间的

B.只系上边的

C.只系下边的

D.全部系

8.握手的时间最佳应掌握在()之间,并且以稍微用力为宜。A.三至五秒钟 B.五到七秒钟 C.五到十秒钟 D.十秒以上

9.依据国际惯例,欢迎外国元首到访 鸣放礼炮()。A.23响 B.21响 C.19响 D.17响

10.面对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嘉宾和主人,应先介绍谁()。A.上级 晚辈 嘉宾 B.上级 长辈 嘉宾 C.下级 晚辈 主人 D.上级 晚辈 主人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在涉外交谈中应掌握的有关礼仪规范()。A.交谈的态度

B.称呼的使用

C.内容的选择

D.电话的常规

2.迎宾礼仪大体上分为()等几大主要部分。A.迎宾前的礼仪准备 B.迎宾时的礼仪操作 C.迎宾的接待计划 D.发出规格对等邀请

3.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就餐方式有()。A.使用筷子 B.使用刀叉 C.使用右手 D.使用汤匙

4.在馈赠礼仪中,赠送外国友人礼品要()。A.突出礼品的纪念性 B.体现礼品的民族性 C.明确礼品的针对性 D.重视礼品的差异性

5.根据国际交往惯例,涉外人员所接触具体场合,大体上可以分为().A.公务场合 B.社交场合 C.休闲场合 D.交谈场合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在国外,消费者在享受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时,须付给对方一定金额的小费。据说小费最初出现于18世纪的英国。()A.错误 B.正确

2.按照国际惯例,在接待外国来访者,应为之举办专门专门的宴会。在外宾抵达之后所举行的宴会,称作欢迎宴会。()A.错误 B.正确

3.在国外搭乘出租车时,一般应当按照车费的15% 付给出租车司机小费。()A.错误 B.正确

4.在普通的社交活动里,介绍者通常应当是女主人。()A.错误 B.正确

5.与外国人因公通话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上班时间。()A.错误 B.正确

6.迎宾礼仪的核心之点是通过给予来宾以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礼遇,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之意。()A.错误 B.正确

7.在公务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重点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A.错误 B.正确

8.在休闲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最忌正正规规。()A.错误 B.正确

9.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A.错误 B.正确

政治学概论教案 篇5

第一章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课型:理论

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政治学的定义;

2.掌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定义: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1.政治的根源(起源):经济,即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

2.政治的实质:阶级关系,即以阶级为最终归属的群体性的利益关系。包括政对阶级之间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具体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阶级、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即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4.政治的活动:科学与艺术。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狭义的研究对象:国家,即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广义的研究对象:公共权力,即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

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二.政治学与经济学、法学的关系:

(一)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

2.共同关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二)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

1.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立法与决策、分权与制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均具有政治学与法学的两方面內容。

2.两者研究重点不同。政治学侧重于公共权力,法学侧重于立法、执法、守法。三.政治学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发展情况:

1.儒家的政治学说:孔子提出的“为国以礼”(礼治)的政治原则和“为政以德”(德治)的治国之道,以及孟子提出的“以德归仁” 的王道和反对“以力假仁” 的霸道。

2.法家的政治学说:韩非主张“霸道” 和“以法治国”。

3.道家的政治学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西方古代政治学发展情况:

1.古希腊的政治学说:柏拉图发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

发表《政治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欧洲政治学:基督教神学提出了人的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

3.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政治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以理性和经验来阐释政治现象,形成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主要有马基雅的《君主论》、布丹的《共和六论》、)

4.现代时期政治学说:十九世纪后宪法成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并从权力研究转变为政策的制定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产生。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来研究政治发展规律,预测政治发展趋势。

(二)制度研究法: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研究政治结构变化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通过两个以上政治现象比较来研究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

(四)结构功能法: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行的规律。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

2.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3.掌握国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国家的起源(产生条件):

(一)氏族制度的解体。

1.氏族的定义: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由普那路亚家庭(群婚制)直接引起。

2.氏族的特征:族內禁止通婚;议事会决策;成员互帮义务。

(二)社会的生产、分工的发展。

1.笫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三)国家产生的形式:

1.雅典式:直接从氏族社会內部阶级对立发展而成;

2.罗马式:以新的、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发展而成。

3.德意志式:(日耳曼)部落征服外族(罗马帝国)而成。

(四)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认为国家源于神,国家的权力和政府权威由神所授予,君主替天行道,依神意治理国家。代表学说有周武王的“命

授于天” 论、古埃及法老的“太阳儿子” 论、巴比伦汉谟拉比国王的“月神的后裔” 论、古罗马教士托马斯的“上帝论”

2.契约论:国家是因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订立契约而产生,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代表学说有霍布斯的“君主专制论”、洛克的“自然权利论”、“卢梭的主权在民论”、3.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使用暴力的结果。代表学说有杜林(德国)的《国家概论》、考茨基的《唯物史观》。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一)国家的定义: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1.国家的三层含义,即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2.国家权力的特征:强制力的垄断性、普遍的约束力、主权性。

(二)国家的基本职能:

1.内部职能: 实行社会控制, 求得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

2.外部职能: 防御外敌入侵, 保卫人民安全;

(三)国家的消亡:

1.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参见64页第二自然段)

2。国家消亡的途径:生产高度发展基础上自行消亡(不是被消亡)。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划分标准。

2.掌握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及基本方式。

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必然性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定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概括.(二)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标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2.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变更,从而引起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国家政权从旧阶级转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被新的国家类型代替。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即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各国方式不同。

思考题:分析说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原因。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途径):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作用:只有政治革命,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2.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的区别:

(1)目标不同: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改良的目标是局部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2)原因不同:革命的原因是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爆发;改良的原因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进行

(3)核心不同: 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改良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发展问题。

(4)手段不同: 革命的手段是暴力;改良的手段是和平改造.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1.奴隶制国家的阶级斗争结构:奴隶与奴隶主、自由贫民与奴隶主的矛盾斗争。

2.奴隶制国家的职能:內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民的反抗;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

3.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东方的君主制(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人民大会);古罗马的贵族制(元

老院);

(二)封建制国家: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1.封建制国家的核心: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地主占有制(中国)、领主占有制(西欧)、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2.中国封建制与西方封建制的区别:

(1)国家结构不同:中国封建制是中央集权制,即政治权力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统一掌握,地主无权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西方封建制是分封割据制,即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里,形成封建割据。

(2)权力结构不同:中国是官僚等級制,即有专职的权力结构,存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即领主制是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

(3)统治思想不同: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即利用宗教化意识形态对人民进行统治,同时把孔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宗教化。西方则借助宗教信仰,即借助宗教垄断政治文化,利用教会对抗,政教合一统治人民。

思考题:宗教及宗教化对政治有何影响?

(三)资本主义囯家: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2.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

(1)是人类历史上有国家以来最完备、最复杂的国家机器;

(2)有十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完备的国家机构;

(3)建立一定的政治程序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3.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四)社会主义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

2.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2)利益特征: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3)政治特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

(4)思想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工具。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1.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两个阶段和统治方式;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条件:

1.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壮大。

3.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英国成功.(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条件:

1.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充足的货币,并集中于少数人;

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2.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3.生产以雇佣劳动方式进行,劳动力成为商品;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

1.相容方面: 都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为形式;

2.冲突方面:(见88页第四自然段)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机器,是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

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1)对內职能是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2)对外职能是强化资本对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从而谋求国际范围内实现自已的利益。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

1.基本特征:(1)经济特征是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2)政治特征是自由主义政治方式统治国家。

2.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前提:个人自由。

3.统治方式: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4.制度体现:选举制、代议制、政党制。

5.职能体现:“最低限度国家” 和“消极国家”。

6.政府政策:自由放仼经济政策。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基本特征:(1)经济特征是垄断;(2)阶级特征是垄断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3)政治特征是国家权力集中。

2.发展趋势:形成法西斯国家(见105页笫二自然段)和福利国家(见106页最后一段)。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历史使命;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条件: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造成:

(1)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

(3)资源配置扭曲产生的产品过剩性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国家內外三大矛盾的加深,即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人民等矛盾不断加深。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表现在: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2.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改变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体现在国家政权上)

3.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1.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一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公民与政权的关系;二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即国家政治统治形式(民主与专制);三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

2.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体现:

(1)新型民主即人民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最主要是管理国家的权力,且表现在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实行新型民主的原因见125页末段)

(2)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它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阶段,为消灭国家创造条件。

(3)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是辬证的统一,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性表现:

(1)中国式无产阶级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实行专政;

(2)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上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

(3)国家政权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囯家结构形式;

(4)政党形式: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制度;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全体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作用: 确立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 为实现按劳分配, 进而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表现形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原因及意义见130页)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原因:一是由工人阶级特性,即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所决定。二是由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决定。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因:一是农民与工人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和历史命运;二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革命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基本职能在于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原因:一是工人阶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只能通过自己的先进分子来间接实现;二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核心力量和先进队伍,能引导工人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途径:

①政治领导:制定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把它们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

②思想领导: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③组织领导:完善社会组织制度,教育、培养和选拔干部; 5.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与阐述;二是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內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已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南。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请分析它们的意义,见136页)

(四)社会主义囯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教育;

3.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六章

国家形式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掌握政体分类标准和选择国家结构形式依据;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国家形式概述

(一)国家形式的定义: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其內容:

1.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最高政权机关內部权力分配形式。

2.国体: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3.政治体制: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和具体制度。

(二)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的联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决定政体。

2.国体与政体的区别:国体是內容,具有相对稳定性;政体是形式,是相对变化的。二。政体

(一)政体的划分标准:

1.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一是统治者

为谁谋利益,据此把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公共利益)和变态政体(统治者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据此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

(1)布丹(法国):以国家主权的归属区分政体;

(2)洛克(英国):以立法行使者的多寡区分政体(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一是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集体;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三是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及权力分配

(二)政体的形式:

1.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君主制、共和制。

(1)君主制:一是专制君主制,即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二是立宪君主制,即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行政权归內阁首相;包括二元君主制(內阁向君主负责,典型代表是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和议会君主制(內阁向议会负责,典型代表是英国)。

(2)共和制:一是议会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髙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二是总统共和制,政府对总统负责(美国);三是委员会制,国家最髙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瑞士)。

2.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公社制、苏维埃制、人民

代表大会制。

(1)公社制——巴黎公社,其政权特点是:一是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取代;二是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三是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2)苏维埃制,其政权特点是:一是最髙苏维埃是最高立法和权力机关;二是最高苏维埃设立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三是苏维埃的代表由人民选举并对人民负责。

(3)人民代表大会制: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定义:指中国各族人民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代表组成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內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立法;四是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一是与公社制、苏维埃制的共同特点,即政权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建立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对人民负责和受选民监督;二是与公社制、苏维埃制的不同点,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強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強调党的领导作用。三。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定义: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它反映一个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 1.古代:帝国形式与分封割据形式;

2.现代:单一制(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制,见164页)、复合制(邦联制与联邦制,见164页)。

(三)国家结构形式的区分依据:

1.国家主权归属,是属全国政府还是属地区地府;

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受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

3.全国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如何划分;

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盟约或宪法)或一方意志。

思考题:我国选择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原因及特色。(见168页)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见165、169页)

第七章

国家机构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国家机构的定义和构成;

2.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在组织原则上区别;

3.掌握三权分立的內容和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作用;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定义: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

1.国家机构的必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所必需。

2.国家机构的特点:阶级性、社会性、整体性、系统性、强制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体现最高国家权力。它通常由一个人组成。

2.立法机关: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它处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3.行政机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內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三)国家机构设置的制约因素:

1.国体:国体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划分;

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即国家的治理形式、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制约国家机构的组建和设置形式。

3.国度国情:历史状况、文化传统、种族民族、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结构与素质、疆域与资源等制约国家机构设置。二。国家机构的性质类型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分权理论原则建立起来的统治机构。

1.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三权分立与制衡。

(1)三权分立原则的产生背景:封建社会末期,国王、贵族、市民三者展开权力斗争,出现等级间结盟、相互制约的局面,形成以等级代表议会的等级分权格局。

(2)三权分立原则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一是洛克提出阶级分权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以立法权地位最髙,由议会掌握,行政权由国王掌握;二是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即统一的国家权力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相互制约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

(1)立法机关:即议会(国会),是代议机构,一般由选举产生的法定人数的议员组成。其机构形式有一院制(只有众议院)和两院制(有参议院与众议院)。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监督政府权、倒阁权、弹劾权、质询权)。

(2)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内阁成员(部

长)组成,主要职权是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处理对外关系事务、军事权和立法参与权(立法创议权与法律否决权)。

(3)司法机关:主要职能是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和违宪审查。

思考题:资本主义国家司法独立的含义及意义(见191页)。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1.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产生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和参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形成的。

(2)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一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二是国家机关之间依法进行权力制约;三是立法与决策的民立化和执行的集中化;四是中央与地方职权和管理权的合理划分。

2.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它由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能是立法权、决定权、仼免权和监督权。

(2)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主要职能有行使立法权(制定行政法规和条例)、议案权(向人大提出议案)、行政和理权、行政区域管理权、领导和管理经济权、社会管理权。

(3)司法机关:即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主要职能是审理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行使法律监督权和提起公诉、依法抗诉。思考题: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原则(见200页末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三权分立原则的关系(联系:三种权力的来源与归宿都以人民主权为基础和人民当家作主;区别: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以三权彼此独立及相互制衡)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及民族政策;

2.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理论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民族问题概述

(一)民族问题的定义:民族关系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民族问题的表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械斗、民族同化、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问题。

2.民族问题的根源:民族差异的存在(前提条件)、剥削制度的存在、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1.联系:(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相比,阶级问题处主导地位,民族问题处于从属地位;(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2.区别:(1)民族与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共同体;(2)两者范围不同,民族问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阶级问题是各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而产生的斗争与合作问题;(3)两者的核心不同: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问题;阶级问题的核心通过阶级斗争获得权力问题;(4)两者消失条件不同:民族问题是随阶级问题变化而变化,它不随着国家消亡而一定消失;而阶级问题是随着国家消亡而消失。

(三)对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的理解:

1.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问题。表现在:(1)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是围绕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这一核心;(2)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问题。

2.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的大问题。表现在:(1)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上,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关键作用;(2)正确地解决民族问题,是捍卫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当代国际民族问题及影响:南北问题、新殖民主义、地区民族冲突等问题。它对当代国际政治生活有着严重影响: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如巴以冲突、波黑问题。

2.民族冲突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由过去的冲突双方自行解决变为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下解决。如联合国维和行动。

3.民族冲突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即导致在国际化解决民族冲突中的国际合作,但也引起国际社会的纷争。如波黒问题。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影响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进一步复杂化。如朝鲜问题。二。不同国家性质的民族问题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问题:

1.资产阶级国家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实质:是一个民族对

别的民族的歧视,压迫和剥削,以及由此引起的民族斗争。所以,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斗争问题。

2.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运动:

(1)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

(2)內容和任务:一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封建割据,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经济中心和独立民族国家;二是帝国主义阶段:民族问题发展成为整个殖民地问题,民族斗争变为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斗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政策:

(1)资产阶级民族政策的內容: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与原则。具体包括:一是民族优劣观点,把民族分为优等(文明)民族与劣等(野蛮)民族,优等民族应统治和压迫劣等民族;二是民族至上原则,即把民族看成超阶级的,认为民族内部没有矛盾;三是民族投降原则。

(2)资产阶级民族政策的实质: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即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

(3)资产阶级民族政策的表现:推行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同化,且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思考题:资产阶级如何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见220页末段)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见221页)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1.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表现及实质:民族关系由原来的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关系,民族问题实质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见222页第二段)

3.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对策):

(1)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①民族平等的内容与表现:一是一切民族平等;二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平等;三是各民族在政治和法律上平等;四是彻底实现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

②民族平等的实现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內容的民族化,即实现民族政权机关的民族化、经济发展的民族化和语言文化民族化

(2)基本政策:实现民族合作政策。

①民族合作的内容与表现:一是各民族为反对帝国主义而形成民族统一战线;二是为建立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联邦体制;三是为消灭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进行的互助合作。

②民族合作的实现途径: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实现自愿联合。

(3)政治策略:推行民族自决权。

①民族自决权的內容与表现:一是每个民族在自主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二是在国家结构上不同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联邦制国家。

②推行民族自决权的途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定义见233页第二段,形式见234页第一段)

思考题: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见234—235页)、原则(见233—234页)和发展情况(见234页第三段)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

2.明确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种政党制度的区别; 3.掌握西方多党制和中国多党合作制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政党的一般理论

(一)政党的定义:由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釆取共同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1.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特定历史现象,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与消亡;

(2)政党由阶级、阶层中的一部分人组成;

(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有政治纲领的组织;

(4)政党与政权密切相关,只有掌握政权才能实现政治纲领; 2.政党的作用(功能):

(1)争取与影响群众,即取公众对其纲领与政策的支持;

(2)集中阶级意志,即整合与集中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3)行使国家权力,即掌握国家政权,制定法律与政策。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观点: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特定阶级用来执掌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工具,是政治社会政治斗争的集中代表。

二。不同国家性质的政党制度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条件: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代议制和普选制的产生促使政党的诞生。

(2)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标榜“超阶级性”(即全民党)、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组织特征两极化(领导內部集权与党纪松散并存)、党內派系斗争合法化、奉行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标志;

(2)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

(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3.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1)两党制: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①两党制的模式:一是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英国),即两党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采用集中制原则;二是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美国),即两党活动围绕总统竞选上,党的组织纪律松散。

②两党制的特点:一是力量势均力争;二是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三是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③两党制发展趋势:两党的阶级基础、政策、立法思想趋势

(2)多党制:在一国中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制度。

①多党制的原因: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②多党制的类型:一是两极多元格局多党制,即政党数量多、力量分散;各政党分化分明、轮流执政;政权更替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二是多元并存的多党制,即政府是多党联合执政,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三是一党制,即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手中,且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如法西斯一党制、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一党制。

4.压力集团:能够对政府形成影响和施加压力的特殊群体。

(1)压力集团与政党的区别:(见264页第四自然段)

(2)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不同垄断集团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

(3)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影响:一是参与选举,影响竟选;二是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三是影响政府决策;四是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5.政治集团对现代西方政治发展的影响:

(1)集团政治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即公民可通过政治集团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2)集团政治表现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3)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1)产生原因:一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同盟” 和“第一、二、三国际” 带动了许多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基本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三是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四是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五是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即三大作风)。

2.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规定长久目标和现阶段的仼务,给群众指明前进方向;

(2)组织领导:按“德才兼备”和“四化” 原则建立髙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3)思想领导: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武装和教育人民群众。

思考题: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见276页末段)

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协商与相互监督,各政党活动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准则。

思考题: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见278页二段)

(2)社会主义国的一党制:如苏联、蒙古、前南斯拉夫。

第十章

政治文化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认识政治文化的含义、功能、类型和结构;

2.掌握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內容 一.政治文化概述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特定的政治的观念、心理和行为。

1.政治文化的范畴: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政治现象,以及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文化的內容: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3.政治文化的性质: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的政治现象。

4.政治文化的特征:深刻的阶级性、鲜明的民族性、特殊的结构性、相对的稳定性。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1.规定政治生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影响政治过程;

3.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

(一)西方学者的分类:

1.根据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划分:参与型与服从型政治文化。其中,参与型政治文化中的公民普遍具有参政的愿望与能力,民主与平等是其主导观念;服从型政治文化中的多数公民不愿参与政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事。

2.根据政治文化的亚文化间相互关系划分:冲突型、协调型与混合型政治文化。其中,冲突型文化是亚文化系统的相互冲突(阶级对立、民族矛盾);协调型文化是各种亚文化的相互协调(阶级联合、民族融合);混合型文化是各种亚文化的界限不分明,各阶层分野不明显。

3.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特点划分:理想型与现实型政治文化。其中,理想型政治文化赋予国家以道德教化和干预人们思想的权力,将人治作为治国原则;现实型政治文化是尽量缩小国家的干预范围,要求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

4.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其中,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为核心內容,领袖崇拜、宗教信仰是其突出特点;现代政治文化以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为核心內容,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其突出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分类(分类标准是经济基础与阶级性质)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包括奴隶制社会政治文化、封建制社会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文化。

三.政治文化的结构

(一)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行为准则、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政治习俗、政治心理。其中,主要构成要素是:

1.政治价值评价:指人们对政治的看法,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认知标准,决定政治主体对政治行为的选择。

思考题:传统中国社会有哪些政治价值观?(见298页第一段)

2.政治意识形态:指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居于政治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它规定政治文化本质。

3.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中的深层因素,它受政治思想和政治认识的制约。

(二)政治文化结构的基本特征:

1.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渐次由低向高形成;

2.政治文化结构三层次差异决定它们之间变化的非同步性,政治文化的变异首先从政治意识形态开始;

3.政治文化结构三层次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四.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性质):

1.从政治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过程

2.从个体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学习和获得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

3.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和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及其表现:

1.关系:(1)政治文化规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方式;(2)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3)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內容与形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表现:(1)政治社会化通过社会的政治教育方式使政治文 化个性化;(2)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3)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对社会刑政 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1.家庭,即家庭生活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它对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形成、基本政治规范的获得起关键作用;

2.学校,即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巩固和拓展青少年个体的某种政治价值观,形成清晰的和完整的政治价值倾向;

3.社会,即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居住地区、工作场所、同辈亲友、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等环境形成个体特定的政治观念和行为模式。

思考题:如何坚持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见307页——308页)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

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

1。二战后亚非拉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的高度关注,且美苏对抗冷战形成了政治发展理论;

2.二战后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拓宽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结果;

(二)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过程:

1.从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研究主题是“现代化” 理论,以新兴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为背景建立政治理论架构;代表人物是莱纳发表《传统社会的消失》。

2.从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研究主题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代表人物有阿尔蒙德发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派伊发表《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亨廷顿发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研究主题是政策调整,即改善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解决各种问题,并产生发展行政学。

(三)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

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视为人类文明的顶点,并以此衡量其他国家政治发展的标准;

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

4.以价值中立原则、抽象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理论论证。

(四)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1.政治发展的性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一是精神领袖的推动;二是強有力政治组织(政党)的推动;三是文官组织的推动;四是军队的推动。思考题:如何理解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的实质?它对我国政治发展有何危害?(参考317—318页)

3.政治发展的途径:一是政治制度化,包括结构功能的分化;二是政治参与,包括政治参与的成员、形式、程度。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民主政治的看法(见320页首段)

4.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空想性,掩盖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的内容及启示意义。(325页首段,327未段)

(一)政治发展的性质改变: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改变。

1.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2.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条件:政治改革,即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实现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3.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参考329—330页)

(二)政治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1.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一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政治发展的途径:一是政治革命;一是政治改革。思考题:政治革命的特征及作用(见333页、335页)

政治改革的特征及作用(见337—338页)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区别。三。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义: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思考题: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见340页第四段)

(二)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论的构成层次:

1.第一层次:中国各种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及运行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体系;

2.第二层次: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 思考题:人类政治史上的三种政权组织形式(见342—343页)

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见345页笫四段)

3.第三层次:中国行政机关(政府)的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

(1)党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提出的针对经济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见346—347页)

(2)现阶段经济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见348页)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

1.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建设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其条件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平等交换与自由竞争的规则要求。(原因分析见349页末段)

2.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 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其条件是当时商品经济已有充分的发展,但行政领导者的传统观念是不愿放权,坐失经济发展良机。

3.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其条件是当时市场经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思考题:依法治国的思想內涵及意义。(见353页第二段)

4.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其条件是当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初步成型。

思考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涵义及建设方针(见354页)

5.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其条件是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题: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及建设方针(见355页)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內容:

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见357页末段)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途径: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状况、克服官僚主义、消除封建主义影响。

2.政治体制改革的內容:实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內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依法治国的途径(策略):(见363页末段)

华东交大铁道概论答案 篇6

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大秦铁路、京九铁路、3.我国铁路按所有制来分可分为哪几种?简述这几种铁路的特点。⑴国家铁路: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管理的铁路,所有权和经营权属于国家。⑵地方铁路: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并经营的铁路。⑶合资建设铁路:由国家、地方政府、其他部委、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⑷专用铁路: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专为本企业或者本单位内部提供运输服务的铁路。⑸铁路专用线: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的与国家铁路或者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

⒋世界铁路按速度来分可分为几种? ⑴常速铁路(100~120km/h)⑵快速铁路(120~200km/h)⑶高速铁路(200~400km/h)

5.世界高速铁路有几种修建模式?各模式有什么特点? ⑴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不接轨,旅客列车专用。⑵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部分旧线改造,旅客列车专用。⑶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⑷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的改造,主要用由摆式车体的车辆组成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6.青藏铁路解决了哪几大难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多年冻土问题;高原缺氧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解决方法: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铺设保温材料,采用热棒技术;以桥代路;隧道工程在衬砌中设置防水保温层;重新研究制定混凝土耐久性技术标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立三级医疗保障机构,对建设者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和及时治疗;实行梯级式适应,逐步使建设者由低到高适应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气候和环境,并限制作业时间和劳动强度;加强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建设。思想措施: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要求参建单位增加投资,依法保护沿线植被、冻土、湿地、水源及野生动物。提倡“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环境,关爱野生动物,呵护每寸绿地”;技术措施:用小彩旗为标志,严格划分开采矿石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车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以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轧和破坏。对生活垃圾专人搜集,集中掩埋;法制措施:全线实行环保监理制度,总指挥部委托第三方对全线环保进行全过程监控,省环保局与建设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方面的环保责任;工程措施:为保护冻土和高原植被,在连续多年冻土施工地段,采用了先进的开挖工艺;设置了以桥代路的措施,为保护野生动物(觅食、迁徙等)设置了绿色通道(野生动物过往铁路的通道)。

7.我国铁路的等级及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哪些? Ⅰ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年客运量大于或等于20百万t者。Ⅱ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客运量小于20百万t者;或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客运量大于或等于10百万t者。Ⅲ级铁路:为某一区域服务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远期客运量小于10百万t者。

铁路主要标准包括:正线数目、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车站分布、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机车交路和闭塞类型等。

8.轨道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钢轨、轨枕、联接零件、道床、防爬设备和道岔等.钢轨的作用是直接引导机车车辆车轮的运行方向、承受各车轮压力,再将力传递到轨枕上,为车轮滚动提供阻力较小的表面,并为轨道电路提供导体.轨枕既要支承钢轨,又要保持钢轨的位置和轨距,还要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联接零件分两类:接头联接零头用来联结钢轨与钢轨间的接头的;中间联结零件作用是将钢轨紧扣在轨枕上.道床的作用承受来自轨枕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路基;提供轨道的横、纵向力,保持轨道的稳定;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吸收轮轨的冲击、震动;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减少路基病害;便于轨道养护维修作业.防爬设备的作用防止列车运行纵向力对钢轨产生的纵向移动,甚至是带动轨枕的移动.道岔的作用是引导机车车辆由一条股道转入另一股道。

9.铁路线路由什么组成?路基有哪些形式及各形式的特点? 铁路线路由轨道和路基两部分组成。

路堤:路基设计高程高于地面高程,用土、石填筑而成的路基 路堑:路基高程低于地面高程,通过挖掘而形成的路基

不填不挖路基:路基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相同,轨道直接铺设在经过处理的天然地面上 半路堤:在山丘地区,通过部分填筑而形成的路基 半路堑:在山丘地区,通过部分挖掘而形成的路基

半路堤半路堑:在山丘地区,通过部分填筑、部分挖掘而形成的路基

10.试述曲线半径对运营的影响。⑴限制列车运行速度。⑵增加轮轨磨耗 ⑶增加轨道设备 ⑷增加轨道养护维修费用

11.试述轨道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 如第8题。

12.试述道岔的作用和种类。下图是什么岔道?

道岔是机车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或越过另一股轨道时必不可少的线路设备,是铁路轨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种类:单开道岔,对称道岔,三开道岔,交叉渡线,交分道岔

13.试述线路标志的作用、设置位置。

作用:为满足行车和线路养护维修的需要,在铁路沿线设有许多用来表示铁路建筑物及设备位置和技术状态的标志。

公里标从铁路线路起点开始,没走一公里设置一个;半公里标设于线路的半公里处;曲线标设在线路某条曲线的中点处;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终点标设在直线进入缓和曲线、缓和曲线进入圆曲线,圆曲线进入缓和曲线,缓和曲线进入直线的各点之处;坡度标设在线路坡度的变坡点处;桥梁标设在桥梁中心里程穿处;管界标设在铁路局、工务段、领工区、养路工区、供电段、电力段的管辖地段分界点;管线路标桩Ⅰ、Ⅱ级铁路直线上约1000m设一个,曲线上在曲线起点、中间点、终点各设一个,双线设在两线路中间,单线设在计算里程方向线路左侧道床坡脚处;水准点标沿线路方向不大于30km设一个,设在路线两侧附近便于寻找的地方;地界标埋设间距直线为200m,曲线为40m。

14.铁路车辆按用途分为哪几类?每类常用车种有哪些? 铁路车辆按用途分为客车、货车和特种用途车.常见的客车有硬座车、软坐车、硬卧车、软卧车、餐车、行李车、邮政车等.货车又分为通用货车、专用货车、特种货车等类型:通用货车包括平车、敞车、篷车、冷藏车和罐车等.专用货车用冷藏车、家畜车、水泥车、漏斗车、自翻车、和集装箱专用平车等.特种货车有长大平车、落下孔车、凹型车、钳夹车等.特种用途车有除雪车,救援车等.15.试述机车车辆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一般均由走行装置、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车体、车辆内部设备5大部分组成。走行装置:支撑车体,承担铁道机车车辆自重和载重并在钢轨上行驶的部分。制动装置:对已制动的列车或机车解除或减弱其制动作用

车钩缓冲装置:用来连接列车中各车辆,使之彼此保持一定距离,并且传递和缓和列车在运行中或调车时所产生的纵向力和冲击力。

车体:供乘坐旅客或装载货物及车内设备的部分。车辆内部设备:

16.车钩缓冲装置的作用是什么?由图指出车钩缓冲装置的组成.通过它使机车和车辆或车辆和车辆之间实现连挂,并且传递和缓和列车在运行或在调车作业时所产生的牵引力和冲击力.由车钩、缓冲器、车钩复原装置、解锁装置、钩尾框机从板组成.17.机车按运用可为哪几种?试述交直流电传动内燃机传动的传动装置的组成。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和调车机车。

交直流电传动装置主要由发电机、整流装置、和牵引电动机等组成。

18.简述交直型电力机车的工作原理。

通过受电弓将接触网供给的单相工频交流电引入机车内部,经牵引变压器降压,再经整流装置将交流电装换为直流电,然后向直流(脉流)牵引电动车供电从而产生牵引力牵引列车运行.19.机车的运用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机车的运用方式:机车交路、乘务制和乘务方式。

机车交路:肩回运转制和循环运转制。特点是采用肩回运转制时,机车要在段内进行整备,在车站不需另设整备设备。采用循环运转制时,由于机车很少进机务段,节省整备时间,机车交路可以延长,使内燃、电力机车的牵引性能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加速机车周转。但是,循环运转制一般只有在上下行都有大量不需要改编的中转列车经过机务段所在站时才能采用

乘务制:轮乘制和包乘制。特点是前者机车乘务员对自己驾驭的机车非常熟悉,有利于机车的操纵和维修养护。后者可以有效的使用机车和合理的安排乘务员的作息时间,以较少的机车或乘务组,完成较多的运输任务,但是对乘务员的驾驶技术要求更高,对机车的质量和保养也要求更严。

乘务方式:主要有外段驻班制、立即折返指和随乘制3种。

20.简述车站的作用。有哪些分界点和区间?

车站是铁路路网的节点,是铁路运输的基石,也是铁路生产的信息源。车站是供列车停靠的地方,用以搬运货物或让乘客乘车。分界点:有、无配线。区间:站间,所间区间,闭塞分区。

21.试述中间站的作用内容 1.列车的通过、会让和越行。在双线铁路上还办理调整反方向运行列车的转线作业

2.旅客的乘降和行李、包裹的承运,交付和保管。

3.货物的承运、交付、装卸和保管。22.试述区段站的作业内容。

主要任务是改编区段到发的车流,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机车,或更换货运机车及乘务员,为无改编中转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编解作业和客货运业务。所办理的主要作业有:客运业务、货运业务、运转作业、机车业务和车辆业务。23.给图中的股道和道岔编号 尼玛。

24.试述驼峰调车设备按能力大小的分类,试述驼峰设备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

驼峰是利用车辆自身的重力和驼峰的高度并辅以机车推力来解体车列的一种调车 设备。其组成包括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三部分。按作业能力的大小,驼峰可分为大能力驼峰(日均解体车数4000辆以上,调车线不少于30条,设两条溜放线)、中能力驼峰(日均解体车数2000~4000辆,调车线在16条以上,设1~2条溜放线)、小能力驼峰(日均解体车数2000辆以下,调车线5~16条)。

25.简述铁路运输工作内容及铁路客流种类。铁路运输工作内容:合理地运用铁路运输的技术设备,科学地组织管理,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地运送旅客和货物,高质量的满足市场对铁路运输的需求。铁路客流种类:直通客流、管内客流、市郊客流。

26.什么叫车底周转时间?下图叫什么图?若图中垂直线每格表示4小时,确定该列车的车底周转时间及所需车底组数。在编制客车方案力的同时,还要编制客车车底周转图车底周转图表示列车的始发、终到时刻和需用车底组数,并由此计车底在配属站和折返站的停留时间。车底周转应按直通、管内和市郊旅客列车分别绘制。

27.什么叫重载运输?重载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政治学概论答案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陈小林潘正祥

摘要:文章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四个基本环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 03-13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当前, 要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笔者认为, 构建一个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是基础。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的根本原则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殊性,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要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其中, 要特别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相比,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不一般地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因此, 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来传授和灌输, 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在科学概括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 提取精华, 高屋建瓴地进行精讲, 以便腾出时间来研讨解决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 这不仅是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贯彻教学指导思想, 加强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 也是减少重复, 解决照本宣科,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需要。

2.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要以“学生为主体”, 贴近学生实际。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尤其要以人为本, 要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据此, 我们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融入教学过程, 使课程真正为大学生喜爱, 对他们的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有所帮助。另外,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需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教师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热点、疑难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 并及时地予以解答。例如, 绿坝软件的使用在部分学生思想上引起了关于舆论自由的困惑。针对这一新问题,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给学生及时地解疑释惑,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 首先要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五个重要职责”, 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认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目标, 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以下简称“原理”课) 为例, 2005年1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即5号文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及其实施方案规定, “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明确规定了“原理”课的教学要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 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显然, “原理”课教学目标的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2. 课堂教学内容。

(1) 要按照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安排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传授,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最大的不同点。从这样的根本要求和特点出发, “原理”课的讲授要求教师能高屋建瓴地选择和把握教学资料, 重点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而对于由此所涉及的许多概念、许多人物、许多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专业知识等,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掌握。例如, 在讲授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 结合当前这场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观点: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使社会资本正常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遭到破坏, 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是一种常态。至于由此涉及的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总产品的划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等知识点,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让学生自学。 (2) 要及时向学生传递理论创新成果, 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带进课堂, 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前,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大学生普遍关注着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 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多党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以及改革开放能不能走回头路等。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这一创新理论带进课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 要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 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向深入发展,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 面对这些矛盾, 大学生难免会有思想的波动。另外, 由于当代大学生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不同, 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各异, 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文化知识素质高低参差不齐, 导致其思想政治观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两级分化、差距拉大等现象, 在高校也存在贫困生与条件好的学生之间的差距, 因此, 要讲好教材中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 需要教师下功夫。再如,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部分, 学生面对的是资本主义还在蓬勃发展的现实, 怎样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 结合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际论证这个问题, 也需要教师在掌握更多教学资料的前提下, 通过摆事实、讲理论让学生从心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 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代之以案例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原理”课的学习应该以案例式作为根本的教学方法, 将深奥抽象的理论与生动鲜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才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讲绪论章的时候, 用下面这个案例就能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0日刊登的“马克思著作再现德国大学校园”的一则报道, 介绍的是金融危机持续使人们想到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资本主义进行的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想从马克思那里知道, 资本主义是如何运作的, 因此, 马克思的有关著作最近在德国的一些高校热了起来, “一个幽灵正在德国的大学里徘徊”。一个由学生组织发起的“重新发现马克思活动”, 将从本学期开始, 在德国至少31个大学里以学习小组、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活动。通过这个案例, 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境界。其次, 加强实践教学,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能够转换教与学的关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基地教育, 就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地可以是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 可以是历史名人、当代伟人的故里, 也可以是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重要历史纪念地。这些场所可以提供鲜活生动、直观真实的历史和现实案例, 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和创业的成就与艰辛。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这对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最后, 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一是开展研究式教学活动。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一定的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研究的专题, 把学生也划分为若干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个人准备, 进行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参与课堂讨论, 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这样, 学生通过研究活动, 既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又接触到实际问题,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调查显示, 单一的讲授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更喜欢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 在坚持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大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突出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特点, 弥补传统理论讲授的不足, 使学生爱听想学。

4. 课堂教学评价。

(1) 知识传授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首先表现在知识传授过程上, 而知识传授过程的成功组织关键要看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是否愿意接受, 是否真心喜爱。因此, 这项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最有资格。如学生到课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以受教育者得到教育为前提, 必须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另外, 每学期应组织学生给教师写出评语, 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项, 每一项又可分为若干项量化指标。评价结果可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学生问卷采用即发即收的形式, 保证“原汁原味”, 提高问卷的回收率。除了学生的评价外, 可以由院系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组成教学质量监督小组, 通过定期听课, 对课堂教学质量从更高层次上进行调研、诊断, 提出改进建议, 推广教改经验。

(2) 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掌握正确的价值选择标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具有实现正确价值的能力。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来传授, 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可以看学生在校内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获得的收获和变化情况来做评判。

(3) 品德教育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都是为培养和塑造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服务的, 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塑造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因此,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品德教育效果的评价, 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也不能仅仅从几个一般可操作的角度判断和评价学生思想品德,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深入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2008jyxm035) 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 2006.8.31

[2].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增刊)

上一篇:运输管理期末考试下一篇:我喜爱吃的零食小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