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阅读答案

2024-10-04

《观沧海》阅读答案(通用10篇)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1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训练十七:《荒原沧海》 篇2

余秋雨

① 我们现在落脚的地方叫Harghada,当地人发这个音很像中国人说“红疙瘩”,翻翻随身带的世界地图册,找不到,只是由于昨天晚上在沙漠里行车,突然看到眼前一片大海,就停了下来,今天早晨一推窗,涌进满屋子阳光灼灼的清凉。

② 是红海。

③ 果然是红海。沙漠与海水直接碰撞,中间没有任何泥滩,于是这里出现了真正的纯净,以水洗沙,以沙滤水,多少万年下来,不再留一丝污痕,只剩下净黄和净蓝。海水的蓝色就像颜料倾尽,仿佛世界上红、黄、蓝三原色之一专选此地称王,天下的一切蓝色都由这里输出,但它居然拧着劲儿叫红海,又让如此透彻的黄沙在衬边,分明下狠心要把三原色全数霸占。

④ 像地图一样,海面蓝色的深浅正反映了海底的深浅。浅海处,一眼可见密密层层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比珊瑚更艳丽的鱼群游弋其间。海底也有峡谷,珊瑚礁和白沙原猛地滑落于悬崖之下,当然也滑出了我们的视线,那儿有多深?不知道,只见深蓝的上方飘着灰色沙雾,就像险峰顶端的云雾。再往前又出现了高坡,海底生物比人间最奢华的百花园还要密集和光艳,阳光透着水波摇曳着它们,真说得上姿色万千。这一切居然与沙漠咫尺之间,实在让人难于想象。

⑤ 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着万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来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⑥ 我们一行在海边漫步,一脚踩着黄沙,一脚踩着海水。黄沙无边无际向西铺展,海水无边无际向东伸延,两边都是那样浩大,压得这一排排小小的人影微若草芥,这怎能甘心?我们驱动五辆吉普,海滩上立即沙卷尘扬,颇有气势,但转眼间尘沙落地,漫天的夕阳正在把沙漠和大海一起蒸腾出一个宁静的日夜交替盛典,我们的车辆全被万千光色溶化,冉冉紫气下只剩下几个淡淡的亮点在蠕动。此刻,连沙漠的风、大海的潮都已归于平静,哪里还轮得到车声人声。

⑦ 昨天我还在感慨文明与荒原近在几步,今天又见到荒原沧海早已近距离地自成宏伟和浩瀚。希腊哲人推重人类,却又以极大的怀疑探究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劝谕人们认识自己,不要自卑和嚣张。埃及人不在乎这种探究和宣讲,只把神秘感悟付之于刻石垒石,留下人类对自然的窥视和敬畏。更不同的是,希腊文明的传播和张扬给了人们一个错觉,以为人类一老就会按照某种逻辑进化发展,其实这是一种手扶拐杖的天真。埃及文明不提供这种逻辑,堂而皇之忙一阵,然后悄然隐蔽,除了别的原因,也许还由于领悟了人类的渺小,便以坟墓里复活的梦幻,阻断了积极的后续行为。

⑧ 我敬佩希腊,也理解埃及,尤其在这沙漠与大海交接的边沿。

⑨ 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几千年来人类能有多少发展?尽管我们自以为热火朝天。

⑩ 还想着,早已经夜幕笼罩着的海域间影影绰绰走出几个水淋淋的人来,脚步踉跄、相扶相持、由小而大。刚要惊叹什么人如此勇敢又如此好水性,定睛一看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连最大的一个也没有超过十岁,他们是去游泳?捕鱼?拣贝?不知道,反正是划破夜色踩海而来。

(11)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致了,但他们一家很快进了自己的小木屋,不久,连灯光也熄灭

了,海边不再有其他光亮。

(选自《千年一叹》)

【赏析与指导】

作者伫立红海岸边,先从色彩上对红海进行极其形象的描绘。红海分别占据了大自然的三原底色。“海水的蓝色就像颜料倾尽”,“又让如此透彻的黄沙在衬边”分明是给我们摆上了一个偌大的调色盘。这是全景镜头,突出了主色调蓝色。接着用一个个互相衔接的特写镜头,描绘了海底世界的色彩斑斓。由大海转向写漫天夕阳的映照下的海滩。作者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大自然的风景画。

红海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中也有着显赫的地位。作者的思绪从红海的自然景观又转向对文化的考察。把希腊文明与埃及做一下对比,前者留给人类思想的精华,更多的启迪,后者却垒砌和雕刻在石头上,在它的辉煌悄然隐退之后,只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测和推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会按照谁的安排去更改固有的规律,文化的发展与衰竭也不会按照人类的意愿选择存留。

清晰的思路,流畅典雅的语言,深刻的见解,丰富的内涵,带给我们的是阅读的快感与审美的愉悦。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启示:散文表达思想与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阅读时,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更要品味其语言,把握其技巧,领会其内涵,弄清其主旨。

【阅读训练】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 从本文①②段看,作者起初并不知道落脚的地方就是红海,次日早晨发现红海就在眼前,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初见红海的欣喜,也使文章有了曲折。

B. 写景应该抓住景物的特点,本文第③段,就抓住了红海的纯净与色彩来写,而写纯净也是为了写色彩,红海的净黄和净蓝都与纯净有关。

C. 第④段写红海,作者由浅处写到深处,写珊瑚礁、鱼群、峡谷、灰色沙雾、高坡等,都是为了突出红海的“姿色万千”。

D. 第⑥段,写了“两边都是那样浩大”之后,接着写“这怎能甘心?我们驱动五辆吉普,海滩上立即沙卷尘扬,颇有气势”,这是表现人类敢于挑战自然的勇气和不服输的精神。

E. 最后一段写小木屋“连灯光也熄灭了,海边不再有其他光亮”。这可能是写实,但也是对前文“这几乎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致”的意味深长的回答。

2. 第①段末尾:“涌进满屋子阳光灼灼的清凉。”“阳光灼灼”怎么会“清凉”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不需要人来指点”,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希腊文明与埃及文明有着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两个词高度概括了这种不同。请找出这两个词,并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何理解“这是一种手扶拐杖的天真”?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说明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散文的写作,一般讲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请分析《荒原沧海》中的某一种手法,写一段赏析,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作者对希腊文明与埃及文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与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十七:《荒原沧海》参考答案

1. C、D(C项,原文中“姿色万千”是指海底生物,不是指红海;D项,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原文表现的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2. 这句话写出了红海海边天气的特点。虽然阳光灿烂,但一推窗,涌来的海风十分凉爽。用文学语言描绘,即“阳光灼灼的清凉”。

3. 指大自然的奇观:大海紧邻沙漠,如此美妙的安排,并不需要人的思考与设计。在大海沙漠的奇观面前,人是渺小的,人的努力也是多余的,所以说“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4. 希腊文明的特点是“张扬”;埃及文明的特点是“隐蔽”。两种文明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希腊哲人推重人类,探究人在天地间的地位;而埃及人窥视敬畏自然,领悟了人类的渺小。

5. 在作者看来,“以为人类一老就会按照某种逻辑进化发展”,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手扶拐杖”是说这种想法古老久远。这句话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与“老掉牙的故事”一样,运用了拟人手法。

6. 《荒原沧海》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⑥段,先写黄沙、海水与散步的人影,这里有着“大”与“小”的对比。“黄沙无边无际向西铺展,海水无边无际向东伸延,两边都是那样浩大”,而“这一排排小小的人影微若草芥”。接着写赶路的场景,这里有着“动”与“静”的对比。“我们驱动五辆吉普,海滩上立即沙卷尘扬,颇有气势”,“转眼间尘沙落地,漫天的夕阳正在把沙漠和大海一起蒸腾出一个宁静的日夜交替盛典,我们的车辆全被万千光色溶化,……连沙漠的风、大海的潮都已归于平静。”两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观沧海》阅读答案 篇3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泥古者愚(节选)

纪 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2分)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沙鸥翔集 集:集中,集合 B.去国怀乡 去:离开

C.微斯人 微:没有 D.幸甚至哉 至:极点

7.(2分)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其必曰

C.其真无马耶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2分)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 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9.(2分)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0.(2分)下面对《泥古者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

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

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

11.(3分)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8分)联系学 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每一个诗意的表达,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或怀离别之叹:山回路转不见君, ① ;或叹愁苦之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② ;或思淡泊之志:不戚戚于贫贱, ③ ;或志山水之兴:月下飞天镜, ④ ;或兴德馨之铭:无丝竹之乱耳, ⑤ ;或铭报国之言:了却君王天下事, ⑥ ;或言济世之感: ⑦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感风流之怀:江山如此多娇, ⑧ ……他们唤醒了自己的人生,也唤醒了沉睡的国民!

参考答案

6-10 A C C D D

11.(3分)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对一处得1分)

12.(3分)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13.(8分)①雪上空留马行处②人比黄花瘦③不汲汲于富贵④云生结海楼⑤无案牍之劳形⑥赢得生前身后名⑦安得广厦千万间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小题即不得分。)

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失落,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得重病死了。

《观沧海》阅读训练题及简析 篇4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答案仅供参考

1、自己的雄心壮志。(2分)

2、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2分)

3、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4、诗人在诗中借大海的雄伟壮丽之景,抒发了 。(2分)

答案仅供参考:

3.B(2分)

4.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2分)

5、诗中“竦峙”是什么意思?(1分)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仅供参考:

5、高高地挺立。(1分)

柔软但有力量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篇5

②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重要。《三字经》开端的两句话即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意是想说明,作为高级动物,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

③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不是铁,不是钢,更不是顽石,而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当然,人原始意义上的“性本善”,并不等于人在漫漫的一生中,必然踩踏着一条行善之路。人是脆弱的,经不住外在世界抛来的媚眼。于是极易受引诱、被蛊惑,致使人性之善,宛若日益流失的水土,被渐渐蚕食,被渐渐剥离,被渐渐冲刷,露出了或多或少的恶的端倪。鉴于此,无数的先贤都痛心疾首,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之以谕,谆谆告诫人要以仁义为立命之根,要以厚德为立身之本。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大致相同,那就是: 。在相互的依偎里,在相互的抚摸里,在相互的关爱里,在相互的帮扶里,人才不孤单,不寒冷,不疼痛,不绝望。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人遭遇不幸时,自己若肯伸出援助之手,那么,轮到自己落难之际,无数只热手才会纷纷向自己递来。

④人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善念驱动着善行,善行反哺着善念。有了善念,善行就变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表演式的作秀。以善目打量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于人间,人才能变得宽厚博大。宽厚的人,博大的人,不但自身的生命有了厚度,其生命的价值亦得到了彰显。

⑤行善,没有前提条件,也没有固定方式。给迷路者指一下路,给饥饿者递一个馒头,给遭灾的人捐一些被褥,给交不起学费、药费的人资助一笔钱,甚至,给那些贫贱者以平等尊重的口吻,给那些落魄失意者以鼓励的微笑等等,都是善行善举。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善举却没有高下。穷人捐赠的一元钱和富翁施舍的一万元钱,在功德的`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⑥(善是火苗,需要呵护;只有呵护,才能燎原;善是种子,需要播撒;只有播撒,才能发芽,并绿满原野。)一个人的善,可以引导更多人的善;对某一件事情的善待,可以繁衍出更多善事。在表象上,善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一个国家,若只有坚挺的枪炮而无正义,这样的国家纵然可以让别国恐惧,却无法让别国臣服。一个社会,若只讲究利益,而没有爱的传播、爱的弥漫,纵然堆满金山银山,也只是冰冷的荒原。

⑦(三国时期的刘备曾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遍地皆善,善就会转化为一种土壤,成为一种气候,催促更多的善行善德破土而出。

《善很柔软但有力量》阅读题目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抽搐( ) 蛊惑( )

2.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把句子补充完整:

但主体理念大致相同,那就是:

3.文章的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4.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 文章的第⑦段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

语文阅读《选择》阅读答案 篇6

阅读题:

(一)

1、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的心理。

2、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曲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他已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3、第⑧段中作者把——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

4、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5、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外貌(或:神态、表情) 父亲渴望被儿子关爱(或想和儿子住在一起。或:无奈、凄凉、痛苦。)

2.(1)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2)如果妻子真提出离婚,就答应她的要求。

3.父爱给自己的感动 内心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或“父爱的博大深厚)

4.(1)为让儿子过得安宁去住老年公寓 (2)要为儿子捐献角膜

5.略

(二)

1.通读全文,试理解本文题目“选择”的含义,并说说其中揭示的道理。

答案:鲁米斯为死囚选择逃离海啸的生路;死囚选择自首回报鲁米斯的义举。(大意正确即可)揭示了信任的力量,表现了人性的光辉。

2.请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线)的词。

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

答案:水泄不通:形容包围得非常严密。

3.请认真揣摩、品味文章第一段文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描写的作用。

答案:交代了海啸的可怕,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本文在刻画老狱警鲁米斯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写了监狱长和众狱警。你认为文章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对比,衬托出老狱警鲁米斯面对灾难镇定、忠于职守、尊重并善待生命的高尚品质。

5.本篇文章主要写了“海啸的来临”、“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消退以后”等方面的情节,这些情节写得有详有略,其中略写了海啸造成的损失 ,详写了海啸的来临、海啸消退以后等情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文章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在鲁米斯义举的感召下死囚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监狱,做出了正确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6.记叙文中,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况: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属于哪一种叙议结合的形式?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感谢阅读的阅读答案 篇7

我爸爸是一只嗜睡书虫。【举个例子,我表弟今年2岁了,爸爸妈妈想教他一些有用的东西,他们就叫我背三字经,好让我来教他,当姐姐真不容易呀,还要教人背书!可惜我不敢对我妈这只母老虎发威,只能老实地在老爸边上当一只病猫。我嘴中边念叨着“三字经、三字经”,边在书架上找时】,倒在床上睡大觉的书虫老爸听见了,只见他忽然从床上起来,嘴里还说:“人之初,性本善……”直到背完,他便忽然又倒头就睡起来,他在说梦话。

再说说我妈这一只吃货书虫,她可不像普通书呆子那样,苦读而忘记吃饭,她是边读书边不停地吃。一天,都快吃午饭时间了,我妈还是在边读书边不停地吃蛋糕,我冲老妈说:“这样不停地吃,小心变胖,不好看!”老妈却理直气壮,晃晃手中的书说:“杨贵妃也胖呀!却最得宠呢!看看,书读少了吧!”这三句话把我准备好的一堆给老妈压力的.话都硬顶回肚里去了。

那我呢,是一只幽默书虫。有一回,爸爸妈妈在饭桌上告诉我关于我小时候的事,妈妈说我小时候很凶,还弄伤过爸爸,我笑着接过妈妈的话说:“都说人之初,性本善,谁知道我是不是个人呀!”这一番话,弄得大家哈哈大笑。

您看,我的书香家庭是不是与众不同?

【问题】

19.文章标题为“感谢阅读”,但是从全文看,作者并没有写出“感谢”来。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为本文重新拟写一个标题。(2分)

小巷深处阅读及阅读答案 篇8

小巷深处(节选)

林莉

①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A.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B.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⑤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⑥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⑦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⑧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⑨“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⑩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C.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问题一: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取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均用两个字)。

满足——自豪——()——()——()

3、选文中划线的句子对母亲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你选择一处体味其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等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长大后厌恶家而离开家,后来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

2、沉默(回避)——厌恶(隔绝)——回来

3、如c处: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虚荣的深深自责。

4、憧憬的是:女儿成绩好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将来和女儿过着幸福的生活。

等候的是:等候女儿醒悟,回到她的身边,回到那小巷深处的家(意对即可)

5、表明“我”已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表达了“我”对母亲真心的爱(意对即可)

6、不好。因为“小巷深处”是母女家的所在,是他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问题二:

10、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落寞:

名正言顺:

11、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2、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

么?(4分)

答:

13、第三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

10、落寞:寂寞,冷落。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11、“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12、表现了母亲强颜欢笑的痛苦心情。

13、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劳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电子时代的阅读 阅读答案 篇9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讲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土的生活与民众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的训诫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利。谷登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经过谷登堡印刷术印刷出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专一的诠解权。它或许还直接促进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geming,它融人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来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地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古典名著?

1.从本文看,印刷品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 6 分)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3 分)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克卢格曼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 分)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3 分)

据新华社郑州2 月10 日电(记者 訾红旗) 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 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 … 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史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赶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儿童文学领域中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奏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参考答案:

1.(1)印刷品文字:适合思考,给予大脑足够的时间解构它。(2 )电视;是一种口语化的,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或“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 (3)互联网:参与性;口语文化;使人无知。(评分:共6 分。每点2 分,概括恰当即可。)

2.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待权。它保持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评分:共3 分,第一问2 分.第二问1分。)

3.说明了电子媒体抑制我们的思考。(答“说明了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以及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也可)(评分:2 分,意思对即可。).

《观沧海》教案 篇10

沙河市第五中学 任秀珠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学生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的、杜甫的等,而我们学习的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初读感悟

1、关于文体“乐府”介绍

2、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有一种新诗体。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3、学生自读,注意字词读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

4、再读节奏,二二拍

5、听课件录音范读,感受情感。

三、精读理解

1、学生小组内初步讨论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2、展示小组对诗歌的理解。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四、品读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观沧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作者看到、听到了什么?

(看到: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萧瑟秋风),4、作者想到了什么?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注意: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齐读结束(或背诵结束)

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然后是赏析诗歌。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上一篇:2011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驻村队长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