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2024-07-23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精选8篇)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1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怎么写?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教学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名。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有个别学生的握笔姿势还需要提醒改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本学期将继续进行每天晚自习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再加大阅读量。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孩子有了初步的写话兴趣。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以及写话兴趣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8个单元2个专题,分为8组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2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4个栏目:趣味识字,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书写提示-积累识字,学会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日积月累-积累各类词语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书后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1、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2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3、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4、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巩固认识的550字,会写的250字。

难点:如何正确的阅读。

(五)教学措施

1、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4)学期中组织学生开展“汉语拼音听写大赛”“生字找茬游戏”,巩固孩子拼音的读写和生字的认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朗读。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3、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简析

识字有8篇,课文共21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在本课或以前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整合。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4、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目标

1、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且在本课重现的字。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搬个地方还认识;知道在新认的字中出现的新偏旁。要求写的字,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逐渐在口头或书面运用;最重要的是把字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爱识字,能主动识,学着自己识,这是学生识字不竭的动力。一定要重视兴趣、习惯的培养。要重激励、多鼓励。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受的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读诗歌能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4、学习默读。允许有个从指读到不指读,从出声到不出声,从只顾读到一边读一边想的训练过程。

5、重视语言的积累。课内要求背的、一定要背下来。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更多地积累词、句、段。

6、加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引导、交流与展示。

四、教学重难点

1、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认识、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逐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培养初步的识字能力。

2、认识400个常用字,认清字形,会口头组词。

3、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4、提高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能说完整的话,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地想法和认识。

五、教改措施

1、理解教材编辑意图,以组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加强交流研讨。

2、充分利用教材中精美的图画、儿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倡导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扶、放结合,要大胆地放、巧妙地扶,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及时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爱学习、乐学习的兴趣。

4、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与旧的联系,发现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方法认识汉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5、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成果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产生成就感。

6、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当时、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识字竞赛、书写展示、故事会、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7、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量,不过对偏旁部首的认识还不熟。汉语拼音巩固率一般,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法打下了基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本学期将进行每天中午半小时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再加大阅量。

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课文3—4篇、口语交际(间隔安排)、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三、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1、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难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教学:

1、字理识字。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看,文字学上有“六书”之说。其中的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生理解,教材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

2、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以趣味性知识(主要是事物归类)和丰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春夏秋冬》《猜字谜》。

(二)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三)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学期一年级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多个,会写116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学生基本情况简要分析

一年级全班70人。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初步接触过汉语拼音,但不系统、不规范、发音不够准确。加之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别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大部分学生能认少量汉字;个别学生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正确书写。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个别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部分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汉语拼音。

2、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低年级学生容易记住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有颜色的材料,所以在识字的教学中,将加强形象化、直观性,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加上丰富的意象,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汉字。

3、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勤于质疑发问,在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并有一定的悬念,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去说。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

一、班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4人,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通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的读写,以及正确地拼读音节、学读轻声;在读写分开、多人少写的原则上,学生已会认250个生字,会写100个字;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或看图,用普通话讲清一件简单的事;在阅读方面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指定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认识了句号、感叹号、问号,并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养成了爱惜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在本学期中我们应该继续保护孩子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孩子乐于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别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册共有250个要求会认的字,200个要求会写的字,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读、自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继续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5、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诗歌、谚语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以及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难点是:

(1)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还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学生与别人能大胆、自信的交流。

(3)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五、突破重、难点措施:

1、在语言环境中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

3、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与巩固。

4、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等。

5、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六、教学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多介绍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供他们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他们,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2

师: (提起鸟笼) 你们看这只小鸟, 它的名字叫相思雀。

生:老师, 它会叫吗?为什么不发出一点声音呢?

师:相思雀在听到同伴的召唤时, 才会鸣叫, 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 特别动听。现在,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只小鸟, 想一想它此刻在想什么, 或者想说什么, 写成一段话。 (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十分钟后)

师:谁先来读一读?

生:天啊, 发生了什么事, 怎么来了这么多会说话的大树, 太恐怖了!小鸟害怕地想。这时, 有一只大手伸到它的头顶上, 小鸟颤抖着翅膀, 想要冲出牢笼。

师:写得真有趣!小鸟不知道人类是什么, 还以为是会说话的大树呢, 充分地表现了小鸟恐惧的心理。

生: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老师说, 这只棕色的小鸟叫“相思雀”。它在笼子里蹦来蹦去, 它一定是在想: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 我要出去, 去找我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们。人类啊, 快放我出去!唉, 可爱又可怜的小鸟。

师:你写得很好, 结尾与第一句话还递进了。猜到小鸟的想法后, 就从可爱的小鸟变成了可怜的小鸟。你的组织安排能力真强。

生:出口在哪里, 那通向自由的出口在哪里?小鸟在笼子里飞着, 撞得头都晕了。只要生命的火焰还在燃烧, 我就不会放弃。黄金做的牢笼也不如葱郁大树上树枝搭的房子, 大自然才是我的家。小鸟积蓄力量, 又一次向笼子撞去。

师:这个片段写得太好了。我们大家看到小鸟在笼子里跳, 都知道它想要出去, 可这名同学却没有直接写小鸟想要出去, 而是用一句“出口在哪里”代替了这句话, 并且逐步加深语气, 又强调出口是通向自由的出口。虽然并没提一句小鸟想要出去的话, 但这一段里的每句话都能表现出小鸟渴望自由。

师:同学们, 你们瞧, 我们不是小鸟, 却能听到小鸟的心里话, 这是不是很神奇呢?

生:不神奇, 只要仔细观察, 从小鸟的样子上就能感受到一切。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山雀》, 作者也听懂了小鸟的话,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故事,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细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师:课文读完了, 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有什么含义吗?

生:没什么含义呀, 不就是写小鸟的对话吗?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可有深刻的含义呀。在总结含义之前, 你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听懂小鸟之间的对话呢?

生:和我们一样, 作者认真观察后, 根据实际情况猜测的。

师:你说一说,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生:用望远镜看的。我是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知道的, 他观察了很久。

师:你很细心。你们谁能说说, 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久呢?

生:文章中有好几个地方写到作者等了很长时间, 所以能看出他观察得久。

师:对。还可以从哪些话看出来?

生:原来大树上没有洞, 但小鸟为了找虫子, 把大树啄出了洞, 可见是花了一些时间的。

师:你回答得对。啄出一个把整个身子都能藏进去的洞, 至少也要半个来小时, 作者一直都在举着望远镜耐心观察。

生:从小鸟飞走这一现象也能看得出作者观察得久。小鸟都飞走了, 他还在看。

师:说得对。只有这么长时间地观察, 这么认真地感受, 才能知道小鸟在说什么。可是, 为什么作者能有耐心观察这么久呢?

生:因为他喜欢小鸟, 热爱大自然。

师:用一个字来说, 就是爱。因为爱, 所以作者眼里的山雀已经不是鸟, 而是一种人了。请你们仔细阅读两只山雀的对话, 想一想山雀是哪种人?

(生阅读课文, 思考, 师板书:小孩、少年、青年、老人)

师:你们认为山雀是哪一种人?

生:少年。

师:小孩和少年这两种人不好区分。小孩的特点是天真幼稚, 少年已经懂事了, 主要特点是淘气。你们看, 小山雀只顾着吃食物, 尾巴露在外面都不知道, 等到作者走过去捂住洞口的时候, 它竟然装死, 以为用自己的幼稚骗局可以骗过高智商的人类。所以, 你们再认真读一读小鸟的对话, 更准确地说, 小鸟是哪类人?

生: (恍然大悟) 小孩!小孩都是这么天真幼稚。

师:我也觉得山雀像小孩, 而且还是小小孩。只有小孩才会有这么童稚的行为, 当危险还没解除时, 它竟然伸着小脑袋看周围的一切。

师:那你们说,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哪种人呢?

生: (毫不犹豫) 少年!

师:为什么这么确定呢?

生:好奇心很强, 有点儿淘气, 竟然“悄悄地从后面绕过去, 偷偷走到露出小尾巴的那个地方, 用手掌堵住了窟窿。”

师:哈哈, 说得真好, 这确实是少年的特点。

生:老师, 我认为作者可能是一位老人, 有童心的老人, 是个老顽童。因为, 少年可能没有那么大耐心来观察山雀。

师:嗯, 你想的有道理。你是把两个词组合了, 这位作者虽然是老人的年龄, 却有一颗少年的心。那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的庐山真面目。 (师为生展示作者照片)

师:俄国作家普里什文在创作这篇文章时, 确实已经是一位老人了。山雀被作者当成是小小孩, 而作者自己是个老顽童。现在你们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含义了吗?

生:怀念童年。

师:你再认真想一想, 这篇文章并没有怀念童年的意思。怀念童年的文章应该写到年少时难忘的事情, 对童年的留恋, 但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出现呀!

生:我认为是热爱大自然。

师:这个回答没错, 但不是很准确。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处那么融洽呢?

生:他热爱大自然, 他回归了大自然。

师:作者把自己融入大自然, 他听得懂山雀的语言, 山雀对他也没有敌意, 老人把山雀当成小小孩, 所以这是人与自然——

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师:是的, 这就是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含义。人与动物应该共同享受大自然, 而不是看到动物就肆意捕杀, 就把它们抓来当做自己的宠物。你们瞧, 这只小鸟还在笼子里东冲西撞, 它在问:“那蔚蓝的天空, 那碧绿的树林, 那晶莹的露珠, 都在哪里呀?”我们现在就让它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让它像一个快乐的孩子一样自由地生活。 (打开笼门, 放飞小鸟)

拓展:倾听水滴的声音

师:一篇好的文章, 虽然写的事情很简单, 但含义却非常深刻。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普里什文的作品, 他总是把大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虫小鸟当做文章的主角, 描写生动, 语言优美, 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含义, 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我为大家推荐一本普里什文的散文集《林中水滴》, 这部书里的文章都很短小。 (师为学生读两篇短小的散文并讲解, 略)

师:你们看, 再小的事物都是写文章的题材, 而且越是小的事物越有可能成为好素材。下面, 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普里什文这位作家, 我来读一篇他写的自我介绍:“我站立, 我生长——我是植物;我站立, 我生长, 我行走——我是动物;我站立, 我生长, 我行走, 我思考——我是人。”这段话开始的几个句子就很有深意, 会行走是动物, 会思考才是人类。“我站立, 我感觉:在我的脚下是大地, 整个大地。脚踏大地, 我挺起身体:在我的头顶是天空, 我的整个天空。这时, 响起了贝多芬的交响乐, 它的主题就是:整个天空都是我的天空。”“整个天空都是我的天空”这是什么意思?

生:他说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师:难道他要占领全世界吗?

生:我觉得是他热爱大自然的天空。

师:不仅仅是天空, 而是全部, 他热爱整个世界, 他把整个世界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谁都不可以伤害她。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会是美好, 你的爱也会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每一只鸟, 每一棵树。那时候, 你将学会与大自然中的万物对话。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从阅读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开始, 学会倾听……

备课笔记

爱的呼唤

幼儿园里, 一个孩子哇哇大哭地跑出教室, 园长问她怎么回事, 她哽咽着说:“老……老师打……打我。”园长马上把那个动粗的老师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你为什么打孩子?”老师一脸无辜:“我没打孩子呀!”园长扭头问孩子:“老师打你了吗?”孩子胆怯地点头。“老师怎么打的你?”“用……用眼睛打的我。”原来, 刚才这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 老师狠狠地瞪了她几眼, 把这个内向的孩子吓哭了。

这是蒙台梭利在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时候讲述的一个案例, 它让我更深地认识到了目光的力量。人们常说, 金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其实, 恶狠狠的目光对孩子稚嫩心灵的伤害, 跟杀人不见血的刀比起来, 不知要狠毒多少倍。

某学校请我去给学生讲一堂作文课, 一位校领导先在办公室接见了我。她满脸笑容, 慈眉善目, 谈笑风生, 和蔼可亲, 就像邻居家热心肠的老大姐。讲座的时间到了, 我们一起走向阶梯教室, 刚一迈进门口, 她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嗡嗡嗡”的教室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然后万籁俱寂。她走上讲台, 双眼迸射着寒光, 冷冷地扫视全场, 顿时, 阶梯教室仿佛变成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座的学生都变成了死路一条的犹太人。我们这位“变脸大师”就成了德国鬼子, 只不过手里没握电棍, 腰里没别手枪。她北风呼啸一般地介绍完主讲人, 鄙人顶着寒风登上了讲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用我脸上的微笑、嘴里的幽默, 逼走了袭人的寒气, 迎来了温暖的春风, 孩子们进入了情境, 不时地传来轻松愉快的笑声。可是, 每当笑浪翻滚的时候, 这位校领导就会及时地挺身而出, 用她寒光四射的眼睛怒视学生, 学生慌忙低头缩脖, 把“罪孽深重”的欢笑杀掉。

听优秀的老师讲课, 跟学识渊博的人交流, 那种令人陶醉的感觉, 叫做“如沐春风”——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春风和煦, 花红柳绿。可是, 在日常的课堂上, 孩子们能感受到多少“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风春雨呢?即使在春天, 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的也是“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的凄惨。

雷锋叔叔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教室里的孩子是我们的希望, 是祖国的花朵, 让她们在温暖的春天里成长不好吗?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个“池塘之底”学校校长哈珊, 他教育学生的法宝就是两个字:惩罚!结果, 本来就淘气的孩子们越来越无可救药, 被惩罚得最狠的那个学生, 竟然点起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把学校变成了火海。新来的代课老师马修, 心怀仁爱, 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在歌声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感到春天的温暖。他们的歌词里有这样一段:“黑暗中遇上迷途的羔羊, 伸出你的援手, 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 令他们从彷徨的深渊里, 看到希望的涌现, 生命的炽热。”若干年后, 这些像垃圾一样被家长抛弃在“池塘之底”的孩子中, 竟然冒出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你瞧, 只要有春风的吹拂, 即使是在寒冷的黑夜, 也能听到动听的天籁之音。

最好的老师, 是那些在孩子的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老师。父母心里揣着的是责任, 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 他们有时因为心急, 也会给孩子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马上就会有一个吻飞上孩子的脸颊, 赶跑突袭的寒风。课间, 每当孩子们围着我说说笑笑, 甚至有孩子调皮地趴在我的肩头的时候, 我都会感到无比幸福, 这是花儿对春天的依恋。幸福中, 我会想起新加坡政府在给校长的任命状上写的话:你要时时刻刻意识到, 无数孩子的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3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4

新课标实施中的创新教育

《树叶》一课,课文想象丰富、语言朴实、富有意趣,为儿童喜闻乐见。教学中,我就培养创新思维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挖掘课文资源,激发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和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和创新热情。《课标》指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内因起主导作用”。

《树叶》一课的前四句写大家都很喜欢树叶:“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它当风筝”,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非常喜欢树叶,所以树叶与大家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因此,指导朗读时,我紧紧抓住“形象”,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用动作来表达感情。学生通过反复读文,慢慢领悟到:树枝把长在树上的树叶当做扇子,用它扇起阵阵轻风,多么惬意;小虫把落在地上的树叶当做被子,盖上身上暖暖和和,多么温馨;鱼儿把漂在河里的树叶当做花伞,撑起花伞挡雨遮阳,多么舒适;小鸟把飞到天上的树叶当成风筝,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多么快乐!理解到这一层,学生再读课文时,动作更生动了,表情也更丰富了。凉快、暖和、调皮、快乐……一一写在了他们脸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天真可爱。我欣喜地看到,创设意境引发出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课文……

2.充分利用“课文空白”,培养创新思维。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极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其核心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在于挖掘和把握教材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知识点和交叉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想象。

文中第4句后出现了一个省略号,“飞在天上,小鸟拿它当风筝……”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紧扣这个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填空白”——树叶还会落在哪儿呢?于是,一个个精彩的话语应运而出:“树叶落在地上,小虫拿它当小床。”“树叶漂在水里,青蛙用它当小船”“树叶落在头上,小朋友拿它当帽子”“树叶飘在地上,小虫拿它当花裙”。“树叶落在地上,鸟儿拿它当鸟窝”……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春意盎然、充满生机。就在这时,又一位同学说到:“树叶漂在水里,鱼儿把它当作信,信上说‘秋天来了!’。”多好的句子呀!他不再是简单地想象树叶像什么,而是由落叶想到了秋天要来了。这说明学生已经在展开想象的翅膀,很好地将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结合起来了。

3.充分尊重孩子天性,培养创新意识。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彼此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建立起平等、信任、朋友式的关系。”通过学习《课标》和新的教育理论,我感到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爱动,而本课选材又是他们熟悉并感兴趣的树叶,所以,如何尊重他们的`天性,让玩为学服务,便是这堂课能否上好的一大关键。课前,我布置学生跟爸爸妈妈一起捡自己喜欢的树叶。捡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树叶的认识过程。课上,我让学生把他们精心选来的叶子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说一说。这两点,充分满足了他们主动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更感兴趣,因为文章讲的,似乎就是他们手中树叶的故事,多有意思!再看读课文时,他们手中的叶子一会儿长在树上,一会儿落在地上,一会儿漂在河里,一会飞到天上……那情景,好不欢快!仿佛他们已成了故事的主角。尽管学生的动作很雅气,却使我看到他们投入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潜质的亮光。

4.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实践能力要在学生充分的实践行为中形成,《课标》指出“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趣的实践活动。”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也做了一些尝试:

课文教学结束,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怎么办呢?我翻了翻书,《语文百花园三》中“语文大课堂”正好安排了一个题目“有趣的树叶”。对了,何不利用他们手中现成的树叶来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说一说呢?于是,我紧接着上了“有趣的树叶”这一课。

根本无需过多讲解,他们早已胸有成竹了。不一会儿,“乌龟、小鱼、蝴蝶”出现了,再过一会“小船、花朵、小树”也来了,再等一会儿“鸭嘴兽、小丑人、奥特曼、小老鼠”等动画人物居然也一一赶来了……看着看着,我被他们的想象力折服了!

再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我贴了一只蝴蝶,它的翅膀是两种颜色的,非常漂亮!”“这是我贴的鸟妈妈,旁边是鸟宝宝,冬天要来了,它正跟妈妈一起去找吃的!”“这是我贴的小鱼和蝴蝶,旁边还有水草和小虫。小鱼说:‘小蝴蝶,我请你吃水草。’蝴蝶说:‘谢谢你!我不吃水草。’蝴蝶说:‘小鱼,我请你吃小虫。’小鱼说:‘谢谢你!我不吃小虫’。”……谁敢说,这不是学生在兴趣引路下的智慧火花的迸发?我不由感叹:兴趣是多好的老师呀!

教学结束,我的心绪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真的被学生感动了,他们真是太棒了!此时,我由衷地感到:当个老师真好!这种幸福是别人所无法体味到的!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视、色、光、孙、动、城、葫、芦、娃、宝”10 个生字。按笔顺在田 字格中正确书写“

七、车、米、来”4 个字,做到匀称、美观。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大致意思。

3.激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动识字,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的识字量还不够多,利用该学生在生活中所看见的生字培养其识字的兴趣。3重点难点

读准生字、写好字,培养良好的识字能力和写字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主动识字,明白看电视也是识字的一种很好的途径。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1.语文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些字宝宝。你 知道吗?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识字呢!这不,有 个小朋友他是这样识字的,请看大屏幕——(1)看看这幅图上画了什么?图中的人物正在干什么?(2)图中的小男孩是怎样识字的? 2.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读课题。活动2【讲授】看电视(一)创设情境,随图识字。

1.老师这儿有一组大家特别喜欢又熟悉的镜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下的镜头多? 2.是呀,多有趣的画面!大风车闪着七色光,孙悟空来到动画城,唐老鸭追赶米老鼠,葫芦娃举起宝莲灯。想和老师一样有滋有味地说说这些画面吗?那就让咱们先闯过生字关。(二)以读代识,复现汉字。

1.将两条黑线内的生字在文中圈画出来,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四个小伙伴合作读

2.去掉拼音读,学生自由练习,然后开火

车读。师相机正音:“光”“动”“城”是后鼻音,“孙”是平舌音,“视”是翘舌音。3.男女生比赛读。4.打乱次序指名读。

5.学生拿出字卡,读一个摆一个在桌面上。6.找字卡,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展示字卡。7.同桌做游戏,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

观察图画,有序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感知看电视也是识字的一种有效途径。创设情境:看图片,记镜头,在比赛中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愉快的情趣中引入词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汉字,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识字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三)观察发现,识记字形。

1.一边读一边仔细观察每一个生字宝宝,该怎样记住他们的样子呢?你有哪些好方法? 活动3【活动】想象读出画面

1.这些生字都藏进了一首小儿歌里,师范读,处理好停顿,注意重音,读出小诗的节奏。2.学生练读儿歌。

3.师生合作读。生读诗的前五字,师读后三个字。4.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读儿歌。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

1.指导书写。观察“七”“米”“车”“来”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给大家提提书写的建议。2.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

3.学生在习字帖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活动5【作业】家庭作业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6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教具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合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7

关键词:体育类小学,小学英语教学,游戏教学,校本化研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1]在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着重提出,“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小学低年级英语教育要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得到满意效果。本文采用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方法,对体育类小学一年级英语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和设想

近年来,游戏教学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激发其学习英语兴趣和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研究显示,小学英语课堂上开展游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2]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游戏内化英语语用。这种现象在以体育为特色的小学尤为明显。

为尝试解决该教学困境,研究者以杭州市体育类S小学2012级一年级英语教学游戏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课程校本化研究,探索适合体育类一年级学生兴趣、认知需求和学习特点的英语游戏教学,提高体育类小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体育类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校本化,实现三方面意义。首先,对学生而言,研究者期望最大程度地创设较真实的交流情境和确切的行动目标,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地将目标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其次,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实现自身教学实践水平的专业化,并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第三,为其他以体育为特色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及相关校本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行动研究,对现有的和校本化的英语游戏教学设计和方法进行比较,探索适合体育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游戏教学方法。具体技术包括质性访谈法、观察法等。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级一年级三个班英语教学的实证记录。杭州体育类S小学是一所以体育,特别是以足球训练为特色的公立小学,约500名在校生,其中2012级一年级新生90名,分为三个班,每班30人。

(1)数据一。通过对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的非结构性访谈,采集关于本校校情和一年级新生生情的数据。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通过编码的研究方法,归纳出S小学的校情和生情。

(2)数据二。校本化研究前后的游戏教学教案文本。当时学校采用了全国先进的《攀登英语》[3]作为英语游戏原案教材,但是教学效果不显著。研究者细化和重构该教材中的英语游戏教学设计,整理并保存重构后的游戏组织方案。

(3)数据三。教师反思。课题参与教师对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教学后记、反思、回忆及采访记录等。

(4)数据四。游戏后的学生反馈,包括学习情感态度等。

研究者从数据二、三、四中提炼英语游戏设计思路的共同点,提炼有效的行动经验,整合提升为理论,总结出适合体育类小学英语教学游戏设计的共同特点。

2. 分析框架

为了凝炼体育类小学英语教学游戏的效能和特点,研究者借鉴Jean Brewster等人提出的《游戏潜力评估分析框架》[4],为行动研究提出了如下分析框架(如图1)。研究者根据该框架对上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体育类小学及其一年级学生的现状与基本特点分析;适合体育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游戏设计特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S小学的生情与校情

根据对招生负责人(包括校长、副校长及教导主任)、一年级英语教师的访谈调查,研究者了解到S小学2012级一年级新生家庭、自身和校园日常生活体现如下特征。

(1)家庭背景特征。一是本校所辖学区内的居民主要为新登记的杭州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遍为中产阶级以下阶层,以务工或从事个体生意为主要谋生手段。90%的一年级新生来自中产以下家庭,父母处于社会底层,经济收入不高,且多子女。二是父母学历水平低,对家庭教育不重视,个别家庭甚至对子女采取完全“放羊式”教育。

(2)个体就读特征。一是超一半的一年级新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欠缺,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二是绝大多数一年级新生早期英语教育基础为零。他们入学前没有接触过任何英语语言信息。绝大多数的新生家长对英语缺少了解,没有对孩子给予英语学习的鼓励和指导,孩子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缺乏家庭环境的支持。三是一年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差,但是普遍好动,喜欢肢体动作和实物图片,同时好奇心强,对英语感到新鲜,有尝试表达的欲望。

(3)学校日常生活特征。S小学采用小班化教学。一年级每班30名学生。S小学以足球体育为办学特色,学生在课间均要参与足球操等活动,且英语课程基本都是在足球操后开展。因此,英语课上学生较容易感到疲乏,注意力不够集中。

2. 英语游戏教学设计

本文尝试了多个主题的英语游戏教学设计,为了更具体生动地解释如何通过行动研究总结适合体育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游戏特点和设计原则,我们以下面这个目标语为例(《攀登英语》Level 1AUnit 8)。

该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在合适的语用情境中描述身体状况。游戏类型为“提问与回答”模式,即教师用英语提问,预设学生能通过语用情境用英语回答,从而在游戏中习得语言,并不断地提高语用反应速度。

(1)游戏设计原案。游戏设计原案如下:全班分两组,每组排成一列火车;教师将身后的tired卡片展示给两组学生。每组第一位学生马上转身向第二位学生问:Whats wrong?第二位学生回答:Im tired.以此类推,最后一位学生说完后跑到队首,最快组获胜。教师可以用hungry等词替换游戏内容。这个规则类似我们常见的“开火车”(one by one)。

(2)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在实践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反思,发现游戏设计原案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学生参与度较低。研究发现按照游戏原设计组织教学,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表现为同一个时间段只有一个小组参与游戏,不能参与的学生作壁上观,基本处于聆听或神游的状态;参与的学生大部分为英语能力差或者语言能力弱的学生,在游戏中会有压力,无法很好地表述目标语,常表现出迷茫困惑的神情,傻傻地站着,即便教师不断引导和鼓励,效果仍不佳。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没有考虑到体育类学校一年级学生前认知背景差、基础薄弱的客观情况,导致该游戏设计不利于最大范围地组织学生进行语用训练,违背了《英语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第二,同其他训练形式的结合程度较低。研究者发现游戏只是让学生反复地接龙,创设的语用环境不够真实,操练较为机械,和他们日常熟悉的生活学习经验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对目标语和对应的语用情境没有真切体会。另外,这种游戏设计没有结合一年级学生日常习惯性的肢体动作活动,无法提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很快就感到厌倦了,不能将新旧词汇联系起来,更不能进行语言迁移。

第三,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不显著。研究者发现口头接龙式的游戏设计趣味性一般,一年级学生只是机械地转身传话,无法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开展肢体运动。同时,由于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体育课或足球操后,大量的口头硬性操练不适合已经略微疲惫的学生。教师在组织游戏过程中完全主导,没有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学生无法扩展和改变游戏,对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力培养效果不显著。

第四,教师组织游戏困难。教师需要用大量中文辅助,包括介绍游戏规则和指导学生参与,不容易操作,且不符合English only的原则,不利于构建完全的英语情境,帮助学生习得英语。众所周知,体育类学校的课堂管理往往是个难点,加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英语课堂实现全英文课堂管理更是难上加难。显然,游戏若希望创造有效的课堂英语学习情境需要另谋出路。

总体而言,原游戏设计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一般甚至较差。

(3)游戏的校本化重构。为了克服传统游戏设计的不足和随之而来的教学困境,在不改变游戏目的的前提下,游戏保留了“提问与回答”模式,并进行了重构。

步骤1:教师用卡片带读tired,并用“双手下垂,身体后靠”的动作和疲惫的表情强化学生对tired的理解。学生模仿动作和表情,同时跟读“tired”,进而跟读“Im tired.”

步骤2:教师与全体学生对话。

—T:What's wrong?

—Ss:Im tired.学生摊手靠后做劳累状(反复多次,强化学生对对话的理解)

教师自然引出新句型:Have a rest,please.并双臂合拢,头靠手,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学生模仿弯臂伏桌做休息状,跟读“Have a rest,please.”

教师采用肢体动作和表情,将三个句型串联,尝试和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步骤3:教师请掌握较好的学生上台,师生示范对话后,引导全体学生同桌两两对话。

步骤4:在学生熟悉整个对话后,教师展示卡片tired,sick,sleepy,教师分别用手势动作表演解释sick,sleepy.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新词,并代入上述目标句型,引导学生同桌对话,反复练习目标句型,提高熟练度。

步骤5:重复步骤3,同桌合作表演。教师请同桌上台表演。

(4)校本化游戏的实际运用效果。校本化的游戏在实际教学组织中的效果较原案变化相当大。

第一,学生参与程度较高。不同于简单的“开火车”,重构后的游戏采用全班活动和同伴对话,使全体学生均参与到了游戏中。学生反映很好玩,因为每次需要完成的任务较为简单,且完成后有教师或同伴的及时反馈,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培养,语用社交能力得到锻炼。由于语言训练在游戏过程中是循序渐进的,所以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感觉压力较轻;同时师生示范时,优秀学生暂时充当小老师,使师生角色互换,能力较强的学生也非常高兴,兴趣十足。这种合作类型的游戏较为温和,学生玩起来不累,弥补和平衡了平常竞争性体育活动带来的训练压力,同时也兼顾了学生需求。

第二,同其他训练形式的结合程度较高。校本化的游戏设计保留了原设计有明确细致的语言训练内容和目标优势。教学实践反映,经过反复多次练习,学生对“Im…”这个句型越来越熟悉,而且很喜欢用sick,sleep等词来替换,换不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进行练习。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尽管发音不够准确,但大体知道语用的情境,能表达基本意思。行动研究证明,学生在熟练掌握目标句型“Im tired.”基础上,能够用重点操练的单词sick,sleep等进行替换练习,巩固了最近学习的语法结构“Im…”,同时理解了“whats wrong?”“Have a rest.”句型的含义。

第三,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极大地帮助。首先,研究者发现这种游戏组织融入了大量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使学生有充分的肢体活动自由和创新空间,符合一年级体育类学生好动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其次,师生对话中,师生是平等关系。游戏开始由教师主导,当学生熟练掌握目标语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此时学生有较大的主导权;游戏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将新词汇与旧语法联系起来,学生能够通过搭配,充分发挥创造力。在熟练掌握tired,sick,sleepy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hungry,thirsty,此时不能用“Have a rest.”回答,而是借用学过的食物名称,教授“Have an apple/a cake.”等句型。

第四,教师组织游戏较为轻松自然。重构后的游戏玩起来相当容易,教师用图片配合肢体动作能有效地传递教学内容,整个过程从单词到句型再到对话,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不太需要中文解释便能使学生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符合English only的教育原则,为学生创造了全英语学习环境。课堂管理也因此更加轻松自然。

总体而言,重构后的教学游戏设计实际效果较好。首先,重构游戏在设计目标语时尽量结合体育和足球运动后,学生疲劳(tired)、困倦(sleepy)、生病(sick)等实际状态,迎合学生“Have a rest.”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日常体育活动较多的校园生活现实,使学生能很快地领悟目标语含义。游戏组织过程中较多肢体动作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其次,重构后的游戏层次感强,从最容易的单词和句型开始操练,自然过渡到较难句型,再引入更高难度的对话,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从师生操练过渡到生生操练,教学环节间衔接流畅,效率较高,适合基础薄弱的体育生。第三,“全班活动和同桌合作”对学生无需太多纪律性要求,只要坐在位置上就可,无需组织排队等,学生能在压力较小的情境中进行操练和学习。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和教师互动,都想和同学交流,所以学生积极性强,参与程度高。整个游戏过程不是两两竞争比赛,也不是在台上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而是学生走入群体用目标语社交,这是一种更自然、更真实亲切的语用训练环境。最后,研究者发现,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被赋予一定自主选择参与与否的权力,没有太多来自教师的压力,但有来自同伴的压力。这样的语用环境会更加真实,更加吸引、刺激学生。学生参与游戏的选择权、主导权、创新权更为开放。

四、讨论与建议

从上述案例以及其他目标语的研究过程中提炼游戏教学的理念和有效做法,我们认为重构后的体育类小学一年级英语游戏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源于以下三个因素。

1. 以“全班活动及同桌合作”为原则组织游戏

《英语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以“引导他们(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教学目标。很多研究者也认为,一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5,6]对自控能力差,思维容易分散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活动和合作是一种有效引起和维持学生兴趣,促进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方式。[7]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意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避免游戏成为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

合作类游戏具备了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功能,其具体形式有同桌对话、前后桌合作讨论、“你来比画我来猜”、小组上台表演等。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同桌合作对话,前后桌交叉对话,以每三桌六个学生为小组,上台进行对话表演等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也丰富了游戏的趣味性。针对体育类学校学生日常习惯竞争性的活动,教师开展合作性游戏,一方面能为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不存在了,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兴趣,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益;另一方面,合作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责任,在小组或团队配合过程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意识。组织游戏时,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调整策略,保证了学生参与。

2. 以“搭脚手架”的思路设计游戏环节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陈芝英等[8]认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游戏应该难易适中,“教师要……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游戏”。鉴于体育类小学一年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教师在设计游戏前预设了学生对游戏中的英语没有任何基础,根据幼儿语言发展规律,设计不同层次的游戏,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步增加学习内容,提高学习难度。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从目标语句寻找关键单词,从单词入手,用肢体语言、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单词,帮助学生理解和强化。例如,教师用肢体语言教授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单词,或者用很多彩色的图片引出并介绍名词性单词,让学生将英语单词和具体实物或状态直接关联。然后,在巩固单词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入短语、句子等,通过“搭脚手架”的方式,按照“单词—短语—句子—对话”的层次逐步提高语言训练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输入。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大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灵活地调整游戏的层次和进度,帮助学生逐步习得语言,逐步理解语用情境,逐步熟练语言运用,不盲目求进,也不停滞不前。

3. 结合校园日常生活,创造和“体育、运动”相关的游戏主题情境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李晓兰[9]在研究英语语音教学过程中发现,主题情景使语音教学生动形象、脉络清楚、语言丰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连贯、练习更加充分。为此,她在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指出,“主题情景的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等,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语境”。

本文证实了她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学生低年级。体育类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活动多为运动,学生运动量较大,易疲劳。重构后的英语教学游戏以相对温和的肢体活动为主,并以学生运动后疲惫的状态为主题情景,借助动作引入tired,sleep等新词,并引导学生边做边说等。这既符合学生擅长的日常校园经验,在真实的经历中体验语用情境,快速领会语言含义,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同时较为温和的情境又平衡了大运动量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动静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姚雅丽,凌茜.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4):102-105.

[3]王文静.攀登英语《教师指南》一级A[M].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2006.

[4]JEAN BREWSTER,GAIL ELLIS,DENIS GIRARD.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第三版)[M].王晓阳,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0-171.

[5]黄岩.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84-285.

[6]俞唐,沈玲娣.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J].教育科学研究,2001(9):57-58.

[7]李佳梅.试论小学低年级外语启蒙教学[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97-99.

[8]陈芝英,林珊珊.基础英语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运用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118-119.

一年级语文s版教学计划 篇8

教材把握:

《十八岁和其他》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里的一篇文章。它是台湾作家杨子在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来临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而作的一篇散文佳作。全文以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诉说了对孩子的理解、期望、深爱,给了他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采用教科书建议的“活动体验”;同时编者的意图是想利用这篇课文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以自我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与同学、教师、父母进行交流,加深对青春、人生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从而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分组交流,重点探讨;借鉴吸收,课外延伸。切实地将自主与合作、整体与部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把握书信体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2、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青春、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母对渐渐长大成人的子女的一份特殊的爱。

正确处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理性认识读书的苦与乐。

学习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以及运用小标题来组织文章结构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那么十八岁又是怎样的季节呢?当十八岁生日来临的时候,你想收到怎样的礼物呢?是一款时尚的MP3还是一双高级的运动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在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送给儿子的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充满关爱的生日贺信。这便是杨子先生的《十八岁和其他》。(板书课题和作者)

2.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其目的在于通过柔和的音乐、动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概括说明课文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

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与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孩子珍惜青春。

二、分组交流,重点探讨

1.教学过程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围绕教师提示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组内讨论时,要求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用记录关键词的方式写下相关的讨论内容。教师在学生讨论时,需倾听学生发言,并就一些问题给予相关指导。然后全班再就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探讨,真正做到师生、生生的信息互通、观点碰撞、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问题设计:

第一部分:

(1)面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作者的心情是怎样?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的心情?

明确:

文章第一部分有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表达了作者一份特殊的心情。

第一段:矛盾、失落的心情。即“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与似水流年的迷惘相交织。

第二段:担忧的心情。怕因自己的不经心或任性等,给孩子造成伤害。

第三段:高兴、满意开怀的心情。即“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了”。

第二部分:

(1)作者认为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明确:

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四点:①受到流行文化观念的影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后。③下一代对父母生活经验的无条件否定以及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与理解。

解决办法:①孩子们要避免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影响,避免轻率地对父母下评判。②父母要更新思想,追上时代的步伐。③双方要像朋友般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共享喜乐,分担忧愁。

(2)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当有了矛盾后,你与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

青春不是盲目冲动的借口,也不是反叛忤逆的资本,成熟的青春应该是理性、和谐的发展。当我们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不管怎样,都应尽量与父母倾谈、沟通,应该明白父母对于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只有一个动机,那便是关怀我们的幸福。任何父母都不会去害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是父母心中最柔软的一块地方,所以不要轻易地伤他们的心。

(3)朗读第二部分的第三、四段。如果将它改成:“我有错误,你也有许多错误,你必须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不要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不要摭拾一些概念、术语、不要轻率地对父母下判断。……你们兄妹必须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你觉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

原文的语言比较委婉,亲切,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对话,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而改后的段落,则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第三部分:

(1)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虽然同情孩子读书苦,但不能不鼓励和要求孩子,甚至鞭策他尽力去争取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同时作者还祈祷孩子有天能做个率性的读书人,在学问的海洋中,能够其乐融融。

(2)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谈一谈你读书的苦与乐,想一想读书的苦和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提示:

读书总是有苦有乐的,就好像有上坡必有下坡一样,它是硬币的两面。作为学生,读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算苦些,那也是生活的颜色。也许苦中作乐也不失为人生一种境界。

第四部分:

(1)作者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提出了哪些希望?

明确:

作者希望孩子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希望他们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希望他们能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

(2)在第四部分的第一段中,作者用“十八岁使我想起……使我想起……”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他对青春的感受。你们能否也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段话来表达对青春的理解呢?

提示:

句式仿写是高考考点之一,本质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遇到优美的句式,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读完全文后,你能否总结出这篇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明确: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全文以一种与孩子娓娓交心的谈话行文方式展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爱。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小标题来结构文章,使复杂的青春命题得到简化,获得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借鉴吸收,课外延伸

课后写一段话记下你从文中所受的启示以及获得的教益?

1.课后与父母一起再读课文,彼此交流、沟通,然后就谈话内容写篇日记。

2.课后写五条给父母的建议,交予父母阅读,互相谈心、交流。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傅雷家书(三则)》,进一步学习书信体文章的写作。

(注:第2、3题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

上一篇:护士长竞选自我介绍下一篇:企业管理层利润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