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读后感

2025-01-31

《囚歌》读后感(精选4篇)

《囚歌》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翻开课本书,重读了《囚歌》一文,它虽然很短,却给我极其深刻的印象浑身顿时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囚歌》读后感。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这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对国民党仇恨的诗句,体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透过这句诗我好像看到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集中营,革命者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毫不屈服的高大的形象。这首诗就像一把利剑直射向那些刽子手呀!难道说革命是囚犯吗?不!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正站在历史的宣判台上,宣判那罪恶滔天的恶人--国民党反动派,读后感《《囚歌》读后感》。革命者把反动派的监狱当成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场。虽然他们没有武器,但是他们有笔呀,有一颗赤诚的心。

这首诗就会激励着我奋勇直前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囚歌》教学设计 篇2

教者

陈军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4、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作者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2.辨析多音字。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2.解题。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四、朗读《囚歌》

1.指名朗读诗歌,讲读第一节

过渡: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

2.讲读第二节诗,指名读第二节诗。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过渡: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诗歌中哪里告诉我们?(第三节诗)

3.讲读第三节诗,全班齐读第三节。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4.交流、汇报。

五、指导朗读

1.确定停顿处。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全班读。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2.写小练笔。3.搜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同学之间互相讲述。

《囚歌》说课稿

教者:陈军君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红色经典,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品质。《囚歌》是本单元的拓展阅读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首作者在狱中写成的歌,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诗时的险恶环境;理解本课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4、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说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朗诵法: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

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并配以视频朗诵,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旋律,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走近作者

出示课件走近作者,欣赏一下有关作者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朗读

学生听音频朗读,注意朗读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把握,然后自由朗读。通过朗诵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培养诗歌的朗读能力。

四、字词积累

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合作探究

通过课文三个小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2.写小练笔。3.搜集革命先烈事迹,同学之间互相讲述。

【说板书设计】

囚歌 叶挺

人的门——紧锁

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永生

狗的洞——敞开

囚歌教学反思 篇3

根据大纲要求,我把《囚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回肠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为了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部分;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部分。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的革命历史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篇二:囚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

篇三:囚歌教学反思

读《囚歌》有感 篇4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每当我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脑海里不断的浮现出一幕幕景象: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叶挺受尽了折磨。我为他感到愤愤不平,同时我也被他而自豪,为中国有一个忠于革命的人而自豪。

郭沫若曾说:“他的诗是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是啊,字字如血,他的坚贞不屈,让我不得不感动。《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我们都渴望自由,但是这自由可算自由吗?不,这是无耻的、卑鄙的、肮脏的“自由”,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绝不能做,这不算高尚的自由,“自由”这两个字侮辱了它。

上一篇:全国各省村官面试真题下一篇:《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