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课文分析

2024-07-06

囚歌课文分析(精选10篇)

囚歌课文分析 篇1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囚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五)总结全诗

1.坚贞不屈,宁死也不丧失革命气节,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本单元主题“尊严”,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感受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件出示:叶挺将军画像)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叶挺将军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坚贞不屈啊!让我们看着叶挺的画像,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就好像你是叶挺将军,正在监狱里吟诵这首诗《囚歌》一样!比比看,谁能将叶挺将军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出卖革命的气概背诵出来!(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让学生面对叶挺将军的画像进行有感情地背诵,使学生进入情景,仿佛自己就是叶挺,在狱中吟诵着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课堂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囚歌课文分析 篇2

一、数字分析法

数字分析法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运用此种方法能将课文中繁多复杂却又很重要的信息用连续的数字整理出来, 从而便于学生迅速牢固地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 如《一面》这篇课文, 篇幅长、知识点多, 但是倘若我们细心观察, 便能用数字分析法将课文的重要信息整理如下:一面、两本书 (《毁灭》《铁流》) 、三次外貌描写、四年、五种称呼 (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六次写“瘦”, 然后可围绕着这六点信息进行拓展分析。再如《变色龙》这篇课文, 用数字分析法可整理如下:一个基本矛盾:沙皇统治阶级同俄国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二重性格: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上奴颜卑膝、对下横行霸道;三次点明法律:分别在文中7、10、12节;四次提到军大衣:分别在文中1、10、20、29节;五次变色;六次判断。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 你会惊奇地发现:运用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重要内容, 又不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 真是一举两得。

二、矛盾分析法

入选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其中有不少是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异常复杂且又很有个性的。在众多的个性化人物当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人物身上凝聚着诸如崇高和卑鄙、勇敢与懦弱、可怜和可恨等截然相反的因素, 而正是这些矛盾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拥有了生命力, 为人们所铭记。作为教者, 在分析这些颇具矛盾性的人物形象时, 不妨就运用“矛盾分析法”———重视这些矛盾因素, 发现矛盾、分析矛盾, 与学生一起用心去体会, 从而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作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谓是典型的矛盾型人物, 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倘若按部就班地去肢解原文, 那么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孔乙己形象就必然显得支离破碎, 但我们如果运用矛盾分析法将矛盾进行集中, 效果就会好些。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一) 文中揭示孔乙己身份的一句话是什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二) 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 真是矛盾到极点, 文中的孔乙己有哪些矛盾的表现呢?请完成下列填空 (括号中为所填的词语) 。 (1) 孔乙己是穷到了讨饭的地步但又 (好喝懒做) 的人。 (2)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的人。 (3) 孔乙己是竭力维护清白但又 (偶有偷窃) 的人。 (4) 孔乙己是潦倒偶有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 的人。 (5)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但又 (屡遭冷遇) 的人。 (6) 孔乙己是被人讥讽但又 (想和人交流) 的人。 (7)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 的人。通过分析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做既从整体上把握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通过此例还可以看出, 运用矛盾分析法对课文进行分析, 实际上就是对原作进行“还原”,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返璞归真”。

三、反刍分析法

所谓反刍, 原意指“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然后再咽下, 通称倒嚼” (《现代汉语词典》) 。现在我们把它移用到课文分析当中, 通俗地讲, 就是从文章结尾入手去分析课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适合用此种方法分析的课文, 在特色上大多表现为前文层层设置悬念, 结尾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从结尾入手去分析课文, 实际上就是首先抓住文章的中心, 然后围绕着中心对文章的选材有主次地进行分析。如《枣核》这篇课文, 中心句非常明显且又在文章的结尾, 那我们不妨就采用“倒嚼”课文的方法。首先“抓中心”:找出中心句 (课文最后一节) 。然后“自设问”: (1) 为了表现“依恋故土”的思想感情, 课文选用了怎样的题材? (2) 美籍华人朋友托“我”带几颗枣核是何用意? (3) 美籍华人朋友“家人和事业都如意, 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却感到“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到底“缺点什么”?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后“多诵读”:重点读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 如“他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反复品读, 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 杨朔的“卒章显志”类散文大多适合用此种方法分析,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赘述。

《囚歌》教学设计 篇3

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师:(音乐,画面)同学们,伴着铿锵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到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曾经就在这里,革命战士经受着非凡的折磨,遭受着惨绝人寰的考验,在那皮鞭的撕咬,烈灭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下,正义与邪恶进行殊死的较量。

1949年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革命战士被活活的烧死。然而,就在这里,就在这座牢房的墙壁上,永久地留下了叶挺将军这首气吞山河的诗歌——

生:囚歌。

二、整体感知,树立形象

师:“囚”是一个会意字,看着这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被关在囚室里。

师:从字形上,仔细地观察,里面的人字我们称之为囚犯,外面关住人的框我们叫做囚牢,囚犯被关在四面高墙的牢房里,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师:再读课题,注意把题目和作者连起来读。你能根据题目和作者试着讲一下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 生:叶挺被囚禁在牢房里写下的诗歌。

师:读着课题,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阴暗的牢房里,潮湿冰冷的水泥地上,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烕逼与利诱下,叶挺将军始终保持坚贞的革命气节,与敌人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下面,就让我们聆听当时的一段对话,(播放电视剧叶挺将军中节选的部分对话录音)一边听一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似乎听到了„„

师:听着叶挺这段义正词严,壮志凌云的话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叶挺和国民党反对派在牢房里对抗的情境。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叶挺高大的身躯,激昂的话语,坚定的神情。师:叶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军长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叶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顾祝同瞠目结舌。蒋介石又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抱绝。蒋介石气急了,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师:看完后,请你用一个四字的词语说一说你眼中的叶挺。生:大义凛然

生:坚强不屈 „„

三、深入学习,体悟情感

师:诗歌中哪些小节具体写了叶挺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听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思考

生:第二、第三小节

师: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到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你感到难过(气愤,震撼„„)还是其他的感受,可以透过词语展开想象,可以有感情朗读,可以联系实际,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独自用心的体会。

生:读到“我渴望自由”,我感到气愤,敌人把叶挺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不让他出来,不许他带兵

生:读到“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感到振奋,叶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的革命立场,绝不肯向敌人低头

„„

师:(屏示〕“人的臭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丨”这是一个反问句,结尾为什么是叹号?

生: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他坚定的意志。

师:改成陈述句,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生:文中的句子更能表现出叶挺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再读,进行体会。

师:是啊,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夺。作为人,不能没有骨气,没有尊严。

生:集体再读此句。

师:记得意大利诗人裴多菲曾经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没有了自由,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大树没有了根系,那么,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叶挺对自由的向往?

生:渴望

师:“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生:盼望 生:希望 生:期望

师:字典中渴望是迫切的希望的意思。叶挺希望得到怎样的自由?

生:从监狱里出来,去战场,与敌人战斗,消灭日本鬼子。师:我们继续走进叶挺,了解他当时的心情。(屏幕出示资料)【初冬的寒风吹进了黑暗潮湿的囚室。叶挺的身体十分虚弱,他听到呼呼的风声,好像听到了他心爱的战马在叫。他多么想回到新四军,率领战士们消灭曰本鬼子,建立新中国啊!可是国民党却把他囚禁起来……】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是什么心情〗 生:气愤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这节诗歌。生有感情地读此节诗歌

师:叶挺满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渴望着光明,渴望着自由。然而,敌人给予他的自由和他需要的自由一样吗?

师:快速默读第一小节诗歌,读后,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敌人让叶挺投降 师:这是一种没有骨气的自由 生:让叶挺背叛革命 师:这是一种没有尊严的自由 生:让叶挺当叛徒

师:这更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自由,能要吗?怎么读?自由练习读,读第一节。

师:紧锁的是什么,、生:是囚门,——读

师:紧锁的囚门关住了我们的躯体 生: ——读

师:紧锁的囚门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生: ——读

师: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师:一个声音,指的是谁的声音?一个声音是怎样的高叫着? 生: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生:狰狞的 生:阴险的 生:轻蔑的 „„ 练习读

师: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给予了沉重的回击,让我们拿起书,把一二两节合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表现出大义凜然,坚贞不屈的气节。正是拥有这样的气节,他才清晰而激昂的回应道——

生:“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正是拥有这样的气节,他才义正词严地的反问道—— 生:“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正是拥有这样的气节,他横眉冷对,振臂高呼—— 生:“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对于敌人的诱惑,革命者丝毫不为所动。面对着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请你想象一下,敌人还会采取怎样的手段?

生:用刑 生:继续威逼利诱

师:我们来看这段资料,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1941年9月前,敌人对被俘人员主要采取“软”的一手,以所谓“怀柔政策”,诋毁共产党,诱使被俘人员变节叛变。“怀柔政策”失败后,敌人选调极其凶残的特务当打手,以高压手段和各种严刑拷打,加紧对革命志士迫害与摧残……

面对威逼利诱,叶挺都不为所动。他痛斥叛徒越凌波的无耻行为,几个耳光将他赶出门外。在进牢房的第8天起,他开始写作自述文章《囚语》。笔端起风雷,叶挺愤然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铮铮誓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气压邪气,不变应万变;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

黑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创造“金木水火土,风站呑绞毒”十种常用酷刑,用针刺肚皮,用木棍打人,用土活埋人,呑噬吃虫子……】

生:愤恨 生:仇恨

师:其实,就算这样,他们还觉得不够,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电影《上饶集中营》中敌人用刑的画面)

师: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啊!革命者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经受着非人的折磨,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啊!正是怀着对革命者无比的忠诚,对敌人刻骨的仇恨,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作为新四军军长的叶挺,毅然决然地发出了声声呼告——

生:(音乐起)齐读第三小节

师:希望有一天,是哪一天?那一天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生: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生:叶挺与国民党反动派同归于尽(泣不成声)„„

师:叶挺坚信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会迟早到来,革命的烈火会从地下涌出,在整个大地上熊熊燃烧,叶挺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永生什么意思?人己经死了,永生的是什么?

生:是精神 生:是信念

师:叶挺正是用坚贞的革命气节,不屈的革命意志,保持着一个革命者地尊严。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集体来把诗歌读一遍,同时思考,作者在表达这一信念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生:恰当的对比 生:形象的比喻 „„

四、总结诗文,进行拓展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学完了。叶挺的身影渐行渐远,我们不由得再次陷入沉思,回顾课题,叶挺只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声吗?不,他是在表白和他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拥有着尊严,保持着高尚情操的无数革命先烈。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光辉历程。

【补充王二小,小萝卜头,刘胡兰,陈毅等事迹„„这里略】 师: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一批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生进行交流

读《囚歌》有感 篇4

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你对这些名字一定不陌生吧?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革命者的监狱里,敌人对他们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摧残,打在他们的坚强意志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屈服。

《囚歌》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革命者所走的道路被敌人紧紧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喊叫着:投降吧!给你自由!“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靠出卖革命获得自由!“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一起烧掉,“我”应该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到永生。 这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诗。诗人运用象征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昭示了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从“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反动派的行为是多么的`遭人唾弃,多么的可耻,同时也反衬出革命者们的坚强不屈,大无畏。从“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党,为了党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得到永生”可以明白作者并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革命,他认为,只要能消灭敌人,自己才能真正的快乐。 cn

《囚歌》读后感 篇5

读了《囚歌》一文,我仿佛见到伟大的烈士叶挺正在敌人的霜剑严逼下痛苦地生存着。虽然他身上戴着满身的刑具,虽然他每天都身心受伤,但是他是为了******,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艰苦奋斗,为了队员的安全。这一切,不,应该说是******的一切给了他坚持下去,继续拼搏的动力和勇气。

看今朝,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太平了,但世界却还有纷争,还有埋怨和战争:印度洋有凶狠残暴的索马里海盗,整天劫持过往船只,杀害商人,夺取财物;“樱花之国”日本试图驱逐我国渔船,名义上是维护治安、维护和科,实际上对我们中国领士钓鱼虎视眈眈。孰不知diaoyu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的领士,决不容外族侵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想搞****,与我们大陆之母为敌,隔岸观火的美国却不停地运输杀伤力武器和战斗机到台湾,可名义上却说不会管台湾和我们大陆的闲事,你们说,这是居心区测吗?

世界不和平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的人心不足。“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假如每个统治者都能三思而后行,学习叶挺那种忠贞不屈的精神,不再贪心,那么世界和平,没有战争的那一天,迟早要来到!

分析语篇模式,有效开展课文教学 篇6

关键词:语篇分析,阅读教学,信息转换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 既强调语篇分析, 又注重阅读思维训练。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篇章容量大、句式复杂等特点, 传统的“翻译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标和高考改革的需求。本文拟探讨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语篇分析。

一、语篇分析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随着篇章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英语教师们试图将篇章语言学与语义学相结合, 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 主要体现在识别主题句, 分析语篇结构, 掌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文章主题思想。相比较而言, 语篇宏观分析立足于更高层面对语篇进行分析, 实现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从深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语篇教学是以语篇分析为主, 从整体高度出发, 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和评价。在语篇教学中, 词句的讲解都是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进行, 不仅重视语言形式, 更注重语言功能, 把微观和宏观分析结合起来, 使学习者从以单个字词为中心的较低层次阅读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为中心的高层次阅读。

二、语篇模式

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由不同特点的语言建构起来的语篇, 也必然会在显示出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研究语篇模式, 绝对不能忽视这些不同点, 而且由于受各自不同文化思维类型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人所写出的语篇在结构上会表现出各自的一种定势。

大量研究表明, 同一体裁的语篇往往具有相同的语篇模式。一般来说, 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模式有:⑴原因—结果模式 (cause—effect) ;⑵问题—解决模式 (problem—solution) ;⑶一般—具体模式 (general—specific) ;⑷主张—反主张模式claim—counter claim) ;⑸时间顺序模式 (time sequence) ;⑹动作顺序模式 (sequential actions) ;⑺比较模式 (comparison) ;⑻对立模式 (contrast) 。

因此, 教师在进行英语精读和泛读教学时可积极利用语篇模式分析课文, 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 建立新的背景知识, 并达到准确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语篇分析和信息转换手段

高中课文体裁多样, 题材丰富, 信息输入量大,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短期记忆和注意力有限, 要想保证阅读目的的实现, 必须注意去选择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 忽略那些无关的、次要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使用“信息转换手段 (Transition Devices) ”来过滤掉文章的次要信息, 去除不重要的枝枝叶叶, 凸现语篇结构和框架。

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手法有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周期图、饼形图、年代顺序表等。这些转换手法都将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 (如图表) 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主要关系 (网络图) 、分类关系 (树形图) 、事件的发展过程 (流程图) 、戏剧场景 (简笔画) 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它们的完整性、简洁性和可视性使繁杂的文本信息变得简单、直观、易懂, 不仅有利于处理课文信息, 而且能展示出英语课文谋篇布局的结构技巧。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创设出不同的结构图表或用“文字+图表”的综合方式, 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篇结构特征。

四、语篇分析的应用

对英语课文的语篇分析可以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语法层次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具体的做法如下:

1. 激发背景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语言难度不大, 生词不多, 句子结构又不复杂, 但学生还是看不懂, 不能快速、准确的阅读, 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了解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因此,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之前, 应对相关背景知识作简单介绍, 比如,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7第二单元reading“Two life-saving medicines”中有许多医学术语, 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意思进行推测, 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术语的来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在思考中阅读, 同时在阅读中思考。

2. 划分段落, 归纳大意。

在学生通读完文章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整个文章划分为较小的语篇并概括其主要内容。其中, 锻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主题句, 中心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与连贯的方法, 以及各部分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看清整个文章的组织结构, 各部分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 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使学生始终以文章的主线为核心来理解整篇文章。

3. 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在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语境, 将课文中的重点语言知识一一讲解清楚,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不是孤立的, 一个单词必须放在一定语境中才有意义, 对任何单词、句子的理解都要依靠一定的语境, 培养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 这一点在阅读理解中十分重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尽量不要在阅读过程中查阅生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点符号、句法结构、构词法、前后句子语境猜测词义,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4. 提炼中心思想、分析写作风格。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明确语体特征、掌握作者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了解, 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语篇分析的要求

1. 科学处理好语篇整体理解与语言知识讲解之间的矛盾。

对各语言单位的正确理解必须依据语篇的整体意义, 教师不仅要强调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大意, 而且也应引导其注意构成这一语篇整体的各个语言部分, 对语言单位的理解不仅应置于整个语篇中, 同时也应了解这些语言单位的普遍意义,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整体理解能力。

2. 注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重要标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使学生了解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这两种主要的衔接方法, 引导学生去分析为什么一个语篇是连贯的, 有哪些因素使它连贯,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文章的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 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恰当把握语篇的信息度。

信息度是指对于接受者而言, 语篇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 即语篇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 多大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知的, 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语篇的信息度。对于信息度较低的语篇, 由于学生在解读中不会产生很大困难, 学生会觉得课文教学缺乏挑战性, 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阅读信息度较高的语篇时, 学生会因解码困难而失去阅读信心, 教师要恰当把握语篇的信息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篇分析的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课堂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综合分析能力, 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能切实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40.

《囚歌》教学设计(详案)(共) 篇7

成都市太平寺西区小学

白晓鸿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识字学词,并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课文相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导学单:叶挺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生字组词; 2.《囚歌》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PPT出示课题:《囚歌》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3.解析“囚”字。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

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9分钟)

1.这是一首诗歌,但凡学诗歌,都应重视读,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的强烈情感。(副板书:读)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诗歌两分钟,并标出小节,通过生字表或工具书将诗歌读准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勾画下来。(PPT出示:初读要求。副板书:1.读准)

3.检查初读情况:全诗共有几个小节,有不会读的字词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全班齐读)。关注小节停顿,再读。4.指名读、分组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组读)。简单评价。5.师范读。

6.还想读吗?全班再读,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指名回答(1—2生)。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齐读)三.品读诗歌,体味诗情

过渡:同学们已把这首诗歌读准读通了,但我们还要读出感情和气势来。那就去品读诗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副板书:2.读意

3.读情)1.学习第一小节(6分钟)

(1)关在监狱的人最渴望什么?(板书:自由)诗歌中几处写到自由?把它圈出来。(两处)(PPT出示:前两小节)

(2)齐读第一小节诗歌,(出示第一小节)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指名回答:敌人给的自由)这自由是真的自由吗?不是真的,对叶挺来说那是怎样的自由?当时敌人准备给叶挺怎样的自由?(结合叶挺坐牢的资料:敌人不仅可以释放叶挺,还给予高官厚禄,但前提是放弃抗日,背叛革命和同志。)在叶挺看来,这“自由”是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假“自由”,是敌人诱使革命者变节的诱饵。(板书:“自由”)是叶挺唾弃的!再读一小节感受其爱憎。(3)师串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自由怎样才能得到?用诗中的一个字。(爬)。(PPT出示:一个声音高叫着。。)这个声音是谁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对着革命者们怎么叫的?(高叫着)你能看出他们对待革命者的什么态度?(狂妄、轻蔑、嚣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吗?(指名读1—2,齐读)那要像什么一样爬出来才能获得自由?(PPT出示一小节,板书:狗)所以,作者在这里用“狗”来比喻什么?(背叛革命的叛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痛恨)

(4)这一小节中与“狗”相对应的一个字是什么?(板书:人)。指什么?(真正的革命者)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革命者的敬佩和崇敬)能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读出来吗?(齐读第一小节)

(5)再读一读这一小节诗歌。(女生读1、2句,男生读3句)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PPT出示第二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5分钟)

(1)齐读第二小节。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迫切地想?(PPT:渴望)

(2)是的。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鸟儿渴望在蓝天自由地飞翔,鱼儿渴望在水中自由地嬉戏。而叶挺,他也渴望着与家人的团聚,渴望着孩子叫他“爸爸”,渴望着与战友并肩作战!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不一样)叶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有着尊严的自由,人民的自由)所以,他虽然渴望着自由,但他却深深地知道——(师引读: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反问句)为什么用感叹号?(加重语气,更加坚决,强烈,表现叶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1——3生,齐读)

(4)老师也想读一读,我读第一节,敌人以“自由”为饵,你们读第二节,叶挺坚贞不屈的回答。(PPT出示:

1、2小节,师生配合读)

(5)是啊,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呢!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过:(PPT出示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结合叶挺事迹解析,齐读)

过渡:叶挺将军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的凛然正气没有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因为他有着一个希望(PPT出示第三小节,引读)3.学习第三小节

(7分钟)

(1)齐读第三小节。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一小节,看看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的?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并做好批注。

预设:“有一天”“地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2)学生质疑。

(3)下面就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两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3)小组汇报。(1——4组)

(4)教师简单评价并相应提醒学生记录。带着理解我们再读三小节

(5)引读: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在“爬出来”与“在烈火中永生”,他选择了什么?(板书:永生)这就是叶挺的选择,这也是革命者们的选择!先烈们为自由而战时,就得与魔鬼共舞,但他们深知——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齐读三小节)

(6)小结:先烈们走了,可精神还在,并永垂不朽!(指板书)而那些爬出来的狗,虽然得到了所谓的“自由”,却永远地“爬出”我们的历史!(指板书,板书:爬出),它们终将被地下的烈火烧掉!四.回顾全诗,熟读成诵

(4分钟)

1.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叶挺将军你怎么读?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齐读体会。(一二小组读1小节,三四小组读2小节,全班齐读3小节)

2.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坚定与尊严,你们是用心在朗读!这样的一首诗歌应将他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再来读一次,争取把它背下来。(再读全诗,背诵)五.口语交际

(3分钟)

学了这首诗歌,叶挺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吧!(写2分钟,交流1分钟)六.课堂小结

(2分钟)

同学们,无数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他们做到了,我们过得很幸福。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的精神与气节永远的传承下去,做个有尊严的人!同学们,请全体起立,握紧双拳,用你的心来呼唤尊严吧!(齐读全诗,结束)七.板书设计

叶挺

自由

永生

“自由”

囚歌课文分析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2.背诵三首诗。

三、教学难点

1.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革命者写的书信、报告文学、小说,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一颗颗革命者的赤子之心,下面我们学习革命者的诗篇,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简要了解革命者的事迹:

叶挺(1896-1946),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广东惠阳人。保定军校毕业。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英勇作战,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获得“北伐名将”的声誉,并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出国,同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新四军军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扣押,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当局严正交涉,1946年3月出狱,并重新入党。4月8日由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吉鸿昌(1895-193),河南扶沟人。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1928年入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0年所部被蒋介石调驻河南,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强令出国。“一二八事变”后回国。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收复多伦等地,使全国抗日士气大振。同年10月,同盟军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夹攻下失败。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陈然(1923-1949),河北大名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曾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4月22日晚,在刚印好第23期报纸后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作了《我的“自白”书》这首诗。1949年10月28日被枪杀于重庆大坪。

(三)加强诵读指导(“/”表示节奏,着重号表示重音朗读,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表示升调,“↓”表示降调。)(1)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2)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3)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朗读说明:第二首朗读时抑扬顿挫,斩钉截铁。

(四)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参考:《囚歌》作者先从门和洞两个意象写起,又通过两种自由的对比,充满想象,直抒胸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就义诗》作者以头颅为意象,“恨、羞、惜”直抒胸臆,表达了未能“死得其所”的痛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的“自白”书》以“铁镣、皮鞭”下的“我放声大笑”为意象,直抒胸臆,表达了矢志不移、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课堂作业:背诵三首诗。

(三)课外指导学生阅读《革命烈士诗抄》和革命烈士传记,了解叶挺、陈然、吉鸿昌等人的革命事迹,挑选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进行诵读指导。

第二课时

革命诗情朗诵会活动。

一、活动组织: 活动主题:革命诗歌朗诵比赛

活动方式:全班分4-8组,每组推选2-4人参加比赛。可单人朗诵,可多人组合朗诵。活动准备:1.教师指导学生选材,课内课外均可;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分组交流探讨,互读切磋。比赛顺序:抽签决定。

比赛评判:教师和学生推荐评委。

比赛原则:公正公开。评委当场亮分,及时板书累计。

囚歌课文分析 篇9

一、课文分析法的概念

“图式理论”的主要意旨是认为学习者如果想理解新信息就必须有一个把新信息和个人记忆中的原有信息相互比较、加以判断的思维过程, 以便更好的将新信息加以理解和接受。新的学习过程开始之前, 一个学习者就已经通过以往的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 这些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图式, 所有图式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学习者的整体学习能力和水平,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学习者对各类英语文章的熟悉程度以及学习者对英语文章了解程度的高低。相比之下, 受到“图式理论”启发的课文分析法的主要手段就是针对不同的英语文章中各种文体信息开展分析。课文分析法的一般做法是:从阅读整篇英语文章开始, 运用已有知识和技巧寻找一定的文章要点, 快速划分段落, 分段寻找重要文体信息, 总结文章各部分意思, 在阅读过程中探查文章整体意思, 并且通过积累式分析掌握分析多篇英语文章的方法, 培养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基本地, 课文分析法是以语篇中的一切文体信息为出发点, 通过对文章的全部内容进行剖析并且反复、大量阅读各种各类的英语文章, 建立对英语文章的整体认知模式, 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 锻炼学习者的文字反应能力。

课文分析法有两个要素:第一, 课文分析法注重对英语文章内文体信息的认知。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和从英语文字材料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学习中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对文章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认知以辅助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英语文章中的标题, 开头, 线索, 主要情节, 结尾以及文章背景和写作手法等等都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认知并且逐渐掌握的文体信息。

第二, 课文分析法通过阅读大量不同的英语文章, 从总体上掌握英语文章的一般特点和写作规律, 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英语文章的分析能力。通过对单篇文章内文体信息的详细分析, 例如:写作手法, 段落安排, 线索设置, 大致情节的铺陈在文章中的显示等等, 帮助学生做到对英语文章的熟练认知, 藉此强化理解效率。

二、课文分析法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者的英语文章分析能力首先来自对一定文体信息的辨别, 在大量阅读英语文章, 学会辨别各种文体信息之后逐步熟悉、强化自身的认知能力, 逐步培养基于各种文体信息又高于简单识别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理解效率是课文分析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强化对文体信息的认知, 明确阅读的概念和目标

包含于一篇英语文章中的信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章内容和文章写作。就英语阅读来说, 阅读的基础就是英语文章, 文章中所包括的一切内容都是阅读中的相关问题。很多不良学习现象如:“厌烦心理”等都可以归因于对阅读概念和主要是阅读方法的不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正因为阅读的基本条件是英语语篇材料, 以实际英语语篇为基础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真正可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正确方法。课文分析法即是一种贴近教学和学习实际的阅读方式和方法。运用课文分析法开展阅读的主要方式是对英语文章中一切元素的分析辨别, 从整体上认知英语文章中的文体信息, 此后总结英语文章的特点和规律。此外, 课文分析法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是以理解为直接目的, 而阅读的间接目的, 概括说来, 是强化学习者自身理解并且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阅读是理解的手段, 但是理解只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英语文章中的要点即是十分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传统教学或学习方法相比, 课文分析法首先针对英语文章的实际内容开展文体信息的认知和分析, 然后在明确学习概念和学习目标, 即:查找文章要点, 总结英语文章写作的一般原则的情况下开展对英语文章的有技巧的学习和阅读, 以此更好的达到提高理解效率的目的。

2、建立一定的阅读方式, 促进阅读理解效率的提高

一般地, 学习者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会伴随越来越多的阅读量而加强。但是, 阅读能力却不会在较短时间之内得到明显提高, 反而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学习倾向, 例如:“学习焦虑心理”等。从学习之初, 课文分析法就明确地指出了相关学习手段, 即:以分析的方式阅读英语文章, 寻找文章要点并且学会归纳和总结以提高理解效率。首先, 课文分析法可以使得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即:寻找文章要点。通过学习文章的要点将学习具体化, 消除“焦虑”等不良现象。其次, 课文分析法的“分析”又可以被当作一个阅读方式, 即:在寻找文章要点之后, 总结规律, 加以认知记忆。而随着阅读量的加大, 学习者会逐渐掌握英语文章的一般特点, 而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基于以往所学加强理解效率, 举一反三, 快速度、高效率的理解新鲜语篇, 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表现。课文分析法建立了一定的、能够确实地提高理解效率、加快阅读速度的阅读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所以课文分析法是阅读一切英语文章的一个有效方法。

3、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是阅读教学发展的有利依托

英语专业的教学是庞大繁杂的, 需要一系列的教学元素支撑、辅助。对于英语阅读教学来说, 教学就是“教”和“学”两大方面。“教”一方面的要点有:教学条件,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实际教学操作等等。而教学方法则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 可以通过课文分析教学法加以实施。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对书面语言文字的学习, 而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规律, 其中的重点、要点在分析之后都会得以显现, 所以学习者才会在深刻理解英语文章的背景下将学习中的其他元素加以导入或相关联, 最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学”一方面, 学习方法是成败的关键。如前所述, 课文分析法指导下的学习目标是实际教材, 如此具体的学习目标最明显的作用是使得学习变得实际可靠。次者, 学习者可以通过记忆分析之后的要点和规律强化对英语文章的认知, 确实有效的提高学习能力。因此, 课文分析法可以被当作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是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结论

阅读是一项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性行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情况下, “读”是语言运用中最足以广泛交流、沟通的表达方式, 更是提高“听、说、写”等其他能力的有效方法。长久以来,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是改革的要害所在。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 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又主要是填充、弥补教学方法的缺失和不足, 建立科学、完整的英语阅读整体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本文所提出的课文分析法从分析一般英语文章的全部内容入手, 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一般英语文章的脉络, 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学习者对英语文章的理解效率, 而且在日常教学中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的练习逐步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思维,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摘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课文分析法是从单篇课文的整体出发, 按照不同的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分析的方法。换言之, 课文分析法是通过对英语文章的认知和辨别这一角度开展英语阅读的学习。在课文分析法指导下的教学是传统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革新。其特点在于能够培养学习者对英语文章的整体认知和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习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知识的需求, 进而锻炼并且提高学习者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文分析法,教学方法,应用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Nuttall,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曹路漫:《语篇教学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探索》, 2009年第6期 (32-33) 。

囚歌课文分析 篇10

一、半命题作文

不曾留意的_______

标题可以填上让你的生活或者人生路或思想感情发生转变的人或事物。比如“叮咛”, 比如“伙伴”……文章选材, 重点当然要落在“曾”字上。文章写法, 就是追述过去, 再现转变的过程。比如“不曾留意的叮咛”, 我们就可以回想起朱自清的《背影》, 在课后题里强调的“四句话”, 是“我”当时所不曾留意的———这是很小的细节, 而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 写出了父亲对“我”的诚挚之心。而当“我”想起这些话的时候, 眼前就浮现出了父亲的背影, 从而追述了肥胖的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感人过程, 让读者透过作者的泪水看到一个真实感人的父亲的形象。

二、全命题作文

会当凌绝顶

这是杜甫的《望岳》抒发胸怀的两句。从诗句上看, “凌绝顶”了没有?没有, 是“会当”而已。所以, 这是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过程的描述。比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莲的生长环境、外表姿态、气质的描述, 表达了自己要达到那种“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境界。然后, 拿菊花来做烘托, 拿牡丹来反衬, 表明自己“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的高远追求。又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为了表明自己不会因为受到打击、排挤而消沉, 要保持“唯吾德馨”的高洁情操, 先表示对被安排到荒芜之地不但不在乎, 反而非常欣赏“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幽美;然后写自己绝不随波逐流, 精心选择自己的朋友“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还要用自己在陋室里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最后拿不屈于贫贱的先贤来对照, 硬是得出“何陋之有”的自得精神, 显示了自己不会屈服的坚强。再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个人要达到“不慕荣利”的境界, 要不计较门第, “不知何许人也, 不详其姓字”;要在“环堵萧然”的居住环境中做到“晏如也”;要在衣食不继的情况下还有“常著文章自娱”的心情。用了九个“不”字, 表示自己宁可粗衣素食也不残民以逞的淡泊宁静。

三、话题作文

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残菊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后两句是说:一年里最美好的景色, 正是橙子将黄, 橘子将绿的秋末冬初。我们一生之中, 肯定有许多“橙黄橘绿”的时节收藏在你的心里。

请以“最是橙黄橘绿时”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上一篇:骶髂关节囊肿是由什么引发的下一篇:保密工作会议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