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随笔散文

2024-10-02

曾几何时随笔散文(共12篇)

曾几何时随笔散文 篇1

课间,一向平和耐心的英英姐喊了学生进办公室,继续誊写两节课都没完成的习作。

同伴们纷纷探头关心,准备圆个场,就放他回教室了。看了他的本子面,再看握笔姿势。不死心,又细细看他的作文内容,大家无语。萍萍门外走进来,笑着说:“哎呀,你们班这个孩子的字写得还……”走近看到了本子,后面的“不丑”到嘴边又赶忙咽下。这样的作业,“好”字怎么说得出口呢?

常常有家长说:

老师,我的孩子不自信,请多多表扬他。

老师,我的孩子爱听表扬,一夸奖就有劲。

诚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这个“夸”,到底什么时候夸?夸什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语文书上有篇课文《掌声》,写得情真意切,朴实动人。文中有几处描写,特别耐人寻味。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一天上语文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走上讲台讲故事。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小英的情况。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谁带的头,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普通话说得也很好。当她讲完的时候,教室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

课文中的小英因为自身的残疾,在班级里一向是隐形的存在,同学们习惯了她是个角落里的“局外人”,直到“轮到”她演讲。这个“轮到”,就是我们常说的按顺序一个一个来,一个都少不掉。不明情况的老师没有给小英特殊照顾,小英的第一反应是低头,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

如果这时,她仍然像从前很多次一样,选择不上台,退缩,后面的“掌声”会响起来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她选择往后退,或者原地不动,那么,一切还跟平常一样,她仍旧是角落里无人注意、习惯性被遗忘的那一个身有残疾的小姑娘。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小英的内心,该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原地,波澜不惊的生活,她不在大家面前活动,残疾好像不存在;往前,残疾裸露在众人面前,大家该怎么看?是不动还是勇敢地向前?她在激烈地挣扎。

最终,她选择了众目睽睽之下,一摇一晃地走上前。掌声响起来,热烈、持久,这掌声,是鼓励,是支持,给了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小英莫大的勇气。后面的掌声,就是对她实力的肯定了。

我想表达的是: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掌声,需要寻找的是响起的时机,这个时机应该是一个孩子内心向上的欲望涌起时。

班上的小杨同学作业拖拉、磨蹭,令人神伤,没少说“你认真写的字挺工整的,如果速度再快些就好了”类似表扬加要求的话,可惜一直没找准“痛点”。上周练字,事先和他妈妈联系好,先在家自己提前练写,然后在校和同学们一起按时过关了。我喜出望外表扬了他,大家情不自禁鼓掌,掌声热烈、持久,他连着几天的作业速度都挺快。

周钰彤是个害羞的小姑娘,课上从不举手发言,也不跟老师眼神对接,一直观察她,表扬她的字有进步,作文写得生动,可是对她上课的状态没有任何改变。有一次课上强拉她读课文,发现朗读的语感很棒,虽然声音小了点儿。立即大加赞扬“又发现一个朗读高手,我喜欢听你读书,那是一种享受。”

真是太令人惊讶了!从此以后,竟然每节课都感觉到她的视线紧紧跟着我,不放过一个当众朗读的机会,课间还悄悄告诉我“我妈妈小时候读书就很好听”。找了那么多次开启她自信之门的钥匙,这下找对了。

我自认是一个传统的老师,严格要求多过表扬,做事一板一眼,缺乏当下流行的机变灵巧。我认为通过严谨的学习,增长的见识、获得的成就感,才是学习本身的快乐。浮夸、不真实的泛泛表扬,只会滋长孩子的浮躁习气,所谓“赏识”,得有优点可“赏”,不要太“优”,至少得有才行啊。

提出期许,让孩子有目标可奔,或者就某个优点长处,夸张一点表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无中生有、没有指向性的夸“你是个好孩子”“你太优秀了”“你很聪明,再细心些就好了”,这样的话,像一件没有腰身的桶状衣袍,套在哪个孩子身上都行,什么时候说都一样。

老师的掌声,应该是茫茫雪地的一堆炭火,是登山的拐杖,是起飞的推进器;是期许,是肯定,是鼓励,它应该沉甸甸不轻飘。它不能作为锦上的花,更不能是作秀的道具。

请原谅,我没有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老师给的,至少得他自己表露出向上的愿望并看得到努力,老师才可有一说一,夸张些说成二、三也行。“自信”,首先是“自”身,然后才是外界。

我的掌声,只在该响时响起。

作者|陈燕

公众号:陈大的午后花园

曾几何时随笔散文 篇2

一、饮食散文第一人唐鲁孙之“馋”

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生于1908年,是满族镶红旗的后裔,原姓他他拉氏,是清末珍、瑾二妃的侄孙,七八岁时即被封一品官职。他生于北京,逝于台湾,熟悉清宫礼仪,深谙北京风俗掌故,有民俗学家之名,尤精于北京的饮馔。他晚年写下了《中国吃》《天下味》等系列作品,对昔日京城的饮食生活倾情回忆。对于好吃,唐鲁孙自称:“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肴海明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5梁实秋读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后,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6对此,唐鲁孙回答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我的亲友是馋人卓相的,后来朋友读者觉得叫我馋人,有点难以启齿,于是赐佳名叫我美食家,其实说白了还是馋人。”而馋又成为唐鲁孙写作谈吃美文的动力。

美食的境界首先是讲究,唐家系官宦世家,饮食非小事。“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7自小长在这样的家庭的,唐鲁孙的饮食散文精于谈食之艺、味之细。一生钟情于味觉的快意,最终使他成为古城北京饮食文化最卓越的记录者,他的饮食文化散文深具有民俗文化的考察价值,帮助我们认识旧北京日常饮食的物质内容、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情致,进而窥探到这个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往与变迁。

二、京城世家子弟之“馋”

一些京城世家子弟钟情于“吃”的纯粹,乐为饕餮之徒。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有的甚至堪称学术泰斗,但是,他们不避讳嗜好美食美味。

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收藏名家王世襄自称“老饕”,他出身于晚清官宦世家,祖籍福建,生于北京,晚年所著《锦灰堆》在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等十二类随笔外,也写下了不少饮食题材的随笔。王世襄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擅长烹饪。徐城北《鳜鱼宴》记叙他文革后期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大做鳜鱼宴的经历。“他先去附近的窑嘴买了十四条约两斤重的鳜鱼,一律选公的,回来亦中亦西,一共做了七个菜:咖喱鳜鱼、干烧鳜鱼、炸鳜鱼排、糖醋鳜鱼、清蒸鳜鱼、清汤鱼丸和鱼白溜蒲菜……做成后鱼白柔软鲜美,腴而不腻,蒲菜脆嫩清香,恍若青玉簪,加上香糟,其妙无比,妙就妙在把糟溜鱼片和糟煨茭白两个菜的妙处汇合到一个菜之中,吃的人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关于这次宴请,王世襄也自作《鳜鱼宴》,篇首即称:“由于我是一个老饕,既爱吃,又爱做,遇有学习机会绝不肯放过。往年到东兴楼、泰丰楼等处吃饭,总要到灶边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关于席间做的菜,得自他对“吃”的精研,他说:“自己做的香糟菜,和当年师傅做的相比,总觉得有些逊色。思考了一下,认识到汤与糟之间,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而糟少则味足而香不浓,高汤少糟多则香浓而味不足。香浓味足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其要求是高汤要真高,香糟酒要糟浓。”至于如何做出汁清味浓的香糟酒,吊出清如水的高汤,王世襄回忆了北京大饭庄的名厨不厌其烦的做法。

赵珩自称:“我是馋人,故以‘老饕’自谓。”8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在治学之外精于烹饪饮馔,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作品集以白描式的笔法写口腹之欲,以及围绕饮食的风物人情、历史掌故。在《老饕漫笔》的自序中,他说:“伊尹曾谓:‘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以文字叙述饮馔,大略只能达到‘耳食’与‘目食’的效果。”作者就是以文字谈吃喝,宣泄自身食之欲望。

朱家溍在《饮食杂说》中也自称“馋人”,作为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生于北京,成长于鼎食之家,不仅对北京的府第、园林、京剧等地方文化知之甚详,对北京的著名饭庄、官府菜及其由来,也如数家珍。

三、旧京平民阶级的“馋”

梁实秋,“馋和阶级无关”。9不只是富贵之家、文人学者们乐享绝味,追求鲜美食材、精湛厨艺,普通北京市民也有其对丰美五味的追求。旧京有各种专供穷人解馋的民间小吃,如卤煮火烧、爆肚儿、艾窝窝、藤萝饼等,所用原料低贱,但制作用心、独特,老百姓粗茶淡饭之外可以之“解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崔岱远描述北京人的基本伙食“炸酱面”时说,“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加上许多样的面码儿,比如最基本的:开春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除了面码,面里还要再浇上点儿熏醋,再啃上两瓣爽口的大蒜,就更爽了。”10可见,底层平民也会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借助于四季食材的变化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今日北京人的“馋”与满清旗人有莫大关系。清人入关之后举办过许多宴席,大吃大啖,相传康熙举办过两千八百人的宴会。满清政权稳固、战事消退之后,汉人无不纳税,而旗人不事劳作,却可以坐领饷糈,每日沉浸在包括“吃”在内的各种物质享受之中。正所谓:“爱新觉罗的后裔长着一副不能动弹的四肢,却保留了一副能说会吃的嘴巴。”11即使清末以后旗人没落了,也依然没有撼动他们对口腹享受的追逐。梁实秋称:“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做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12徐霞村记叙北京小吃时写到,“北平各胡同里售卖零食的小贩之多,也为国内任何城市所难望其项背……假如你和一个没落的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做着邻人,同时你又是一个细心的人的话,你便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即使剩了少数买米的钱,也要把它拿出来在门口买一串毫不解饿的糖葫芦吃吃。”13即便在饥饿半饥饿的生活状态下,没落旗人仍然有可能把少量的钱拿来解馋,而不是解饿。三百年满清历史,旗人的饮食文化足以深深地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从王公贵胄到黎民百姓。

四、既是人欲,也是天理

关于北京人的“馋”,后辈文人依然津津乐道。回族作家霍达写道:“家父生前常以‘吃主儿’自诩。‘吃主儿’这个词儿是地道的北京话,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儿。译成陆苏州所谓的‘美食家’,雅则雅矣,但仅含‘吃的专家’这一层意思,原意未能尽括。‘吃主儿’还有一层意思,即:大饭庄子的常客、贵宾。家父引以为自豪的包含着前者,但偏重后者。他固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不仅满足于此,似乎更陶醉于饭庄子老板、伙计们对他的尊重。”14作家刘心武《什么都吃》从日常语词的点滴揭示中无处不在的“吃文化”。他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贯穿在一日不可废除的吃喝中的,对情的寄托,对自己与别人的慰藉,对今日与未来的期许,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享受中。”15崔岱远则认为:“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位,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究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也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16所不同的是,当代作家们试图从精神的高度上去认识饮食,或者从文化,或者从艺术上为北京人的“好吃”延伸出更多附加的意义。

儒家对“饮食之人”的否定,在朱熹那里有清晰的辨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7要去人欲存天理,就需舍弃对于美味的追求,治学之人自当如此。但以上北京学者、文人大多从饮食之极致的享受、体验上赞美美味,由物质享乐带来的欢乐溢于言表。对于朱熹之学说,梁实秋说:“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18“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19梁实秋肯定了那些特别爱吃、会吃的人他们的生理本能既是人欲,又是天理。

高原随笔(散文诗组章) 篇3

身处高原,美丽止息于云霞。雾气,鼻息,一起贴近干裂的皮肤。听一根小草低吟,成一片辽阔的草场。

想象,长出翅膀——

牛羊奔出棚栏,啃食浅草,啃食谦卑的过往。牧放的心灵,顿悟荏苒。

一声牧笛,穿透山的胸膛,山巅上自由,洒脱,挥洒温暖的心情。云天上行走,脚步踏破沉寂。木棉树丛里飘出的蝉音,填满阿爸阿妈脸上的沟壑。

此刻,时光慢慢,慢慢的,伸出旷远。捕捉一片洁净,折叠流淌的阳光,对折空白。

一句短语,一组动词,无论如何,怎么也书写不出高天之高远,大地之壮阔。

我做一只鹰,如何?折断翅膀也要飞过悬崖。

折叠时光

必须以一种仰视的姿态,才能识别高山掩藏的密码。必须以一种清闲的心情,才能在白云幻化的词语深处,找到几枚动词,描摹出山凹处一草一木的蓬蓬勃勃。

真的,如果深陷的孤独,不能与那些云彩、羊群融入在一起,多少文人墨客又怎会钟情高原?

高山仰止。一根小草扬起的头颅,便是一个新的高度。对决苍鹰擦过的山峰,对决珠峰隆起的海拔。对决那些食古不化的冰川,足以信赖村庄、河流、土地、牛羊,都变成旋转的佛陀。

而眼角擦拭的,一定是神龛上的尘埃,与过往的云烟。失落,和因失落带来的痛苦和彷徨,一定在这样的擦拭中如肉体碎屑,散落在谷底,不再轮回。

苍鹰受伤的翅羽,风雨中修复,雷电中坚韧。一个漂亮的翻身,便带动身后的云彩装帧沉寂的门楣。

锅台前,阿妈的眸子闪烁的火星,与门槛上吐冒的烟圈,擦亮天宇。他们双手捧出的光影,把打谷机的铿锵,渗透到黄昏,抑或拂晓的角落。

晒谷场上,麻雀,土鸡,孩童,翻唱着时光。

这时,如果泼洒笔墨,一定会扰这一方宁静。如果挥毫作赋,一定会惊扰那些雀鸟的安闲。

我做一片白云,如何?一片全身裹满紫外线的云团。

倒叙阳光

俯下的身躯,比云还轻,比纸还薄。一根草,两个剖面彰显的,无不是坚韧与柔弱。分行,或不分行的草叶,锤炼时光,勾兑草色。

怅然的日子,葱绿里恬静起来。提着倦怠的心灵,倒叙阳光。倒叙牛羊的蹄声,深入到岁月的内核。

不可或缺。亲近的土地,狂奔的牛羊,佩戴尊敬和景仰。感怀掌心的纹脉。放下思虑,放下后怕,放下包谷烧酒点燃的争辩,与喋喋不休的叨念。

渗出的草汁,与五加皮,或者黄芪,一起治愈白昼的孤独,黑夜的惶惑。

我做一根草,如何?一根携带参天梦想的小草。

陌上少年何时归随笔 篇4

念及千番生于尘端的云烟。听不见你声音伶仃的在喊。

回头忽生你眉间川字一行的曲线。竟是故人最远的一声叹。

越漫隐的青山。藤一树阴凉一半对天的朝见。踏春上的桃枝。二三朵心事铺那洒一路的妆颜。

是红色的砂么。你唇上的浅。且描画青瓷上红联。是白色的雪么。你齿上的暖。水词悼屋檐上流苏边。

波光里有月牙意。最浅一弯旧相思。终不知曲意最苦有一段。帛锦扬衫洪桐外。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墨客马蹄已踏破路江南。苏白写尽乱长安。句造字谴。音的亡失韵的倦。

九代遗曲相和的江山。藏在枯萎的雉叶蹀。纸上有台阶踩水音。湿了问路的月牙泉。鞋上的雨打荷花叶。蜿蜒小径竹楼间。

门上珠帘谁人家。讨一杯碧螺茶。梁上春。自南归。衔回三月的春泥。

烟薰里木壁沉碳。墙上有一幅清明河图上。西府有海棠。东院绿牡丹。还有那舫上弹琴的姑娘。

一如你倚在小楼边。多少年前。

水落云天,泼墨展颜。远笛轻歌点梨花青山隐迭。一曲芍药词,收了醒木的枯枝燕。

情转浓,纤手素。明月清皎阕了眉黛。淡妆容面。也如烟。不思量,相见可成欢。

陌上清朗,闲桑入水起三分墨色。画一池故家铜驼。婉了塞北,落日为圆的.荒漠。你可听说。有一声哭泣的雪。

南国红豆,撑一支相思船,取一杯三千泉。覆掌上春葭。苍苍了暮年。

你与我,为霜剪梅烟。花信上秋千,湘娥夫水边。

画坊东工古之音。拨一曲秦淮乱,偏偏动心。遗失在湖面的玉骨弦。

蛩阶起雨,不见你撑伞。锦屏暖,你的胭脂面。谁来问,画了眉入了深或浅。

庭堂青苔。我踏满相念你不语的桃花扇。诗字行,缀一笔碧水浅,你的连袂翩。阱石款款,我走了一生。

莲花不寸,用佛龛解语。绽放在古惑之年。有一双清如水的眼。

酒冷情字切。觳纹系垂杨。你可路过古长安。裁了枫桥花雕,枕上三千年醒不完的华胥。

折一瘦如柴的长安枝,替我写上恋江南。绣一朵缠绵在袖边。可替我问一声长安街,可有如苏的簪,将青丝绾。

可有路过的那少年,陌上花下那忘了伞的容颜。三更灯不成眠。

朱檐醒,芭蕉展。饮西亭依廊回蔓。却话不成书,寄双鲤楼月满。你可听过我思念。

君生南浦,我用琴音渡船。陌上少年何时归。情字一半,只写这心头落的三分念。

等你还时,我书一世予你,莫忘莫失。这些少年。

饮水的桃花。纺在枝上一句押韵的情诗。却又如此含蓄念一句便软了心。

君生或未生。心有难收的覆水下嫁山川日月。地形已满。

后来我望见你的船。船头红莲朵欢欢喜喜的看。江山无色疏处有雨苍叶。他年已半百。她归程作缓。

楼外的花阁安静了旧人。赏花酿酒在笔墨里印染着浅。

后来在也无人过问。那年乔木萋萋是否一世宁安。刻在红木心骨的名字可在疼痛。胭脂百媚有女子采水芙蓉。

可落了一朵。

你是谁湖心的蝶。倾城十里奔赴。心在古水处生活。却不说一句爱他。已多少年。

他在你算卦的那签上。一生命犯。

他在唱。姑娘。陌上花已开。请你缓缓归。

梦想何时照进现实教师随笔 篇5

最近一些日子,身体有些疲惫。工作中的繁杂琐事打乱了作息时间,偶尔也扰乱一下平静的内心。有时候,我不得不思考,明天会好吗?

曾经憧憬避居喧哗,采菊东篱下。在微凉的早晨骑着单车,淡香长发散开在初醒的风中,悠然缓行于长长街巷,在喉咙里哼一曲清新的歌,安然如滚圆的朝露。淡淡的太阳,丝薄的清风,沉醉其中,无一不是赏心悦事。在闲暇的午后,落地窗前,迎着阳光做自己喜欢的画,安逸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凡尘俗事。

可命运是个捉弄人的家伙。你想往东,它偏偏往西。你要风它偏给你雨。憧憬只是憧憬,现实是现实。静下来去思索,生活无法随心,也许是因为我那不太积极的心,与社会格格不入。

生活中处处有竞争,而我却喜欢无争。无争便不用再为了名利而撕破脸。也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名利能带给我们许多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但与此同时我们失去了很多人间最平凡最珍贵的东西。我不愿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希望用一颗赤子之心坦诚地面对这原本可爱无瑕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不用争上天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如果说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个零,那么我们每个人在离开的时候不也是零吗?又何必争。与世无争,用一颗止水般的心来面对生活,也许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亲人、朋友……远比名利场中的一切浮华珍贵。

踏入了社会,我便像一只不断被人抽打的陀螺,没有停下的那一刻。生活没了诗意,没了浪漫。想不起自己有多久没读过诗集,多久没写过文章,从前我是有多么喜欢感慨生活的多彩,而今只剩下柴米油盐。想去旅行,却觉得奢侈。想去踏浪,却在被窝里久久不肯起床。诗意已经被现实打碎。

人生几何散文 篇6

独自一人徘徊在街角,细数遗留的记忆,怀念逝去的青春。曾经的我,时常在田野,小巷,河边奔跑,追随着那浅浅的年华,那些往事,早已如烟消散于迷雾之中,如白驹过隙般了无痕迹。

曾经累了,伤心了,便一个人淋着那冰冷的雨水,漫步在小巷里。雨,淋湿了我的心,蹉跎了我的年华。

风,轻轻吹过我那青癯的面庞,拂动着我的心。

夜,如墨玉般漆黑,影藏着我内心深处的孤寂。

雨,悄无声息的落下,淋湿了一切,迷离了世间。

我,看不到这世界的尽头,望不穿它的凄美。时间的流逝,消磨不掉那凌乱的记忆。

墨迹渲染几番轮回,红尘几许?笑谈人生离苦得乐,悲叹逝去的年华。

人生如同一条幽寂的小路,行走在这上面,来去只有自己。

人生路漫漫,在这条路上自己哭,自己笑。也许会有人停下脚步,安慰你,鼓励你,但人生本就是一种漫长而孤独的旅行,需要自己慢慢领悟、体会人生的美妙之处。

两眼婆娑泪潸潸,禁不住这奔腾的时光。风吹落花,瘦人颜。空弹锦瑟,心愁殇。

我曾一直想,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忙碌碌数十载,终归土。到头来化成世间的一g黄土。为自己?为他人?也许都不是。我们究竟是为何存在?又为何要消失?既然世界创造了我们,为何又要抛弃我们?既然赋予我们美丽的生命,为何最后又剥夺了它?留下我们对世界深深的眷念。我们对这一切,显的那么脆弱无力,既然改变不了,那便顺其自然吧。

生,死,只不过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生,是我们的始;死,是我们的终。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只是道赋予这个世界的法则。人生就要面对任何事物都要持一种淡然,陌然的态度,得失不要看的太重,吃亏时要想开点。生,不带来任何东西;死,不留下任何事物。但你对于他人的好,他人会铭记在心,如果只是独守自己财物,不与他人分享,那么将失去一切。

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只是取决你个人对待人生的意识形态,人生本就各有不同,这才会突显世界的多彩。

我们经常以我们自己对道德的定义去要求一个人,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不到这种要求,却强加与他人,这又有悖于自己道德。

曾几何时随笔散文 篇7

这是我们幼儿园今年春天盛开的第一朵鲜花,难怪园长如此心疼,况且我园一直在搞文明礼仪活动,怎能容忍孩子们如此行为。我们几个“研究”了一下,这朵花刚撕下不久,也许是中午孩子们吃过午饭后,趁老师清扫卫生不注意时撕的。可是问过大班的孩子们,他们没有承认的。我想:大班的孩子已经很懂事,不可能这样做。我将视线转移到小班孩子的身上,这时,我忽然想到了“丁金凯”,会不会是他?

放学后我把正在看书的丁金凯叫到跟前:“航航,幼儿园里的花是你撕的吗?”丁金凯没有回答,我想十有八九是他干的,便厉声说:“是不是你撕的?”“不是我,我看到的时候它已经躺在花池外边了,是我把它送回家(花池)的”丁金凯解释说。“别人怎么没看到,就你看到了,做错了事还不承认。”“啪”我打了他一耳光,丁金凯委屈地哭了。哭过之后,丁金凯告诉我,这件事真的不是他干的,还说他们班丁丁也看见了。(还找上了目击证人)

第二天,为了证实孩子不是在撒谎,我去小班问过丁丁,证实了丁金凯确实没有撒谎,我还特地看了看“撕”下的花儿,有虫子咬过的痕迹,至此我终于明白,是我错怪了丁金凯。

梦何时才醒情感散文 篇8

想多了累,不想又空。有时候人真的很贱,日子过得好好的干嘛非要自寻烦恼呢?

对于这段感情,真的让我好生纠结。刚刚忍不住去到你的空间,想好好的看看你。

翻看着你从一直到现在更新的一条条心路历程;看着你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每次出游的照片;看着你给每幅照片所加上的简短注脚;看着你的友人们给你的每条评论;看着你的每条回复从稚嫩到成熟。

这一刻我的心平静了,了解你越多,越被你吸引;同时也让我更加一步步远离你。应了那句俗语“梦中情人只能停留在梦中”不然真的会见光死。

你是个性格外向,阳光的大男孩。你有种神奇的魔力,能够把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到自己身上,不断地通过外界的认可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你的女人缘很好,回复留言差不多都是年轻漂亮的MM。“猪头、丫头”不是你对情人称呼的专利,你对每个美眉都可以冠以这样的称呼。懂了,自然了解了原来自己是自作多情。

朋友说爱情正是这个朦胧时分最美,各自打着心理战术,不多不少拿捏恰当。见我终日活在挣扎与纠结中,规劝我索性去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现代的爱情不是在上演《半身缘》,而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

算了吧,有些话真的只适合烂在肚子里。恋上狮子男注定要耐得住寂寞,懂得忍让;狮子怎会轻易低下他那高贵的头。

话藏在心里,至少表面上还可以继续做朋友;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也许就连朋友也没得做了,失去他的消息是我不能承受的痛。朋友说既然你们平时也没啥交集,索性问个明白,要么舍生,要么成仁。总好过整日挣扎在爱与被爱的边缘,容不下别人也放不开自己。

也许你无法确认我对你的态度,时而亲近时而陌生。觉得我忽冷忽热,让你无法驾驭,你也在纠结中整日挣扎。

爱成沧海何时才能春暖花开散文 篇9

夜,静静的,我无语。在寂静的夜里,流水般的音乐,点点洋溢的心事,飘飘荡荡。关上灯,房间四周是无尽的黑暗,只剩下笔记本屏幕上的那丝微微的光。耳畔传来的那些声音虚无飘渺,仿佛来自天际,在四周回荡着……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生命靠回忆支撑着。脑子里,那些记忆中的画面无时无刻不在翻飞着,而且成为一种习惯,由不得自己的意志。尽管画面中的那些碎片并不经典,反而让人痛彻心扉,但,却是曾经感动和影响过我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渐渐淡去,但我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也许十年、二十年,抑或是一生!

而今,文字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曾经,只想记录曾经的点滴;而今,却是一发不可收拾。有时真的怀疑,怀疑在键盘上跳动的不是自己的十指,而是灵魂的双翅。

寻觅,是生命的足迹,在不断中探索,步履艰难,却不改初衷。在深夜里,凝望着,心,早已没有方向。曾经,关于你,关于我的那些种种美好的幻想,都被那一场无情的.车祸击得支离破碎。未来,如眼前这片黑暗,不可知。看着,时针一秒一秒地向前,一如现实中的我,孤独地向着不可知的未来前行……没有你同行的路,还有谁能来为我指引方向……

一辈子有多长,我不知道,缘份可以多久我也不明了?想起那篇不知名的电视剧,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不要再傻了,不是别人,是老天选择了他,是天把他从你身边抢走了,你争得过天吗?”是啊!我——怎么可能争得过天!

一份情,一段缘,如一束烟花,蓦然划破夜空的宁静,随着一道优美的弧线,空中出现了令人惊叹的璀璨与斑斓,却又在转瞬间回归无尽的黑暗!这一场烟花,让我失去了爱的依靠,失去了可以抚慰的灵魂。

徘徊散文随笔散文 篇10

鱼的眼泪落在水里,水却看不见。虽然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但是你仍然无法觉察我的悲伤;叶子的飘零,是风的多情还是树枝的不挽留?虽然我不是叶子,你也不是风,但是我心却愿意离开树枝,去寻找你的节奏;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深邃的海水也是蓝色的。虽然我不是海水,你也不是蓝天,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真切的存在相似……

白天的那一场争吵很清晰的在脑海里不断的排山倒、海轰轰烈烈,那是一场心碎的挣扎。尽管那不是炸药,它不会火烧世界,可是那银白透明的冰片砸在脸上时,就像结冰的底下雪库,偶尔的一点弱光照进来,温暖不了山洞,只把雪融化的一些,让温度变得更低一些。这一屡光,像是软弱的士兵,永远都战胜不了一个军团,搞不好还能暴露自家的身份,引来更大的困难。

曾经以为可以暖化心灵的笑容,这时候变成挡不了箭头的木盾,你那洁白的冰箭,直直的射到我的身体上。冷,几乎把我整个灵魂都冻结了。我的心受伤了,血很急促的往外涌。曾经所有的礼让所有的客气瞬间化为乌有,像是没有来过一样的干净无痕。我们走出了很远,不但忘记了怎么回去,甚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来。站在这两条无限延伸的分岔路,看着身后留给过去的足迹,前途那么渺茫也那么阴晦。遍体鳞伤的我知道你也很受伤,只是冰的眼泪是一样的纯清透明的白色,所以,我不知道是你骗了我还是我骗了自己,你一直很坚强,很勇敢,对我一直都是敷衍,因此,你没有落泪,也不会流血。你很神奇,当你厌倦了固状还可以化为水,温柔愉悦的流过高山淌过大海;甚至你还可以变成雪花自由的从天空飘飞,去自己想停靠的地方;你还可以变成滴滴答答的雨水,去作别人眼里的泪珠,制造浪漫的气氛……与你比起来,我只是山中永远不可以长大的小草,乖乖的看着日出,静静的守着日落,遵循黑白宙和四季的循环。如果真有五百年一个轮回,那该有多好!

幻想归幻想,你和我都不是意念里的小草,小雪……我们的关系到现在为止,正处于分裂的状态,说真的,我并不是那么的难过。开始的执着也变成很清淡的一杯茶,我细细地品尝着你留下的寂寞,没人的时候还可以优雅的舔着自己的伤口,期待下一秒的痊愈。这个白色的空间很大,装着满满的自由。没有你,我不会失去什么,只是很安静的得到了某一种自由和安逸。走的人多的路,总是会有很多灰尘,而我的脚步太慢了,跟在最后总有一天会被灰尘覆盖的,我选择绕道,我选择孤单的自由。

秋韵散文随笔散文 篇11

秋雨,踟蹰在河畔,听水流拥着落叶伴落花,在风的心里打着旋。是谁,掉了一地的思念,漂到了缘分的那一边?

秋雨,巧手,柔情,缠绵,在晨烟里细细地绘了一幅醉煞人的画面。你起的迟,便无缘得见。一别,就别了另一重天。

秋雨,在竹叶上小憩,酣酣甜甜。随手,串了一条长长的珠串,挂在脖间。不是想风情万种,只为有一个人能多看一眼。

散文随笔 篇12

早上7点多钟我们一行八人分乘两辆轿车。一路向西走来,途经石景山,将小于所开军车“巡洋舰”喂饱汽油。“五.一”节的阳光温暖而畅快,空气透彻肺腑。不觉见已飞车至河北平原,笔直的高速公路伸向远方。道路两边是平坦的田地,有小土路连接着不远处的小村子。偶见农人劳作,或有牛羊散布道路两旁。一架马车慢慢悠悠上下颠簸着行进在土路上。赶车人已被晃悠得迷了迷澄。带有凉湿雨意的灰云低低压在远处槐树梢上。

在我记忆中,吕梁山是跟打日本鬼子相联系,是八路军的根据地。进入到山西腹地,一路飞奔过平缓的地带,始见前头山峦连绵不断,推断当为吕梁山也。果然势险体厚,沉凝镇伏在面前。哇,杀进去!一脚油门——180迈。

灰朦朦天空笼罩着深暗色的山峦,凉湿的水气让人困热的胸膛得到些许宁静。泛着银光的公路刺眼的有点眼晕。两边少植被的山随风吹往汽车后面。走到山西西部时豁然有茂密植被呈现眼前。红绿斑斓的景色让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一番畅快,走了半天总算让眼睛舒服了点。此前所见都是穷山恶水,苦也。有感到“两边绿树出相迎,轻车已过万重山”。由此看来,什么都是无常的,情绪好与坏,心情随境转。

上一篇:儿科实习应用下一篇:金秋九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