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翻译

2024-10-29

赤壁之战翻译(通用8篇)

赤壁之战翻译 篇1

《赤壁之战》课前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二、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三、字词积累

瑾:jǐn,美玉。出句:子瑜者,亮兄瑾也。

缟:gǎo,白绢。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挟:xié,挟制,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出句:挟天子以征四方。

奄:yǎn,覆盖,包住,常“奄有”连用。出句: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犊:dú,小牛。出句:乘犊车,从吏卒。

秽:huì,邪恶的行为;邪恶的人。出句:为汉家除残去秽。斫:zhuó,砍。出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枭:xiāo,勇猛。出句:刘备天下枭雄。

蹶:jué,跌倒;受挫折。出句:必蹶上将军。芟:shān,割草;除去。出句:今操芟夷大难。

弩:nǔ,一种用机械发箭的弓。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旌麾:jīng huī旌,旗子的通称。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出句:旌麾南指,刘琮束手。琮:cóng,八角形的玉,中间有圆孔。出句:刘 琮束手。这里用作人名。邂逅:xiè hòu,一旦,万一。出句: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荻:d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木植物。出句: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舸:gě,船。出句: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羸:léi,瘦弱。出句: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顷之,烟炎张天。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五、读罢本文,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赤壁之战》课中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通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嫌远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图谋 成就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问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劝说 对付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顺利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 到 备南走,肃径迎之 逃跑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恳切慰问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老交情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礼待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成就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被 为孙权长史。做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朱俊 ★ 文意思考:

①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②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解释重点词语: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拜见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劝说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消平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原地区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侍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成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拿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使 受挫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 文意思考:

⑴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 • 劝孙抗曹

•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⑵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大悦”,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 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 ①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 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 ②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

3、学习课文第三段 ★解释重点词语:

是时曹操遗权书 送给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 动以朝廷为辞 作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 完全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部署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 全都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上厕所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之前 不足与图大事。图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自己的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 使跟从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 文意思考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五万兵难卒合 仓促 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作为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万一 回到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对抗 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4、学习课文第四段 ★解释重点词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虽然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功业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土地方圆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驰骋 为汉家除残去秽 坏人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请让我替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成为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舍弃 依仗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中原地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顾忌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擒拿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顾虑 ★ 文意思考 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5、学习课文第五段 ★解释重点词语: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核查 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况且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率领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妻子孩子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谋划 ★文意思考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六、学习课文第六、七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退军驻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竖立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送给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距离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轻装精锐的部队 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背负 ★ 思考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赤壁之战》课后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少不更.事(gēng)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

天(zhǎng)答案:B(A,kuài;C,pó;zhàng)

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五万兵难卒合 卿能办之者诚决 B.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C.将军禽操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D.助画方略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答案:D(A.卒通猝,诚通请B炎通焰,张通涨C.禽通擒,雷通擂D邪通耶)

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驱中国士众 鼎足之形成矣 B.致殷勤之意 中江举帆 C.其实汉贼 地方数千里 D.各顾妻子 初一交战

答案:B.(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形势形成。殷勤,恳切慰问。其实,它实际上,地方,土地方圆。妻子,妻子孩子。初一,刚开始一)

4、下列活用词语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率轻锐继其后 B.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敬贤礼士 C.必蹶上将军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甚失孤望 英雄乐业

答案:A形作名(东,名作状,礼,名作动。蹶,使动。先,形作动。失,使动,乐,意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B.可烧而走.也 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北.还 北:北面 答案A(走,使动。轻锐,轻装的精锐军队。北,向北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C.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D.乘犊车,从吏卒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答案:D,士兵。(A对付,部署。B大致,策略。C将要,正)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方圆 B.北面而事之 事情 C.引次江北 率领 D.五万兵难卒合 最终

答案:A.(B侍奉C退军,D仓促)

8.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事急而不断 B.备必喜而从命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修饰连词.其它转折连词。

9.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权以示群下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问征夫以前路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答案D,连词,来。其它介词,把。

10.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为操后患 C.安能复为之下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D,介词,被。其它动词

11.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B.品其名位

C.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其可怪也欤

答案:D,语气副词,表强调。其它,代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顷之.,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D.进,与操遇于.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

其尾 答案D.介词,在。(以,介词,用,介词,按照;乃,于是,才。之,音节助词,代词。)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②,甚至,④,才)

14.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④巨是凡人

⑤我,子喻友也 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⑨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⑾行将为人所并 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⑾/⑩⑿ B.①⑾/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⑿ C.①②/④⑤/③⑥⑾/⑦⑧⑨⑩/⑿ D.②④⑤/①⑾/③⑥⑿/⑦⑧⑨/⑩ 答案B.(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状语后臵句,定语后臵句)15.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代史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答案:《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通史。

二、翻译句子

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3、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赤壁之战翻译 篇2

“三国史”是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 经常被用于教育事业中, 为后世所传颂。“赤壁之战”是纷繁的中国军事史中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一场战役, 从人物配置、战略部署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随着各种媒体形式的逐渐普及, 人们了解“赤壁之战”并不仅是通过《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历史文献, 更多的是通过改编的戏曲、电影、电视剧。

二、历史中的赤壁之战

历史中的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 东汉献帝在位时期。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 主要围绕孙权、刘备、曹操三方展开。当时孙权与刘备结为同盟, 共同抵抗曹操的压迫, 为后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分析, 我们发现其对赤壁之战的叙述各不相同, 主要表现在情节叙述不详细、情节发展顺序不一致等方面。

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赤壁之战的叙述显得非常凌乱, 笔者结合了多篇纪传进行分析, 发现其中不乏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现象。从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领袖的纪传进行分析, 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首先, 赤壁之战中曹操主要的对手是谁?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说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刘备, 对于孙权提得少之又少;而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和《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则说刘备与孙权结成同盟, 也就是我们后世常说的“孙刘联军”。

其次,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是因为当时疫情严重, 将士死伤无数, 援军未能及时赶到, 所以才会导致这场战役的失败, 却对“火烧”只字未提;而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则说是因为“孙刘联军”与曹操战于赤壁, 攻破了城池, 烧毁了魏军的船只, 才会大获全胜;《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的记载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对“焚其舟船”却只字未提。[1]

由此可见, 我们已经完全看不出赤壁之战的全貌。直到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对历史上的各路人物传记中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对比, 找到其中的联系, 深入推敲, 才大致勾画出了赤壁之战的轮廓, 为后世历史学家对赤壁之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史中,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这样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 曹操南征荆州。同年八月, 荆州刘表逝世, 其子刘琮继位, 刘备屯兵樊城。九月, 曹操的大军已经抵达新野, 而荆州刘琮昏庸无能, 并没有率军迎战, 而是瞒着刘备投降于曹操, 刘备仓促南撤, 败走夏口。曹操并没有就此停止, 而是一鼓作气, 积极推进自己征服江南的计划。十月, 诸葛亮献计刘备, 主张联合孙权抵抗曹操, 诸葛亮出使江东。十一月到十二月, “孙刘联军”与曹军正式交战, 曹军节节败退, 退至江北乌林。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时曹军驻地发生了严重的疫情, 将士死伤无数, 曹军为了抵抗“孙刘联军”的攻打, 就将战船连在一起。诸葛亮反过来利用了曹军战船连接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的劣势, 火烧赤壁、大破曹军, 曹操为保留实力从华容道逃走。至此为止, 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才正式落下了帷幕。[2]

三、电影《赤壁》的分析

电影《赤壁》中突出了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给电影《赤壁》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在影片当中, 诸葛亮身穿白袍、手持羽扇、留浅短胡须、头系白巾。吴宇森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 具备高超的军事才华, 懂天时、善地利, 能察言观色的人物形象, 并且这种人物形象与历史上诸葛亮的形象也是非常相符的。曹操依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奸臣的形象, 但历史上到底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作评论。在影片中,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杀害了大量忠肝义胆的臣子, 一心想要完成自己称霸天下的梦想。[3]

吴宇森非常聪明, 他对曹操的这种行为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呵斥, 而是通过正面描绘和反面描绘两种形式来进行。从正面的角度来看, 曹操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 不然他如何能统帅83万大军。从反面的角度来看, 曹操的心机非常重, 并不会真心对待身边的任何人, 即使是爱情亦是如此;他嗜杀成性, 不管是忠良还是奸佞, 只要稍不顺他心意就会痛下杀手, 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曹操战败。

在电影《赤壁》中, 对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关系的描述与历史出入较大, 影片中的周瑜对诸葛亮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 肯定诸葛亮的才华, 并且遇事能沉着冷静地思考的能力。但是历史中的周瑜却并不是这样的, 虽然他也很重视人才, 但同时也心狠手辣、嗜杀成性, 与诸葛亮势如水火。还有后世传颂的“既生瑜, 何生亮”的典故[4]都足以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像《赤壁》中描绘的那样。

四、结语

电影《赤壁》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是非常成功的, 虽然它在史料叙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但仍然为观众提供了一道丰盛的视觉大餐。对于观众来说, 如果电影真的按照历史中的赤壁之战一板一眼地呈现出来, 反而会让观众失去观影的兴趣。因此, 总的来说, 《赤壁》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摘要: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有非常详尽的叙述, 不管是人物关系还是战役情况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 为我国历史学界提供了很多的研究依据。本文结合丰富的史料, 对历史中赤壁之战的叙述与电影《赤壁》中所展现的场景进行对比, 对电影《赤壁》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效果、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

关键词:赤壁之战,电影,《赤壁》

参考文献

[1]张春晓.古典诗词的现代接受效应——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对电影《赤壁》的影响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73-78.

[2]沈伯俊.赤壁之战与电影《赤壁》[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34-39.

[3]张艳, 谭雯灵.论电影《赤壁》与小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异同[J].赤子 (上中旬) , 2014 (09) :208-209.

复盘赤壁之战 篇3

赤壁,一个长江畔普通山峰的名字,由于一场战争,而成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冷兵器时代最显赫的战役,也代表了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例。

因为小说的夸张和渲染,关于赤壁大战的若干地名以及神乎其神的谋略,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曹操和孙刘联军为何在赤壁相遇?火烧曹营的真实场景是怎样的?曹军的战斗力为何突然大幅下降?所有的疑问,最后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在1800年前的那个寒冷冬天,在长江岸边一个的那个小山峰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赤壁遭遇

打开汉末地图,荆州三个最基本的战略要地构成一个三角形。襄阳是抗衡北方大军的门户;江陵是控制两湖的中心;而夏口处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连接吴楚两地,北有大别山,南有幕府山,是东吴政权拒北西进的命脉所在。汉末时的夏口,即现在毗邻武昌的汉口。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八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襄阳。而后又占领江陵,获得刘表七、八万水军以及大量军需物资。

一心统一天下的曹操,此时想一鼓作气征服东吴。他给孙权送去了劝降书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孙、刘两军迅速结盟。孙权政权中的主战派周瑜更是态度坚决, “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曹操攻占江东,其进攻所向必然经过夏口。而在周瑜看来,“进入夏口”也是“破操”的最基本条件。于是,孙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将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

而此时的刘备同样也是驻军夏口。迫于曹军压境,忐忑不安的刘备每日派人去江边探望消息,等待东吴援军到来。当周瑜水军终于溯江而上时,刘备想请周瑜上岸相会,却被急速行军的周瑜婉拒,只好乘小船去江中问其兵力,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恨少”。周瑜胸有成竹地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周瑜之所以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游是有原因的。夏口上游的长江南岸蒲圻境内,有一条重要的路上通道,这是一条南达巴丘,北通夏口南岸,东北直插鄂县、西塞、流沂(今黄石一带),经下雉与柴桑相接的战略要道。

一旦曹军在此一带登陆,则可完全摆脱孙刘联军的水军威胁,运用步兵和骑兵直下孙吴的大本营柴桑。

而要守住这条通道,就必须遏制曹军抢占此段最关键的战略要地——陆口。陆口,也称陆溪口,又名蒲矶口,是陆水流入长江之口,在今天嘉鱼、蒲圻二县交界处。陆口上游三公里处,即是赤壁山,而隔江又与乌林相望。台湾三军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称,“必争得此陆口、赤壁,方能以阻止曹军自陆口上陆,过蒲圻、羊头山(今通山县)、阳新直扑柴桑。”

赤壁当地的地方志学者冯金平曾多次考察过陆口,他也强调,“此处是江东要塞,一旦有失,则整个江东地区必危。”

也正因为如此,顺江而下的曹操水军先头部队,和溯江而上的周瑜水军,终于在战略要冲陆口上游三公里处的赤壁矶一带遭遇,史书记载,“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水军交战

对于此次赤壁遭遇战的具体情况,所有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但根据《中国军事通史》的推测,那时的水战,主要采用船舰冲撞、接舷格斗两种战法。主力战舰,是蒙冲、斗舰等战船。蒙冲是冲撞船,船体狭长,航速较快,常乘人不及规避,冲撞敌船。船背蒙盖生牛皮,两厢凿棹孔,前后左后设弩窗、矛穴,使敌人无法逼近,箭和石块都不能毁坏。斗舰是战斗之船,船上设高3尺的防护墙,墙下设棹孔,前后左右树立牙旗、幡帜和金鼓。除此之外,还有大型指挥舰船——楼船,快速冲击型战船走舸等。

一般来说,冲撞是接舷格斗的基础。选择合适的角度,凭藉水流的冲力,高速冲向敌船的要害部位,使其失去或部分失去战斗力。比如快速从敌船的舷侧擦过,折断长楫,使敌船失去控制,在江心打转;或者撞击尾部舵室,破坏其操纵系统,使其无法转向;或者拦腰撞击斗楼,毁坏弩窗、矛穴或其它船战具,趁其立足不稳、乱作一团时接舷胜敌,有些时候甚至可以撞裂、撞断敌船,使其进水下沉。

阴历十二月,长江中游盛行北风,周瑜的水师居于上风位置。上风便可扬帆,并借助风力向敌方射箭,或投掷短矛、铁镖等抛射型武器 。虽未接舷,便可迫使敌船退避。

宋人谢叠山在《赤壁•诗序》中说,“赤壁,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1949年以后,赤壁共出土刀、枪、剑、戟、斧、钺等兵器几十件,在赤壁山沿江发现铁箭镞数百枚之多,不少箭镞是渔民在江边捕鱼时打捞起来的。从这些箭镞的形式来看,有三棱形、六棱形等。据南京大学六朝考古学家蒋赞初先生考证,这些铁镞是东汉末、三国的遗物。

曹军数量虽然是东吴水师的数倍,但在江面上遭遇,真正能够面对面格斗厮杀的水军数量受到一定限制。新编的水军战斗力较弱,军中瘟疫流行。而周瑜率领的东吴水师,在长江大湖上纵横多年,骁勇善战。两年首战以曹军失利而告终,曹操“引次江北”,而周瑜占据了对他来说性命攸关的长江右岸。

乌林相持

这一仗后,周瑜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占领了陆口,曹军只好在对岸的乌林安营扎寨。

现在的乌林镇,地势平坦,分布着如白骨塌、红血巷、万人坑、乌林寨、曹操湾等多处遗址。但当时的乌林,并非今天这样的平原,而是长江与云梦泽之间的交界线——自然堤。曹军的活动空间,是东南面长江与西北面云梦泽之间狭长地带,主要依靠河滩与自然堤两侧的斜坡驻扎。

对拥有30万人马、多兵种的曹操大军来说,这样的空间无疑过于狭窄了。而曹军中的精锐骑兵,在这样的地带也发挥不了作用。

正如学者张靖龙所分言,这样的屯兵环境,一旦打起仗来,曹军“无法发挥作用,仅能充当广阔的大江上水军作战的看客”。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分析,这一带长江右岸丘陵山地频临江边,矶头较多。而曹军驻扎的左岸矶头较少,间距大。左岸今洪湖乌林一带,仅有两座山峦,减去地面高程,相对高度不足50米。而右岸则丘陵星罗棋布,植被浓密,站在蒲圻的赤壁矶上,居高临下,对岸情况一目了然。

但这样的优势并非持久作战的依凭。东吴以水军立国,周瑜率领的三万水师,是当时中国受屈一指的劲旅,限制曹军水师沿长江向北运动,虽然有些难度但还是有可能的。而如果曹军的步骑一旦向两翼移动,寻找联军防守薄弱之江段伺机渡江,就难以限制了。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黄盖也注意到了这种危险。于周瑜来说,最好能抓住有利战机突然袭击。

火烧曹营

曹操“引次江北”之后,不习惯船上颠簸摇晃的北方步骑便弃舟登陆扎寨。当时的船舰尚未采用铁锚,一般的木船便用棕绳系在岸上,为了防止被西北季风时节被刮离,飘向江中及对岸,曹操下令将停泊岸边的船只首尾连接在一起。

木舰船时期的水师,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战斗方式就是火攻。江东水师一向是惯用火攻的高手。曹军的船舰和营寨之间,是呈带状分布的芦苇丛。长江中下游的河岸、湖泊、芦苇广泛发育,洞庭湖芦苇不仅生长茂盛,而且植株高达5米以上。今天的赤壁以及乌林江边,依然生长着大片芦苇。冬天的芦苇已经枯黄,干燥易燃。火一旦烧起来,风助火势,从岸边的船舰、芦苇延及岸上的营寨,再烧到云梦泽边的芦苇丛,曹军被夹在中间几无逃身之处。而阴历十二月正是长江中游一带最冷的季节,烈火焚烧之际,士兵若被迫跳入水中,即使不冻死或溺毙,也已失去了战斗力。

火攻有了实施的可能性,周瑜思量的是,如何让火源接近曹军。

为了麻痹曹操,打消其警觉,给火攻船队创造接近曹操的战机,周瑜和黄盖策划了一个计谋:黄盖诈降。接黄盖降书后,骄傲的曹操以为孙刘联盟瓦解在即。

戎马多年的曹操,不可能不知道火攻的危害。他之所以没有防备,是因为火攻首先要考虑的是风向,江汉地区的冬季北风劲吹,而曹操驻扎在赤壁对岸的西北方向。然而,曹操不知道赤壁江上也会“东南风盛”。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称: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甲子,晨起江上雾开,晴空风暖,时值前一日冬至,六管灰动,一阳方升,午夜时南风稍急,黄盖率战舰……

《三国志通俗演义》写道: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诸葛亮于是日祭风,三更时分风起,周瑜即令黄盖使小卒驰书报曹操,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头插青龙牙旗,即粮船也。”

但实际上,具体是哪一天发生的火烧战,正史均无记载,已不可考。诸葛亮借风更是传说而已。问题是,在当时西北风盛行的冬季,何来如此猛烈东南风?

学者张靖龙推测,这么大的风当是湖陆风。由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了水陆之间的温度梯度,进而造成了水陆间气压梯度的存在:白天气流从水域吹向陆地,分别称为海风、湖风和江风;夜间从陆地吹向水域,统称陆风。

冬天时的东南暖湿气流,往往出现在一次寒潮从盛到衰之后,正是在以寒冷为表征的大的天气系统出现衰弱时,陆风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十二月,正好是陆风猛劲的时候。

乌林的西边,即是宽阔的云梦泽,由于其狭长的岛形的地理条件,加上缺少丘陵的平陆地形,当年的陆风风速非常大。“火烈风猛”,烈火燃烧时,热气流上升,又会对地面原来的风速起到增强作用,所以黄盖的火攻致使乌林的曹军 “灰飞烟灭”。

周瑜数次进入江汉地区作战,熟悉这一带的天时地利,其麾下的甘宁,在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手下供职多年。而且,两军隔江对峙的日子里,风向东南的陆风,应该刮过多次,其规律并非不能掌握。

《水经注》记载,当时长江水受右岸黄盖山逼溜北上,直趋周瑜破曹操处的乌林。上游的舟楫,即使任其漂流,也会自然被水流冲向长江主流所经过的乌林岸边。

交战那天,黄盖亲自率领蒙冲斗舰10艘,装满浇灌了鱼油的柴草和芦苇,用红幕布遮住,船上插着旌旗、龙幡,又调集了部分小船系在后边。快接近曹军船舰时点燃大船,像箭一样扑过去,火猛风烈,浓烟滚滚,烧毁曹军船舰后火焰窜向岸上营寨。

周瑜见火攻得手,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在黄盖船队后面擂鼓大进,等待多时的刘备军队也从北岸向乌林前进。

疫病流行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可见,曹军中流行的疾疫,是导致整个作战部队战斗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由于资料的缺乏,疾疫是什么病,研究者往往语焉不详,通常以“水土不服”笼统概括。近几十年来,陆续有学者参与探讨,很多人分析,有可能是血吸虫病,也可能是南方流行的疟疾,也即瘴气。

“曹操兵败赤壁,主要是由于血吸虫感染所导致”。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李友松认为,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的士兵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而学者张靖龙认为,曹操数十万大军,不可能只患一种疾病,疾疫有多种可能性,但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南方的地方病,除了急性血吸虫、疟疾之外,长江中游在该时间段内容易发生的地方性传染病都应该加以注意。

疫疾对赤壁大战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反正曹操直接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在战后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篇4

在引导学习“火攻”一段的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找准教材中思维的“支点”,以大跨度的“扫描”,从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然后提供足够时间,完全让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高速高效的形成新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读为主线,自选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赤壁之战作文 篇5

因为曹操大多数是北方人,所以不习水性。在战船上总是呕吐头晕,所以在开战之前,曹操下令将战船分组钉在一起变成船寨减小晃动。此招一出,诸葛亮和周瑜打算将计就计,制定了诈降加火攻的办法。

晚上老将黄盖假装去投奔曹操。在接近曹营时突然点火。快船顺流而下直奔敌军,曹军将士遭此暗算,顿时乱作一团,由于战船钉在一起密布江面,曹军跑也没法跑,躲也没法躲,时值东南风急助长火势,大火倾刻间遍布了曹军的船阵。直至点燃了岸上的营房。魏、蜀两国趁此机会派出精锐出击。一鼓作气大破曹军,曹操只能逃跑。

赤壁之战简介 篇6

1、长坂追击战: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_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就应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比较来看,双方能够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2、兵力变化: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刘璋向江东送信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能够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少。

3、曹操军方面:

《三国志·鲁肃传》(应是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合传,下同)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明白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曹操烧了自己的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持续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无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下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4、刘备军方面:

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之后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能够两线作战。《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5、孙权军方面:

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就应还是只有原实力。

战争形势:

1、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护于禁、张辽、张A、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明白《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期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2、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五点就应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向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期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锁战船,只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5)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

战争过程:

1、挥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军先锋曹洪陆续在舞阴、博望等地大破荆州军,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A、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理解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向在准备抵御曹军的时投荆州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纳表投降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的附近时才意识到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于是派人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阳时,谋士诸葛亮曾劝刘备夺取襄阳,但刘备不愿意,继续南走,另派部将关羽率水军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士民很多都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当时江陵(南郡治所)贮有超多粮草、兵器等,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攻占江陵,但刘备不愿意。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放下辎重,轻装前进至襄阳,然后委任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城,亲自与曹纯以及荆州降将文聘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击刘备。据《汉晋春秋》记载,刘琮麾下王威曾劝刘琮趁曹操来受降没有防备之际,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夺得中原,但是刘琮不采纳。

2、饮马江汉:

曹军虎豹骑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当时刘备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能作战的士兵很少。刘备于是抛下妻儿,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夺得刘备军马、辎重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由于甘夫人与尚且年幼的刘禅未能及时逃走,赵云于是重新杀回把他们救出,保护着他们撤退。与此同时,刘备命令张飞率领二十骑负责断后,张飞在桥上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疑有伏兵暂退,张飞拆桥后追刘备而去,而曹操回到后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

此前,盘踞江东的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孙权势力不断壮大。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击败守卫江夏的刘表部将黄祖,占领了江夏数县,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伺机吞并荆襄;听闻曹操南下后,孙权理解鲁肃的推荐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而实际上是去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来。鲁肃于是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随即劝说

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齐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

曹操占领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荆州名士韩嵩、蒯越、邓羲等人,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蔡瑁为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而益州牧刘璋在曹操征荆州之初,就已经派遣属下阴溥向曹操致敬。曹操为了安抚刘璋,加刘璋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又派别驾从事张肃遣兵运送军用物资交给曹操,表示愿意理解征役。张肃被征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曹操占领荆州后,刘璋再次派别驾从事张松来觐见曹操,但此时曹操已志得意满,对刘璋不停地来讨便宜也深感厌烦,便不加理睬。主簿杨修劝曹操也征辟张松为僚属,曹操不答应。张松因此心怀怨恨,为之后劝刘璋与刘备结交埋下伏笔。

曹操以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作水战主力,准备东征,有说目标仍是刘备,亦有指为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但是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未合当时之宜”。

3、唇齿之盟:

十月,曹操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东下。诸葛亮见曹操东下,乃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刘备也移师长江南岸,驻军樊口。诸葛亮到达柴桑后,先用激将法刺激孙权。而后察觉到孙权既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担心曹操势强而不能匹敌。诸葛亮于是声明刘备的军力仍不下两万,有潜力与曹操作战。然后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尚未真心归附曹操。诸葛亮认为如果孙刘联合,是能够逆转取胜的,并明示战后将有三分天下之势,孙权逐渐被说动了。

但是,当时曹操来势汹汹,以张昭为代表的一部分僚属主张投降,认为曹操托名汉相,是挟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话于理不合;又曹操已占长江,江东没有天险可守;曹军水陆俱下,攻势强大,江东没有潜力抵抗,所以劝孙权迎接曹操;此时曹操又送来劝降书,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恐吓意味极重。所以张昭等人更加坚定要投降曹操,孙权一时难以抉择;鲁肃趁孙权如厕机会,偷偷跟到孙权身边,先指出张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说他自己投降曹操,还可官至州郡长吏,但身为一方之主的孙权如果投降的话,曹操是绝对容不下的。孙权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于是认同了鲁肃的看法,鲁肃推荐召回往驻守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

周瑜回来后,亦坚决主张抗曹,他逐一分析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但是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能够战胜。于是孙权最后下定决心,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忙筹划战略,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士卒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孙权则继续驻守柴桑,作为后援为周瑜运输辎重粮草,且告诉周瑜如果战事不利,“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此时,曹营之中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不敢抵抗曹操,会杀掉刘备,然后步刘琮后尘。而从曹操的劝降书中亦透露出这种想法,但程昱却认为众人对孙权缺乏了解,可能错误估计了孙权的胆识,而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自知独力难支,必会资助刘备,与刘备联合来对抗曹操。其后果然如程昱所预测的。

4、赤壁鏖战:

考证时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就应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必须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能够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就应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但是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注:稳定局势要用一两个月时间太夸张了,战机稍纵即逝啊。三国志记载贾诩曾推荐曹操占领荆州后休养军民、稳定新占领地,但曹操并不赞同他的意见,可见曹操是不愿意在荆州拖太久的,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贾诩这么说等于是犯曹操攻下汉中后没能迅速进攻益州同等错误。)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5、过程:

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推荐:“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向尾随追击。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

,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6、绝地反击: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张昭率军袭击九江郡的当涂(详见第一次合肥之战)但其后均告失利;周瑜等奉命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另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之后反被曹仁两次突入救出自军。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颇为重伤,于是退还。后曹仁明白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曹仁于是退回。以后双方处于对峙,吕蒙之后回忆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可见周、程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是令江陵久攻不下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刘备上表江夏太守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率军迅速攻取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先后投降。刘备委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与此同时,盘踞庐江郡的雷绪、陈兰等地方势力起兵反叛,曹操命行中领军夏侯渊都督诸将进剿雷绪,虎威将军于禁、威虏将军臧霸等讨伐梅成,荡寇将军张辽、平狄将军张A讨伐讨陈兰。陈兰、梅成被斩杀,雷绪战败后率领数万部曲逃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实力得到扩充后,于是进军江陵协助周瑜,将张飞及所部一千人拨给周瑜指挥,另外向周瑜借得二千士卒,派关羽、吴将苏飞等到夏水断绝北道,阻绝襄阳与江陵间的联系,彻底围困曹仁。乐进、徐晃与满宠等率军前来夏水、汉津讨伐关羽,关羽于是撤退。其后汝南太守李通受命率众来援救曹仁,他一路且战且前,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勇冠诸将,但在途中随即得病而逝。最后,曹仁在被围困一年有余后,粮尽援绝,伤亡甚多,被迫主动撤离,周瑜军进驻江陵。孙权遂据有南郡、江夏,任命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任命程普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后刘备面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鲁肃劝孙权答应,以共拒曹操。孙权于是承

认刘备已经占领的长江以南之地的事实,曹操听说此事时正在写字,惊愕之下手中之笔竟掉于地上。刘备表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自领荆州牧,将治所及大本营安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孙权为加深孙刘双方的关系,将其妹嫁予刘备(此属政治联姻)。此间,刘表的不少故吏和将士都叛逃来投靠刘备。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归降,未能成功。

赤壁之战翻译 篇7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 更便捷地通过影院、电视、光碟和互联网, 人们对影视的观影需求日益强烈, 因此, 对国人来说, 中文电影的外语字幕翻译成为大众文化消遣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 因其充满画面感、音效感的独特信息传播方式, 而对字幕翻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要求和策略。字幕翻译, 无论从文化还是语言层面上, 都是有别于传统翻译题材的一种新的翻译领域。字幕翻译是指“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字幕翻译是唯一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同时出现的翻译形式, 影视字幕翻译的主要特点是受技术和情境语境等因素的制约。字幕翻译译员, 需要迁就影像题材的独特性, 追求字幕的简洁和精确, 以达到影视剧音响、画面和视觉效果的完美统一。

1.2 字幕特性

字幕翻译, 不仅受制于原文文本, 更受制于字幕的句式和时长。为了最小化原文意象的损失, 最大化译文读者影片欣赏和读取字幕的时间, 字幕翻译者应要重视字幕翻译的两个技术性难题:空间和时间呈现。

1.3 字幕翻译者素养

制作屏幕上的译文 (即字幕翻译) , 工作绝不简单。当观众欣赏原版外文电影时, 往往需要依靠屏幕下方的译文来准确理解电影内容。所以这就要求字幕翻译工作者为译入语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译文。

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字幕与译入语之间的细微语言差异,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形象地呈现源语的艺术魅力和人物形象, 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和观影体验。

电影《赤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因此, 原文字幕中充满暗涵、典故、诗词、地点和历史人物。而这些历史文化词对于译入语, 英语观众来说, 却是很陌生的文化障碍。充斥着大量人物对话和独白的字幕, 要求翻译者必须用字数相当的外语词来重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只有当译者能驾驭源语、译语文化和字幕的时空控制, 才能为观众呈现更简练、逼真的字幕文本。

1.4 字幕翻译现状

当今国内, 字幕翻译良莠不齐, 俗雅并存。只有当译文自然地嵌入屏幕上而不带有一丝翻译的痕迹, 作者的观影体验不受到一丝影响, 这样的翻译工作才为源语与目的语架起了一架无形的桥梁。

低质量的字幕译文很容易被观众识别, 从而使观众产生迷惑和理解误差。国内很多字幕翻译都是由一群年轻影迷自发而起的一种自愿工作, 无规章和要求可言。很多译者甚至脱离电影本身的深入了解, 只凭感觉和爱好进行译文工作。这种工作形式的产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阻碍电影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向外国人展现本国文化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赤壁》的官方英文字幕版本, 总结和试议其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从而为我们以后的字幕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反思。

2. 案例分析

2.1 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文体有别于其他文学文体, 人物对话和独白形式简短却数目繁多。加上电脑屏幕的时空限制, 为了实现精准传达和生动展现源语字幕的人物观点和艺术美感, 字幕翻译就面临着多重翻译技巧杂糅使用的挑战。诸如:减词、直译、归化、异化。其中, 减译法比其他任何文体的翻译都要运用的更多。本文将从赏析的角度, 一一列举《赤壁》字幕翻译中的翻译技巧。

2.1.1 减译法

减译法是字幕翻译中使用最频繁, 也是最显著的特色。具体来说, 减译法分为两种方式, 即:缩减法、删减法。难道我们可以对原文的删减不会造成任何信息的丢失吗?不会!字幕不是观众理解电影内容的唯一渠道。信息的适当删减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电影的声音和画面的感观来弥补。

2.1.1. 1 缩减法

缩减是字幕翻译的核心, 即对于冗长的源文, 只保留源文的主旨含义, 通过有效的删减, 在有效的时空内, 压缩相应的信息以使观众获得更好的感观感受。

例: (1)

原文:吴侯坐拥江东六郡

译文:Your Highness governs the vast Southland.

在中国, “江东”是指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江东六郡”指三国时期的吴、会、庐江、丹阳、豫章和庐陵六地.译者把“江东六郡”改译为江南地区, 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精炼感。

例: (2)

原文:臣领军南征北讨

原文:I have waged wars across the land.

“南征北讨”原意是指魏武祖皇帝, 东荡西除, 南征北讨得此天下。将文化典故缩译为“have waged wars across the land”, 传神而达意。

例: (3)

原文:赵云:你的箭伤如何?

周瑜:小事, 伤了皮肉而已。

赵云:一箭之恩, 定当回报。

译文:How is your arrow wound?

Fine, it’s only a slight wound.

I owe you this one.

“一箭之恩, 定当回报。”缩译为“I owe you this one”, 保证了人物对话的流畅性。

2.1.1. 2 删减法

吴宇森导演执导的《赤壁》受到观众和影评人的良好反馈, 其因之一就是电影台词富于中国特色音律美和形式美。为了再现历史典故, 电影台词中充满习语和俗语。

为了进军国际市场电影市场, 考虑国际观众的接受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电影字幕工作者不得不进行字词和语义的删减。

例: (4)

原文:可惜啊, 可惜……

译文:What a shame!

原文:哎, 回来, 回来……

译文:Hey, come back…

例: (5)

原文:刘豫洲, 我这小妹最欣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译文:Lord Liu, my younger sister has always admired greatgentlemen.

在上述三个译文中, 一些语气词和表强调意义的四字成语被省略了, 避免了理解困难和不必要的重复。

2.1.2 直译法

直译法也称“词对词”翻译法。尽管直译法时常使译文与原文不是完全对等, 但是它却是翻译过程使用最为频繁的翻译技巧。

例: (6)

原文:东汉末年, 阉臣外戚弄权, 导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曹操乘时而起, 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The final year of the Han dynasty, eunuchs and courtrelatives struggle for power.The country falls into chaos.Ambitious Cao Cao seizes the moment to coerce the emperor.

例: (7)

原文:孙权要是敢于刘备联军, 那就是包庇乱党, 公然对朝廷抗命。

译文:If Sun Quan forms an alliance with Liu Bei, he is harboringa traitor and rebelling against the Royal Court.

例: (8)

原文:宝剑深藏已久, 总该出鞘了吧。

译文:Sword had been hidden away for too long.Now is the timeto draw the blade.

上述译例, 直译法的采用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的异域风情。

2.1.3 归化法

翻译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的跨越交流。翻译工作中, 最难的部分就是文化的等效传达。有些文化词对于原文读者来说可能地道熟悉, 然而对译语读者来说, 却是陌生和晦涩难懂的。根据文章语境, 合适地选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 可以帮助翻译受众跨越文化的鸿沟。

例: (9)

原文:祭旗!

译文:He is the first sacrifice.

例: (10)

原文:太中大夫孔融请奏。

译文:Senator Kong Rong wishes to speak.

“祭旗”, “太中大夫”是在译入语中完全不存在的民族特色文化词。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考虑观众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的可理解程度, 译者采用归化法把“祭旗”直接暗含意义翻译出来。指出, 在士兵出征前, “祭旗”口号一响, 需要牺牲活物的生命祭祀神灵, 以求得上神灵的庇佑。“”太中大夫“”与欧美国家的议员“Senate”是相对应的词汇表达。

2.1.4 异化法

异化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 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 把读者送到国外去”。摆脱译入语的语言和文本限制, 自由地向目标语观众展示原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色。

例: (11)

原文:周郎已经很久没有弹琴了。

译文:My husband has not played his qin for a long time.

例: (12)

原文:曹军入彀, 这八卦阵一点都不过时。

译文:The enemy has entered the trap.This Bagua formation is not at all outdated.

“琴”是中国传统的七弦乐器, “八卦”是富含中国哲理故事的8个图案模块。译者把这些中国特色文化词根据汉语拼音用音译法, 保留原文特色。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播, 对中国电影感兴趣的观众或多或少见识过这些经典的中国特色文化词, 也逐渐理解和接受了这些中国文化词和内涵。

2.2 存在问题

由于受制于字幕翻译篇幅的影响, 一些中国特色的双关语和幽默俗语, 无法通过音译加注或意译加注的方法来解释说明这种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导致有些特别的中国文化词和幽默俗语无法淋漓再现。字幕中的大量口语体对话也无法完全在书面字幕中得以呈现。

为了保证译入语观众的观影体验, 字幕翻译工作者应该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来实现译出语与译入语的功能对等。

结语

优秀的字幕、宏大的布景、精湛的演技加上精准的字幕翻译, 使得电影《赤壁》票房大卖。终上所述例句, 本文发现字幕译者充分考虑了字幕翻译的特性和跨文化差异, 一语中的地生动再现了原文大量人物对话和独白, 大大减轻了译入语观众的理解难度。高质量的字幕翻译, 就像读者在读一部本民族语言的原版数字小说, 唯一的差别只是音轨的不同罢了。

摘要:当今, 多媒体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影视观影的需求日益强烈, 字幕翻译工作量也急速增加。电影, 因其充满画通过细致研究其字幕翻译技巧和策略, 从而为我们以后的字幕翻译工作提供更多借鉴和反思。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本特性,翻译技巧,译员素养

参考文献

[1]包爱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李新柳.东西方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4) .

[4]田小琴.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英雄》的字幕翻译[D].武汉:华中武汉大学, 2006.

赤壁之战与统计预测 篇8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一次重大经典战役,它标志着军阀混战从此结束,东汉统治名存实亡,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因而,诸多古籍都对它进行了重点描绘,着力铺陈。《资治通鉴》记述大战用了1690字,共六页;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用了十六则描述大战,占全书二百四十则的十五分之一;而经毛氏批改的《三国演义》描写赤壁大战整整用了十回、五万余言,几乎占了全书总量的十二分之一。

然而,纵观此战,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件事情却是预测天气。

赤壁之战的两个转折点都与天气有关:如果没有孔明先生对大雾的成功预判,草船借箭一事便不会成功,曹操也就不会中周瑜的反间计,将精通水战的蔡瑁和张允误杀;倘若诸葛亮没有预测准风向的变化,东风没有“借”到,那就不会有之后的火烧赤壁,孙刘联盟大破曹军,历史恐怕就得改写。

如今人们每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古代,预测天气、知晓天机,靠的还是一些非常原始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神灵性预测。也称神秘预测,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盛行于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神灵性预测主要是指建立在宗教迷信基础上的占卜预测,常用的占卜工具是龟卜和蓍筮。

利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了生存,机体内的器官会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性”会代代遗传下来,形成一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其中,有些动植物在天气变化之前能表现出特有的反应,可以预示冷暖或晴雨。影片中,诸葛亮就根据手中捏的小乌龟的“出汗”情况判断次日清晨有大雾。其他如“燕子飞得低,出门带蓑衣”、“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等民间谚语也是依据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表现来预测天气的例子。

周易预测法。以《易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建立事物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模型,进行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古人就曾以《河图》、《洛书》为基础,以它们作为小天地来演绎大天地。

根据日月星辰等天文景观。这方面的谚语有“太阳颜色黄,明日大风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天上星星跳,落雨如水倒”等。

上述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却不是“精确的科学”,不可能时时灵验。

时至今日,天气预测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谁能够准确地预测天气,谁就能够占领先机。知晓天机,你可以预警风暴灾害;知晓天机,你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轻松获利;知晓天机,你可以⋯⋯ 。

并且,如今的天气预测,准确率也越来越高。在这当中,统计模型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当前,世界各国的气象部门在进行短、中、长期天气预测时都广泛地使用了多元统计、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

上一篇:对外贸易外文论文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