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精选8篇)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 篇1
汉语言本科论文题目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119.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120.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 篇2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现状,问题,对策
“汉语言专业”指的是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本科专业, 是中国教育部专门为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设立的语言类本科学历教育。从197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汉语言专业, 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 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也使国家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国际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汉语国际教育升温, 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 学习者的层次稳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设立针对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增长点。辽宁省主要高校都设有该专业。
一、辽宁高校汉语言专业发展的现状
1. 专业培养目标
尽管各高校在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上不尽一致, 但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 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培养能够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全面系统地培养留学生汉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汉语听、说、读、写交际技能, 了解中国国情, 熟悉中国文化, 掌握国际商务领域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华语教学、文秘、旅游、翻译或相关领域的工作。
语言只是个工具, 仅仅学会汉语是不够的, 缺乏内涵的语言学习犹如空中楼阁, 因此, 汉语学习必须与法律、旅游、金融、会计、经济等泛商务知识和学科结合。关注汉语能够跟哪些学科结合, 关注国际市场需要哪些复合型人才, 是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在这一共识下, 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 合理有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可操作的课程设置, 就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2. 课程设置
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强求一律, 所以各高校课程设置也充分利用了各自的学科优势, 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不过, 尽管课程设置各校有差异, 但大家都在专业定位的指导下, 遵循实用性的原则, 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主要强化汉语基础, 三、四年级体现专业方向特征。一般来说, 基础汉语课程包括汉语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课和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课。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商务汉语系列课程和文化方向系列课程。此外, 还开设了国际贸易、中国法律概况、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
各高校都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 并编写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同时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调整、发展、完善课程设置。
3. 教材使用
各校语言技能课、汉语知识课和中国人文知识课, 例如中国概览、中国人文地理等课程, 均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专业课则根据学生语言水平, 由任课教师决定。各校也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自行编写了部分教材。
4. 学生情况
汉语言专业设立以来, 先后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与中国和汉语有关的各个领域。有的在大学教授和研究汉语, 有的在政府机构担任要职, 有的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的管理者……这些昔日的汉语学习者,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在中外友好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着作用。
5. 师资结构
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有很多教师取得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学位, 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不仅开设最基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而且还不断开设一些新兴的、热门的跨学科课程。多数教师具有海外教学经历, 在海外合作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年龄上老中青结合。除了专职教师, 各校都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人数的比例基本上为1∶1。
二、辽宁高校汉语言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对辽宁省各高校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梳理,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年轻的专业在日趋规范化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 在这里加以分析, 以期它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1. 生源面临挑战
生源存在减少的危机。这一问题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经济的晴雨表, 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关系密切。最近几年, 世界经济仍处于风雨飘摇中,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来华留学生母国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承担得起留学费用, 从而影响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
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 我们还应看到在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上也不是尽善尽美, 存在问题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展招生渠道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使留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各高校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 错位竞争, 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 使特色更加鲜明, 不要一哄而上。加强就业指导, 帮助留学生进行就业规划,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这样, 留学生留学没有了后顾之忧, 才能保证生源。
2. 生源国别分布不平衡
目前, 辽宁省各高校汉语言专业在校生规模均在100人左右, 主要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 俄罗斯学生所占比重较大, 最多时占到三分之二左右。生源国别不平衡, 弊端在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日本学生喜欢“独处”, 俄罗斯学生则习惯“扎堆”, 课下聚到一起, 听到的还是母语, 目的语环境和目的语社会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生源国别增加了, 就增加了各国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这样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范围得到扩展, 相当于增加了接触汉语、习得汉语、使用汉语以及感受生活、体认文化、理解文化的几率, 从而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互相作用, 彼此促进, 更快地提升学生使用汉语的交际技能。
3. 学生质量存在差异
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差很大, 严重失衡, 基础好、学能高的学生还比较少。表现在同一班级的学生, 水平差距悬殊;插班生与原有学生水平差距很大, 两极分化。
造成差异的原因固然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例如一些朝鲜学生, 在中国长大, 上中国的学校, 交往的都是中国人, 对中国非常了解, 就是“中国通”, 汉语基础跟中国人类似。而一些完全零起点、又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基础相对差些。但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基础不同, 而是努力程度不同。由于本科学习期限较长, 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混日子”的思想较重, 得过且过, 直接影响了学习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开设本科生预科班, 通过半年到一年的预科学习, 强化学生的汉语基础。同时, 应建立严格的试读标准和中期考核机制, 对学生进行升留级测试。对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 不能升级, 令其重修, 这样适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 适时弥补, 为时不晚, 是最节省时间、收益最大的措施;否则, 一直拖到四年级临毕业前, 学生又要补考, 又要做毕业论文, 水平又不行, 难以应对。
另外,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可以考虑教学层次的进一步细化, 分别进行编班, 在课程设置、课时、教师配备上有所不同, 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或者能使弱者变强, 强者更好, 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4. 课程设置过多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本科四年要修够160学分左右, 平均下来, 每一学期要上十几门课程, 每天从早上八点上到下午五点半, 如此的课程量, 学生疲于应付, 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有些课程可以考虑整合, 例如当代话题与中国概况、中国当代经济等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可以进行合并,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实践的时间。
同时又有一些课程缺失, 像经典原文原著研读、赏析课程, 等等, 而这些课程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
5. 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目前各高校入学、毕业标准不统一, 多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但是“宽”不等于没有标准;“严”到什么程度, 标准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目前有的学校汉语言专业毕业要求HSK5级达到210分以上, 没有商务汉语考试 (BCT) 要求;有的要求HSK6级达到180分以上, 并且要求商务方向的学生BCT (说写) 达到4级标准。
各高校应该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查、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 经过充分论证, 制定统一的入学、毕业标准, 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录用参考。
6. 缺少体现地域特色的精品教材
对外汉语教材总体上数量很多, 但质量相对较差, 精品教材极少。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生词量很大, 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不强, 制约了汉语言本科教学的质量。各校也各自编写了部分教材, 但各自为战, 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规划, 重复性教材较多, 教材与教材之间严重脱节, 处于游离状态, 缺少关联性和呼应性, 科学体现层次性、系列性的好教材不多。
各校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 发挥学科优势, 统一组织编写教材, 着力打造精品教材,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
7. 缺少高层次教师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质量上, 目前辽宁省对外汉语教师, 都无法满足汉语推广的迫切需要。师资人数少, 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更少。再加上教学工作量繁重,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一些新型学科和专业课程无人承担, 或者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各高校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 也要为现有教师进修、充电提供绿色通道。同时通过与国内外大学合作,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专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 辽宁省各高校在依托各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应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提高办学层次, 扩大国际影响, 推进汉语国际推广, 为建设来华留学教育强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漆永祥.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大学教学.2013, (9)
[2]李泉、段红梅.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 (3)
[3]赵悦.试论财经类院校汉语言专业 (商务方向) 学历教育的办学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来华留学工作.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9
[4]李立成.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学历教育总体设计的意义.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2008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 篇3
良好的写作能力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否属于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化写作能力不仅应该成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凸显的一个内涵,而且更应该通过具体的课程、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实现。
1强化基础写作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 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 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 。
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 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 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 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
2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 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 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 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 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
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類课程 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 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因 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
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 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 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 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 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 格。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 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 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 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
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 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3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
如果说强化基础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之必须手段,那么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样是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汉语言专业自荐信 篇4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推荐信。
我叫xx,是xx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本科生。值此择业之际,我以一颗真诚的心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真诚地向你推荐我自己。
大学四年,我一直按照“专业广、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标准锻炼和发展自己。在学习中,我努力学习,成功完成了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课程。由学校提供,每门课程成绩优异。可以说我对教育中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色,取得了学校最高的“双优”实践成绩,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育工作。
“高楼平地起”,所以我特别注重师范生的“三字一词”基本功。通过努力,我顺利通过了国家普通话水平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甲级、乙级证书;我总是勤奋地练习书法,尤其是用钢笔和粉笔。课余也通过书刊、网络等媒体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此期间,我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四六级和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熟练制作Word、CAI课件等办公软件,也有很强的网上信息搜索能力。
另外,我一直在做学生干部。我做了三年的班长兼社区部主任。本人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共文化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长。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称号。
我正处于人生的精力旺盛期,热爱教育,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希望贵校能为我提供一个发展特长的平台,我会尽我所能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我相信我的成长和努力会给贵公司带来新的活力。
我在此交流
敬礼!
推荐者:xxx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 篇5
本大纲规定了新疆电大民族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专业学生 对《高级汉语程》(1)课程的教学时间、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本大纲是《高级汉语》(1)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的重要依据。
一、教学对象:
本教材的教学对象是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本教材分四为册,第一册为预备级,供相当于至少掌握了1033个、甲级语法129项及其所和涉及的全部汉字800个,并对汉语语音、汉字、语法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在听说读写方面也有较好水平的和汉语水平考试0—3级的学习者学习。
二、教学目的:
通过一学期的《汉语强化培训教程》(1)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语言知识,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的言语交际能力,能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场合的交际需要。学习结束时,学习者达到HSK3级或3级以上水平,具有较熟练进行交际和较好地阅读能力并能独立的完成课后练习、为今后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教学内容
«汉语强化培训教程»共有二十课。本教材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精品。教学内容既反映了新疆民族地区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发展同时有扩大视野,广泛涉猎现代科技、国内外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使学生不仅学到汉语知识和汉语能力。同时还可以获得百科知识,陶冶情操,并适合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课后大量的练习,围绕着语音、词组、句型和课文学习安排的。从操练开始,最后落实到实际交际,每一课都安排了一个交际话题,供学生使用。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考试重点。
四、教学时间:
《汉语强化培训教程》(1)共20课,8学分,课内学时140学时。每课6——8学时完成。
五、教学要求:
(一)总体要求
通过教学和学习,要求学生汉语水平达到3级,要求如下:
1、掌握“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规定的甲乙丙级常用汉字2205个,学习汉字笔画、笔顺、书写规则,掌握常见字的基本组成要素,达到书写工整、熟练、美观。
2、掌握甲乙丙级常用词汇5253个常用词语(包括词组、惯用语等),能正确读出并掌握其基本义项和用法,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词典。
3、掌握“汉语水平考试语法大纲”中规定的甲乙丙级语法点项652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指导语言实践。
4、熟练掌握汉语语音、声调,朗读和说话的语音语调要基本正确,掌握好普通话。
5、具有熟练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具体要求
1、听的能力: 能听懂常用的课堂用语,能听懂教师就课文内容、一般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提出的各种问题(甲乙丙级范围内),词语解释、语法分析、课文语言讲解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能准确辨别言语中每个音节所代表的含义,并能抓住语言各部分的要点。语速每分钟180-----220字。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合同、洽谈业务、求职)能听懂对方的谈话,并能获取主要信息。
2、说的能力: 说的能力可基本满足一般性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学习和一定范围内的工作需要。
能就课文内容同教师进行问答(包括解释生词、造句、提出问题、归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等等),能进行有关学习、生活、工作的一般性谈话(较为具体的叙述一件事情、介绍一个人物、对某一事物提出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建议等等),能完成课后的交际练习,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音语句较为连贯,词语、句式较为丰富,基本能表达思想,无重大语法错误。
3、读的能力: 读的能力就是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认读一是要看清字型,读准字音,明了字义。二是要理解句子,理解句子主要是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词语的顺序,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气语调等来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勤查字典,不认识的字、读不准的字不能乱猜。逐步提高阅读汉语书籍的能力和阅读课文和一般性生活、社交、工作范围内的来往信件、工作报告、文件等等,理解准确率为80%以上。
4、写的能力:
能够听写由学过的词汇及语法任意组合的语句、语段,速度不低于15字%分,汉字准确率为90%以上;能根据听课内容,作简要的笔记(记录例句、语法要点、简单的段意等),能完成课后的笔头作业(交际练习和看图写话),能运用所学词语写一些简单的记叙文、简单的应用文;如书信、请假条、借条、个人情况介绍、、工作总结、发言提纲等等),能够在两小时内写出不少于600字的命题作文,语句较连贯,层次较清楚,基本能表达思想,无重大语法错误。
六、教材整体结构
本教材为适应不同等级学生学习和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或民族汉考的需要,教材分级编写。它以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我国通用语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为宗旨。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中心,把语言知识、审美情趣与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汉语强化培训教程》分为四册,第一册为预备级,共20课,其结构如下:
1、学习提示:对本课文的中心思想给予了一定的提示,以引导学生按照字---词---句---课文的顺序一步步理解掌握全篇课文。
2、查字典,看拼音,掌握下列汉字的读音和字义: 要求;掌握汉字理论知识、通晓汉字的特点(如:语音上代表音节,意义上表示语速,形体上成方块型等),汉字的音义关系、掌握生字的声调、语调和运用范围。
3、分析词语结构,掌握词义和用法。要求;掌握汉语的构词特点和语素与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和构成结构,如;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等基础语法知识,为掌握汉语语法规律打下基础。
4、联系已学过的词语学习下列词语: 要求;正确理解词义,根据词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新词。通过大量的练习对词义和用法应有拓展。对有些常用词,教师可以把课文中来不及讲解或遗漏的地方加以补充,使学生对某些词语的用法和词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5、正课文:这是教材的主干部分,也是教材的精讲精读部分: 要求;课文是教材的中心,是生词、生字、语法、词语例解、练习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首先要把好基础关,通读课文、语句要通顺、流利。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并能分析课文和理解文
建议;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着眼于课文的整体,着重理清课文结构,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御课文,领会课文大意。可设置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
1、这篇课文的大意是………;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3、我觉得课文主要讲了………;
4、作者的观点是………;
5、课文最精彩的地方是………。
6、练习: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运用汉语的一种训练能力的手段。作业和练习的过程正是对知识运用的过程,学生通过练习将消化、巩固、复习、课文中所学的知识。每一课的练习和作业,都是与当堂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对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该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组织好课堂,创造更多地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因为学生是本课和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老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每位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完成。不应对付、蒙混、敷衍了事。学生通过练习和运用还可以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扩展。
7、阅读理解:主要重视了课文内容和学过的字与和句型的运用,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语言素材。通过接触大量的文字,以扩大词汇量,提高汉语自学的能力。这部分以自学为主,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提出要求,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自学效果。
8、思考与练习:根据阅读理解课文回答问题、选择正确答案等。
八、教学原则
1、汉语是一种交际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些交际工具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听说读写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和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课文语境为主、学生操练为主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把握好每一个问题的难易度,选择好启发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卡壳时,要耐心诱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无意注意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教学训练之中。从而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2)语言能力和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此在课堂上应该提高学习者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最好的学习课堂应该是学生能够理解听到的话语,而且可以直接、积极地参与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中来。合作学习的课堂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参与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机会,从而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时间,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把学生引导真正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处理好听说读写思想技能的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听和说是交际中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应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训练,提高他们的开口率,逐步加强读写训练,提高读写能力有利于促进听说水平,从而使听说和读写互相促进、全面提高。
4、适时归纳总结。学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或学生本人应有计划地进行一次归纳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做重点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将课文中来不及讲解或遗漏的地方加以补充,使学生对某些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要求
1、一定要保证课时,开放教育汉语本科必须保证每课讲授6--8学时。
2、在教学中严格控制使用母语,不能过多泛滥。尽量直接用汉语面授。要求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直接运用。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要用汉语交流,最好不使用母语。
3、要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保证综合教学,和谐发展,同时也要有所侧重,结合课文和课后练习突出培养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4、本教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短期强化汉语的教材。它要培养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水平,即能给学生指导,也能给学生示范。能规范、连贯、简明、得体是成为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所为规范,就是有较高的聆听、说话、朗读的能力,能将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能敏感的辨析出学生在语音、语法、词汇、连贯表达等方面的错误。简明,则是在教学中能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含义。所为连贯,则是教者的思维清晰,在教学中能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为得体,就是能用亲切、自然的语言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确处理教材,要吃透教材,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使课堂教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5、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内,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十、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采取集中面授辅导、小组讨论、录像、录音、CAI课件、IP课件、网上答疑、直播课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普通大专各专业强化汉语阶段主要以面授教学为主,通过录像、录音、CAI课件、IP课件,配合口语、听力进行教学。新疆电大尽一切努力为学员提供教学服务,使学员满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十一、测试方法 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辅导课上的表现、记分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由新疆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卷,卷面采取百分制,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范围包含4次平时作业的40%、4次模拟试题的60%内容)。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 篇6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
一、毕业论文项目构成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学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的有关部分。
二、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教材也应注明资料来源。涉外论文要附外文资料目录。
三、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1.纸型及页边距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0mm,地脚(下)20mm,订口(左)20rran,翻口(右)15mm。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封面:学校统一做
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排在第一页,标题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7个,词间空一格。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同时,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排印注释内容,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全文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中间用逗号分隔。
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但不标注页码。
4.表格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小5号黑体,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XX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表体:表体的上下端线一律使用粗实线(1.5磅),其余表线用细实线(0.5磅),表的左右两段不应封口(即没有左右边线)。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小5号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
5.图
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XX图”,用小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
6.数字
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7.标点符号
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8.计量单位
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9.页码
全文排印连续页码,单面印时页码位于右下角;双面印时,单页页码位于右下角,双页页码位于左下角。
附件一: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
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
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
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 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
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 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
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
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
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
《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
读《说文解字》×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禹〈雷雨》 的戏剧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的《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 《呐喊》与《彷徨》之比较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繁星》、《春水》简论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
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
论《子夜》的人物刻划
论《子夜》的艺术结构
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
论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与京味小说
老舍《茶馆》浅析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
《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曹禺创作的前后期比较
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
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
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
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
论陈奂生
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
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
析李瑛诗作艺术
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
读舒婷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
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 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谈《诗经》中的婚嫁诗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论《诗经》的“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和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 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 《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 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 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屈原的人格美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
谈《史记》的人物个性化描写
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
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
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
李白与民歌
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杜甫绝句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
李贺诗的格调
杜牧七绝风格试议
苏、辛词风异同辨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
论杜甫在夔州的诗歌
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
王维诗歌的情、景、理
论唐代的边塞诗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
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
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
《红楼梦》中的众丫鬟
《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
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 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忐忑”的汉字与汉语言 篇7
1. 某些简化字的影响。如大街上有一些门面将“餐馆”写成“歺馆”, 将“玻璃”的“璃”字右边写成“力”等, 这种不规范的汉字书写不仅加大了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难度, 也影响了学生正确识、写、用的效果。为了变“害”为“利”, 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鼓励学生当“火眼金睛孙悟空”, 用心收集生活中的不规范汉字, 设立“简化字诊所”, 组织成立“医疗组”去改正, 以正面强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汉字, 规范地识字、写字、用字, 把不规范的“负效应”降到最低。但是, 学生是社会人, 总是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各行各业如能根据国家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严格用字, 教师就能更好地实施“三位一体”的教育, 指导学生学好汉字, 用好汉语。
2. 成语或词语等乱用的影响。在小学生的口语或书面语中, 常常会出现语意不符、随意杜撰、牵强附会、谐音乱用等情况。调查发现, 商店里和某些电视节目的不规范广告, 如“与食俱进”“骑乐无穷”“默默无蚊”“一网情深”“随寓而安”“领鲜一步”“食全食美”等等, 令小学生觉得很有个性、新奇好玩, 他们不仅十分乐意接受, 而且还有几分一试身手的念头, 一旦尝试成功往往还会带来不少成就感。这样, “变性”的成语或词语不仅被小学生接纳、吸收, 有时还被他们“改造”和“创新”。我们常常会在小学生的书面作业中看到这样一些“变性”词语的踪迹。如此“模仿”与“创造”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 也不利于小学生语言的规范。小学生年龄小, 学习伊始, 接受的汉字、汉语教育应该是规范、科学、正确的, 应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习惯, 切实地打好母语学习的文化底色。对生活中乱用成语或词语的现象,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 并要通过多种渠道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改善。如, 有的教师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做“词语花篮”, 积累正确的词语;有的教师在“成语树”上请出“啄木鸟”, 让学生修改被乱用的成语。这些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又使学生养成了正确、规范使用成语的习惯。成语是历史文化的智慧凝结,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我国独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是语言的奇葩。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一些传奇, 充满了东方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我们理应好好珍惜, 科学传承, 规范地使用。
3.网络语言的影响。现代生活网络无处不在, 网络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网络语言随之也进入了小学生的生活。网络语言是语言生活多样化的体现, 它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教学中, 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辩证地看待、因势利导至关重要。我们知道, 由于网络语言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创新性、符号性、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等, 使得网络语言的使用虽有其长处, 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 对“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 正在建立语言基础、培养语言素养以及强调语言规范性、科学性的”小学生而言, 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实事求是, 多正面引导, 不可简单急躁, 全盘否定, 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语言的典型例子中,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进。比如, 把“就是就是”写成“9494”, “是啊”写成“42”, “哭”写成“555”, “别生气”写成“847”, “不是吧”写成“848”;把“我”写成“偶”, “有没有”写成“有木有”, “什么”写成“神马”, “喜欢”写成“稀饭”, “过奖”写成“果酱”, “再见”写成“白白”, 等等, 这样的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虽然是省事了, 可是如果不看对象和情景的话, 有时沟通中就会出现问题, 带来麻烦, 而且, 长此以往也容易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与简单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我们可以多运用“正面激励法”, 鼓励小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汉字、汉语, 自觉抵制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收集网络中的“问题语言”并加以修正, 树立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口语交际的良好风气, 这样渐渐地使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语言学习机制, 帮助学生在好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
4.汉英混杂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批英语单词悄然“潜入”了汉语, 似乎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英混杂的语言是一种“时髦”。如“我有个idea”“好的, follow me”“你out了”“你一定来, OK”等随处可闻。汉、英混杂滥用不仅影响了汉语的整体美,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正表达。钱钟书先生在其著名的小说《围城》中曾对一个旧时上海滩的洋买办有过一段辛辣的讽刺:“跟外国人来往惯了, 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 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 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 因为金牙不仅妆点, 尚可使用, 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 表示饭菜吃得好, 此外全无用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呵护母语, 珍爱母语, 用好母语。对于小学生, 教师更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汉、英混杂的语言表达现象, 告诉他们不要随意、盲目地去模仿, 以免影响自己母语学习的质量。
以上诸种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正确、规范、科学地学习汉字、汉语, 运用母语正确表达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复杂、多样的语境干扰, 日益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语言学习状况不仅要有所了解, 还要客观地处理好课内和课外语言学习的关系, 使二者真正能够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关联生活、学以致用, 热爱母语, 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 篇8
本文将对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以及我院汉语言专业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我院汉语言专业的发展。
一、汉语言专业概况
该专业在中国自1994年开始招生,经过不断发展,现在部分高校在该专业下又设有不同方向。如上海交通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化、经贸、中国科技文化三个方向;华东师范大学下设商务汉语方向。我院设有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方向。该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汉语读写、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报刊等语言技能性的课程以及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民俗、中国简史等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语言实习、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大部分高校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是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八级或以上,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以毕业。
二、我院汉语言专业的特殊性
我院汉语言专业依托于上海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大系统中,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和学校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学校存在着很大不同。
首先是学制。上海大学采取10周为一学期的“短学期制”,全年分为秋季、冬季、春季教学学期和夏季实习学期。留学生需要用更快的速度来适应上课、复习、考试各环节的连接,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10周的教学时间,有效地消化吸收上课内容,才能从容应对考试。
其次是学分要求。在我院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留学生除了要得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实习学分外,还需要获得20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两部分。这两部分课程都是和中国学生一起听课,统一考试,由开课部门统一管理。留学生在选修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有最大的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有基础的,对自己学业、就业有帮助的一些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这些课程对只学了一年或几年汉语的留学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在下文将讨论此类问题。
第三是教学管理。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国际交流学院完成,而教学管理主要根据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在涉及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上,我院在获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许可下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如考勤制度、试读警告制度、插班生学分认定办法等都参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而适应留学生特殊性的相关规定比如免修政治、体育类课程,及格标准调整为48分(48分的及格标准只适用于学校公共课程和跨学科、专业课程,本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及格标准为60分)等。
第四是班级概念淡化。由于上海大学采用学分制,留学生可以在教学秘书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汉语水平自主选择所上课程,他们所在班级处于变动调整的状态,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是导师制。我院已经指派了相关教师充当本科生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该生的学习进程的指导、学术研究能力等。
三、关于我院汉语言专业教学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自2003年9月我院开始招生以来,笔者一直担任该专业的教学秘书工作。在此,将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对留学生进行访问调查的结果,分析和总结该专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如何加强班主任(教学秘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导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教学秘书、辅导员和导师是上海大学为本科生配备的管理和教学方面的指导老师。教学秘书主要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是学院和学校教育部门的联络人,起到的是上传下达的作用;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动态、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导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这三者均关系到留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我院现在的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由一名教师担任,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如何加强管理成了首要的问题。笔者有以下思考:
建立专业学生班级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用实名或匿名发表意见和建议,就汉语问题、学习方法、生活困难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互助,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和老师以及学院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误会。
建立定时家访制度。鉴于留学生上课较分散,个人课余时间不尽相同的情况,辅导员可到留学生宿舍进行家访,这种聊家常的氛围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甚至抵触情绪,帮助学院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不必要的隔阂。
2.实习如何开展
我院汉语言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化和经贸汉语两个方向,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汉语+文化、汉语+经贸具有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中的实习环节中进行充分的考虑。
每年的实习即语言实践安排在夏季学期进行,为期5周。这段时间不应只是一份报告或论文就能完成教学目的的。必须要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去,从而真正提高留学生主动关心中国社会、主动参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积极性。
我院曾多次组织该专业留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2005年6月去青浦文化馆了解田山歌,7月去嘉定文化馆了解草编和竹刻,2006年7月前往七宝古镇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会写出实践报告。在此基础上,学院与上海大学莘远公司、青浦文化馆、嘉定文化馆、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街道等单位筹备建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实习基地。
3.如何建立汉语言本科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由于汉语言专业班级概念淡化,学生在上课以后就分头赶到别的教室上课,导致有的学生一两个学期过后还不知道同专业同学有哪些。这些情况不利于建立该专业的集体意识。一个专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有了集体意识,才会有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开展工作。
在培养目标方面,我们也期待并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能成为其他汉语生的领头羊,在学习、比赛、活动和社会交流各方面展现出他们的风采和优势。然而,现在的情形是大部分是内向的日本学生,而且分散在宝山和延长两个校区,语言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建立集体意识上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建议是,针对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亚洲,日本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大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工作。根据他们的特点,调动积极性,消除集体惰性。日本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努力但主动性不足,参加比赛等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以把学生打破国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联络和安排具体活动。另外,定期组织学生举行班级活动也是建立集体意识的有效办法。
4.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共享校资源
本院师资和外院系师资都属于学校共享的资源大平台。学生在选修公共课和跨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各专业、各领域的其他优秀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他们交流学习。如对中国唐代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听历史系课程,就相关问题请教历史系教授。对中国社区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生可以请教社会学的老师。而想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留学生能在文学院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所学理论结合起来,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5.如何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促进学业进步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分制,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上海大学在低年级设置导师岗位。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导师制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和关键。现在入学的留学生大部分是日本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鉴于其中一部分同学想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者有攻读硕士等深造的要求,为其配备导师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业。导师一般可采取讲座或咨询的方式予以指导。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计算机等课程的辅导培训班;与文学院海纳百川社一起组织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与留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与丝绸之路——民俗文化交流社联系,组织留学生参加中秋节活动等;组织各类语言实践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扩展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活动空间,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汉语言专业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08-13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11-14
专业汉语09-25
汉语教育专业07-27
汉语专业01-31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01-25
各专业论文题目07-01
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08-02
音乐专业论文题目参考11-13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实习大纲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