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村建设

2024-09-30

美丽新村建设(精选8篇)

美丽新村建设 篇1

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问题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这是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也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借此机会,谈六个问题:先学习习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其次看这些年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接着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然后解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再来介绍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最后讨论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新精神,学习习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贯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现代化建设始终。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并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管总的,管长远的。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指示。比如,去年7月在湖北省调研时、12月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会和农村工作会上,都对新农村建设作了精辟论述。这里,摘抄几点,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在海南省考察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7月在湖北省调研时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二)要给乡亲们造福。在湖北省调研时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三)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2013年12月在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要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四)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搞新农村建设,决不是要把这些乡情美景都弄没了。

(五)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在湖北省调研时指出: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农村总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

(六)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10月,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批示中要求,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七)关键是要做到规划先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关键是要做到规划先行,哪些村庄保留、哪些村庄整治、哪些村庄缩减、哪些村庄做大,都要经过科学论证,不要头脑发热,不顾农民意愿,强行撤并村庄,赶农民上楼。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同志,一定要全面、系统、深刻、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好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用以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新起点,看看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成效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我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实践探索。特别是总结推广“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恢复重建经验,走出了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把扶贫解困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廉租房、保障房建设创造了新经验;把旧村庄改造作为成败之举,院落整治取得新成效;把文化传承融入新村建设全过程,耕读文明正在弘扬。

总体上看,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农林牧渔走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全省已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026万亩、规模养殖场40万个,培育龙头企业8500家、农民合作组织3.7万家。安岳县的柠檬占到国内市场的80%左右,该县因此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柠檬强县。

(二)农民收入五年翻番。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了近一番,实现“两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07∶1缩小到2.83∶1。示范片农民收入增幅比面上高2个百分点。丘区县丹棱县,今年农民人收入将突破万元,部分农户家庭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三)农村面貌今非昔比。重建新村、移民新村、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等新型村庄各具特色。到今年9月,全省已新建和改造新村聚居点3.08万个,建设综合体1047个,涉及农户200万户左右。在国家级贫困县平昌县,一座座巴山新居崛地而起,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村两委活动场所为平台,目前已经建成了1.33万个集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于一体的“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阿坝州最边远的山区,村民们每年也能享受一次健康体检,其中汶川县农民体检的专款达到了800万元。

(五)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干群关系为例。省委农工委曾委托省社科院和川农大,对第一轮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进行了包括对村组干部的满意度在内的若干项目的问卷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收回5500多份。汇集起来,经相关专家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在95%以上。其基本经验,2013年1月,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电视电话会上,昌平常委概括了五条,即:规划先行是重要前提,产村相融是有效路径,分类指导是基本方法,农民主体是根本力量,合力推进是成败关键。

今年5月,在全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流动现场会上,昌平常委又总结出四条新经验:一是把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二是把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统筹起来打造,三是把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协调起来谋划,四是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起来实施。正是实践中创造、积累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不断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现在,走进广大农村,各项建设方兴未艾、蒸蒸日上。这就是我们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重要基础。其中,凝聚了各位的智慧和心血。

三、新挑战,直面当前新农村建设新问题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习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强调,直面问题、担当责任,才能在破解难题中阔步前行。关于我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昌平常委在今年5月召开的流动现场会上指出:一是在规划建设上复制城区模式,二是在组织推进上政府大包大揽,三是在资源配置上热衷于锦上添花,四是在建设风格上喜欢标新立异,五是在持续发展上缺乏内在活力。这五条,条条一针见血,讲得非常深刻。我们务必一条一条的对照起来,认真自我剖析。这里,换个角度谈谈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我把它概括为“五个化”:

(一)二元化。总体上看,各种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同一个村的组与组之间,产业水平、公共设施、生活条件、卫生环境也形成很大的反差。同一个组内,聚居点同非聚居点也不一样。同样是农村,有的像欧洲,有的像非洲。

(二)去农化。有的地方耕地农转非,甚至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有的地方继续钢筋混凝土崇拜和城市景观崇拜,城市病传到农村。个别地方甚至以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或发展乡村旅游为名,在农村修建电梯公寓,赶农民群众进小区、上高楼,远看像楼盘,近看是城市的浓缩版,搞得城不城、村不村。

(三)边缘化。有些地方,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弱化,在新农村建设上要么等靠要,要么成为旁观者。实际建设中,有的政府唱独角戏,有的工商资本强势进入。往往,农民群众的承包地也一租了事。个别地方,甚至整村、多村的土地集中流转给 房地产等非农企业,造成农民失地又失业。

(四)空心化。隆昌县胡家镇盘石村村支书曾德函,形象地概括为“五多三缺”:老人多,娃儿多,空房多,狗多,草多;缺劳力,缺技术,缺钱。实际上,不少地方公共服务设施也成摆设。最近,省委农工委、省住房建设厅对部分新建聚居点的随机调查表明,平均入住率不到80%,低的只有36%。

(五)荒漠化。这里指的是文化现象。一方面仿古建筑泛滥成风,另一方面传统民居不断捣毁。一方面知识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伦理道德滑坡。一方面科学文化下乡,另一方面封建迷信泛起。在地震灾区,有的成了家的子女不仅不支持父母建房,还趁机讲条件,提出倒给多少钱才允许父母建新房。

这“五个化”,不只我省有,全国都存在。类似的现象,中科院研究员刘彦随称之为“乡村病”,并概括出“四化”,即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和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进一步看,“乡村病”并非我国独有,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一定阶段同样不同程度发生过。可以说,它是伴随城镇 化的普遍现象,既在城镇化中发生,又在城镇化中解决。问题在于,重视程度不同,其后果和影响不同。

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从一定意义上讲,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正是在研究、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中提出的,还将在进一步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中丰富和完善。

四、新要求,把握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十八大精神,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常态。2013年5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三大战略”“两个跨越”的重大部署。新农村建设怎么办?

当年6月,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崇州现场会上,昌平常委正式提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9月,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川委办〔2013〕16号)。10月,川东北片区新农村建设座谈会要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即使在贫困村也不能落下一户一人。2014年2月,省委把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写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4月,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农村住房建设专题会集中回答了七个重要问题,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提出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战略目标。5月,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场会又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9月,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里讲的幸福美丽新村,主要以村为基本单位。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一)业兴,这是基础。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旅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把产业发展起来,让农民群众拥有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三台县永兴镇崭山村发展米枣产业促进产村相融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民群众有事干有钱赚才能安居乐业。

(二)家富,这是根本。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标准。而且强调共同富裕,不仅缩小农户之间的差距,还要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群众都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广大农村,我们看到,农民最大的愿望还是发家致富,有朝一日能过上城里人那样的幸福生活。

(三)人和,这是关键。农民群众人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实现家庭和好、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公共秩序良好。“家和万事兴”,我们在深入农村调研中注意到,凡建设得好的地方,都通过乡规民约形成了好风气。

(四)村美,这是形象。以田园风光为形、农耕文化为魂,体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展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生态、田园风光。这样,农村才充分生机、活力和魅力。现在,农民群众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到丘陵地区,我们听到,村民们满意的是山绿了,不满的是水黑了。

根据“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这“四句话”的要求,最近我们研究提出了一套阶段性的简易工作指标,共6项,分别是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农村住房、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和农村文化。现在,各地就应当抓紧根据这套指标进行摸底调查,看看达到的有多少,没有达到的是什么情况,短板在哪里。

需要说明的是,这6项指标只反应了现阶段我们关注的一些主要的,而且是可以量化比较的内容,在全面性、系统性甚至重要性方面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各地在建设中,一定要遵照“四句话”要求,并尽可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千万不能拘泥于这些指标,更不能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锁定在这些方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到2020年,全省农村要实现“两全面一基本”: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新村建设历史性任务,改造、新建、保护等不同形式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乡村3万个,力争3.5万个,占全省行政村80%以上,全省农村基本达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也就是说,当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候,我省将有3-3.5万个行政村跨入幸福美丽新村行列。

五、新任务,解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村建设重在行动。

2013年9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五大任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村庄建设,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完善,推进社会管理提升(川委办〔2013〕16号文件)。在2014年4、5月份的专题会和流动现场会上,昌平常委进一步对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在9月份的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上,东明书记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新农村,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 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按照东明书记、昌平常委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川委办〔2013〕16号文件的部署,我们编制了《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方案(2014-2020年)》。《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申了指导原则,提出了建设标准,突出了建设重点,强化了保障措施,已正式由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以川委厅2014年66号文件印发。

《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五大行动。

(一)扶贫解困行动。在今年4月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昌平常委响亮提出,把扶贫解困作为新村建设首要任务,先难后易、攻坚破难,雪中送炭、济困解危。扶贫解困行动就是要把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以“四大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五大扶贫工程”为抓手,先难后易、攻坚破难。当前一个重要举措是推广巴中的做法,抓好农村廉租房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民都住有所居、住得安全。

(二)产业提升行动。我省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产业提升行动就是要以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和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当前,要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旧村改造行动。前几年,因为“5.12”重建、牧民定居等等,强调新建聚居点。现在情况变化了,今年1月,昌平常委明确提出,要把旧村改造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成败之后举。旧村改造行动就是要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民居功能完善上下功夫,加快改造旧村落。注意,强调改造并不是说只搞一种形式。昌平常委要求整体把握新建、改造和保护三种基本形式,从实际出发,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应建必建、应改必改、应保必保,不能有丝毫放松。

(四)环境整治行动。我们在驻乡进村入户蹲点调研中看到,现在的农村,山青了,确实看得;但是,水脏了、臭了,实在闻不得。有的老百姓说,这是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环境整治行动就是要以绿化、净化、美化为追求,由治理脏乱差入手,全面开展农村院落整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如,梳理沟渠、堰塘,治理面源污染,搞好院落整治,建设“微田园”,等等。

(五)文化传承行动。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但是很多地方对此重视不够。文化传承行动就是要挖掘文化底蕴,传承耕读文明,培育农村文化,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就要求把耕读文明的元素、符号和故事,融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比如,保护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古井、古树、塔楼、林盘,编写村史和乡土故事,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既传承传统文化,又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五大行动”是站在全省“三大战略”“两个跨越”的高度,从总体上部署的。具体到市州、区县、乡镇,特别是到了村,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六、新事项,研究推进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五条原则:坚持城乡一体,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坚持农民主体,充分让农民做主;坚持产村相融,促进新村与产业互动;坚持生态优先,保持田园风光;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为此,行动方案提出了五条保障措施:坚持科学规划,建立健全科学规划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完善治理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参与和农民主体;切实加强领导,集中解决好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

在实际工作,应当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把握村庄演进规律。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村落会集聚更多人口,一些自然村落会逐步消亡,这符合村庄演进规律。村庄演进有哪些规律?我概括了六条:一是互动律,主要指村庄与城镇互动;二是融合律,主要指村庄与产业融合;三是和谐律,主要指村庄与自然和谐;四是差异律,主要指村庄与村庄差异化;五是传承律,主要指历史文化传承;六是自治律,主要指村庄与政府的关系。

(二)高度重视新村规划。规划先行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强调科学规划。为此,今年11月中旬,省推进办印发了住房建设厅编制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这里需要回答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规划?规划水平决定着建设水平;二是怎样规划?坚持高标准,强调统筹,注重特色;三是谁来规划?让农民群众参与全过程,防止长官意志和技术专政;四是如何实施?一经出台就照图施工,一张 图纸绘到底。

(三)多个渠道增加投入。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必须多渠道增加投入。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政府,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政府是要投入的,而且要注重公平、雪中送炭;二是农民,建新房一般少不了一二十万,改造也少不了一两万;三是企业,2013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四是金融,这是个老大难问题,融资难、贷款难仍然困扰农村。当前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是,如何鼓励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我们也正在对此进行研究。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回答好为谁而建、由谁来建、让谁去管的问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重在六句话:一是尊重,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二是引导,包括教育、规划和试点示范;三是激励,制定实施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政策措施;四是支持,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五是组织,包括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合作组织;六是维护,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其中最关键的是,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五)创新推进工作机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需要把各级各方面的力量激发出来,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一是目标管理,不仅有工作目标,还有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二是部门合力,省市县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三是上下联动,省市县直到乡村,分级负责;四是动态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应竞争入围,优胜劣汰。同时,必须加强建设中各个环节和建成后长时期的管理,把科学管理贯穿幸福美 丽新村建设全过程,激发持久的活力。还想强调的是,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每一个方面、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体现改革的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去推动。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深化农村改革,既要有创新精神、开拓勇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办法;又要有问题意识、底线思维,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总体看,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就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常态。新就新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新就新在把扶贫解困作为重中之重,先难后易,雪中送炭;新就新在把旧村改造作为成败之举,整体把握“建改保”,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新就新在把科学管理提到重要日程,建管并重,依法治理,激活活力。这些,至少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这个重要时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我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五大行动,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开创新的局面。(董进智)

美丽新村建设 篇2

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初步成效与主要经验

1.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初显

实践表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践时间虽然不长, 但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1)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推动, 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 小规模、分散、粗放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通过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同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推广 “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 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新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式。同时, 各地着力打造具有山水田园风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富含自然生态元素的新型村落民居,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及各具特色的产业型新村、商贸型新村和旅游型新村, 较好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和融合, 彻底打破了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1〕

(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促进了农村环境优化

各地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 通过大力新建农村公路、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渠系、硬化村内道路、建设农村户用清洁能源等, 极大地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美化了农村环境, 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增强了农村的吸引力和资源聚集力。各种资本和技术力量投入农业的积极性正在提高, 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增强了农村发展动力

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关联的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开始增强, 求发展、谋发展的自觉性明显提升, 农民传统的恋土情结开始松动, 通过流转土地, 进而农转商、农转工、农转服的越来越多, 租用土地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种养大户逐步增多, 有效地增强了农村的发展动力。

(4) 基层治理得到加强, 促进了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

实现集中居住的农民新村, 由于生产组织化、公共服务配套化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 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社区。各地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等加强基层治理, 使村民开始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问卷调查表明, 农民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满意度达95%以上。基层治理实现了由 “为民作主”向 “让民作主”转变。村民自治机制的日臻完善, 正在逐步增强农民群众自主决策、自谋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

2.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初步经验

调查表明,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试点、实践, 已经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可以复制、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初步经验。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大工作, 高度重视, 务实推进。要出台专门文件, 制定具体措施, 将各项任务指标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建立考核监督制度。形成省级抓统筹协调、市级抓指导服务、县 (区) 抓组织实施、乡镇抓项目建设、村社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2) 科学规划, 统筹推进。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后建、分步实施。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 以县为单位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 以市 (州) 为单位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做到在选址上, 突出宜居宜业, 防止一味赶农民上楼;在风格上, 突出 “微田园”风格, 防止搞城市版的新农村;在特色上, 突出农村特色, 防止照搬城市建筑模式。

(3) 坚持产业先行, 连片发展主导产业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新村是载体, 产业是支撑, 要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积极培育和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4) 创新发展机制, 发挥新型合作组织作用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积极作用。完善 “龙头企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 采用农业BOT模式发展农业产业, 减少农民的投资风险, 推动产业成片发展, 保证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和产业。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龙头, 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农民务工收入、入股合作社二次分红等措施, 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5) 注重综合配套,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加快道路、水利、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完善的布局合理的田网、水网、路网、电网, 同步建设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建立和完善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结构, 同步配套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 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我国农村实际结合不够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 但实践中却存在与农村实际结合不够的现象。一是部分新村规划没有很好体现当地文化传承和地域特征, 存在 “千村一面”的现象, 有的照搬城市小区模式, 未能充分照顾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体现农村自然风貌。二是部分新村建设十分注重房屋的外观效果, 对内部生活条件的改善重视不够。部分示范新村外观风貌整齐、整洁, 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堪与城镇比美, 但室内家徒四壁、空空如野, 甚至连一样象样的家具都没有;有的地方杂物垃圾杂存室内, 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甚至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有的建成新村中房屋建筑面积偏大。部分农房面积达200~300平方米, 不但增加了农民建房、装修、物业管理等成本, 偌大房屋与多数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部分人已在城镇购房后留下空巢老人形成了强烈反差。四是有的地方农民集中居住后, 房前屋后没有规划种植蔬菜、果树和晒粮食的地方, 不仅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也失去了农村特色。〔2〕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虽然各地在新村建设中比较注重农民参与, 但大多数还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动和号召, 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参与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农民 “被上楼、被集中”现象。与此同时, 部分农民自身也还存在 “等、靠、要”思想, “要我建”和 “为我建”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农民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时可以选择房屋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建设方式, 但在建筑风格、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农民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 对具体的建设过程缺乏必要监督。主导产业发展仍以政府单方面规划为主, 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想法和尊重农民的意愿。

3.农村产业培育不够

产业培育和发展不但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核心, 而且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长远生计的根本保证。但目前有些集聚区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 规模偏小、集聚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个别地方甚至没有主导产业, 一些主导产业存在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在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时, 多局限于赏花、摘果、垂钓、餐饮等, 鲜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等问题。

4.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金需求量巨大。但各地的试点示范或政府买单, 或整合农村各项资金, 而一旦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资金势必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受财力影响, 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 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回报低等, 对社会资金吸引力较为有限, 社会资金投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严重不足。且由于受到资金的趋利性规律影响, 不仅新村建设尚未得到整个金融的全力支持, 反而存在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资金“农转非”等资金 “失血”的现象。

5.对已建成新村管理重视不够

从各地试点、示范片建设情况看,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已建成新村的道路、公共设施虽然建设好了, 但是对维护、管理的重视不够, 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严重不足。加之由于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 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仍然任重道远。

三、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进一步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进程, 应当综合性地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切实从农村实际出发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从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 不但是党的重要思想路线, 而且是新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一是新村建设规划要注重体现当地自然特色与人文风情, 尤其要保护好村镇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二是住房设计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 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 不但新村外观风貌要整齐、整洁, 屋内生活设施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实现“表”、“里”如一和农房外观、农村风貌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三是农房建筑面积要适中, 按照农民自住或开办旅馆、农家乐等不同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不贪大求洋、更不搞 “一刀切”。新村建设要兼顾农村特点和种养殖业发展需要, 充分考虑耕种、作业半径和方便从事农业生产等实际, 绝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与农业毫不相干的新城镇。

2.充分发挥农民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 务必本着 “一切为了农村、一切依靠农民、让农民作主、让农民受益”的要求, 在符合农民意愿, 获得农民支持, 激发农民热情的基础上, 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等全过程都让农民主动参与。把各级政府的责任界定在通过财政投入、金融政策、免费设计图纸、减免税费、给予适当补贴、组织农民参与设计和对建筑过程进行监督等方式加以引导, 切实把目前部分农民存在的 “为我建”、 “要我建”思想转变为“我要建”, 让广大农民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引导下,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努力, 自力更生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

3.进一步强化对新村产业的培育

产业兴、农村兴, 必须把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放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努力搞好产业规划。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结合当地资源秉赋, 规划好新村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区域。二是根据农村实际, 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 配套建设适度集中的畜禽规模养殖小区, 积极发展生猪、肉羊、小家禽等现代畜禽养殖业。三是根据不同产业特点, 大力推广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连片发展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在产业集中区发展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 积极发展以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五是针对生产发展的需要, 大力开展科技带头人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 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快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用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农业科技服务, 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4.不断加大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新村建设中的决定性要素, 必须全方位、多渠道解决新村建设资金问题, 建立和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新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的投入引导作用, 努力增加新村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二是通过新村建设布局调整,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培育重点产业等进行招商引资, 支持、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工商资本乃至外资投入新村建设。三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权”的确权颁证, 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使农民能自主地流转或处置土地、宅基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能够自主地利用承包土地或集体土地上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四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 将一部分企业或农民手中的分散资金集中起来, 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金。五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好“两个带动作用”, 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 避免工商资本损害农民利益。

5.强化对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的管理

强化幸福美丽新村管理, 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品质的具体体现。一是积极完善村民自治。增强农民自主决策、自谋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途径, 逐步让广大农民明白自己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地位, 不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二是加强对建成设施、设备的管理。坚持建管结合, 对于道路、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网络、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要明确责任, 落实经费, 确保各项设施设备能够持续、长效发挥作用。三是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 做好农村垃圾转运工作和日常保洁。积极配备专兼职农村卫生清洁员, 为其提供必要条件, 确保其承担相应的职责。通过乡规民约或其他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 加强对农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引导与培养,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志珍.建设生态文明新村, 构筑宜居幸福家园[J].学习月刊, 2012, (02) .

示范引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篇3

主要做法

——注重特色,规划引领。一是突出川北特色。坚持“依托城镇,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的原则和规划选址、放线定点、建设风格、质量监管、奖补标准“五统一”机制,突出“三打破、三提高”,彰显川北民居特色,规划设计了青瓦、粉墙、坡屋顶、带有小阳台和小院坝的建筑结构,具有自然、仿古味道的30套民居建设方案,以及90㎡、120㎡、150㎡、180㎡四个建筑面积标准。二是保持田园风貌。因地制宜,依势布局,尽量保留石、树、塘等原有地理环境,并按房屋面积1:1的标准配套“自留地”,统筹规划“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生态庭院工程,打造“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微田园”风貌。三是坚持多规融合。按照“农民意愿、县上统筹,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评审制度,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规划统筹相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打破瓶颈,整村推进。一是集中流转土地。坚持村民“一事一议”制度,采取坝坝会、座谈会等方式,按一定价格将居住区土地集中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再按整体规划统筹流转给建房者,通过二次流转,破解了建设用地难题。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农委作规划、部门出项目、乡镇抓实施”的方式,多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村为单位,统一配套水、电、路、讯、网等“1+5”基础设施。到目前,全县新村建设共硬化村道入户路123.5公里,环境绿化23.9万平方米,配套卫生设施2800多套、垃圾站点 370 个。三是群众主体参与。民主选举村民议事小组、质量监事小组、财务监管小组和村廉勤监委,全程参与、监督新村建设,确保工程质量。

——产村一体,支撑发展。一是培育致富产业。坚持“园村相融、产村一体”理念,充分发挥国家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杜仲之乡等品牌效应,整合各类资金5.3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个、12万亩,培育壮大了茶叶、核桃、杜仲、畜牧四大主导产业,茶叶、核桃、蔬菜标准化规模种植面积分别达8万亩、3万亩、7万亩,畜牧养殖基地1万平方米。二是发展经济组织。截至目前,全县新村建设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3个、专合组织22个,有序流转土地2.8万亩。三是扶持就业创业。通过实用技能及创业培训,推广实施农村互助资金项目和农村扶贫小额保险,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扶持1.4万名农民实现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培育了1.2万个专业种养殖户。

——党建引领,完善功能。一是优化组织设置。根据区域和人口灵活设置党组织,梯次建立以核心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的网格化党委(总支),以村民居住密集区、产业发展集中区为单元的区域化党支部,夯实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组织基础。二是明确功能定位。依托党组织活动阵地,建立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1+6”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化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三是规范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目标责任、民主监管等工作制度,使党组织议事决策科学规范、工作目标责任明确、基层民主得到保障。

——居民自治,促进和谐。一是建立自治组织。由居民自主选举产生管委会,对社区进行日常管理。二是自主物业管理。推行“一长四员”(居民自主推选物业管理协会会长、卫生保洁员、绿化管理员、治安安全员、水电管理员)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每户每月缴纳一定的物管费用。三是居民自我约束。几点启示

——科学规划是前提。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前提条件,新村规划既要注重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又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因此,新村规划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必须结合县情,坚持全域、全面小康,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适当领先超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才能确保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有力有效实施。

——整合资源是保障。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凝聚强大合力。因此,在基础设施上,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综合调度、打捆使用;在人力安排上,要充分发挥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资源,在技术指导方面予以统筹安排;在产业培育上,要整合涉农项目,大力培育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致富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农旅一体化”格局,实现以业兴带动家富、人和、村美。

——党建引领是关键。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新村党的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才能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素质,在新村建设、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推进“两新”组织、园区党组织、产业党组织等体系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新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机制创新是动力。在建设土地供给上,采取集体流转土地模式,不仅能破解建设用地的难题,又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在社区管理上,通过推进村民自治,既能提升村民自我约束能力,又能促进农村社区和谐融洽;在居民素质提升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和教育活动,才能将农民逐步转型为具有较高文明素质的新型居民,做到“建设一个新村,提升、转型一批或一代农民”。

(作者系中共旺苍县委书记)

土垭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4

土垭村距南部县城17公里,共7个社,农户486户,总人口1059人,全村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7亩,现有林地面积650亩,森林覆盖率66%。2018年新建村多功能活动室1个,面积100平方米;现有村卫生室1个,面积5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个,面积1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个,面积40平方米;村社干部集中办公室两个,面积7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1个,面积40平方米;村级水泥路8条15.6公里,2017年整治和新建山坪塘1口、蓄水池3口,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人均纯收入7266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0人,2014年—2018年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在黄家梁、一斗二、七升二栽植三红蜜柚及丑柑350亩,17500株;在罗家湾新建年出栏2000头养猪场。

二、2015年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规划

1、实施扶贫解困计划:2014-2018年对83户建卡贫困户和精准扶贫户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帮助、项目支撑,干部挂、包、帮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2018年9月底全部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村。

2、实施农村住房改造:2016年农村危房改造17户,易地搬迁21户,土坯房改造11户。

3、公路建设计划:争取国家政策,力争加宽改造现有村级主要干道2.5公里,提升公路等级和质量,实现农村客运,方便群众出行,对已建成的组级公路加强养护和管理,保证晴雨畅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产业规划:①、加强对现有350亩果树的管护,提高单产量。②、种植业上加强对350亩新栽丑柑及三红蜜柚的施肥与管理,力争早日投产,在原有基础上新发展100亩。③、养殖业方面:依托现代农业发展机遇,新发展林下养鸡家庭规模户8户、养猪户4户(平均每户每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羊户2户、养鱼3户,规模化养牛场500头。

5、加强农村安全饮水:新建分散式安全饮水点3处,解决全村416户980人的饮水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6、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村上新配备2名卫生保洁员,每个湾配备保洁员1—2名,具体负责对环境知识的宣传,生活垃圾的回收与处理,逐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的处理摸式,农户自建卫生厕所,动员农户实施“五改”工程,即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及绿化美化工程,五改率达到80%以上。

7、稳定农村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300人以上,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8、加强对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幸福美丽的新村标准,逐步实现村风文明、管理民主、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

美丽新村建设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我省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加快“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以及《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结合四川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应当遵守本办法。幸福美丽新村是指保留、整合及新建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点。

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和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村的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及其他相关规定编制。

第三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应当遵守国家、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 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成果应当在村内予以公示,并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通过,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经批准后由镇(乡)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实施。

第五条 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村民大会和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同意,镇(乡)人民政府可对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涉及规模、布局等重大变更的,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六条 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规划编制资质,编制人员应熟悉农村情况。

第二章 规划编制要求

第七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按照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目的,以耕读文明为魂、村落民居为形、田园风光为韵,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

第八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坚持产业先行和产村相融,重点培育和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田网、水网、路网、电网,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第九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尊重村庄现有格局,慎砍树、慎挖山、不填塘、少拆房,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必保。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延续民居特色,体现农村情趣,不贪大求洋;注重保护历史遗存,实施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性修缮,保留并修复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和街巷空间;注重保留绿树林盘,保护古树名木,塑造“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有效体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第十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土地,少占良田,合理有效利用闲置地。严格遵循“安全至上、质量第一”原则,建设用地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行洪通道,避开各类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无铁路、过境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过境道路展开布局。

第十一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绿化、净化、美化、文化为追求。要以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推动绿化,以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推进净化,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庭园整治为重点实现美化,以乡风文明为重点建设文化。

第十二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注重深入调查,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准确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找准村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村庄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第十三条 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规划调研、编制等各个环节充分征询村民意见,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公示规划成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避免大包大揽。

第三章 规划编制内容

第十四条 幸福美丽新村规划应包括村域发展规划、聚居点建设规划两个部分。

第十五条 村域发展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业发展与增收规划

综合评价村域发展条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各类产业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就业增收措施。

(二)村域聚居点布局规划

依据上位城乡规划,结合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域总人口;充分结合村民意愿,统筹规划布局村民聚居点;明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合理确定聚居点的规模。

(三)村域基础设施规划

以改善村民对外出行条件为目的,确定对外公路、居民点主要联系路的走向与建设标准;统筹规划村域内给排水、电力电信、能源、水利、环卫等基础设施。

(四)村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明确村域内“1+6”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标准和空间配置。第十六条 聚居点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现状用地分析

根据《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分析评定聚居点建设用地条件,明确洪灾、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等的位置,确定可建设用地。

(二)现状建筑分析

对现状建筑的年代、质量、风貌及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保留、拆除建筑的位置与数量。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需明确建筑四至界线和保护范围。

(三)建筑总平面布置

充分尊重民意,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的要求,依据保留、拆除建筑,结合当地村民居住习惯和地形条件布置住宅建筑与院落,体现错落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便民利民”要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建筑。

(四)环境及建筑风貌规划

提倡本土绿化种植,提出庭院、宅间和路侧等绿化美化措施,积极推广“微田园”做法。按照“简便易行、简约实用”的要求,提出村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风貌建设指引,统一风格、色彩、高度等,彰显地方特色。

(五)道路交通规划

明确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位置、走向、宽度及平面和竖向控制;明确活动场地、集中晒坝、停车场位置及范围。

(六)市政工程规划

确定供排水、电力电信、能源、有线电视等设施的位置、规模以及管线工程建设要求;确定环卫、公厕、沼气池等设施的位置、配建标准和建设方式。

(七)村民住宅选型

提供多种农户住宅及其它主要建筑选型方案,包括标准层平面和建筑风格示意。

(八)综合防灾规划

确定抗震设防等级、工程设防标准,提出抗震、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

(九)投资估算

制定建设项目实施表,明确项目名称、内容、规模、建设要求,估算总投资量。

第四章 规划编制成果

第十七条 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和基础资料汇编。调查研究和分析资料应归入基础资料汇编,作为附件。

第十八条

规划说明书应当包括:现状调查与分析、规划思路与目标、村域产业发展与增收规划、村域聚居点布局规划、村域基础设施规划、村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聚居点建筑总平面布置规划、聚居点环境及建筑风貌规划、聚居点道路交通规划、聚居点市政工程规划、聚居点村民住宅选型、聚居点综合防灾规划、投资估算与实施建议等。

第十九条

规划图纸应当包括:(1)区位关系图

(2)村域综合现状图(比例1:5000~1:50000)(3)村域产业布局规划图(比例1:5000~1:50000)(4)村域聚居点布局规划图(比例1:5000~1:50000)

(5)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比例1:5000~1:50000)

(6)聚居点综合现状图(比例1:500~1:1000)(7)聚居点用地分析图(比例1:500~1:1000)(8)聚居点现状建筑分析图(比例1:500~1:1000)(9)聚居点总平面布置规划图(比例1:500~1:1000)

(10)聚居点道路、管线、环卫及竖向工程规划图(比例1:500~1:1000)、(11)聚居点综合防灾规划图(比例1:500~1:1000)、(13)聚居点住宅选型及其他建筑方案示意图(14)聚居点鸟瞰效果图及重要节点景观效果图

第二十条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分析图,也可以对上列图纸进行拆分表达,但必须保证图纸内容不得缺少。

第五章 附 则

文明新村建设 篇6

机关各科室、各分场、生产队、各企事业单位:

《武湖农场2009-2010文明新村实施方案》已经农场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执行。

湖北省国营武湖农场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三日

武发【2010】8号

关于成立五湖农场文明新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支部:

为加快推进武湖地区“一主三化”示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强和改进文明新村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武湖农场文明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通知如下:

组长:周少敏(农场党委书记)

邬学敏(农场场长)

副组长:喻大敏(街工委副书记)

彭威胜(街工委副书记)

谢双莲(街工委宣传统战委员)

成员:马晓峰(街党政综合办主任)

胡学华(农场民政办主任)

孙练兵(农场财务科科长)

雷建明(农场城投公司经理)

彭冬华(武湖城管负责人)

陈勇桥(农场农业科科长)

万恒海(武湖土管所所长)

刘斌(武湖教育总支书记)

余大清(农场综治办主任)

肖仁亮(农场文化站站长)

邓思起(武湖卫生院支部书记)

陈代官(武湖司法所所长)

张斌(农场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王治华(农场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宣传干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谢双莲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胡学华、张斌、王治华。

中共武湖农场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关于表彰张湾队、江咀队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支部:

2010年,在全场上下的努力下,在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明新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力的推进了我场新农村建设,张湾队、江咀队以“四通四改一化”,大力改善湾村环境,推进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主的创建活动,实现了环境面貌与文明水平的同步提升,为表彰先进,经农场研究决定,授予张湾队、江咀队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称号!

农场党委希望,受表彰的单位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上台阶。各单位、生产队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成功经验,努力为我场文明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武湖农场委员会

湖北省国营五湖农场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二日

关于表彰高车中心村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支部:

2009年是我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全场上下的努力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明新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高车中心村通过采取“迁村腾地”,突出规划先行、“五个统一”、群众自建、村镇建设与文明建设同步的模式,积极探索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为表彰先进,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授予高车中心村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称号!

农场党委希望,受表彰的单位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上台阶。各单位、生产队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成功经验,努力为我场文明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武湖农场委员会

湖北省国营五湖农场

美丽新村建设 篇7

1 脱贫攻坚主要情况

1.1 概况

县委、县政府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县级与乡镇、乡镇与贫困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 认真规范开展精准识别工作, 贫困户100%建档立卡, 相关资料完整。产业扶贫、电力帮扶、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爱心结对帮扶、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帮扶等“六大扶贫帮扶行动”有序推进。积极申创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尤其在产业扶贫上, 抓紧实施“农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 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改革为推手, 因地制宜发展传统产业和特色经济相结合的高原地区产业扶贫之路。

1.2 经验做法

1.2.1 扶贫对象精准

深入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再回头看”, 按照“六看”“八比对”和相关识别标准, 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再核查、再比对。

1.2.2 项目安排精准

制定《金川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2016~2020) 》, 覆盖基础实施、产业发展、生态旅游、能力提升、新村建设五大扶贫工程, 明确受益对象、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责任分解等。

1.2.3 资金使用精准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在县本级财政极其紧缺的情况下, 每年挤出一部分资金投入扶贫事业。

1.2.4 措施到户精准

根据贫困户脱贫需求量体裁衣, 对应“五个一批”行动计划, 提出具体帮扶措施, 做到一户一本台账。

1.2.5 因村派人精准

坚持“因村派人、按需选派”原则, 对驻村帮扶干部实行“统一安排、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评”, 选派22名县级领导、47名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乡镇、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组建52个驻村帮扶工作组, 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

1.2.6 脱贫成效精准

建立健全脱贫验收评估机制和动态统计监测机制, 对已摘帽的贫困村, 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 制定后续帮扶措施。对已脱贫的贫困户, 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相关政策, 扶上马送一程。

1.3 主要问题及建议

1.3.1 问题

1.3.1. 1 高半山和边远牧区扶贫面临挑战, 全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 缺乏主导产业, 收入来源匮乏, 且空间跨度大, 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 扶贫成本高, 脱贫致富难度较大。

1.3.1. 2 个别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思想保守, “等、靠、要”思想严重。

1.3.1. 3 处于贫困线临界值的易返贫, 群体不稳定, 部分农户年收入刚迈过贫困线, 无法直接享受脱贫攻坚带来的政策红利, 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他们抗灾、抗风险能力弱, 极易返贫变成弱势群体。

1.3.1. 4 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相对滞后, 全县肉牛冷配点只有18个, 开展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的地方也较少。

1.3.2 建议

1.3.2. 1 坚持以产业扶持为主, 资金扶持为辅, 因地制宜选择扶持产业, 采取先试点、再整村推进的方式, 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逐步形成脱贫产业, 最终实现脱贫。

1.3.2. 2 强化政策引导, 充分尊重贫困户自身需求, 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销售渠道、市场风险等后顾之忧, 建立医疗、教育救助资金, 以防返贫现象。

1.3.2. 3 重视扶贫惠民政策可能存在的矛盾隐患, 强化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 充分发挥非贫困户的能动力, 重视亚贫困户的生活生产, 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纠纷。

1.3.2. 4 强化培训, 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在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基础上, 增加冷配点, 分片区建立猪、牛冷配站。积极推广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技术, 建立跨村专业合作组织, 扩大成员规模, 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2 农村改革主要情况

2.1 农村土地确权

2.1.1 基本情况

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基础上, 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县现已完成17.3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土地确权, 2016年将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2.1.2 主要做法

2.1.2. 1 注重政策宣传

组织召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动员大会和推进会, 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展板、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2.1.2. 2 保障工作质量

实行县、乡、村三级挂钩责任制度, 县级负责人与乡镇领导挂钩、乡镇领导与各村挂钩, 层层落实责任到村、到户, 坚持进度服从质量, 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2.1.2. 3 及时化解矛盾

动员村里的老干部、党员组成“理事会、监事会、议事会”等组织, 对村民进行约束、监督、调解。

2.1.3 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量大, 内容多, 程序复杂;土地承包争议大纠纷多, 调解难度大;当前农户户主、青壮年劳动力多不在家, 把承包地周边农户聚齐并现场确权极为不易;资金需求量大, 由于县财政财力严重不足, 影响工作进度。

2.2 村级财务清理

2.2.1 基本情况

积极探索乡村财务管理制度, 探索“村财民理乡监管 (5+1) ”模式, 为乡村级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2.2.2 主要问题

村集体资产不足, 无经营性资产, 大量国家投入形成的资产未被纳入资产核算;村财会人员变动频繁, 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监管力度不够, 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村账乡管中衔接较差, 财务混乱, 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监管有待于加强。

2.3 农村土地流转

2.3.1 基本情况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4 421亩, 主要为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拍卖等形式。以出租居多,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50%。

2.3.2 主要问题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规范, 中介组织、服务、监管体系不健全, 政府管理作用不明显。

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4.1 基本情况

全县有承包农户15 993户, 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72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部级示范社1家, 省级示范社4家。

2.4.2 主要问题

多数合作社成员数量少, 无法纳入国家扶持范围, 产品层次低,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大多数经营主体属于资源型、初加工型企业, 管理结构薄弱, 缺乏开发高质量产品、培育自主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县财政困难, 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社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2.5 创新经营机制, 实施“返还式”扶贫模式

为有效整合资源, 推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有的乡大胆探索实施“返还式”扶贫模式。将补助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 受益户将资金按一定比例分年度向村集体返还, 村集体将回收资金进一步用于产业发展或壮大集体经济, 形成“滚雪球”式的发展, 受到养殖户和村民的广泛认可。

3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主要情况

3.1 成效

2012年, 金川县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 全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先后投入各项涉农资金12.4亿元, 突出抓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基层治理等工作, 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农牧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3.2 经验做法

3.2.1 突出抓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突出“五改两建, 调结构, 强配套, 促增收”主要内容, 全域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3.2.2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村、通组、入户硬化路建设, 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三个百分之百”, 开创“建、管、养、运、安、业、美”七位一体新模式, 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高度评价, 被省交通运输厅誉为“全省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典范”。投资2亿元, 推进崇化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以沼气工程、生物质炉及太阳灶工程为重点, 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和清洁能源。完成109个村的生态绿化建设, 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以上,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

3.2.3 全力抓产业发展建设

实施“农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 着力培育雪梨、酿酒葡萄、泡菜、芳香、中药材、畜牧和林下“七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劳务经济, 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11类公共卫生服务。

3.3 主要问题

3.3.1 发展不平衡

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薄弱, 河坝地区比高半山地区发展快, 农区比牧区发展好, 县城周边比边远地区发展快。

3.3.2 产业层次低

缺少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市场信息不对称, 既无附加值产生, 也无利润增长空间。

3.3.3 人才队伍欠缺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农技人才队伍存在断档、退化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美丽新村建设 篇8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3个国家派出人员参观、学习和取经。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科教结合、科教兴村活动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一、新村运动的发展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一)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二)扩散阶段(1974—1976年)。在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三)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的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四) 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五)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和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效益

新村运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一)改善农村公路。新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农民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新村运动发起后,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妇女活动在新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住房条件。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质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三)农村电气化。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四)农民用上自来水。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

(五)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团栽培”方式。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

(六)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已从1994年的35%增加到50%。

(七)农协组织迅速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

(八)兴建村民会馆。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

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民的购物时间。

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协调和推进的某些使命,国民及非政府组织已有能力自主开发一些活动,于是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和完成。然而,因为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仍需要政府的一些保护和扶持,并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韩国历届政府始终加以高度重视和努力施行。进入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以促使新时期韩国农村与新村运动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韩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从2004年到2013年将投入119万亿韩元。

三,韩国新村运动对海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可以看出,韩国通过新农村运动,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看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海西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对于海西地区来说,也由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投资,努力做到改善农牧民的路、水、电、通迅等和兴修渠道、沼气池等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发展农牧业创造基本条件。

(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针对海西地区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发展不同的特点,先要对其按发展现状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不同程度类别的村,如富裕村、半富裕村、贫困村等,针对他们发展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按一定的步骤周密地进行各项工作,以达到整体推进。

(二)加强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努力构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保障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进一步创新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绩效。

(三)努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制定柴达木特色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引导农牧民大面积种植柴达木枸杞、甘草、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材和经济可观的亚麻、食用葵和油葵;建立优质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露地种植莴笋、甘蓝、芹菜、胡萝卜、青萝卜、紫皮大蒜等反季节蔬菜,大面积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高产牧草,为牧繁农育、自繁自育和农区养殖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

(四)建立健全农牧业协会。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思路,组建和创办各类协会,为农牧业产业化永续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协会的管理和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通过各类协会的组建和创办,实现党建与经济工作的双促进。

(五)强化民主,完善农牧区管理制度。在充分利用各村党员活动室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措施。通过召开党员及全村的各种会议,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等,进一步调动他们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本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继续发扬柴达木精神,培育适合海西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精神。针对海西特点,应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团结、勤勉、协作”,以此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

上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的困境及初探下一篇:力的相互作用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