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2024-10-27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通用8篇)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篇1

根据统计资料,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12年的680万,这项统计表明,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与此同时,市场化就业也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求职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就业市场更加青睐高素质多能力的劳动者。大学生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在市场中获取工作机会及之后职业发展。因此,在当今就业形势变化的幅度与强度增大的时代,大学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并着眼于未来发展,正确对待就业能力开发问题。同时,高校等相关社会机构和团体也必须对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持续的给予关注并深入研究,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在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本文拟以ZF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为例,在理论引述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所裨益。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的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认知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关注他们的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瑞士专家戈德斯密德指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的内在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自如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敏锐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而合理的工作方法五个元素。[1]1991年,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对本世纪近20年来美国教育的现状和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认为21世纪就业人员应具备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五大能力是指:资源统筹能力;善处人际关系(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三大基础是指:一是能力基础,既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能力的基础;二是思维基础,即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三是素质基础,即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诸素质基础。[2]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长期拥有这份工作,并能够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和自如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能力。[3]我国的学者则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与职业相关联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能力,更是一个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两个方面,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实际体现,如由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因素组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亲和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4]

就内涵而言,我们可以把上述这些与就业相关的能力分为三大类型:一种可称之为道德能力,如诚信品质、职业道德等;一种为适应能力,如沟通和亲和等;还有一种为业务能力,如创新和实践等。前者为安身之本,后者为立命之基。前者多为内隐的道德能力和尚待开发的其他能力。而就尚待开发的能力而言,即就是通常被称之为“潜能”的诸种能力。

潜能是蕴含在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智能“仓库”中的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智慧总和,通常被界定为是储存在一个人身上的尚未被释放出来的各类能量。[5]美国著名潜能理论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各种有效的训练,因此潜能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以此而推论可知,就业潜能是指存在于个体中的潜在的能力,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培训,在今后就业时和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发挥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高校在学生就业潜能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学生不断的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社会实践和心理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和探索的漫长历程,其可贯彻实施于学生时代的每个时期,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系统、科学的开发大学生就业潜能并没有引起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首先,学术界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的积淀,所有的工作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缺乏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相关培训和锻炼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规划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制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和职业化、专业化指导队伍的缺乏,以及陈旧的教育模式,目前高校相关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需要。再次,尽管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开发学生的就业潜能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被学术界和一些高校相关工作人员所重视,但是,毕业生就业率仍然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放在抓就业率上,忽视了高校整个教育阶段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有利于人才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大学生就业潜能的开发应该引起学术界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三、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能力要求,这些要求被称为职业素养和个性特征。除了很多可迁移的能力和品格外,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有职业领域独特的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和品格。根据ZF大学历年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来看,目前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途径为考取公务员,近三年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达到40%;毕业后直接从事律师职业的约为10%。不同的职业趋向要求毕业生具备不同的技能,高校应以此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实现职业目标。

各类公务员,尤其是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在我国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必须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承受各种压力,尽力以其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职业道德、精良的职业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望。[6]就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而言,法官和检察官首先必须具备政治鉴别能力,把握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司法的性质和方向;其次要具备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道德能力;第三要具备沟通协调及时化解纠纷、维护稳定所要求的社会适变能力;第四还要具备精通法律、改革创新、促进法治业务能力。

在社会各类职业中,律师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社会较为看重他们的业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律师道德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次要的,只是职业生涯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业务能力。一般认为,一名合格的律师,一是要有持续高效的学习和钻研能力。作为律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二是缜密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人最核心的素养,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三是娴熟练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律师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必须练就与各种人沟通的能力;四是流畅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律师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撰写法律文书是从事法律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五是应变能力。与其他职业相比,律师将会更频繁地面临突发状况;六是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一名律师,要迅速找到、找对、打造共同成长的团队。[7]

从社会职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不论是公务员还是律师,他们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共同的,只是不同的社会职业环境下其侧重点有所区别而已。概括而言,这些能力可具体表述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业务表达能力等等,涵盖道德、社会适变和业务能力的各方面。

四、增强毕业生的道德能力:来自ZF大学的一项调研

根据调查资料,ZF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仍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毕业生的岗位选择领域呈现拓宽的趋势。根据就业单位的信息反馈,一致评价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业务能力如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具备较强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道德能力如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奉献精神等。

为了及时的获得毕业生就业反馈,2003年以来,ZF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调研活动,多次组织相关用人单位举办人才培养及就业座谈,一起探讨大学学生的培养模式,研讨大学生政治品格与思想道德与成才就业的关系,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思想状况和业务表现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并就学校今后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加强毕业生的道德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首先,根据座谈会上的就业反馈,用人单位在选拨毕业生的时候,专业成绩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而不是唯一录用依据。“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会写文章”是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毕业生时的重要标准。基层单位选择毕业生时往往会注重道德人格,“踏踏实实”、“比较敬业,比较能吃苦”;其次就是“文笔比较好,会思考问题,会总结工作。”

其次,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育手段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毕业生一般都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社会适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滞后和不良思潮的影响,有很大部分毕业生的道德能力出现了滑坡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理想虽然远大,但是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态度好高骛远。由于现实社会和他们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想法差距比较大,因而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许多反常表现,就业后不能处理好做成大事情和实际工作中的琐碎事务的关系,不愿意做小事,不能脚踏实地。例如,在基层法院,大学毕业生要从书记员的工作做起。但是有个别毕业生表现出了个性方面的缺陷,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给予适时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社会、注重务实从基础工作做起的从业观念。

第二,诚信等社会公德观念淡薄。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误导作用,使其不再把诚信当成一种品德。不正确的判断导致其行为偏差,最后得不偿失,于己于人都不利。正是鉴于这一实现,现在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品德。但是实际招聘中仍有很多不诚信的问题出现,比如简历水分太大,签约后不履约,签约期不满无故违约等情况给单位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如果单位接收的学生不能将个人的诚信问题处理好,其在单位工作后实际上对内对外都无法开展工作,对单位在社会上的信用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学校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第三,过于注重现实的回报,奉献精神不够。毕业生在学校中接受到的公平教育观和单位现实工作中的公平观是不尽相同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往往会强调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回报,缺乏奉献精神。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回报观念”,即多强调奉献精神,并告诉他们,绝对的公平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存在的,这会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时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打击。

再次,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能力观念,因为德才兼备是用人单位选留人才的重要根据。另外,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灌输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实践实例。诚信它不是口号,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中的。用实践中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确立真实、正确的道德能力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最后,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结构和人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确保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道德能力培养的关系。高校应该努力克服学校教育中重学术科研发展,轻教学中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整体发展观念;转变重学术骨干带头人的培养,轻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师资培训模式;改变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轻道德、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学校道德能力培养工作不仅要体现在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教育中,还要渗透到学生的专业、科研教学中,努力实现全校学生道德能力提升的全员化。

第二,努力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内容,增强道德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要能做到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及方式就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相关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培训,了解当前社会现状,了解社会思潮,了解社会实际生活,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指导教育。同时,道德能力培养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适合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就业求职为例,对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士以及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代表到学校做讲座,或者邀请他们在就业求职辅导课上为在校同学进行生动的讲授。只有从实际出发,用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告诉他们一个具有诚信的人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差别,这样必定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加强学生活动和舆论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等组织所举办的各种学生活动在同学中的影响很广,学校各种报刊在学生中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各种活动和新闻舆论在树立校风、增强学生是非感、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要多组织能够形成良好校风,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络、校报、各学院院报、学校宣传橱窗等舆论宣传媒体要成分发挥树立典范、弘扬正气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道德教育队伍是学生道德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师资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重视这支队伍的培训学习,创造必要的进修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解决好他们的待遇(职称等)、出路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把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参考文献

[1]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东北师范大学.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东北师范大学.

[4]王顺茗.试论潜能开发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08.11(上旬刊).

[5]徐振寰,李俊庆,田茂胜主编.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6]蔡荣生,解廷民.法律专业学生求职规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法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篇2

法学教育缺乏准入机制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国家和省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控制学校的校级官员任命、人员编制、招生人数、教育经费等重大事务,对学校的法学教育行使着直接的控制权,学校在很多方面只是主管部门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方式,难以自主发展。

院系设置利益驱动明显

近年来,法学教育的经济导向更趋明显,各院校纷纷设置法学院系,不同成本却获得相同的收益,同样学位不同“含金量”,出现了经济学上所称的选劣不选优的“逆向选择”现象。

蓝皮书同时指出,过去中国的法学教育集中于高校的法学院系,教育层次也以本科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形式的法学教育纷纷出现,呈现出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共5个层次,法学教育层次、形式和机构之多、之乱罕见。一些院校在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法学院系或者法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

法学教学脱离实际

我国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多都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专业,成为制约中国法学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加之各法律院系的教师绝大多数以理论知识见长,对法律的实际运用所知甚少,法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弊端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

法学就业率文科中最低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3

法学专业虽然是文科中的热门专业,但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显现。由于法学专业投入少成本小,有师资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基本都开设了法学专业。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为292所,增长到559所,如今全国已有610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每年法学毕业生达到10万多人。

传统观念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会从事法官、检察官等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业。因此,很多家长和考生偏爱法学专业。报考法学专业也希望毕业后做法官、检察官、高校教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实际上,这些工作对院校背景或学历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随着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公、检、法等单位人员逐渐饱和,从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一、公务员

主要包括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毕业证”绝对不是“职业准入证”。司法考试可以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考试,这个考试过关率在30%左右。当然,想进入公、检、法这样的单位,除了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外,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

二、律师

律师既不像公务员队伍那样难进,又是法律专业的对口领域,是很多年轻毕业生的主要选择。黎律师表示,律师是个经验型行业,收入参差不齐。根据工作经验、能力大小和所涉法律领域的不同,律师的收入有很大差别。按北京的情况来看,顶尖律师一年收入1000万元不成问题,但大部分小律师和见习律师每年可能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三、公司法务人员

公司法务人员也是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个领域,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例如,各大国企、银行、外企、一些大型的私企,内部都会设法务部门,专门处理企业所涉及的法律事物。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的法律事务部门,但一般政府部门对学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不是普通本科生能达到的。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解析 篇4

“法学怎么了?”这或许是当下所有关心法学的人最想问的问题。怎么就从红极一时的“专业龙”变成了“专业虫”?怎么就从耀眼的“就业精英”变成了垫底的“就业劳工”?怎么就业已冷到哈气成冰,每年却仍有那么多考生报考得热火朝天?法学“病”了吗?该如何“诊治”?法学的出路在哪里?谁才适合读法学?今日升堂,我们一起“提审”这个曾让那么多人痴迷,又让那么多人叹息,并正被更多人追觅的法学专业!

“案由陈述”:一位“法学遗民”的2009

对于济南某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贺红来说,09年是极为忙碌和纠结的一年。“过完年回到学校就开始忙着准备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没有通过‘一面’。后来又准备学校组织的‘三支一扶’考试,还是没过。”说起09年几次重要的考试,贺红表现得很平静:“这些考试本来就是撞大运,得之是幸,失之也不痛!”

但是,在跑了几次招聘会后,贺红无法平静了。“从5月下旬起,我和同学就开始跑各种招聘会,但每次转下来,都很受伤,因为招聘会现场根本就看不到招法学学生的单位。”后来无奈之下,贺红改变了原来只找专业对口工作的想法,把就业目光拓宽到了相关文职工作。但是,应聘别的工作,面试官又嫌她的法学专业不对口,再加上是应届毕业生,所以并不顺利。“直到参加了7家公司的面试后,我才终于在济南一家商场找到了一份当营业员的工作,月薪1200元,仅够花销。”说完这些,贺红的情绪明显低落。“我不明白,我怎么突然就成了‘法学遗民’了,法学不是个非常抢手的专业吗?!”面对贺红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得对她的QQ签名“希望乱七八糟的2009年快些过去”回复:“2009的冬天来了,2010的春天还会远吗?!”

“一审就业”:谁动了法学的工作奶酪

事实上,像贺红这样“被法学遗民”的人并不在少数。2009年10月27日,由就业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编著的《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外公布,北京地区法学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1%,低于平均就业率7个百分点,失业率高居榜首。这并不是北京特有的情况。早2009年6月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个全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明确指出,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在11个专业大类中排名倒数第二。这一统计也意味着,在2009年,至少有1.8万的应届法学毕业生和贺红一样,“被法学遗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麦可思随后又推出了“专业红黄绿榜”,法学被明确列为“红牌专业”,即“连续两年位于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事实上,法学专业已是连续三年就业率排名倒数三位:除了2009年的倒数第二,还有2007年的倒数第三和2008年的倒数第一。

是谁动了法学的就业奶酪?长期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曹义孙直言,“太多院校跟风设置法学专业,致法学专业太多太滥”,才最终导致法学这块“优质蛋糕”变了味。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未对高校设置法学院系设定统一标准。设置法学专业的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也使得我国高校出现许多“法学专业目睹之怪现状”,如一些理工院校为升综合大学而设法学;一些专科院校为提升品牌而设法学;一些院校虽设有法学,却没有专职教授,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法学老师等。

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畸形的膨胀轨迹也对此观点进行了佐证。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05年约为560所,4年所增数量几乎与过去20多年积累的数量持平;截至2008年底,该数值更是达到了634所,法学一跃成为了目前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至此,我国高校的“法学大跃进运动”也成功完成了三级跳。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万左右的法学本科在校生和22万左右的法律专科在校生,比30年前增长了200多倍。一方面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招生量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却是“步履蹒跚”,这就把大量“法学遗民”堵在了就业的高速路上。

山东今海瑞律师事务所赵正东律师则是从教学内容上对“法学就业蛋糕变质”进行了分析,“如今本科的法学教育属于通识教育,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14门核心课程成是法学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主要‘干粮’,每种干粮都吃一口,却没有吃透任何一种。当别人问起味道时,就只能说大概感觉了。”赵正东律师用了一个“浅尝干粮”的例子对法学专业的“万金油”尴尬进行了比喻。“另外,我国属于大陆法系,教学注重对法学理论的研究,但是,法律工作却尤为注重经验的积累。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到企业干法务,还是到律所当律师,再或者到法院、检察院工作都需要大量实践经验,这也是现行法学教育和法学就业脱节的地方。”事实上,对于法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不符的问题,法学界早有微词。曾先后担任中国两大知名高校——中国政法大学和山东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教授就一直主张,“应将目前的‘学术型法学教育’转变为‘职业型法学教育’”,即在法学的本科教育中,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

究竟是谁动了法学的就业奶酪?答案还在不断添加中,但可以确定的是,法学的就业奶酪确是已被人动了,而且面目全非。

“二审报考”:谁才是真正的法学Mr.Right

在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法律门前》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下人请求见法,法的守门人告诉他不能进。乡下人不甘心,他倾其所有,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守门人心安理得接受了所有的东西,却从不肯放行,每次收礼时他都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

事实上,发生在“法律门前”乡下人和守门人之间“进和拒”的故事,也正在许多高三生的身上上演着。这其实又是一个法学版的围城故事,城内城外两个季节截然不同。城内,法学的“就业之冬”让所有人不寒而栗;城外,却是一番报考“热火朝天”的景象。“新浪高考”和搜学网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在各省录取分数最高的30个专业中,北京大学的法学专业出人意料折了北京文科专业录取分数的桂冠。

“当时确实没有其他特别适合的文科专业,而且我不信我就是失业的20%。另外,学法学一旦做出头,前途肯定比其他专业要好。”贺红在解释当初为何明知法学就业率垫底却仍选择法学时如是说。其实,如贺红这样“不服软”且痴迷于法学“精英外表”的同学还有很多。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总能听到同学们类似的心声:“就业率不是还有80%的嘛,我肯定能在100个人里排到前80!”“学法学以后可以当法官、检察官,还能做律师赚大钱,所以我要报法学!”

然而,济南大学法学院的张闻老师却告诫说,“报考法学决不能只靠一时兴起和只看到法学光鲜的一面”,因为报考前的热情并不足以为之后4年持续加温。法学仍属相对枯燥的专业,虽然人们认为的“学法学只要记性好,会背书就行”的观点是片面的,但,面对诸多需要掌握的法理、法学概念、法律条文以及司法解释等内容,该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还需要对法学有较大的耐心和持续热情。此外,法学毕竟是一个社会学科,需要与社会进行大量沟通。赵正东律师还建议:“选择法学的同学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好还是强一些,从我带过的法学学生来看,性格相对外向、行事果断、有辩才的同学更容易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

谁才能成为法学真正的Mr.Right(对的人)?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但是,在选定法学作为自己的“青春舞伴”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是否真的已准备好成为法学的Mr.Right,那么,这首由你和法学共同谱就的“与法共舞”舞曲才会更加绵长。

“三审大学”:谁来做主我们的法学

与“法学遗民”贺红的遭遇不同,同班同学王海的2009年则并无太多波舛。5月份正式与济南舜泰律师事务所签订任职协议,9月份参加被诸多考生称作“魔鬼考”的司法资格考试,并以高出资格线32分的成绩顺利过关,再经一年的律师实习后,他即将正式成为该所第36位执业律师。

对于同学们冠以的“法学顺民”称呼,王海并不认同,他觉得自己的法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寻找各种与法学有关的实践机会”,但是,作为一个大二法学在校生,这样的机会并不好找。“去律师所,别人觉得我们道行太浅;去大企业,没有空职;去小公司,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岗位,并且老板还害怕我们把他们的员工教成‘刁民’了!”说起当初找实习单位时的辛苦,王海至今心有不平。不过,靠着这种韧劲,在大三下学期,王海最终还是打动了现在所任职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成为所里一位“打杂的”。虽然是个“打杂的”,但王海还是兴奋不已,“接触了案子,才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法律人了,每天一睁眼脑中想的全是案情,想的全是如何找案子的突破口。”实践的兴奋同时也催促着王海理论的进步,“因为要‘办案’,所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必须去学,我是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总是要问很多问题),是图书馆阿姨眼中的‘拖拉学生’(总是走得最晚),还是同学们口中的‘疯’一样的学生。”最终,王海成功了。

对于王海的成功,北洋律师事务所的廉卫涛律师认为非常值得肯定,“其实,王海的学习模式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教学方式非常类似,也就是在案例中贯通理论知识。一件案子的成功处理,几乎会串联起大部分大学所学知识,从写诉状开始,到证据的收集,再到辩词的梳理等,这一系列活动就像是‘知识大汇演’,对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廉卫涛律师也指出,王海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并不是所有法学专业的同学都可以模仿王海,而且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实习单位。同学们最好还是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奋斗方向,比如,性格适合从政的同学,就可以在平时多关注时政,多练笔,为公务员考试打好基础。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把未来握在自己手中。”

谁来做主我们的法学?王海用行动给出了一个嘹亮的答案,自己。而之所以选用王海这样一个暖意融融的例子结束此次对法学的“提审”,也是想告诉大家,虽然“法学之冬”足够严酷,但只要能够找准适合自己的路,坚定走下去,我们的法学就仍由我们自己做主。毕竟,一个大国的民主法制梦想,正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去追逐,去实现。

问计“旁听席”: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法学

对法学的“提审”虽已结束,但法学的明天仍将继续。拿什么“拯救”我们的法学?学习法学需要注意什么?怎样学才更利于发展?现在,我们就来问计“旁听席”,请一直默默关注和关心法学发展的“庭审旁听者”献计、支招。

虽然现在法学正处于“就业冬天”,但是,如果同学们能在报考时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发展的院校,那就像是给自己加了件御寒的冬装。说起我国的法学院校,自然就不能不提在法学江湖中,地位尊崇的“五院”和“四系”。“五院”分别是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不过“五院”现已全部更换名号,分别是:

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四系”则是:北大、人大、武大和吉大的法律系。据悉,“五院四系”的法学毕业生目前仍是就业市场的“宠儿”。

当然,除了“五院四系”,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法学院校。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培养标准就是“三精通”法学人才,即精通外语、精通国际经贸业务、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因此,英语底子较好并希望在国家经济法方面有所作为的同学不妨一。南方医科大学利用自身医科院校的优势,将医学和法学相结合,医、法交融,所培养的学生既懂医又懂法,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优势显著;南京师范大学则推出了“法学-外语2+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校后,先进行2年不同语种的学习,2年后再进入法学专业学习,毕业时颁发法学学士毕业证和法学专业毕业证。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济南大学就业辅导教师钟诚

法学专业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就需要注意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要成为学校的“法学活跃分子”,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辩论会、模拟法庭,还是假期的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都应积极参与。大

三、大四的学生可以公民代理的身份为那些没有钱请律师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做一名社会法律工作者。学以致用,既能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法学知识。岂不是一举多得!选择了法学专业,就是要比别人多付出汗水和心血!——北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廉卫涛

企业所需要的法学人才,一方面是要实践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够掌握多一点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我们公司是做计算机软件的,如果前来应聘的学生谁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比较精通,当然,这个知识不是指聊QQ、上开心网,那么他被录用的机会就比较大。现在是个交叉融合的社会,法学人才也需要能够掌握多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杭州天宏达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常惠

对有志于从事法律工作的同学来说,司法考试是一道入行的“门牌”,没有这张“门牌”,就难以跨进法律这个门。这其实也是70%的法学专业同学必须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篇5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但从目前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就业状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总体就业率低;二是行业内就业率低;三是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从2016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总体的就业率为41.77%,而行业内就业率仅达到34.17%,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更是低至3.8%。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民航行业就业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更是跌至不足40%。例如:法学院2014年毕业总人数72人,一次就业率55.6%,行业内就业率40.8%。2015年毕业总人数75人,一次就业率57.4%,行业内就业率24.7%。2016年毕业总人数80人,一次就业率41.77%%,行业内就业率34.17%。

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学业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抱有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这集中体现在入学教育满意度低、转专业申请人数多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准方向,树立目标。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法学教育民航特色不突出,与民航行业结合度不高。目前我校法学专业虽然有统一安排的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只面向法院、检察院等公检法机关,而没有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单位。其次,教学体系与民航行业实务的结合度不高。目前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仍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14门核心课程,辅之以配备相关航空法领域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是行业内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经常运用到的,理论学习和行业实务存在脱节的现象。第三,学生求职缺乏引导,求职方向存在误区。很多毕业生只关注狭义上的“对口”岗位,即各民航单位的法务部门。但事实上,民航单位的法务不仅岗位少而且人员流动率较低。其实航空法律实务中涉及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商务领域才应该引起更多毕业生的关注。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路径设想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入学教育效果,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工作。新生入学之初是建立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的最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做好入学教育:首先,邀请专业负责人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建立专业认同感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让高年级优秀的学长学姐介绍成功经验,在如何规划大学四年时间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们向优秀看齐,向榜样靠拢,为建立专业认同感提供现实条件;第三,邀请优秀校友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为同学们介绍职场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发展目标、获取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提供方法和依据。

2、依托社会实践,尤其是行业内的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与民航行业和社会现实需要脱节。改进这种现状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的功能,尤其是要加大行业内的实习实践,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将现有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律实践活动真正办好、办实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思路,争取与航空公司、机场等行业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岗位,争取内部招聘机会,积极且有针对性地向行业内单位输送优秀人才。在联络实习和就业岗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放宽视野,从原来只跟法务部门接触到更广泛的与人力资源、商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洽谈并争取建立合作机会,更积极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有序开展。

3、改进奖励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法学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展综合性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作为民航类院校尤应如此,为配合这样的育人目标,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制度,在保证学生本专业学习绩点高、学习能力强的前提下,着重奖励那些在课外注重发展综合素质的同学,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创新创业项目、或在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引导学生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掌握多门技能,真正实现全面综合的发展。

4、建立和拓展课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拓展行业知识学习,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就目前看来,仅仅单凭一门《民航概论》课程要使学生真正了解民航还远远不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些民航专业类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民航类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同时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建立跨学科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综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及影响力,归根结底是要加强专业认同和自信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入学效果、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行业内实习实践、改进奖励激励制度、拓展课外学习平台等多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将法学专业与行业特色相结合,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做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这主要是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社会需求和民航发展相对接,民航特色不突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探讨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民航,法学专业,就业,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林泉.民航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理论建设.2013(1)

[2]郝秀辉.中国民航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法学本科教育目的的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0(02):44-47.

[3]包姝妹,王凤珍.论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1:88-89.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篇6

现行考试录用制度的状况

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说”影响,许多高等院校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确,我国的司法系统需要大量的法学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充实到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岗位当中,改变了公检法系统由大量转业军人担任警察、法官、检察官的局面,使我国的司法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自《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行业的就业门槛要求首先必须具有本科文凭的同时,国家整合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实行三考合一,建立了我国法律职业准入制度。被誉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资格考试,成为将大量法学专业学子拦在就业门槛之外的“拦路虎”,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法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法学教育尤其是处于法学教育基础性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日益凸现。

首先,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其主要就业去向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等。那么,作为法官、检察官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确立为我国选拔优秀人才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其考试科目的设定、考试方式、程序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公正?笔者认为是有待于进一步考查的。

其次,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不仅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还要通过“第二道门槛”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资格考试。许多招考单位在报名条件中就明确表明只招收具有司法资格的人员或者具有司法资格的人员优先录用。但应届高校本科毕业生当年能够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人屈指可数,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不能通过司法考试也很“正常”。许多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大门的同时,又开始进行不懈的努力了――为通过司法考试而奋斗!

考试录用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矛盾

两道门槛将大量的学子拒之门外,我们不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经过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生却不能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呢?是我们的考试存在问题还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从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全国绝大多数法学专业在必修课的设置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国家教育部确立了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即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学、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其他的选修课则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应当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于人才培养是有利的。

其次,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情况看,目前关于公务员的考试有国家招考和地方招考两种。包括第一轮的公共基础知识笔试和第二轮的专业知识笔试及面试。其中第一轮考试的科目主要是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而职业能力测试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申论主要检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这些考试内容对于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大部分课程在校期间学习过,即使没有专门的学习过,通过自学也是可以掌握的。然而关键是第二轮的专业知识考核和面试,通过率就不容乐观了。笔者所在的高校法学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第一轮通过率能达到80%以上;而到了第二轮之后能够真正被录取的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公正等因素之外,确实存在着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缺失。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考核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际的应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把握,在这方面,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多数学生没有受过面试的培养和训练,不知该如何应对面试所提出的问题,高校中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还是限于纸上谈兵,缺乏可操作性,真正到了面试的考场,学生不能自如的应对。因此,真正能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的人数可想而知了。

第三,从司法考试的情况看,长期以来高等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衔接问题备受关注,在法学界也不断的争论和探讨。但是,司法实践部门与高等法学教育部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各自都想以己为主。从表面上看,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司法考试的科目是一致的,并不矛盾。但为什么会存在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率竟然低于非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人呢?这不能说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悲哀”和“困境”。 学术界认为,有“中国第一考”之实的司法考试,在对法律职业体系的统一、法律职业人才的选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法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和冲击。其一,有可能形成所谓“双学校现象”,各种专门讲授“考试秘诀”的“法学教育”会使本来就浮躁的法学界更加浮躁,不利于法学教育的稳步发展;其二,极低的过关率大大增加了从事法律职业的难度,将动摇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法律专业由“热门”走向“冷门”,不利于法学教育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三,国家司法考试将可能使法学教育“空洞化”,走向以司法考试为中心,缺乏特色,使法学教育沦于平庸;其四,国家司法考试将影响法学教育的教育方式,法学教育可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可见,司法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于探讨和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并不是供需数量方面的矛盾,法学专业的人才不是供过于求,而仍然是供不应求,而用人制度方面的限制才是制约法学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现行的考试录用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决考试录用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之间矛盾的设想

针对目前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时所受到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培养目标的确立,即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人认为: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应当属于学历教育或通识教育,本科毕业后并不能直接就业,而需要在选择就业方向后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我国经济、文化尚不够发达,将本科教育定位于学历教育,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超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应当看到,在目前进行高等教育需要家庭大量投资的形势下,许多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如果将高等教育定位于学历教育,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普遍愿望,人们的投资总是希望有所回报,如果投资看不到收益的话,那么势必影响本科教育的发展。因此,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多元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需要合格的法律人才,立法机关、政府机关、公司企业乃至各行各业也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

其次,教育模式的选择及课程设置更加科学。综观我国法学教育制度及法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应用能力培养的既有模式不难看出,其制度的设计包括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环节五个方面的内容,学制4年。该模式从形式上看理论与实践俱备,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统一进行的司法考试的带动,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加强了实物教学的份量和实践环节,有些高校甚至以司法考试用书代替了统编教材,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学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系统法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以14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外,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就业方向,尽量在校期间通过选修课程、补修课程充实多方面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如确立考公务员的方向,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考试的科目、环节进行学习和训练;如确立通过司法考试的方向,一方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参加司法考试的培训;如确立其他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等。

作为高等院校应当为学生的多种选择提供条件,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的选择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上。法学专业应当以14门核心课程为基础,通过开设选修课、实践课、职业培训课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就业方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打下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途径。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避免好高骛远,确立新型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在实践中充实头脑、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在实践中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转变“一步到位”的观念。同时也应当拓宽就业的渠道,据对我校法学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真正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人所占比例并不大,而更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与法律有关的非法律专业部门,如银监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电视台等。可见,许多非法学专业部门对法学专业学生也有一定的需求,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些部门同样可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取得优秀的工作成绩,因而就业时应突破过去单一的专业局限,到诸如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市监管、土地管理以及市政规划、公安司法等部门)、生产经营型企业(如企业的文秘部门、人事部门、营销部门、法律顾问等)、各类中介及代理机构(如房屋中介、职业介绍、保险经纪、演出经纪、税务代理及其他各种民事活动的代理等)。拓宽了就业的渠道,避免了“挤独木桥”现象,势必会使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开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制约。

第四,完善考试录用制度。考试录用制度对于人才选拔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其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确定、考试方式的选择、考试程序的设置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尤其是在专业知识考核和面试考核阶段其透明度应当增强,应当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司法考试应重点考查应试人员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水平、法律知识储备与非法律知识素养的状况、法律实践操作技能等。尤其是法律思维能力与水平的考查应当是司法考试关键中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应采取有些发达国家的做法,非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这项考试。

最好就业的法学类十大专业 篇7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政治: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国际政治、国际法、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国际政治学高级专门人才。

科学社会主义:

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高等院校从事理论宣传、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侦查学:

浅析如何提高印刷专业就业稳定率 篇8

本文着重从目前我国印刷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出我国印刷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印刷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导致印刷专业学生就业稳定率低的原因,并针对该情况,提出了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专业发展;印刷人才;培养模式

1 目前状况

印刷,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它起源于我国,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发明、领先、停滞等几个阶段。在21世纪之后,我国印刷业虽然在快速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印刷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印刷技术相对落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我国还有着很多陈旧的设备在使用着。有很多企业还在沿用着纯粹的“学徒制”,导致培养出的机长缺少理论知识的基础,不能举一反三的掌握较先进设备的操作。

1.2印刷业的企业管理相对落后

我国印刷企业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中,以家庭式企业居多,在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方面比较落后,大都沿用着以前的管理方法,缺少现代化的印刷管理人才,影响了一些印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原因分析

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印刷业的落后和印刷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操作技术的进步,还是管理模式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虽然,我国印刷行业的人口众多,但是真正懂技术,会操作的确较少。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印刷人才呢?

印刷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其次还需要在企业的长期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况且,对于印刷人才来说,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而印刷经验的获得,只能通过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探索才能获得。因此,一名印刷人才的培养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也就是说需要较高的工作稳定率。但据调查我国印刷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很高,但就业稳定率偏低,很多学生没有能坚持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瞬间离职

有部分学生在到企业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便辞职而去。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快适应这种新环境。有的甚至从小没有离开过家,初到陌生的环境,而且还有一定的劳动强度,使得他们的内心不能承受。

2.2被迫离职

该部分学生大多是实习几个月之后,由于自身表现未能达到企业的需求,而被企业辞职。

2.3自主离职

还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大多在企业到实习期结束便会辞职,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感觉不受重视,没有走上自己喜欢的岗位;还有一部分是小有成就,想到更有发展的企业去锻炼。

综合比较,以上几种情况以前两种情况发生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企业所需的人才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表1)

通过两者对比,不难看出在没有企业指导下的学校培养模式,几乎就是闭门造车;同样,如果没有学校给企业做后盾,不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企业也会出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局面。

3 解决方法

所以,只有企业和学校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印刷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率。

4 校企合作介绍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印刷工程专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校企合作。印刷,是一门重技术的行业,对操作技能要求高,而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离不开印刷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印刷专业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目前,已经有些学校迈出了第一步,与企业签订协议,使得培养的学生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4.1课堂效果

之前的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记笔记、做练习,课堂气氛沉闷;而实施了校企合作之后,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引子,使学生自己去书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

4.2学生收获

实施校企合作前,有些学生认可“学习无用论”,他们觉得到企业后,有很多知识用不到,而他们真正需要的,却学习的很浅,因此,他们对知识有了自己的偏见;而正是校企合作,使学生改变了对知识的看法。因为教师不再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讲解了,而是根据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为参照,有选择性的进行讲解,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4.3教师能力

受教育制度的约束,到职业学校任教的老师大都是本科院校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先进设备,但在企业的实践不够,动手操作方面存在不足;而实施了校企合作,在给学生找到企业实践的同时,也给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 实施过程

尽管有些学校已迈出了第一步,但大多还只是停在表面。例如有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也有中专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等。这些都为印刷学生的就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相对来说我国印刷专业稳定率还不高。因此,还需要校企双方更加深入的,多方位、立体式合作。

(1)制定一份长期的合作计划,这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稳步发展;

(2)学校应该在有企业的指导下制定课程大纲,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3)校企双方应坚持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学习和指导;

(4)学生的实践,不能完全放在一个学期或只有某一两个月到企业实践,应该是持续的、定期的、并配合教学大纲中所学知识的情况下去实践。

例如,印刷简单分为印前、印中、印后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在学生学习完《印刷机结构与调节》之后,或学习中,应该有组织、有目的的到企业的印中车间进行实践。

在提高印刷专业学生就业稳定率的道路上,校企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稳定的工作,更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上一篇:巡防专项行动工作总结下一篇:新成立党支部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