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汉水情散文

2024-06-10

往事悠悠汉水情散文(精选4篇)

往事悠悠汉水情散文 篇1

往事悠悠汉水情散文

20xx年10月13日,中央电视台播放《汉水安康》系列视频新闻,当我看到介绍我家乡旬阳的汉江水运,称旬阳是一个“北方人认为那里是南方,南方人认为那里是北方”,“不同的文明在这里汇聚,不同的习俗也在这里得以保持”,汉江“是一条穿越古今的江水,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人”时,一种游汉水安康忆岁月往事的感慨在我的脑海里悄然而生。说来话长,我家与汉江很有缘源,我的思绪很快被拉回到尘封许多年的往事里。

在我对汉江码头水运认知的潜意识里,县城上渡口码头、蜀河码头、吕河码头,是数百年来因水而兴的码头,3个码头所在地的集镇,同时也因水而盛的集镇,曾是秦楚、巴渝地区商品贸易的中转地;以吕河为例,明清水运鼎盛时期,堪称黄金水道,让吕河渡口有了“西北第一渡”之称谓。进入21世纪后,随着家乡旬阳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蜀河电站、襄渝复线相继开工建设,大力促进了水上运输业的有序发展,全县水上运输从业人员达到近人,可见发展变化之大之迅猛。我在想,即便是在今天,当我们远隔着层叠的岁月重帷,马上就会遥想到当年的亭台楼榭、千舸竞帆、渔歌荧火的喧嚣与繁华。

码头,那是我父母那一代人记忆中的印象、影像、景像、镜像。也可美称为我们陕南的清明上河图。忆往昔,热闹非凡的县城上渡口码头、蜀河码头、吕河码头,一年到头都簇拥着背背篓、提篮子、挑担子做买卖的人们。逢集和过年的日子里,人群更是就像一条翩翩起舞的喜龙,绵延的很长很长,有时竟一眼望不到尽头,于是码头成了集市,集市成了延伸的码头。在过往渡口的车辆等待过河时,那各种颜色等待过河的车辆排成的车龙,便是码头上一道特有的靓丽风景。

我家祖籍江西南昌。在很早以前,我们龚氏家族就和汉江水运码头有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亲缘关系。相传当初为躲避兵乱,南昌龚氏家族老兄弟三人,由南昌乘坐木船逃荒进入汉江流域,行至旬阳时为了生计,兄弟三人在现今关口镇汉江河边相互抱拳依依惜别,一人前往现今旬阳南区方向谋生并定居,一人前往现今旬阳北区方向谋生并定居。一人在旬阳关口镇定居以务农为生,并娶当地女子结婚生子,繁衍后代,修生养息。也就是说,定居关口镇并与汉江水运码头有渊源的这位老人,就是关口籍龚氏家族的老祖先。

xx年7月,我父亲出生于关口镇,幼时给地主放牛,尔后又上了几年私塾,19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党领导下的江南游击队,在鄂陕边界汉江两岸打游击,全国解放后在十堰市工作。父亲难舍当年汉江岸边的游击队生涯,于xx年申请调回原籍旬阳,曾先后工作于汉江岸边的蜀河镇、吕河镇、神河镇及县直部门。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作为县三线建设民兵师第三团分管铁路施工副团长,率团参加了襄渝铁路汉江沿岸的吕河段建设。xx年我和大弟高中毕业时,父亲时任蜀河区委副书记、蜀河区知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头把我和大弟送到汉江岸边的仙河镇农村插队落户。xx年大弟参军入伍时,是我在县城上渡口汉江码头送大弟乘坐机动船前往部队。妹妹和二弟xx年前往长沙公社插队当知青,是在上渡口码头乘坐机动船上到达长沙公社汉江边的生产队落户的。我在xx年从蜀河到县城报到参加工作时,亦是在蜀河码头出行。可见,我和我的家人工作与生活的经历,都与汉江码头水运息息相关!

我的母亲xx年出生于湖北十堰,幼时给一赵姓人家当童养媳,上过3个月的识字速成班。15岁时作为土改工作队员,在鄂陕边界汉江岸边的乡村开展土改工作。xx年父亲调回旬阳时,母亲还在十堰工作。在此期间,母亲曾到旬阳探亲,从十堰出发到白河后,乘坐两天木帆船(中途在蒿塔公社住宿)到达旬阳。xx年,母亲从十堰调回旬阳工作后,曾在汉江岸边的蜀河镇工作过许多年,有了这两次经历后,母亲常念叨说,我们这个家,总和汉江有缘。工作、生活过的几个地方,总是离不开汉江码头水运。蜀河镇、吕河镇都在汉江边,神河镇虽不在汉江边,但从神河镇流出的河水,最终流经吕河汇入汉江河。

我的父母都是十分怀旧的的老人,铁路、公路尚未在旬阳通行前,因公因私外出都是从码头上乘坐木帆船或机动船出行。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父母曾在县城上渡口码头、蜀河码头、吕河码头等地,拍照了不少工作照和生活照照片留着纪念,可惜这些照片毁于蜀河街道1974年一场洪水中荡然无存。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曾间断的感叹:“我这辈子受组织委托,负责带领民兵修过铁路,公路(吕河至赤岩公路),就是没有在汉江河修(开辟)过航运的水路。”我想,这也许是父亲一生中的缺憾吧!但让父亲满足的,是在上个世纪的1971年夏天,时任县三线建设民兵第三团副团长的父亲,在吕河汉江码头边为修铁路的10余名女民兵做革命传统教育演讲时,被驻吕河的铁道兵5849部队团部新闻宣传干事遇见,随即用相机拍摄了一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安康日报》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在该报头版头条上。母亲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告诉了我,并把这张报纸拿来让我看。这张报纸我保存了很长时间,后来在同学和亲友的传阅中找不见了。现在回忆起来很是遗憾。因为这是父亲生前在汉江码头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但让父亲感到欣慰的,是这张报纸,是吕河的汉江码头,见证了他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在汉江沿岸领导和参加修建襄渝铁路、旬阳南区吕赤公路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

我的母亲xx年调回旬阳后,把旬阳当作第二故乡。退休前先后在纪检、外贸、商业、供销部门工作,在单位担任过多年的工会主席,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了长期工作生活在汉江岸边的缘故,见惯了汉江水运码头的繁忙景象;也耳闻目睹了汉江码头搬运工装车、卸货的艰辛劳作。母亲深切感受到,通过汉江水运码头运进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为老百姓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同时又通过汉江水运码头,把山里的山货土特产运出去,把外边的货物运进来,流通了货币,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对此,母亲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论在哪个部门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把单位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干,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并出席过县里召开的表彰大会。回忆起汉江往事,母亲最痛心的,是xx年父亲在任修建襄渝线驻吕河民兵三团副团长期间发的的那场洪水,三团10余民兵在吕河渡口过渡为连队买米面粮油时,船被洪水冲翻,有好几位民兵被洪水冲走(几天后找到遗体)。母亲当时流泪对我说,这些牺牲的民兵可是你爸爸手下的兵啊!这件事让母亲想到了生态平衡问题,她总感觉汉江发洪水是不是与山上的树木少了,生态不平衡了有关?

当旬阳建起中国汉江水运博物馆后,我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我是湖北人,29岁到旬阳工作,在旬阳入了党,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旬阳了。陕西和湖北两交界,吃喝用的是一江水,有时间了我一定到博物馆去看看。.但还没等到这个愿望实现,母亲就病倒了。在和病中的母亲聊天时,我对母亲说,你来旬阳50多年了,旬阳有了汉江水运博物馆,能不能把你最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捐给博物馆留个纪念?母亲想了想说,有些东西搬家找不到了,只有个茶缸,是80年代县上奖励的,你就代表我把茶缸捐给博物馆吧。人上了年纪容易睹物怀旧,我马上拿去捐给博物馆,担心会引起母亲伤感,我当时也没敢把茶缸带走。直到母亲溘然长逝1个半月后,我才将茶缸郑重捐献给汉江水运博物馆,亲手交给了馆长刘贵棠,算是了却了母亲生前最后一个夙愿。

到汉江水运博物馆参观学习,我去了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每次去,感受和收获各不同。理解更加透彻,思维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让我难忘的是20xx年7月30日,湖北省汽车工业学院教授王占北先生携夫人冒着炎夏酷暑,驱车来到中国汉江旬阳航运博物馆参观访问。在我这次陪同王占北先生携夫人参观访问过程中,让我对旬阳的汉江水运史和组建成立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已收集珍藏了来自汉江流域78个市、县单位,以及民间捐赠的上千件航运实物、影像、文献资料。这些实物、影像、文献资料在旬阳境内绝无仅有,显得十分罕见、稀有和珍贵。旬阳举多方之力承办的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诠释了旬阳汉江航运的人文与科普内容;突出反映了文明交汇、航区通货、战略要道、文化航运等四个要点;讲述了旬阳汉江航运对沿岸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其在国家军事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成立中国汉江水运博物馆,旬阳在全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然,馆长刘贵棠功不可没。

为什么说馆长刘贵棠功不可没呢?有人是这样评价刘贵棠的,一个人,一生只干一件事,而且把事情干成,就不能简单的以平凡或者不平凡去定义,刘贵棠就是这样的人,一生执着于一件事:办一个属于中国的航运博物馆,倾其所有,义无反顾,用了30年时间,上下汉江3000里,足迹遍及陕西、湖北、河南等省,收集了数千件的珍贵实物、拍摄了多张图片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档案,向公众全面展示汉江流域先民们战胜自然利用水资源的发展史。而在旬阳,汉水之滨,中国航运博物馆落成了,凝聚着创办人刘贵棠太多的汗水。然而,刘贵棠说,航运博物馆的建成,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而更重要的是,太多人的齐心合力。走进刘贵棠,你发现,这个质朴汉子他本身就是一部航运史。这也难怪,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等联合主办的“20xx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评选中,30年如一日行走在汉江两岸、收集航运史料的中国的航运博物馆馆长刘贵棠,榜上有名。当然,对于这个荣誉,在我们这些第三者或者旁观者看来,刘贵棠享受这项殊荣,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而对于我来说,当夕阳的余晖错落辉映在汉江码头和大堤上,当清爽的河风徐徐掠过我的耳畔时,我会感觉到,家乡汉江水运的.发展和变化,家乡人民脸膛上沐浴着安宁祥和的笑容,将永久成为落在我和我的家人心间引以为傲的喜悦。

我成长在美丽的太极山城,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便与汉江水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春夏傍晚,吃过晚饭的人们成群结队的在汉江码头上散步,秋冬时节,荒凉仍然挡不住人们到汉江码头上游玩的热情,而每到一年一度的春节除夕,似乎所有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汉江码头上放烟花,尽情享受着这弥足珍贵的欢聚。汉江码头和绵延的汉江大堤,已经成为太极山城以及沿江两岸人民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曾经的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少有留意过汉江码头和汉江大堤上的一草一木。而如今,作为年过六旬的我,才逐渐明白,当我站在汉江码头和汉江大堤上散步溜达时,触目所及的一切,是那么的激荡人的心扉,荡漾起阵阵涟漪。旬阳汉江水运的发展史,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都说百年航运,航运民生,从来都不是一个以年计算的事业。上下五千年,航运大发展。中华民族的航运事业传承了千年之久,其中倾注了无数航运人毕生精力和心血。而如今,作为热爱汉江水运文化的我和众多的文友们,真切的希望并坚信,在汉江两岸生活、成长的,一代又一代的旬阳人,一定能够继承和发扬汉江航运人精神,并将这种汉江航运精神,和这江汉水运文化一道,长久永远的传承下去。

呵,我的汉江,我的汉江码头,我的汉江水运情结,我和我的家人与汉江航运的亲情和渊源,将永驻我的心间!

悠悠苜蓿情散文 篇2

苜蓿早已远离现今的幸福生活许久,即使在农村,也鲜有所见。对于苜蓿,我并没有过多的印象,但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感情。

记忆中,我只吃了几顿苜蓿滋卷(陕西小吃),而且那时,我并不认识苜蓿。直到吃完滋卷满嘴流油时,我才想起问父亲做滋卷的菜从哪里来的。在父亲的带领下,我来到果园里,只见几棵苹果树下面长了一大片苜蓿。

一簇簇嫩绿的叶子紧紧地拥挤在一起,绿叶重重叠叠,如同一块碧绿的地毯,将地面牢牢遮盖起来。我小心摸了摸那嫩嫩的绿叶,使劲瞪大了眼睛注视着它们,心里一阵阵地感叹。真没想到,我吃的美味竟然是用眼前的苜蓿做的,而我竟然连自家地里的宝贝都不认识。一时,我的脸蛋火辣辣的热。父亲蹲在我的身旁,和蔼地摸了摸我的后脑勺,开始给我讲关于苜蓿的故事,那也是父亲的苦难经历。

苜蓿,本是用来喂牲口的,而在那一段闹饥荒的年月里,却成了人们口中的救命食粮,一把苜蓿真的能救活一家人的命。祖父曾经管着村里的苜蓿地,虽然那时的人思想觉悟都很高,但精神食粮最终还是难以战胜饥饿对人体的折磨。祖父并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偷窃集体财产的事,直到天黑时,祖父才敢偷偷从生产队的地里掐一大把苜蓿带回家。祖母将苜蓿清洗干净,与麦麸搅在一起熬一锅稀汤,一家人的命就是靠那些苜蓿来维持的。饥饿真的将人们已经逼得失去了理智,像祖父这样拥有便利的人毕竟是少数,深夜偷苜蓿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无法收场。那时的生产队长是村里顶呱呱的人物,看着乡亲们整日里面黄肌瘦的,他的心里也不是滋味。经过革委会领导以及村干部开会决定:将村里的苜蓿分给大家一些。听到这个消息,祖父长长舒了口气,他特别害怕自己偷窃集体财产的行为被查出。在那个年代,一旦被查出有任何的不正之风,那一家人都会永远抬不起头,即使遇到闹饥荒的年月,也不例外。所幸的是,一个会议决定彻底消除了祖父心里的担忧。

“天天吃苜蓿,难道不会腻吗?”我抬起头,天真地问父亲。面对我的疑问,父亲笑了笑,接着讲过去的故事。尽管那时天天都是吃苜蓿,但人们依然很开心,有吃的,总比没吃的要好得多。那时有句顺口溜:碗里吃着苜蓿菜,锅里煮着苜蓿粥,再看盆里的生菜,还是苜蓿。总之,苜蓿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牢牢捆绑在一起。顿顿吃,天天吃,但却永远吃不腻。这一切不为别的,确因当初被饿疯了,只要有能吃的就行。

听完父亲讲的故事,我的小脸红红的。一想到我平日里不好好吃饭时,面对母亲的劝告,我却不以为然;更有甚者,不是扔筷子,就是大哭大闹。如今看来,我是好日子真的过久了,无法深刻体会到饥饿对人体的摧残。我看着眼前的苜蓿,回想着父亲讲的故事,回味着刚刚吃到的苜蓿滋卷,心里五味杂陈。

自从听了苜蓿的故事,我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而且后来发生的事令我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赶紧干活,表现好的话,我让你妈给你蒸苜蓿滋卷吃。”父亲一边除草,一边对坐在地头发呆的我说。有些时日没吃苜蓿滋卷了,一听到这,我顿时有了力气,挥起锄头,开始除草。当我锄草途径那一大片苜蓿时,看着他们随着风儿摇曳的样子,我的心里甜滋滋的。没看到苜蓿还好,看到后,满脑子都是苜蓿滋卷,久违的香甜再次涌入心头,馋得我涎水直流。

美食的诱惑力很强大,也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鼓舞。当我觉得浑身上下没劲时,只要想想美味可口的苜蓿滋卷,胳膊肘处瞬间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悄悄而过。只要专心做事,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看来这话一点不假。平日里,总觉得时间过得慢;而今天,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小半天的光景。我干完活,站在地头,看着一早上的劳动成果,心里甜滋滋的,和吃了苜蓿滋卷的感觉是一样的。父亲很开心,我也很开心。父亲之所以开心,主要在于儿子的懂事;而我的开心却很简单,只是对美食的追求。

掐苜蓿是件技术活,力量不能大,也不能小,对力度的要求很高。提起初次掐苜蓿时,我就脸红,不是劲太大,将苜蓿叶子给掐得稀巴烂;就是劲小了,只掐了个小小的碎叶片。父亲见我笨手笨脚的样子,手把手为我教:首先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苜蓿叶子的茎,再稍稍用力,只听见“嘭”的一声,苜蓿就被掐了下来。按照父亲教授的方法,我再去掐苜蓿,“嘭嘭嘭”的声音不时传来,看着篮子里越来越多的苜蓿芽,我的心里一阵阵的甜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理应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里,只有这样,我们才当得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荣誉称号。我一边掐苜蓿,一边想着劳动带给我的乐趣,时间悄悄而过,直到耳边传来父亲的呼唤声,我才想起该回家了,沉醉在劳动之余的乐趣里,我好像已经忘了美味可口的苜蓿滋卷。

回到家,我将掐回来的苜蓿芽交给母亲,看我大汗淋漓的样子,母亲拿来毛巾,为我擦掉脸蛋、脖子处的汗水。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却觉得很值,今天的这顿饭里也有我的功劳和汗水。母亲打来清冽的井水淘洗苜蓿芽,我蹲在一旁,给母亲打下手。四只手在盆里翻搅着苜蓿,一丝丝清凉不时渗入肌肤,心里瞬间一阵清爽,头顶的汗水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清洗好苜蓿芽,母亲去和面,我拿来盆,将洗干净的苜蓿芽全部捞出来。每每捞起一大把苜蓿,看着眼前的水流,听着哗啦啦的水声,我的心里兴奋极了。玩得兴起,等捞完所有的苜蓿,我掬一抔水,站起来,看着手心里的水顺着双手的缝隙徐徐落入盆里,泛起一滩滩的水花。直到耳边传来母亲的呼唤,我的心神才回到眼前,急忙将洗好的苜蓿端至母亲前;而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被脚下的盆绊了一跤,直接摔倒在地,洗好的苜蓿也洒了一地。

母亲闻声走了过来,只见我正在手忙脚乱地捡拾洒落在地的苜蓿,母亲对我是既生气又无奈,真想狠狠数落一顿,但看我可怜兮兮的模样,心里又不忍,只能将那些苜蓿芽捡起来,再次清洗干净。儿时的我做事时,经常是着急忙慌的样子。父亲用一句话为我下了定论:“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起初,我并不认可父亲的话,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令我不得不信服。就比如那次洗苜蓿,如果不是慌慌张张的话,我怎么可能摔一跤呢?如果不摔跤的话,那些苜蓿也不可能再需清洗一遍的。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那句话的用意,那是鞭挞我做事必须要冷静、认真,并非只是一味的指责。

母亲将洗好的苜蓿用开水稍稍煮一煮,除掉草腥味,然后滤干切碎,再搅拌些粉条、配菜,与各种调味料搅拌均匀,放在案板的一角,开始擀面。我坐在厨房的风箱前,看着眼前的风箱,试着拉了拉,耳边传来低沉的“吧嗒”声,我已经为烧火开始做准备。母亲拿来醒好的面团,双手压了压,将圆鼓鼓的面块压得和锅盔一样厚;然后拿来最短、最粗的那根擀面杖,在面团上使劲擀了擀,直到面团稍稍擀开时,再拿来最长、最细的那根擀面杖使劲擀。母亲先将擀开的面片的一角小心卷在擀面杖上,然后双手轻轻一推,擀面杖开始转圈,那块擀开的面片迅速卷在一起,如同长长的铺盖卷,顺着案板来回移动。在母亲的操控下,展开、卷起,再展开、再卷起,直到面片被擀得足够薄为止。只要透过面片能看到案板的本色,面片就擀好了。

母亲端来拌好的苜蓿菜馅,均匀洒在擀好的面片上,并拿来菜刀,在面片的中央割一道十字小口。滋卷,顾名思义,就是卷起来的`。母亲顺着那道小口,开始由内及外卷,那些苜蓿菜陆续被面片卷起来,卷筒越来越大,圈子也渐渐增大,直到卷完为止。母亲拿来菜刀,将卷起的滋卷分节切开,并依次摆放在蒸笼里。母亲不让我近前看,原因是我的涎水时常流下来,尽管我一直在克制自己,但面对美味,嘴里的涎水永远吞不尽。

蒸笼上锅,我鼓起腮帮子,双手用力拉着风箱,耳边传来“吧嗒、吧嗒”的响声,灶台里燃起了熊熊大火,热锅里更是一片沸腾,腾起的热蒸汽迅速将蒸笼完全笼罩,厨房也瞬间变得烟雾缭绕的。母亲一边为我加油,一边开始做配菜。我对苜蓿菜很痴迷,一直嚷着要吃,母亲便应了下来。我拉着风箱,脑海里早已被苜蓿滋卷和苜蓿菜的香甜充满,嘴里更是涎水直流。母亲看着我的馋样,微微一笑,开始泼辣子油。我想母亲肯定是故意的,就是想让我出丑,尽管我打定主意,不去想那些,但嘴里的涎水还是不争气,顺着嘴角不断流淌着。好在锅里的滋卷快要熟了,一想到即将吃到的美食,我的心里不知有多么的甜,那种感觉已经无法用世界上最优雅的词语来形容。

滋卷出锅,我迫不及待地拿来小碗,递给母亲。面对我的如此心急,母亲也很无奈,只能为我先夹了两块滋卷。我端起小碗,使劲闻了闻,涎水再次流了下来,而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直接浇点辣椒油、拌点苜蓿菜,开始狼吞虎咽。我吃得很急,也吃得很香,汗水顺着脸颊汩汩流淌,一种很舒爽的感觉瞬间遍布全身的各个脉络,身体的各个毛孔瞬间打开,如同沐浴在春风里的感觉,浑身上下一阵清爽,忙碌了大半天的劳累瞬间消失了。

那块地里长出来的野生苜蓿,我们一直保留着,直到那些果树长得足够高大且茂密时,才将地面完全遮盖而没了足够的阳光,那些苜蓿渐渐枯萎了。但在以后的每一个夏天,我依然会想起那一段和苜蓿为伍的难忘时光,以及父亲为我讲的那些故事。虽然,往事远去多载,我已经很久没吃到苜蓿滋卷了,但往昔的甜蜜依然存在。

苜蓿普普通通,却丰润着岁月的甜美,是饥荒年代里人们活着的希望,也是我的童年里不可磨灭的甜蜜记忆。我永远忘不了苜蓿带给我的幸福,也忘不了那些和亲人在一起的甜蜜瞬间。苜蓿的那一抹香甜已经化作一份浓浓的乡情,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生活工作之余,每逢念起往昔那些故事的瞬间,我都会在记忆深处那一缕淡淡的清香中感恩那份难忘而珍贵的悠悠苜蓿情。

悠悠未了姐妹情散文 篇3

清明时节,梨花风起,点点哀思,化作相思。悠悠未了,姐妹情深。

2017年7月16日,我的大妹含着微笑走了,抛下我们这些亲人,留给我们不尽的哀思。

大妹一走,似乎也把我的灵魂带走了。这段时间来,我睁眼闭眼都在想念着她,她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往事历历在目。

大妹,回忆起八十年代初,你先结婚了。结婚不久,因为家中有六兄弟,你们是老大,所以家公家婆早早就给你们分家了,你们是白手起家的。那时,你和丈夫起早贪黑,劈荆斩刺,开荒种地,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你们也不肯歇息,垦了不少的荒地,分给五个年小的弟弟,让他们耕者有其田,生活有保障。二十多年来,你和妯娌相亲,和和睦睦。邻里乡亲,一人有难,你们都会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

有一年冬天,年幼的侄子从楼梯上滚下来,得了脑震荡,你二话不说,把自己仅有的一万多元存款,拿去给你的三叔三婶,当做救治孩子的医药费,他们的孩子终于转危为安。我知道,你们并不富有,但你们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精明能干。白天,你们忙着干地里的农活;晚上,你们在灯光下给小鸡们打针、灌药,成千成百的.丁当鸡一批接着一批的合格出栏,你们是养丁当鸡的第一人,家境由此渐渐地好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2年5月22日夜,你的丈夫因患心肌梗塞去世,你失去了顶梁柱,失去了精神支柱,我们村失去了一位好村干。那年,自治区授予他“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看到这些荣誉证书,我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大妹,你可曾记否?你丈夫逝世时,你家的猪栏刚建好,你丈夫跟公司签订的养猪合同笔墨未干,还没来得及养猪,他就撒手归天了,留下一大摊的家业,由你来完成。你向我倾诉:“我不忍心放弃丈夫未竟的事业,我还是养猪吧!”我心疼地安慰你:“你一个人怎么顾得来?虽说你有两个孩子,可小儿子不争气,还在劳动改造中;大女儿,大学刚毕业,跟别人合股开公司,跑业务,她自己的事已经够忙的了,怎么能帮上你的忙?再说,你一个女人家,住在荒山野外养鸡养猪,我们怎么放得下心?”你采纳了我的建议,暂时自己养鸡,和别人合伙养良种猪,等儿子刑满出狱后再自己养猪。

大妹,你干活太卖命了,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记得你曾跟我谈过,为了把猪养好,最近几年来,你苦心经营,刻苦钻研养猪知识,里里外外都是你一个人把持。去年初,当地用工忙,很难找到搬运工,你自己当搬运工,把装满一大卡车的猪饲料卸下,搬进仓库里,累得你差点挺不起腰杆来。我很难想象,个子矮小,体重不到九十斤的你,是如何把每袋150斤(那车装了三十多吨)重的猪饲料一一地搬进仓库的?大妹,你太拼命了!太不爱惜自己了!

我还记得你跟我提及,你的儿子年纪尚小,还不太懂事,受别人的唆使,跟着别人去犯法。为了他,你们夫妻俩痛不欲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眼泪。好在丈夫去世后,儿子成熟了很多,他洗面革新,痛改前非,好好改造,终于能提前释放。他出狱不久便成了家,了却了你的一番心愿。你对儿子更加严格要求,手把手地教他养鸡、养猪、耙田犁地,种菜种果,让他积累经验,慢慢地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掌握了一技之长。在你生病住院期间,他已经能自己养鸡养猪了。尽管他的经验还不足,管理还不太周到,可是他已经能独立完成这些工作了。还有,在你病重期间,他日日夜夜守在你的身旁,为你端饭送药,陪你走完最后的路程。看着他的点滴进步,我们怎能不高兴呢?

非常遗憾的是,你的病情越来越恶化,而我由于忙于教学工作,忙于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忙于“义教均衡发展”,准备迎接国家评估验收,加上身体欠佳,在你生病期间,我都没能好好地陪伴你,每次去你家、去医院探望你,我总是来去匆匆。为此,我心里很纠结,挺内疚。

在你弥留之际,我去看望你,你一直注视着我,眼神里充满着无限地眷恋,我心痛不已,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后来,我不得不跟你告别。我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大妹,你的离去,让我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揪心之痛。

从此,寒暑易节,春去冬来,我再也无法见到你了。

春天,我再也吃不到你亲自送来的绿色鲜嫩的空心菜、红薯叶、南瓜叶;夏天,我再也品不到你亲手种出来的清香甘甜的西瓜、荔枝、龙眼;秋天,我再也尝不到你躬身栽种的香醇甜美的板栗、柑橘、香蕉;冬天,我再也啃不到你双手递给我的你自己种的丰厚肥美的香芋、红薯、木瓜。

逢年过节,我再也吃不上你自己种养的纯正地道的丁当鸡、丁当花生油了……

总之,一切的一切,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我对你无尽的思念。

大妹,你给予别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们能给予你的却很少很少,但你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这怎能叫我不怀念你?

大妹,你知道吗?大前晚,是你三七祭日的第三天,大雨欲来风满楼,一只蜻蜓奋力地飞到我的窗前,使劲地扒在防盗细铁丝网上,看到这只可爱的小精灵,我心生怜悯,蹑手蹑脚地靠近窗口仔细瞧,猛然间,我仿佛看到了你美丽的脸庞,我心里为之一震,涌起了一片凄楚。前天,没电,我无所事事,心情很郁闷;昨天,我打开冰箱,发现你送给我的板栗还在,我触摸到这些板栗,犹如抚摸到了你的双手,我泪如泉涌。

人们都说“天道助勤”、“因果有报”,我想应该是的。你去世那天,正是月德、天德两大吉星临位,是个大好的日子。古诗云:“天月二德喜重逢,贵比汾阳富石崇,祖荫丰肥承厚禄,不然少年步蟾宫。”怪不得临终时,你对我们说:“我已经找到了丈夫,他笑嘻嘻地来迎接我了!”看到你面带笑容,安详离世,我们感到很宽慰。

大妹,我知道,你找到了他,你们终于可以团聚了!“等你等了那么久”,你们终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我深信,你们一定会像在世时那样:恩爱如初,勤劳善良,忠厚纯朴,聪明能干,助人为乐。

悠悠汉字情赤诚中国心-散文 篇4

汉字,犹记得初感受你指尖的温存,被你牵引着走向未知的远方,身后是流光飞舞的红尘岁月。在那些遥远的往事里,是你留下的快乐悲伤,惊奇瑰丽。你的故事,从春说到秋,从绿说到黄,编织着神奇的童话,承载着对世界的最初的感知。

汉字,童年是你在短笛里谱写的牧歌,单纯而恬静。那些小水洼,那些烂泥巴,那些在雨天光着的小脚丫,因为有你陪伴,它们便都开成我心口的白色小花,芬芳那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汉字,当我马不停蹄地向前,终于跑进成长的劫,触摸到那明媚而忧伤的青春。此时,是你,是你在我迷茫时用那闪亮的字句点燃那已微弱的心火;是你在我莫名落泪时用温柔的歌抚平我心的是疼痛;也是你教会我,在年轻的心壁上默默雕琢一种激情,一种信仰,一种向上的力量;更是你,告诉我,既然活着就要像水,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生命。

汉字,青春是你调制的一杯鸡尾酒,眩目而浓烈。喝下那杯酒,我丢掉那些浮躁的喧嚣与空虚,和你一起或喜,或悲,或怒,或痴,任我血脉里那澎湃的中国情燃成熊熊烈火。汉字,当我满了黑发,长了腰肢,是你牵紧我的手,向那庄严的历史与人生致敬。你踏着岁月的尘埃,碾碎时间的凹凸走进历史的风雨中,我,亦无悔相随。痴迷了,沉醉了,我沦陷在你的天地里。汉字,你温柔的发梢吹来历史的夜风,讲述一个个千年古老的故事;你多情的双眸噙满泪水,赞叹着一次次文明的奇迹;你滑润的肌肤令我酥麻入心,感受着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传奇。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在你心口浅吟低唱,余晖后的屈辱也融进你掌心的纹路,黯然神伤。微醺的

岁月里,你闪着泪光,红晕漫上脸庞,撩人心弦。

汉字,成长是你记载下的凝重与深沉,是流淌在你血液里的灵性和阳光下生命拔节的真实,是深植于骨髓的那浓浓中国情。

汉字,你可知有些情感亦可以如花开花落般淡漠平然,却汹涌着来自血缘,无法忘怀是记忆。这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味道。遥遥望见你时,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缓缓流着。那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爱恋,我知道,只因为我们根植于同一片土壤,生于斯,长于斯,每一次呼吸都跳动着中国的印记。

上一篇:路桥安全总结下一篇:与春天相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