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2024-07-02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通用15篇)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篇1

[暑期征文]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读了《众志成城》后,主人公州鸠的一个成语“万众一心”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周景王打算铸一口大铜钟,却遭到大臣的反对,但周景王根本不理,还是铸了一口大铜钟。他找来乐师远奏,乐师们说:“这口大钟声音美极了,悠扬悦耳。”周景王听了,很高兴。就天天叫乐师演奏给他听。一天,司马官州鸠对他说:“您铸造的大钟如果百姓都乐意,那才叫和谐悦耳。凡是百姓不同意的是就会失败,万众一心比城池牢固呀!”读完这篇故事,我要学习州鸠的万众一心的优良品质,我要遇到困难就和别人一起解决困难。有一次,我们班进行两人三足障碍跑的比赛,我和以前打交道比较多的小明分在一组,但在绕障碍的时候我们两个思想不统一,结果老是摔一跤,虽然我们开始跑在第一名,却被一组同学后来居上,超过了我们,最后我们只得了第二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得到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

读完这篇故事,我懂得了,只要众志成城,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能解决。江西赣州市章贡区大公路二校二年级:刘承志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篇2

有感之一, 出手不凡。

海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不平静的, 经常给人以惊涛骇浪、白浪滔天、汹涌澎湃之感。所以, 一般写海、画海、拍摄海的作品以表现大海动荡之美居多。然而, 肖吉地先生却将那司空见惯的动荡之海转换成并不多见的静谧之海。呈献给世人的不是海具象的躁动形态, 而是抽象的神韵。艺术是简约的、典型的、发人深省的, 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从物象到物像, 如果没有升华就不能产生审美价值。“画不写万物之貌, 乃传万物之神, 若以形为贵, 则名山大川, 真本具在, 何劳图焉。”肖吉地先生悟到了这个艺术创造的真谛, 并在摄影技术上和时间上都下了功夫, 他坚持数月每天起早贪黑, 抢在弱光条件下实现以慢门速度拍摄海景, 从而取得柔美的雾化影像。披着星斗, 冒着严寒, 踩着湿滑, 创作过程十分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成功了, 终于将海的汹涌与强劲转换为静谧与柔美。《海》的全部作品都凸显了点、线、面的构成美感, 黑、灰、白的影调魅力, 简、单、素的高雅风格, 这组作品更助他一举荣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实属出手不凡。

有感之二, 大师风范。

为《海》作序的陈长芬先生是中国著名摄影大师, 他在摄影界的成就有目共睹, 自不必多说, 当我阅读了他为《海》撰写的序言《海问》之后, 敬佩之情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篇小序虽然言辞不多, 但是从字里行间已经看到了陈老的文学功底、艺术修养、哲学思想, 甚至是对音乐的了解都非同小可。他的序言不仅诠释了《海》的艺术魅力, 还作为点睛之笔, 为《海》增加了审美和收藏价值。

有感之三, 设计雅致。

翻过扉页, 一幅动感十足的跨页灰白图案映入眼帘, 令我为之一振。当目光聚焦到右下角时, 纯白色“肖吉地摄影”的黑体字样伴着纯黑色的英文字母浮出水面, 大于该字十余倍的“海”字, 在同类色的浪花图案中若隐若现。全集所有正文均为不同色度的灰色, 只有陈长芬先生做序的签名和肖吉地先生修跋的落款用了些许纯黑, 可谓惜墨如金。设计者通篇运用极色与消色来装饰黑白艺术摄影作品, 可谓相得益彰, 更见作品集格调高雅。

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篇3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将大批干部转移上山。當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自己坦然躺到了铡刀下。刘胡兰烈士牺牲时,还不到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这个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流传开来。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刘胡兰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破旧的衣裳,双手叉腰,怒视着敌人,眉梢眼角间透着坚定与刚强。

轻轻合上书,我迟疑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是什么力量使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战友?是信念,是她对党的一片耿耿忠心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无忧无虑地活在当下,没有了战争,大家都团结友爱,和谐互助,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们从一粒粒幼小的种子培育成高大的树木,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刘胡兰同志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也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从点滴做起,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的贡献。

读《成语故事》有感 篇4

刘硕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毛泽东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 “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读成语故事有感 篇5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篇6

魏书生先生用他的“松、静、匀、乐”耕耘心田, 并以其真切朴实又幽默诙谐的言语传达着他活在当下的生命状态;陶继新先生以亲近大师、道法自然为自己种好心田, 并以其沁人心脾的亲切温暖着每一个靠近者, 并鼓励着大家去“止于至善”。作为一名读者, 我深感作为教师, 作为智者, 他们的人格、思想、教育智慧是那样富有魅力, 摩挲此书, 让我那颗求真慕道的心得到大大的满足, 满心地想去活出他们的境界。

是啊, 种好心田, 收获幸福, 关键是“向内求”。人心不古, 面对繁杂的世界, 面对各种的诱惑, 他们能那样从容淡定, 坚守内心的“道场”, 内外齐一, 满眼祥和, 知足常乐。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都“不折腾”, 在清风和白云之上享受生命本然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 也能脚踩大地, 坦然面对生活的磨难。魏老师说:“我始终都是用一种占便宜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压力、磨难、曲折和坎坷。”陶继新老师坦言:“正是那些年的磨砺, 让我构成了一个宠辱不惊的心灵大厦……”可见, 自觉地放下心中的妄求, 不断“向内求”是打开幸福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种好心田, 要有定力。两位大师都有着始终如一的好习惯。魏书生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松、静、匀、乐”的生命态势, “七个一分钟”“课堂十条”让他的学生习惯成自然, 虽是一点一点地改变, 却影响他们的一生。陶继新老师几十年如一日, 博览群书, 笔耕不辍, 始终面带微笑, 乐于助人, 不因身份和地位的变迁而改变。这些好习惯需要强大的定力, 一旦习惯生成就会产生魔力, 而变得具有穿透力, 改变自己的同时心境更加澄澈, 气场更强大。《大学》有言:“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我们要先让自己静下来, 定得住, 不断构筑强大的心灵道场, 说不定幸福就会自己敲我们的门。

种好心田, 要播撒爱和慈悲的种子。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特殊需要, 也许是两位大师与生俱来的宗教情怀, 他们的心田里, 撒满了爱和慈悲的种子, 让野草不再滋长, 让蛮荒不再肆虐。魏书生老师欣然接受每个孩子, 尊重每个生命的个体差异, 尽自己所能让他们感受成长的自由和快乐, 为他们架构起“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灵大厦。陶继新老师是“行道者”, 更是“布道人”, 始终用温润且有穿透力的语言, 传递着真诚、宽容、谦逊、自强……如他所云:“幸福永远和高尚相连。”因为高尚, 成就幸福;因为慈悲, 所以欢喜。

众志成城,共铸反洗钱之剑 篇7

十年间,湖南省的反洗钱事业从无到有,走出一条进取和发展之路。全省反洗钱战线不负重托,众志成城,共铸反洗钱之剑,为维护地方金融安全、构建和谐金融环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人民银行担当反洗钱“中枢”

推进三个建设,夯实湖南省反洗钱工作基础。

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系统建设为推手,夯实工作基础。2007年,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设立反洗钱处,各地市中支随之成立反洗钱部门,县支行设立反洗钱岗位,不断充实队伍,强化监管力量。目前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反洗钱专、兼职工作人员数量达157人。与此同时,为促进省内反洗钱监管工作集约化、电子化、信息化,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积极推动系统建设,自主开发了“反洗钱监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各类反洗钱工作信息同一平台处理、储存、共享,为风险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坚持制度先行,结合全省反洗钱工作实际,研究制订反洗钱监管、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管理等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规范了省内人民银行系统反洗钱工作标准和流程,保障履职科学性和规范性。

强化三个监管,建立风险为本的监管体系。

以反洗钱分类评级为基础,对义务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把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到重点领域、重点机构。一是强化法人监管,督导全省176家法人机构从制度、系统、流程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有效履行反洗钱核心义务,建立健全以客户为中心的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强化风险监管。依托系统建立全省2162家义务机构监管档案,及时记录监管信息,为反洗钱分类评级提供依据。研究细化义务机构反洗钱分类评级指标体系,按年度对全省纳入评级范围的1987家义务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分类评级,澄清义务机构风险底数,逐一反馈评级结果,明确监管意见。综合运用约见谈话、监管走访、定期听取汇报等多种监管措施,对被评级机构实施持续监管,分类指导,督促义务机构落实问题整改。三是强化重点机构监管。针对分类评级结果,结合监管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检查对象,依法开展执法检查。2008年来,全省累计立项检查各类义务机构1149家,并依法进行处罚,促进义务机构有效履职。

精准高效监测,强化洗钱类型分析和风险提示。

以提升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为核心,做好区域洗钱类型分析,及时提示洗钱风险。积极推动省内方正证券、长沙银行参加人民银行总行组织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综合试点,顺利完成“自定指标、自立制度、自建系统、自主分析”试点任务,并在省内推广工作做法,指导义务机构持续完善可疑交易监测指标和模型,提升可疑交易报告情报价值。运用重点可疑交易和典型洗钱案例信息,总结风险类型、特征和趋势,定期编写湖南省洗钱类型分析报告,区域洗钱风险评估形成工作常态。充分发挥洗钱类型分析风险预警作用,发布《洗钱风险提示》19期,为义务机构及时掌握洗钱犯罪新动向和新手法,有效应对防范洗钱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以培训促履职,以调研促发展。

全省人民银行系统采取送教上门、专题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多举措提升培训覆盖面和效果。2007年以来组织开展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200余场次,共培训反洗钱专兼职岗位人员7000余人,有效提高反洗钱队伍业务技能。针对国内暴恐活动升级、省内毒品交易活跃等形势,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展禁毒、反恐怖知识等交叉培训,保障禁毒、反恐怖融资履职实效。

针对反洗钱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组织开展了外籍人员虚假账户洗钱风险、金融新业态下洗钱风险等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工作措施,加强了高风险领域的反洗钱监管。

义务机构筑就反洗钱第一道“防线”

健全工作机制。

全省各义务机构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工作模式、充实资源等方面,健全反洗钱工作机制。各义务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了反洗钱工作牵头部门,充实了反洗钱人员队伍。截至2015年底,全省义务机构反洗钱人员共计1993人,形成了一批熟政策、精业务的反洗钱业务骨干。根据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及时修订内控制度,进一步明确反洗钱职责,提升单位整体协作能力。为适应新形势,部分义务机构先后设立了反洗钱数据集中处理中心,形成了“集中做、专家做、系统做”的反洗钱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疑交易报告转化为案件线索的比例不断提高。

落实三大核心义务。

一是加强客户风险识别。各义务机构强化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录入和核查,对存疑身份证件,采取询问、回访等多渠道验证信息准确性。开展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工作,强化高风险、次高风险客户的异常交易监测。二是做好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积极配合司法查询和反洗钱行政调查,为执法机关打击洗钱及上游犯罪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来源。三是加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机构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加,全面覆盖银证保等机构;报告类型较以往更加丰富,涉及洗钱各类上游犯罪,反洗钱工作有效性逐步显现。

提升公众认知。

反洗钱工作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各义务机构根据人民银行确定的“一年一主题”宣传基调,围绕禁毒、打击传销、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主题,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层,广泛开展反洗钱宣传。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反洗钱工作的认知度,以及洗钱手法和涉众型诈骗洗钱的辨识度,省内义务机构成功防范了多起疑似诈骗活动发生,有效减少了公众利益损失。

成员单位构建反洗钱立体“网络”

建立反洗钱协调合作机制。

经省政府批准,2006年,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牵头建立《湖南省反洗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不断细化21家成员单位反洗钱职责和工作内容。以联席会议制度为依托,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先后与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法院、省监察厅、长沙海关、湖南证监局、湖南保监局7家单位签订《反洗钱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情报会商和信息交流。各市州人民银行也建立了相应反洗钱工作合作机制,上下联动,打防并举,构建全省反洗钱立体网络。

协同打击洗钱及其相关犯罪。

人民银行积极配合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禁毒、打击传销、打击走私等专项调查和打击行动,督促指导银行机构加强可疑线索监测和报告,分析移送线索和协查案件逐年增长,为配合我省反腐败、反恐怖和打击洗钱及其上游犯罪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2007年至今,长沙中支组织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1150余次,涉及账户1.1万个;强化线索研判,向侦查机关移送线索103件,其中19件立案侦破,涉案金额130亿元;配合侦查、司法机关协查案件115起,得到人民银行总行、公安部、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及表彰。

侦查、司法机关进一步加大了对洗钱及其上游犯罪的打击力度。2014至2015年,全省各级侦查机关共对上游犯罪立案侦查45265起。检察机关共批捕上游犯罪11753件,14205人;起诉13652件,16946人。各级法院共审结、判决洗钱及上游犯罪20471件。

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省打击洗钱犯罪成效斐然。仅2015年以来的短短一年间,全省已有多起洗钱罪宣判案件,极大地威慑了洗钱犯罪行为。

反洗钱十年铸剑,渐现锋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措施”提升至建立国家金融安全机制和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高度,这是反洗钱战线的响亮号角,也是对反洗钱工作的有力鞭策。新的十年,我们将面对新的征程,新的挑战,重任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将不辱使命,携手奋进,砥砺前行,为维护全省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读“成语故事”有感作文 篇8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成语故事”。这本书里有很多幽默、有趣、生动、有智慧、有哲理的成语故事。说到幽默有趣的就有:“囫囵吞枣”、“鱼目混珠”、“画蛇添足”、“东施效颦”等等。有智慧、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就有:“解铃还须系铃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等等。通过阅读这些幽默、有趣、生动、有智慧、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有了帮助。学习上我的词汇量有了增加,作文比原来写得好多了,形容词句时更加真切。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的次数也更多了。生活上我与小朋友交流也更加融洽,友谊也更深了,玩得也更好了。我们应该多看一点对我们有益的书籍。读“成语故事”有感作文2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读雷锋故事有感 篇9

昆山市石浦中心校 三(1)班朱茵茵

今年4有18日,我读了一本《雷锋的故事》。雷锋那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却闪耀着他那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

当我读到雷锋同志所说的“生活离不开钱,但不能为钱而生活,要用人民给自己的钱来为人民服务”时,使我联想到了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在我校涌现出的雷锋般的故事。

2003年2月,在向陕西省清涧县的捐款活动中,我校的谢永春校长带头捐款200元。捐款活动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进行着。接着党员干部、团员青年、老师和学生也纷纷捐款,150元、100元、50元、30元、10元„„师生们全员参与,捐款总额约为6200元。这次活动激发了师生们扶贫济困、友爱奉献的精神,让师生们共同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我被师生们这一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我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向我校的师生们学习,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对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慷慨解囊,尽我的绵薄之力,那怕是我的压岁钱,也要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简评:《读雷锋故事片有感》一文是三年级学生的一篇课外习作。小作者通过读雷锋故事,听语文老师讲学校里涌现出来的雷锋般的故事,结合自己的思想谈了深深的感受,表达了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篇10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说:“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意思是说: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 不可以刻意而为, 也不可以用强力来掌握。如果刻意而为, 就要搞槽;如果用强力来掌握, 就会失去。因此圣人自然无为, 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 所以不会失去。

一件精美的玉器, 让你拿在手里把玩, 在欣赏精美的同时, 又时时担心跌落在地化为齑粉。怎样才能不跌落?那就是:不要拿在手里不放。“无执, 故无失”。

教育孩子, 作为家长或教师, 不可过分地抓在手里, 事无巨细, 关心过度, 以至成病态, 被称之为“妈癌”之类, 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师长放胆、放手。

无执则无念。财富、权位、功名, 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灵, 心便生执, 你的人生之路便不堪重负, 永不得解脱。《红楼梦》中妙玉最喜欢的两句诗是:“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之地》, 原句为:纵有千年铁门限, 终须一个土馒头。) 不管你的家族是多么富有, 任何人的归宿不过是一座坟罢了。

有个佛谒说道:“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因为有了爱, 所以有了牵挂, 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 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当然, 这里的爱, 我们可以理解成过分的不理性的爱。《三国演义》中, 鲁智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所以嫉恶如仇, 人生洒脱。而林冲的初衷则是体制内的封妻荫子, 从隐忍到隐忍, “有所执”, 高俅也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对林冲一再加害, 直到逼上梁山。

教育孩子, 放一把如何?捧在手里怕吓着, 含在嘴里怕化了。紧紧“抓”在手里, 却往往更抓不住孩子的心, 他更会离经叛道, 充满叛逆。这正如把一把沙子紧紧地抓在手里, 却发现透过指缝流失了。而适当的把手放宽松, 却发现沙子流失得慢了。把沙子轻轻从你的手里放在沙盘里, 不再紧握, 却发现沙子不再流失。

现在有两个词:圈养、放养。如同放羊, 把孩子紧紧抓在手里, 就是圈养;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让雄鹰在蓝天飞翔, 让马儿在草原驰骋, 就是放养。两者的结局, 大家不言自明。

顾城有首诗, 写道:

当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

我就失去了诗。

当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

我就失去了自己。

在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

一切如期而来。

不能过分地去强求, 强行去做, 那就如强扭的瓜不甜。要随缘, 要学会放手。勉强做一件事情结果可能是失败, 紧抓着不放最终难免会失去。

马克思主义落地, 井冈圣火才得以燃烧。学院派们、苏联来的李德们紧紧抱着“阵地战”和“城市包围农村”的教条, 惨败到惨败;而毛泽东则是用活的人, 不执, 则活。

吴越之战后, 文种抱着富贵, 而身首异处。范蠡及时丢掉爵位, 而与西施潇洒泛舟五湖。这就是放开的胜利。

在《道德经》里, 老子多处谈到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 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 因应物性,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理想的教育者也应该一样, 顺任自然, 不强制, 不苛求, 因势利导, 遵循教育客观规律。

“执者失之”, 要做好一件事, 就不要紧紧抓住不放。基于这一点, 要办好教育, 就要放胆、放手。这就需要两个“自由”:给孩子自由空间, 给教师自由空间。

第一, 给孩子自由空间

生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 没有师长的呵责, 没有他人的干扰, 可以舒展自己的身心, 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 营造自己的天地, 找寻属于孩子的世界。

自由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忙碌让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给孩子自由空间, 可以让孩子早自立。让孩子有更多接触外界的空间, 孩子就会明白大自然有多美丽, 明白人世间有多美好。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有了问题该怎样寻求解决, 当孩子自行把问题一个个解决, 孩子就真正长大了。给孩子自由空间, 首先锻炼的正是孩子的自理能力。人生的道路很长, 父母和教师不可能陪伴终生, 早给孩子自由空间, 早让孩子雏鹰出谷, 自由飞翔。

给孩子自由空间, 实际上也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的孩子“被动”的东西太多:在学校听老师的, 回到家里听家长的。听课、自习、作业、兴趣班, 忙得团团转, 没有时间去读书, 更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 这点是可怕的。如此被动的人生, 有何幸福感而言?没有自己的思考, 有何创造力可言?“带着问号进学校, 带着句号出学校”怪现象的重要原因, 就是孩子在忙碌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给孩子空间, 更是交给了孩子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时间。现在教育上的“强迫性”手段还太明显, 孩子的压力还是太大, 孩子在被动中学习着知识, 时间被大量的课业所占据, 根本没有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 不能充分地解放自己, 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

给孩子空间, 才可以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学生忙于学习, 没有时间质疑。再说, 现在的教材例如语文教材都是名人名篇, 都是经典, 孩子们本来就是匍匐其下, 心怀恭敬, 不敢逾越, 不敢质疑。再加上没有空间, 只能学会了盲从, 造成了孩子可贵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缺失。

第二, 给教师自由空间

教师是一个既繁忙又很琐碎的职务, 缺少的恰恰是自由的空间, 缺少的恰恰是重要的思索时间。

自由空间是教师的智慧之源、创造之源。当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时, 人的思想就会十分活跃, 创造性会被不断激活, 而程式化与教条主义, 却会压抑教师的创造性, 造成心理上的逆反。

学校工作很忙, 但无论怎样忙, 都不能挤掉教师思考的时间。不激励教师思考, 教学改革就是空谈。实际上, 一堂好课往往来源于一个灵感, 而灵感往往爆发于身心自由舒展下思考中的一瞬。

对学校领导者来说, 对学校的规则做到“严格执法”的同时, 更需要“热情服务”。 设法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努力克服教育上的条条框框, 自觉抵制教育上的形式主义。严苛而过密的各种制度可以管住教师的人, 却管不住教师的心。高明的学校领导一定会给教师自由的空间, 不是压抑, 而是放飞, 不是禁锢, 而是唤起。千万别忘了, 教师是活生生的能动的人, 要通过自由的空间, 激发教师开动机器, 放下包袱, 激发热情, 调动活力,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读诚信故事有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则故事,这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桂桑的藏族小女孩,从十六岁起,就许下诺言:长大以后一定要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过由于第一次攀登的时候,同队队员一不小心碰到滚烫的高压锅,致使她的脚受伤而无法前行。可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尽管后来她当了妈妈。到了1990年,她才有机会再次登上珠峰,并上了峰顶,完成了自己许下的诺言。看了这则故事,我不禁对桂桑这种对自己的诺言负责任的性格表示佩服。想想我自己,跟桂桑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记得有一次,妈妈花了好几百块买来一台名牌电子琴,只为让我多掌握一种本领,我也答应了妈妈要认真学习,可是,学了仅仅一年我就半途而废,不想学了,妈妈无奈,只好依着我,让我不用学了,可那是妈妈用辛辛苦苦赚来的汗水钱买的,我却害怕辛苦害怕累,完全忘了自己当初立志要学好电子琴的愿望,既白白浪费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也失去了自己的对妈妈承诺,是没有诚信的表现。

读三个故事有感 篇12

六道河小学 王腊梅

老师是一个学校的支柱,他们支起了学校的整片天空,怎样让学校成为一所好学校,把学生教育成为优秀学生,这都是在于老师的引领和教导。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有怎样的工作态度,应该有怎样的工作方法,这是所有教育者都一直在探讨的,而作为一名新老师,学习了校长必须给老师讲的三个故事,我受到了启发,它的意义将对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我们骄傲,我们在培养祖国的未来。

哈里什国王真是一位有智慧的明君,他从三个泥瓦匠对工作的态度,看出他们未来的发展。第一个泥瓦匠粗暴的态度,表明他对自己工作的极端厌烦和不满。是啊,如果他满眼都是垒不完的砖头,满脑子还是垒不完的砖头,从来都不想像一下垒砖头之后的美好结果:一座美丽的宫殿,哪怕是一堵漂亮的墙。那么厌烦和不满充斥于心,粗暴行为表露于外,是理所当然的了。第二个泥瓦匠有气无力的态度显示了他对自己工作的冷漠,在他看来,他的工作是永远也砌不完的墙,他脑子里当然也没有美丽宫殿构想,所以工作对他来说,毫无热情可言。第三个泥瓦匠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自豪感,因为有美丽的梦想在召唤,才使他抛却恐惧、懒惰、无望、冷漠,全身心投入到在别人看来简单乏味而自己看来则乐趣无穷的工作中去,所以他肯定会成功的。干什么工作都会成功的。作为教师,我们同样面临着那样的情况,你是不是整天抱怨学生太差,工作辛苦,甘愿做一名普通的教书匠,还是每天开心的设计你的每一堂课,欣赏你的每一个学生,想到祖国的未来在你的课堂上茁壮成长?我们每天默默无闻的进课堂,出课堂,写教案,批作业。为什么多少年后,有些老师是桃李满天下,成为优秀教师。哲人们说,态度决定一切;先贤们说,态度决定高度。良好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心底洒满阳光,踏踏实实享受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快快乐乐接近幸福的目标。相反以厌烦消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工

作,内心就会阴霾密布,看不到希望,就没有生活的乐趣、工作的激情,那么也就更没有成功的希望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复杂、纷繁的世界。如果要想把这个世界打扮得色彩纷呈就需要老师的心像第三个泥瓦匠一样,每天喜气洋洋,对工作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并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

二.教学细节决定课堂成败。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想这里的细节就是教学上要注重细节,教育中要细心。作为教师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作教育的有心人,作为教师“生活既是教育,教育既是生活”。

一个铁钉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让人感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教训。但是从“铁钉”与“国家”这一小一大两个事物的关系而言,人们很难预见到小铁钉的状况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这正印证了老子所说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能够认识到小中见大的人一定是远见卓识之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小中见大的累积力量更加强大,孩子在生活中的细节行为不到位,同样会影响他长久的进步与发展。老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到细节,不但是影响教学成绩,更影响你的成就。细节分出名师与庸师。他凭什么晋级,他凭什么教学水平名列前?他得学生凭什么次次取得好的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细节,推敲好每一节课。程序的选择、环节的处理,还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预设的与随机发生的,处理的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老师的课就是雕塑家手里的作品,怎么设计,怎么雕琢,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要想制作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往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而我们教师又不同于艺术家,我们的艺术品是学生,是鲜活的人,一但培养出来,就不能再毁掉重塑。由此可见,细节可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细节同样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

三.教师用心成就教育完美。

优秀老师就是那些懂得用心去工作的人。用心工作的老师是学校的财富,也是教育界真正需要的人。一个用力工作的人(琼斯就是用力做事的人),只能做到称职;只有用心工作的人,才能达到优秀。用心工作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哲学。从平凡到优秀,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工作上要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都能成为最优秀的。对教师来讲,教师的用心就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曾经我也问过自己,作为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站住脚靠的是什么?学习了第二个故事我知道了,靠的应该就是用心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超越自己,当你用心做每一件事了,你就超越了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就是做教师的幸福。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经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我们作教师的所应该追求的职业感受。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 篇13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读《廉政故事》有感 篇14

看完了《廉政故事》这本书后,我的感慨颇深。在这本书中,无论是古时的廉官还是现今的廉官,都让人不由得对他们感到深深的敬佩与爱戴。但是,从古至今,廉官总是寥寥无几。反观那些贪官污吏,想想现当代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心中深感愤怒,但同时又为自己不能改变这些现象而感到无力与无奈。

在该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古代故事是《包拯三谏宋仁宗》。故事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那时包拯任命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当时宋仁宗有个宠妃叫张贵妃,而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因此张尧佐在官场上青云直上。这些包拯都看在眼里,他对宋仁宗一再擢拔张尧佐、任人唯亲这种做法很不满。因此他在朝廷上提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且说这不合大宋法度。包拯的直言激起一大片喝彩,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第二年,宋仁宗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下令擢升张尧佐。但是包拯依然不畏权威,再次挺身直谏,众臣们也依然反对声高涨。所以宋仁宗又提拔不成。到了八月,宋仁宗又一次下旨,打定主意要升张尧佐的官职。包拯谏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犯了这种错误,怎能再升职?”宋仁宗无奈地道:“这已是我第三次下旨了,朕贵为天子,难道擢拔一个人也这么难吗?”包拯驳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吗?臣既为谏臣,就不应该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

包拯不畏龙须,直言相劝,其胆量与气概让人不禁佩服万分。不

像现在很多官员享受着阿谀奉承,还互拍马屁、趋炎附势、拉帮结派。领导、上司有错不敢说,怕得罪领导;自己发现问题不敢提,怕自己官位不保;同事提出问题,不敢苟同,怕被牵连;这就是现在一些官员的真实写照,他们自己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让我们为他们而感到汗颜。

包拯他不仅铁面无私,而且清廉正直。有一次他六十大寿,他特派他儿子到门前拒礼。他的同乡同窗好友张奎给他带来贺礼,他儿子给他说不收礼,但张奎说别人的礼可以不收,他的礼却不能不收。同时还做了一首诗:“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包拯读后,回了一首诗:“你我老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读后,更加敬重他了。

其实,在古代还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不仅是张奎敬佩他,我们这些后人更是敬重他。他们清廉的品德,正直的作风,为民请命的勇敢,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笔财富。人总是会有一点点的贪念,他们能够在一生当中保持清廉的好品质,与他们的坚强信念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廉政之风成了我们后人的好榜样。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现代故事让我感受颇深,那就是《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记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焦裕禄是当代中国廉政爱民的好典范。他是一个廉洁的人,从不接受贿赂,即使生活再苦再穷,也从不需要人家帮忙。有一次春节的时候,有位同志给他送来了几斤猪肉,他就急忙问别的同志有没有。那位同志告诉了他,他

就赶紧叫那位同志把肉送给那些没有肉吃的同志。说他无私,真的一点也不过分。他有一颗关心别人、爱护人民的心,甚至关心别人胜过他自己。他永远只想着怎么样才能帮助百姓、怎样才能带动百姓富起来、怎么样才能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这样一个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好同志,让人想不尊敬和爱戴都难。

焦裕禄同志的故事散射出真、善、美的品性,显示出人间最淳朴、美好的感情,让人深深的感动。其实,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感人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贪官,他们就怕自己在做官期间捞的少,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的利益,连百姓的一针一线都要剥夺,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啊!所以,我觉得对焦裕禄我们应该仰视,对那些贪污腐败、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我们要彻底的鄙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社会多一些廉官,少一些贪官呢?当然了,在现代社会里,不需要你拿自己的钱来救济穷苦的人了,国家都有相应的政策,但是当官的起码得对得起自己的职位,“在其位谋其政”,不要食俸禄,不办事,更加可气的是还贪污腐败。所以,我认为,减少贪污的问题,要从教育做起,进行廉政建设。廉政建设是教育、监督、打击并重的,但教育是基础,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经过廉政教育,小学生从小就会养成廉洁自律的好习惯,从而在中学、大学甚至参加工作后,一直延续这种廉政教育,那么对一个人的成长及正确的人生之路将起到潜移默化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消费因素、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在影响着青少年。身为

读《探险故事》有感 篇15

《探险故事》是我最爱看的书之一,还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呢!

这本书共讲述了一百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登山险、考古险、探洞险,还有人命险。我最爱看人命险中的《南极圈内的生命大救援》,讲的是拯救盛六华的事。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八日,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队长盛六华在“雪龙”号船上吐了半脸盆的血。医护人员冒着种种危险,先后抽取了六个人的血液,进行紧急救援。终于,在十二月十日,盛六华脱离了生命危险,并从南极平安返回中国上海。

在人命收到危险之时,周围的人尽全力挽救,这不正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吗?也许大家还不知吧!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一位女童被一块大水泥砸中,虽然抗震救灾的战士们及时发现了她,但是由于失血过多,还是需要大量的输血。

不过麻烦的事总是不请自来。那位女童的血型是那种世上罕见的“H”型。在平时,一遇上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家属配型,可是现在上哪儿去找女童的家属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女童的生命渐渐走向了边缘。“医生—医生—”一名护士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什么事?”

“一名刚刚从废墟下救出的男子被验出是‘H’型,他说他愿意救那个女孩的生命。”华护士擦了擦汗,接着说:“不过那个男子受了很重的伤,已经奄奄一息了。” “先把他抬过来吧!”医生说。

几个抗震的战士把那男子抬了过来,医生刚想开口,他却险说话了:“医生„„反正我也快„„快要死了„„留着全身的血又„„又有什么用呢„„把它们都给那女孩吧!” “准备输血吧!”医生吩咐下去。后来,女童得救了。大家刚想感谢那位勇于献身的男子,可就在这是生命本来就临危的他离开了。

上一篇:高配室全套规章制度下一篇:局读书交流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