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共14篇)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 篇1
新营小学校园网站读书乐园栏目,推荐书目中有一本《草房子》,既然是学校推荐的书目,我想肯定有可读的一面,就立即从网上买来了。真没想到,我和儿子都爱上了这本书,共读时一次次的被感动。
《草房子》让我回想起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捉蝉、拔茅草、割猪草、躲找找、拾稻穗、对着田野呼喊让我回到了童年的小乡村风景秀丽:清凌凌的小河水,成群游戏的鸭子,满眼的鲜绿,清新的空气读着读着,仿佛我也来到了草房子,手机版与桑桑及他的小伙伴们同辛苦,同欢乐。当我读着秃鹤喜欢自己的秃头被别人摸时,直觉得小孩子家就是这样的天真!当我读到秃鹤开始在乎自己的头,让他爸爸买生姜擦,直擦得头皮冒火,头皮发红,可是为了长头发,他一声不吭,直擦了七七四十九天,可是依然未见头发生长出来时,还真有点为秃鹤着急;当我读到秃鹤将父亲的帽子戴在头上遮住自己的秃头,结果被桑桑他们戏弄时,我又觉得孩子就是孩子,调皮好动是常有的事情。
然而当秃鹤成功得扮演了一个伪军形象,让全村的孩子高兴不已的时候,他却跑到小河边哭了他是多么想拥有和别的孩子一样的一头乌发呀!我的心也酸了,感动得泪水包裹了眼睛。就这样,几天来,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走到哪儿都带着,一有空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与草房子的孩子们共欢乐,同感动。我甚至一有机会就与正在读这本书的儿子共同交流。
这是一本既适合大人又适合孩子的好书,我们大人读过了,面对今天的孩子的生活,会格外的理解与珍惜。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有效性,故事教学,读前导入
一、故事课教学的内容与呈现形式
英语故事教学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现了词在句中教, 句子在篇章中教, 篇章围绕故事写, 故事围绕兴趣选。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擅于运用故事, 发挥故事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而学生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
英语故事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低年级的故事一般以连环画展开情节, 图上配以少量简洁的人物对话;高年级则可能以语篇阅读搭配插图的形式呈现故事。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情节生动, 表现手法夸张, 很受学生的喜爱。而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听读故事前的导入都是故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巧妙的导入无疑会使听者耳目一新, 学者兴趣倍增。
二、如何有效地导入故事
1. 展示故事图片, 聚焦故事主题
小学生对漫画情有独钟, 原因不外乎漫画内容生灵活现, 看起来津津乐道。小学英语故事的插图色彩鲜艳, 人物表情生动可爱, 能直观地体现出故事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故事插图 (尤其是主题图) , 仔细体会插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观察图片, 学生也会适当地捕捉到故事内容, 进而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
如冀教版小学英语7《Baby Becky Helps Her Mother》一课的图片就生动有趣, 图1是Baby Becky用屁股擦盘子, 图2是Baby Becky用盘子搭建房子, 图3是Baby Becky把冰箱搞得一团糟……这些“越帮越忙”的插图不仅将故事主人公淘气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将故事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了出来, 深受学生的喜爱。
教师在教授这一故事时, 就可以根据图片适当提问导入故事。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可以在品读故事之前对故事内容有一初步了解, 进而产生深入阅读的欲望。
2. 复习相关旧知, 引出故事教学
冀教版的小学英语教材, 故事课放在每个单元最后, 其功能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 将已掌握的本单元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和拓展。结合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特点, 选择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出故事。
冀教版7中的故事《Maddy’s Christmas》中涉及到很多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在读故事之前, 教师可先与学生一起温习圣诞节的相关知识和习俗,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通过“How about Maddy’s Christmas”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过渡到故事教学, 这样学生就会急于寻找故事中的有趣点, 同时之前的复习也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之后的听读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利用音乐, 声动故事教学
音乐是一种微妙的语言, 它能使人产生联想与共鸣。运用音乐辅助英语教学, 能使学生在唱唱、跳跳中愉快地学习英语, 这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获取。教学中, 我们教师可以选择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歌曲, 让学生先欣赏, 然后自然过渡到故事教学。
如在学习冀教版四年级下册《The Month Family》这则故事时,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欢唱本单元的月份歌, 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复习了相关的月份和天气词汇, 然后再问学生:“Which month do you like best?Why?”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喜爱的月份。“Let’s make friends with them.Today I take them to our class”, 自然过渡到了故事教学。又如故事《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 与这则故事相关的一首歌曲《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曲调欢快, 歌词有趣, 深受学生的喜爱, 歌曲中“duck”quack—quack—quack, “cat”miaow—miaow—miaow等动物的叫声搭配轻快的音乐,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轻松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由此看来, 教师通过这首歌曲引出故事定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4. 开展话题谈论, 丰富故事教学
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故事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如时尚、运动、健康、饮食、工作。教师可先以作业的形式, 让学生课下准备相关资料。阅读故事前, 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换预习成果, 谈论与故事相关的话题, 从而自然过渡到故事的阅读上。
如冀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My Favourites”, 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如何用英语表达个人喜好。单元末的故事《The Diffos》则是介绍主人公Diffo一家人各种奇特的喜好。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基于这一特点, 我在课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与同学分享自己和家人的各种喜好, 畅所欲言, 紧接着我以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故事中:“Do you know Diffo’s favourite food and sports?”这样导入, 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积极地投入到了故事的听读中。
5. 游戏互动, 激情导入故事
爱玩好动和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围绕故事内容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入故事的学习。日常教学中常用到的课前小游戏也是形式多样, 如Listen and Do、Guessing Game、Simon Says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选择。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制道具, 或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自创一些有趣、有效的互动游戏, 但切忌仅图一时的热闹。
三、总结
故事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型, 它体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想使故事课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教师就要根据故事的特点认真备课, 关注导入。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设计读前导入时, 教师切忌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一定要把实效性放在第一位, 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 从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巩固语言知识,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英.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2.
[2] .Wright, A.Stoyrtelling with Childr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沈萍.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古诗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3.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尝试;反思
一、背景
福建省07年考纲明确规定把中外十二部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分值为2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省内外语文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考纲》引导中学生及全社会崇尚阅读,把我们的社会朝一个阅读型社会的方向引导,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这一考查方向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6年全国两会朱永新代表提出要设立全国性的阅读节,引导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同时“百家讲坛”在全国热播,再次掀起了“三国热”和“《论语》热”。这些都为开展中学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二、尝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去适应,顺水推舟,去营造一个读名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去读去讲去写。2007年初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从“四大名著”中规定《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为每人必读,每人每学期选一本作为课外必读名著,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名著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用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写读名著的心得体会。每月利用作文讲评课开展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并利用期中期末自行命题的时机,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取10个人物,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此来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反思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读、讲、写相结合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一)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了解学生整体的阅读状况,笔者先发了一份课外阅读调查表,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平时读了哪些课外书?请写出书刊名。2.你读过哪些文学名著?请写出书名。3.你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是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时读的书多为期刊杂志类,读过的名著多为初中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书籍,诸如《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等,而高中语文所要求阅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只有21%的同学和6%的同学读过。在第3个问题的回答中,50%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问卷调查发现的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作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读者》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教师近几年一直强力推荐;另一个是作为课外阅读,它具有用时少、收效大的优点,学生写作时可以活学活用,作文中每每获取高分。所以《读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快餐文化的流行是时代浮躁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在保护其看《读者》的热情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著。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同时用好高考指挥棒,2007年福建省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对高中开展名著阅读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教师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改变学生的阅读结构,将学生引到名著的阅读上来,向学生阐明名著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线索结构,从情节入手,由浅入深进行阅读,激发兴趣,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就会由内心浮躁变为宁静,就会由喜欢快餐文化到喜欢经典名著。
(二)构建平台,一石三鸟。
名著阅读开始后,为及时检查阅读成果,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把阅读成果写出来,讲出来。这次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读了《三国演义》或《红楼梦》后,把其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故事作课前演讲,这就必须对人物故事进行整理概括,然后写出来,而上台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读讲写三结合,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只有课前短短的五六分钟,但展示给大家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式各样人物有一百多名,可谓形象丰富,妙趣横生。这些人物不管是背信弃义、有勇无谋的吕布,还是不事二主、从容就义的陈宫;不论是“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是清高孤傲、病弱多心的林黛玉,都对丰富课外知识,提供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营养大餐。与此同时,课堂演讲成为交流的平台,名著的学习成果在三尺讲台前得到了交流共享。
此外,以说促写,把名著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学习心得,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要把阅读成果转化为人物故事,这不仅要读,同时要学会整理概述,名著中的人物大多一生经历坎坷,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怎样进行概括,突出哪些事件,着重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给人们怎样的人生启示,作文中如何让观点与材料做到完美统一,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书写成文,这些检阅的是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这也是一次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好机会。
(三)认识意义,引领人生。
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荡,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表现为能用那些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来衡量自我。从自我与作品的对话中找到人生的榜样,从榜样中吸取人生的滋养,以此涵养人生,达到生活与思想的崇高境界。用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走进《三国演义》,迎面是刘关张的“义气”。
针对《三国演义》中的义气,学生们在读书心得和作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人要讲义气,但不能因个人的义气损害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损害集体的名誉,更不能因义气损害国家的利益。同时学生们在作文中更多地赞叹诸葛亮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儒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读《雷锋的故事》心得体会 篇4
3月5日又是一个雷锋纪念日的到来,关于雷锋故事的书籍已很多,每个人都应该有阅读过,因为上学时期的教科书上这是必有的文章,我也曾经读过不少关于雷锋同志事迹的书籍,但说实在的现在基本记不起书中的内容和细节了,借着雷锋纪念日的到来,心中荡起了重温雷锋精神事迹的热情,终于重新又认真阅读起《雷锋的故事》这本书。
《雷锋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雷锋小时候受了很多苦,是共产党救了他,让他有了饭吃,有了书读。雷锋非常感谢共产党救了他。因为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所以他就一直把共产党当成自己的父母来看。雷锋长大了以后当了兵,仅管他非常忙,但是他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看书、学习。雷锋每天都会写一篇日记,其中他在日记里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特别爱做好事,有一句话说的好“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可是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雷锋牺牲了。他再也听不到他亲爱的战友们焦急地呼喊声了。雷锋那年才22岁。雷锋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毛主席还为提了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每年的3月5日订为雷锋同志纪念日。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这就是雷锋精神——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这不也正是我司不断倡导和学习的精神,每年我司党支部、团委都有在3月5日组织公司职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大家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建设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就象雷锋同志那样,只要处处为大家着想,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社会着想,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读雷锋故事的心得体会 篇5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妈妈给我说雷锋的故事,那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我着了迷,但听完之后,我不禁冒出一个大大的疑问:“妈妈,雷锋叔叔好傻啊,自己的钱不拿给自己用,反而拿给别人用。”妈妈听了之后却笑了:“孩子,雷锋叔叔不是做傻事,而是做好事。”我却不信,正是因为我的这一个想法,而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
现如今,救人英雄变成了肇事者,扶老人过马路变成了诱拐,学习雷锋的人越来越少,难道雷锋精神要“灭绝”了?
雷锋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它是需要实际行动去实现的,雷锋精神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是中华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愿坚守你生活的岗位?”每当想起雷锋叔叔,我就想起这段话,雷锋叔叔虽然早早的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珍贵的精神品质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让我们以雷锋叔叔为楷模,一起为人民服务,一起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读365夜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一直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其中“聪明的一休”这个故事我最喜欢。在故事里一休的聪明才智是远近文明的,有一个将军听说了,很不服气。于是,就请了西门大将军作证,要和一休小和尚比才智。大将军说:“一休,如果你答对了我的问题,就让你吃饭,如果答错,你就学狗叫。你不答,可以吃饭,因为你没有答,你选哪一个。”一休说:“我答。如果我答对啦,你不但要请我吃饭,还要学狗叫”。大将军说:“你站在那里不动,又不能动手来拔我的剑,怎样才会让我的剑拔出来?”小和尚一休想了想说:“请你的部下检查一下你的剑。如果西门先生拔不出来,我也拔不出来。”将军说:“君子还能作假。”西门先生没用多大力气就把剑拔了出来。这时小和尚一休很高兴地说:“将军你输了。”将军说:“我怎么输了?”一休说:“我让西门先生把剑拔出来了。”将军输的心服口服说:“请用饭吧。”
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就要多动脑筋,用心思考,方可取得好的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也要做一个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具有聪明才智的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 篇7
一、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真实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客观真实,真实性是基本特点。历史小说虽然也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但其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虚构,不必与史实相一致。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5年第6期上的三位作者把《三顾茅庐》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是不妥当的。首先,三顾茅庐这件事虽然在史书《三国志》中有记载,但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并没有具体描述,而且多本史书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争议。其次,《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改写成的,《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是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部分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一本章回体小说,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史实并不一致,所叙说的事情经过都是作者虚构而成,并没有史实依据,这明显是历史小说,又怎能是历史故事呢?另外,王勇老师把《林冲棒打洪教头》当作历史故事来处理显然也不妥当,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的,应该也是一篇历史小说。这几位老师之所以把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混为一谈,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者根本的区别,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这篇课文,虽然作者和编者根据自己的倾向对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进行了艺术创造,但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与史实是一致的,基本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定位,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二、历史故事教学的重点——故事
赵俊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概述和讲述的做法是好的,但是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上,整堂课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追溯、概述和讲述,这种做法有点偏颇。这类课文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段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涌现出的人物,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故事”本身,从故事入手,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故事,知道课文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二是明故事,懂得课文是怎么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三是说故事,根据年段要求,学会讲述故事。低年段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中年段学生要会讲述和复述故事,高年段学生还要拓展故事,阅读和讲述更多相关故事。四是写故事,高年段的学生还要会运用课文中叙说故事表现人物的方法练写故事。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首先要知道课文是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塑造了司马迁这个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形象。其次还要明白课文是围绕“发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抓住司马迁遭受残酷刑罚之后悲愤交加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学会阅读这类故事。因为这是一篇高年级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书后第1和第5习题的提示,在学会复述课文故事的基础上,阅读 《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试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学写一个故事。
三、历史故事教学的难点——历史
几位作者都认为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学习时难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也认为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难点。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1.史于文先。历史故事类的课文都带有不同的时代味道。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那段历史,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历史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对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和负荆请罪这个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2.读文明史。这类课文的开头一般都会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开头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也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背景。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读文探因,析因明史,明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使学生对司马迁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为理解司马迁的“发愤”打下基础。
3.以今想古。这类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有很多情景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去再现古时的相似情景,用自身的体会去感受古人的体会,将历史现实化和儿童化。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所描述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当时的司马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紧扣“泪流满面”“千万不要”这些词句,想象面对父亲不能继续编史的遗憾及对自己的无限希望,自己会怎么说和做,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对历史的理解,自然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4.补史入境。这类课文由于篇幅所限,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部分历史镜头,课文在叙述过程中会留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故事,理解人物,教学时我们可以史文结合,利用文本空白,适度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资料的研究,走进故事情境,聆听人物内心的独白。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有关描写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的表现部分时,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出现疑问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报任安书》中描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生不如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的悲和愤,加深对课文中“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感受这段文字里面的温度,呈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悲愤画面,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多种形式“读”成语 篇8
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成语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变节奏趣读
由于“成语歌”出现的形式几乎是千篇一律——每两条成语排成一行,每首“成语歌”或两行,或三到六行出现。孩子们见多了,肯定会形成视觉疲劳,要激起他们的诵读兴趣,仅仅靠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等习以为常的读书形式显然是不够的。既然是“成语歌”,就可以让学生像唱歌一样地读,在朗读时变变节奏,换换花样,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二年级下册练习2中出示了这样4条成语:
百花盛开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色色俱全
教师引导学生像唱歌一样,试着用不同的节奏读。这时,孩子们一个个小眼放光,小嘴读得津津有味。
他们有的点着头读:
百——花——盛——开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色——色——俱——全
有的摇着脑袋读:
百花—— 盛开争奇—— 斗艳
五彩—— 缤纷色色—— 俱全
有的边打节拍边读:
百——花——盛开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色——色——俱全
有的像喊口令一样地读:
百花盛—— 开争奇斗—— 艳
五彩缤—— 纷色色俱—— 全
……
孩子们读出了不同的节奏,读出了令人陶然的韵律,读出了别具一格的情趣,读出了鲜活亮丽的风景,他们感受着“唱成语”的乐趣,体验着创造学习的幸福。
二、借图画赏读
针对“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乌申斯基)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不少“成语歌”配了彩色情境图的特色和优势,唤起学生学习“成语歌”的兴趣。
如三年级上册练习2中,有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高堂广厦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插图上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有红瓦白墙的亭子、阁楼,有弯弯曲曲的山路,有水平如镜的湖面,有荡漾湖面的小舟……
教学这一组成语,教师将成语和彩图一同放大出示,引领学生边观图赏画,边认读成语。学生一边观赏兀峰顶、山腰间亭台楼阁的风姿,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高堂广厦、宇玉琼楼、错落有致”;一边美美地想象那曲折蜿蜒的石头小路,一边心旷神怡地读出“曲径通幽”;一边举头领略那一座座奇峰异岭的风光和那飞流直下的气势,低头感叹那山脚下的烟波浩淼、百舸争流,一边吟诵“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样,成语的诵读就达到了赏心悦目和真情倾诉互为表里,认知深入和情感提升有机整合的理想境界。
三、创语境悟读
我曾做过调查,成语教学时,没有理解的朗读和背诵,遗忘率最高;教学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遗忘率会低一些;而教学时让学生理解并在语言情境中运用的遗忘率最低。
苏教版教材单元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册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因此,我们在教学成语时就可以借助课文学习,创设语言环境,引领学生边读边悟,边理解边运用,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练习7中有一则“成语歌”:
博闻强记家学渊源
栉风沐雨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藏之名山
这首成语歌可以说正是司马迁一生坎坷经历的写照,这些成语都与学生前面学过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着紧密的联系。“博闻强记、家学渊源、栉风沐雨、名山大川”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浓缩;“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则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得到了体现;“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应。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篇课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课文情境中理解成语并启发学生用上这些成语说一说司马迁的一生经历和伟大成就。通过这种建构式的意义学习,学生对这些成语的印象会更深,他们也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司马迁,深刻地感受到司马迁身上闪耀的人性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的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成语,拓展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灵感,这对于训练学生感知、积累和运用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读雷锋的故事心得感想 篇9
翻开书,几个大字就印入了我的眼帘-----学习雷锋好榜样!可这却在我的心里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要学习雷锋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埋藏在我心底的问号消失了。雷锋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他仅仅活到22岁,就光荣牺牲了。他曾在日记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放射出了无限的光辉。
我读完这本书后,感到了极大的惭愧。雷锋从小就父母双亡,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只要奉献,不图回报。而我在爸爸妈妈关怀着,生活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家中的小皇帝,可我却总不知足,不知帮父母分担家务,不知帮同学讲题解难,不知回报,不知奉献。
读《你一生的故事》心得感悟 篇10
考虑光的传播路线。当终点确定时,光需要走一条最短路径,而理论上的最小值是直接到达终点,即时间为0,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因此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外界条件限制下的最短路径”,这里的外界条件既包括光速之类的物理恒定量,也包括路线过程中是否要经过其他介质之类的可变因素。
现在来看书中的“我”。“我”的终点是死亡,其最佳路径显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物理因素,还有“我”的亲人的自由意志),“我”所能选择的最佳途径,其实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一条。“我”是在明了所有路径的前提下,选择了这条路径的。
我终于理解了:当你用目的论的视角看事物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因果论了。当你明了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尽管你拥有自由意志,但你(出于自身的意志)只能作出唯一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选择,都会让你觉得比那唯一的选择更糟。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读百姓故事 看今昔变化 篇11
从我记事开始,我们一家七口人就居住在两间平房中,每间只有11平方米。一间屋子半间炕,是形容当时屋子小最好的形容词了。每天吃饭时,饭桌摆在屋子中间,就再也不能过人了,上世纪70年代末,我结婚了,仍然居住在11平方米的平房中。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条件就算很好了,我一住就是几十年。
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党的富民政策使人们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我终于盼来了拆迁,从此告别了平房生活。2003年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从此,我们一家三口居住在126平方米的楼房里,我们的心也像楼房一样的宽敞明亮。我孩子高兴地说:“我终于有自己的空间了!”我们高兴,我们跳跃,我们要感谢的是——党的政策好!
我的闺密
这是我(左)和闺密小凤21年前的一张合影。我家娃娃常常问我:为什么你就这么一个闺密?我还真是不知道究竟为什么。现在满大街的人都拿着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可我的这位闺密就没有手机,她是我唯一没有手机的朋友。
我十几岁时上了一个书法班,小凤是同班同学,当时她在一家无线电元件厂里做检验,我在医院刚刚上班。余暇时,我们常常穿着一样的衣服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去美术馆西侧的中国友谊出版社门市部买三毛的书,去吃附近有名的咖喱饭。后来,我们各自恋爱、结婚又换了工作,彼此越离越远。我们从不留新的电话,但总能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对方,再联系上时聊起来都仿佛从来没有远离。
有次小凤打电话来时我对她说:“你弄个手机,我们也发发短信。”她却说:“手机对我没有用,用不惯那东西。”现在没有手机意味着什么?只能说明她过得很安逸、很开心。小凤,我真的很羡慕你。
我在官园体校练跳高
现在的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原称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原来是官园体育场,也是西城官园体校所在地,它的北面是官园公园。
当时官园体育场内有足球场(包括看台)、篮球场、排球场和射箭场。中国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编者注)之前,国家射箭队曾在那里训练,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夺魁的女射箭运动员李淑兰就在宫园体育场射过靶。足球场的北面是体操房,东面为官园体校办公区。
我上高中时,由同学刘小沛介绍到官园体校参加田径跳班活动。我们的教练姓王,和蔼可亲。跳班的人主要是来自师大二附中、三中、四十一中等学校,现在还能记得的名字有朱德光、朱果利、傅德祥等人。上学时我们一周训练两到三次,寒暑假集中训练。那时跳高采用俯卧式,以摆动腿为轴,旋过横杆,可谓力量加速度的综合性项目,训练主要是练腿部力量和短跑速度。有时我们训练的内容是和篮球班的人打篮球,每次都是跳班的人包揽了前后场的篮板球。暑期还有三体校(东城、西城和先农坛)的测试赛。
上体校之前,我身体不好,经常感冒,一个学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歇病假。上体校后,我身体强壮了,很少生病,并且以1.65米的成绩拿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我延续至今。
1965年我高中毕业,在将要结束3年快乐和充实的体校生活时,我们找来北京市冰球队的杨宝麒,和王教练拍了一些照片作为纪念。这是我们在跳高沙坑前的合影以及王教练教学时的场景。
琴声伴我度岁月
1979年春天,知青大返城开始了,我是北京知青,而妻子是当地职工,大返城的头班车对我们关闭了车门,全连就剩下我一个北京人。阵痛过后,我重新审视生活,意志更坚强了。紧张的劳作之余,我每天都吹起心爱的口琴,诉说我的心声。在第二故乡,我和一家人生活得很开心,享受着天伦之乐。1980年,在连队的春节晚会上,我吹奏了一首口琴曲《北大荒永远是春天》。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 篇12
老一辈教育家, 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 在基础教育和学校改革领域卓有成就的当代知名教育理论家。“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通过对这11位学者的深入访谈, 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世界, 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从童年开始的教育、生活、学术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家们的“思想肖像”, 叙述他们虽饱受沧桑之苦但却从未背叛其使命的人生经历, 使人们得以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阅读本书是一种心灵享受。不仅教育家们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不凡人生令人动容, 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亦值得赞叹, 她真实地呈现了11位学者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献身学术、献身教育, 矢志不渝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生经历, 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和做出的贡献, 给人以诸多启迪。
启迪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其不竭的思想源泉和人生动力
在对中国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逐渐了解了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学习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他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一直在诠释着儒家传统的可能性。在当前这个文明对话的时代, 他们恪守的道德即使是在东亚之外也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可以说, 这一点认识既是作者本人研究中国教育家的内在动力, 也是她理解中国教育家的逻辑起点。但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侧重于著作解读不同, 作者则是把思想史转换成生活史, 并因此采用了叙事的研究方法, 不仅生动再现了11位学者的人生经历, 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儒家传统价值观。
顺着作者的笔触, 我们看到, 本书描绘的11位学者在求学的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儒家经典和儒家为学之道, 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在国内求学者也一样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洗礼, 但他们从小浸润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其内心深深扎根,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接受传统教育, 父母受儒家思想熏陶之后形成的价值观与信仰更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产生过影响。”他们的一生反映出了儒家教育模式的真正特征与不朽价值。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对教育家们的人生起到了支撑作用——无论是战乱、失学、与亲人离散的人生苦难, 也无论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酷考验:谢希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海外返回大陆, 并从此与1960年自菲律宾移居台湾直至1986年谢世的父亲终生未得相见;1937—1941年,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 汪永铨跟随父母辗转于武汉、桂林、昆明、四川, 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迁徙的经历使他自幼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主意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秉德曾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刘佛年被残酷批斗, 遭受了各种侮辱;等等, 社会的剧变以及个人遭遇的坎坷均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11位知名教育家的人生故事或许恰好可以理解为‘儒家之道’变成了‘肉身’。某种意义上, 他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儒学著作——这些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人性, 对于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亦堪称是多姿多彩”, 作者的这一概括无疑十分精辟。
启迪之二:献身学术, 成就教育人生
20世纪的中国政权更迭, 岁月动荡, 对选择了教育学术道路的11位学者来说, 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磨难。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 但执著、坚守, 淡泊功利是他们的共性。“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 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李秉德作为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 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 为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呕心沥血并卓有建树;顾明远领导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且在1983—2002年间担任该学会的主席, 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潘懋元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学科——高等教育学, 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组织编写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 他与他的同事们及弟子们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承绪领衔翻译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与张瑞璠合作主编了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主持完成了重大课题《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 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谢希德从一位知名科学家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女校长, 同时也是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刘佛年从1949—1980年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 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之时, 使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领域中的领头羊, 并提出师范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教师, 还要培养管理者和教育领导;而朱九思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 (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从一所高度专业化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得到世界认可的综合性大学, 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驱;汪永铨在北大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目睹了北大的变迁, 并在反思教育和国家发展的一些深刻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领导者;叶澜则开始进行理解教育理论和中国基础教育新方法的研究, 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教育思想体系, 提出建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另一位女学者鲁洁的教育家生涯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 她以自己的杰出才能为该校的道德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出身寒微, 10岁才上小学的渔民之子王逢贤则靠不懈的努力, 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 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和教育家。
11位学者可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他们有着中国传统学人的风范, 淡泊名利, 一心向学, 勾勒学术色彩浓厚而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研究, 并大力培养后辈人才, 成绩斐然, 却一点也不张扬”。他们的成长都与一所或几所大学密切相连, 伴随着大学的命运和自身学术的发展, 他们各自心中的教育使命及其人生意义也得以揭示。从艰辛备尝到“终成正果”, 其教育人生的曲折与艰辛让人感慨万千。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有好奇, 有阵痛, 有欢乐, 有眼泪, 甚至还有愤怒与反抗, 孤独与寂寞。但是他们知道, 这些都是破除旧的体制、旧的思维与观念、旧的行为准则的必要过程, 他们义无反顾地行走着。时至今日,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故去 (如李秉德、刘佛年、谢希德) , 但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学术传统依然震撼着我们;还健在的教育家们, 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 最年轻的也已67岁, 但他们依然在带学生、做研究、写文章、提建议, 思索着、探讨着。他们关心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 关怀着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建设, 关注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及其被中西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专业生命奉献给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 力求使他们深爱着的中国教育无论遭遇何种政治、经济的变局都能够朝美好的方向发展”。与人文社会学界及自然科学界的前辈一样, 本书所描写的教育学界的前辈也是中国辉煌教育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读至此, 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启迪之三: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一份世界遗产
11位学者的故事并非只有个案意义, 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结合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在大学的发展历程, 以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 诠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涵,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作者在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在11位主人公身上的表现之后, 深刻地指出, 在当前的文明对话时期, 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无疑可以看成是一份世界遗产, 是值得全球教育家共同分享的公共资源。11位学者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可以激励来者, 而且可以丰富21世纪的全球教育对话, 可以使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从中受益。
应该说, 作者的这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回顾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作过研究, 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政治背景下面展开分析, 常常将教育政策与实践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和建构民族国家的工具。”“从持续不断的教育变革, 政策文件、法规、制度变迁, 统计数据, 到乡村层面的教育问题, 诸如入学率和扫盲成就等, 人们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档案记录。然而, 这类研究却不多见, 即考察个人的生活经历, 进而揭示个体心目中的 (中国) 教育经验”。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从人生经历展开教育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在1997年秋到2001年春之间对11位学者进行了数十次访谈, 每次草稿都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替我仔细校对其中的细节内容, 同时还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合适材料。”作者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对11位教育家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及其领导生涯进行了研究, 从不同侧面生动描绘了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所蕴涵的优良传统。“透过教育家们的‘肖像’, 感受这些知名教育家的生活经历与理想追求, 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他们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这11位知名教育家中有不少人曾在中小学任教。王承绪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师范科后, 在无锡中学实验小学任教一年, 任四年级班主任, 他感到这一年的实践经验非常有价值。李秉德1934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在他的老师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实验区内找到一个职位, 在距离开封市三里路的一所农村实验小学当了两年的校长, 这一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执著于在学校教育最基础阶段进行教育实验。潘懋元15岁时得到一个任小学教师的机会, 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1937—1939年潘懋元又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 他先在一所小学任兼职教师, 又在一所中学做兼职, 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1948年, 顾明远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所小学里担任教职, 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从此改变了他, 看着孩子们学习给了他极大的乐趣, 他感觉做老师非常快乐, 这为他选择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师工作打下了基础;1958年, 顾明远受资深教育家王焕勋邀请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一直到1963年回到北师大。刘佛年从国外留学回来后, 1943年在长沙一所中学担任了两年的英语教师。作为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的一名年轻的教师, 叶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东师大附属学校教两年书, 1974—1976年她又加入第一批教师援藏队, 支援西藏创办小学教师培训学校, 她认为这些经历对于她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对这些知名教育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工作, 教学经历改变了他们, 使他们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 而且是一项事业, 这对他们日后成为教育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 教育家, 大多经历了普通教师——名师——教育家的过程。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心得 篇13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心得
当我读到《第56号教室的故事》第6页时,关于“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这一章节的叙述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多。雷夫老师说他并不强迫孩子们做某些事,只是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建议,让他们去选择,作出决定。在开学第一天,他给孩子们讲“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在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孩子们之所以完成作业或安静的上课,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不这样会惹麻烦。在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做某些事是因为希望得到回报。在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做事是为了取悦别人。在第四阶段,遵循规则做事。在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做事会考虑他人。第六阶段段,要求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而且始终遵循,即使父母、老师不在身边,也总是与人为善。在日常的各个活动中,他会用具体事例告诉孩子们,第六个阶段的行为是怎样的。这样孩子们会逐步向着最高阶段努力。
在雷夫老师关于“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的问题的处理上,我感到有三个方面值得我学习。首先,雷夫老师给了孩子们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没有方向的努力会变得没有意义,也可能不会长久,甚至会走向可怕方向。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很多时候只关注当前的学习情况,而没有给孩子一个方向。第二,这个方向是一个长远的道德目标,而不是一个学习目标;他关注的是学生要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只是考虑怎样让他们现在的考试成绩有多优秀;然而,有了这样的道德目标,雷夫老师的学生的优异成绩也相伴而生了。第三,雷夫老师并不是直接要求孩子们要达到什么阶段,而是给出孩子们选择的机会,要求是被动的,而选择是主动地,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深切的感到,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孩子长远的道德发展目标,而怎样关注,仍需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 篇14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她说,男人们宁愿付一千美元获得你的吻,也不愿意花五十美分倾听你的灵魂。无论生前生后,人们关注的是她的裸露、丑闻、情史,关注的是作为性感符号与元素的玛丽莲•梦露。终其一生,她都是讲诉着“我的故事”的那个敏感、脆弱、濒临崩溃的小女孩诺玛•简。
一
童年,玛丽莲•梦露成名之后总是反复念叨童年。她总是向不同的人,记者、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絮絮叨叨她的童年悲惨史,甚至有时候编造出一些无中生有的故事。就像祥林嫂一般,以此获取别人的关注与同情。童年似乎是她一生的梦魇。
1926年6月,格拉迪斯•贝克在洛杉矶的一家慈善医院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诺玛•简。这是一个私生女,格拉迪斯当时二十六岁,刚结束两段婚姻,男女关系极其混乱,她自己也不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两个星期之后,她将尚在襁褓里的诺玛送出去寄养。这个女孩就是日后的玛丽莲•梦露。
格拉迪斯的精神状况很不稳定,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史,在格拉迪斯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之后,年幼的诺玛进了孤儿院,在不同的寄宿家庭之间转来转去,不停地被接受,然后又被抛弃,整个童年颠沛流离。孤独、自卑、敏感、沉默,便是她的童年。
世界过早地向她展露出残酷的本质。她对抗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幻想。她开始漫无边际地幻想自己有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父亲,幻想自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所有的人都回头看她。正是因为爱的缺失,所有的幻想都与关注有关。这两者正是她穷其一生追求的东西。
从童年开始,她就十分享受得到关注。而她获得的关注从一开始就与美貌有关,与爱无关。幼时的她十分贫穷,只能一层不变地穿着孤儿院发的白衬衣、蓝裙子,看上去就是一个发育过早地傻大个。直到有一天,她穿了一件紧身毛衣,身形一下子曼妙别致,所有的男生看她得眼光都变了,她获得了无比的满足。
她甚至对于裸体充满了渴望。她幻想,自己出现在教堂里,衣服里一丝不挂,所有的人躺在地上,欣赏她的裸体。因此,她对于自己的身体天生豁达,毫不吝啬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美。
成年之后,她最大的敌人就是玛丽莲•梦露,她真正的自我是小时候的那个自己——诺玛•简。她有双重自我,一重是被欺侮的诺玛•简,一重是女明星玛丽•莲梦露。她短暂的一生都在这两种身份中苦苦挣扎,童年时的诺玛•简总是在她的体内尖叫,让她不得安宁。
二
1944年,诺玛•简在降落伞工厂里做女工,当时她第一任丈夫吉姆•多尔蒂正在服兵役。有一天,某个军事部门前来拍摄宣传照。她穿着工作服拍了照,她长得漂亮,又知道怎么展示自己的美,很受欢迎。两年后,她与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签约,开始了演员的生涯。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玛丽莲•梦露,梦露是她的母亲娘家的姓。几乎是宿命,她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玛丽莲•梦露,那个最性感的女明星。
玛丽莲•梦露的性感是一种混合着天真、纯洁与甜美的性感,这或许正要归咎于她在孤儿院度过的那段岁月。在成年后,她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反抗,实现自己的幻想,弥补自己内心的不足。她穿着各种紧身的、袒胸露乳的华服,毫不羞涩,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有的魅力,并学会加以应用。
一开始,梦露的美貌与性感是她的通行证。即便是在摄影机前颦颦一笑,也会有男人欢呼雀跃。在好莱坞的短暂漂泊之后,她的事业有了起色。从出演《彗星美人》中的配角,到三部里程碑式的演出《尼亚加拉》、《绅士爱美人》、《愿嫁金龟婿》,梦露最初的银幕形象都是漂亮的、肤浅的,甚至淫荡的金发女郎的形象。
时至今日,依然有这样的偏见,所谓美女,必然在情商或者智商方面有所缺失。又或者,放大那个时代背景,在男权话语的建构下,玛丽莲•梦露只能被作为20世纪好莱坞第一性感艳星载入史册。此时,玛丽莲•梦露的性感并非属于她自己,而是男人们的消费品,是一种性感符号。对于男人们而言,她只是一次快速消费罢了。
然而,在梦露的内心深处,她真正渴望的是成为一名演员。在她看来,演员是一种艺术,而她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梦露非常勤奋,她说她知道自己没有做演员的天赋,只能比别人更加努力。她定期去上表演课,酷爱阅读,她欣赏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喜欢惠特曼,贝克特。
她始终争议不断。比如著名的裸照**,在未成名之前,迫于生计,她为某日历拍摄了一组裸体艺术照,只收了50美元报酬。成名之后,被人发现,电影公司的人问她这些照片是不是她拍的,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坦荡,我觉得摄影师拍的时候没能抓住最佳角度,一如她对待性与裸体的态度。
只可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限制她发展的正是她的美貌与性感。她说,我特别渴望换一个角色类型,非要逼着我把残存的一点性感吸引力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未免太强人所难。为了不再扮演那种“穿着紧身衣的粉红女郎”,她与好莱坞进行抗争,只为争取选择剧本的权力。现在仍有无数的人将梦露看成艳星。只是,这是淫者见淫,美者见美的事情。她一生都在跟淫抗争。但是徒劳无功。
三
梦露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次是16岁,嫁给了邻居吉姆•多尔蒂,为期4年。第二次婚姻,28岁,嫁给了棒球明星乔•迪马吉奥,只维持了9个月。第三次是30岁,嫁给了美国作家亚瑟•米勒,一共5年。还有很多真真假假的情人。她总是想要在男人世界里找到爱,追求爱,每一次却总是惨淡收场。
第一份婚姻实出无奈,还是诺玛•简的梦露为了摆脱孤儿的身份嫁了人,吉姆•多尔蒂只是一个就近选择,并无所谓爱情。在她后来的讲述中,他们离婚是因为她恐惧生孩子。事实上,根本原因在于,梦露当时作为模特已经小有名气了,吉姆无法接受她袒胸露背,在外面大出风头。
这与乔•迪马吉奥的婚姻如出一辙。乔•迪马吉奥是美国棒球运动史上最伟大的棒球运动员之一,他们的结合在当时被称作天作之合。他多次与梦露因为着装过于暴露的问题争吵,他希望梦露放弃演艺事业,相夫教子。他出现在《七年之痒》之中那个著名的拍摄现场,当他看到梦露的裙角飞扬,底裤一览无余,他彻底愤怒了,当晚对梦露动了手,感情就此破裂。
男人总是因为她的性感而爱上她,最后又因此而抛弃她。她每次如飞蛾扑火般真情投入,却每每没有善终,这或许也与她自身的性格有关。她始终缺乏安全感,不懂如何与男人男人相处。她一生堕胎与流产十余次,从未生养过小孩。她一边渴望成为一个母亲,给予孩子自己未曾拥有过的爱;一边却又害怕、恐惧、挣扎,害怕生出另一个诺玛•简。
还有数不清的情人、性丑闻,有演员,有制片人,有导演,也有电影公司老板,还有政界人士,比如著名的肯尼迪兄弟。大量研究资料宣称,梦露从这些情人身上获得向上爬的资本,沉迷于性冒险实现她的幻想。无论真假,她只是情爱博弈里的一枚棋子,无力左右自己的结局。
四
关于梦露的生平,版本众多,但是可信的却不多。因为出于宣传的需要,影视公司将她的故事改编得真真假假,借以打造她的公众形象。同时,玛丽莲善于编故事以得到他人的怜悯,这是出了名的。这让理清她的一生变得困难,很难确定哪些事实是她精心捏造的产物。作家本•赫克托说过,很难搞清楚梦露什么时候在编故事,什么在说真话……我倒不认为她是故意欺骗我,她实在是个幻想家。
1953年,在本•赫克托的帮助下,她开始回忆、整理自己的生平。这本书在她去世十年后才得以出版,书名叫《我的故事》。正是这本书。她的讲诉,虽然简单,却真诚而纯粹。在这些讲诉里,最多的是童年的艰苦以及打拼时的窘迫。她将自己描述成牺牲品的形象。诚然,脆弱,敏感如梦露,闯进残酷、现实、金钱至上的好莱坞,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她才说出“男人们宁愿付一千美元获得你的吻,也不愿意花五十美分倾听你的灵魂”这样的话。追求她的男人很多,但他们只是为了性感儿魅力的玛丽莲•梦露,却没耐心看一看不安的诺玛•简。
《我的故事》在她与乔•迪马吉奥相遇时停止了。这时,正是她风华最盛。然后,恐怕她自己也未曾预料,今后的岁月更加艰难。一方面,母亲的“疯狂”似乎在她的生命里埋下种子,她的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正如她的祖父、祖母、曾祖母那样,开始疯疯癫癫。另一方面,梦露的时代,大部分演员都使用麻醉品,兴奋剂在好莱坞泛滥成灾。梦露将兴奋剂加安眠药一起服用,通过灌肠保持身材,对身体的伤害十分巨大。很快地,她开始迷糊、无力、健忘,甚至胡言乱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她无法进行正常拍摄,令剧组困扰不堪。
她说,我知道我哪里与众不同,我就是那种随时会抱着空安眠药瓶自杀的女孩。1962年8月5日,梦露在她的房间里被发现死亡,死因是过度服用安眠药。一直以来,关于她的死,自杀还是他杀,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她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36岁。她的美貌与性感也在时间里凝固了。她还是美丽成了一个谜。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读《成语故事》之众志成城有感07-02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的读书心得10-27
读励志故事心得体会07-06
读寓言故事心得10-04
关于读雷锋故事心得体会06-09
小学生《成语故事》小学生读书心得08-09
读卓文君爱情故事心得体会07-07
四字成语故事-出口成章成语故事10-23
四字成语故事-华而不实成语故事05-29
四字成语故事-甘拜下风成语故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