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共14篇)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1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向我们传达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文章最后上天派了两位神仙将山移走了也是对这种精神的肯定。
文章中的两座大山象征着我们面对的困难,愚公则象征着迎难而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移山这种方式却值得我们反思。且不说两座大山搬到海里去会造成多么严重的生态失衡,单说大山与大海的距离,单靠背篓和人工运送,耗时耗力,一个月下来怕是也不会有任何的成效。
另外文中有一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多么可怕呀,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不做别的事情,就搬两座大山,而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出行方便,这代价是否太大了呢?
面对困难我们确实应该要有愚公这种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也应该有好的方法。实在不提倡横冲直撞,硬碰硬。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无需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2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指导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课上来了两个熟悉的朋友。(点击)小小哪吒能闹海。(再点)沉香救母惊天地。
2.大家在语文课本上已经认识了他们,你发现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吗?(引导说出神奇)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神话世界话神奇。(出示课题,齐读)
二、活动过程
(一)走近盘古,感受神奇
1.自由读《开天辟地》,想一想:盘古神奇在哪里?画出相关语句。2.组内交流。
预设:盘古神奇在哪里?
1.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他的工具神奇!)
2.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和地就这样分开来了,真神奇!)
3.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些数字再一次带我们感受到了神奇!)
4.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盘古将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真了不起。一起读!)
5.张老师最近又重读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书,我发现,只要是中国神话,第一篇都是《盘古开天辟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6.最近,我们班开展了神话故事主题阅读活动,大家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7.还真不少!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我说你猜。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1)猜一个神话人物,仔细听,歌中唱的谁?
还有谁也猜对了?那就奖励大家一起看!(播放《猴哥》视频)
(2)出示:情侣奔赴鹊桥相会猜一个神话故事名
(3)出示:八仙过海图猜一句歇后语
8.你能像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大家或者老师吗?
过渡:看来,大家读的故事真不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故事,漫话神奇。
(二)分享故事,漫话神奇。
1.组内交流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推荐一篇最精彩的共同阅读。2.小组准备展示。
分步操作
1.你们小组共同阅读了什么故事?你们呢?2.下面各小组准备展示,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种展示形式,组内可以选用其中一种充分练习!
预设:把你们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吧!哪组先来?
1.你们组汇报的是什么故事?想用什么方式展示?2.这个故事最打动你们的又是什么?
《女娲补天》:她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是在为人类谋幸福啊!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总结:读了一篇篇精彩的神话故事,大家收获了很多。
三、点拨提升
1.同学们,阅读神话故事,感受其中的人物,想象它的内容,品味它的语言,和其他课外读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其实,神话故事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600多年前,《山海经》中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身影;唐诗宋词里就更多了。直到今天,人们常用的成语、歇后语、耳熟能详的歌曲、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有些就来源于神话故事。
3.早在2600多年前,也就是原始社会就有了神话故事,咱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故事呢?
4.在原始社会,人们知识水平低下,很多现象无法解释;面对无尽的自难,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就想象出神的形象、神的本领和神的故事。
5.神话故事历经几千年,代代相传,仍然魅力无穷,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有趣、神奇、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
师结:一个神话,一种向往;一个神话,一种崇拜、一种追求,更是人类美好的愿景。(点击播放歌曲。)
表演故事 讲述故事 阅读故事 篇3
一、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学生的故事阅读动力
在故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Warm up这个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故事教学课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还能重难点相结合,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从而起到高效的过渡作用。笔者在教学这课时,就采用了竞争机制,成功地导入课堂:
T:Lets have a race.Who will be the winner?Are you ready?
S:Yes.
T:If yo answer one question,you can get one card by yourself.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激活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Lets have a race.”让学生知晓整节课教师都是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环节相比,教师让学生自己拿奖励的名片,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使得课堂组织扎实有效,节约了时间。
二、借助故事情境,扫除学生的故事阅读障碍
学生在阅读故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没有读过的单词以及没有见过的句型,如果不能很好得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给学生的阅读产生较大的阅读障碍,故事教学的效益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本身故事的这一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在故事情境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教学,引领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扫除阅读的障碍。
T:Please read the words twice.If you dont know it,you can clap your hands twice.
S:Rabbit,rabbit.
S:(Clap,clap)
由于阅读的故事是学生教材之外的内容,里面陌生的单词会较多,即便有教师的教授学生也难以一下子全部接受。于是教师采用让学生边看边说的方法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快速复习,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奠定基础。
三、积极形成板书,提炼学生的故事复述线索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成功的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呈现,更是教学内容的逻辑梳理。而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和逻辑顺序,依照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板书进行复述,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历练提供必要的线索支撑。
在平常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词组以及典型句式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更好地诵读与练习。而对于故事教学而言,学生则应该帮助学生通过板书的设计提炼故事的梗概和脉络,让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既成为学生理解感知故事的抓手,同时也成为课文内容的精华所在。
在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素养尚处于初步阶段时,学生一下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内在线索的能力还不够强,而只有借助黑板上的板书才能真正把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才能使得学生的效率事半功倍。
四、践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故事阅读模式
小学生喜欢阅读故事,而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的认知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获取最大限度的提升。而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契合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要求,也正迎合了学生内在的实际需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效锻炼了自身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将学生的对英语故事的习得将在重要的环节中。
例如在教学这个故事时,教师就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方式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合作项目:1.小组合作竞争,争夺名片;2.小组内合作将缺少词语的连环画填写完整;3.小组成员合作续编故事。
新课程改革之处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化的学习模式早已熟悉不过。但是遗憾的是,形式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能够有效发挥合作学习方式效益的课堂却是少之又少。而纵观本节课中教师对合作项目的设置可谓都落实在了最佳点上,真正做到了该出手时才出手。“争夺名片”在故事开始就让学生亲身体验,燃起了学生的合作欲望;“共同探究填写缺词”,则让学生感受经历了智慧的挑战;最后“续编故事”,学生则在合作中借助别人丰富自我,形成了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英语教学绝对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而要让学生在学好教材语篇的基础上,扩大英语阅读的积累量,促进学生根本性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训练,并积极扎实故事类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心得体会 篇4
绘本还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儿童文学家彭懿曾说童年没有经历过最奇妙的幻想,成年如何承受最严酷的现实?诺宝被蚊子咬时幻想有一只吃蚊子的豹子,摘草莓时幻想草莓会逃跑,幻想自己是超人会魔法,在幻想中自娱自乐。幻想是宝宝解决内心冲突,理解陌生世界的重要工具,而绘本可以引领孩子往更广阔的世界幻想。
亲子共读我想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亲子关系的改善,想一想我们成人的世界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啊,但是亲子共读能够让我们永葆童趣,这样我们是不是更能从孩子的视角去想问题并用他们喜爱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呢!对于宝宝而言,他们依偎在父母身边,感受父母的气息,听父母读书的声音的,他们会觉得这就是爱的感觉。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5
昏暗的卧室,黯淡的灯光。我轻轻合上书本,闭上双睛,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黎明的光辉,衬着献血染成的红岩;血腥的风在雨中吹曳,五星红旗在杆顶坚毅地摇摆;先辈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用黎明的光辉铸成的五颗金星,在风雨中依旧耀着光辉,就像国民党的血雨中闪亮着的共产党员的意志。
《红岩》描绘了许多革命英雄的形象: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英勇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强不屈的江姐;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团结奋斗让敌人丧胆的渣滓洞战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的白公馆志士。这所有一切都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啊!
最令我难忘的一次是江姐被捕之后,特务用长长的竹签插入江姐手指中强行逼问的情景,十指连心,那得多疼啊!特务的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显现出一道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人们好像看见特务用绳子紧紧捆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细长的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液飞溅……读到那里,我不禁镇住了:特务们残忍得令人愤怒,而江姐又是多么的坚强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是江姐在遭受十指连心的毒刑后写下的,多么可敬!她心永远向着党,任何的痛苦甚至死亡在党的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对狱中的艰难困苦,江姐与一同被囚禁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与敌人抗争着。而我却经常因摔了一跤而哭泣,受到了一点点挫折,我就打起了退堂鼓想起江姐所受过的酷刑我真是惭愧至极!
现在,我们的国家逐渐的走向了繁荣富强,但是那一段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正是因为有众多的革命烈士们奉献出了自己的性命,才能换来了我们今日衣食无忧的生活。既然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那就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现在我们的身份还是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真的、努力的学习,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不会被别人嘲笑,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故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篇6
1. 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的作用
1.1英语故事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故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也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保持一致。在英语故事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也变得乐于学习和自主学习, 英语阅读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2英语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英语教材中选取的英语故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 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阅读需要, 学生在阅读英语故事时也是在体验实际生活, 从而能够深入了解英语故事蕴含的内容以及英语语言的适用情境, 学生能够长久地保持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英语阅读学习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3英语故事的丰富内涵利于学生语言学习
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材料内容丰富,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及阅读之后能够收获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和素材, 对于学生英语知识的拓展、英语语言的灵活应用和英语文化的理解具有较大的作用。学生能够将丰富的语言知识为自身所用, 英语语言素质也得到提升。
2. 完善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的策略
2.1合理选择英语故事阅读材料
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合理选择英语故事阅读材料,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故事材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简单幽默的小故事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小故事或者童话故事是比较适用的。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情节较为复杂生动的童话或寓言故事较为适用。第二, 教师要控制选择的英语故事的篇幅, 最好选用简短故事, 如果故事较长的话就要分段学习, 因为较长的英语故事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也难以集中注意力。第三, 教师选择的英语故事要具有较深的内涵和一定的教育价值。启发性强的英语故事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蓬勃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
2.2有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英语故事材料
教师在选择好合理的英语故事阅读材料后, 就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和完善, 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观念。首先, 教师在开始讲解英语故事前, 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趣味性教学活动引出学生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故事阅读情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轻松学习。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录音或者英语动画提起学生的兴趣, 引出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泛读英语故事, 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并且找出复杂难懂的句子或是不认识的单词, 以便细读时重点理解和学习。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接下来,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精读文章, 深入了解英语故事中的内容和含义, 对于复杂的句子和不认识的单词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和词语的意思。学生在英语故事阅读中锻炼了自主学习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故事推理能力和根据上下文理解问题的能力。最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英语故事的理解和同学交流, 找到闪光点并完善不足。教师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汇总归纳, 解决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2.3英语故事阅读完成后的巩固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完英语故事后, 要重视巩固教学, 使学生对英语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具体来说有:第一, 教师领导学生朗读故事篇章后,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和学习, 使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涵;第二,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英语语言将故事复述一遍, 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三, 学生可以自由结组, 分角色朗读, 突出英语故事的趣味性。学生也可以分组表演, 将故事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维护好课堂秩序和有效地引导学生。第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英语故事进行改编,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英语运用水平。
3. 总结
基于故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在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故事阅读英语教学的首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升学生对英语篇章的理解。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逐渐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此外, 英语故事具有情节性和启发性, 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英语思维的拓展和情感的启发。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故事阅读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和有趣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够将对故事学习的向往和兴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更加积极地投入英语阅读学习中, 大大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潘小平.201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7 (1) 76-77
运用经典故事 引领课外阅读 篇7
一、运用故事的悬念性,激发阅读兴趣
对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处于不完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内容中精彩绝伦的故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抓住学生喜欢故事这一特点,充分利用那些带有强烈故事性的读物作为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根据经典名著进行改编的,如《三打白骨精》、《卧薪尝胆》、《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小学生阅读的一个特点是对阅读内容中具有很强故事性的情节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故事情节的悬念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林冲生性耿直,武艺高强,曾是堂堂的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学生们在问题引领下,一下子就被林冲给吸引住了。这时,我再告诉学生《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改编的,在《水浒传》中描写林冲的章节主要有《林冲误入白虎堂》、《林冲风雪山神庙》等。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水浒传》这一名著进行阅读。
实践证明,通过运用故事悬念来牵引学生阅读,能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有效提高阅读的效果。
二、运用故事的对话性,培养阅读能力
伍尔夫夫人曾说过:“阅读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需要具有非凡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才能进入艺术家所创造的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经典故事往往都塑造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十分适合读者与之对话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故事的对话性,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课外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学生阅读童话故事《鲁宾逊漂流记》的时候,我是按以下步骤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
1.设置问题
在学生们已经阅读完《鲁宾逊漂流记》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认真阅读了课外书籍《鲁宾逊漂流记》。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请大家分别谈谈自己读完作品后的理解和感受。”
生1:鲁宾逊因为灾难而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求生的欲望,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起了自己的“孤岛生活”,值得我们学习。
生2:在文中,鲁宾逊富有智慧并敢于冒险,并且一直坚信自己会回到家乡,并为此而努力。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2.引导思考
在了解了学生们对《鲁宾逊漂流记》的大致理解后,我就学生没能理解到的问题提问:“在文中,鲁宾逊除了是有同学们谈到的不放弃、勇敢、睿智等,我们应该还能发现他一个可贵的品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个品质是一个合格的人必须拥有的。”我说完后,他们立刻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又适时提供线索:“大家可以根据星期五这个人物来寻找。”在我的指引下,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奥妙。
生1:我觉得鲁宾逊的可贵品质是善良。
生2:我也这样觉得,鲁宾逊不仅救了星期五,还教会他很多知识和技能,最后离开的时候也没有抛弃星期五,他很善良。
……
在阅读指导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能力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他们会想不到鲁宾逊的坚持不懈和不放弃,但事实确是他们想到了,还说了出来。因此,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将课堂上会发生的一切情况预设到,当孩子们的表现超乎想象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引导他们与经典故事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运用故事的系列性,拓展阅读视野
有效的课外阅读应该是系列性的。只有通过系列性的阅读,学生才能拓展课外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从而实现高效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中要巧用故事的系列性,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阅读视野。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阅读时,我给学生们做了这样的安排:(1)仔细阅读《淘气包马小跳》,并挑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2)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找到它们并和同学交流学习。(3)在读完整本书后,大家有什么感想,故事里的人和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简单描述一下。(4)书中的马小跳似乎永远是快乐的,烦恼对他就像是天上漂浮的乌云,落几滴雨便烟消云散、转瞬即逝。同学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像马小跳一样无忧无虑呢?
这样,通过系列性的故事阅读,能很好地兼顾到学生的喜好,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达到拓展课外阅读的宽度与深度的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经典故事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拓展阅读的视野,促进他们的语言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篇8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阅读 篇9
掩耳氏一脉相传,也不知过了多少代,如今还剩下四兄弟,老大掩耳智,老二掩耳勇,老三掩耳聪和老四掩耳明。这一天,老大召集四兄弟在一起开会。
老大掩耳智说:“当年我们祖先没有偷到手的那个太上老君做的紫金铃铛,现在依然悬挂在县文物局的大门上。我们一天不把它弄到手,就一天寝食难安。现在,这个历史重任就落在我们兄弟四人肩上了。”
老二掩耳勇说:“从我们祖先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试图盗取这个铃铛,可是都被抓住,命丧黄泉了。我看偷是不管用的,不如去抢,得手以后我们上景阳山落草为寇,好不快活。”老大掩耳智一听便反驳说:“盗窃是本宗族的传统。我们是非盗不取,非窃不用。”
这时,老三掩耳聪发话了:“我同意老大的意见。但是,老祖宗是因为掩耳盗铃才功亏一篑的,这次我们要改变一种战术,再也不能干那种蠢事了。”老大掩耳智一听又反驳说:“老祖宗在哪儿摔倒的,我们就要在哪儿爬起来。我们就是要堵住耳朵把铃铛弄到手,为掩耳家族光宗耀祖,报仇伸冤!”
老四掩耳明说:“要想把铃铛弄到手谈何容易呀!县文物局有那么多人进进出出的,把守又那么森严,我们怎么下手呀?”老大掩耳智说:“我已经打听清楚了,后天,县文物局只有三个人,副局长大张,办事员小李和保安老王,正是我们下手的好时机。我们分头行动,如此这般,掩耳盗铃的行动就定在中午12点整。”
第三天上午11点30分,副局长大张的一位好友从丰泽园叫了一桌好菜来看他。一进门就说:“张副局长,咱哥俩可是好久没见了。知道你忙,脱不开身,不敢请你下馆子,所以把好酒好菜叫到这儿来,咱哥俩一醉方休。”大张喜出望外,也没客气,于是就在办公室里摆开酒菜,两个人便“哥俩好呀,五魁首哇”划拳行令。
11点45分,有人给小李送来一个邮件。小李打开一看,原来是她男朋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个最新款的苹果牌手触式MP4,随礼物的一张贺卡上写道:“亲爱的,请你现在就聆听MP4里面的音乐吧,那是你最喜欢的,现在就感受一下我对你炽热的爱吧!”小李激动万分。赶紧戴上耳机,如醉如痴地听起来。
11点55分,老王接到了从未见面的孙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老王欣喜若狂,老泪横流,把耳朵紧紧地贴在听筒上,专心致志地捕捉着孙子说的每一句话,生怕有半点遗漏。
12点整,老大掩耳智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县文物局的大门口,毫不掩饰地摘下铃铛,大摇大摆地走了。铃声清脆悦耳,可是大张、老王和小李谁也没听到。他们还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掩耳四兄弟精心策划的。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10
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里有许多可供学生阅读的英文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浅显有趣又带一点悬念,理应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很难学会和掌握这些故事的内容,甚至很难做到流利朗读。鉴于此,探索实施科学的故事阅读教学策略,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英语故事阅读教学,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预测,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故事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预测故事发展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标题或图片进行大胆猜测。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 Public signs中Part E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Mr. Smith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草坪上有10元钱。由于捡钱时踩踏草坪而被罚款10元。组织学生阅读前,笔者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了一幅Mr. Smith先生看到10元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进行预测:1、Is the note Mr.Smith’s? 2、Does he pick it up?3、Can you guess what is happening?学生的猜测结果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每一种猜测,笔者都点头赞许,不公布答案,促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这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二、追问,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
对学生进行追问,即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使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仍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 Public signs中Part E为例,在学生对故事猜测并阅读后笔者向学生提问:What is Mr.Smith doing? 并连续追问以下问题:1、Where is he talking a walk? What does he see on the gress ? 3、Does he pick the ten-yuan note up? 4、How does he pick it up ?5、Who comes up to him?6、Is there a sign on the grass? 7、What does it mean?8、Does Mr.Smith give ten yuan to the park keeper? 通过逐层深入的追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三、表演,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阅读之后,让学生将故事内容表演出来,能促进学生对故事文本的整体吸收与运用,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 At Christmas 中Part E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上午,Jim和母亲去购物,在公交车上捡到一个CD Walkman,在询问了几个乘客后没有找到失主,于是请求司机带回公安局。学生阅读后,笔者引导他们分小组针对故事情节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学生对次要的情节和语言进行改编。学生分组轮流上台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尽管学生都是当堂即兴表演的,但是他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故事结尾改变得更为精彩。这样的阅读后表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四、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
由于英语课堂的故事阅读有一定的时空限制,所以笔者时常采用布置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亲密接触”大量的英语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时空。同时,笔者也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1、阅读故事,完成后面的选择题练习;2、找出故事中的生词,通过查字典、写词义等手段自学;3、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并完成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作业。这样既可以降低学困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压力,又可以让优秀学生感到有挑战性,从而促使其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另外,笔者还在教室建立图书角,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英文画报,创设英语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建立阅读档案,记录所阅读的书名,阅读时间、内容摘要、名言佳句及阅读感想等内容;定期举办英文故事图书的“跳蚤”市场,交换学生手头的阅读资料;开展“英语周”活动,交流阅读心得,评比“阅读之星”等。实践证明,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英语故事阅读,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11
一、阅读故事, 促进内容感知
“矛”和“盾”分别是进攻型和防御型武器, 让矛和盾集合进行发明, 可谓独出心裁, 出人意料。为此, 可借助课题,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内容的感知。
1. 质疑引趣。
“矛”和“盾”是生字, 先出示配有图片的象形字“矛”和“盾”, 让学生猜猜是哪两个字, 接着说说“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的功用, 进而让学生理解“集合”, 并引导质疑:矛和盾一攻一守, 题目却把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 你感到奇怪吗?在学生质疑时, 教者梳理问题:为什么矛和盾要集合?是怎么集合的呢?结果怎么样?
2. 自读感知。
先是读通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 努力读准每一个字, 读通每一句话。进而指名朗读, 促使每个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读流畅。朗读检查中, 可抓住“左抵右挡”“招架不住”“大显神威”等词语, 让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经验, 借助具体画面促进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接着, 把握要点让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质疑中梳理的3个小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发明家和朋友比赛, 难以招架, 于是突发奇想, 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 发明了坦克,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 指导朗读。
让学生自由练读, 展示语言画面。在学生充分练读后, 教师抓住关键词对重点句进行朗读指导, 感受发明家想象的奇特, 再现其心理变化:由“如果……就……”感受发明家的喜悦, 由“可是……却”感受发明家的遗憾, 由“对了……当然……”感受发明家的兴奋。课文最后一句, 要读出与上文故事间的联系, 读出真心的认同感, 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讲述故事, 促进语言积累
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借助声音展示形象、传达感受, 是促进语言感悟和积累的重要方法, 它可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繁琐复杂的讲解, 让教学变得简洁而厚重。为此, 朗读表达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讲故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可这样引导:课文写的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它让我们感到有趣, 给我们很多启示。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人家也许会根据发明家的启示, 去进行自己的发明呢!因此, 我们不仅要把故事读好, 还要把故事讲好, 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趣的故事。
2. 探讨思路, 自由练讲。
师生共同探讨, 理清思路:比赛, 难以招架———思考, 突发奇想 (很大的铁屋子———开洞的铁屋子———会走的铁屋子) ——结果, 大显神威———胜者, 集于一身。理清思路后, 让学生先看课文, 边读边讲, 按照课文中的句子讲;再看思路, 边讲边记, 可添加句子讲。
3. 提出要求, 组织展示。
学生展示前要提出要求:语言力求正确流畅, 活灵活现, 再现场面, 活现人物, 让故事生动、具体、形象, 能把人带到故事中去。继而按照“同桌———四人小组———全班”的顺序引导讲述, 尽量给每个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能讲好故事后, 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 给身边的两到三个人 (同学、朋友, 爸爸、妈妈等) 讲讲这个故事。
三、赠送故事, 促进内涵显化
为引导学生具体理解故事讲明的道理, 且能借助理解发展学生的言语, 可采用“送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对象, 把故事送出去。
1. 创设情境, 明确对象。
可这样引导: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 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帮助他们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胜者, 你们觉得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赠送给哪些人?你的希望是什么? (自由讨论, 适当点拨, 拓宽思路:送给正在求知的学生, 让他们既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 又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送给运动队的队员, 让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攻防能力, 成为竞赛场的胜者;送给生意人, 让他们既要诚实经营, 讲求信誉, 还要善于拓展市场, 宣传推广……)
2. 撰写心语, 表达情感。
思路拓展后, 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根据他 (她) 的真实情况, 除了把故事送 (寄) 给他 (她) , 还可附上几句心里话, 讲清赠送故事的原因。学生如果感到困难, 可出示老师的范例 (赠送对象最好是学生都熟悉的人物, 从而给学生真切的感觉, 给他们真正的帮助) 启发学生。如:
李吉睿同学:你好!
今天我向你推荐一个有趣的故事———《矛和盾集合》。一个发明家, 跟朋友比赛中遇到了困难, 就想起了办法, 最后发明了矛与盾结合为一体的坦克。故事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是胜利者。
你是五年级的跑步运动员, 那次800米长跑, 前面你一直领先, 可是最后一圈慢了下来, 最终没有得到名次。我觉得, 你有爆发力, 但是耐力稍稍欠缺, 今后可以在耐力上做一些努力。如果你能将自己的爆发力和别人的耐力结合在一起, 就能成为800米跑中的胜者了。不信你试试看!
期待着你的成功!
你的老师:周和香
2016年10月28日
学生写好心语后, 要引导学生交流修改誊写, 让学生把故事和自己的心里话送 (寄) 给对方, 当然, 教者也要把故事和自己的心语送给范例中确定的人。
四、编写故事, 提升阅读效果
用小故事说大道理, 是为了让读故事的人, 能用故事来改善生活、改进工作, 从故事中受益。课文阅读后, 还可让学生在“用故事说明道理”和“用故事改变生活”中选择一个方面, 根据要求编写故事。
1. 用故事说明道理。
可这样引导: (1) 生活中的很多人, 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引导列举, 适当点拨:学习既能认真刻苦, 又能讲究方法;看书既注意广博, 也注意深究;上课既注意倾听, 也注意表达;工作既注意努力, 也注意休息……) 请写一个故事, 用“是的,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作为结尾。
2. 用故事展示创造。
可这样引导:发明家在比赛中的不利, 让他发明了坦克。你在生活中也会遇到问题, 碰到不便, 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像发明家那样, 试着想办法解决, 要写下自己的办法。当然, 你可以学习课文中的发明家, 用上“如果……就……”“……可是……”“……对了……”等词语, 把自己的思路写清楚。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12
话题一 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②司州主簿:官名。③蹴:踢。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②闵:忧虑。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其人:指他家里人。⑥病:累坏。⑦趋:快走。⑧槁:草木枯干。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B.芒芒然归(回来)..C.谓其人曰(对„„说)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守株①待兔
名篇阅读: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lěi)而守株,冀③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择《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桩。②耒:农具名,状如木叉。③冀:希望。名篇解读:
宋国人的可笑行为形象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那些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盲目地效法过去而一成不变的人,和那个宋国人一样会成为后人的笑柄。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2)因释其耒______________ ..(3)冀复得兔______________(4)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株待兔”的故事可笑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相矛①盾②
名篇阅读:
楚人有鬻(yù)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fú)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③鬻:卖。
④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名篇解读:
说话、写文章如果前后抵触,就会矛盾百出,楚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为了卖出货物,他片面夸大“矛”与“盾”各自的优点,使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自相矛盾”一词就来源于这个故事。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 ..(3)吾矛之利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誉之曰 B.陷子之盾 .. C.以子之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13
青云里小学刘辉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使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2、通过模拟的电子阅读,使学生了解电子阅读的方法、步骤、好处,初步培养学生电子阅读的能力。
3、通过学生写本课课堂笔记,培养学生学习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与习惯。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1、这里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帮忙解一解(老师利用电子阅览室内的“电子广播”功能,展示谜语)铁公鸡
2、咱班同学真厉害,你还知道其它成语吗?能给同学们讲讲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二、集体阅读
1、我们已经阅读过许多丰富多彩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一个个道理,有的故事还曾深深打动同学们的心。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成语故事。希望通过今天的阅读大家对成语故事有所了解。
2、老师利用电子阅览室内的“电子广播”功能,展示“黔驴技穷” 大家看到这个成语是不是一头雾水呢?有什么想问的吗? 如果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就是指四川的驴没有技能了吗?同学们想不想读读这个故事呢?
3、老师利用电子阅览室内的“电子广播”功能,展示黔驴技穷的故事:
4、看完这个成语故事,你觉的老虎为什么刚开始没敢碰驴子? 那同学们在老虎的行动中,有什么收获呢?
老师利用电子阅览室内的“电子广播”功能,展示老虎的角度。其实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那我们站在驴子的角度看。
5、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或者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阅读 电子阅览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利用电脑来收集信息的能力是学习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现在就进行小组自学成语故事。
1、进入指定的文件夹进行选择性阅读(教师演示操作)
方法:边讲解,边演示。出示5个成语故事
2、同学进行电子阅读。
(1)每小组选择自己学习的成语故事,这节课只能选择一个成语故事来阅读学习,如果有的同学有困难,请举手请老师帮忙。
教师随机指导
(2)按要求填写表格。(内容附后)
记下你最感兴趣的信息,准备向同学推荐
四、说说今天阅读的收获 同学们刚才已经阅读了很多成语故事,请把你最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分享给同学们,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 篇14
一、图画故事书的优点
书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强调阅读, 就是强调少年儿童作为人的独立与完善。就像新西兰图书馆员多罗西·怀特所说: “图画故事书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 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故事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 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 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图画故事书对聋生的发展太重要了! 在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过程中, 聋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语言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图画故事书是聋生生活本身的需要, 是聋生存在的形式之一, 它的本体价值, 就是聋生生命价值的体现。
二、低年级聋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 1) 听力缺陷阻碍了聋生的语言发展, 他们对字词句的认识大多要通过反复教学强化才能获得。尤其是低年级聋生, 由于识字少, 如果把学过的字词放在新句中, 他们也往往会无法理解意思。
( 2) 聋生的思维更依赖于直观形象, 因而他们对抽象的语言文字比健康儿童更难以理解。事实上, 对语文课本上的语句, 有不少聋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还是掌握不了。
( 3) 低年级聋生年龄小, 认识的字词少, 读不懂课外书, 因而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 没有去读课外书的欲望和自觉性。
三、图画故事书对低年级聋生的阅读影响
根据以上这些情况, 我寻找到了符合低年级聋生阅读理解水平的书籍———图画故事书。
聋生依文学语, 因此, 培养聋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有语文教材虽有不少益处, 但一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 尤其是聋生没有听话能力, 他们只能以目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要使聋生更有效地理解文章、学习语言, 那么, 就应尽量选取贴近聋生生活的课外阅读书籍, 想方设法使聋生所看到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一组组活生生的画面, 使书面语转化在聋生的视力范围之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能力不是聋生先天具有的, 经过训练, 先天不喜欢图画故事书的聋生就有可能喜欢图画故事书, 不会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聋生就会阅读图画故事书。相信我们的聋生都有潜力, 都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图画故事书阅读者, 这种阅读对他终身的语言发展会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四、如何用图画故事书引领低年级聋生走进阅读
1. 让生活化的图画故事书吸引聋生, 激发其主动阅读图画故事书的愿望
小学一年级聋生的教材以拼音和简单的看图学词为主, 习得的生字数一年级第一学期仅为85 个, 第二学期为264个。如此薄弱的基础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文字阅读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故事图画书以大篇幅的图画为主, 配以少量简短的文字, 以降低难度, 有利于孩子们理解,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我选择了 《小猫钓鱼》 《鸭子骑车记》《好饿的毛毛虫》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啊呜啊呜大面包》等图画故事书。这些书色彩鲜艳, 内容都是聋生生活中所见到和发生的一些事情, 而且每一页都只有一句话, 甚至有的只有一个词语。因此一年级聋生特别喜欢这些书籍。
2. 教师指导聋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前, 要求学生先认读每本书的书名, 阅读时, 要让他们逐字逐句地完整阅读, 问问他们: “这是什么?”“XX在哪儿?” “XX怎么样了?” “XX说了什么?” “XX做了什么?”等简单的问题, 让他们指着图画, 指着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让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简单地分辨是非。
二年级聋生的识字量有所增加, 第一学期261 字, 第二学期为242 字。聋生已经能借助图画故事和文字简单理解故事大意。这一阶段, 我选取的图画故事书为浅显短小的、有思想教育内涵的童话、小故事等, 如 《孔融让梨》 《龟兔赛跑》 《聪明的一休》 《猴子看桃》《洗不干净的脸》等。在阅读中以聋生独立读懂故事内容为首要目标, 引导聋生借助语言知识、生活经验,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的, 努力使词句内涵具体化———使语言文字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情景。
3. 通过阅读形成良好语感, 积累课外的新鲜词汇和句式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 学生的识字量已经接近一千个字了。因此阅读简单的故事已不成问题。同时还可以学习课外生字。我寻找的故事图画书是内容新奇有趣, 充满了想象力的各类短篇童话、益智故事、成才故事以及科普读物。如 《爷爷一定有办法》 《会飞的抱抱》 《我选我自己》 《不是方的, 不是圆的》《猩猩小宝贝》《蜡笔小新》等。这些书籍不但有精美的整幅图画, 而且每一页都有简短的句子。
在阅读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说话等形式使所学的阅读方法逐渐强化为读书的能力。平时懂得积累好词好句, 每看一本故事图画书, 要求选择最喜欢的一页图画所配套的句子, 把它写下来, 背出来, 再用自己的话 ( 手势) 讲讲它的内容。这些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 往往直接影响着聋生学习的质量和速度。
4.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主题活动
( 1) 讲故事比赛。组织以班为单位或以年级为单位的讲故事比赛、读故事比赛。学生准备和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背诵与积累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离不开词语和句子的积累的, 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 2) 情景剧表演。学生所选的配图朗读图书, 是一个很好的情景剧的素材。利用阅读课、助残日、儿童节等时机, 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编剧、去表演, 使阅读变得形象而生动。
让图画故事书引领低年级聋生走进阅读的世界, 正是给这些孩子播下最好的种子, 撒下最好的养料, 让聋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 进而爱上阅读, 学会阅读, 享受阅读, 学会通过阅读来学习新知, 并在其中学会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康长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 2002, (3) .
[2]刘金花.儿童语言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成语故事的阅读理解11-12
读成语故事心得体会07-10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的读书心得10-27
小学生《成语故事》小学生读书心得08-09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阅读心得01-13
四字成语故事-出口成章成语故事10-23
四字成语故事-克绍箕裘成语故事11-17
四字成语故事天罗地网成语故事12-01
四字成语故事-华而不实成语故事05-29
四字成语故事-甘拜下风成语故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