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光阴的故事》有感

2024-10-12

读《光阴的故事》有感(共10篇)

读《光阴的故事》有感 篇1

读《光阴的故事》有感

四(1)班 冯仪

不知不觉的,一大堆习题已放在了我面前,在妈妈的监视下我做了半小时的题目„„“好累呀!妈妈,我饿了,做晚饭吧!”“哦,知道了,赶紧做题目。”说完,妈妈便走出了书房,“嘻嘻~”我扬起嘴角,偷偷地拉开了抽屉,里面可是有我最喜欢的一套《智慧背囊》呢!我翻开第十二辑,一眼瞄到了那行字:“光阴的故事”。光阴?是用来消磨的还是用来创业的?好奇心使我把目光投向了文章的内容: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了;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以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

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则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经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越陷越深,终于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了;但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

同样是煮熟的米,馊饭和美酒的差别在哪儿呢?就在那一点点酒曲上。

同样是父母所生的,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为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紧紧怀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是啊,时间是心灵的见证。漫漫的人生路上,你可以深刻,但不可以深沉;可以受挫折,但不可以守错念;你不是没有阳光,没有掌声,没有友情,没有舞台,你可能恰恰是在阳光、掌声、友情和舞台的簇拥中睡着了。

所以,你该醒了,该用心了,用心去发现你心中那块纯洁的地方,用心去寻找人生的渡口与出口,但千万不要寻找借口!

好书伴我成长

四(1)班 徐方舟

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离不开书籍,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沙漠中的指南针。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望子成龙的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故事书,有《一千零一夜》、《阿凡提的故事》、《成语故事》等等。每当睡觉前,妈妈都会读给我听,从故事中,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一本本薄薄的故事书变成了厚厚的世界名著。由妈妈读书变成了我自己看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教育我要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让我看到了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我更加热爱祖国了。从《岳飞》一书中,主人公岳飞精忠报国的志向激起了我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

可刚开始自己读书时,我并不是象现在这样,刚翻开几页就看不下去,于是我不停地换书、换环境以改善读书效果。刚开始我还能一丝不苟一字一句地读着,可不久就不知不觉地走了神。正当我烦恼时,妈妈对我说:“读书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读书不能没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妈妈的话给了我启发,在妈妈的建议下,我先读了一些情节性强、而且有拼音注音的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绿野仙踪》等,渐渐地我爱上了读书,不管是情节引人的文学书、还是枯燥的历史书,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次去书店,我和妈妈都为买几本书争执,当然最后总是满足我的要求,满载而归。

读书让我不再怕写作文,记得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文时,我很怕写作文,笔拙词穷,不知道该怎么写。老是缠着妈妈帮我。在不断的阅读中,我的头脑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词汇和素材,慢慢地我能按老师的要求,写出作文了。

书是宝藏,给予人类无尽的财富,书是钥匙,打开人类探索的大门,在我心中,书也是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陪伴我成长。

徐方舟

我爱读书

四(1)班 潘之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海洋„„在书海里畅游,就会把一切烦恼抛之于九霄云外;把快乐永久留在心头„„ 我从小就是个“书虫”,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上了一年级,学过拼音之后,我就尝试着自己读一些注音的书籍;到了二、三年级学了汉字,就开始读一些正归的书籍;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一些深奥的书籍。所以,我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就连我的房间里、沙发上、书桌上都放着两三本书。我发现,只要一进入书海,就会感到快乐无比,心情随着情节而变化。

看书看得太认真就容易入迷,我就碰到过这种状况。记得有一次,我到图书馆去看书,答应妈妈六点钟回家。可是,我却在图书馆里看中了一本《三国演义》。我被里面精彩绝伦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迷住了,不知不觉就看入了迷,忘了时间。一直到我把一本书看完,已经六点半了,我这才意识到要回家了。结果到了家才发现爸爸妈妈正着急地团团转呢!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爷爷奶奶家去玩。我在客厅里坐了一会儿就到书房里拿了一本《地球未解之谜》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地球未解之谜》里讲了许许多多的地球上还没被人解开的谜团,比如说水怪、恐龙的灭绝等等。让我增长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正当我在书海里尽情地遨游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我的思绪“哥哥,过来一起玩!”原来是我的表妹林颢如。我回答说:“没空。”谁知表妹却不讲理地说:“不行,你必须和我一起玩!”我见她如此不讲理,就骗她说:“奶奶叫你呢!”表妹信以为真,跑了出去。趁着这一会儿工夫,我就躲在了窗帘的后面。继续读起了那本《地球未解之谜》。等我把那本《地球未解之谜》读完,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我便到客厅里去找爸爸妈妈。谁知爷爷一看见我就说:“你怎么还在这儿?你爸爸妈妈都已经回去了!”原来,我在读书时,由于爸爸妈妈找不到我,以为我先回去了,就先走了。却不知我还在爷爷奶奶的家里。

读书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也让我体会到:没有书的生活是灰暗的;没有书的人生是乏味的。所以我提倡大家“好读书,读好书。”!

宽容是阳光

高一丹

《宽容是阳光》的作者是佚名,它让我明白:生气,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不如宽容别人,使别人得到谅解,这样不仅你觉得开心,对方也觉得快乐。

文章中有这样一串精彩的句子: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别人的长处。“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如·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是啊,与其让自己生气而痛苦,不如让大家都快乐。在生活中,我就看到了那些有宽容之心的人。

炎热的夏天到了,卖西瓜的小摊也多了起来。两年前,在外婆家门口也有这么一个小摊。

那天,买西瓜的人特别多,卖西瓜的阿姨笑着迎接一个又一个顾客。轮到一个小伙子时,阿姨特意挑了一片最大的西瓜插在竹棒上交给了小伙子。谁知小伙子一不留神,“啪“的一声西瓜掉在了地上。

“你怎么搞的,连个西瓜都不会拿!”小伙子破口大骂。在场的人都被小伙子的这句话给震住了。阿姨只是笑了笑,又拿了片西瓜交给小伙子,小伙子惭愧极了,拿起西瓜就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有人问阿姨,为什么要容忍那个不讲理的小伙子?阿姨笑笑说:“不要因为一片西瓜让大家都不开心。”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份宽容,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不是吗? 读书的好处是常常常常能获得人生的启示。马上就要开学了,在新的学期中,我一定要按照书上所告诉我的道理,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

读《海蒂》有感

四(1)班 顾昕恬

我最喜欢的书是《海蒂》,它的作者是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必丽。

《海蒂》的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故事的开头部分就描写了阿尔卑斯山上的迷人风景,读着读着就仿拂进入了书中,看见了这些美景。看到海蒂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让性格孤僻的阿尔姆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愿意和山下的人们一起生活,也正是在她的热心帮助下,身体孱弱的瘫痪姑娘克拉拉终于鼓起了勇气,摆脱了轮椅,站了起来,我的心中同样充满了快乐。

记得有一次,秋白讲解团举行募捐活动,我也是秋白讲解团的一员,听说是为了一名得了白血病的姑娘——萍萍。我们排练好节目。便准备去南大街去表演。那天是阴天,比较冷,还穿着裙子,风吹在腿上,感觉更冷,但是我还是努力的演完了节目。看到人们纷纷往募捐箱里投入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就像《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看到人们都纷纷献出自己爱心,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历练,深邃。阅读,是一种情怀——关照自然,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入心灵。

阅读,是一种幸福——自然中的小草、大树,人类中的快意与波澜,都会闪烁爱的火花、情的充溢,都会流露出笑的宽慰、苦的涩味。

暑假中,我在书海中畅游:《时文选粹》、《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使我受益非浅。我和好书交朋友,让好书伴我成长!

照 亮 别 人

王昊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智慧背囊》。其中的一篇文章《照亮别人》寓意深刻,让我深受启发。

《照亮别人》讲述了一则“盲人提灯笼”的笑话,他说的是一个盲人自己看不见还要提着灯笼走路,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做些多此一举的事。其实,盲人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他,不会误撞到他,这样他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了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了武进有一个退休的老教师,他所居住的小区,唯一通向马路的一条小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遇到雨天便积满了水,过往的行人行走十分艰难,经常还会摔上一跤,溅的满身污泥。那位老教师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于是他每天大清早就起来捡砖头然后填补在那条小路的凹处,日复一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铺成了一条平整的小路。小区的居民出行方便了,自己出行也方便了,真是一举两得呀!

今年暑假,我到奶奶家去玩,发现途经的一条乡间小路上多了几盏路灯,记得以前我到奶奶家去玩,在那条乡间小路上没有路灯,到了晚上,这条路漆黑漆黑的,必须带着手电筒走路,一不小心还会踩到牛粪上,我就有过一次这样的遭遇!奶奶告诉我说是村上一个残疾人点亮了这条小路,别小看这几束微弱的灯光,它们给夜人行走带来了光明,人们再也不用手电筒了,真是大大方便了行路人。

类似于“盲人提灯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予人方便,予己方便”,一个人心里如果有别人,懂得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奉献爱心,那么他也同样会得到爱心的照耀和真情的温暖。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有失道的因,就必定会有寡助的果。所以我们不能总为自己活着,要学会替他人着想,这样自己才能活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这就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悟出的一些道理。

一本好书,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喜欢读书!

好书伴我成长

四(1)班 金汕汕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一生,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书视为我的良师益 友.孔子说得好:“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我每天必定要看书.不管什么时候,甚至连吃饭,上洗手间都书不离手.尽管家人一再告诫我:“上厕所,吃饭时看书不好.”可我怎么也改不了这毛病.通常一本书一两天就看完了,我一催再催,让爸爸带我到图书馆借书.一本,两本......恨不得把图书馆搬到家中.每当读到精彩之处,我甚至会从沙发上蹦起来,跳到地上.有一次我去图书馆借书.我认真地翻看每一本书,最终买了一本<<凡卡>>和一本<<智慧背囊>>.正当我准备离开图书馆时,天下起了倾盆大雨.许多人都把书顶在头上挡雨.可我却连忙把书放在外衣里,紧贴着胸囗,生怕把它们淋湿了.回家后,我立刻把书取出,看见它们都没湿,我松了囗气儿.打开<<凡卡>>看了起来.书中说的是一个叫凡卡的孩子,很小就被送到城市里当鞋匠学徒.受尽了伙计的捉弄与老板的抽打.他早饭吃点面包;中午喝点儿粥;晚上还是一丁点面包.这点东西根本填不饱肚子呀!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幸福.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从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改掉了挑食,剩饭的毛病了.在我们生活中一些极普通的生活,学习用品,对凡卡来说,都是向往啊!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后来,我又阅读了<<智慧背囊>>一书.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一个人生哲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细节的重要性>>.文章主要说了:一个公司高薪雇一名工作人员.人们纷纷到该公司求职.而老板却雇了一位二十来岁的土里土气的男孩.老板向大家做出解释:他进门时,蹭掉鞋上的土,而且随手关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看到老人时,又起身让座.说明他心地善良,会关心他人;进领导办公室时,他行脱帽礼.说明他有礼貌,有教养.这样的好小伙子,老板怎能不要?这个故事告诉我:细节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成度,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日常细节.原来有些大大咧咧的我慢慢地也变得仔细起来.得到了家人的称赞.我想,这都是书的功劳呀!

书能给我带来帮助,我要感谢书.书啊!我要你做我永久的老师.伴我走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到永远!

好书伴我成长

四(1)班 叶嘉雯

我特别喜欢书。从小,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我天天捧着幼儿画报,津津有味地看着„„长大后,我更如饥似渴地“品尝”着书中的内容。书中的内容有的惊险刺激,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催人泪下,让我陶醉其中„„

暑假里,我又读了好几本书,有《时文选粹》、《智慧背囊》、《三国演义》等,其中《三国演义》里精彩的故事“草船借箭”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为了在三天内给周瑜造十万支箭,他趁着雾天带领二十条快船和几百名军士从水路来到曹营,并擂鼓呐喊,曹方不知情况,就往事先准备了草靶的船上射箭。就这样诸葛亮顺利地从曹方带着满船的箭回到了军营。他用自已的智慧巧妙地完成了任务,我不禁为他的聪明才智感叹不已。三国中的其他人物:如求贤若渴的刘备、浑身是胆的赵云、智勇双全的张飞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她用知识的乳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儿,让我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书是不说话的老师。她无声地,耐心地教导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未来,走向成功。

啊!书,是你,滋润着我们。我要感谢你,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陪伴着我。

我读《父与子》

四(1)班 谈书航

最近,我看了一本新书,名字叫《父与子》,它是德国连环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作品,是世界连环漫画经典系列之一。《父与子》的成功主要来自卜劳恩的爱子的深情。作品中的父子俩实际上就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1934年《父与子》问世时,天真无邪的克里斯蒂安年仅3岁,作品中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在这本漫画书里,共有一百九十五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幅画。第一幅是《治疗虚荣心》的故事。父与子一起去买了一件看起来很昂贵的衣服,穿上后很神气地探望祖父和曾祖父,结果老人们看见后哈哈大笑,觉得父子俩看起来很可笑,父子俩把昂贵的衣服脱掉了,恢复自己自然真实的样子。这个故事让我知道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小小的虚荣心,都希望自己的仪容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包袱和前进的绊脚石,人生还有比外表更重要的东西战俘有扔掉那些虚幻的背负和累赘,保持真实、质朴的自我,才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还有一个《家教渊源》的故事,父子两个去曾祖父和祖父家,曾祖父给他们祖孙三个拍照,他们三个不小心跌倒了,摔坏了花盆。曾祖父很生气,打了一下祖父,祖父也生气地打了一下父亲,父亲回头打了儿子。即使已是须发花白的老者,儿子在父亲面前永远都是儿子,犯了错误都要受到父亲的惩罚。从漫画中不难看出,家教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影响。当儿子跃升为父亲角色时,总会不自觉地沿袭自己当年所受到的教育方式来教育下一代。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让我们感觉很亲切,有时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有时让我们反思,有时让我们感动。我喜欢这本漫画书,让我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子深情。

书——我的良师益友

四(1)班

孔自扬

我的好朋友有很多,他们伴我成长,也见证了我一步步成长的脚印,其中书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它不仅伴我成长,而且让我从它那里汲取知识精华。

读一本自己喜爱的好书时,你的心灵会有多么的幸福。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尝,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读着爱书,心灵因书时而大悲,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故事中悟人生至理,叹人世苍凉,都是人生之快事。读书,可以让人走向智慧。最聪明的人,如果不读书,也会变得愚昧落后,只能随波逐流,混沌无知的活一辈子;而最愚笨的人,只要他能勤读好书,也会渐渐地变得聪明,书会引领他时时清醒,步步智睿,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我是个爱书的人,我家的每一处地方都有被我排列整齐的正在等待被人翻阅的书:床头,桌上,电视机上,卫生间里......有时甚至在浴缸边也放上两本书,好在我洗澡时阅读。

书可以教给我知识,我也十分爱护它。有一次,洗澡时我不小心把我一本心爱的书掉在地上弄湿了,我心痛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起床,我便把那本书架在阳台上晾。晾的时候,我还不时走到书旁边,看看它干了没有,用柔软的纸巾擦拭渗出的水,经过我一天的精心照料,我的宝贝书终于干了。可是它的每一页纸都变得皱巴巴的,我看了十分心疼。于是,我开始想起办法来。"哎",我眼前一亮,记得《天天好爸爸》里好像有解决方法。我急忙搬出我的智慧宝典,书里讲,将弄湿的书在冰箱里放上几天便会自然消除皱纹。我连忙按此照办。一周后,当我把书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看,哇!真的,书脸上的皱纹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了!我又惊又喜,没想到去掉书上的皱纹就这么简单!与书交友,使我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我把我从书上学到的知识全都应用在生活学习中。不过多久,我的作文写得好了,知识面广了,上课发言积极了,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了,生活中的小妙招多了,不懂的问题变少了......这都是书给我的帮助。书,可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呀!

我爱读书

四(1)班 蒋昕潼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位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告诉了我很多做人的准则,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我从小爱读书,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书,有《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三国演义》„„样样俱全,平时做完作业没事干了,就随手抽本书坐在板凳上看,往往一看就爱不释手。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我感动;一个个惊险的场面让我心跳;一段段优美的描写使我陶醉„„因为我酷爱看书,不论是漫画书还是科技书,故事书还是散文类书,只要能看的,我都会拿来看,而且看起来速度飞快,所以往往妈妈刚给我买了一批书没多久,我又嚷着要去买书,于是妈妈就经常带我到书店去看书,有一次还差点出“洋相”。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妈妈叫我到南大街去逛街,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不是奔着南大街的物品而去的,而是奔着南大街的新华书店才答应的。一进书店,我便如饥似渴的读起书来,看了一本又一本。我陶醉在其中,竟忘记了时间,直到书店阿姨来告诉我店快要关门了,我仍舍不得放下书。后来一位叔叔一把拉下我手中的书,我才被从书的世界中“唤醒”过来,一看,周围的人都已走光了,就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红着脸,连连说着对不起。书店的叔叔笑了,似乎也被我爱读书的精神所感动了!

我在书的怀抱中渐渐长大,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在书中,我饱尝到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不同的心情:兴奋的、悲伤的、感动的„„我发觉,书,是人们无声的老师,知心的朋友,它一直默默启示着我,陪伴我快乐成长。而且看书有许多好处,可以扩大知识面,锻炼思考能力,积累佳词佳句,在写作文时,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享受书的海洋,使我的生活充满温馨。我成天与书为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从中享受到许多乐趣;读书使我变得机灵起来,使我坚强勇敢起来,使我在困难面前沉着、冷静。书是我永远的朋友,我爱读书!

读<<珍惜拥有就是珍惜幸福>>有感

四(1)吕凡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我的生活中,读过许多书,给我留下影象最深的是《101个决定命运的好习惯》这本书。这本书有101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人生哲理,能使我们终身受益!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珍惜拥有就是珍惜幸福〉〉,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最重要的是“珍惜拥有”,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原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由于一场不幸的车祸,男孩当场死亡,女孩昏迷不醒。亲人们担心她不会醒来,再者担心她醒来以后得知男友已死的情况,会悲痛欲决。半个月后,女孩奇迹般的苏醒了。令人欣喜的是:女孩似乎忘记了那场车祸。后来她就业,工作都很顺利,而且她比以前更爱笑了!有一天,她突然对别人说,她还记得那场车祸,只是不想母亲哭得更伤心,也不想已在天堂的男友看到自己流泪而难过。所以他咽下了眼泪,不再哭泣。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孩的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的心态与对珍惜的看法。这个女孩用微笑去承受着一切,用微笑面对着身边的人、事、物。当她看到母亲悲痛的时候,她并没有选择与母亲一起抱头痛哭,而选择了用微笑来不让母亲为她担心。女孩十分会珍惜身边的幸福。

是啊,我们不能因为失去了某一件物或某一个人,就以为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幸福。其实,父母已经给了我们许多谁也夺不走的幸福:生命、健康、美丽和聪明的才智。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些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饿的时候,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这是幸福;累的时候,能躺在一张软绵绵的床上,这也是幸福;伤心的时候,有安慰的话语,这更是幸福。我们要为这些而感到满足,其实生活中不需要许多。

“得不到的”和“已经失去的”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珍惜现在拥有的”,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要珍惜现在的,将来的,身边所有的一切。做一个幸福的人。

觅小

读《光阴的故事》有感 篇2

一、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真实

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历史故事是以史实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客观真实,真实性是基本特点。历史小说虽然也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但其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虚构,不必与史实相一致。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5年第6期上的三位作者把《三顾茅庐》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是不妥当的。首先,三顾茅庐这件事虽然在史书《三国志》中有记载,但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并没有具体描述,而且多本史书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有争议。其次,《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改写成的,《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是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部分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一本章回体小说,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史实并不一致,所叙说的事情经过都是作者虚构而成,并没有史实依据,这明显是历史小说,又怎能是历史故事呢?另外,王勇老师把《林冲棒打洪教头》当作历史故事来处理显然也不妥当,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的,应该也是一篇历史小说。这几位老师之所以把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混为一谈,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者根本的区别,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故事定位的基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的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这篇课文,虽然作者和编者根据自己的倾向对司马迁写《史记》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进行了艺术创造,但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与史实是一致的,基本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定位,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二、历史故事教学的重点——故事

赵俊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概述和讲述的做法是好的,但是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历史上,整堂课都是在对历史进行追溯、概述和讲述,这种做法有点偏颇。这类课文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段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涌现出的人物,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故事”本身,从故事入手,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故事,知道课文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二是明故事,懂得课文是怎么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的。三是说故事,根据年段要求,学会讲述故事。低年段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中年段学生要会讲述和复述故事,高年段学生还要拓展故事,阅读和讲述更多相关故事。四是写故事,高年段的学生还要会运用课文中叙说故事表现人物的方法练写故事。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首先要知道课文是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塑造了司马迁这个忍辱负重的历史人物形象。其次还要明白课文是围绕“发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抓住司马迁遭受残酷刑罚之后悲愤交加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形象,学会阅读这类故事。因为这是一篇高年级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书后第1和第5习题的提示,在学会复述课文故事的基础上,阅读 《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试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学写一个故事。

三、历史故事教学的难点——历史

几位作者都认为这类教材具有浓厚的历史味,所叙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学习时难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也认为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难点。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1.史于文先。历史故事类的课文都带有不同的时代味道。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那段历史,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历史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读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对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和负荆请罪这个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2.读文明史。这类课文的开头一般都会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开头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也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背景。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读文探因,析因明史,明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使学生对司马迁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为理解司马迁的“发愤”打下基础。

3.以今想古。这类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有很多情景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去再现古时的相似情景,用自身的体会去感受古人的体会,将历史现实化和儿童化。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所描述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相类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当时的司马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紧扣“泪流满面”“千万不要”这些词句,想象面对父亲不能继续编史的遗憾及对自己的无限希望,自己会怎么说和做,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对历史的理解,自然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4.补史入境。这类课文由于篇幅所限,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部分历史镜头,课文在叙述过程中会留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故事,理解人物,教学时我们可以史文结合,利用文本空白,适度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资料的研究,走进故事情境,聆听人物内心的独白。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有关描写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的表现部分时,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出现疑问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报任安书》中描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生不如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的悲和愤,加深对课文中“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感受这段文字里面的温度,呈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悲愤画面,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阴》有感 篇3

当我翻开扉页,淡淡的油墨清香让我心旷神怡;精美的文字,让我如痴如醉。每次读这本书,我仿佛是在和作者海伦·凯勒对话,心境顿时变得纯净,如饮清茗,满口溢香。

这本书就像良师益友,在奉献着它的聪明才智。薄薄的一页页纸,分量却是那么重,承载着气质和精神。它就是智慧的结晶,滋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化蛹为蝶,破茧而出的背后,能说没有它的功劳?

当我知道作者海伦·凯勒是位盲哑聋人时,我心里既沉重又惊讶。海伦·凯勒这位女性多么顽强啊!她生活在黑暗中,却给我们带来光明。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盲哑聋世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学院,并用生命的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们战胜命运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饶的心。海伦接受了命运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又把慈爱奉献给全世界。

一本好书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送来了温暖,当遇到困难,挫折时,指引我走向光明大道。

(河南省桐柏县城关二小

指导老师:刘书娟)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阴》有感 篇4

当翻开这一页纸时,你可曾想象:一双白嫩的具有活力的双手被打磨成布满清晰可见的皱纹时,岁月,在这双手的感触下,在凹凸不平的纸面上,顺着这些特殊的凹痕的滑动下,她走出了黑暗的世界,迎来了光明。春光里,百鸟争鸣,歌声欢悦,夏天里到处都是果子和蔷薇花,待到草黄叶红已是深秋来临。三个美好的季节匆匆而过,在一个活蹦乱跳,牙牙学语的孩子身上,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上帝只给予了他十九个月的光阴和声音,这一场变故,让他看不见东西也听不见声音,生生的将她扔进了一个漆黑的可怕世界里。

六岁那年,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命中,她开始了新的旅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了接触文字游戏,却时常寻弄不懂而感到迷惑,她会分不清什么是杯而什么是水。莎莉文老师带她来到井房,把她的手放在水管口上,一股清凉的东西在她的手上淌过,她用心感到在她的手上老师在拼一个单词。突然间,她恍然大悟,好像记起了忘记很久的事情,她一下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是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件事,唤醒了她的灵魂,并给予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八岁那年,她就决定要上大学,她那不安分的心智不断伸展,已高高凌驾在一般事物上,但她在求学的路上却碰到了许多的困难。因为她无法读教科书,也无法听教授讲课,一切教材都要变成点子车或翻译到她手里才行。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最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学业。命运是给予她不幸,她却不因此而屈服命运。他凭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幸福快乐的执着追求,奋勇与命运抗争,并最终冲破人生的黑暗与孤寂,赢得光明和欢笑。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道路布满荆棘,我们所知的唯一办法就是从荆棘中迅速通过。

读《女儿的故事》有感 篇5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这的确是本很好的书,生动活泼,特别是里面有趣的情节,使我回味无穷,令我一看再看。

书中,女儿以前天真的面孔仿佛又重现在梅子涵老师的面前。儿时的童心也印现于梅老师的心中。我们都会长大,每一个人长大后都会笑容满面,迎接岁月的身影吗?小时侯一切的挫折、困难都随时光的飞逝而化成泡影。《女儿的故事》一书中,主人公梅思繁是一个成天嘻嘻哈哈、开开心心的女孩。如今,她已在法国读书了,相信以后,她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数学 数学 数学》这一章节。文章讲了女儿梅思繁的兴趣在语文和外语上了。作为家长的“我”让梅思繁去做上奥林匹克班,天天唠叨数学的重要性的,让梅思繁不再中文轻理。

看完后,我总是想起我的女儿沙泉锦,开学上五年级了,平时,语文、外语成绩不错,可是一遇到数学难题就卡壳了。暑假,让她做几道奥数题,就像拿冰块冻住她得脑袋一样,就是不想动脑;又是常常看着题目心不在焉,你看她那样就莫名起火的那种状态。我和老公也是如同作者梅子涵一样天天唠叨:“数学是拉分数的,现在连考外语学校也主要看你的数学成绩,不是看你的外语成绩。光外语好没用,首先要数学好,要会做课本上没用的题目,要会做老师课堂上从来没用讲过的题目,要会做你们学校老师做也不会做,但是你在外面的班里学会了做得题目,要会做‘奥林匹克’”。“仅仅语文和外语好,想考取好的大学的文科也很难!——现在就是这样,这就是现在的‘逻辑’”„„诸如此类的话,常常说,有空就说,怎么也说不够,因为孩子怎么也不能够像理想中的那样爱上数学,爱上做数学奥林匹克题目。知道作家梅子涵当时的无奈,对照自己也是万般奈何不得。梅思繁的成长经历和我家的女儿如出一辙,她是一个认真的小女孩,她买东西很有节制能力,她是文学脑袋,数学也和沙泉锦一样一般般,她一开始拉二胡,常常二胡“睡了觉”„„ 我也知道,孩子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不该深受学习压力的困扰,可是环境不饶人,时代不饶人啊!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办法的绝对真理哦!什么时候孩子才能享受童年应有的乐趣?

现在的孩子既幸福又辛苦。幸福的是,科技发达,生活方便了许多;辛苦的是,每天要努力学习,差一点就喘不过气来,在学习的海洋中淹死。一个人,在海洋中不停地游啊游,没日没夜的,很容易疲劳过度或抽筋,而被海水淹没。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6

江西上高敖阳小学 五(3)班黄艾月

指导老师:李艳蓉

暑假里,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孔子的故事》对我的触动最大,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出生贫寒,一生坎坷,但他的品格让我深深敬佩。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生活中,我虽然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但让我不懂去“问”,却是感到有失面子的事(当然老师除外)。还记得一天放学后,在我的邻居黄玉杰家做家庭作业,做着做着一道路程应用题把我难住了,不知是脑袋短路怎么的,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来,这时,黄玉杰已经完成了作业,见我苦思冥想的样子,他说:“我教你吧。”我可是班上数学课代表,平时都是别人向我请教,让他教我,如果传出去,岂不让班上同学笑掉大牙,那我还怎么在班上混?于是,我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说:“没事,这道题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再想想就做出来了。”正好妈妈叫我吃饭,我抓着救命稻草一般就往家跑。最终,这道题我也没做出来。第二天可巧,第一节数学课,老师搞突然袭击——测验。其中有一道题,和昨天那道路程应用题一模一样。课后,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欢天喜地的样子,我只有懊恼,结果可想而知,我挨了数学老师一顿臭批,爸爸答应给买的军舰模型也泡汤了,哎,肠子都悔青了,这都是不懂装懂,死要面子惹的祸。

读《光阴的故事》有感 篇7

这个校训是我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 一代又一代一中人艰苦实践而形成的。它浸润着办学的艰辛和沧桑, 凝结着学子的奋斗和期待, 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左承植老校长曾经详细解读过学校校训, 他指出, “严谨朴实”讲的是态度和作风。“严谨”是指治学严谨, 要求严格, 纪律严明。“朴实”是指学习踏实, 作风朴实, 生活朴素。“奉献进取”讲的是精神和风格, “奉献”是指学习雷锋, 爱国爱校, 无私奉献。“进取”是指开拓创新, 奋力拼搏, 勇攀高峰。

作为现任校长, 我深切感受到了校训对于学校、学子的重要性。所以, 每年新生的第一课, 在入学典礼上, 我总会解读校训的形成、传递文化的力量、强调价值的传承、表达殷切的期待。

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

1912年, 为了解决适龄儿童的就学问题, 张氏族众集资创办私立枬香小学, 是我校的前身。后来, 族人张继琼、张继瑶、张继理捐资2万余元, 在张家祠堂侧兴建教室4间, 筹办高小, 成立完全小学。张氏三兄弟捐资兴学之举, 曾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同时兴办中学, 倡导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要求全体师生在生活中朴实, 在工作上严谨, 克服困难,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1956年初6班参加了湘潭专署统考, 荣获地区第五名。同年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 望城一中取得了14个项目第一。学校田径代表队在湘潭专署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 取得两个第一。这样的好成绩, 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吸引了各地学子前来求学。全校一举扩展到20个班, 学生1 000余人, 成为县内完全中学之一, 教职工62人。突然扩班, 造成教室与住房严重不足。全体师生不等不靠, 在课余, 有的去白沙洲运沙石木材, 有的去高塘岭运红砖, 有的去白马廖家坪运瓦, ……终于增建了6间教室。可以说,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走进工地就是好的工匠, 步入教室就是优秀的教师。当时强调集体办公, 教学教研氛围浓厚, 晚上各组老师经常挑灯战斗到深夜, 工作热情空前高涨。课余时间为了调节精神, 经常由何文满老师拉起京胡, 请黄庄老师唱一段京剧, 或者欢迎徐志毅老师讲一段相声。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 令人顿感轻松愉快。

1963年4月, 周世钊副省长视察了望城一中, 被老师们奉献进取的工作热情、朴实的生活情趣深深打动, 特赋诗一首。诗曰:“十里高冲道, 晴芜一望舒。春塘戏暖鸭, 日照跳惊鱼。人影穿花健, 琴声隔树疏。乡园风物美, 欲去复踌躇。”十年“浩劫”中, 望城一中全体教职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 他们坚守岗位, 努力工作, 在逆境中自力更生, 奉献进取。1971年, 教职工把后山无形坡15亩荒山全部开垦整成梯土, 种上茶苗;1975年, 教职工又开挖了一口占地一亩多的贮水塘, 改善了校园用水等。

1979年6月, 国家教育部顾问张孟旭由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明显陪同来校视察, 在仔细听了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工作汇报后, 语重心长地说, “在艰苦环境下, 取得如此巨大成绩, 这跟老师们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特质是分不开的, 挖掘一下, 形成校训。”一语点醒梦中人。1963年就到我校担任副校长的左承植老师带领全体教职工重新梳理办学历程, 深刻总结办学行为, 继而形成了“严谨、朴实、奉献、进取”的校训。

1981年1月, 左承植校长作为全国10所中学代表之一, 赴京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介绍高考工作经验。在发言的最后, 左校长饱含深情地说, 无论是张氏族人捐资助学的义举, 抑或是精绘细刻的严谨教学, 还是肩扛手提的学校建设, 一中人自始至终都在坚持“严谨、朴实、奉献、进取”的校训精神, 在办学态度中, 始终做到了治学严谨, 要求严格, 纪律严明;在工作作风上, 始终坚持学习踏实, 作风朴实, 生活朴素;在精神特质上, 始终做到学习雷锋, 爱国爱校, 无私奉献;在办事风格上, 始终坚持开拓创新, 奋力拼搏, 勇攀高峰。这种校训精神, 支撑着全体一中人不畏艰难、刻苦努力, 让学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也让我们这样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走进了北京。

在锐意进取中追求卓越

余秋雨说:“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集体人格。”

纵观我校的办学历程, 如果说学校文化, 最为突出的就是校训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在风雨如磐的办学征程中形成, 已成了全体一中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苍白的80年代, 办学设施、生活条件相当缺乏, 靠什么来支撑大家前行?答曰, 靠的是校训精神!教学要严谨, 因为我们有祖国的未来;生活要朴实, 因为国家并不富裕;工作要无私奉献, 因为我们是雷锋的故乡;事业要不断进取, 因为国家还很落后。可以说, 当物质贫乏的时候, 我们的精神却高昂头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如何更好地发挥校训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这成了全体一中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 我走访了学校历任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 拜访了湖南省教育厅王柯敏厅长、长沙市教育局王建华局长、望城区委谭小平书记等领导和专家, 在“严谨、朴实、奉献、进取”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精致教育、培养完全人物”的办学策略。如果说,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 那么办学策略就是学校的四肢;如果说校训是精神高地, 那么办学策略就是物质载体;如果说校训已融于血, 那么办学策略就必然施于行。

于是, 在教学方面, 学校倡导“生本课堂”, 并大力提倡“有效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堂观察”;在德育方面, 实施“主体德育”, 并细化为“1234”德育工程, 即“高举一面旗帜 (雷锋精神) 、建设两大节日 (体育艺术节、教育科技节) 、创新三个平台 (导师引领平台、班团活动平台、行政到班组平台) 、办好四所学校 (新生军校、青年学生党校、实践创造学校、家长学校) ”;在后勤保障方面, 提倡“星级服务”, 即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学业人生规划、环卫安保健康”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学校借此实现全体中学生“六个一”的培养目标:“一副健康身心, 一个良好习惯, 一种创新特质, 一门艺术素养, 一身国学传承, 一生导师引领。”同时, 我提出“十个精”的发展要求, 即“精优师资倾力精心教学;精勤服务塑造精诚人格;精深文化丰富精美校园;精良装配深化精细管理;精英学子成就精彩人生”。自此, 以“严谨、朴实、奉献、进取”的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人格和实践操作系统正式建立。

这种建立, 影响是巨大的, 正如一位专家在校长论坛上作讲座时所说, 一种文化必须也必然会外化成一种行动, 但如果没有适时积极地引导, 这种外化的行动将是无序的、杂乱的, 有时甚至是相互冲撞的。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 我校及时把校训文化外化成了统一的集体行动, 让全体师生始终在校训精神的引领下, 在办学策略的规范下。我们相信, 通过3-5年的努力, 学校将实现进一步的卓越发展。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篇8

今年暑假,我看了《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两本感人的书。故事的主人公是解放军雷锋叔叔。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叔叔的话深深的感动了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雷锋的事迹所感动。雷锋小时候是个孤儿,没有读书的机会。而我们现在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敞的教室,可以心无旁骛的向书山攀登。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像雷锋叔叔一样为建设祖国承担起重任。

雷锋长大后,开始为人民做贡献。有一次,雷锋出差,做了许多好事,因此有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在我们身边中,也有许多像雷锋这样的人。有一次,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见到了一千元钱,他因为要上兴趣班,所以嘱咐爸爸在原地等待,失主找到后十分激动,还给他情送了一面锦旗哩!

雷锋叔叔还很爱学习。他在学习上有着“钉子”精神。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篇9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503严静蕾

我们都知道雷锋这个人物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海洋许都同学非常崇拜他。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雷锋的书——《雷锋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雷锋一生做过的大事和童年的故事,还有做过的好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钉子”精神》这篇小故事。里面说 :雷锋非常喜欢读书,把学习看得十分重要。会不顾一切地挤出时间学习。

有一次,在电影院开演之前,雷锋叔叔还在看《毛泽东选集》。有人问他:“这点儿时间,你还在看书啊!”雷锋却回答:“时间短,看一页就是一页,积少成多嘛。学习,不抓紧时间是不行的。”

同志们也十分赞扬雷锋叔叔的这种“钉子”精神。也就是他的这种‘钉子’精神促进全连干部战士在完成繁忙的运输任务的同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这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

雷锋叔叔那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虽然雷锋叔叔的童年十分苦难,爸爸妈妈都很贫穷,也不怎么管他。雷锋叔叔是由爷爷雷新庭抚养,但他长大后光荣入党,一心向党,助人为乐。

雷锋叔叔做好事的光荣事迹连毛主席都表扬他。当雷锋叔叔去世以后,人们就把3月5日当作雷锋纪念日。

在雷锋叔叔去世之前也写了许多诗文比如: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地人—— 劳动者。这两句话是雷锋叔叔1961年3月16日写的。

读《光阴的故事》有感 篇10

1 对传统标准的嘲讽

“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议呢?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 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 这是惠特克的哲学。”

《惠特克年鉴》 (Whitaker’s Almanach) , 是由英国出版家约瑟夫•惠特克于1868年创刊, 被誉为英国最好的年鉴和一部微型百科全书。收录的内容包罗万象, 包括各行各业的大事记和历史年表。这无疑为伍尔夫追溯传统和标准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伍尔夫对家长制所确立的社会秩序一直非常反感, 与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她的兄弟们可以去学校接受教育, 她和姐妹们只能在家中, 从父亲的图书馆获得学识。传统标准和做法让她感觉极度不公正, 于是她在文学创作中以这种看似散漫的内省调侃抗议传统的尊卑等级制度。“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 而不相信它们的人所得到的处罚只不过是一种非法的自由感时, ……我奇怪现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们, 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标准的东西?……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是它制定了标准, 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对男尊女卑社会等级一直心怀鄙夷, 时不时对父权传统下确立的权威表示抗议。不过, 在这一问题上, 伍尔夫并不是悲观主义者, 而是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洞悉了社会发展变化本质。“据我猜想, 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 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一样遭到讥笑, 被送进垃圾箱, 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伍尔夫用意识流自由联想这样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手法来实现思想的解脱, 从传统的奴役中挣脱, 在更广阔的思域中创作, 作精神上的遨游。她批评《惠克特年鉴》, 实际上是在批评父权传统, 她的方式是平缓的, 像聊天一样。于是她构筑起来的看似温柔无害实则犀利的精神世界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2 对精神愉悦的追求

伍尔夫笔下幽默的调侃可以随手拈来, 所以追求语言的愉悦是因为受到想要精神愉悦的驱动。“不过, 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 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 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 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

“我”一心想追求愉悦的思路, 道出了思维的本质。思维是轻盈灵动的, 在冥想的状态下, 我们总希望自己飘浮在一个愉悦的世界里, 没有恼人的人、事、物掺杂进来。“木头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我”由木头想到了产出木头的树, 这棵树确实“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清除了思想障碍物的“我”终于进入了一个愉悦的境界, 在此间没有任何令她不悦的杂质存在。在这个空间, 自然界的事物像一朵美丽的花逐一绽放它那独一无二的花瓣。

“小昆虫在树皮的折皱上吃力地爬过去, 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 它们红宝石般的眼睛直盯着前方, 这时候它们的脚会感觉到多么寒冷啊……”伍尔夫对自然的描述, 凸显了女性细腻的触感。应该说任何文学作品、文学流派, 都离不开自然, 现代主义作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并不意味着和自然、现实脱节。在伍尔夫的笔下, 流露着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自然以浮想联翩的方式逐一呈现, 别有风味。

3 对战争的态度

20世纪前半叶, 正是战争横行的时候, 对伍尔夫的精神和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13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 虽然同年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 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40年她在Mecklenburgh的家被炸。而从社会宏观视角来看一战让英帝国损失了95万男性, 150万人受伤。战后的英帝国, 经济和军事实力已无法称霸。 (Matar, 2014)

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的结尾, 已经沉醉入完美境界的“我”正在体验一种自由驰骋的惬意, 可是她脑海中的影象在外在现实声音的冲击下, 急速消散了。现实回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 在诅咒单调无聊的战争。一个男性在诅咒战争, 这是启发思考的组合。战争的发动者是男性, 可是男性也同样是受害者。伍尔夫曾说:“想奴役别人的人, 他自己就是奴隶。如果我们能从奴役中解脱, 我们也就能将男人从暴政中解放。” (伍尔夫, 2001) 挣脱了传统束缚的女性才能真正帮助到男性, 两性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否则女性也只能坐在那里思索, 听男性无聊无益的抱怨。

所以, 伍尔夫极端关注的传统标准、战争和女性话题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那个年代, 战争以难以估计的破坏力席卷了世界, 以不一般的速度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说来很有讽刺意味, 改变英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并不是伍尔夫所给出的很实用的建议“每个人每年都有五百英磅的收入, 有我们自己的房间” (Woolf, 1989) , 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伍尔夫在《三枚金币》中所指出的那样 (王义国等译, 2001) , 正是由于英国女性在战争中的非凡贡献, 她们才有了投票权。战争的强行介入为女性社会地位带来了戏剧性的历史转变, 拉开了男性和女性新一轮历史对话的篇章。所谓的传统淡出了历史舞台, 《惠特克年鉴》中的数据不再让人惦记。目光转向当下, 新的标准正在形成当中。社会就这样迈着它稳健的步伐向前推进。可在伍尔夫看来, 要想阻止战争, 女性就应该作出相反的举动, 那就是对战争不闻不问, 而不是通过热情如火般投入社会劳动来支持战场上的男人, 毕竟这只是一部“荒谬的男性小说” (Woolf, 1989) 。

4 结语

生活总是由细节和事实构成, 这些细节和事实之丰富杂乱让人目不暇接, 也让人心生疲惫, 而在《墙上的斑点》中, 生命的常态被表现出来, 又与现实保持一段距离, 意境轻松升华, 生命的某些令人珍惜留恋的特征在瞬间定格, 被保留下来。有关我们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这一类问题是诗人想探讨解决的, 而伍尔夫笔下的“我”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时, 就具备了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态度。 (王义国等译, 2001)

在小说中伍尔夫所揭示的是现实在思维空间的投射, 是一种悠闲的、俏皮的、戏谑的投射。她对传统标准的嘲讽, 对《惠特克年鉴》的态度, 对战争的态度, 对愉悦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正是以这种方式, 能为当时和后来的读者认可和接受。墙上的斑点象征着父权历史, 它就像一堵白墙上留下的令人讨厌的印记, 难以消除。“我”想愉悦地沉醉在自己的思想中, 可是总被这个斑点打岔, 结果就是在这个斑点的激发下, “我”的思维活跃起来, 如花一般地徐徐绽放, 展开了一段丰富的精神旅程, 可这个斑点却是一只蜗牛, 事情的真相竟然如此简单, 凸显了现实的苍白和贫乏单调,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伍尔夫以她独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官在孤独之时为世人留下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人的思想活动原来可以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本应朦胧的思想中, 一派澄明之境溢出清冷的光辉, 这就是伍尔夫留给人类精神的福祉。

参考文献

[1]Matar, Hisham.The Unsaid:The Silence of Virginia Woolf[J].The New Yorker, 2014 (10) .

[2]Woolf, Virginia.The complete shorter fi ction of Virginia Woolf[M].Susan Dick ed (2th) .A HARVEST BOOK·HARCOURT, INC, 1989.

[3]Wo o l f, Vi rg i n i a.A room of one’s own[M].A H A RV E S T BOOK·HARCOURT, INC, 1989.

[4]伍尔夫随笔全集[M].王义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http://www.enotes.com/topics/virginia-woolf/critical-essays/woolfvirginia#critical-essays-woolf-virginia-further-reading

上一篇:爱因斯坦读后感400字下一篇:口腔中级考试试题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