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书记的讲话(共6篇)
袁书记的讲话 篇1
丰富活动内涵 建设一流队伍
—学习袁纯清“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创先争优”心得
客户拓展部经理 韩 丽
如何把“袁纯清书记重要文章”与盂县联社“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活动贯穿精神,以精神推动活动,同时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农信社工作实际和本辖区的金融特点及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职能,更好地服务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每位信合员工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
当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袁纯清书记在《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创优争先》一文中指出: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和延展,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以党建促发展、促和谐的战略之举。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序开展,盂县联社把“创优发展环境,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以强化“三农”服务为工作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工作归结点 “三以”作为活动的载体,深入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服务地方经济,争当地方经济建设先锋”活动。盂县地处山西省东部,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县和耐火硅砖生产地,转型发展空间大,跨越发展潜力足。因此,作为与经济发展环境息息相关的金融机构——农信社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创先争优”就要立足于农信社的实际,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优势,围绕发展主题,树立发展思维,明确创什么,争什么,什么为“先”,什么为“优”,要与具体的社情结合起来,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所以,盂县联社以发展为工作重心,把“创优发展环境,服务地方经济,争当地方经济建设先锋”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针对小额农户、创业青年、个体商户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难、难贷款”等问题,推出了办贷“绿色通道”;针对企业贷款手续繁杂,不能一时办结,推出了“一次授信、随用随贷、限时服务”的办贷模式。并在争当 “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先锋”,在政风行风、廉政建设方面力求实现新的突破。
二、以强化“三农”服务为工作重点。盂县联社秉承服务“三农”的服务理念,以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贷款模式、创新清收模式、创新业务品种“四个创新”为目标,推动转型发展。
1、创新服务模式。盂县联社在强化落实“支农惠民行动计划”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在针对边远村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推出了“背包上门” 服务模式,加大营销力度,真正履行了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的承诺。并通过实施“513工程”、“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示范信用村”、“创建示范信用市场”、“支持基地(园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社(流通企业)”等加大支农力度。
2、创新贷款模式。盂县联社以省联社实施信贷达标管理为契机,在进一步规范我社信贷档案资料的前提下,积极修订、创新贷款模式,针对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问题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针对有一定的基础、怀揣创业梦想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大学生和创业青年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针对县域工商户流动资金出现临时紧缺问题推出了“商户信用贷款”。并且继续在不断创新,将陆续推出“商业助学贷款”、“住房消费贷款”、“国家公职人员贷款”等新品种,方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3、创新清收模式。盂县联社一方面在贷款营销上出台多种管理办法,加大营销力度,力争取得客户增收、信用社增效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清收不良上狠抓落实,通过创新清收模式,开展“巡回法庭”,真正使那些恶意拖欠户无处藏身,对想拖欠的客户起到震慑的效果。
4、创新业务品种。为应对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盂县联社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相继开展了银行卡业务、代理保险、代理缴费等业务品种。
三、以队伍建设为工作归结点,强化组织保障。强化队伍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金融部门工作的有力保障,这与袁纯清书记文章中指出的“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书记抓、抓书记。书记是主帅,主帅动起来了,就有号召力、说服力。”的精神实质相吻合。一个单位“创先争优”活动有没有特色与起色,有没有生机与活力,有没有成效和变化,其决定因素就是队伍建设得怎么样。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盂县联社将狠抓队伍建设落实于各项工作实践中。县联社实行了周二、五晨学制度,将每个部室、每个岗位所涉及到的业务知识进行讲授,使机关部室每位员工做到“人人知、人人会”,以便分类指导信用社的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县联社出资修建了下曹培训中心,将轻微违规人员、专题培训人员等在这里得到全方位地培训。将信合队伍建设成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铁军。
袁书记的讲话 篇2
报考“村官”, 树立人生新坐标
2002年, 得知淇县县委在全县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 介同彬参加了“大学生村官”的公开选拔, 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淇县西岗乡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原庄村位于淇县西岗乡南部、卫河滞洪区内, 交通闭塞, 经济落后, 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200多元, 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介同彬上任后,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摸底, 立足村情理出了工作思路:抓紧解决群众关注的浇地难、吃水难、行路难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化解村内矛盾, 稳定群众情绪, 凝聚民心;依托淇县畜牧大县优势, 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利用村里的粮食资源, 发展畜牧养殖业, 带头致富,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真心为民, 靠真情赢得民心
原庄村农田水利建设年久失修, 损毁严重, 每当灌溉农田时, 群众往往都需要借上几百米的电缆和水管, 不仅带来很大不便, 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介同彬决心以解决群众浇地难为突破口, 他与村“两委”干部一道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 使全村1300亩耕地的灌溉得以全部解决。由于原庄村的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安全。他努力争取到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资金40余万元, 打了150米的深井, 免费为每家每户铺设自来水管道, 使全村群众都用上了洁净、安全的深层地下水。针对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通过多方协调, 筹措资金40万元, 对村内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 并把主街道连接上了交通主干道。群众关注的浇地难、吃水难、行路难“三难”问题的有效解决, 使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龙头带动, 实现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新目标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要带领群众致富, 只有自己率先致富, 才有说服力。他多方筹资150万元, 承包、盘活了村里倒闭的养猪场, 聘请郑州牧专的知名专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 从种猪配种到孕期管理, 从仔猪饲养到生猪育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 经过不懈努力, 养殖场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滚动发展, 建成了集猪苗繁育和种猪养殖为一体的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 成为淇县畜牧养殖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俗话说“一人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为了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 2004年3月, 他依托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 筹建了淇县农友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 吸纳本村及附近村社员800余户。对合作社社员,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等多种服务。对资金周转困难的合作社社员, 积极帮助协调贷款和指导设计。在介同彬的带领扶持下, 原庄村已经发展养殖户100多户, 2006年原庄村人均收入达到7400多元, 比2002年增加5200多元, 成为远近闻名的畜牧养殖专业村, 为原庄村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勇挑重担,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才智
2006年6月, 介同彬被任命为坡袁庄村党支部书记。坡袁庄村是一个仅有500多口人、党员20名、自然条件一般的小村, 村民的年收入2005年只有2400元, 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全村有32户困难户, 村民在吃水、住房、行路等方面存在很多难题, 一度被人称为“破袁庄”。面对新的挑战, 他没有推托, 而是把新的岗位当做锻炼自己的一次机遇。上任后, 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深刻启示 篇3
90岁的人老了,90岁的政党还很年青。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政党政治的时代。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5000个政党。这些政党中,有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党却能长期执政,永葆青春。其中缘故值得深思。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不断取得了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到今天,中国已经完全摆脱了被殖民被奴役的悲惨命运,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到今天,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與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有重要联系。正如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的: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是我们党对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们党保持长期执政,对党员干部用好手中的权力提出的明确希望和要求。具体而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有以下几重基本含义。一是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关于统治权的来源就有“君权神授观”、“天命观”、“暴力统治观”、“选举授权观”等多种理论和实践。其中很多观念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有些今天仍然存在。我们党在权力来源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是始终一贯的: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是我们权力的源泉,是我们执政合法性的根基。
权力来自于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总结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项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三个“紧紧依靠”体现了党中央对执政权力源自人民,应当为民而用的清醒认识。正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才能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成长为有八千万人的世界第一大党;正是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我们党才能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并长期执政;也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党才能在遇到严重挫折时,坚决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
二是权力要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纵观历史长河,无论中外古今,只有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执政者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执政者当亲人。这是数千年政治史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
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员干部手中权力绝不能用于为个人或者小群体牟取私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显,伴随着党的长期执政,部分党员干部也可能会产生党性削弱、自律放松的情况,要特别防止党的执政权力异化为维护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利益的工具。
三是权力的行使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监督是保证执政权力不变质,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变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利。目前,我国的权力监督体系还有待完善,人民群众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效果还不够明显。要使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自警、自省、讲党性、作表率,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当为民所用,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同时,还要为人民监督提供充分顺畅有效的渠道,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治保障人民民主监督,严禁打压群众依法反映问题。
袁部长2014讲话 篇4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月15日)
袁贵仁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分析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系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着力促教育公平、调教育结构、提教育质量,工作有进展、有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方面,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开始破题,26个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12个省份4440名考生参加高考;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达18.5万,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1万扩大到3万;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000多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方面,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和互联共享;首批认定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深度结合有了体制机制保障;全面启动高校章程制定,教育部首批核准公布6所高校章程;基本实现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全覆盖,293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在改进作风、维护稳定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规定;深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扎实开展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开始进入第二个三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方向、保持定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化改革、狠抓落实,积极稳妥、务求实效。坚定方向、保持定力,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就是要针对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就是要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努力把中央的部署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积极稳妥、务求实效,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不做表面文章,不求轰动效应,为适应国家需求、回应人民期待,扎扎实实地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各领域改革的总要求。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一切改革的举措和行动,毫无疑义都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从教育部门自身改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通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更好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带头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改革朝什么方向奋斗、在什么地方聚焦、于什么环节着力。过去我们习惯讲管理,现在强调治理;过去我们常说四个现代化,现在提出治理现代化。这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式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重大理论创新。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也是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一年多来,党中央把改进作风放在突出位置,在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一届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坚持改作风、转职能,实质上都是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教育改革开启了新的窗口期,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精神、自觉遵循中央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适应教育形势变化,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教育规模扩大后,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增多,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效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各方面更加重视教育结构和布局;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迫;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多方位的冲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三)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35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不断推进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办学活力还不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不紧,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强等。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不在学生、不在教师,也主要不在书记校长,而在教育管理部门,在于我们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教育权责交叉,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管理方式单一,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针对性破解,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实现很好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难免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再用7年时间,让世界最大教育体系整体进入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三者之间,权责边界既应当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对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握办学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体现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评价之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抓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特别是节约粮食工作,要从餐桌抓起,从食堂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突出诚信教育重点。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记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铁的手腕治理考试招生违规违纪问题,用铁的纪律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坚决守住教育考试招生这块净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学方法,分学段有序推进,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以记实方式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学生测试结果通知家长,学校测试结果向社会公开。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署和推进各类课程改革。出台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各学段育人目标和各学科内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大学相关教材修订和使用意见。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起始年级统编教材审定;组织修订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质量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其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二)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要抓好贫困地区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编织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在当地就读,完全由公办学校接收暂时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努力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工作,扩大进一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要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留守儿童安全、学习、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务。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符合安全、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确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不仅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将各地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列入督导,全面普查,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抓好2013年启动实施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使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上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优化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规划要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学校撤并行为,调整须经省级政府批准。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组建教育联盟,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完善招生规则,让更多部属及省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长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教育资源要继续向中西部倾斜,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形式到中西部服务,强化国家重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今年,全国80%以上中小学校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达具备条件的每一个班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2013年1.5亿学生数据入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籍全覆盖。
(三)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2012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教师保障、财政扶持等问题。要根据三中全会要求,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四)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推进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教育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三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开展改革试点。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改进考试内容。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考试内容改革,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
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确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调整高校招生委员会人员构成,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进一步清理规范和逐步减少各类加分政策。
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强改革举措的可行性论证,加强改革的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实施办法。要加强对改革办法和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五)转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管办评分离”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础。推进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义是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督促基层和学校把权接住、管好,确保放而不乱。
积极简政放权。“善政必简”。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学校和社会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从名目繁多、繁琐细碎的评估、评审、评比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学校、放给社会,不能变相保留。对保留的项目,要抓紧清理审批流程,公开审批的标准、程序和结果。要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统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扩大基层和学校资金统筹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要减少各种检查活动。建立检查工作归口管理,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给学校创造一个安心静心办学的环境。简政放权,当前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教育部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研究制定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原则上凡是由省级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下放省级管理,凡是由学校能自主决定的事项一律下放到学校。
加强标准建设。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用标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这些年,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但目前一些领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经不合时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标准与指南》制定和发布规程,强化对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加快对一些标准的废止、修改,制定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育质量、仪器设施、专业教学、语言文字等标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推动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研究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要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防违规违纪行为和铺张浪费现象。
推进法治建设。“政贵有恒”。法治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稳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4部法律一揽子修订工作,抓紧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不断健全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强化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加强监督监管。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导队伍力量。研究制定督学管理办法,提高督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督导重点工作。督政方面,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查、国家认定工作,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印发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办法、省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督学方面,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制定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扎实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制定发布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为改进教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制定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办法,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也是政府放权的制度前提。对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和规则。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理事会(董事会)的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章程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对民办高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会(董事会)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障校长、教职工特别是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权利。对中小学,主要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实行好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建设。推进依法办学。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办学活动合法性的监管上,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任何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申诉、学生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领域公益性法律服务机制、学校安全事故依法调解制度,完善保障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社会。学校只有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继续实施“2011计划”,通过机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当前,青年教师住房存在困难,要主动协调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因地制宜,努力加以解决。
(七)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是要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在“管”与“办”的互动中,保持相对独立性,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创造的科研成果,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也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相应变革。行业企业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毕业生最终的去向。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业企业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把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视行业企业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是个试金石,高校办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创业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毕业生727万,这都是国家宝贵人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责无旁贷,教育部门义不容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发就业岗位、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基层就业、激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具体困难。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重要内容。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信息贯通,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专业组织评价功能。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正确发挥评价的监测、诊断、指导功能,专业机构不可替代。要支持现有专业机构建设,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独立于教育部门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评估监测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合同、委托等多种方式向专业组织购买高质量的服务。今年,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为开展专业化监测评价提供支撑。加大力度推进一些机关职能向直属单位和社会组织转移,原则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组织评估评价评审等具体事项。委托第三方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通过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满意度。
重视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监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教育部门、高校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社会各界在公开中监督。要通过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公众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教育信息,这是社会监督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强化社会评价,首先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信息公开,主动让社会了解,提高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学校的公信力。对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加强职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采纳情况。要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力度,及时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办理程序和审批结果。大力推进工作过程公开,及时发布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大力推进工作结果公开,推动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要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办学条件能力、质量水平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今年要进一步推动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对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宣传,赢得社会理解;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当前,特别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切实加强师生和社会对招生、财务工作的监督。信息公开,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根本在“监督”。没有“监督”的公开,就可能是不公开、半公开,甚至是假公开。2014年,要改革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引进第三方参与教育信息公开监督。
三、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时代命题,是必须完成的崭新课题,也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无论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还是知识储备、工作方法,我们都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现实地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面前。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本领,打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实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一)深化学习领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身体力行。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教育部门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要真心实意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学习原文,全面系统领会讲话基本精神,着力把握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要联系实际学,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抓住精髓学,坚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来思考问题、谋划思路、改进工作。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素质能力基础。
(二)增强担当意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品格。教育部门管理干部一定要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事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改革难度和风险都在不断加大。责任重于泰山。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缺乏担当意识不行,担当意识不强也不行。我们要敢于旗帜鲜明、较真碰硬,勇于尽心竭力、攻坚克难,善于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要正确推进改革。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推进策略,确保改革取得可预期成果。要准确推进改革。吃透中央精神,立足基本国情,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国家统一安排的不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等,该试点的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创造的新鲜经验。加大国外先进理念、经验和资源的引进力度,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要协调推进改革。在教育内部,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教学、考试、招生改革。在教育外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有关环节的衔接,主动会商解决重大问题。要务求改革实效,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师生员工拥有共识的环节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教育改革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强化为民情怀,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群众。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是要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养成真挚为民的情怀,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师生需求贯穿工作始终,调研要深入群众,决策要吸纳群众,执行要依靠群众,监督要动员群众。教育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努力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永远保持为民、务实、清廉本色。要深入基层和学校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师生的想法,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做好公示、听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的参与权。要善始善终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工作,强化整改落实,推进建章立制。及早谋划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将两批活动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以严的标准、严的程序、严的要求,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坚决守住阵地,切实维护好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保持校园和谐稳定,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没有和谐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其中大部分还是未成年人,确保他们安全上学下学、安心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进步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注重形成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切实抓好日常管理,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要坚持源头治理,认真解决师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把他们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定应对计划和方案,做到全覆盖、能操作、已演练、常更新。教育部将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加以落实。
(五)加强舆论引导,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这既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树立教育系统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要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上下功夫。舆论氛围好不好,关键在引导。要更好地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准确解读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改革焦点难点,提高宣传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在扩大新闻宣传覆盖面上下功夫。建立覆盖报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在内的教育新闻宣传大格局。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教育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发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让更多主流舆论和正面信息上网传播,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要在提高舆情应对能力上下功夫。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定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尽早发出正面声音,争取第一落点。通过扎实有效的舆论引导,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正能量。
袁书记的讲话 篇5
沉闷的心灵, 让我清醒和振奋。我的激动是正常的, 我相信和我一样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同仁们, 在看见这篇讲话时, 都会同我一样心潮难平, 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全面概括, 更是教师工作的行为标准。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 我要经常阅读这篇讲话,
得意时它提醒我要冷静、疲倦时它宽慰我不懈怠, 沮丧时它鼓励我要坚持理想信念, 去做好“筑梦人”的工作。总书记的讲话内容真知灼见, 许多道理都是经验的总结, 在阅读“讲话”的时候, 我总是要回想起自己作为人师经历的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无一不证明了“讲话”中的道理。从教十多年, 许多小事也淡忘了, 但关于一件棉袄的事情却总是萦绕心头。那还是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时候, 有热情却经验不足, 当时班里有好几个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 学校是要给予经济补助的, 我就一门心思帮他们去申请, 所幸都争取到了, 我也觉得自己在学生工作上比较尽职。后来到了冬天, 我们系教师在书记的倡导下给贫困学生捐冬衣, 大家纷纷从家里拿来棉袄和毛衣给学生们挑选, 这时我注意到我班上有个男生也怯怯地来领取冬衣, 可是他先前并没有申请困难补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子来说, 穿别人的旧衣服应该不是他很乐意的事情, 我找到了一个机会和他谈心, 了解到他也是家境贫寒, 自己暑假拼命打工筹齐了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坚持来上学。因为强烈的自尊心, 他并没有申请困难补助, 而父母给他的生活费也要算计着花, 听说系里有捐献的衣服, 他就想来领一件棉袄御寒。这时我才羞愧地发现自己做老师真不够尽职, 学生的情况我并没有去深入了解, 原来“做好老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多用心、多努力才行。后来书记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他特地把自己的一件很新的棉袄拿来放在捐献的衣服里, 那个男生在挑选的时候很满意地把这件棉袄领走了。这件事以后, 我帮助他申请了一个勤工俭学岗位, 他自己也申请了助学贷款, 偶尔在他生活费断流时, 几个熟悉的老师也资助他一点。大三毕业时, 由于能力较强, 成绩优秀, 在学校的推荐下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老师们都替他高兴。实习期刚结束, 他就急忙来还钱给老师, 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好孩子!
以后我们师生之间一直保持联系, 我知道他工作劳累以致经常耳鸣, 不得不换个工作, 换工作也让他的事业有了更大发展, 近几年他也事业有成, 有了家庭, 女儿很可爱。再和他联系时, 他特别提起了那件棉袄的事, 他说那件事给他触动很大, 他在校期间受到那么多老
师的关心和帮助, 是老师们用行动教会他做人, 现在他请我帮忙在学校里寻找一两个贫寒学子, 他愿意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但是想匿名资助。聊天的时候我还了解到他和单位的同事为一个听障孩子共同捐助了人工耳蜗。
听到他的想法时除了感动, 我更多的是骄傲, 作为老师的骄傲!一件棉袄, 让学生不忘初心, 回报社会, 这也是对我们教师工作的肯定, 正如总书记的讲话中所提到的“做老师, 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 桃李满天下”。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 我们坚守平凡, 默默耕耘, 收获感动, 我想这样的人生也是一种精彩。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来临之际, 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 本文作者在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回顾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件小事, 总结出教师育人的首先在于“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这样才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关键词:好老师,以德施教,筑梦人
参考文献
袁书记的讲话 篇6
曾亲自参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全国青联老常委、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昆首先向委员们介绍了总书记座谈会上许多现场鲜活的场景和讲话实录,把大家带入感同身受的现场氛围中。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总书记对文艺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也解答了中国文化事业以从事文艺工作的广大群体应有什么魂的问题。姜昆表示,总书记讲话不仅揭示出文艺工作者要用过硬的优秀的作品说话这一真谛,也透露出未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脉络走向和端倪。谈到总书记和自己的互动,姜昆老常委坦言:“通过这次座谈会,我现在就干一件事,踏踏实实写作品”。
主持当天下午现场交流活动的全国青联常委、社科界别主任委员许传玺结合自身海外求学、工作的体验,以及参与四中全会报告起草的经历,认为面对社会呈现出的种种不尽如意处,要做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批评者。徐帆委员则坦言“以往娱乐最大化确实太大了。这个会开了后,给文艺创作的人压力大了,作为其中一员,应该起到引领作用,在专业上做得更专业。”
对于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的总书记参观孔府,强调阅读《孔子家语通解》等书;看望一代哲学大家汤一介先生;与北师大师生谈及“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话题,以及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暨国际儒联大会的讲话等在若干重大文化场合的举动,新闻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委员认为,这和这次文艺座谈讲话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他从三个不同角度揭示了如何理解、解读、把握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其一是要把这次讲话与上述近一年来总书记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重要表述以及标志性动作联系起来看待;其二是应认识到在新的当下历史节点上,总书记期望通过对文艺作品创作方向的引导来重塑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良苦用心;三是应把这次座谈会讲话精神及其作用放大到国际政治层面所传递的积极意义来看待。因为未来中国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的世界第一,而一定是中华文化优秀内涵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传播。
文艺界别郭蓉、王平久委员结合自身演艺工作的感受,谈到了文艺和市场关系的取舍问题,面对文化市场乱象,如何发挥主流艺术的引导作用。虽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了,但一个国家如果文化发展不起来,将是没有根基的。
社科界别副秘书长魏大威委员、新闻出版界别副主任委员薛松岩分别从传统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新媒体对当前社会受众所产生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认为文化出版界要有责任感,而优秀的文化作品其实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会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影响。
文艺界别王宏伟常委谈起自己多年前到基层艰苦哨所演出的经历以及和一线战士的真情互动,坦陈自己进京十年,演唱了不下上千首歌曲,多的时候一年要唱两三百首,但真正沉淀下来、并得到观众认可和传唱的不过寥寥,绝大多数是碍于面子或诸多非艺术原因,有些即便是获得大奖的歌曲后来也不过是束之高阁。之所以许多作品不能让人折服,在于文艺工作者本身没有好好学习,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人。而在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后,他认识到自己以及文艺界人士要潜下心来认认真真读书,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而且,要真正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需要在舞台上、生活中成为一体。
受全国青联秘书长刘佳晨委派专程出席座谈会的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青联副秘书长王婷总结发言时强调,这次交流研讨活动是党的四中全会之后全国青联首次组织的学习活动,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不仅仅文艺界别的委员们有深刻的认识,农林、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委员们也十分关注总书记的讲话,希望大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把好的建议、感想反馈到青联秘书处,为正能量的传播助一份力。
近年来活跃在演艺界、书法界的卢庚戌、倪进祥委员也从自身经历角度谈到了学习总书记讲话的深刻感受。除了主办这次活动的三个界别的委员外,多位京外、其他界别的委员共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据青联秘书处透露,全国青联还将组织系列活动,诸如就四中全会的法治建设等内容举办相关学习专题活动。
【袁书记的讲话】推荐阅读:
通过学习袁书记的讲话05-28
党委书记在书记会上的讲话07-06
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06-01
卢书记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定稿05-19
学习段书记讲话的心得体会06-02
杨成智书记整改落实阶段的讲话07-09
纪委书记讲话05-15
胡书记讲话07-01
书记讲话材料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