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老三篇”有感(共5篇)
重读“老三篇”有感 篇1
重读“老三篇”感
“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凝结着上一代人抹不去的情怀,成为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思想焕发的无穷活力。重读“老三篇”,掩卷深思,无论是张思德、白求恩,还是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钱学森、杨善洲……,他们都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特质: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征程上,他们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创造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以及汶川抗灾救灾精神和重建奇迹。平凡创造伟大,这里面无处不闪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普通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当前倡导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再读“老三篇”,从中使我感悟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使之转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历史重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敢于同错误思想作不疲倦的斗争,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展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时时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以奋力拼搏、奋勇争先、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来自基层、工作在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处处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
“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始,已从新的战略高度、新的历史起点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在向新的奋斗目标进军中,面对国际环境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难阻力,广大党员带头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化压力为动力,转危机为契机,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排除万难、不懈奋斗,争创新的业绩,夺取新的胜利。
重读“老三篇”有感 篇2
近日,在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学习了毛同志的著作《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简称老三篇)。读着熟悉又亲切的语句,又一次被老一辈革命家博大胸襟和革命精神折服,这几篇著作饱含着毛同志及我党最简明最基本的思想,它的指导意义及鼓舞振奋人心的作用至今不容忽视。重温学习,确实获益匪浅;联系实际,倍加精神振奋。这三篇光辉著作,以振聋发聩而又循循入理的方式教育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坚定信念,奋发有为;如何以张思德为榜样,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以白求恩为楷模,对待业务精益求精;以老愚公为师范,对待事业锲而不舍,从而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作出应有贡献。
《愚公移山》通过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畏惧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以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弘扬了这种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征途上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要不要发扬这种愚公精神?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有了这种信仰和坚忍不拔的追求会使人变得心灵纯洁高尚,一个民族有了信仰与理想才能凝聚人心,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我们的党在率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上,将面临许多的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发扬新时期的愚公精神,鼓舞人民的士气,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老愚公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芸芸众生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他体现出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神灵,震撼了后世。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他面对两座大山的阻碍而毫不抱怨,面对邻居的怀疑而信心不动摇,面对所谓智叟的讽刺挖苦而理直气壮,这是何等的信念,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何等的心胸,这是何等的素质!老愚公的形象是精神层面的高大、是理念层面的执着、是追求层面的样板。愚公不愚、精神不朽;传说虽然不足以信,境界却是发扬光大。
《纪念白求恩》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最高要求,首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还是做一个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一段时期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金钱万能、利益驱动形成了冲击波,不少人不辨是非和真假。为数不少的人嫌贫爱富、追求物质享受,更有葚者怀着利己之心,打着个人升迁的小算盘,搞脱离人民需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丧失了做人的准则,更少了共产党人的气味。共产党员应该有别于普通群众,应该以更高的标准去做人应该象焦裕禄、孔繁森以赤诚之心对待党和人民。其次文章告诉我们对工作要精益求精,坚决反对那种马马乎乎,推委扯皮的不良作风。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其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精湛的医术支持中国革命。之所以赢得中国人民的怀念,不仅是因为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对中国正义事业的支持,更是他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事业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这对我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
《为人民服务》指明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一切的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多少年来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视为衣食父母,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人民服务应牢记在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心中。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就丧失了根基,什么事都干不成。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极其普普通通的战士,在极其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做着极其普普通通的工作。然而,平凡的事业里,他体现了极其不平凡的精神;平凡的岗位上,他显示了极其不平凡的业绩。这靠的是什么?是对信念的追求,是对革命的忠诚,是对岗位的热爱。他的追求不平凡,他的情操很高尚,他对人民大众的服务是热忱的。
从哲学的层面上,矛盾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有,困难随时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但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必须解决的课题。我们不能遇到困难绕道而行、不能碰到挫折心灰意冷,不能逢到不顺就疑神疑鬼,更不能看破红尘、贻误事业、愧对人民、羞对人生。毛同志谆谆教导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我当以此为目标,全面提升个人素质,走好人生每一步路。
最新学习毛同志《老三篇》心得体会第二篇
最近,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老三篇的热潮,读着熟悉而又亲切的语句,又一次被老一辈革命家博大的胸襟和革命精神所折服,朴实的语句中饱含着毛同志及中国共产党党最简明最基本的思想。在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今天,他们永远鼓舞着我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没有他们,更没有我们的美好将来&
干部应该把人民群众视为衣食父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取得了革命中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纪念白求恩》使我们懂得了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对人民群众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更难为可贵。《愚公移山》通过古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不畏惧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浩然正气。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家庭里,爷爷是一个老红军,父亲在爷爷的影响毫不犹豫地参了军,退伍做一名服务群众的基层村干部,有时候帮乡邻办事情,别人说起感谢的时候,总听到父亲爽朗的回答:为人民服务嘛!那时朦朦胧胧的什么也不懂,只是把长辈们的话记在心里。现在才慢慢体会到父辈的那句为人民服务,饱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豪。这些话早都听过,现在体会才更加让我感受到: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基层单位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更是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老百姓身《为人民服务》使我们认识到,一切的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我们党员和领导体和生命的守护者。记得在大学临近毕业时,学校领导在西部自愿者动员大会说:同学们!你们已圆满完成大学学业,现在应该饱含激情、倾洒热血,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了。希望你们到祖国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洒下你们的青春和热血,为那里的人民撑起一片蓝天!那时的我还不以为然,不就是就业、挣钱孝敬父母养活自己吗!但通过近一年的工作我深有感触,要做一名合格的公职人员,做一个让老百姓满意的人民公仆,确非易事。我们更要发挥愚公的这种精神,发扬白求恩同志那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我们的条件是艰苦,但能比得上老一辈革命家生活的年代吗?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介绍一下本县本镇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大略提出自己的如何去全心心意为人民服务)
重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3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这是雷锋日记中的一段,也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位上?……”雷锋的这段日记,体现出雷峰对工作的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精神。
在工作节奏飞迅,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地税干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学习是一种工作、责任和使命。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补充精神食粮,尤其需要“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切勿以没时间为由而放弃学习,不思进取。不能抱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要善挤时间,善用零星时间,方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才能把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学习,坚持不懈,必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
每一颗钉子在岗位上闪光发亮就是最朴素的雷锋敬业精神,其精神应该作为我们地税干部的敬业标准。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做好每一项工作。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爱岗敬业,就需要我们从小事着眼,从细处入手,把每一件平常的小事做好,把每一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重读马克思有感 篇4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我们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下不断发展,如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准确的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停留在高中政治哲学课的水平上。每当听到马克思主义,总觉得它是一个符号,被加以行政色彩的标志。现在有幸能够读《重读马克思》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被用于领导中国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精神“圣经”,一直在我心中感觉它只是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方针。“政治”这个红色的词汇在它身上加以了很深的烙印,他在我心中也是红黄相间的颜色。然而,换个思维,他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指导方针,它必然有着它的完备的体系,有着可以解放人类的大智慧。抱着这种态度,我开始尝试着读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潜心读哲学书,读书时我进行了边读边记边感受,最后进行了感受的总结。希望尽可能表达自己对马克思先生和这本书的尊重。
边读边记边感受:
在“写在前面的话”中,作者以读者的角度介绍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核心思想——人道主义。马克思是一个西方人,但是他没有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是与压迫民族真正的朋友。是的,在众多大哲学家中,只有马克思我们最近,正因如此他的思想才可以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扎根,深深地植入每个人的心里。近代的中国,西方科技的进步大大超越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中国人在面临侵略的压力时不得不向西方人学习,但是又放不下我们的自尊。所以这时马克思主义悄悄地走进了中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但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强调的之人的自由。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认得心中强调的是个人。而中国哲学,在我看来,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人的哲学强调的是“入世”,“中庸”之道。中西方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这足以看出它其中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应该是“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而得来的。马克思将虚无的“人”定位在了广大的基层劳动,工人,妇女身上,认为只有他们得到利益和自由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否者会沦为一种欺骗。确实如此,在中国,广大的人民都是最基层的劳动生产者,只有广大的劳动生产者得到满足,这个社会才会得到满足,才会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他在自由文化中通过不断地进行批判超越,达到了一种既有现代理论高度又非常务实的新人道主,他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后来又关注了东方社会,并对比分析建立了现代人道主义。这是最令我钦佩的,一名西方的哲学家可以抛开西方人的束缚,甚至着眼于地球的另一面人们的生活,这种心系全天下的胸怀帮助他去发现人类社会文明最平等的哲学。只有着眼于全面,才能得到最本质的真理。
马克思并不是出身于贵族。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可他的父亲是是一位有教养的开明人士很早就摆脱了狭隘的限制重重的犹太教束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种气质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给他内心播下了自由的种子。另外一名对马克思有着很大精神影响的是他的岳父。同样的,他的岳父也是一名具有崇高开明的精神品质,并有着优良的教养。和他父亲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显赫的贵族,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开明是多么的可贵。从他身上,马克思汲取到了学校没有的精神食粮,并与他的女儿私自定下婚约。他的父亲很烦恼于这份在传统礼教认为是“不应该”的婚约,但他的岳父认可了他。马克思受他的影响极大,在他的著作中就可见一斑。马克思受以上两个人的影响,在精神上始终不懈的追求“自由”,这也就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为他后来在哲学上的研究奠定下了基础,自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并依靠马克思的智慧成长到了新的高度。在初中阶段,马克思节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的中学毕业考试时所写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少年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由”在人生活中的影响。开始理解到了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张力。这种善于思考的心灵在如此年少的人身上就开始发光是多么的可贵。想想现在初中时的人们,大多没有自己的思考,无垠的题目是他们无法逃离的苦海,更不要说对哲学的思考了。马克思在大学阶段就读于柏林大学,起初他学习的是法学。后来法律系教授爱德华甘斯的影响(这位教授是黑格尔忠实的学习生),他开始研究哲学。在大学期间,马克思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身于学习和追求真理的斗争中去了。他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并且加入了“搏击俱乐部”(他批判的思维的源泉)。在这段期间,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下了大功夫,并且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这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追求,才不会盲从于先前伟人的思想。正是因为马克思用批判的方式研究黑格尔哲学,才展现出黑格尔哲学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的重要性。黑格尔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哲学天赋。他用一种深刻的思想和历史感把所有这些知识贯穿和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巨大的体系。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发现这份巨大的宝藏,为他后来的追求真理的过程集聚了巨大的力量。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不是关于自己研究几年的黑格尔,而是伊璧鸠鲁。他发现了这位伟人不是西方社会所描述的“抄袭得来的哲学”,而又他这整的意义。能够发现这一切的马克思正是因为他用批判的眼光去评判。这里就看到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批判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大多缺少批判的精神,没有人愿意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去思考,只有思考才可以批判,同时只有批判才可以建立自己的思考。
有了对马克思的大概了解,作者开始阐述自由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一直以来是以自由为主题研究哲学的,而这一切对“共产主义”的诞生有什么作用呢?因为他经历了这样的批判和具体历史理解的过程。马克思在大学毕业时已经装备了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知识作为武器,开始追求真理。他的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显然他的知识和目标是不匹配的。黑格尔哲学对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有着缺陷和错误。马克思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进行多层次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来完成他的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人就可以用这么深刻的认识和对目标实现过程准确的判断。而这条批判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马克思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当时的哲学家对自由抗争的对手一般是宗教,马克思批判过宗教但是更愿意直接进行对政治的批判斗争中。“政治”这个词汇在一个刚毕业的人心中是遥不可及的,但是马克思却愿意去接触甚至去批判,马克思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想和抗争意识。马克思很快就作为自由撰稿人开始了他对自由的抗争。他开始批判当时的政治有关的报告。很难想象他有多么大的气魄。这些事情在现在的中国根本无法想象。他的这些鲜明犀利的批判,比起那些自由主义的庸人,包括大多数青年黑格尔分子在内整整高出一头。这事是一个开端,马克思一直进行着这样的实际斗争。在这期间,他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知识,在它看来自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真理,而是和不同人相关的实际利益。他已经开始讨厌空话,所以即使这种不正确的以论,他也认为远远优于空谈的自由。马克思开始为农民和穷人开始申辩,并且认识到他们是实现人道主义的主体。虽然他没有明确的言论为农民和穷人申辩,但是他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已经明确的站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边。马克思开始要维护穷人的利益,他认为包括穷人在内的一切人拥有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真正的人的自由。共产主义已经在此时在马克思的心中发芽。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的批判。同样是对自由的追求,先前的哲学家并不关注实体的“人”,而是一种使用空洞的“人”的概念,这使得“自由”一词也停留在虚无的真理中,它并不存在于真正的现实中。如果人们之后一个东西并不存在与现实中,那么怎么会为之斗争呢?那么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也将是空谈。马克思以批判的思维去实际的斗争。他聚焦于穷人,认为穷人在内的全部人类都值得解放。他们的利益都值得保护,这是对传统礼教的冲击。只有认识到真正的“人”的“自由”才可能发现“自由”的真理。在他经历了《莱茵报》的斗争之后,对直到黑格尔为止的德国哲学的优点和错误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因此,他必须对黑格尔哲学,首先是他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但是,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单纯的理论上的工作,而只是为了弄清人类解放的目标和真实道路。他开始研究法学革命史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并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开始对国家,政治,人民进行研究。认清了国家不是神圣的,人民也不是被操纵的工具。他揭露了市民社会中这种所谓的人的自由的普遍性是假象,确立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真实含义。他对“全人类的解放”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弄清了“人类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的真正含一种,他开始着手于系统的阐述这个目标本身。也就是解释这个目标,并为之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教会了我们研究真理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目标,弄清目标的含义,之后要解释目标,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对人进行了最深层次的抽象。对人的抽象研究决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他从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入手,进而提出哲学问题——关于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发现原有的古典经济学对于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是否应当会获得财富方面存在矛盾,有些人认为工人——唯一提供价值创造财富的源泉的人,应当获得全部利润。马克思就此问题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三分离(私有制)是有问题的。他认为这是后加的,最起码需要证明,不能称之为前提。因此他所批判的不是国民经济学的框架而是它的前提。这告诉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因为答案是跟随问题而来的,而提出问题需要带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马克思开始用异化的方法开始分析。首先他分析了工人。他发现劳动者被自己劳动生产的对象所奴役,这就是异化。同理这种异化关系也发生在工人和自然界之间。这里在我看来,这相当于“反作用”,生产的越多就会使人的劳动报酬越廉价。劳动本身也存在异化,人们的劳动本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现在变为被压迫的活动。在西方人眼中,人之为人的划分为人是自由的,是追求自由的。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特点是“劳动”,是“劳动”使人变为了人。由此马克思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阶级关系、私有财产、三分离原是人类异化劳动的产品和结果。争取人的解放的斗争,就不应仅仅是同异化结果的斗争,而必须是同它的根源和结果一起进行的斗争。这里,跳出异化劳动的框架,真正从人的立场,人的劳动本来的意义的立场看问题,揭示异化劳动本身及其根源,才是能够给人的解放提供光明的唯一办法。这一切奠定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其核心就是恢复已经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不等同于“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是为了让人真正的获得自由。所以,人类的解放涵盖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感受总结:
重读《羊脂球》有感 篇5
——重读《羊脂球》有感
刘佳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少不更事时,总觉得一切名著都是诘屈聱牙且晦涩难懂的,总是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正如最近重读的《羊脂球》一书,却发现多了许多原来没有体会到的东西。
学生时代读罢此书,更多的是痛恨普鲁士军官的恶毒和市井小民的阴险,我想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心中总带着一腔热血,同情妓女的悲惨遭遇,感叹社会的不公平,痛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现在再读此书,我却更多的感觉到“羊脂球”这个妓女的伟大,如果说原来我同情她是因为她的遭遇和她的职业,那么现在我觉得她伟大却是因为她的举动,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她肯为了众人而牺牲自己,无论强迫与否,从她做出那个决定开始,她就已经屹立在了大地上,站的比高唱马赛曲的小人要直的多,因为判断英雄的标准,永远不是他属于什么,而是在于他做了什么。就像那句话说的,“我曾经见过最高尚的盗贼,也曾经见过最卑鄙的骑士。”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伪君子,他们甚至把自己都欺骗了,他们相信自己只要身处光明,即使内心是黑暗的,他们也象征着光明,也有权利批判看上去不及自己的人,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即使现在他们看上去是成功的,正义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正所谓粉刷乌鸦白不坚,当他们自欺欺人的时候,无数人已经默默超过了他们,当他们幡然醒悟时,已经比那些默默耕耘的人差的太多太多。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的重担可能压得自己已经喘不过气来,可能很多的不如意已经让我们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某些地方差人一等,也许相貌没有别人出众,也许身世没有别人显贵,也许知识没有别人丰富,所以这就成为了许多人止步不前的借口,并不断的向其他人阐述着自己的无奈,但是,即使是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现在脚下的地面是一滩泥泞也不要将他作为放弃的借口,因为当你试着站起来,往前走的时候,你就是那些依旧困在泥潭里的人眼中的英雄。不要理会在大陆上健步如飞的人的嘲笑,因为你的痛苦是他们不曾理解亦不曾体会的。如果自己的相貌不如别人出众,那么就试着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更有内涵;如果自己的身世没有别人显赫,那么就试着充实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更加睿智;如果知己的知识没有别人丰富,那么就试着开阔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更加博学。所以,现在的一切困难都不应当是阻挡自己前进的借口。不论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像孟子曾经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英雄莫问出处,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要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尝试多读一些书,尝试将自己的技巧磨练的更加熟练一些,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人,坚持的力量往往是可怕的,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广大千千万万的电科人员来说,慢慢的积累,慢慢的充实自己,使得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前进着,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将自己的眼光回首的时候,我们已经领先的他们太多太多。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行动起来吧,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即使我们现在或许是渺小的,但是当我们决定往前走的时候,我们就是英雄,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却又是最伟大的英雄,伟大,而平凡。
【重读“老三篇”有感】推荐阅读:
老三篇学习心得体会09-28
重读入党申请书有感11-21
孝亲敬老三分钟演讲稿12-26
重读党章08-09
重读冰心,感受母爱07-07
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05-14
旧信重读现代文阅读答案06-02
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06-28
重读白求恩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