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杜甫阅读答案(精选9篇)
日暮杜甫阅读答案 篇1
杜甫《日暮》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⑴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你认为诗人含蓄蕴藉之笔是哪一句?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情景。
⑵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⑶含蓄蕴藉之笔是“何须花烬繁”。整首诗表现了山村寂静的景色,景色冷淡。最后一句诗人嗔怪灯花闪动,一切美好景色、恬静的氛围仿佛与己无关。“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衰老感及怀念故园的愁绪。
注释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重庆奉节)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译文
牛羊回到低处的栅栏
一扇扇门依次关闭,
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可惜此地并非故乡。
我听见黑色的水流进石头的缝隙
草叶上的露水轻盈地滑向秋天的根部……
一切似乎都在时间中走向低处。
我退居斗室,听见灯花如一声低语爆发
赞美一头不合时令的梨花
感到岁月的告别,
在穿窗而入的微风中颤栗。
赏析: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篇2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述。(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2)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1分)的凄凉(1分)景象。渲染。(1分)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1分)亦可答:对比。(1分)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1分)(3)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每点1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时应关注“独”“抱病”“登”等词语和“重阳”节的特征。(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写了“日”“猿”“霜”“雁”景象,再推敲描写这些景象的修饰语的含义,可判断出景象特征,分析表达技巧应注意是写景的技巧。(3)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抓住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作者、注释、标题等因素,当然要重点要分析每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他的诗被称为“”。(2分)(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古诗词鉴赏(10分)
杜甫《月夜》阅读答案 篇3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篇4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
12.①《春望》写景运用了反衬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请找出这个句子并作简要分析。(2分)
②阅读《春望》后,请你再联系我们学过的《石豪吏》,分析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注:朱门:红漆大门,指代富豪人家。)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内容的,运用了什么写法。(3分)
【参考答案】
(1)(2分)反衬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分)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1分)
恨别阅读答案杜甫 篇5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本文表现了作者所恨为何事。请试做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试分析此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3分
(4)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4分
参考答案:
(1)①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②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 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3)、(1)①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②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③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每点1分
(4))①细节描写。(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
②互文。(1分)“思家”、“忆弟”为互文。(1分)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2分)
日暮杜甫阅读答案 篇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8.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8、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美好。又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6分,每点3分)
9、江碧鸟白,山青花艳,春光美好,而乡愁却让人黯然神伤,以乐景突出(反衬)哀情(5分)。
悲青坂杜甫阅读题答案 篇7
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联写我军驻地及当时的气候,“天寒”暗写我军士气不振,处于劣势,为后文描写战争的惨败巧妙铺垫。
B.额联写敌军的骄横,“日向西”写出敌军步步紧逼的态势,“数骑”与“敢”搭配,巧妙写出了黄头奚儿藐视我军的强大。
C.颈联以白描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战争惨败的景象。战争过后的原野,狼烟四起,白骨累累,好不萧瑟、悲凉。
D.诗人寓情于景,写山雪、河冰、烽烟、白骨,不言悲,而悲不自胜,这样的效果得益于景物描写对气氛的巧妙的烘托。
E.尾联写诗人希望自己附书我军,提醒他们不要仓促应战,表达了诗人对我军作战不理智的忧虑与愤怒。
15. 诗歌以“悲青坂”为题,是如何来表现“悲”的?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4.BE(B 项“写出了黄头奚儿藐视我军的强大”错,应该是藐视我军弱小,因为弱小,才会有几个黄头奚儿敢来骚扰。 E 项没有愤怒。)
15.诗歌首联写我军处境之悲,营造悲怆的氛围,暗示悲剧的发生。颔联写敌军骄横、强悍,从侧面烘托我军的怯弱, 既表达了对敌军进犯的悲愤,又表达了对我军怯弱不敌的悲哀。颈联直接描写我军失败的惨烈场面,表达对战事惨败 的悲痛。尾联总结战争失败的原因,指出青坂之悲,悲屡败而不惩也。
《悲青坂》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旧历七至十月间,唐军与安禄山叛军之间打了两场大的战役,唐军力所不敌惨败。这时杜甫在长安城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悲青坂》这首诗。
【翻译】
杜甫《王命》阅读答案及注释赏析 篇8
公元七六三年八月四日,杜甫的知己房琯死于阆州僧舍,他于九月由梓州赴吊,此诗即在阆州时作。这年七月,“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见《旧唐书·代宗纪》)。便是此诗的历史背景。
王命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
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
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
注释:
⑴王命,这里指王朝的命将、命官。《诗经》有“王命南仲”、“王命召伯”等语。
⑵汉北,汉水源之北,即上举诸州地。巴西,原为郡名,此犹言川西。
⑶此二句承“汉北”。上句言战则无功,下句言和亦徒劳。埋,埋没。血埋,极言将士战死者之多,骨断,骨折。是说使臣鞍马往来,骨为之折。《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广德元年四月,遣兼御史大夫李之芳等,使于吐蕃,为虏所留。”诗当即指此事。
⑷此二句承“巴西”,下即专言四川。栈,栈道。牢落,形容被烧栈道的残破。大概为防吐蕃深入而自行烧断。坛,将坛。汉高祖曾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按自七六二年七月严武去蜀后,蜀多变乱,杜甫思得严武再镇蜀,但事殊渺茫,故有“苍茫”之感。杜甫《八哀诗》云:“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又《诸将》诗:“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就都是称美严武的。
⑸汉武帝命唐蒙通夜郎(汉时南彝国名,今贵州西境),蒙擅自“发军兴制”“转粟运输”,民多逃亡。武帝因遣司马相如使蜀,相如作《喻巴蜀檄》,向巴蜀人民说明,那都不是朝廷本意。杜甫切盼唐代宗能注意镇蜀的人选,盼望之切,故至于恸哭。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当时吐蕃大举入侵汉北、巴西。②坛:将坛。汉高祖曾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恸哭望王官”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分析。(2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出两种并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敌人入侵,栈道烧断,将才难得,蜀地陷于战乱之中,诗人盼望朝廷能派来得力的治署官吏,盼望迫切,所以“恸哭望王官”。(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2)①比喻。“汉北豺狼满”一句运用比喻,把敌人比做豺狼,写出了敌人的凶狠。②用典。“苍茫旧筑坛”一句运用汉高祖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盼望朝廷任命忠臣良将的.愿望。
赏析:
前四句:“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描写了吐蕃步步紧逼,官军连连失利的情况。在边境,入侵者如狼似虎,取河西,陇右之地,鲜血淹没了将士的铠甲,出使的大臣在马鞍上伤亡严重。西川节度使高适奉命于雪岭(又称西山)松,维,保三州设防,军情正急。后四句:“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继续写吐蕃入侵后的惨状和心情。忧愤地望着新近被烧毁的栈道,茫然地看着原来修筑的庙坛,深深地回忆着当年蜀国的教训,真想当着朝廷派来的王官大哭一场。
春宿左省古诗杜甫阅读答案 篇9
春宿左省①
杜 甫
花隐掖垣暮②,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③,因风想玉珂④。
明朝有封事⑤,数问夜如何?
注:①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③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④ 珂:马铃。⑤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1.这首诗前两联具体描写春宿左省之景,技巧突出,请结合诗句予以赏析。(6分)
2.这首诗后两联直接抒发春宿左省之情,内涵丰厚,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5分)
答案:
1.这首诗前两联具体描写春宿左省之景,艺术技巧突出。⑴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特征。“隐”、“暮”写傍晚,“星”、“月”写夜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⑵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万户”、“九霄”貌似状物,实则寓含帝居高远庄严味道。⑶诗眼亮丽,表现力强。“动”、“多”十分精妙,大气磅礴。(6分,每点2分。)
2.这首诗后两联直接抒发春宿左省之情,表现作者居官勤勉、尽职尽职、一心为国的精神。⑴“不寝……玉珂”,写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深切表露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⑵“明朝……如何”,交代“不寝”的原因,写第二天早晨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寝卧不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5分,1点2分,2点5分。)
语文的答题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文言文阅读
【日暮杜甫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阁夜 杜甫》阅读答案07-15
游杜甫草堂阅读答案07-08
杜甫《客亭》的阅读答案09-02
春望杜甫阅读题答案09-21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08-03
杜甫诗歌阅读训练及答案08-13
赠花卿 杜甫-赠花卿阅读答案05-23
悲陈陶 杜甫-悲陈陶阅读答案05-26
杜甫《登楼》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09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练习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