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共8篇)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1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1)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2)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杜甫《旅夜书怀》说课稿 篇2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诗歌鉴赏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理科班,学生不爱学语文,好多时间用于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文成了业余兴趣爱好,所以注重教法,讲究学法尤显迫切。
2.说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依据高考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結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体现杜甫漂泊情感的意象及所运用的反语、比喻,乐景写哀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方法,提高品味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2)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身世感慨及家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和训练中理解表现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方法,品味诗歌语言,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这课的教学,重视诵读,通过诵读、研读、赏读、美读、背诵等一系列步骤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课前准备:
我补充印发相关的材料,让所有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辅导资料,按照“七环节”(题目、作者、内容、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对杜甫《旅夜书怀》提前一周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备课形式准备好书面交流材料。
(2)课堂交流:
我对讲课作了分工。抽两个学生利用20~25分钟时间,按照“七环节”对杜甫《旅夜书怀》进行个性化解读课堂交流,让第一个学生分析题目、作者、内容,第二个学生分析诗的思路、感情、写作技巧、语言,生成基本的理解。
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内找意象,突出分析“垂”“涌”“岂”等字词,强化品味意境的能力训练。
(3)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知人论世,宏观把握;联系具体诗句,研读、赏读、美读、背诵,分析诗歌学会把握诗歌意象,思考讨论诗歌意境,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完成文本鉴赏。
(4)课堂提升:
课堂板书设计,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意境。
(5)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和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突出语感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了学生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说课堂教学具体过程
1.朗读诗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2.研读、赏读、美读师生合作进一步研读文本
(1)通过“夜”字察实景。
学生细读诗歌,明确诗中写旅途之夜的所见之景的句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境)?
明确:草:细——孤弱 风:微——轻风 岸:江岸——宽阔 樯:危——高,孤立突兀 夜:夜晚——凄冷 舟:独——孤舟 星:垂——低垂 平野:阔——辽阔无边 月——明朗的月光 江——流水汹涌澎湃
小结: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2)通过“书怀”悟实情。
颈联融情于景凄凉孤寂,尾联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小结: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 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3.课堂提升
(1)板书:
“景——‘独夜舟——情”
描绘孤舟夜泊河岸图景,寓情于景(反衬、乐景写哀情)。
抒发凄凉自伤漂泊之情,直抒胸臆(反语 比喻)
(2)作业设计:
当堂背诵课文。
比较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的异同。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讲解后师生交流,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缺憾,比如想一节课一下子把鉴赏诗歌的所有知识都讲清楚,练到位,欲速而不达……
学生讲课需要定时、定量、定法,抓落实。
定时:给足学生准备的时间,限定交流的时间,留给师生一起探究的时间。
定量:所有学生准备而交流的只需两三个,每次不同,争取最后所有人都参与;学生讲次数不可过多,一个单元一篇比较合适。
定法:学生最好在老师讲解例文后,注意讲究程序,按照“七环节”进行个性化解读。
抓落实:老师对学生准备的书面文字一定要检查指导。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并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难点:在阅读和训练中提升鉴赏能力。学法、教法
1、诵读法。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要通过诵读、研读、赏读、美读、背诵等一系列步骤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2、讨论法。集体讨论,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3、细节质疑法。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一)赏析第一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生读).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二)名句赏析第二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是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杜甫写诗“语不惊人誓不休”,此句就平淡中见真奇。
1、看“垂”“涌”二字,如何表达环境的雄浑阔大?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见“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2、归纳前四句与诗人的情感关系:
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漂泊的凄怆心情。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星垂”描写原野的广阔,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月涌”形容江水的东流,而大江中没有“月涌”,就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反之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以细腻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的江边夜境。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境。而这种夜境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苦伶仃局面和颠沛漂泊的凄怆心情。
(三)赏析第三联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生读)
(生翻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 明确: 愤激之情。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四)赏析第四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什么? 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2、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古诗中,鸟的形象还有哪些? 例如: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回家的鸟。
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十分孤傲的鸟。
3、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生发言)
这是一只漂泊流浪的鸟,在向天发出追问,追问自己的命运。这是一只发出天问的鸟,应该反映了杜甫当时既无奈又愤怒的心境。我们对比这三种形象,陶渊明的鸟很幸福,苏轼的鸟很有派头,而杜甫的这只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不认输,有博大的心胸。而且诗人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往往都会发出自己的天问。命运如此坎坷,生活这样艰难,可是杜甫仍然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在表达着自己,并且呈现给我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灿烂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
4、归纳:后四句抒了怎样的“情”?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突显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杜甫的《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我们无从知道,还是留给后人去慢慢咀嚼品味吧!
六、作业布置并指导:
1、做课后练习1题和3题。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4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旅夜书怀 篇5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符文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并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难点:在阅读和训练中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二、解题
羁旅行役诗。
--所谓“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旅夜书怀——寄居他乡抒发情感
三、赏析全诗 1.首联和颔联
初读诗歌,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何特点?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颔联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
——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之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那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
“垂”“涌”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
——“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雄浑阔大)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漂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动静结合的动态美。
3.赏析颈联
字面上看“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杜甫确实是享有诗名,当年杜甫以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颇得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这对于一向标榜“诗是吾家事”的杜甫来说,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来也作诗回忆“一日声煊赫”“文彩动人生”的往事。但这并不是他平生所求。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意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诗名,而是功名。
杜甫当时确已老迈,且多病缠身。他以五十多岁的白头老人的身躯,穿着狭窄的军衣,与那些对他“当面输心背面笑”的少年幕僚们周旋,其势落魄的。但这真的是他“休”的原因吗?
根据他离开成都之前的处境。杜甫是不服老的,也是不辞病的,但他却不能忍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斥他、轻贱他。
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的,意谓“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好像在回击那些排斥他的人。他更是要说给那些执政者听的,正是他使自己久陷穷途坎坷之中,销尽了本可有为的青春,蹉跎了本该充实的日子,黯淡了本该灿烂的岁月,竟使自不惑之年还在漂泊,居无定所,一事无成,可怜他青云之志不得达成,报国之心不得实现,如今只能漂泊江中,天下之大,竟没有容身之地。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4.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天地一沙鸥:(找特点:每一类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5.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旅夜书怀(最终版) 篇6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欣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蕴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的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用偷春格对起)。自然之“岸”与飘泊之“舟”,相互依傍,相互对照。岸上的“细草微风”甚是轻适,但与舟中的“危樯独夜舟”一对照,立即产生不谐和的气氛。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不能寐,从危樯独夜中知道他飘泊中的危难和孤寂,这就是融情入景的自然体现。
2、星垂平原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原阔”(写岸上远景)。平野地上江道宽直,水流无阻,月色又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满江则月逐潮涌。“月涌大江流”(写舟前近景)“涌”“垂”极富个性化,把平原星夜和江流朗月,表现极为活化而又逼真。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句写景句中寄寓着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遥远”,有人认为写出了“喜”的感情。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故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表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沧心情。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顺长江东下,是结束一生的政治追求,寻找生活归宿的无奈行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就是一联愤埋之语。这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
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有造福于民的大志,希望建立功业。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表达了诗人对“老病休官”的激愤。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设喻精确,使人更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在这寂静的月夜里,茫茫的旷野,滔滔的大江,一只沙鸥在天地之间悠悠地飞翔。“一沙鸥”和“独夜舟”两物同化,加强了诗人身世的孤独之感。这个结尾是形象的含蓄的;从艺术表现看,用了设喻,映衬,对比的手法。6.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当然,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7、本诗为五言律诗,分成两部分抒写。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旅夜之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抑郁苍凉的心情。优美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
其次,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形象鲜明,充满着诗情画意。8.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9.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三【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怪舒适的;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会发出当当的响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也不要忽略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惊慌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四[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旅夜书怀全诗鉴赏 篇7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译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人物形象
2.在诵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背诵与默写
1、自由朗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默写《登岳阳楼》,请一名同学演牌
3、教师点评默写情况
4、齐读《登岳阳楼》
二、初读课文,体验形象美
1、教师描绘《登岳阳楼》诗句展示的画面,学生体会诗中杜甫的形象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侧,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天长地久,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回头想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予漂泊沦落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木舟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一想到这,靠在窗边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学生归纳《登岳阳楼》中杜甫的形象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无”“老”“病”“孤” 展示了杜甫晚年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抒发了浓重的身世之感。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杜甫仍关心北方的战事,时刻惦记国家的安危,展示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3、教师点拨:杜甫之所以伟大,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他能够始终把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仍然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杜甫的诗歌只是一味的感叹身世不济,命途多舛,那杜甫也就只是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无怪乎闻一多先生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4、再次诵读《登岳阳楼》
5、自读《旅夜书怀》,分析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6、教师用对联总结杜甫的形象: 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白头 一支秃笔,直指河山忧国难
三、研读鉴赏,品味意境美
借助意象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是我们解读诗时获取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杜甫的这两首诗歌来体会杜诗特有的意境。
1、品味《登岳阳楼》中的“今”与“昔”(1)学生分析
“今”与“昔”写出了作者见到岳阳楼后的激动与喜悦。
(2)老师点拨:如果是激动,是喜悦,那么诗歌最后写到“凭轩涕泗流”就应该是激动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是幸福的眼泪,显然这个分析不够准确。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杜甫个人的生平来看,过去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有满腔的报国热忱,而今天年老多病,四处漂泊,孤苦伶仃;从国家的形势来看,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物阜民丰,繁盛之极,安史之乱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今”“昔”对比,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凭轩涕泗流”中的眼泪是悲伤的眼泪,是辛酸的眼泪,是无奈的眼泪,正如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中写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首诗一开始就我们营造了一个沉郁的意境。
2、赏析“日夜”与“日月”
(1)明确《登岳阳楼》中的千古名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默写中常常把“日夜” 写成“日月”,能否将“日夜”换成“日月”?
教师点拨:是“日夜”好还是“日月”好取决于哪个更符合诗歌的意境。“乾坤日夜浮”的意思是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显得视野开阔,意境宏大。如果换成“日月”,意思就变成了日月星辰在湖面浮荡着,就少了“日日夜夜”的意思,意境就差远了。
3、赏析《旅夜书怀》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细”和“危”(1)“细”说明草长得瘦弱,与晚年杜甫的形象和生存境况吻合。
(2)“危”即高的意思,桅杆细且长,在夜晚的江面上显得越发孤独,与孤独的杜甫形象吻合。
4、总结杜诗意境 洞庭天下壮,旅夜星远旷。老病亦多悲,沉郁自感伤。
教师点拨:杜甫的悲与一般诗人的悲不一样,如《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歌中的悲是悲伤,让我们感到同情和怜悯,而杜甫的悲是悲壮,读他的诗我们没有眼泪,反而让我们感到崇高和景仰。
5、诵读《旅夜书怀》,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方便读出节奏和韵律,已经将诗歌改造成散文: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拓展训练,收获创造美
1、展示题目: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为纪念圣贤,弘扬传统,我校文心文学社准备组织一场杜甫诗歌作品诵读比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学生练习
3、师生交流
4、教师展示
有年一千三百岁 无尽万世怀杜翁
五、课堂总结 咏杜少陵
洞庭湖上倚孤舟,飘飘沙鸥寄悲愁。沉郁顿挫伤时世,诗中圣人万古流。【课后思考】
一、正思亮点
1、随着2012高考的落幕,新课改实行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虽有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是依然坚持紧扣教材,而且这种意识越来越强化,与课文直接有关的题目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更加强化教材教学,强化教材知识的讲解与落实,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花了10分钟来背诵和默写《登岳阳楼》,看似课堂气氛沉闷,但还是务实有效的。
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在给学生解读作品时最好也能融入个性化的思考,这样可以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我在品味诗歌意境时,没有讲授“坼”“浮”“垂”“涌”等传统重点,而是选取了“今昔”“月夜”“危樯”几个意象。
二、反思改进点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阁夜 杜甫》阅读答案07-15
日暮杜甫阅读答案06-19
游杜甫草堂阅读答案07-08
杜甫《客亭》的阅读答案09-02
春望杜甫阅读题答案09-21
杜甫诗歌阅读训练及答案08-13
赠花卿 杜甫-赠花卿阅读答案05-23
悲陈陶 杜甫-悲陈陶阅读答案05-26
杜甫《登楼》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09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练习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