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 杜甫-赠花卿阅读答案

2024-05-23

赠花卿 杜甫-赠花卿阅读答案(精选3篇)

赠花卿 杜甫-赠花卿阅读答案 篇1

花卿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踞傲。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可见此诗用以讽喻花卿居功自傲之举。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

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因此宫中音乐颇多外传。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与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讽喻的。只不过投赠之什,措语相当曲婉罢了。因此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说:“似谀似(实)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细品杜甫《赠花卿》中的麻辣滋味 篇2

但是我一直认为杜甫是用诗写记叙文的高手,他的好多诗里都能找到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如《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时间:日纷纷; 地点:锦城;人物:花卿;事件:听曲子。去年我刚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想当然的认为花卿是一位演奏丝管的美女,还根据诗意写了篇记叙文:

成都城里天天演奏的丝管乐声真美啊, 一半和着江风飘荡,一半飘上了云彩。这样的美妙的乐曲只应该天上的神仙才能听,在凡间哪里能听见几回啊!

最近我学书法正好写到这首诗,我还把自己的理解自鸣得意地讲给同学听,老师赶忙给我纠正:“花卿指花敬定,是驻守成都的一位将军。天上指天子即皇帝。这首诗明着是赞美曲调优美,暗里讽刺花敬定目无朝廷,竟敢用天子的礼乐。”

我回到家里仔细查阅了资料,并认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渐渐品出成都火锅一样的麻辣味道。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作为一个小官的杜甫参加一个宴会,主人是平叛有功的花将军,宴会上公然演奏了皇帝才可以使用的礼乐,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当时社会刚刚经过动荡,人们都希望恢复秩序,过上安定的生活。花将军不按规矩出牌,敢和皇帝叫板,杜甫一方面讽刺他太狂妄,另一方面也是在规劝他还是安分点吧。当时情景应该是这样的: 在宴会上,花将军听着皇帝才能用的礼乐,享受着宾客们的恭维,心里想:“老子就是土皇帝啊!”突然他在角落里看到一个老头(杜甫当年49岁,但比较显老)正狼吞虎咽,吃相特别难看,便问左右:“怎么弄一乞丐上来?”左右说:“这是蝉联几届全国文学奖得主,可以叫他写首诗助兴啊!”诗,杜甫早就打好腹稿了,只是还要故作沉吟状,为的是再多吃几口好吃东东啊!直到肚子里实在盛不下了,他又在袖子里藏了几根鸡腿,才写下了这首《赠花卿》。

通过读这首诗,我才真正认识了杜甫,佩服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怀,他不但一点也不死板,还是一个机智风趣的可爱老头。

《赠花卿》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赠花卿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他们的说法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上一篇:以拼搏为话题的500字作文下一篇:秋天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