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塑造(精选8篇)
西游记人物塑造 篇1
浅谈《西游记》人物塑造的教学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三性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
韩允洪
[摘要]《西游记》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兼有人性、神性、动物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成为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西游记》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的名著,更是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范本。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长期有效的探索,使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西游记;三性一体;孙悟空;人物形象塑造
《西游记》是明代后期最为成功的一部神怪小说,它以唐僧西天取经的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编织了许多神怪形象。学生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在我多年执教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一条规律:作品在各色神魔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他们超自然的神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到社会化个性的踪影。而其中又以孙悟空这一形象最具光辉,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一、课堂
(一)分析三性一体的典型形象———孙悟空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与人的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的生动逼真。孙悟空是一只天产石猴,首先它具有自然的属性;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1.说他是猴,因为猴属的生物属性真实而又生动地体现在他的身上。他的外形是孤拐面,凹脸尖嘴,两腮无肉,罗圈腿,拐子步,活脱脱的一幅猴子相。尽管他能七十二变,但都改变不了其自然属性。一是猴子尾巴。在与二郎神打斗时他变成庙宇,尾巴只得变做旗杆竖在后面,结果被二郎神识破。二是猴子的红屁股。第四十三回唐僧师徒被金角大王捉住,悟空变作小妖去救,而八戒一见就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你。”悟空忙走到厨房,在灶底抹了一把,将两臀擦黑。八戒看到笑道:“那个猴子去那里混了一会,弄做个黑屁股回来了。”尽管如此,妖怪还是从中看出了破绽。三是猴子的本能。悟空听菩提祖师讲道,“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进行这一模块的教学时,我抓住学生喜欢角色扮演的心理特点,分成多个小组,并指定了组长,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化妆、找道具,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在表演过程中,塑造出了几种异常丰满、活灵活现的孙悟空作为猴的形象。课下作业就是描写孙悟空的形象,结果写得非常精彩。
2.孙悟空是人。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勇于斗争反抗等社会特点,乐观诙谐以及好胜好名、好戴高帽子等性格特征他一概具有。并且他“一生受不得气”,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阎王老子暗中管着的更加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于是他历尽千山万水,出海访仙学道。这些完全具备了人的社会心理。另如:在火焰山悟空三借芭蕉扇,因“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以得意为喜,反而被牛魔王变成八戒,把他刚从铁扇公主那里弄来的芭蕉扇又骗了回去”,误事就误在他重视“名头”,即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不及细查而招致麻烦。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的本性。
在执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关于孙悟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再结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一章节,学生很快就理解其作为“人”的一面。
3.孙悟空又是神。他战胜困难,克敌制胜,都是凭借降龙伏虎的手段:七十二般的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和手上使的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没有这广大的神通,天宫无法闹,妖魔无法除,“英雄谱”和“创业史”都无从创造出来。对于这一点,学生可以说是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孙悟空的百般手段更是耳熟能详,无须多讲。
所以,他是一个猴、人、神三者融洽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在取经路上,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仅凭的是神通,还凭借着“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机警和聪明。无论妖魔如何伪装,都逃不过悟空的火眼金睛,比如: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妪、老翁,三戏唐三藏,都被悟空一一识破。对付最厉害的妖怪时,他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钻进妖怪肚子里去,在里面“跌、踢、竖、打”,疼得妖怪满地打滚,满口求饶。等他决定钻出来时,知道妖精要咬,便机警的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他迸碎了门牙,使他无能为力,俯首就缚。有时为了迷惑妖怪,他善于变化角色:从孙行者到者行孙、行者孙。以假乱真,把妖怪愚弄得不知所以,继而取得妖怪的宝贝,降服了妖怪。等等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令人感到新颖有趣。而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天真烂漫的少年人的性格特点,反映了被压迫者勇于反抗的造反精神和劳动人民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愿望和强烈愿望。就三性的结合方式来讲,即是将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让其保有原有的形貌和习性,但他们一旦成妖成怪,就会具有神奇的本领,就具有了“神性”,就从“真”转化为“幻”,然后再赋予他们人性,就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二)除了分析孙悟空形象之外,还要分析猪八戒、沙和尚、唐僧三人的形象(依照孙悟空的分析方法,当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在分析完几位人物之后,看到有几个调皮男生学孙悟空、猪八戒走路的样子,我挤出仅有的一点时间,专门进行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班里最聪明的孙小月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我心中的猴哥”。其他学生也是兴致勃勃、跃跃欲试,陈献强还让妈妈专门给他做了一件斗篷,像模像样地做起了“美猴王”。
二、课下
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一)感悟人生
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所领悟的道理。唐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和尚———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团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小组做击掌状)。
(二)开心一刻(即兴演讲,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你有一次旅游计划,你会选择师徒中哪个人物做你的玩伴呢?说说理由。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穷的,好几个都选择了八戒,理由是他“呆得可爱、好玩”。与原来我的目标有所不同,我认为会选悟空,这倒由此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好玩”是最主要的,算是时代的变迁吧。
(三)放飞想象
假如孙悟空头上没有了金箍,会怎么样?
学生更是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他回花果山当了大王;有的说他把如来杀死,创造了宇宙;有的说他与白骨精成了夫妻。反正是五花八门,让我更加了解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教师发言)任何一种对经典名著的改编,都是经典名著在新的时代的再创造。换句话讲,经典名著永远是可以被后人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西游记》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节课的解读只能是一个引子,大量的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还需要我们同学在课后去完成。
(五)生活链接(作业)
唐僧师徒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在我们生命的日子里,其实也是一样,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平川坦途,也有无舟之渡,无桥之岸,那么,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磨难”呢?写成一篇600字的随笔。
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的系列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明白了三性一体塑造人物的方法,还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丰富了学生想象力,深化了学生的生活感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西游记人物塑造 篇2
依照鲁迅先生的定义, “神话是把神人化。”公认的神话, 如古希腊的神话直接描写天帝宙斯管辖下的天国里的众神的恩怨和这种恩怨投射到人间所产生的影响, 展示“神情世态”;陈琳的《封神榜》也描写道教内部以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释教与以师弟通天教主为代表的截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双方在人间改朝换代中的争斗的过程, 表达神的意志、力量不可违背和抗拒的主题。《西游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小说, 它也将笔触伸向神的世界, 也有一些将神人化的内容。如其中出现了众多神仙, 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四大天王、哪吒兄弟、二十八宿、太白金星等, 道教系列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璧道君、紫阳真人、赤脚大仙、福星、禄星、寿星、镇元子等, 佛教系列的人物如来、弥勒、观音、文殊、普贤、灵吉、四大金刚等, 将他们的情感凡人化、生活世俗化, 但它用意不在表现众神、诸道、诸佛的生活、情感、各派的矛盾和冲突, 而只是用神、佛、道构成一个背景, 成为孙悟空、唐僧等的社会环境, 也就是说只是以神道佛作为唐僧、孙悟空的活动背景, 而非描绘的主体, 没有将笔墨放在神的意志、众神的矛盾上。小说中每次出现佛家的弟子悟空与道家的弟子发生矛盾冲突时, 只要佛教的高级人士出面解决问题, 都以佛家弟子取胜, 道家弟子失败告终。有时道家弟子被迫改换门庭, 投到佛家门下。对此, 道家的高层人士心气和平, 和颜悦色, 一点都不反感, 更不用说引发佛道两家的矛盾冲突。如来、观音甚至主动向太上老君借人成精, 以增加对唐僧一行的考察力度, 佛道两家不但达成默契, 甚至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将唐僧师徒打磨成佛。作者将佛道两家的关系打造得如此和谐, 正体现作品的性质不同。
神话的主角一般应是神, 至少应该是有神的背景, 与神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不是神道佛中的一员, 他只是天地所生的一只野猴、灵猴。历经劫难, 最后成佛。我以为孙悟空的奋斗过程, 概括起来就是“从恶的此岸到善的彼岸, 从魔的此岸到佛的彼岸”。孙悟空出世时, 虽具备“向善”发展的潜力, 但基本性情是“野性”。他具有“善”的特质, 具有佛教认定的“婴孩”潜质, 符合“婴孩本论”。原因在于他出身特殊, 是“天地所生”, 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甚至连“性”也没有。对于这一点, 须弥菩提祖师很看重, 如来佛也极为看重。他无父无母, 无社会关系, 无名无姓, 他的姓名乃须弥菩提祖师所赐。这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发展趋势:向善, 他可以成佛;向恶, 他会成魔。到底向哪方向发展, 取决于他能不能找到一个修行的“法门”。孙悟空其实并没有漂洋过海, 到什么西牛货洲学道, 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一个人参禅悟道。试探究一下, 猴王访道的地点、对象, 就可以知晓。山的名字叫“灵台方寸山”, 洞叫“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的意思是“心”, “斜月三星”的意思也是“心”, 同时寄托了“夜深人静时”修心之意。神仙的名字叫“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是“必须觉悟”的意思。可见, 作者化用了佛学的术语, 暗示猴王是独自静修成正果。这有点复制当年释迦摩尼放弃孔雀国太子的地位, 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的经历。对此作者虚构了大量故事, 陪唐僧经历七十余难, 如同烟幕弹一样, 掩盖了猴哥参禅悟道的真相。
猴王跟随唐僧取经的历程, 反映了佛教修身悟道的基本范式。猴王出身低微, 起点过低。其他几位同行相比, 相形见绌。他的师傅唐僧前身是如来佛的大弟子, 师弟八戒是天蓬元帅, 沙和尚是卷帘大将, 连白龙马都是东海龙王的太子, 都大有来头, 他们的“慧根”深得多, 而猴王慧根浅, 魔根深重, 心魔难除, 从“恶”“魔”的此岸到“善”“佛”的彼岸的难度应该更大。猴王的修炼过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从出生到悟道灵台方寸山, 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 他找到了一个修炼得道的法门, 潜心修炼, 获得七十二般变化。第二阶段, 大闹龙宫、地府和天宫, 是野性、魔性 (恶) 大爆发的时期。在此期间, 他蔑视天地间的一切秩序, 扰乱了一切秩序, 获得了兵器、行头、强消了死籍, 获得了长生权, 获得了“齐天大圣”称号和太乙散仙的地位。猴王成了魔和“仙”“圣”的矛盾混合体, 这些都是靠作孽而非从正道获得的, 他的骨子里还是“魔”。在猴王魔性爆发的时候, 玉皇大帝束手无策, 请佛祖前来“炼魔”。佛祖掌化五行山将他压住, “但他饥时, 与他铁丸子吃;渴时, 与他熔化的铜汁饮”, 按照佛理, “一啄一饮, 莫非前定”, 因果报应, 分毫不爽。如来对猴王的处置, 是帮他消孽。第三阶段, 经观音指点, 拜唐僧为师, 保护师傅往西天取经, 修成正果。取经历程, 只不过是从魔到佛, 从恶到善的艰难曲折修炼历程的反映。取经路上遇到的穷山恶水, 妖魔鬼怪, 所谓“九九八十一难”, 可以说是“心魔难炼”的集中体现。“心”要通过各种磨难才能成佛, 修炼过程是非常曲折的, 其中会有反复。佛言“如若轻易得, 便作等闲看”。猴王的修炼过程, 是十分艰难的。
在鹰愁涧, 因没有帮手, 一时降服不了孽龙, 受到师傅的埋怨, 他就一走了之, 龙王劝他, 他才回心转意, 再做徒弟。炼心魔, 关键靠自觉, 在“自觉”无法达到目的时, 也必须借重外力。观音骗他戴上金箍, 才接受唐僧管束。这是有深意的事件:修炼虽然尊重自觉自愿原则, 但也有强制手段。取经路上, 多次遇到神通广大的妖魔, 猴王竭忠尽智, 出神入死, 护法降魔, 保护唐僧。其中有“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两件事特别耐人寻味。在三打白骨精时, 唐僧因肉眼凡胎, 受到狡猾的白骨精的欺骗, 错怪猴哥, 将他逐出了师门。猴哥深受委屈, 但师徒很快尽释前嫌, 和好如初。遭遇假猴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此时, 师徒离灵山不远, 修成正果指日可待, 正处于从魔到佛转换的节点上, 悟空内在的“恶”、“魔”与“善”、“佛”的冲突达到顶点。悟空一边在护法, 一边又犯戒作恶, 杀了拦路剪径的杨家儿子等强盗。这是严重违反戒律的行为, 唐僧绝对不能原谅, 立马将他逐出师门。悟空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还想“将功折罪”, 悟空 (假我) 感到委屈, 走投无路, 怏怏地到南海观音那里诉苦去了, 观音也严肃地指出“打杀妖魔, 算你的功劳, 杨家儿子到底是个人身, 据我公论, 还是你的不善”。他的魔性幻化成的另一个悟空 (真我、本我) 并未放弃, 哀求师傅容留未果, 就魔性爆发, 恶狠狠地骂到:“这贼秃十分贱我。”打伤了师傅, 抢走了行李, 回到了花果山, 找来几个善变的猴子, 变成唐僧、八戒、沙和尚的模样, 俨然要另组班子, 与唐僧分庭抗礼。一般的读者不知就里, 被作者的障眼法蒙骗, 还以为假猴王是什么六耳猕猴。假猴王实质上并不是什么“六耳猕猴”, 而是孙悟空的心魔所化的妖魔, 是猴哥的“本我”, 如来称之为“二心”之一, 就是说, 这是孙悟空人格分裂的产物。作者在运用障眼法的同时, 不忘暗示读者这个奥秘。两个猴王模样、性情、法力均一模一样, 甚至连如来佛发明的紧箍咒也能感知, 唐僧师徒、天王、观音、地藏王都分辨不清, 照妖镜区分不了, 还是猪八戒看似傻乎乎的一语道破天机:“都是真的。”在两个行者打上西天的时候, 作者赋诗一首, 道是“人有二心生灾祸, 天涯海角致疑猜……禅门须学无心诀, 静养婴儿结圣胎。”这是作者借机阐发悟空成长的教训。如来预知两个猴王打上灵山, 对众人说:“汝等俱是一心, 且看二心竞斗而来。”这等于明示两个猴王实为一个猴王。如来施法, 悟空打死了假猴王, 并派观音送猴王回到唐僧身边, 师徒和众师兄弟“都依旧合意同心, 洗冤解怒。”, 作者再赋诗云:“神归心舍禅方定, 六识祛降丹自成。”从此, 师徒之间再也没发生尖锐的什么冲突, 直到灵山。至此, 猴王的魔性基本清除, 最后上灵山, 被封为斗战胜佛也就顺理成章了。至此, 一只野猴、妖怪, 一个本有婴孩本来面目的灵猴终于历尽了劫难, 摇身一变, 成了斗战胜佛。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至于其中的三昧, 由读者见仁见智, 参悟去吧。
《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 篇3
关键字:《西游记》;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
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代表,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包括善良朴实的民间女性,也包括凶狠残暴的女妖形象以及美丽智慧的女性神仙形象,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思想文化密切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西游记》中女性形象,接下来将主要从进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解读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进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
(一)女仙形象塑造
在《西游记》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女仙形象,因为她们是智慧的化身,并且具有美丽的容貌和超凡的能力,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例如,在《西游记》中对观音菩萨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外貌上是一袭白衣,和蔼端庄,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圣洁形象;而在能力上,观音菩萨具备解救苍生的法术,尤其是在孙悟空推倒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的时候,最后是观音菩萨出面,并且救回了人参果树,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通过这件事,就突出了观音菩萨善良、普救苍生的形象。
(二)女妖形象塑造
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除了对女性仙人的塑造之外,还有对女妖形象的塑造。对于女妖形象的塑造,最深刻的就是对白骨精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书中这样写道:“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从这一段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白骨精是非常凶狠残忍的,它可以自由地变换容貌,来迷惑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作品中白骨精形象的塑造,就是古人对女性红颜祸水的一个缩影,表达了社会对这一类女性的不满和厌弃。
(三)平凡女性形象塑造
在《西游记》中,同样也有对普通女性的塑造,这就指那些普通的民间女子,包括对一些普通老妇人的描写,或者是对一些痴情女子的描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对西凉女儿国女王的描写。就是从国王对爱情的描写入手,将国王对唐僧的喜爱和痴恋刻画得非常形象。通过女儿国王对唐僧的热情以及精心的款待,到最后的送行与不舍,这些都非常生动的刻画了一个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原始的图腾信仰和崇拜
通过以上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女性形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但是在每一位女性身上又都保留着当时社会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女性思潮。因此,这就非常有必要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其实,对于作品中的女妖形象,主要是源于中国人对远古自然的图腾崇拜,因此在小说中刻画的一些女妖形象,大都是面目狰狞、凶残的代表,这是由于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传统的图腾观念所造成的。
(二)经典文本中的女性故事
在《西游記》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就不乏对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故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的取材和应用。对于女儿国王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就和大多数的古典小说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不谋而合,同样是对爱情的追求,同样是面对最终不舍的结局。例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传奇小说中的杜十娘形象,这些都是痴情女子的代表。这些经典文本中的女性故事,对《西游记》中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经典文本中女性故事,影响着《西游记》这部作品中的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描绘。
(三)《西游记》故事的不断丰富
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形成原因,还在于《西游记》故事的不断丰富。《西游记》这部作品,属于典型的积累型的小说,也就是小说的最终完成是经过了前人的加工和整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进行内容的改编和整理,最后完成的。那么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就会受到各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女性的看法的影响,也就是《西游记》故事的不断丰富导致了《西游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并且不断丰富。所以,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岁月的洗礼,并且在时代的影响下,不断的发展和改变,留下最具精华的部分,供后人阅读。
三、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解读
(一)传统封建思维的根深蒂固
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以及基本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首先,女仙和普通女子的形象,代表着对传统的男权思想的依赖。就像女儿国王,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依然渴望爱情,这就是对男性地位的依附,并且体现了传统的夫妻制度;而对于女仙形象,在神仙的等级中,最为尊贵的是玉帝,各路神仙都要听从玉帝的指挥,这就体现了古代的男权地位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由此可见,在作品中传统封建思维的根深蒂固体现在每一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二)宗教对女性的偏见
明代末期,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人们认为要想获得更好的命运,就必须要在今世克服自己的欲望,并且远离欲望。那么在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就是这些欲望的化身。在《西游记》整部作品中,女妖形象一直是作者描绘的重点,但是在最后的结局中都是要将这些女妖消灭掉,并且这些女妖也是人们惧怕,并且远离的东西。这就说明,在当时社会,人们都有着一种远离欲望思想的思想,并且对这种宗教思想深信不疑。
结语: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社会状况以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对社会人物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女性“缺席”的判决———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J].明清小说研究,2014 (2 ):34-38.
[2]李赴军.佛光幻影世俗女性的映像———《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56-60.
个性人物描写 塑造生动形象 篇4
名师导学
个性人物描写
塑造生动形象
——解读李逵的人物性格
《李逵见宋江》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这一回主要介绍了李逵和宋江相识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李逵个性化言行的刻画,塑造了像李逵这样一个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质朴和纯真的莽汉个性形象。《李逵见宋江》也是《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在刻画人物性格成功的典型代表。《李逵见宋江》着重从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刻画了李逵的性格。
一、憨直、豪爽的形象
作者施耐庵在刻画人性格的时候,着重抓住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口语化的特点。课文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明快、洗练,无论叙述事件或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个性的语言把李逵真实的个性表现非常突出,把人物的个性展示得淋漓尽致。例如:李逵在见到宋江后,第一句话便是“哥哥,这黑汉子是谁?”再如: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等等这些语言表现了他的率性天真,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把李逵真诚憨直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从李逵的个性化语言中还能看出他的豪爽的一面。如在他们相互认识之后去喝酒,李逵道:“不奈烦小盏吃,换个大碗来筛。”
作者除在语言上刻画李逵这一人物性格外,还抓住了个性的动作描写。如宋江道出自己的身份后,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叫我铁牛喜欢!”扑翻身躯便拜。再者李逵的绰号“黑旋风”,这一绰号也表现出了他说话做事直来直去,豪爽耿直的性格。
二、粗鲁、无礼的形象
李逵在文章中表现出憨直、豪爽的同时,还是掩饰不住他的粗鲁、无礼的秉性。施耐庵在整部《水浒传》中也体现得非常突出。在这一回中也有很多地方体现了这一性格。如:李逵在见到宋江后,第一句话便是“哥哥,这黑汉子是谁?”这句话很显然说明李逵不懂得礼貌,说出话来很粗野、不文明。再如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这简直就是骂人的话。再如自己在赌钱输了的情况下,竟然去抢,而且还大打出手。如:当小张乙上前去夺银子时,“被李逵一指一跤。十二三个一齐上被李逵打得无处躲藏。把门的问道:‘大郎那里去?’被李逵提在一边,一脚踢开了门便走。”读到这里,分明从他的语言,举止中看出就是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但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遇见了宋江却是异常的听话乖巧。
三、重情、重义的形象
尽管说李逵是一个野蛮、粗鲁、无礼的人,但的确是一个重情重义英雄。在文章中也有体现,如,在没有认识宋江之前,对宋江早有耳闻,当真正见到宋江之后,急忙下拜,这也体现他对宋江的尊敬,也是他重义气的表现。再如当李逵撒谎去赎大银,而宋江立刻给了他十两银子。李逵寻思道:“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与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却恨赌输了,没有一文做好汉请他。如今得了他这十两银子,且将去赌一赌。倘或赢得几贯钱来,请他一请也好看。”这里虽然体现了李逵好赌,但更主要的是他对宋江借他钱的回报,说明他很重情谊。
李逵是《水浒传》中性格最突出人物之一,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来进行刻画,抓住他的个性化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在文章中表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读来印象深刻。施耐庵在名著中采用个性化人物描写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实践。
山东
作文训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篇5
生活五彩缤纷,生活的人千姿百态。写人的文章,就是要通过描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他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使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里首先要注意选好写人的材料。人物的个性品质、精神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活动的材料,可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个细节、一幕场景、一节片断。材料的取舍,应取决于能否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其次,要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要写好写人的记叙文,应注意的是 第一,抓住人物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双胞胎也有细微的差异。除外貌外,知识能力、道德水准、内心世界等方面的差异更大。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作文如果写不出人物特点,便是败笔。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一篇作文,一般只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第二,精选典型事例。
所谓精选事例,就是选取少而精的事例。为了表现人物特点,不一定要牵出好我好事例。有说服力的事例,一个就够。
第三,写出对人物的“再发现”过程。
我们对于任何人的认识,都是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写出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能使读者逐渐认识所写的人物,逐渐产生好感或恶感。这样写,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容易使文章本身有吸引力。
第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使用。主要是: 1.肖像描写
人物的外貌,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成功的肖像描写应能反映人物境遇及内心世界的活动。
2.动作描写
在叙述中,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让读者知道人物干了些什么,还要能使读者通过这些动作描写,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增进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所以我们应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言语描写
若能抓住反映人物心声的言语进行描写,那么,一定能使人物的形象生动活泼起来。4.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成功描写,往往不限于某一种方法。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能使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光彩照人。训练作文题:
那一刻,我记住了你 范文赏析:
母亲·饺子
母亲生在南方,后来随曾在南方当兵的父亲来到北方。
我常常极力想象着,母亲当初是怀着怎样的诗一般的柔情,带着南方女孩特有的秀美和灵气,藏着对未来真挚的渴盼,牵着父亲的手,踏上那列晃晃荡荡的火车的。尔后,母亲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媳妇。
说她地道,也有些不尽然,母亲永远都定格在北方与南方之间。她在努力将自己融入北方的同时,却执著地保留着南方人独有的气质。比如说母亲包的饺子。
南方人不吃面食,自然也不吃饺子。据说,母亲刚来的时候,曾创下面对着饺子整整5分钟不忍下口的记录。然而,不忍归不忍,母亲知道,学会包饺子是她做北方媳妇的第一步。
母亲学包饺子的过程至今还让邻里老人们津津乐道。母亲那双曾包过粽子、做过糍粑的手,似乎对包饺子没多大灵感。经她手包的饺子,煮出来以后,不是变成一锅粥,便是半生不熟,令人难以下咽。每当这时,一家人便笑成一团。对此,母亲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前者大补,后者养颜。”于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农家独具风味的欢乐气氛便被母亲的一句话带进高潮。
平时,母亲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每次家里人包饺子,母亲总是不请自来,插上一手。包好包坏不说,光她那份认认真真的劲儿,便让人不好拒绝。渐渐地,母亲竟成了家里包饺子的骨干人员,包的饺子也越来越中看,越来越秀气。
当然,这些都是我出生以前的事了。现在,母亲包的饺子,经过十几年的演变进化,已是大家公认的精品了。他们说,母亲是“用北方的面,包南方的饺子”。这话不错,母亲包的饺子不仅馅美皮薄,而且以它独有的小巧玲珑包蕴了南方人特有的灵秀。
现在,每当家人聚在一起,母亲便一定会献宝似的端上经过自己改良的饺子。母亲是经不起夸赞的,谁要是在此时称赞她两句,她定会“红霞满天”,用南方人甜美的声调喊着:“别说了,别说了,再说就不给你们吃了。”大家便哈哈大笑。这时,父亲常常不失时机地一语道破天机:“你呀,饺子包得再好,也还是南方人。”此时,母亲一定是急得直跺脚,而大家却开怀大笑。
岁月的风霜并未给母亲染上过多的痕迹,她仍然像年轻时一样美丽。美丽的母亲常是左邻右舍谈论最多的话题:谈她的恬静,谈她的秀丽,谈她的温柔,谈她的孩子气。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感到,我的母亲,原来是北方粗犷而豪迈的空 中洒下的一丝细雨,滋润着周围每个人的心。我深深地爱着我美丽而温柔的母亲。名师点评:
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莫过于母子(女)亲情了,最珍爱的人也莫过于母亲了,而母爱,总是通过细小的事物来体现的,因而,借“物”写人这一手法,对于刻画母亲的形象无疑是较好的途径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具体细微的小事,为我们展现了母亲真切的、细腻的、关爱的母亲的个性与风貌。
房东婆婆
我家刚搬到县城时,由于爸爸单位没分房,只好租房住。
我们搬到住处,迎出来的是一位老人,她笑容可掬地帮我们搬着车上的物品。东西搬完后,她又沏茶让我们喝。这位老人便是我们并不相识的房东。
我家刚搬来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爸爸要上班,我要上学,家里就剩妈妈一人。房东婆婆见我妈妈忙得团团转,便帮助我妈妈打扫房间,整理东西。爸爸和我回家后,房东婆婆又叫我们一家到她家去吃饭。妈妈说:“我们才搬来,您就帮这帮那的,怎么好意思再到您家吃饭呢?”房东婆婆拉着妈妈的手说:“一回生,二回熟嘛,再说我们现在住在了一起,就是一家人了,还客气什么?”最后,我们在房东婆婆的热情相约下,到她家吃了饭。
房东婆婆每次从她住在大城市的女儿家回来,都会带来许多东西,什么衣服啦,吃的啦。房东婆婆总是把我当做她的孙女孙子们一样看待,有东西总少不了我的一份。她送了我好多衣服,衬衣、雨衣、裙子都有。吃的东西更是数不清楚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住在乡下的爷爷生病了,爸爸妈妈到乡下去照顾爷爷,留我一个人在家那一次。爸爸妈妈去了20多天,这20多天房东婆婆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我每天放学回来,房东婆婆都叫我到她家吃饭,其实爸爸妈妈临走时给我留了钱,叫我没时间煮饭的时候就到街上去吃。可房东婆婆说街上的东西不卫生,又说正是传染病流行时期,怕吃了生病,就不让我到街上去吃。所以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时,我的钱一分也没用。吃完饭后,房东婆婆又督促我做作业,衣服脏了,她又帮我洗。一天晚上,我不知被什么东西捅了一下,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是房东婆婆从窗外用一根棍子捅着我的被子。她见我醒了,忙说:“对不起,孩子,捅着你了,你的被子被你掀开了,快盖上睡吧。”原来房东婆婆在窗口望我盖没盖好被子,看见我把被子掀开了,怕我感冒,但又不忍心叫醒我,就找来根棍子要帮我盖好被子。房东婆婆对我们这么好,可房租却收得很低,同样的房屋,比邻院的其他租房户收的房租低得多。爸爸妈妈多次向房东婆婆提出,要她增加房租费,可她怎么也不肯。有一次,妈妈硬多塞了两百元给房东婆婆,也被她变着法儿送了回来,还说:“我们的房子光线不好,影响了孩子的视力,真过意不去,还增加什么房租呀。”
在房东婆婆家住了四年后,我家搬进了花了几万元购买的新房子。搬家那天,房东婆婆还到我家住的五楼新房里来祝贺哩。
房东婆婆,是您的行为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一家永远忘不了您!名师点评:
作者笔下的房东婆婆,善良而慈祥,对房客体贴入微,给人以天下少有之感;可是谁也不怀疑是掺了假,这是因为作者的文字质朴,写出了许多生活气息浓郁的细节。比如帮新房客搬家,并招待吃饭,从女儿家回来送给房客孩子衣物,照顾房客不在家时房客孩子的吃住,多给房钱也不要,还说自己房子条件不好„„谁会怀疑其真实性?特别是隔窗用棍子给“我”“盖”被子的那个细节,更该说是绝无仅有,更增强了可信度。
论舞蹈剧目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篇6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舞蹈演员是以肢体动作为手段传情达意的舞台表演者,如何创造生动的舞蹈人物性格形象,是每个舞蹈演员的艺术追求。
文章以《醉鼓》为例,来论如何用舞蹈塑造人物性格,提高舞蹈演员对所塑造的舞蹈形象的深层次的审美思考,在台上创造出让观众过
目不忘的舞台形象,使观众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提高运用舞蹈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
【关键词〕舞蹈;人物性格;醉鼓
一、舞蹈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了一个似醉非醉,形醉意不醉的民间艺术大师。鼓一直是他的心
舞台表演艺术是舞蹈表演者用自己掌握的表演艺术手段装扮思所在,在举足难支的醉态中的他不忘了寻找鼓。
成剧中人物的一门艺术特色,特别是用自身良好的功底去创造好这样看来,演员应该在分析、研究整个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
舞蹈中人物性格。就像艺术界前辈们所说:“演戏,就是演人,去深层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只有用心去理解、去理解人物的内
演人就是演人的性格。”舞台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在舞蹈中塑造在思想,去感受它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力量的。舞蹈中表现的人物形象成功与失败的才能够把握住一个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正想法。也只有做到这
关键取决于舞蹈表演者在舞蹈中表演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是否样,才能更好地去扮演人物,吸引观众。
生动,因为舞蹈中表演的人物性格包括了人的情感、意志、人性、(二)舞蹈中充分地展示人物性格
能力与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还有人物角色的行为、外貌特征,舞蹈艺术把人类心理的活动和感性的世界丰富地展现了出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而舞蹈表演者用舞蹈表演艺术表现舞蹈中的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美丽,它还促动着舞蹈者能力、情感、意志、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现实中的人们的性格特点,否则这个舞蹈中的人格和追求的升华。一个优秀的舞蹈者在表演中总是贯穿着对作
人物形象再怎么鲜明、再怎么生动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如品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演员在表演时没有一处不渗透着作为一
何表现舞蹈中的人物性格形象是舞蹈表演艺术中最中心和重要的个生命自身表演的舞蹈形象、表现出对角色生命的把握。《醉鼓》
问题,舞蹈表演者只有准确刻画人物角色性格,才能表现出深刻、以民间文化中“鼓”这一典型道具作为线索,作者在整个作品中
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最终创造出艺术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本围绕着鼓,创造了一系列舞蹈动作,如托鼓、抱鼓、举鼓、提鼓
文以《醉鼓》为例分析舞蹈中的人物性格的重要性。一个民间艺等动恨同时,在古典舞的基本运动规律中把民间舞鼓子秧歌的“靠
人在酒醉之后流露出的真情及其执著追求艺术的感慨。舞蹈以戏鼓”和武术中的“剪步”动作有机地结合,塑造出一个借酒浇愁、鼓、鼓情、鼓舞三段体开展:在断断续续的鼓点声中嬉戏玩耍;以醉戏鼓、寄鼓抒情的民间艺人的形象。他在微醉迷离的状态下,在鼓中寄托满了他的感情,如痴如醉美轮美奥地流露出心中的情人醉情不醉、形醉神不醉时,抒发表达了他自己心中的惆怅情感。
志。特别是在第二段鼓情中:表演者在方桌上半支着身子坐着摆弄手
(一)人物性格基调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臂,好似自由自在地与鼓倾谈。表演者细腻得体的自娱性表演,高尔基曾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物性格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是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和发展。要理解好人物的性格就要从(三)塑造人物性格生动鲜明
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舞蹈表演者用心去感悟剧中的人物形象,把舞蹈中的人物角
索。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在各种时候各种场情的色和自己创造在一起,感悟了舞蹈中人物性格,深人了解角色和
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雏形,只有这样舞蹈表演者才能自己,找到自身和角色的异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色,表达情感
在舞台上表现出鲜明的让观众们可以接受的人物形象。的方式、动作。做到准确把握住形体语言和情感内涵,给予了人
人物的性格在社会生活中是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舞物灵魂,给予了角色生命,才能体现出舞蹈生命的灵性,才能通
蹈所展示的人物的性格包括了人物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过自身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对作品再次创作,给予角色生命,从而
惯等。恩格斯曾说:“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闪现出个性的光彩。表现在他怎么做。”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行为、在舞台上无论饰演何种角色都要演什么像什么,要演人物戏,态度和感情等的表达形式。具有自然又真实、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要演出人物的性格,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要在台下苦苦的
象能让观众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强大的性格力量,磨砺之外,还需要时刻积累自己的表演能力。在舞台上对一切行
所以要求演员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在舞蹈表演中表现出自然而为做到心中有数,从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体现出自己本身想要
真实、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醉鼓》舞蹈中的醉汉技术很高,表达的喜、怒、哀、乐等动作和表情,表演出舞台上鲜明、鲜活
他从酒后回到家门的过程是在醉意十足时,走人屋内就是一连串的艺术人物形象,从而感染观众。的扫堂接躺,仰天旋转,然后就小翻拉提跃上八仙小桌。这个民一切外化的“形”,都要为揭示民间艺人的“神”而服务。
间艺人在酒醉时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技巧性很强的动作,把他的个只有做到这点,一个艺术形象才能被观众所认可所喜爱,之所以
性表现得活灵活现;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技巧组合,扮演出饮酒说《醉鼓》的表演一直被认为是检验古典舞演员技巧的试金石,后人醉但有不凡身手的民间艺术传人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是因为舞蹈以高难度的技巧、高速度的节奏而出名,在几尺高的
Northern Music 2014年第8期
(总第254期)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NO.8,2014(CumulativelyNO.254)方桌上一气呵成的舞蹈动作,需要表演者有很好的技艺和极好的 表演的心理素质。《醉鼓》在方桌上设计动作和技术是借鉴了戏 曲中的高台技术,创新扩展了舞台的可视发展空间,并向难、险、绝的表演方式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如在紧张、激烈、快速的节 奏中舞者时而扫堂探海变形转,时而走丝翻身、左右开弓,时而 双旋接旋子360度下桌。这些舞蹈技巧动作让编导很好地和演员 的情绪化表演以及舞蹈的风格有机地衔接起来,符合整个剧情,符合表现人物的需要。演员的才华在整个舞蹈得到了充分展示,让观众感觉一种振奋人心、斗志昂扬的艺人精神。《醉鼓》表现 的人物性格生动鲜明的创意,开辟了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一条 新路,不再是当代表演的古代人物形象,也不是展示变形的戏曲 舞蹈,更不是再现宫廷燕乐歌舞,也不是追求花鸟鱼虫的写意,而是古典舞汲取民间大众艺术的俗文化养料,把民间舞的元素融 进了古典舞的题材和素材中。
二、人物性格分析
(一)以动作为手段塑造人物性格
舞蹈演员都称为动作大师,但舞蹈演员的任务和最终的目的 绝不是为了单单表现经过艺术加工、组织、提炼、美化的舞蹈动 作本身。当然,许多舞蹈演员的技艺是在集体的抒情性舞蹈中成 长的,只要做到动作整齐划一,情感按照音乐意境保持和谐统一,基本就可以了。而担任独舞角色就要复杂得多,需要演员通过肢 体动作的表达来表现富于鲜明性格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从诊 释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也不可否认,不少演员对作品 的理解只停留在舞蹈动作表面,而不去深人挖掘人物内心性格。通过总结自己的表演体会,可以看出,要想出色地完成舞蹈形象 的塑造,就必须在熟练地完成舞蹈动作语言的同时,深人到人物 角色的内在精神世界中,从而让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思想有情 感。
(二)性格决定舞蹈动作的展示
不同的人物性格形象是不同内心人性的体现。黑格尔认为“人 的个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性格是否明确,要显出更大的明显性就必 须有某种特殊的情致—人物内心世界作为基本特殊的性格特征,来引起决定动作”。即要求演员准确把握性格与动作的内心外化,更容易创造更生动、个性更鲜明的人物形象。舞蹈演员的任务就 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表情、声音、肢体和演技,把编导在编排中
所描绘的不同性格的人物,活灵活现地搬到舞台上或荧屏上。还 有舞蹈表演要求用简单的代替复杂的,用少的代替多的,强调通 过外在形象的表现来传达出内在的神韵,表达主题的胸臆情怀,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注重整体效果的传达和表现。
(三)性格与动作的舞蹈表演关系
《醉鼓》以鼓这一民间文化的典型道具为主线,通过戏鼓、鼓情、鼓舞三段体展开,将一位民间艺人酒醉后的真情流露表演 了出来,充分表现了他对鼓、对艺术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一个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以醉戏鼓、路都没办法走稳的民间艺 人形象跃然纸上。整个舞蹈给我的感觉就是难度很高,十分讲究 技巧性,而整个舞蹈又是在几尺高台上完成,十分鼓舞人心。如 在那八仙小桌上,表演者一会儿翻、一会儿转、一会儿伏体、一 会儿挺立,交替跳跃翻滚出现。表演者的舞姿造型接连迭起,最 后小鼓是用倒挂金钩的形态从桌子底下抱起。这组舞蹈情节充分 体现了主人公与鼓的情感之深,不但体现出主人公想以舞蹈动作 技巧来突出人物性格,让它充满了激情,爱生命一样热爱鼓,也 体现出主人公自己与鼓关系已经是合为一体了。醉鼓舞蹈中融人 了很多热闹,激烈。不论是动作上还是表情上,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得那么出色,显示出了 他扎实的舞蹈功底,令人折服。
舞蹈表演者以丰富自身体验为基础,按照心理情感、想象等 因素自觉地支配身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就是概括这种关 系和进展程序的。只有全心地投人到人物形象当中,才能丰富演 员创造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舞蹈表演者的心理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处理对人物的影响时,不但要重视动作,而且要重视决定动作 的内在心理性格与动作不可分开的关系。只有体现出人物内心性 格的动作才是有价值的舞蹈动作;同时,明确了舞蹈人物形象的 表达要求,根据这些表达要求来表演人物形象。“行动或多或少 展出人物没有性格,行动就不能完成”。在演出中,观众是需要 通过从人物形象的动作以及对其动作的评价中认识人物的性格。当然,不是为了表现“性格”的动作,而是在动作中体现和渗透 出人物的性格。舞蹈演员创造角色应追求“在艺术中,有‘性格’ 的作品,才是算是美的”。
舞蹈家的审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在舞蹈作品的意境的来源,是 舞者将自己高度精炼的审美体验到生动的人物和结果的深远意义 的舞蹈。意境是艺术创造,它有助于刻画人物,描写人物的内心 世界,特别是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意境的创造的舞蹈 形象的表现,其潜在的象征意义,有吸引力,更是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让观众深深被感染的地方。
任何一个舞蹈演员除了苦练舞蹈技巧外,还需要积累一定的 文化素养,能够读懂并深人感悟所要表演的角色的性格特征,只 有准确把握好角色的人物性格,才能演好这个角色,让舞剧中的 人物形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凡是有成就、有作为的舞剧演员,都非常注意研究人物的性格。在他们创作的
艺术形象中,没有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演员创造人物就是创 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性格鲜明的舞者,形象必鲜明。由此可见,塑造好舞蹈人物形象,不但需要舞蹈演员具有扎 实的身体素质,还要懂得表现舞蹈形象方法。在创造鲜明的舞蹈 形象同时还需要有深层次思考能力,一个好的作品除了创造独特 的舞蹈形象以外还需要文化素养的积淀。参考文献
浅析《理发》中的人物塑造 篇7
关键词:《理发》,人物塑造,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叙事观点
一、引言
林·拉德纳是美国体育新闻记者、幽默作家。拉德纳的短篇小说刻画了众多逼真的美国生活场景与人物肖像, 为他赢得了文学声誉。拉德纳被称为继乔纳森·斯威夫特以来最一针见血的讽刺作家, 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之后最优秀的幽默作家。拉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理发》被称为是他“最黑暗的”讽刺小说, 他所选择的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巧妙逼真地刻画出自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 一个个来自于真实美国社会的人物形象, 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如今, 许多文学评论家仍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争论不已, 对人物的理解与阐释也众说纷纭, 小说结局所引发的判断也说法不一, 由此可见, 《理发》这部小说的魅力带给了社会及读者极大的影响。本文认为, 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圆形与扁平人物的巧妙塑造, 以及新颖的叙事观点的运用, 拉德纳借用人物“独白”刻画出特定环境下扭曲的人性, 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 加深了读者的思考性。
二、人物塑造技巧
1.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巧妙创造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与圆形两种。福斯特说:“17世纪时,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 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 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 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1]P59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 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心思多样, 面对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情绪与思考逻辑。反之, 扁平人物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 好人就好到底, 坏人就十恶不赦, 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只存有单一思考逻辑、单一想法甚而单一性格。性格固定, 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 在整个小说中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福斯特说, 世上罕有扁平人物, 每个个体都充满了复杂情绪。所以没有完全的邪恶的人, 也没有绝对纯真的人。然而在文学创作中却有“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或“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之说。
《理发》中, 理发师惠特尼、爱搞恶作剧的吉姆虽属扁平人物, 却又不失让读者思考其人性的深度。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 他一出场就被读者那富于情感的眼睛看出来”。[1]P60二是“他们事后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由于他们不受环境影响, 所以始终留在读者心中”。[1]P60拉德纳笔下的这两个人物直至故事结尾, 仍然“执着于”其个性, 未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故事开端, 惠特尼表达对吉姆的崇敬喜爱:“吉姆可不是个人物嘛!”[2]P2在谈论吉姆对茱莉开的恶作剧时, 惠特尼仅以“我觉得他本质还是挺好的, 只是满肚鬼点子”作结论, 直到最终吉姆意外死亡, 他对吉姆的赞许都没有改变。从理发师惠特尼混乱的语言可以判断出惠特尼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 充满了传统俗语的小镇方言和蹩脚的发音使整个故事的叙述成了一个谜, 惠特尼对吉姆这些显而易见的满怀恶意的行为却“视而不见”, 则表现出了小镇畸形的价值观。惠特尼甚至认为他们的小镇因为有了吉姆这样的人物才变得独一无二, 并引以为豪。事实上, 惠特尼对吉姆的残酷的恶作剧的称赞默认, 使他成为吉姆所施恶行的潜在的参与者, 拥有同样的罪恶。
吉姆这一人物的刻画更加清晰明了。整篇故事都是围绕他的恶作剧展开的, 尽管理发师在讲述中极力创造轻松幽默的氛围, 但只会引起读者对吉姆的行为的厌恶和憎恨。于是一个人性卑劣、嫉妒心与占有欲极强, 毫无家庭责任感, 贫穷堕落的“玩笑精”的形象深刻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最终吉姆的“意外死亡”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同情, 反而成为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解放, 与读者的阅读期待产生共鸣。正如福斯特所说:“我们大家都在追求永恒的东西, 即使阅历很深的人也如此, 在一般人看来, 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希望看到经久不衰的、人物始终如一的作品, 以作为逃避现实的寄托, 这就是扁平人物受到青睐的原因。”[1]P60“要取得喜剧性效果时, 扁平人物就大有用场了。一个严肃的或悲剧性的扁平人物是容易惹人厌烦的。”[1]P64这也正是拉德纳的这部小说的审美艺术之所在。
然而, 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出入其间, 两者相互衬托, 可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真相。圆形人物理论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拉德纳并没有将小说的中心人物吉姆塑造成富有多面性的圆形人物, 反之, 他将故事中的侧面人物傻子保罗以一个圆形人物的形象贯穿于故事之中, 并对故事的结局起了关键的作用。保罗“十岁左右时从树上摔下来, 碰到了头, 留下一点后遗症, 一直没治好, 不缺胳膊不少腿, 就是脑袋傻”。[2]P3可保罗并非像小镇上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觉得他完全可以被忽略, 而正是“保罗尽他所能, 掌握了不少情况, 就跑去医生那儿说了这件事 (吉姆如何欺辱茱莉一事) ”。也正是保罗, 大家眼中的傻子, 让吉姆命丧枪口。保罗这样一个圆形人物的塑造, 给人以新奇感, 为小说增添了悬念和震惊的效果。拉德纳的语言表面轻松幽默, 却潜藏着苦涩又令人震惊的主题:对小镇庸俗卑鄙的道德观的谴责与控告。拉德纳在这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 连傻子保罗都比镇上的那些欢呼吉姆的恶作剧的人们更理智和勇敢。
2. 叙事观点
叙事观点是创作小说的基本方法。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 在于对叙事观点, 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3]他认为, 小说家既能以旁观者的身份从外部来刻画人物, 又可以摆出无所不至者的架势从内部区描绘他们;既可以把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而对其余人物的动机不加理会, 又可以采取别的折衷态度处理。
在《理发》中, 拉德纳让美国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作为叙述人, 所有的叙事话语都是理发师的直接引语, 以“独白”的方式表现了人物间潜在的“对话”, 小说还虚拟了一个听故事的人:理发师的顾客, 一个新到小镇的男人, 安排得十分巧妙。拉德纳让理发师作为叙述者, 不仅在人物塑造方面让我们间接了解了作恶者的背景, 而且在表述方面有更深的用意。作者并没有让叙述者的话全都不可靠, 否则读者也无从阅读了。就故事里的基本事件而言, 理发师是倾向于可靠的, 如吉姆如何搞恶作剧, 以及最后如何被保罗杀死, 等等。不可靠的地方在于理发师对吉姆此人与事件的态度和认识。如他对吉姆那些恶作剧行为的欣赏乃至羡慕, 他甚至认为吉姆是个好人, 并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等等。理发师在叙述事件的同时, 其实也是吉姆的同谋, 他与小镇大多数人一样, 愚昧、空虚、闭塞, 道德水平低下。他的观点不仅不代表隐含作者的态度, 反而是其讽刺的对象。他是低于隐含作者与读者期待的不可靠的讲述人。作者始终隐藏在某处, 与叙述者的观点拉开了距离。从读者实际的阅读体验来看, 读者的态度和叙述者的态度往往是有抵触的, 因为我们总是不想和他同流合污, 总是想在善良与邪恶之间作出我们自己的选择。布鲁克斯和沃伦把拉德纳在表述方面的这种手法称之为“一种倒转的、含有讽刺意味的手法”。[4]P205正是借助于这种手法, 作者让读者加以警惕, 对小说里的事件保持距离, 甚至时刻提醒读者不要成为像理发师一样残忍和愚昧的人。
但为了避免一些读者被理发师的叙述所迷惑, 以为理发师说的就是作者的看法和观点, 作者也并非完全失去声音, 而是借斯泰尔医生等人的声音来表达更接近隐含作者的观点。斯泰尔医生是来自其他地方的, 有知识, 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弱者。这样有关医生的叙述就与对吉姆的叙述形成了故事中两个人物间的冲突, 最后正义战胜邪恶, 文明战胜愚昧。然而, 理发师作为叙述人不可能完全正确地描述医生, 一定带有个人的理解和倾向, 于是作者通过叙述者之口把医生的话语直接引进到小说之中。如:“他自个儿说, 他认为, 要把一个人锻炼成一个全面的好医生, 没有什么比到咱们这地方来当普通医生更好了。这就是他来的原因。”显然, 医生的“自个儿说”是一种不同于小镇百姓们的声音。理发师尽管不能理解医生, 但他也讲述了事实, 例如, 医生真心地帮傻子提高智力, 比以前镇上医生高明得多的医术, 等等, 都在为医生建立着某种可信度, 从侧面使医生脱离于小镇的愚昧和残忍, 成为充满正义的人物形象。
布鲁克斯和沃伦也指出, 这篇小说如果采取第三人称的平铺直叙的方法, 或者让叙述者在讲故事时采取与我们完全一样的态度的话, 我们会把那个怪人仅仅认作为一个畜生, 一只虫豸, 而他所作所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但由于这样做过于简单, 我们便会忽略整篇小说的内容。而采取现在这样的方法, 就迫使我们或多或少地对理发师制造的麻烦加以注意, 而当我们这样做时, 也就不知不觉地被更深入地引进了小说。[4]P215
三、结语
拉德纳的短篇小说《理发》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 还是在思想主题上都是非常成功的, 尤其是人物塑造方面, 小说人物形象带给读者的新颖而强烈的冲击使得这部小说至今仍赢得读者的喜爱。拉德纳的声音也是与众不同的, 他富有个性的话语, 以坦诚而直接的方式讲述着我们身边人物的故事, 却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 也不会忘了提醒我们莫犯同样可笑的错误。拉德纳的作品对美国是天才性的贡献, 具有永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花城出版社, 1984.
[2]林.拉德纳著.孙仲旭译.理发[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帕西.路伯克.小说技巧论[M].1921.
[4]布鲁克斯, 沃伦著.冯亦代等译.小说鉴赏版 (第3版)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陌上桑中塑造人物的艺术 篇8
关键词:虚笔;实笔;正面描写;避实就虚;烘云托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22-01
引言:综观全诗,《陌上桑》有如昆仑山腾挪盘曲,有如长城逶迤萦绕,有如黄河百折千回,有如长江天光云影。其成功的艺术手段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巧描写,妙夸张。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刻画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采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描写,写容貌美处处从虚处着笔;写人格美处处从实处落墨。
一、虚笔描绘容貌美
诗中作者独具慧眼,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均从虚处着笔,把罗敷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就这样闪亮登场了。她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一切都是珍贵的、鲜艳的,明丽的、动人的。那么,罗敷的眉目、身体将会是如何的完美?每个读者都在期盼着。
但是,文章对罗敷外貌的正面描写就此打住。至于罗敷长的究竟如何?文中并未做具体刻画,这样避实就虚的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艺术,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罗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堪称一绝。
诗中在对罗敷进行上述正面描写后,引得读者欲罢不能,都急于知道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写罗敷本身,而是笔势一荡,。紧接着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读到此处,很多读者都好哈哈一笑。作者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的神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哈哈一笑吗?不,此处极尽诙谐夸张之笔,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通过夸张描写美的效果,让读者去感受美,进入为罗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不论什么样的人,都倾倒于罗敷的美貌,这就使读者确信不疑地认识到罗敷的美。但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做细节描绘,把罗敷身体美的各个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而是描写美的效果,让我们去感觉美,留下美的印象。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周围的人们都在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我们仿佛自己也在欣赏“行者”,“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产生美的形象。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虽然各有不同,但同样都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假如所以表现的罗敷的美貌比作月的话,作者偏偏不去写月,而把全部的笔墨用来写云,用烘云托有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体现作者的匠心,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运用正面描写却又避实就虚地去刻画人物外貌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写法对后人的创作可说有秉烛照路之功。
二、实笔刻画人格美
罗敷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但她的美并不是仅仅表现在容貌上,她更有着美丽的灵魂,这就是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而甘于劳动生活坚贞自守的精神。在表现这种精神的时候,作者采取了与描写容貌美不同的另一幅笔墨——避实就虚,处处从实处落墨。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的描绘在读者面前,作者既不出面表态,也不用故事中的其他人物表态,而是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去判断罗敷的人格美。
罗敷夸夫这一段用虚构夸张的方式给使君以有力的回击,诗中写道:“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待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鬈鬈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一段纯属虚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在《五渡江》中讲:“天子驾六,诸候驾五。”所以说,罗敷夸夫这一段是针对“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可以看出使君相当于古代的诸候。然而,罗敷的夸夫,从丈夫的威势、高贵和官职的晋升等方面都给使君来了一个下马威,写“夫婿”的官位显赫是为了震慑“使君”,使他不敢胡作非为:写“夫婿”相貌堂堂又足以使“使君”自惭形秽,神气全无。这番话罗敷说的何等巧妙!无一言辞利语,却足以使“使君”胆颤神惊,目瞪口呆,那里还敢再生邪念,动手动脚呢?
【西游记人物塑造】推荐阅读:
《西游记》人物形象考10-08
有关西游记人物歇后语07-30
西游记孙悟空人物特点09-10
西游记人物读后感摘选12-11
西游记中最喜欢的人物12-29
西游记人物读后感心得体会07-05
品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论文12-31
简介西游记07-18
西游记导读免费08-27
西游记谈管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