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共8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1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
心中的秋天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 它季节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0个字,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 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积累好词佳句。
四、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风 筝 2课时 秋天的雨 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课时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10、风
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习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11、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学过程:
一、赏秋色,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秋天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
2、情感交流: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带着喜爱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2)指名多人次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哪里?(4)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5)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了,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朗读后并回答。
(3)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4)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得那样有趣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导: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一盒五彩缤纷的色彩,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
二、交流感悟,发挥想象。
1、感悟、想象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从第三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2)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差点发些香味?(3)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为什么会被香味勾住。
(4)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当时你在果树下,花丛中,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
2、悟、想象第四自然段
(1)教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2)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3)想象,交流,发言。
三、总结感悟。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美丽的秋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12、听听,秋的声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教学流程:
1、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3、引导学生:
(1)听秋声。让学生说说秋天事物的声音,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4.有感情地朗读。
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
5、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6、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进行词语的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对子。
3、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先让学生感知字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2、交流发现。要不拘形式,学生不一定都能完整地把这个设计意图说出来,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应给予肯定,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评价,最后还要把要发现的内容明确完整小结出来,为后面的扩展作准备。
3、词语扩展。这里的扩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课本里提供的几种颜色来进行扩展,看能不能说出更多的表示黄、红、绿、蓝颜色,且含有这个字的词。如,浅黄、黑红、深绿、靛蓝。一是除了这四种颜色外,还可以围绕其他颜色进行词语的扩展和积累。如“紫”、“黑”
二、日积月累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2)、鼓励学生自己编类似的对子。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写一写,如能押韵更好,但不可要求过高。(3)、互相交流自己编的对子,并评一评,看谁编得好。
2、我会填
“我会填”的目的是。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要求补充动词。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每处不只一个正确答案。2.注意积累,填完以后再读一读,进行巩固。3.可以做些扩展,比如可以用竞赛的形式,在本组或本册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找类似的词语说一说,看谁说得多。匆匆地(离开)快活地(唱歌)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三、趣味语文
1、指名让学生朗读,要读准字音。
2、然后自由读,同时展开想象,感受文中美好的景象。
3、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读出速度;再指导背诵。
2、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可分组来进行。
3、从每组选一至两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
4、赛完以后做出评价。
5、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活动。
2、要选那些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
3、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小朋友们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可以放风筝、摘果子、看红叶、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等,这些有趣的事会成为我们永久的回忆,老师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地里摘花生的趣事,相信你们也在发生着一些趣事吧,在你的印象中记得最深、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
二、互相交流
1、让学生整理一下想说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交流方式,安排相互交流。
2、可以同桌互相交流,可以自由组合交流,还可以男女生分组交流,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3、老师巡视,掌握各组的情况,适时给以引导。
4、推选代表,准备到班上交流。
班级交流时,老师应当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示一些要求,好让后续的交流更加高效。
如有可能,还可以选大家感兴趣的或普遍性强的几件事,再一次展开交流,让更多的人来说相对集中的几件事,把事情说得更清楚,让秋天的快乐表达得更充分。
5、在班级交流以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小结收获,指出不足。
第三课时:“秋天的画”习作
教学目标:
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这幅画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画。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大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习作的要求:
1.写之前要先向同学介绍自己所选图画的内容; 2.写的时候要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3.写好后和同桌交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4.展示和欣赏。教学流程:
一、展示画面,介绍画面内容
1、注意引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说清楚。
2、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二、写画面。
注意提醒学生把内容写清楚,把句子写通顺。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三、互相交流修改
完成习作后,引导学生同桌进行交流。可以采用一人读,一人听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同桌细心听,另外自己在读的时候也会觉察到写得不好的地方。交流时,互相提意见,之后根据所提的意见各自进行修改。
四、展示、评价。
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论。学生观看后,各自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图画和习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心中的秋天”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秋韵如诗》。
2.通过学习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主题《秋韵如诗》中的六篇文章, 让学生走进秋, 感受它的饱满;走进秋, 聆听它的语言;走进秋, 触摸它的丰硕;走进秋, 欢呼它的绚烂。知道秋天是个多姿多彩又令人回味的季节, 铭记秋天的深刻。在秋天斑斓的色彩里, 留下快乐的足迹。
3.以学生阅读、积累为核心, 背诵积累关于秋天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以学生阅读、积累为核心, 围绕主题进行课内大量阅读, 背诵积累关于秋天优美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和背诵积累《秋诗五首》中的五首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抛砖引玉
1.承前启后:同学们, 我们刚学完了语文教材第三组的课文, 了解到在我们心中,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秋天给人丰收的快乐。回顾一下, 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主题是《秋韵如诗》, 里面的五篇文章与第三组课文的主题相吻合, 所以我们选择它们作为课外阅读的最好的补充材料。
2.浏览目录:大家看看目录, 语文主题学习第一组教材主题是《秋韵如诗》, 内容包括《留住秋天》、《秋姑姑》、《秋天、秋天 (节选) 》、《秋诗五首》、《赞美秋韵》、《思念家乡》共五篇文章, 你打算怎么阅读?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读书?
3.运用迁移。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 迁移到阅读中去, 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习古诗, 第一步:自读诗句, 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运用查字典、联系实际、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第二步:大声朗读全诗, 图文结合或发挥想象, 把自己当作诗人, 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
二、自主阅读
1.自主阅读:学生自由地朗读或者默读《留住秋天》、《秋姑姑》、《秋天、秋天 (节选) 》、《秋诗五首》、《赞美秋韵》、《思念家乡》。
2.小组合作:请六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朗读六篇课文, 并相互点评。
三、智慧碰撞
1.阅读思考。
(1) 《留住秋天》一文中, “举目远眺”、“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哪些句子是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留住秋天?
(2) 在《秋姑姑》这首诗歌中, 秋姑姑是什么样子呢?秋姑姑还给谁涂抹了什么颜色呢?
(3) 在《秋天、秋天 (节选) 》一文中, 作者写了哪些秋天的美景?为什么他会觉得孤独?
(4) 《秋诗五首》:《初秋行圃》、《宿石邑山中》、《秋词》、《中秋月》、《蜀中九日》这五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秋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仔细读了课文后, 你是怎么理解《赞美秋韵》、《思念家乡》中的诗句的?
2.谈论交流。
3.阅读汇报。
4.教师小结。通过主题《秋韵如诗》中的六篇文章的学习, 我们走进了秋, 感受它的饱满;走进了秋, 聆听它的语言;走进了秋, 触摸它的丰硕;走进了秋, 欢呼它的绚烂。我们还知道秋天是个多姿多彩又令人回味的季节, 而秋天的深刻更让我们铭记在心。在这秋天斑斓的色彩里, 留下我们快乐的足迹。
四、背诵积累
努力把《秋诗五首》:《初秋行圃》、《宿石邑山中》、《秋词》、《中秋月》、《蜀中九日》五首诗练习背诵下来。
五、读书摘抄
把《思念家乡》的五句诗抄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秋韵如诗
秋天———美丽、饱满、丰硕、绚丽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篇4
主备人:杨萍孔子拜师
一、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怎样进行本课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玉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如,“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四、如何理解重点词句?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可以查字典,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以下几个句子对学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帮助,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里,可以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时,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学生读最后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孔子、老子作一下简单评价。
点。
五、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
这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各族风土民情等;民族艺术,有各种门类的戏剧、园林建筑、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如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等,都可以纳入学生了解的范围。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起,充分利用适合学生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
开展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如,查阅图书、图像或音像资料,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搜集或制作实物。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如,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在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老师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18 盘古开天地
一、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如何教学本课生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数量较多,要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对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一分,哪些是已经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哪些是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记住它?交流时,可以把几个字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指导。如,“猛、肢、肌、辽、液”都是形声字,声旁和字的读音有一定关系,是比较容易识记的。“丈、宗”可以通过熟字“仗、踪”或组词的方法来识记,“逐”也可以借助认识的汉字如“家”迁移识记。另外,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倒”,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方法体会三声和四声用法的不同。“血”在课文中读四声,不是三声,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要求写的字,教师要抓住难点进行指导。如,“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写字的指导可以与抄写词语和句子的练习结合起来。
四、如何教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刚开始练习时,可以降低要求,就内容和顺序做一些提示。如,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就容易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让学生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也可以用给画面配音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复述,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还可以建议学生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赵州桥
一、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关于桥的一些知识,如,桥有哪些种?世界上著名的桥有哪些?可以通过文字、邮票或图片来获取这些知识。
2.本课要求认的10个字中,“县”字可以结合学生生活识记,“抵”字可以和“低”“底”进行比较识记,“雕”字可以和“准”“堆”“推”等字比较识记。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识记方法,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或句子,在语言环境中多次复现生字,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本课新学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或组词的方法区分它的不同用法。爪(zhǎo):张牙舞爪;爪(zhuǎ):爪子,鸡爪。
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多,有14个。要抓住难点进行指导,如,“县”字的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左竖相连;“设”字的右上角,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横”字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把其中的“由”写成“田”;“举”字的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且上短下长;“贵”字上面不是“虫”,不要多写一点。这些易错的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参”字下面三撇的占位,“案”字的结构布局,是把字写美观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3.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总览全局的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交流阅读所得。
4.学生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
5.课文写赵州桥的雄伟,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在学生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6.课后练习从三个角度,提示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第一个题目,是读背的题目,提示了朗读课文的情感基调──自豪。建议学生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由学生自主选择想背的部分,可以是某些优美的句子,也可以是某个段落。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希望学生背诵的部分提出来跟学生交流,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值得积累的部分。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背某一个部分,相机引导学生欣赏、品评语言的能力。
第二个题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练习。题目的角度比较新颖,也比较灵活。学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夸赵州桥,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夸赵州桥;可以就课文内容夸赵州桥,也可以把自己从课外了解到的有关赵州桥的知识补充进来;还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情绪体验。第三个题目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题目。有着直接的指向:第三自然段写得很生动,就像把龙写活了一样。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抄写下来,积累在自己的语料库里。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有效问题
1、《孔子拜师》一课,如何进行本课识字教学?
2.《盘古开天地》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3、《赵州桥》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哪些?
4、如何确定《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5
级
三
学
科
语文
章(组)
四
学习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
单元内容
分
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本文精选了一则成语故事、一则民间故事、一个童话故事和一个相声,都反映了人物高超的说话技巧与表达能力,展现了巧妙说话、委婉表达对人际沟通的作用。其中,《一鸣惊人》《灵隐题联》《聪明的牧童》是精读课文,《趣味相声》是略读课文
单元学情
分
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本学期可以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本单元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目标
1.会认44个字,会写3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讲述故事。
3.了解文中人物是如何巧妙、委婉地应对不同情况的,体会其机智、善辨的特点。
4.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增加词汇量。
5.学习用礼貌用语,学会邀请他人,会写一封格式正确、内容清楚地邀请信。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词的读写。
3.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习作
学习时数
12课时
课时分配
课
题
课时
13、《一鸣惊人》
14、《灵隐题联》
15、《聪明的牧童》
16、*《趣味相声》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6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9、小草和大树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简介人物,激发学习兴趣。
从课题入手,感知课文、根据生活常识,请学生交流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
2、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
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理清的大致思路。形成板书: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三、初读感知。
、录音欣赏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4、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6、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
、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9、小草和大树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 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重点难点
抓住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1)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2、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3)
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
(4)
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5)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二、回归整体、感悟成功、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三、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0、轮椅上的霍金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光盘、教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介绍张海迪的故事。
2、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全挑战、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板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交流霍金的资料。
二、观察表达,感悟形象。、展示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抓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
2、对照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语句,进行朗读,理解“标志性形象”的含义,加深对人物战胜疾病的英雄形象的感受。
三、初读感知。
、录音欣赏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4、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2自然段)讲撰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
二(3—7自然段)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
三(8—12自然段)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四、指导写字。
、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
3、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部分作业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0、轮椅上的霍金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重点难点
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光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词语读音。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1、出示材料,比较阅读。
出示配读材料: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出示课文: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2、朗读比较。
3、交流感受。
同样是介绍霍金的科学研究及其业绩,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霍金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三、感受魅力,体会中心。
1、自读课文,了解除了霍金的勇敢顽强以外,课文还介绍了霍金的哪些故事?尝试给故事拟小标题,并讲出理由。参考标题:
(1)不愿被外人打扰。
(2)一颗感恩的心。
2、交流感受,品味这两则故事表现了霍金怎样的品质?
(1)“不愿被外人打扰”主要讲述了霍金不愿意被人顶礼膜拜,安静工作的故事,体现了霍金不贪图虚名、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品质。
(2)“一颗感恩的心”主要讲述了霍金回答记者关于命运的提问的故事,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了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四、总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大意。
重点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光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交流,进入课文、谈话交流:同学们,最近正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录音欣赏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1)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
3、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4、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有两个问题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是最关键的,第一,为什么这本书是男孩子必读的书。
第二,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样两个问题来读。
2、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写字、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光盘、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课文
(一)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了呢?
2、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生活的必需品的呢?
3、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与坚强毅力
(1)一开始鲁滨逊靠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2)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3)后来生活又如何?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
4、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感受呢?
2、理解“名言”
(1)你能说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的呢?
(3)我们的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
3、吴缅在读书过程中就慢慢在心目中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地十四节。
4、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
三、整体联系,理解课题、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的爷爷为什么要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要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吗?这本书女孩子不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促进发展、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
后
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练习三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一部分。
、教学第一部分。
(1)
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
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
根据上一部分。
(2)
让学生思考“好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
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
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
学生自由读散文。
(2)
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
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
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2)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
师生小结
教后记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练习三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3、学写毛笔字。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指导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1)
引导学生读贴
(2)
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3、反馈
(1)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
教师范写。
(3)
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
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
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四题
、审题
(1)
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2)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
的要求
2、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3)
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4)
学生分组练习说。
3、练习
(1)
分组推荐代表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2)
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
(1)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2)
教师点评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
本案例中所教学的《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友好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内心、人物特质呢?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与人物对话,批注式阅读就十分适宜本篇文章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1)初解“好汉”,导入课题。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如行侠仗义、抱打不平、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板书:好汉】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自称好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查理。课题质疑,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文的主要问题。1一开始,查理是个好汉吗?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3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前导读,说说学习方法。请生说。【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那就让我们走进文章去认识认识这个好汉查理吧。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小老师读,齐读。师:你发现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有什么特点?(AABC的词语。)师:你积累过这样的词吗?请生说。师补充【依依不舍、惺惺相惜、津津有味、夸夸其谈】3整体感知。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体会,圈圈点点。△学习第1自然段。查理一开始是好汉吗?师:查理开始也说自己是好汉,是个怎样的好汉?自己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一节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交流。【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镇上的人会怎么叫他呢?那些大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所以查理有没有朋友,只好搞恶作剧自娱自乐。【板书:好汉】这样就可以了吗?(加上“”,是冒牌的好汉。)△品读3———13自然段,学写批注。读悟交流:后来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批注。】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并交流。【教师示范批注】生:“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随意乱拿)。说声:“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你真礼貌)。生:“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心地善良)师:查理喜欢这把刀吗?从哪里看出来。(恋恋不舍)你们有过“恋恋不舍”的经历吗?既然这么喜欢,那就继续玩吧,别管杰西的请求了。但是他这么做了吗? 生:“当然可以。”(爽快,乐意助人)。生: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守信,有爱心,时间长)。师:杰西快乐吗?是谁带给她的?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总结查理的改变(读板书批注)(彬彬有礼、遵守诺言、诚实自信、有爱心的查理)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了。【板书:好汉】我们为查理的改变而高兴,一起再读读13自然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提出问题,品读句子,交流感想,写上批注】。那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找找查理变化的原因。
师相机引导:1杰西怎么称呼查理的?查理听到杰西叫他好汉查理,心里会怎么想?2杰西又是怎么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坏小子查理的?用横线画一画句子写批注。指生朗读杰西的话,想象杰西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内心活动。读读有关杰西的内容,想想是什么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罗伯特先生的夸奖)
(4)交流想法,定义“好汉”。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5)交流经历,凸显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当我们献出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会像查理一样得到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这样的经历。生交流。
三、案例思考
对于像《好汉查理》这种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本案例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感受查理的变化,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从中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写感想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始的导题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教授写批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13自然段,找找查理是好汉的证据(即杰西相信查理的凭据),并写上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升华了情感。最后再回到课题“好汉”,怎么样的人才是好汉。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感悟文章主题。最后作业关注文章分行式写法,让学生自主练习。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 篇8
ji? y? g b n sh? sh? ku? w?
( ) ( ) ( ) ( )
y? s? l g
( ) 式 严( ) 忧( ) ( )舍
j鵱:( )俏 ( )工
二、选择正确的音或字,打上“√”。(4分)
瞥见(pi pi ) 瘦削(xu xi o) 魁梧(w w∏闾╭ ng q n)
(报 抱)歉 羞(愧 槐) 一如(既 即)往 刻骨(铭 明)心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张:A.陈设、铺排;B.商店开业;C.姓;D.量词。
1.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 )
2.我家附近的马家板鸭店开张了。 ( )
3.过年了,家家张灯结彩。 ( )
4.我们讲故事时不要张冠李戴。 ( )
四、用“静”字组词填空,请不要重复使用。(4分)
1.黄昏的森林里一片昏暗,( )极了。
2.小外孙吵闹了一个下午,吃晚饭时终于( )下来。
3.遇事要沉着( ),不要慌张。
4.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 )的湖面上,美不胜收。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兴高( )烈 怒目圆( ) 十指( )心 泰然( )之
流连( )返 ( )之大吉 心( )肉( ) 自( )自( )
六、按要求写句子。(9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精不诚, 。
,天之道也;诚之者, 。
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小红学习努力。小红体育锻炼也很积极。
3.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
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4.这篇文章的词汇和句子都很通顺。(修改病句)
5.我为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缩句:
七、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穷人》一课的作者是 国著名作家 。文中表现了桑娜和渔夫 、 、 的品质。
2.林子里 。 ,听起来像 。(选自《唯一的听众》)
3.屋外 ,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选自《穷人》)
4.读了《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你的感受是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3分)
(一)唯一的听众(节选)(8分)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用横线画出“我”刻苦练琴的句子。(1分)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一句既说明了 ,又说明 。(2分)
3.文中多次写到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2分)
4.生活中有许多善意的谎言,带给了人们莫大的鼓舞和信心,请列举一例。(3分)
(二)捐 诚(15分)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b? y髐 f n shu ( )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姐姐,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在你们国家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一连串的问题把我这个头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从近乎狼狈的窘态中摆脱出来。擦完鞋,我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当我把5加元放到布袋里时,他俩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微笑着大声说:“非常感谢您!”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个路口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老式军装,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勋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深深鞠躬,并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那些老军人们毫不在意人们捐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纪念二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疾军人和烈士遗孀,每年一次。募捐的人相当踊跃,而且zh? x? j ng r醤( ),气氛庄严。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词语。(1分)
2.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②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 ( )
3.文中写了两件事:一是 ;二是 。(2分)
4. 文章最后一句“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只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中的“捧”字换成“递”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2分)
5. “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4分)
九、习作园地。(30分)
【三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12-28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01-08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08-22
三年级上册语文生字组词11-17课(S版三年级备课资料)12-17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06-27
五年级上册语文备课07-22
语文备课一年级上册10-20
一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备课08-13
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11-13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