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评课稿

2024-10-04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评课稿(共3篇)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评课稿 篇1

站在学生的角度听这节课,老师和蔼可亲,一节课轻松愉快,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出的题基本都会做,当堂检测基本都可以独立完成。

站在同行的角度听这节课,老师有亲和力,能与学生零距离进行授课,一节课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学生的当堂检测效果很好。

这便是我听完了曹老师这节课的总体感想,下面再具体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第二次听曹老师的课了,干练、洒脱,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都是比较吸引学生的。这节课一开始曹老师就告诉了同学们她在这节课要评出最优秀的小组、纠错之星什么的,同时,脸上微笑的表情一下子就拉近了一个陌生老师与学生距离,再加上咱们的学生都是表现欲很强的学生,所以一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热情很高,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上黑板,那种激情可能咱的老师达不到。

首先是引课,梯子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梯子斜靠在墙上,便可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熟悉的图形——直角三角形,这样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一点不陌生,当时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我想这个学生回答对了这个问题,可能一节课都比较愉悦,听课的效果肯定比平时好了。

其次是对导学案的预习,放开让学生探索,尽管这是一节旧课,但里面的问题咱学生不一定都能弄懂,在预习的过程中,曹老师在教室各小组间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然后小组展示,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先尽可能在小组内解决,这种“慢”、“耐心”值得我学习。

第三、尽可能让学生“说话”,我记得有一个问题有个学生回答对了,曹老师没有急着评价,而是让别的同学评价。还有一个问题一个同学答对了,老师进行了追问,就是这什么的.问题,曹老师说:“你能告诉大家你做这道题的法定是什么?”“法宝”这两个字对学生来说多么神秘,这个同学很快说出来了自己做题的技巧,但我想,这一“技巧”,在这个学生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别的学生也很羡慕,所以也就有了课堂上更强烈的表现欲,每个同学可能都想把自己的一点成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了。

第四、时刻不忘自己育人的角色,在课堂随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宏亮、坐姿要端正、解题格式要正确等。对老师来说,可能是一句话,但对于学生来说,那就不只是一句话,而可能是影响一辈子的问题了,这个也值得我学习。

课后在与曹老师的交流中,明白他们曾经也有我们刚开始课改时的这样那样的一些困惑,让我觉得有些困惑也很正常,同时,我也对我们的课改有了信心,坚持、坚持,我们最终也会成功的。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评课稿 篇2

关键词 正切 自主探究 转化思想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16-03

“第四届新世纪杯全国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济南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评比活动,并且凭借《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第一节《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的第一课时获得了说课组一等奖的荣誉,特别是本节课的自创“旗杆”引例和“三个层次的探究问题”的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现呈现这节课的教学片断与分析,并引发对概念探究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教学片断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有一个旗杆AB,在地面上旗杆AB的左侧找到一点C,测量出BC的长度为8米,同时测量出∠ACB等于55埃隳芮蟪銎旄薃B的高度么?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一个简单具体的问题情境,拉近了研究的问题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探究一:(1)如图,一把梯子斜靠在墙上。滑动前(图中AB)与滑动后(图中A′B′)的位置的梯子,哪一个更陡些?(2)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如何描述梯子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具体的倾斜程度呢?

探究发现一:倾斜角越大,梯子越陡。

探究二:①在图1中,梯子AB和梯子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

[生1](如图1-1)我们可以把AB向右平移,把两个梯子放在同一个墙上,通过比较倾斜角的大小来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过点E作AB的平行线交于点G,所以∠ABC=∠EGD,那么我们要看这两个梯子谁陡,就是要看∠EGD和∠EFD谁大。因为△ABC≌△EGD,所以GD=BC=2.5m>DF,即点G在DF的延长线上,那么∠EFD是△EGF的外角,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所以∠EFD>∠EGD,即EF更陡。

②在图2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2](如图2-1)和刚才的方法类似,过点F作AB的平行线交于点G,所以∠ABC=∠GFD,而∠EFD>∠GFD,所以梯子EF更陡。

③那么在下图3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又是怎样判断的?

[师]我们观察图3发现两个梯子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都不相同,而且两个梯子的倾斜角度也很接近,要判断哪个梯子更陡就比较困难了。下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们组的解决方法。

[生3] (如图3-1)在AC上截取CG=DE,过点G作GH平行于AB,则△CGH∽△CAB,由相似的性质可求出CH的长,将CH与DF的长度进行比较,就转化到问题一,从而可求。

[师]这位同学巧用相似形,将问题转化为比较水平宽度,非常好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些图中所给的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的规律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4] 我发现在图1中>,所以EF更陡;在图2中>,所以EF更陡; 在图3中>,同样我们验证了EF更陡。所以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值越大,梯子越陡。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发现了规律。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值来比较梯子的倾斜程度。而这种方法也简单易行。

④那么在图4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呢?[生5]因为==2,所以两个梯子一样陡。于是得到: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越陡。

(多媒体演示,梯子上升变陡的动画) 探究发现二: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越陡。

[师]“倾斜角”以及“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值”既然都能用来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那么它们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固定的关系呢?我们继续探究。

探究三:如图,若小明不能顺利测量梯子顶端到墙脚的距离了B1C1,进而无法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他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6]将梯子的长度测量出来,再将梯子下端到墙角的距离测量出来,用勾股定理求出铅直高度,再用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来刻画。[师]这种方法可行,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生7]找一适当的位置,使人的头顶刚好处在梯子上,另一同学测出他的身高及脚到梯子下端的距离,用铅垂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来刻画该梯子的倾斜程度。

[师]这位同学的做法可以么?下面我们把这一问题抽象成几何问题。

提出问题:(1)直角三角形AB1C1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什么关系?(2)和有什么关系?(3)若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8]由图可知,B2C2⊥AC2,B1C1⊥AC1,得B2C2//B1C1,所以Rt△AB1C1∽Rt△AB2C2。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师]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上面的两问还成立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演示B2在梯子上的不同位置时的情况)

[师] B2在变化的过程中,∠A和始终没变,在∠A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B2C2叫∠A的对边,AC2叫∠A的邻边,当∠A确定时,∠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也就是说,这一比值只与∠A有关,而与∠A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探究发现三:当倾斜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理解正切的数学含义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我在引出正切概念这部分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从三个层次逐步阐明了正切的数学含义。探究一:感受倾斜角能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探究二:感受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能刻画梯子倾斜程度,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探究三:感受倾斜角和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的关系,从而建立正切的概念。

在灵活运用,延伸拓展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例题和两个练习,例题不但巩固了正切的定义,而且自然地引入了坡度的概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两个练习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坡度的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意识。

最后通过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引例中提出的问题,做到前后呼应,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二、关于概念探究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本节课经过多次打磨后,我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概念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探究课的问题引入要贴近现实且能突出主题

《课标(2011年版)》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教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因此在引课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有趣的生活中求旗杆高度的问题,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本章知识是在学习了直角三形边之间的关系和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继续,而且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自然的体现了本章的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概念探究课应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是概念学习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思维过程中最复杂的部分,如何把握好这部分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逐层递进的探究活动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本节课设计的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重点内容,突破了难点。同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2)课堂练习不宜过多过难

我在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只有把概念讲清讲透学生充分理解了,课堂上只讲基础题,学生照样会做难题,这样的课就成功了。最终我在灵活运用延伸拓展这个环节只设计了一个例题和两个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直接应用,而把重点放在了经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三个探究活动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效果非常好,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灵活运用的题目也做得得心应手。在后续的习题课中,可以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数学素养差别的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从现在开始》的评课稿 篇3

胡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拓展为主体,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的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由于教师启发、诱导得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胡老师针对新教材,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现代社会与人之间理应相尊重,和谐相处的道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胡老师在上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有礼貌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充分朗读,读后悟情,角色体验。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视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三、知识的落实

上一篇:通信网络下一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