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的翻译赏析

2024-09-24

智囊的翻译赏析(共12篇)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1

智囊的翻译赏析

《智囊》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其全诗文如下:

《智囊》全文:

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

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顽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娴习,怀璞不售,鹑衣彀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菲夫土究而石见,则变也。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穷于变。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泥于井、俘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

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已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左车右免)斗宵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此号。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功竖勋、身荣道泰。

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揖之用,夫亦愈不智矣!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乎,由纸上乎?冯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廖尔。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唯其人唯其事,不唯其事唯其智,虽好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室。譬之谷王,众水同归,岂其择流而受!或无以难,遂书其语于篇首。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之畸人也。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2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始于20世纪70年代, 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涌现出了Vermeer, Manttari和Nord等代表人物。目的论由德国翻译家弗米尔于1978年提出并加以发展, 是功能学派的支柱理论。目的法则、篇内连贯法则、篇际连贯法则又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

ChristianeNord (2001) 的专著TranslatingasA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可以说是该理论流派的集大成者。弗米尔的目的论便包含在内。基于书中所概括总结的目的论以及该书译本《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 王克非主译, 2005) ,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对TEM 8翻译测试试题原文和参考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尝试为TEM 8翻译部分试题的命制、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同时, 也能对学生的备考学习给予方向和指导。

一.目的法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和翻译方法。在Vermeer看来, “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 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 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 并且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通常情况下的“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即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对目标语观众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TEM8常考两大体裁:一是选自报刊杂志的论说文;二是文学作品选段。按照卡塔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论说文属于调控型文本, 重在原文诉求功能的实现;文学作品选段属于表情型文本, 重在原文“美”的再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尽管同一文本会兼具多种功能, 但总有一种功能起到主导作用, 正是文本的主要功能决定相应的翻译方法。故此, 以上对文本的分类是基于其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例如, TEM8 (2007) 汉译英就是典型的文学翻译选段,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06第3期张炜的散文“美生灵”。选段状物状景, 描绘了黄河滩上一幅和谐自然美的美丽图画。可以说, 原文处处透着美, 同样译文也得如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把握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运用译入语中最恰当的表现手段, 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邵志洪, 2008:51) 。参考译文从以下2个方面实现了原文的语言美, 原文的目的。

1.选词美

参考译文运用了splendid, a flock, grazing, throwsa glance, chew, scene, outof sight, atease, luxuriant, nourished, plump, see, snow-white等词汇将羊的悠然自得、肥硕描绘得惟妙惟肖, 同时一片美景也跃然纸上。

2.句法结构美

原文第一句话连着用了两个介词短语表地点状语, 译文顺应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将第二个介词短语调到句后。这样整个译文句子看上去更加平衡, 避免了头重脚轻。值得注意的是译文用了一个句子把原文第四、五、六3个句子糅合在一起。定语从句关系副词where和非谓语leaving的使用使整个句子虽然看上去很长, 却紧凑连贯。同样, 第七句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句式的束缚, 及物动词nourish的使用让译文短小精悍却不失其义。

二.篇内连贯法则

“篇内连贯”就是说接受者应该能够理解译文, 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意义。只有当人们认为接受到的信息相当符合他们的环境, 信息交流才能说是成功的。也就是说, “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陈水平, 何高大, 2009:101) 。

TEM8 (2003) 汉译英原文从一个孩童的角度描写了得病前后的心理落差, 笔调诙谐幽默。若将原文的用词“横行霸道”、“隔离”、“拘禁”、“打入冷宫”、“摒弃”、“为世所遗”直译出来, 译文将很难被接受。译文分别根据语境将之处理为do whatever I like, segregated, confined, wasneglected andbecameveryfrustrated, beingdiscardedbytherest。如此, 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并实现在译入语语境里的交际意义。另外, 汉语原文用了一些四字格短语, 译文按照英语表达习惯传递了原文的交际意义。如把“百花怒放”、“宾客云集”、“笑语四溢”、“大千世界”、“穿插其间”、“喜气洋洋”、“兜上心头”译为aprofusion offlowerswereinfull bloom, acrowdofguests collected, laughterwasheard alloverthere, akaleidoscopicworld, shuttling, full of joy, was thrown into。

还有, 对原文数量词的处理。汉语习惯用数词+量词的形式, 若译文也照此模式, 将不符合译入语的用语习惯, 这样, 就很难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译文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矛盾, 把一幢、一个、一时、一片、一霎时、一阵分别翻译成a, one, in notime, 不译, allofa sudden, a fit of。

三.篇际连贯法则

“篇际连贯”就是强调译文和原文的忠实, 也被称为“忠实法则”。忠实程度受制于译文目的。如果翻译目的要求改变文本的功能, 翻译标准就不再与源语文本保持篇际一致, 而是对目的而言的适当性和合宜性。“在目的论中, 忠实法则仅仅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刘小玲, 2008:58) 。的确, 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对忠实的追求。“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 这根纽带一经切断, 翻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窦岩, 陈华伟, 2008:61) 。像2009年的英语原文是一篇关于环境危机的短文。译文遵照原文的行文习惯, 同时兼顾汉语的表达方式, 运用了很多四字格短语将危机的严重性以及人类面对危机的漠然描绘得惟妙惟肖。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3

原文:

万历戊子,杭郡北门外有居民,年望六而丧妻。二子妇皆美,而事翁皆孝敬。一日忽有老妪立于门,自晨至午,若有期待而不至者。翁出入数次。怜其久立,命二子妇询其故,妇曰:“吾子忤逆,将诉之官,期姐子同往,久候不来,腹且枵矣。”子妇怜而饭之,言论甚相惬,至暮,期者不来,因留之宿,一住旬日。凡子妇操作,悉代其劳,而女工尤精。子妇唯恐其去也,谓妪无夫而子不孝,茕茕无归,力劝翁娶之,翁乃与合。又旬余,妪之子与姐子始寻觅而来,拜跪告罪,妪犹厉詈不已,翁解之,乃留饮。其人即拜翁为继父,喜母有所托也。如此往来三月,一日妪之孙来,请翁一门,云已行聘,妪曰:“子妇来何容易,吾与翁及两郎君来耳。”往则醉而返。又月余,其孙复来请云:“某日毕姻,必求二姆同降。”子妇允其请,且多贷衣饰,盛妆而往,妪子妇出迎,面黄如病者,日将晡,妪子请二姆迎亲,且曰:“乡间风俗若是耳。”妪佯曰:“汝妻虽病,今日称姑矣,何以不自往迎,而烦二位乎?”其子曰:“规模不雅,无以取重。既来此,何惜一往?”妪乃许之,于是妪与病妇及二子妇俱下船去,更余不返,妪子假出觇,孙又继之,皆去矣。(边批:金蝉脱壳计。)及天明,遍觅无踪,访之房主,则云:“五六月前来租房住,不知其故。”翁父子怅怅而归,亲友来取衣饰,倾囊偿之,而二妇家来觅女不得,讼之官,翁与子恨极,因自尽。

文言文翻译: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4

胆智部·杨素

作者:冯梦龙

【原文】

杨素攻陈时,使军士三百人守营。军士惮北军之强,多愿守营。素闻之,即召所留三百人悉斩之,更令简留,无愿留者。又对阵时,先令一二百人赴敌,或不能陷阵而还者,悉斩之。更令二三百人复进,退亦如之。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杨素以是战无不克。

〔评〕素用法似过峻,然以御积惰之兵,非此不能作其气。夫使法严于上,而士知必死,虽置之散地,犹背水矣。

文言文翻译:

隋朝的杨素有一次攻打陈国时,征求三百名自愿留营守卫的士兵。当时隋兵对北军心存畏惧,纷纷要求留营守卫。杨素得知士兵怕战的.心理,就召来自愿留营的三百人,将他们全部处决,然后再下令征求留营者,再也没有人敢留营。到对阵作战时,杨素先派一二百名士兵与敌交战,凡是不能尽力冲锋陷阵苟且生还者,一律予以处死。然后再派二三百人进攻,退败的同样处死。将士目睹杨素的治军之道,无不心存警惧,人人抱必死之心,于是与敌作战,没有不大获全胜的。

评译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5

察智部·孙亮

作者:冯梦龙

原文

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亮问主藏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实不敢与。”黄门不服,左右请付狱推,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里燥,亮曰:“若久在蜜中,当湿透;今里燥,必黄门所为!”于是黄门首服。

文言文翻译:

吴主孙亮一天走出西苑,想吃生梅,于是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发现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是不是有宦官从你这儿拿蜜了?”回答说:“他刚刚来求蜜,不过小人确实没敢给他。”宦官不服,左右的.人便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于是孙亮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面一定是湿透的;现在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刚刚加入的。”宦官于是甘愿服罪。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6

当代女作家谌容的《活着的滋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寥寥数百字,道尽世间百味,引人深思。致力于将中国当代文学介绍给英美国家的著名女翻译家朱虹,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英美国家的读者为中心,将这篇简练的小杂文承载的思想内涵用另一种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翻译的归化策略本身就是为了尽量做到神似,而不拘囿于形似。朱虹的译文着眼点是针对英语语言国家的读者,译文的字字句句都是在努力用另一种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最早将“神似”与“形似”这两个概念引入翻译领域的是茅盾,此后翻译界出现了形似与神似之争(郑庆珠2011)。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常常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评析译文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和自然,是否与原文对等,尤其是能否达到美学最高境界的“神似”。然而,由于“神似”的概念模糊,因而对“神似”的评论也往往比较随机、感性,且常采用印象式的评析,因此,无法对这种效果所产生的原因作出相对理性的、连贯的解释。近十多年来,翻译批评借助文体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等手段,为更精细地理解“神似”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蓬勃兴起,为翻译评论的视角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其中的经验主义认知观、原型范畴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等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为“神似”的理解另辟蹊径。

一、经验主义认知观与翻译

经验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但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与外在实体的对应,而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语言的意义不仅限于语言的内部,而且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识,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王寅2007)。如,对汉语的“脸色”的客观认识为,面部的光彩和色泽,以及隐喻人的面部表情。而现代汉语对“脸色”的认知经验是:一个人的脸色可以反映出喜怒哀乐的情感和精神面貌。汉语中有“察言观色”,就是根据脸色判断别人的好恶,以免得罪别人,从而讨好别人。“脸色”的翻译是否神似,取决于译语能否引发相似的认知经验。译文将“看别人的脸色”译为change of mood,即“脸色”就是mood,已经将“脸色”的精髓译出。英语国家的人们可以根据mood看出一个人的情绪状况,由此得知此人的喜好,但没有讨好别人的类似联想。幸而译文还有一句always trying to please弥补了mood所不能引发的认知经验。

朱虹的译文中对“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同事、为人哥儿们、为人‘喽喽’、为人‘头头’”这句话的处理也充分地引发了英美国家读者的相似体验。她的译文是“as somebody’s son,somebody’s husband,somebody’s father,somebody’s colleague,somebody’s buddy,somebody’s underdog,somebody’s boss”。针对原文中并列的七个由“为”字构成的动宾结构的短语,译文中巧妙地用由somebody构成的七个并列的所有格结构短语来翻译。而对于汉语中的“为”字,她只用了一个同样简单的as来表达。英美国家的读者读到这句话时,能够理解“这是作为各种不同的人生角色”,还能品味到由七个并列的词组构成的语言表达风格。这样翻译,既能做到达意的“神似”效果,又能实现“形似”。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经验也存在差异。林语堂提出“绝对忠实不可能”“艺术文不可译”,从认知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让译文完全引发与原文相同的认知经验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地引发相似的认知经验”。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我们依然至臻完善,力求站在目标语读者的角度斟酌译文的遣词造句,让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氛围中体验相似的情境。

二、家族相似性与翻译

根据维基斯坦的“家族成员相似性原理”,所有的games都是由一个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的(林新华2005)。这种“家族相似性”原理揭示了语义范畴具有原型成员,与原型成员相似性较低的即属于非原型成员。语义范畴的多义词现象并非随意形成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原型发展而成的。

道口烧鸡是由河南省滑县道口镇“义兴张”烧鸡店所制,创于清顺治十八年,是河南省著名特产。其制作过程大致为:将炸好的鸡放在锅里,配上老汤,兑好佐料,先后用武火煮沸,文火慢煮;然后,将鸡捞出,使其骨肉分离,并用支架撑起。道口烧鸡色香味独特,被称为“四绝”。(出自《活着的滋味》)中文的一个“烧”字,有诸多与之概念意义相似的词语,如炖、煮、煨、煎、炸、蒸、焖、烤、熏等。而对应的英语中的cook的家族成员也有stew,boil,braise,fry,steam,roast,toast,bake,cure等,这些成员之间的语义也各有重叠交叉。如boil是煮沸,stew比较接近用文火慢慢煮,braise是用文火煨,但是,一般先用油把食材炒黄,然后用有盖子的容器放少量的水煨。这三个词的意思都是“煮”,其不同体现在煮的细节上。综合道口烧鸡的制作过程和“烧”的家族成员,译文所选用的braise最为贴近道口烧鸡的“烧”。因为道口烧鸡装盘的状态是汤汁较少,接近中国人日常说的红烧,而braise就比stew更接近这里的“烧”。

三、语义场理论与翻译

语义场的研究始于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Trier)。根据语义场理论,所有意义相近的或相关的词构成一个语义场。语言不同,语义场构成也不同。译者如果不了解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场上的差异,在对应词的选择上就会出错。但有时因为译者除了要考虑语义对应外,还要考虑使用频率的问题,这时译者就不得不选用语义对应程度略低一些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重复现象比较常见,有时是强调,有时只是习惯。源文中,第六个人四次说到社会责任感,是汉语的一种习惯,用在这里不是嗦繁琐,只是简单地重复一个词组。但是在英语中,一个并非专有名词的重复是不合乎英语的语言习惯的。译者将几个“社会责任感”分别译为social commitment,civic virtues和public-minded,显而易见,social commitment是语义对应程度最高的词,而后两个词的语义对应程度相对偏低。译者这样处理既避免了重复,又较为贴切地表达出“社会责任感”的语义,不失为好的译作。

《活着的滋味》汉语原文中提到了八个人,也有八个“说”。译者对这八个说的译文处理十分巧妙,先后用了“say(说),chime in(插话),protes(t反对、抗议),step in(介入),expostulate(告诫、规劝),say(说),sum up(总结),is going to say(将会说)”来翻译原文中的“第一个人说,第二个人说……第八个人说”。这八个“说”也是汉语中常见的简单重复,而与“说”语义上最接近的英文单词是say。但是,英语的行文习惯不好重复,促使译者不得不进行再创作。译者根据每个人说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采用了不同的英语词汇。前两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比较消极,译者翻译第二个“说”只用了chime in(插话);第三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前两者相反,译者直接用了protes(t反对、抗议);第四个人的态度又属于消极派,译者用一个略带贬义的step in(介入),也是完全可行的;第五个人在传递正能量,译者用了expostulate(告诫、规劝),也是合情合理的;第六个人的话语很中庸,译者再次用了一个不带感情色彩的say(说);第七个人的话仿佛是总结陈词,译者用sum up(总结)表达,显得十分中肯;至于第八个人,由于没有后文,因此译者用is going to say(将会说),也非常应景。尽管say与“说”在语义上对等程度较高,但从原文的整体内容来看,译者在艺术性再创造的基础上所选用的词汇虽语义对等程度低,却让英语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了不同人在发言时的态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中的经验主义认知观、家族相似性原理与语义场理论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解析译文的艺术性,同时也为译文的“神似”程度提供了一种标准。经验主义认知观强调译文需要引发读者相似的体验,家族相似性原理启示我们对译文的选词需要关注同一家族成员词汇的异同,语义场理论提出语义对等程度高低的概念,使译者在选词过程中多了一份考量。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翻译批评中的“神似”可以细化为:译文所激发读者的阅读想象和认知经验是否与源文所引发的想象和经验相似;是否关注了词的家族相似性;是否选择了语义场中最接近源语的译语。

参考文献

林新华.2005.从“字神”看文学翻译中语义认知和艺术效果[J].中国翻译,(4).

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7

作者:冯梦龙

【原文】

李晟之屯渭桥也,荧惑守岁,久乃退,府中皆贺曰:“荧惑退,国家之利,速用兵者昌。”晟曰:“天子暴露,人臣当力死勤难,安知天道邪?”至是乃曰:“前士大夫劝晟出兵,非敢拒也。且人可用而不可使之知也。夫唯五纬盈缩不常,晟惧复守岁,则吾军不战自屈矣!”皆曰:“非所及也!”

[冯述评]

田单欲以神道疑敌(见《兵智部》),李晟不欲以天道疑军。

文言文翻译:

唐朝人李晟屯兵渭桥时,天象上出现火星冲犯木星,很久才退散开,府中的人都来道贺说:“火星已退,国家的运气要好转了。此时赶紧用兵必能取胜。”李晟说:“天子遇到危险困难,做臣子的.应该尽力去排解保护,哪有时间去管天象的事呢?”又说:“以前士大夫劝我出兵,我不是敢于拒绝。而是因为一般人只可命令他们做事,要使他们了解为何那样做则是不可能的。如果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转不合常理,我自己又怕所谓的火星冲犯木星,那我的军队不必作战就自己屈服了。”众人都说:“我们都没能想到这层道理。”

评译

田单想用神道来迷惑敌人,李晟则不想因天道变化而使士兵心存疑惑。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8

【原文】

王世贞备兵青州,部民雷龄以捕盗横莱、潍间,海道宋购之急而遁,以属世贞。世贞得其处,方欲掩取,而微露其语于王捕尉者,还报又遁矣。世贞阳曰:“置之。”又旬月,而王王世贞尉擒得他盗,世贞知其为龄力也,忽屏左右召王尉诘之:“若奈何匿雷龄?往立阶下闻捕龄者非汝邪?”王惊谢,愿以飞骑取龄自赎。俄龄至,世贞曰:“汝当死,然汝能执所善某某盗来,汝生矣。”而令王尉与俱,果得盗。世贞遂言于宋而宽之。

官校捕七盗,逸其一。盗首妄言逸者姓名,俄缚一人至,称冤。乃令置盗首庭下差远,而呼缚者跽阶上,其足蹑丝履,盗数后窥之。世贞密呼一隶,蒙缚者首,使隶肖之,而易其履以入。盗不知其易也,即指丝履者,世贞大笑曰:“尔乃以吾隶为盗!”即释缚者。

文言文翻译:

明朝王世贞在青州统兵时,当地百姓中有个叫雷龄的盗匪横行莱、潍两州间,姓宋的海道派官军追捕,雷龄见风声很紧,就赶紧逃跑了,姓宋的海道把捉拿雷龄的任务交给王世贞。王世贞打听出雷龄藏匿的住处,正计划偷袭,不小心露了口风让一个王姓捕头知道,结果其密报于雷龄,雷龄又逃逸无踪。王世贞便故意说:“既然他逃走就算了,等下次的机会吧。”过了十多天,王捕头擒获一名盗匪,王世贞知道他是得自雷龄的帮助。一天,王世贞命左右退下后召来王捕头,质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替雷龄通风报信?那天站在台阶下偷听我们谈论缉捕雷龄计划的就是你吧?”王捕头马上认错谢罪,请求率领捕役亲自缉捕雷龄,以赎前罪。不久果然擒住雷龄,王世贞对雷龄说:“按你所犯罪行理应处死,但如果你能替我擒获某盗,将功赎罪我就给你一条生路。”说完命王捕头与他一同前去捕盗,果然顺利擒获,于是王世贞奏请朝廷,请求赦免雷龄。

有一次官府擒获七名盗匪,但仍有一名匪徒在逃。土匪头故意谎报在逃者的姓名,不久,根据土匪头的供述抓来一名人犯,但那人一直喊冤。于是王世贞下令把土匪头带到庭下较远处,而要那名喊冤者跪在府阶上受审,这名喊冤者脚上穿着一双丝鞋,因此土匪头不断地从后面偷窥那名喊冤者。这时王世贞暗中让一名属吏脸上蒙着布罩,并且换上丝鞋,打扮成那名喊冤者的模样,土匪头并不知道人已掉包,仍指称穿丝鞋者即是同伙人,王世贞大笑说:“你居然敢称我的属吏是匪盗,看来你前面所说的全是一派胡言。”说完立即释放那名喊冤者。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9

高等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 高水平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衰惊人地一致。放眼世界, 高水平大学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大学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第一, 在人才培养上, 高水平大学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摇篮。第二, 在科学研究上, 高水平大学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是知识发现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第三, 在社会服务上, 高水平大学与产业之间有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系。第四, 高水平大学还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因此, 可以说, 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动力源”,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依靠力量。

然而, 当下河南省的教育投资、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2013年河南省总人口中, 受过初中以下较低水平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高达76.62%, 位于中部六省第五;受过较高层次的高中和大专及其以上教育人口的比重仅为23.3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7.84%) , 在中部六省中仅比安徽省 (22.69%) 高不到一个百分点。相对于河南省人口大省和经济发展的现状, 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在此背景下, 在河南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就有着重大意义, 显得尤为迫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中原崛起的需要

当前, 河南省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河南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取得良好成绩和面对大好形势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高水平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的依靠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 是全面的建设与崛起。以郑州大学为龙头的河南高等教育体系, 是河南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础, 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是河南省知识发现、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的建设, 河南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就会受到极大限制而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 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宏图就可能落空, 与兄弟省市的差距也很可能越来越大, 这是党和政府不愿看到的, 也是亿万河南人民不答应的。因此,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河南省而言, 要想尽快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 增强建设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尽快创建区域内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

传承并弘扬中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 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此, 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中原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 在中华文化嬗变中处于重要地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指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心环节之一是传承并弘扬优秀中原文化。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 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的教育来实现。没有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的建设, 中原文化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会遇到极大挑战,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不能完成。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建设, 使它们在传承与弘扬中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河南人民争取平等教育权的需要

河南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居全国第17位。2014年全省GDP达到3.49万亿元, 位于全国第五。河南2014年末全省总人口10662万人, 常住人口9436万人, 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相应的, 河南省也是大学的生源大省, 2015年高考生源达77.2万人。但作为人口大省、生源大省的河南,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十分短缺, 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工程”大学, “985工程”大学一所也没有。这对于河南考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来说, 是一件十分不公平的事情。在2015年高考中, 北京6.8万考生,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招生指标是356个;河南考生数达77.2万, 而两校的招生指标却只有236个。总之, 在目前的招生管理体制下, 人口众多、考生众多、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使河南省考生受到不公平待遇。因此, 在河南省建设高水平大学以及特色骨干大学, 是亿万中原父老、数百万学子的迫切渴望, 是河南人民实现平等教育权的迫切需要。

促进河南省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 世界一流大学以先进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优越的教学和科研环境、高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优厚的待遇和福利, 不断地争夺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国内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双一流”计划, 着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如未来5年, 北京将投入50多亿元建13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上海实施高峰高原学科计划, 未来3年将投入36亿元。与他们相比, 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本来处于劣势, 如果不奋起直追, 加快发展, 与他们的差距将有可能被拉得更大。

智囊的翻译赏析 篇10

有三妇人雇驴骑行,一男子执鞭随之。忽少妇欲下驴择便地,呼二妇曰:“缓行俟我。”因倩男子佐之下,即与调谑,若相悦者。已乘驴,曰:“我心痛,不能急行。”男子既不欲强少妇。追二妇又不可得,乃憩道旁。而不知少妇反走久矣,是日三驴皆失。

文言文翻译:

《遣悲怀》的全诗翻译赏析 篇11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这两句是说亡妻韦丛生前的好处——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她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用笔干净,传神写照,活活一个贤妻的形象。

出自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①搜荩箧:荩箧,竹草编的箱子。搜荩箧,翻箱倒柜搜寻。

②泥:软缠。

⑴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嫩时可食。

⑹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参考译文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赏析

这诗约作于公元8(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轮台:北方边境地名,泛指边疆。

夜阑:夜深。

【翻译】

拖着年迈孱弱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原因是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驰骋疆场。夜深了,听着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一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陆游(1125 -1210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已六十八岁高龄。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当时诗人年事已高,又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自然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百年,匆匆而过,回首往事,虽如过眼云烟,但也不免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等等等等,难免纠缠着诗人的思绪,一幕幕活跃在诗人的眼前。

略有一些文学阅历的人可能都知道,陆游是我国宋代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许多爱国诗人一样,虽然在心智上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怎奈朝廷fu败无能,自己只能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当时金人入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也由于主张抗金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同时袭上诗人的心头。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与失落颓废之中,而是奋笔疾书“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正如吉鸿昌雪地所书:“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国家尚且如此,个人那点不快还值得一提吗!?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僵卧孤村不自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拖着疲惫多病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他想的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在忧国忧民,在想着要亲自为国家守卫边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报国之志,跃然纸上。

从诗人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报国豪情是矢志不移的,应该说是伴随了陆游的一生,眼下国家飘零,山河破碎,自己又年迈多病,只能带着 “卧听风吹雨” 的无奈进入梦乡,在梦中实现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收复失落的山河。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

上一篇:公司原辅材料进厂采购验证管理制度下一篇:网络文明传播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