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

2024-09-07

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精选10篇)

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 篇1

门卫制度及职责

一、负责大门的守卫值班工作,维护稳定,严防闲散人员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

二、门卫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按照规定查验出入人员证件和外出车辆、物品的检查,做好人员和车辆登记工作,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三、上班期间严禁长时间“坐岗”,有人员或车辆进出门口时,必须站起来主动询问、检查、登记,禁止坐在门房内不闻不问,一动不动任由其进出。

四、门口严禁乱停、乱放一切车辆,保证门口交通通畅有序。

五、必须提高警惕,坚守岗位,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准在门房内喝酒、打牌、吃零售,不准无关人员在门房内闲谈逗留。

六、必须保持大门内、外及地下室的清洁卫生,室内物品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整齐有序的摆放。

七、必须按规定交接班,并且履行交接手续。(包括设备的运行,物品的数量,各种当班记录以及当班有必要传达和提醒下班注意的事项)

八、按时上下班,做到有事先请假,待批准后方可离岗,不能迟到、早退。值夜班不得睡觉。

九、负责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十、违反以上规定,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处罚。

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 篇2

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在于:它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它直接代表股东利益负责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事务, 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 从而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同时审计委员会还参与指导、监督企业的内部审计行为。为符合此本原性质, 审计委员会应由具有会计、财务和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 具独立于经理人的人员组成, 直接对股东负责。经理人生产和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消除经营者和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必然要求, 但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须安排由对股东负责的审计委员会组织注册会计师审计事务的开展和指导、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因此,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 核心是监督经理人为主的管理层。

(一)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职责的规定

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 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 并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具有如下职责: (1) 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2) 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 (3) 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4) 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5) 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概括而言,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监督、评价、沟通, 其中以监督职责为核心。

(二) 基于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对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构建

依据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现状, 对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的职责体系构建如下:

如表所示: (1) 审计委员会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经理人所做的财务报告的质量, 因此把监控财务报告的质量和监督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同时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2) 把审计委员会的评价和沟通职责作为次要职责, 是主要职责的补充, 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增加报告职责, 就审计委员会执行监督、评价、沟通职责后发现的问题或建议汇总成报告, 提交给董事会、监事会或股东大会, 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反馈和解决。

(三) 审计委员会职责发展的新特点

1. 强调审计委员会对非审计服务的监督和批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提供诸如复核、鉴证等非审计业务的服务越来越多, 强调审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非审计服务进行监督和批准已成为各国制定审计委员会规则的突出特点。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 所有的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必须经过审计委员会的批准, 任何未经审计委员会批准的非审计服务均须在定期报告中向投资者披露。美国证监会 (SEC) 的最终准则要求所有许可范围内的非审计服务以及证券法律要求的审计、复核及鉴证业务均须得到审计委员会的事先批准, 而审计委员会也必须建立详细的批准政策和批准程序。

2. 提倡审计委员会与各方的全方位沟通。

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决定了沟通作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 审计委员会才能处理好与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风险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才能履行好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如欧盟“欧洲现代公司法管制框架”的最终报告规定:每个季度至少与外部审计师会晤一次, 每年至少有一次会晤是管理当局不在场的情况下举行;从注册会计师处接受致管理当局函, 并考虑信函内容是否应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与负责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人员进行定期会晤。

二、审计委员会的法律责任—基于美国法律相关规定的探讨

(一) 审计委员会可能承担的法律风险和责任

1. 注意义务与“商业判断”规则

审计委员会成员注意义务是从英美法系普通判决中引申出来的法律原则, 它是指审计委员会成员在管理公司事务过程中须持有普通人在类似情况下的善意和谨慎。西方国家公司法对注意义务的规定都具有相对的弹性, 并规定了审计委员会成员对判断上的错误免责的情形 (如受到“商业规则”的保护) , 而忠实义务由于取决于其个人的品德、操守, 在涉及忠实义务时, 不存在责任豁免的情形。与西方国家的公司立法比较, 我国现行《公司法》对于审计委员会成员乃至其他董事注意义务的规定几乎空白, (1) 美国法律对审计委员会成员注意义务的规定值得我国借鉴。

审计委员会成员注意义务应遵循一定的标准:第一, 谨慎行事标准。美国通常被引用的有关谨慎行事的标准规定于1984年5月标准公司法6第8.30条, 即 (审计委员会成员) 履行义务时必须 (1) 怀有善意; (2) 要像一个正常的谨慎之人在类似处境下应有的谨慎那样去履行义务; (3) 以他合理地认为符合公司最大利益的方式。第二, 时间和关注标准。首先, 时间和关注标准表现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在监督公司事务时为避免承担责任应投入必要的时间, 否则, 应就其未关注公司事务而产生的未履行义务或严重忽略而承担责任。其次, 时间和关注标准还表现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在监督公司事务时为避免承担责任而对公司事务所予以必要的关注。最后, 依赖标准。审计委员会成员注意义务的履行与否往往与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经营管理层等的建议紧密联系在一起, 确定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赖这些人员对于判断其是否履行注意义务往往至关重要。

但是, 商业环境千差万别, 上述定义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一来就使审计委员会成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无法确定自己行为是否符合董事义务, 势必造成在处理事务时过分小心, 瞻前顾后, 审计委员会成员处于对责任的过分担心之中, 不利于审计委员会的运行。为解决这一矛盾, 美国判例法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董事免责的标准, 即审计委员会在从事其在报告中披露的活动时, 只要符合规定的要件, 审计委员会的决定就能获得“商业判断”规则 (2) 的保护。该规则规定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没有放弃职守或在决策时尽到了谨慎义务时, 则可免除责任。“商业判断”规则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审计委员会承担的法律风险。

2. 更高的注意义务标准

根据修改后的美国公司示范法, 董事的注意义务包括:以善意行事, 董事合理的认为是为公司的最大利益服务, 而监督义务的行使则“需要尽到一个处于类似位置的人在类似的情况下认为是合理适当的关注”。在实践中, 法院对审计委员会成员较之其他董事施加了更高的注意义务, 这就意味着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承担了更高的法律风险。如, 在许多案例中, 由于审计委员会报告中所涉及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业惯例, 若审计委员会成员没有从事该行为, 则要承担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另外法院将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其他独立董事进行了区别对待, 他们认为与其他独立董事相比审计委员会成员具有“内部人信息”, 故应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总之, 法院认为由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内部人地位”, 就需要与内部管理层承担同样的法律责任, 审计委员会成员由于其职责所需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和对审计报告的审阅, 使其具有“内部人信息”, 进而导致其承担比其他独立董事更高的法律风险。

(二) 构建减轻审计委员会法律责任的保护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 审计委员会成员即使在“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下仍承担着更高的风险和法律责任, 加之审计委员会成员时间与专业所限, 其监督功能的发挥在现实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勤勉尽职后仍不能避免公司虚假或误导信息的发布, 如何保护善意当事人免于承担过苛的法律责任, 避免审计委员会的萎缩, 有效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责成为审计委员会制度建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减轻审计委员会成员所承担法律责任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 审计委员会可以与公司缔结董事责任免除合同, 即由审计委员会成员违反注意义务造成民事诉讼由公司为其承担赔偿责任。第二, 在公司章程中减轻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责任。美国的一些州允许公司在公司章程中制定董事责任减轻条款, 从而减轻审计委员会成员因违反注意义务而承担的赔偿责任。第三, 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可以要求公司预先支付诉讼费用和其他开支。但是否予以垫付却完全由公司自主决定。最后, 审计委员会责任保险。公司可为其审计委员会成员提供责任保险。这是最有效的方式。由于审计委员会成员责任保险不受公司偿付能力的限制, 因而是一种更为可靠的保护。

综上所述, 免责合同、立法限制、预先支付和审计委员会责任保险是四种最常采用的减轻审计委员会成员法律责任的方式。但是, 构建减轻审计委员会成员法律责任的保护机制并不是让审计委员会成员逃避责任甚至免除法律的追究, 这些机制建构的目的是使相比其他董事要提供更多的职责和承担更多法律风险责任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来说, 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为其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和保证财务报告公允可靠奠定合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阿瑟.H.比尔.审计委员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104-113.

[2]乔春华.审计委员会权限初探.中国审计.2004, (12) .

[3]杨继.公司董事“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辩.比较法研究.2003, (3) .

[4]胡晓珂.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中对董事注意义务规则的完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 (4) .

[5]杜枢.美国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规制:商业判断规则的运用.商业研究.2003, (4) .

[6]王光远, 刘秋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国际变革.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 (9) .

[7]曾小青.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厦门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论文.

[8]桂芳.基于公司治理需求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问题研究.湖南大学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

论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及替代措施 篇3

关键词:公司法;司法解散;替代措施

现行《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二》”)已经规定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但该制度立法模糊、司法适用混乱,其制度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所以,在学界完善司法解散制度的同时,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寻求司法解散的替代措施,从而以更多更好的司法手段解决纠纷。

一、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在立法、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认定构成司法解散、判令公司解散,要符合两个构成要件,即实质要件及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是指《公司法》第182条规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形式要件是指《公司法解释二》第一条规定的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是公司经营管理困难,陷入僵局的典型表现形态。

上述规定看似严谨,但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诸多问题,甚至造成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况。首先,就实质要件来说,如何理解“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是经营困难还是管理困难,由此产生了“经营困难说”、“管理困难说”、“并存说”。如何理解“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有观点认为,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仅指股东的实际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还有观点认为,还包括预期利益、股东公益权等非直接经济利益。其次,判令公司解散,是否要满足实质要件及形式要件,如仅满足形式要件不满足实质要件的情况,是否可以判令公司解散,同样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学界对司法解散制度的争论、法官对个案认定不一,造成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立法不严谨、司法混乱的尴尬局面。对于司法解散制度的各方觀点及理由,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将围绕为何需要替代措施及如何构建替代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二、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内在缺陷

除上述我国立法、司法存在的问题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本身存在其内在缺陷,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公司司法解散的成本过高。对于多数陷入僵局的公司而言,虽然其内部决策或管理失灵,但其生产经营的利润往往能够维持生存,甚至能够盈利给股东分红,并没有到需要破产解散的地步。仅因陷入僵局即解散公司,公司设立的成本会被浪费,公司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物质、非物质的财富,都将付之东流。而公司员工也将面临失业。对于对部分不愿公司解散的股东而言,减少了投资收益的机会。对于债权人而言,公司因破产清算将对大大贬值,债权人将面临不能实现债权的风险。

第二,有时会有失公允。若股东具有无限制的请求公司解散的权利, 那些故意搞破坏的股东将很可能有可乘之机,其后果是,公司的存废将极其随意和不稳定。同时,这种强制解散有可能会不公正的有有利于一派股东而损害另一派股东的利益。

三、公司司法解散的替代措施

其实,根据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判决公司解散,还应满足一消极要件,即《公司法》第182条规定的“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这一规定说明,只有股东穷尽其他救济手段,仍不能解决公司僵局局面、停止损害股东利益的时候,才可以判令公司解散。所以,在公司司法解散诉讼中,如有其他司法手段可以解决公司僵局时,应优先适用其他措施,应遵循“非解散措施优先”的原则,而谨慎适用强制公司解散制度。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司法实践可以建立以下替代措施:

1.股份强制回购

在公司司法解散诉讼中,法院可以参照《公司法》中关于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的规定,强制公司或其他股东购买请求解散公司的股东的股权,使其退出公司,以达到化解公司矛盾、打破僵局状态的目的。

2.任命临时董事

在公司经营管理僵局时,尤其是在董事长期冲突时,法院可以任命一名临时董事,打破董事会决议时双方的僵局状态。临时董事应在董事会中处于中立地位,他也是董事会的成员,同样行使董事职权。但临时董事还应促进僵持双方在董事会中的交流,寻找办法解决公司僵持局面,直至僵局状态解除。

3.判决公司分立

利用公司分立制度,可以使僵持各方分开经营,有效解决经营管理失灵的问题,同时能够保有公司生产创造的生机活力。在公司僵局时,公司可能不能达成分立决议,此时,法院可以判决强制公司分立。法院判决强制公司分立,争议各方应履行公司分立程序,保护债权人权利,法院还应对公司分立后的资产转移等事项作出裁决,以彻底解决各方矛盾。

在公司司法解散案件中,应具体分析公司僵局的类型、各公司的不同情况、解散请求是否合理、其他股东是否愿意保持公司经营、利用上述替代措施各方能否接受、强制解散的必要性等等,法院应综合考量,以适度干预、非解散措施优先为原则,利用适当的方式,努力保持公司人格使其能够继续创造价值的同时,将纠纷化解。

参考文献:

[1]彭小娜,袁辉根.《公司司法解散之认定标准分析》.法律适用,2010(2).

[2]龚鹏程.《论公司司法解散—对修订后公司法相关内容的思考》.法学研究,2006(5).

[3]刘宗根,蔡江英.《对公司司法解散清算制度的法律思考》.法律适用,2007(2).

作者简介:

门卫岗位职责及工作管理制度 篇4

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员工和来访人员,接待要热情主动,时刻维护公司利益和形象,对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对待每个人、每项事。

一、时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无故离岗、脱岗、空岗。

二、来访客人必须登记备案,送货客户入门记录,出门查验收货单并检查车辆是否夹带本公司产品及配件等,有问题立即扣留并报告厂办室处理,正常的放行。

三、外出员工要把出厂时间、原因、返回时间一一登记清楚。正在上班人员必须有本部门主管领导签字方可放行。

四、儿童及闲杂人员不得随意放行入厂,更不可入生产区,车辆要在规定区域停放,不得乱停乱放。

五、成品出厂要收取出门证,并查验所装数量与出库单是否相符,保存好出门证以备后用。

六、晚上不得随便放员工出厂门。

七、负责打扫厂院、大门前的卫生,负责厕所卫生及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

公司门卫岗位职责 篇5

为保障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对生产工厂、经营重地,设立门卫值班,特制定本岗位职责。

1.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项。值班员工在值班时间内,擅离职守应给予记大过处分,因情节严重造成损失者,从重论处。

2.维护好室内秩序,做到整洁卫生。无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值班室。

3.门卫应按照规定时间在指定场所连续执行任务,不得中途停歇或随意外出,并须在本公司或工厂内所指定的地方食宿。

4.门卫负责本公司邮件的派发与签收。

5.服勤中应时刻提高警觉,遇有重大灾变时,更应临危不乱,果断敏捷,作适当之处置,并立即报告上级。

6.服勤中应严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或酗酒、闲聊、阅读书报、睡觉等失职情事。

7.应熟记厂内各处之水、电、燃料、开关、门锁及消防器材放置地点,以免临急慌乱,对重要路口电灯、门窗、篱墙等有缺损时,应即建议厂务单位处理。

8.应管制入厂人、物、车辆,对未办妥入厂手续者,一概不准入厂,并绝对禁止携(夹)带违禁品入厂,除工厂需料外对危险或易燃品应严拒携入。

9.门卫仔细盘查欲进入办公场所的可疑人员,将其劝退或找厂部相关人员协助处理。

10.外来员工找本公司人员均须验明身份,通过来访人员登记表进行登记,通知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安排才可入厂。外来员工离开时,填写离开时间。

11.车辆管制:

11.1本厂各型车辆(汽车、厂部摩托车、员工自配车辆)出厂可自行放行。11.2私人车辆入厂如果是找老板,需要通知办公室人员或通知老板方可进入。11.3私人车辆如果是找厂部员工需要登记和通报行政人员方可进出。

12.门卫平时应谨言慎行,执行职务时态度和蔼严正,不亢不卑;应绝对服从上级命令,切实执行任务。

办公室电话:

公司大门门卫岗位职责 篇6

一、严格执行门卫管理制度

1、公司大门门卫二十四小时值班,按时开关大门,早晨6:30开门,晚上10:00关门。

2、负责公司财产安全,每天巡视,查找安全隐患,并负责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3、坚持原则、尽职尽责,文明待客,严格出入,着装整洁、举止端庄。

二、对公司员工出入考勤

1、负责员工非正常出入(迟到、早退)登记,每周六将记录本送公司管理部审核。

2、上班时间员工凭出门证出厂,并作好出门事由,签发人等情况记录,每月25日汇总后送公司管理部审查。

三、外来人员、车辆的管理

1、外来人员、车辆征求同意入厂后,应办理登记手续方可入厂。总经理陪同的客人及执行公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除外。

2、外来人员、车辆若进入车间或库房,出厂时,门卫室人员必须打开车门进行检查,必要时可要求打开后备箱检查。

3、小商、小贩非公司管理部预约者,不得进入公司内。

4、严格执行会客制度,会客在门卫室进行,确须到办公楼须经接待部门或公司管理部同意。

5、外来人员不得未经许可或陪同直接进入车间、仓库等重地。

四、物资出入管理

1、公司采购回厂的物质不需登记;外来人员、车辆载物入厂应登记。

2、物资出门必须凭加盖“物资出库章”的“产品(物资)销售提货单”,空分或大贮槽必须有装箱清单方可出厂。产品(物资)出厂时,必须有检验签字,门卫应进行核实、检查、方可出厂。

3、经公司管理部同意的对外协作加工物资,凭对外协作加工单出厂。

4、公司员工不得带公物出厂,特殊情况,经公司管理部批准后方可出厂。

五、车间照明灯具管理

1、车间下午加班后,由车间加班(值班)人员根据生产需要开灯。

2、车间加班人员下班后,门卫人员应进行车间灯具检查,检查后每跨仅开一组灯(5只),并关好车间大门,若车间无加班人员,由门卫人员在天黑时开灯(每跨开一组灯)。

3、每天早上4:00—5:00点,门卫人员检查车间并将车间灯全部关闭。

六、防火防盗

1、每天对公司内安全,消防情况检查,消除隐患。

2、公共照明设施齐全,随时检查,保证正常使用。

3、公司办公室、车间、仓库所有门窗开关时仔细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七、其他

1、服从公司管理部派遣,及时办理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八、处罚

1、凡人员未按规定出厂,每人每次罚款5~10元。未按规定登记、入厂者每天每次罚款10-20元;未按规定开关车间灯具者每天每次罚款10—20元。

2、若物资无手续或手续不齐出厂,罚款20~50元;连续三次作下岗处理直至辞退。

3、若被盗根据其损失酌情1~20%赔偿,最低不少于50元。

4、若全年未发生被盗等事故,发放安全奖予以奖励。

公司管理部

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 篇7

工资是员工的谋生手段, 更是员工的价值体现, 是指公司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和股权等。因此, 工资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等等。

1) 公司工资制度对内缺乏公平感, 对外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司的收入分配制度还是实行计划指令和政策调节, 工资的分配主要依据行政级别、职称、工龄、学历等, 没有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及员工对实现公司目标和任务的贡献。这种制度难以体现水平高低、干好干坏、干多干少的区别, 其结果只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亟待从观念上更新和制度改革。

2) 工资和岗位的晋升完全和时间挂钩, 普遍做法是按工龄长短划分等级结构工资、岗位技能工资, 绩效和职位没有建立科学的联系。工人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晋升初、中、高级技术等级并相应晋升工资档次, 而一些管理岗位上的员工却没有此等晋升机会。相同级别的员工大都是基本相同的工资, 论资排辈等, 员工滋生了不满情绪与惰性。

3) 员工发展的渠道不畅, 机会较少。员工的工作大都不具有挑战性, 公司除了部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外, 其他员工一般从事较为机械性的工作, 往往很乏味;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公司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 (主要是培训等) 不足。

二、实施有效工资制度和管理的对策

(一) 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工资管理理念

比尔·盖茨曾说过, “微软公司最大的财富就是公司的员工”。谁能更有效地发挥公司员工的力量, 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要想使工资制度发挥更大效果, 首先要对员工多样化的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突出低工资群体的奖金作用、中高收入群体的鼓励意识、体力劳动群体的劳保及津贴意识。要为员工提供融洽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培训机会, 实施公平合理的晋升、奖惩制度, 充分满足员工“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 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二) 建立健全科学的工资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工资管理体系是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吸引、保留和激励有才干的员工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各项目标。在进行工资调整时, 应当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业绩评价体系、任职资格体系和岗位工资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实施工资调整。

1. 建立科学的职位体系

一般采用“要素计点法”, 通过科学测评和准确衡量, 评价职位的价值“分数”, 作为职级与薪级的主要依据;同时设置正常的工资晋升机制, 使员工的整体工资水平随着本地区物价水平或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公司利润的增加而增长。由于在相同岗位上工作的员工对公司所做出的贡献不同, 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并且对那些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员工, 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予以晋升工资或目标管理奖励, 使员工对工资晋升或工资收入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强化工资的激励效应。

2. 科学设定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

一般浮动工资的比例在30%至70%为宜。职位层级越高, 浮动工资比例越高。对基层员工, 是以任务为导向, 浮动部分相对较少。采用“职级-薪级”的矩阵式工资体系, 根据责任与贡献的层级, 给出员工晋升的双通道。

3.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并与工资挂钩

如高管层可探索实施年薪制, 年度考核;其他管理人员实施季度考核;研发人员的奖励和研发项目完成情况直接挂钩;生产工人采用项目制或计件奖励的办法。

(三) 科学合理运用工资激励艺术

工资总额相同, 支付方式不同, 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要想使工资既具有最佳的激励效果, 又有利于员工队伍稳定, 就要使用一些技巧。

1) 设计适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 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福利项目设计得好, 不仅能给员工带来方便, 解除一些后顾之忧, 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 同时也在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声望。

2) 注意工资支付技巧。现在, 公司出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开始注重发掘工资的激励功能, 从年、月到周、日、小时, 工资的计算单位越具体、越小, 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的统计越精确, 有利于公司节省成本。

3) 完善奖励机制。奖励是公司鼓励员工进步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员工奖励应对具有典型性和先进性的人或事及时进行适度奖励, 做到以奖为主, 奖罚结合, 充分发挥引导、鼓舞员工的作用。适当缩短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不定期激励的及时性。

4) 重视对团队的奖励。一项工作的完成通常是许多人共同协作的结果, 各人的工作业绩和努力程度有时是很难精确衡量的, 所以有必要重视和建立基于团队的奖励而非个人的奖励机制。对于团队完成的每一个项目, 公司都依据团队成员的贡献大小, 给予团队奖励, 或为团队成员普遍加薪, 从而实现激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才能, 协调工作, 提高团队绩效的目的。

(四) 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

科学的绩效管理能使公司进入“高工资、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环。目前, 绝大多数中央公司已经建立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业绩考核体系, 有效实现了责任和压力的层层传递。如中国电信集团、中建总公司等尝试采用经济增加值 (EVA) 方法对下属公司进行考核与奖惩, 宝钢集团等则积极尝试把业绩考核与期权激励相衔接, 探索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都收到了积极效果。

(五) 适度引入市场分配机制, 使劳动力价格与市场接轨

适度打破行政级别、职称、技术等级工资终身制, 按照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等实行分配的工资制度, 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将报酬与贡献挂钩, 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工资分配与风险、责任相一致, 与劳动成果和经营业绩挂钩, 同时兼顾公司效益, 确立高效益高工资、低效益低工资的分配观念。

三、结论

工资管理, 既需要科学管理, 又需要艺术管理。合理而完善的工资薪酬制度, 是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市政建设公司只有根据自身的战略和文化, 不断创新和完善工资制度, 才能充分体现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是为公司战略目标服务的工具和手段的功能, 最终实现公司效益和员工工资收入水平的和谐增长。

摘要:工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合理有效的工资制度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更能促使员工努力实现公司目标, 提高公司效益。因此, 工资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等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工资管理,对策,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坤编著.薪酬管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余泽忠主编.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 篇8

摘要:信息隔离墙制度是指证券公司为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作为证券公司一项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在防范内幕交易、管理利益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不断完善。

关键词:证券;信息;隔离墙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5-0072-005

所谓信息隔离墙制度,是指证券公司为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证券公司通过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能够对内幕交易、利益冲突等行为进行有效防范和管理。自1968年著名的美林案后,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逐渐被熟知并被业内所接受,并至今作为证券业的国际难题被证券从业人员所关注。在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业务协同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做好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笔者不揣浅薄,试图对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以期厘清创新发展与信息隔离的关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路径。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立法体系现状

2010年以前,我国并未就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有关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规定分散于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2010 年中期,深圳证监局和上海证监局双双发布了《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上海辖区证券公司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指导意见》,上述《指导意见》首次将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加以规定。 2010 年 12 月 2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发布了行业自律性规范《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该《指引》是目前各证券公司建设信息隔离墙最重要的依据。至此,我国证券公司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按照其效力高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其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一百三十六条。《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范公司与客户之间、不同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证券公司必须将其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分开办理,不得混合操作。” [1]

二是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效力仅次于法律的行政法规,国务院通过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信息隔离墙制度也有相关表述。《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有下列行为:……(四)在证券自营账户与证券资产管理账户之间或者不同的证券资产管理账户之间进行交易,且无充分证据证明已依法实现有效隔离”。

三是中国证监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制定和颁布的若干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有关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规定。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主要业务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健全隔离墙制度,确保经纪、自营、受托投资管理、投资银行、研究咨询等业务相对独立;电脑部门、财务部门、监督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人员不得相互兼任,资金清算人员不得由电脑部门人员和交易部门人员兼任。”此外,还有《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发行主承销业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上海辖区证券公司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指导意见》等。

四是行业自律性规范。中国证券业协会是我国证券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制定和颁布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是一部针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专门规范。该《指引》的出台,对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性意义。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关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原则性、概括性规定不同,《指引》首次对信息隔离墙制度和敏感信息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其不仅包含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的一般规定,而且包含对证券公司各类具体业务信息隔离墙的规定,并且明确了证券公司应当对工作人员的证券投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控。

(二)制度建设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我国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至全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颁布之后的几年内,各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遍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信息隔离墙管理制度并配备了专职人员。目前,各证券公司普遍能够根据《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信息隔离墙管理办法。同时,在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一些公司也制定了各项业务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在合规管理部门,各证券公司或多或少都会配置专职人员,履行信息隔离墙相关的日常监控和管理职能。

二是采取了多样化的保密措施。据笔者了解,目前各证券公司针对敏感信息都会采取各种保密措施,防止敏感信息的不当泄露或利用。保密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主要包括签署保密协议,文档分级保密,电子邮件监控、电话录音、即时通讯信息监测、关键岗位人员手机集中保管、人工检查等。

三是普遍建立了跨墙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跨墙管理制度,对跨墙、回墙需要履行的审批程序、跨墙监控以及跨墙人员的义务进行规范。跨墙人员主要为墙内人员、墙上人员和跨部门调动人员。对跨墙人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提示合规义务、要求签署保密文件、留痕并保管工作记录、审查发布在跨墙期间的研究报告、持续跟踪跨墙结束后跨墙人员的业务活动等。endprint

四是普遍设置了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出入单范围也呈扩大状态。目前,除了仅具有单一经纪业务或者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各证券公司普遍建立了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在出入单的范围上,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仅限于投资银行业务涉及的证券或者公司。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不仅将投资银行业务涉及的证券或者公司列为出入单范围,还将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等涉及的证券或者公司列为出入单范围,进一步扩大了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的覆盖范围,增加了其功效。[2]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存在的问题

笔者看来,在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证券法》对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全面

首先,目前我国《证券法》中只有第一百三十六条涉及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实际上只阐述了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一方面的功能,即防范利益冲突,并未体现出其防范内幕交易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在具体要求上,《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只强调证券公司不得将具有利益冲突的业务进行混合操作,即应当将其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分开经营和管理,但并未指出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其他核心内容,如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信息隔离墙制度不仅仅是对分业操作的要求。[3]

其次,《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限定的需要分业操作的业务范围仅包括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在证券公司各类业务资格牌照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一规定已经过时,不能适应目前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

(二)《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的规定不够细化

据笔者了解,目前各证券公司对《指引》中相关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指引》中关于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的出入单时点为例,在实践中,有的证券公司对出入单时点从严进行把握,以“实际获知项目敏感信息”或者“敏感信息公开”时点为标准;但也有证券公司出于自身便利等因素考虑,则采取较为宽松的标准。这种各证券公司对标准执行不一的状况可能会导致监管套利现象,并且可能引起整个行业都倾向于采取宽松的标准,使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制度达不到预先的管理目标。上述情况对信息隔离墙制度预期作用的实现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是否应当进一步细化或统一,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三)部分证券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对信息隔离墙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国际证券业多年发展而形成的合规理念,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完全被接受尚需时间。作为一种合规性制度,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直接带来证券公司收入的增加,证券公司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在履行信息隔离墙制度规定程序的过程中,证券公司还需要支出必要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因此,部分证券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出于业务导向,对信息隔离墙制度不够重视,这就会导致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缓慢,并可能影响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四)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仍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及运行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等原因,各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仍有待提高。例如,信息隔离墙电子化管理系统已在很多证券公司上线运行。除电子化管理系统外,部分业务流程的信息隔离墙采用手工操作。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诸如部分环节手工操作影响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或者是对电子化系统依赖性过高、人工监控和调查措施不到位等情况。

(五)证券公司难以平衡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与业务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当前,受传统经纪业务佣金不断下滑、IPO节奏放缓、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跨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亟待进行业务创新。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如何处理信息隔离与业务协作、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是个普遍的难题。如果信息隔离做的不到位,很可能导致各种合规性风险;如果信息隔离程序烦琐复杂,又会增加公司管理成本,阻碍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同时,还可能导致证券公司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使用“一刀切”的方法将公司各项业务简单地进行信息隔离,从而无法为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基础,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形成很大的阻碍。

(六)信息隔离墙制度无法根本解决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中的利益冲突

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对于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非本公司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存在利益冲突。经纪业务追求客户证券交易量的最大化,但客户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如何平衡经纪业务佣金收入与客户投资收益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利益冲突。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是相互隔离的,投资顾问是否会按照适当性原则为客户指导认购合适的投资品种,同样是信息隔离墙制度难以解决的。

再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非本公司客户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投资顾问所掌握的客户持仓及交易信息是否会左右其对外咨询行为,比如向社会公众引导某只其客户持有的股票走势?如何平衡上述利益冲突,也是信息隔离墙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建议

(一)修订《证券法》中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的有关规定

针对目前《证券法》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全面的情况,可以对《证券法》作出如下修订:endprint

第一,在《证券法》中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并原则性地阐述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功能及目标。如可以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以防范内幕交易和管理利益冲突”。

第二,在《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关于证券公司需要分业操作的业务范围中补充“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直接投资业务”及“融资融券业务”等业务,以使其能涵盖实践中证券公司需要进行信息隔离的相关业务。

(二)细化《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

《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作为证券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自律规范,其与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就是可以提出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因此,《指引》中关于证券公司各项业务信息隔离的具体规定应当尽可能详细。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业务规范应注重可操作性,执行标准应尽可能保持统一。《指引》应更多地将具体规定细化为选择项,让证券公司去选择。在实现路径上,应当鼓励各证券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发展出更加细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具体措施。中国证券业协会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征求专家意见、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吸收证券公司实际建设及管理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经验,适时进一步明确信息隔离墙制度各项具体规定的操作标准和操作方法,并制定相关的细则。

(三)强化证券公司内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在证券公司内部要加强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强化各业务部门的执行力度,形成信息隔离墙建设的良好环境,使员工对信息隔离墙制度深刻理解并将信息隔离墙制度融合到公司的文化中。各证券公司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隔离墙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持股、证券投资、上网行为的管理;强调留痕,并不定期进行检查,提高信息隔离墙的抗辩性。[4]

其次,进一步强化证券监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在现阶段大力推进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工作,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强制性干预。适度的专项检查、专题座谈、文件指导等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行政干预的目的不仅是批评和鞭策,还包括鼓励和认可,以免挫伤证券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应当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公众对信息隔离墙的促进功能。一方面,行业自律组织目前正承担着信息隔离墙的指导和信息披露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在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自律组织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业务管理职能。[5]这就决定了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在信息隔离墙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行业自律组织相对于社会监督更具有专业性,相对于政府监督更容易进入企业内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社会监督包括广大媒体、证券公司客户、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信息隔离墙制度改进的动力。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有效的信息隔离墙机制。[6]

(四)探索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为中心的完善的信息隔离墙制度

按照《证券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之规定,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是证券公司法定六大业务范畴之一。虽然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发展并不健康,其表现形式、监管规则、营业收入等均不能令人满意,但由于其具有和证券公司大部分业务都会发生交叉的特点,毫无疑问应当成为我国信息隔离墙制度的中心。投资咨询业务价值创造的过程以证券分析师撰写的市场分析报告或投资顾问的建议被客户所接受为标志。按照顶层设计,证券分析师或投资顾问需要站在理性和公平的角度去度量市场的风险和收益,给出恰当的证券分析报告或投资建议。但是实际上,种种不同的利益冲突将会导致分析师或投资顾问不能保证研究的独立性而会做出不客观的分析。[7]简而言之,因以下原因,信息隔离墙应以投资咨询业务为核心进行完善:一是由于证券公司自身业务需要,投资咨询业务会和大部分业务发生交叉。二是投资咨询业务的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提供投资价值报告或建议,做的就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工作。三是投资咨询业务会影响证券的市场价格。

(五)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之外的补充机制

由于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中客户与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客户与非本公司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除了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之外,证券公司还应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

根据《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的相关规定,在信息隔离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信息披露和业务限制是必要的补充机制。其中,信息披露是指公平、公开地披露相关信息,尽可能地实现双方信息对等。具体到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应当公开披露其基本信息,包括执业资格及基本经历、所推荐证券或产品的基本特征和风险属性、与其推荐的证券或产品有无关联关系等,以供客户或社会公众决策判断。[8]业务限制是指在信息隔离和信息披露仍然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对投资顾问或其所在证券公司的业务进行限制。此外,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对投资咨询业务的合规性检查、评价、考核与问责机制,这也是对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有效补充。

四、结 语

证券公司通过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敏感信息的不当流动和使用,有效防范内幕交易和管理利益冲突,减少监管部门或社会公众对公司涉嫌内幕交易等不正当行为的质疑。因此,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建设对我国证券公司乃至整个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和完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必要性更加突出。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从来就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的国际样板可以复制,政府部门、证券公司、行业自律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应当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在不断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大楷,陈伟.认证监控及市场权力--风险投资在 IPO 中功能的研究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106-110.

[2]李星.中国股市深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3,(01):127-130.

[3]吴伟央.比较视野下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的制度现状及完善[J].证券法苑,2011,(05):1099-1117.

[4]谢非.综合型证券商信息隔离墙制度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06):58-61.

[5]杨志华.证券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193.

[6]陶可,张杰.股票市场知情交易者的定价策略与信息揭示? ——从投资者行为对“个股收益正偏”及“酌情揭示”的理论解释[J].西部论坛,2012,22(4):50-55.

[7]侯外林.关于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咨询法规制度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05):62-65.

[8]步国旬.证券投资顾问的利益冲突与信息隔离[J].证券市场导报,2011,(09):32-36.

公司办公楼门卫工作职责手册 篇9

1.直接上级:行政主管

2.本职工作:负责公司办公楼的安全保卫工作

3.直接职责:

3.1严格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或提前离岗;要善于观察出入办公楼;

批准进入的必须做限登记工作。

3.2上班期间不准聊天,7:00~18:00不准看电视,不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3.3按时烧锅炉,对锅炉设备的运行经常观察,有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

3.4负责报纸、杂志、文件、函件、电报及电费通知等的收发和保管工作,做

到:发送及时、准确,不丢失,无差错,建立收发记录、签字的台帐。

3.5负责二楼洗漱间纯净水的要水、换水及接收工作。

3.6每天早上在班车发车后对办公楼门前、一楼门厅、一楼门厅到二楼楼道及

门卫室内的卫生进行彻底打扫,并保持一天卫生区域整洁、干净。每周至少有两次对后院进行行彻底清扫,并保持卫生。

3.7每天对办公楼的电、暖气、门窗等设施进行一次巡察,观察是否有漏电、漏水等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处理、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

3.8因门卫主要岗位在前门大厅,因此平时就要锁好后院大门,防止闲杂人员

或非本单位车辆进入,有事离开岗位要及时锁好前门、后院,确保安全,23:00准时锁门厅大门。

3.9晚上23:00开始对楼道、洗漱间、一楼大厅、办化室等场所进行巡视,及时关灯;检查各处的门窗是否关好,锁好,保证办公楼安全。

3.10对进入本公司办公楼的非住宿员工要认真做好登记工作;认真填写班车

记录和交接班记录。

4.工作程序:

4.1 做工作记录,建有关台帐

5.工作标准:

5.1 按时、按标准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待的工作;

门卫制度及职责公司 篇10

关键词:股权激励,低门槛,行权价

一、激励契约的挤出效应制度.

挤出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经典的案例就是, 有偿献血制度不仅不会增加血液供给, 而且还会降低供给血液的质量。在这里物质激励对个人利他偏好形成了挤出。Frey和Gotte (1999) 对志愿者行为研究后证明, 经济激励会降低志愿者的努力程度;Fehr和Gachter (2002) 研究了激励契约对自愿合作的影响, 证明了激励契约对互惠的挤出效应。在心理学中, 这种效应被称为“奖励的隐藏成本”或者“外在激励的腐败效应”;在经济学中, 被称为“挤出效应”。

激励契约是在委托代理人未来偏好和未来可选择集合等给定的有限知识条件下, 当事人所签订的最佳合同, 它保持了阿罗-德布鲁均衡条件中契约完全性假定。这种最优完全契约认为, 委托人了解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及各种不确定状态发生的概率, 即使委托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仅凭完全理性也能够设计出可以得到完全执行的契约。换言之, 具有足够理性的委托人, 在事前不仅可以预期到各种未来或然事件, 而且还可以识别当事人之间的风险偏好差异, 从而设计出恰当的契约, 并且这些契约即使不能够自我实施, 也可以在第三方 (尤其是法院) 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执行,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事后再谈判。根据这种最优契约设计, 委托人不仅可以实现与代理人之间的最佳风险分担, 而且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激励代理人的好处。

激励契约基于个体自利偏好的制度设计, 对个体的内在激励产生了抑制作用, 即为利用自利动机而设计的制度, 很可能进一步强化自利动机, 对利他偏好形成挤出;另外, 某些激励方式的引入可能使代理人理解为受他人控制, 理解为自决力的丧失, 从而与内在动机相冲突, 引发其消极行动。透过现象看本质, 激励契约设计, 传递了委托人的偏好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形态分布的信号, 它会改变代理人对委托人的信念, 从而影响博弈参与者的行动。所以, 激励契约对代理人内在激励的挤出只是一种现象和结果, 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委托人对未来或然事件对当事人的效用的影响没有把握, 而释放出了不信任的信号, 并由此刺激代理人形成了对等的不信任。

二.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股权激励不应是对现有企业财富和股市财富的相互“博弈”, 而应该成为提升企业整体价值、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提升股东价值的“三赢”的工具。然而目前, 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这个本应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增加投资者回报的机制, 却成为了企业和高管在资本市场圈钱的一种工具。

1、证券市场不健全、难以奏效

股权激励措施在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得到广泛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发达, 其股价基本上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比。股权激励的核心思想是使相关管理人员收益与公司长期利益进行挂钩, 管理人员通过自身努力, 使公司经营业绩得以提高, 股价能够上升, 从而自己也能够从中获得收益。这就要求股票市场的价格必须能够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 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能够包含了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内容, 而且这包含了相关专家对公司经营情况和经济情况的预测。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发展还算迅速, 但国内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股票市场初期发展的弱有效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估价波动与企业经营业绩并非完全相关, 还有许多影响到估价的非市场因素, 在某些条件下和某个时期内甚至是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首先, 我国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其次, 庄家操纵市场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再次, 像我国这样的较为新兴的市场, 处于观望状态的场外资金非常庞大, 因此政府相关政策与社会资金的流动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大。由此可见, 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交易价格往往与公司情况不符。这使得股权价格的确定和股票期权的相应考核无法采用股价作为其客观的依据。这一切使得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不能反映公司高管人员的实际努力程度和其公司业绩。在这种资本市场弱有效性的环境下对高管人员实施股权激励, 势必会影响其激励效果。

2、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的弊端

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中, 绝大部分经理人是由行政部门任命的, 具有公务员性质, 在企业中享受一定的行政级别待遇, 具有很强的政治因素, 而这一事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都难以变动。行政任命因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常常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 股权激励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就较容易与难预料的行政任命发生冲突。在西方事实的股权激励机制下, 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西方国家具有一个比较发达的经理市场, 企业和经营者有可以相互选择的余地, 这更有利于形成一个合理的经理市场。但是, 在我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的职业经理市场, 企业选择经理的空间很小。市场中的很多企业在选择经理时用的不是市场机制, 更多的是行政机制, 有相当多的经理人员可能经营公司才能并不高, 而有才能的经理却得不到相应的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股票期权计划意义并不是很大。

3、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股权激励就很难对实现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完整统一起来的功能, 这使得代理人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还是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经济行为”, 从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其对经理人的部分奖励是在离职后延期实现的。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 延期利益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理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当然会考虑自己延期实现的股权激励部分会不会在自己离职后缩水的问题。在监管滞后的情况下, 经理人在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会做出选择, 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可能越轨, 如在职消费、灰色收入等从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 当经理人预期无法实现其长期利益时, 可能通过财务舞弊等手段获取激励的现象。

三.解决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建议

1、培养有效稳定的资本市场

要培养一个有效稳定的资本市场为股权激励提供实行基础, 就要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与机制的创新。2005年5月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 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为股权激励提供了制度前提和发展契机。许多上市公司借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东风, 纷纷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如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的中化国际和恒生电子在推出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中, 都涉及了股权激励方案。当然, 股权分置改革只为股权激励提供了一个制度前提, 我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的市场, 市场发展、结构优化、制度建设和效率提升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2、建立和完善外部经理人才市场

经理人市场的建立, 是为了创造一个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应进一步深化国企体制改革, 完善产权结构, 逐步减少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行政干预, 逐渐废除经理人行政任命制度, 实行社会招聘, 将经理人的选聘市场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力资源和决定人才价格上的基础性作用。

3、选择科学的测评指标, 完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从实践和发展上来看, 业绩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反映出经营者过去的业绩, 而且还要能预示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既要有定量指标, 又要有定性指标;既要采用财务指标, 又要有非财务指标;还应与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相对照, 消除外生变量对业绩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地、全面地对管理者业绩进行综合的评定。此外, 为了使上述业绩评价真正得以发挥作用, 还应加强审计, 尤其在授予股票奖金时, 更应该进行专门的独立审计, 以防止经营者通过操纵数据来获取不当利益。

4、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一些外部监督组织, 如会计、审计事务所和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较差, 不能切实履行其外部监督职能。应加大对企业财务监管的力度,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和经营公司向下属国企派驻财务总监的制度,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适当监督, 对出资者负责, 在对经理人员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 再给予其股票股权奖励。

5、深化企业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有效发挥的基础, 否则股权激励只会成为少数公司决策人员中饱私囊的工具。我国上市公司应尽快解决一股独大和出资人缺位等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尽量发挥监事会等监管约束职能;增强外部董事的权利和独立性;建立法人治理的结构, 加强我国经理人才市场建设。通过以上措施,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坚决杜绝公司高管人员的寻租行为, 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 我国现有的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导致股权激励成为企业向高管分享利益的工具。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政府、监管及企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形成适合我国企业使用的股权激励方式, 与此同时, 通过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资本市场以及健全法制法规, 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股权激励方法, 期待股权激励机制日益完善, 为我国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皮海州, 股权激励或成为高管“造福机器”, !财经视野, 2010年第1期。

上一篇:初雪的抒情散文下一篇:八年级语文复习提纲最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