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弹力说课稿

2024-10-12

力与弹力说课稿(精选2篇)

力与弹力说课稿 篇1

《弹力》说课稿

甘肃省秦安一中物理教研组 张秀峰

一、教材分析:

弹力的概念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高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产生及产生条件、作用点和方向以及大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还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关于弹簧弹力的多解问题。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亲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用具: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橡皮条、弹簧、小车、砝码、小竹竿、输液瓶(红墨水)、细导管、钢锯条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直尺、弹簧、钩码等。3.视频录像。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每个同学用一个小弹簧轻轻的拉一拉、压一压,有什么感受? 有没有感觉到你的手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有)

那么,这又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问题。

2、新课(1)形变

教师演示几个小实验 用手捏橡皮泥 用力拉橡皮筋

用力将小竹竿、钢锯条弯曲。

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性与区别,发表看法(他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有的是体积发生了变化)

师生讨论、总结

形变: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板书)

师生讨论、实验总结

弹性形变――(弹性限度)

微小形变――(用带细导管输液瓶)(看书本:桌面的微小形变课后自己做)(2)弹力

1.弹力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如果物体受力后发生的是弹性形变,那么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动手做实验讨论总结:用弹簧、小车组成实验工具如课本本P55图)结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板书)

2.弹力的特点: A:弹性形变 B:成对出现:形变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的弹力和与它接触的物体对它的弹力(使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C: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 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如何?(分组讨论)

事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分析书与桌面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书形变产生弹力 木板形变产生弹力

事例2 分析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与电线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电灯形变产生弹力 电线形变产生弹力

事例3 压缩、拉伸弹簧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方向 弹簧形变产生弹力 物体形变产生弹力

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跟施力物恢复原形状的方向一致或与受力物恢复原形状的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

先让学生动手拉弹簧,定性感受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让学生做实验,定量地研究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大小的关系。

方案

1、学生自行探索: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增大,伸长量增大,把读数记录在表中

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板书:胡克定律: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公式:f=kx 理解:

1.x――伸长(或压缩)的长度,区别与弹性体本身长度关系。

2.x-―劲度系数,跟弹性体的粗细、材料长度等有关,反映了弹性体本身的特性,与f和x无关。

八、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九、作业:

课后作业:

2、3

十、小结:

引导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总结】a.形变和弹性形变

b.弹力的概念

c.弹力的有无与弹力方向的

d.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

e.确定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 【课外研究】我们在物理中会碰到许多弹力,但他们的方向是有共同规律的,你能不能找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根据书本在课后去找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来完成一篇关于更一般的弹力方向的规律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弹力与形变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弹力与形变。首先 1说教材

《形变与弹力》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作为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之后的物理教学。依据教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如下: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2.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形变;2.弹力,胡可定律;3.弹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形变来研究弹力的由来、大小、方向,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说目标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形变,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3.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2.通过思考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学会利用微量放大法实验观察微小形变,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到日常某些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3.通过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让学生养成“把生活中的物理实际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习惯。3.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弹力的原因 2.(难点)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力学三要素。4.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因此我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配合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5.说教学过程(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流程图:

(1)创设情形认识形变(引入新课)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播放一些生活中物理情景图片:拉伸的橡皮筋,面包上的手印,拉弯的弓箭、被扭曲的海绵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引用生活中常见形变的例子是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设问:

刚才我们看到橡皮筋、海绵等的形变很明显,容易观察;那生活中有很多坚硬的物体像玻璃瓶、桌子这样坚硬的物体,我们用力挤压它们,发生了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右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1.()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探索弹力 图片:运动员撑杆跳。从图中分析力的作用得出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2)物体要发生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利用分析运动员撑杆跳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1.()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

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罗列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弹簧的粗细、长度、材料、大小以及形变量等供学生们思考。由于弹簧粗细,大小,原来的长度都是归结为弹簧的本身因数。可以得出其外在影响因数是形变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弹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板书设计

一、形变

1、定义: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2、产生条件:外力作用

3、分类: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二、弹力

1、定义:弹性体形变时,恢复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 施力体: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体:与之接触的物体

3、产生条件:(1)、(2)、物体

三、胡克定律

1、定义: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性体伸长量(缩短量)成正比,这就是胡克定律。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方案下一篇:清澈的湖水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