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弹力层

2024-08-31

前弹力层(共4篇)

前弹力层 篇1

近年来,角膜屈光手术在眼科临床发展迅速,其中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效果得到临床肯定。尤其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其安全、有效等特点,得到近视眼患者的广泛接受,成为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在LASIK和LASEK基础上出现的新方法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属于表层切削,其角膜瓣是在前弹力层下制作。相比于常规LASIK手术,SBK制作的角膜瓣更薄,并且由于基质的前三分之一是角膜最坚固的区域,SBK制瓣的精确度更高,角膜瓣更为光滑,可以提高视觉质量,而且由于切削位置更浅,使得术后角膜感觉恢复更快,并发症出现的比率进一步降低。由于激光切削的部位更靠近眼表,所以手术更安全,是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发展方向之一[1]。2009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对传统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准分子中心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患者1 10例,其中55例(110只眼)接受SBK手术(SBK组);55例(110只眼)接受传统薄瓣LASIK手术(LASIK组)。术前常规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眼压(TOPCON,CT一80A)、角膜厚度(Sonomed,PacScan 300p)、角膜曲率及角膜地形图(ObscanlI,Bausch Tlb)及散瞳间接检眼镜检查。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刀用的是板层刀MORIA OUP-SBK,机器为VISX STARS4。常规准备,表麻后开睑器开睑,制瓣,SBK组用SBK环和刀头,瓣蒂位于鼻侧,LASIK组使用90刀头,瓣蒂位于上方。常规激光消融,冲洗,复瓣。术后常规滴用0.1%氟米龙眼液和人工泪液,对预计剩余基质厚度<280μm者常规使用降眼压药。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复查,记录复查时裸眼视力及术后3月时最佳矫正视力。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术前、术后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1周、1月、3月两组裸眼视力的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术后1周、1月、3月两组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LASIK组裸眼视力>1.0,占77.5%,SBK组裸眼视力>1.0,占94.2%。疗效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LASIK组为(0.87±0.15),SBK组为(0.94±0.20),两者无差异(P>0.05)。

注:*P<0.05,△P<0.01

3 结论

资料表明,人类近视眼的发病率平均为22%,我国近视发生率高达31%,是近视眼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近视不仅仅是屈光问题,近视眼所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情况,特别是病理性近视,实际上是一种眼部综合征。长期以来,眼科学者和视光学专家努力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矫正近视和阻止近视的发展。近百年来,在手术矫治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和散光的统称)方面,更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21世纪眼视光学中的屈光手术成为眼科最热门的技术,尤其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LASIK),患者接受手术后,视力恢复之快,疗效之好以及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均令人叹为观止。

LASE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属于表面切削,手术时医生用适当浓度的乙醇浸润角膜上皮后制作并保留完整的角膜上皮瓣,将上皮瓣掀起后在下面的角膜前弹力层及基质层按照设计的近视度数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切削后将角膜上皮瓣复位并戴上特殊的保护性隐形眼镜,待角膜上皮再生愈合后取下,一般术后2~3 d能达到术前的矫正视力。LASEK的最大特点是手术中制作完整的角膜上皮瓣,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并加快视力的恢复,这项新技术对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其优点是非常安全,也是冲撞对抗性强的从业者的最佳选择术式[3]。不足是术后1~2 d内眼睛有异物感、流泪、轻度酸痛等现象,需5~7 d才能取下保护性隐形眼镜,而且视力恢复相对LASIK较慢。在LASIK和LASEK基础上出现的新方法SBK(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属于表层切削,其角膜瓣是在前弹力层下制作。相比于常规LASIK手术,SBK制作的角膜瓣更薄,并且由于基质的前三分之一是角膜最坚固的区域,SBK制瓣的精确度更高,角膜瓣更为光滑,可以提高视觉质量,而且由于切削位置更浅,使得术后角膜感觉恢复更快,并发症出现的比率进一步降低。由于激光切削的部位更靠近眼表,所以手术更安全,是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发展方向之一[4]。

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1周、1月、3月SBK组裸眼视力优于LASIK组;术后3月,LASIK组裸眼视力>1.0,占77.5%,SBK组裸眼视力>1.0,占94.2%。表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能得到更好的视力效果,但两者的疗效指数没有差异。

众所周知,接受视力矫正手术的患者绝大部分是18岁以上的中青年人,他们正值前程似锦的重要人生阶段,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视力,将给患者造成新的甚至更大的痛苦,故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应充分认识到准分子激光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审慎地选择手术和施行手术。严重干眼症、圆锥角膜及眼睑关闭不全、青光眼、单眼患者等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由于术后可能出现眩光的现象,所以司机等特殊职业者,需要慎重考虑手术。即使通过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裸眼视力,也要定期检查眼底及视力。

参考文献

[1]张丰菊,陈丽娜,郭宁,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不同厚度角膜瓣的临床评估.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2):587—593.

[2]周行涛,吴良成,戴锦晖,等.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的角膜上皮瓣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08,38(2):69-71.

[3]Slade SG,Durfie DS,Binder PS.A prospective,contralateral eyestudy cemparing thin - flap LASIK(sub - Bowman keratomileusis) with photorofraefive kerateetomy.Ophtha - ology,Jun,2009,116(6 ): 1075-82.

[4]Liangeheng Wu,Xingtao Zhou,Renyuan Chu,et al.Corneal hrrhagein LASIKwiththin.Ree AdvOphthalmol,2008,28(12):908 -910.

试析《天黑前的夏天》的三层意蕴 篇2

关键词:女性意识,定位,独立,平等,异化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是一部探索女性意识与女性自我实现的小说, 以体恤入微又不失客观的笔触描写了一位中年女性的危机:风姿绰约的家庭主妇凯特习惯于成为丈夫和儿女的依赖核心, 而这个夏天, 家人都有了自己的计划, 凯特惶然所失, 由此开始了一场“出走”之旅。凯特从习惯的身份模式中“解脱”出来, 不需时刻为家庭操劳, 却仿佛失去平衡站立不稳, 由此引发了她的自我质疑。于是, 她开始寻觅新的生活方式, 探寻自己作为女性更是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而这注定是一场艰辛的历程。

笔者从字里行间鲜明的女性意识入手, 探究其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内蕴。

一、对女性独立意识缺失问题的关照

《天黑前的夏天》中, 凯特的夏日之旅是意图打破长年逐渐固化的身份模式, 而凯特的疑惑也是所有现代女性的疑惑:我该如何定位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正如美国《密尔沃基新闻报》所评论的“才华横溢的多丽丝·莱辛深刻地洞察了一个敏感而失望的现代妇女所面临的问题……很少有人像菜辛夫人那样对心灵深处的困扰作出如此无情的探索。”莱辛这部小说对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做了一个相当全面细致的体察关照, 她全面挖掘妇女心灵深处对性、婚姻、家庭、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个人心理与现代社会观念意识的作用等等重大问题的体验与感受。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现代女性该以何种方式实现自身的人格独立和人生价值, 如何处理好社会义务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今日的女性虽然获得了“自由”, 可是在依然有困难去获得内心的平衡;即使那些经济上获得了解放的女人, 在道德, 社会和心理上也无法和男性完全一样。当代女性在家与社会之间彷徨, 而不管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 她们的不安全感都是注定的。

莱辛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凯特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普通中产阶级妇女心路历程的四个变化阶段 (彷徨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跨越边界后形式的突变---崩溃后的反观自我与世界---矛盾化解与自我寻回) , 对当今女性在社会上的出路问题给出了潜在答案, 为现代女性认识自我和个体的心理成熟指明了方向。凯特从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 只有在家庭琐事中慢慢衰老, 到大病一场后形同枯槁, 女性的魅力消失殆尽, 在商店餐厅被冷落, 不再被男士关注, 甚至邻居也没认出她来——使她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原来如此脆弱和微不足道, 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只注重她的外在表现, 外貌身材决定了能否得到爱和尊重。凯特从女性的独特而敏感的视角也看清了原来人格尊严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维护竟是如此荒谬。她感到愤怒却无力。

当蔑视传统的女孩莫琳面对求婚的男子犹豫不决, 对婚后家庭主妇般的生活感到畏惧厌恶, 向凯特问出:“你后悔自己结婚么?”引发了凯特深深的思索, 凯特回顾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家庭生活, 尽管劳碌琐碎, 却不乏温暖和快乐。她认识到自己对丈夫的怨恨也是不公的, 丈夫同她一样承担了家庭中的责任, 为他们的孩子们操心劳累, 日复一日乏味枯燥的生活使她身心俱疲, 消磨了她对家庭的热爱, 导致了心理失衡。事实上, 她已经选择过了, 只是很久以来, 她忘记了自己为何选择, 以及代价的必然。这么多年来, 她的心血付诸于家庭, 而家庭也回报了她, 因为不可否认, 她的生活因孩子和丈夫而丰富, 她的生存现实, 也由他们的共同生活成长得以证明;通过家庭, 她拥有了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 最主要的是:拥有自己。

看来莱辛想告知广大女性的是:社会并非剥夺了女性的权利与自由, 婚姻也并非需要女性失去独立、失去自我, 因为成熟的关系也会促进人格的成熟。

二、对极端女权主义思潮的质疑反思

17—19世纪, 从女权意识的萌芽到争取女权的舆论宣传工作轰轰烈烈的展开, 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冲破种种阻挠, 进入了各种过去由男人独占的领域。进入二十世纪, 欧美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开始由注重变革法律转为变革人的思想, 现代的男女平等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即由政治和经济的平等, 扩展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平等。女权主义运动的确帮助妇女取得了应有的权利, 但同时也造成过相当严重的问题:男女间矛盾加剧, 分工被打乱引起的社会混乱, 过度的性自由使得那段时间出生的孩子许多不知道父亲是谁……

莱辛一举成名之作《金色笔记》经常被人们称作“女权主义者的《圣经》”, 虽然这个说法让莱辛本人很苦恼, 因为莱辛并不是一位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而《天黑前的夏天》这部小说也仅仅是诚实地聚焦于女主人公凯特的心理感受, 并没有完全把女性放在男性的对立面大张旗鼓地申诉在男权社会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与多数女性要求女性的待遇, 又厌恶女性的处境, 在自怨自艾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矛盾处境不同, 凯特最终不仅欢乐地、骄傲地以其职业女性的身份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分享其成果, 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并因其劳动成果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没有走极端, 也没有一味忍让妥协。

当然, 凯特的这种认识绝非一蹴而就, 而是经历了痛苦的身心分离、无所归依、精神崩溃。与年轻女孩莫琳交谈后, 凯特认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虚幻之中, 妄想以梦想代替现实, 结果使自己成为实现梦想的工具。而女权主义思潮在众多批评者眼里不也只是一种过分理想化的境界吗?诚然, 莱辛也关心妇女的自由问题, 但是与波伏娃以对男性的控诉为主的论述截然不同:莱辛描写女性在因两性关系及社会角色导致的焦灼, 以及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主动摆脱了这种精神病症。莱辛认为女性要寻求自由应首先从自身开始, 只有取得精神上的独立, 她们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显然女性意识和女性生活经验的表达并不等同于女权主义, 莱辛也始终担心女性主义变成狭隘的性别主义, 并不赞成妇女摆出与社会对峙的姿态。所以, 《天黑前的夏天》并没有把社会描绘成是由男性支配的, 文本中也没有男女二元对立的思想, 作者并没有把凯特的心理失衡归结为性别问题, 更没有把女性放在弱势的地位。凯特一开始的怀疑与痛苦, 实际上是由于她长年习惯于依赖家庭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所致;凯特的自我寻回之路也并非对男性的讨伐, 相反, 她在出走后却深深体会到了“自由女性”的困境。如同伊丽莎白.赖特所说:“‘成为一个女人’并不意味着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对立, 而在于女性利用其自由的方式。”

《天黑前的夏天》这部表面上看来类似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小说, 实质上更接近于在向激进女权主义提出质疑:这种过于极端的思潮是否会给妇女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女权能否借此走出男权的藩篱。似乎女权主义者多年来为自己争取的权益, 到头来让女人成了不男不女的人?这种局面着实令人沮丧。因为莱辛深深了解到男女间的关系不应是依赖与被依赖, 也不该是决然对立的;男女间的世界也不应被割裂开来, 而是相辅相成的;彻底否认男性, 单纯追求完全自由也是不现实的。同时, 极端女权主义只会造成一个国家越来越严重的男女矛盾, 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恰恰是化解矛盾、共同协作。因而在《金色笔记》的结尾, 作者借书中男性之口道出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一辈子, 你和我, 我们将竭尽全力、耗尽才智, 将这块巨石往上推进一寸。”

三、脱离女性视角的“完整人格”危机

莱辛出生在伊朗, 早年随父母在津巴布韦生活了二十余年, 而后才回到伦敦——这段辗转的人生经历使得其创作显现出异于常人的大气与深刻, 在看似琐碎凌乱的女性意识叙述中实则深藏着对于人格异化的普遍困惑。瑞典文学院在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 高度赞扬莱辛是一位“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 她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 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尽管以女性为叙述主体, “莱辛式”的叙述风格——超叙述层次、破碎的语言、开放性的结尾却无不在文本中建构起一种普遍化的生命体验。莱辛的目的在于通过挖掘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灵影响来折射生活, 表达自己对社会、时代和人的命运的种种思考。笔者从书中得到的启示是:每一个人的完整人格都如同一面镜子, 在从童年走向社会的过程中, “身份焦虑”出现了——随着“职位”的界定、“角色”的分配, 个体被压抑的部分在扩大, 镜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痕, 个体离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远;于是不可避免地, 到了某个临界点,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成为了导火索, 整个镜子碎掉了——个体站到了世界的对立面, 怀疑、否定一切, 但这并不是解决办法;最终, 个体面临着毁灭后的重建, 借助他人与外在世界反观自我, 重回本我之路。小说中凯特的护送奄奄一息的海豹回到大海的梦境, 即是暗示着她力图拯救岌岌可危的自我的过程。菜辛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剖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将凯特的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这个意义上, 不如说《天黑前的夏天》更是一部探寻人的异化本质与精神危机的作品。凯特多年来将自身的价值投射在家庭中, 被身份所限定, 因为“她是, 很久以来一直是, 别人的妻子和母亲”, 于是当得知儿子夏天另有安排, 她觉得“自己好像坠入空中”;当丈夫把她的感受晾在一边擅自为家庭作出决定, 她感到“自己很没用, 很窝囊”——那种突然之间“不被需要、被抛弃”的感受直接导致凯特了心理落差。

凯特人格中受压抑的一部分被激发苏醒后, 她一系列的行动即是为了寻找经济独立, 性自由和精神独立。但事实上, 这些行为并没有真正带给她自由, 只是缓解了她内心的空虚无聊, 在与露水情人毫无意义的关系中, 她也无从真正认识自己——自我毁灭性的无限扩张导致了灵魂的精疲力竭与人格完整性的破坏。由此可见, 凯特的这种反抗本质上是荒谬的, 这与英国心理学家莱恩在其专著《分裂的自我》中提到的“存在性不安”有不谋而合, 即“个体感到正常世界的生活威胁着他的生存, 使他面临被吞没、被爆聚、被僵化的危险”, 个体感到与现实世界的接触, 处处都是威胁, 因而无法与他人正常的交往, 个体的人格面临着粉碎性的打击。

但是显然, 人格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 社会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对人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真正的团体中, 成员会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这是最难得最珍贵的一种人类结构, 如同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充满合作精神的企业;个人的奋斗、家庭的奋斗、集体的奋斗、社会的奋斗是人类心灵深处永恒的愿望。所以, 在故事最后, 凯特重新发现了家庭与社会的必要性, 家庭与社会也毫无意外地承认了凯特的重要性。莱辛通过这部《天黑前的夏天》为当代人重寻完整人格与自我价值的追问给出了答案:人的本质力量需要对象化, 个体也需要团体给予的归属感, 但自我实现与人格投射不宜超过限度、毫无节制;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况, 我们都不该封闭自我;与此同时, 也要保有自己作为个体, 核心的部分;否则便会如凯特那样,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办法用尽却仍然找不到出路。

虽然书的结尾, 凯特重新回归到了家庭生活, 但“完成与回归”并不是循环, 因为很明显凯特已从混乱迷惘中走出、超越了她一开始的状态, 莱辛巧妙地运用这种螺旋结构来描述个人成长的经历, 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天黑前的夏天》多丽丝.莱辛著南海出版社

[2]、《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著南海出版社

[3]、《论女权主义在英国的演进》吴庆宏南京大学

[4]、《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罗婷著东方出版社

[5]、《外国女性文学教程》陈晓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前弹力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对象整群选取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检, 并于妊娠20~28周行三维彩色超声仪测量的单胎自然妊娠孕妇855例。排除标准:发生流产, 合并胎盘疾患等病理因素。该研究仅关注自发性早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

1.2 方法

采用GE Voluson730彩色超声仪测量, 探头频率3.5 MHz, 由经验丰富的B超医师经腹部测量子宫前壁下段蜕膜与浆膜之间均匀回声区的肌层厚度, 测量3次, 取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表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行数据整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分层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所有统计分析均为双侧概率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该研究最终纳入855例样本, 早产组118例, 足月组737例。早产组和足月组一般资料见表1。研究显示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前壁肌层厚度检测孕周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早产组孕中期子宫前壁肌层厚度 (5.57±0.78) mm与足月组 (5.36±2.12) mm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29, t=1.06) 。胎膜早破发生率在早产组中较足月组明显升高,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63.39) 。

从胎膜早破的情况来看, 早产组为61 (51.69%) 例, 足月组为136 (18.45%) 例, 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267, χ2=3.841.) 。

2.2 子宫前壁肌层厚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异

早产组孕中期子宫前壁肌层厚度与足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9>0.05) 。以是否发生胎膜早破进行了分层分析见表2。研究显示有胎膜早破时, 早产组的子宫前壁肌层厚度较足月显著增厚,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3.50) 。无胎膜早破时, 早产组的子宫前壁肌层厚度相对足月组更薄, 两组差异比较存在边缘阳性 (P=0.05, t=1.96) 。

3 讨论

分娩与整个子宫肌层变薄、张力变大相关, 增厚的子宫肌层预示着较小的子宫壁张力。Kasai等[6]研究认为当子宫肌层变薄导致子宫张力增大, 钙离子内流, 诱发宫缩, 促使分娩发动。目前关于无胎膜早破的子宫肌层厚度与早产关系的研究较少, 郭叶青[7]等人发现自发性早产孕妇的孕中期子宫前壁肌层厚度较足月胎膜未破孕妇肌层更低,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在研究中亦发现, 在无胎膜早破孕妇中, 早产组的子宫前壁肌层厚度为 (5.24±0.69) mm, 足月组为 (5.61±1.41) mm, 早产组肌层厚度相对更薄, 两组差异比较存在边缘阳性 (P=0.05) , 进一步提示子宫前壁肌层厚度明显变薄是自发性早产的高危因素之一。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子宫激活分娩亦是炎症反应过程, 胎膜早破的子宫前壁肌层明显厚于正常足月妊娠的子宫肌层, 这可能与胎膜早破后羊水量减少导致子宫张力减小有关[7,8,9]。但目前研究都是探讨孕晚期子宫肌层厚度与早产的关系, 而该研究选在孕中期检测孕妇的前壁子宫肌层的厚度, 排除了胎膜早破导致子宫张力减小的影响, 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孕中期子宫肌层厚度与早产发生的关联, 结果发现在有胎膜早破孕妇中, 早产组的孕中期宫前壁肌层厚度明显厚于足月组, 可预示存在发生早产的风险, 而在无胎膜早破孕妇中, 早产组的孕中期子宫前壁肌层厚度明显变薄。

综上所述, 借助超声开展对孕中期子宫肌层厚度评估可以有效预测早产的发生, 孕中期子宫前壁肌层变薄可能是自发性早产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子宫前壁肌层明显增厚时需警惕宫内感染和胎膜早破的发生, 及时检测特异性感染指标可能有助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的早期发现, 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检测特异性炎症因子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幸.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58, 133.

[2]郭伟.自发性早产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 2014:16.

[3]张慧杰.117例自发性早产临床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14:15.

[4]Atarjavdan L, Khazaeipour Z, Shahbazi F.Correlation of myometrial thickness and the latency interval of women with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J].Arch Gynecol Obstet, 2011, 284 (6) :1339-1343.

[5]Sokolowski P, Saison F, Giles W, et al.Human uterine wall intension trajectories and the onset of parturition[J].PLo S One, 2010, 5 (6) :e11037.

[6]Kasai Y, Tsutsumi O, Taketani Y, et al.Stretch induced enhancement of contractions in uterine smooth muscle of rats[J].Physiol, 1995, 486 (2) :373-384.

[7]郭叶青, 龙湘党, 姚穗.妊娠中期子宫肌层厚度与早产发生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2) :108-111.

[8]杜培丽, 张慧丽, 何玉甜, 等.早产孕妇1963例临床结局分析[J].广东医学, 2013, 34 (10) :1552-1555.

[9]陈颖, 刘宁.超声对孕晚期子宫下段宫壁厚度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4) :603-604.

[10]原孟.241例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病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 2014:24-25.

前弹力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 在汕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胃癌患者145例。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证实为胃癌, 并于术前行64层螺旋CT全腹增强扫描。145例患者中男性98例, 女性47例, 年龄37~84岁, 平均年龄63.6岁。

1.2 设备及扫描参数

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机。扫面前患者禁食8h以上。检查前30min饮水1000~1200m L, 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以利于胃充盈扩张。常规仰卧位, 扫描区域自膈顶至骨盆上缘。一次闭气完成扫描。以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 (Ultravist) 或欧乃派克 (Omnipaque) 。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扫描 (延迟时间为35~40s) 、静脉期扫描 (延迟时间70~80s) 。对原始数据行层厚1~2mm的重建, 在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

1.3 观察指标

由汕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医师进行单盲法阅片。观察内容包括: (1) 肿瘤部位和大小; (2) 侵犯范围; (3) 强化特征; (4) 有无中大、强化淋巴结; (5) 淋巴结数目和大小; (6) 肝脏、腹盆腔及腹膜后有无转移灶等。分期标准参照国际抗癌联盟[7]:T分期:T0期胃壁无改变;T1期无论是单层或多层结构胃壁中, 病灶在胃壁内层呈局灶性明显强化, 伴有或不伴有低密度的黏膜下层;T2期局灶性或弥散性胃壁增厚外层不受影响;T3期胃壁明显增厚, 肿瘤外层模糊, 与周围脏器间脂肪层清晰;T4期肿瘤有明显强化, 侵犯肌层、浆膜层及浆膜外层, 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 并侵及邻近结构。N分期 (区域性淋巴结) :N0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期有1~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期有7~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3期有>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M分期 (远处转移) :M0期无远处转移;M1期有远处转移。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6.0软件处理。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诊断价值的评价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表示。

2 结果

2.1 术前CT-T分期与术后病理学T分期的比较

MSCT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为86.21% (125/145) , 其中, T1~2、T3、T4的准确度依次为94.48%、86.20%和91.72%, 见表1。

2.2 术前CT-N分期与术后病理学N分期的比较

本组有110例患者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 (p N0~p N3) , MSCT术前诊断一致117例, 总准确度为80.69% (117/145) 。其中, N0、N1、N2、N3的准确度依次为90.34%、83.45%、89.66%和97.93%, 见表2。

2.3 术前CT-M分期与术后病理学M分期的比较

本组有51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 MSCT术前诊断一致141例, 过高估计1例, 过低估计3例, 总准确度为97.24%% (141/145) , 见表3。

2.4 术前CT-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学TNM分期的比较

MSCT术前诊断一致113例, 总准确度为77.93% (113/145) 。其中, T期准确度86.21% (125/145) ;N期准确度80.69% (117/145) ;M期准确度97.24% (141/145) 。

3 讨论

胃癌的传统诊断方法是纤维胃镜、消化道钡餐造影, 但在评价胃癌分期时存在一定局限性[8,9]。如钡餐造影不能从腔内观察和准确判断胃壁黏膜病变及癌肿浸润浆膜程度。纤维胃镜检查对病变范围的估计仅限于目测胃内壁受侵面积及直径等指标。此两种方法对胃壁浆膜、邻近脏器受侵、远处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判断, 而这些影像信息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CT对胃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性较高, 本研究中高达97.24%, 但其对术前T、N分期的判断价值存在较大的争议。MSCT技术扫描速度快, 可对靶器官行多期扫描, 并且可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 甚至可实现CT仿真胃镜检查[10], 从而对胃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并有可能代替纤维内镜成为胃癌术前分期的首选方法[11]。本研究中应用64层螺旋CT, 全面地观察胃壁内外及病灶血供特点, 并能显示胃邻近脏器及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图像后处理数据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部位及癌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远处器官转移等情况, 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达到了84.14%、80.69%和97.24%, 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对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定位的局限性。

早期胃癌胃壁增厚不明显, 且范围较小, 故不易发现。MSCT采取动态增强和容积扫描, 不仅依靠胃壁的厚度变化来显示有无异常, 而且可结合胃壁的异常变化加以判断[12]。本研究中, 64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显示了较好的准确度, T1~2的准确度达到94.48%,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96.46%。但是MSCT无法准确鉴别黏膜癌和黏膜下癌, 其判断早期胃癌分期并不具优势[13]。

进展期胃癌常侵犯胃壁全层, 并突破浆膜层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Dong等[14]认为, 螺旋CT所见浆膜面的光滑与否是判断病理所见浆膜是否被癌肿穿透的直接征象, 癌肿浆膜面结节状外凸征象, 可以作为确定螺旋CT诊断癌肿穿透浆膜的重要指征。本组MSCT诊断癌肿侵犯浆膜并突破浆膜者61例 (T3期) , 准确度达86.20%,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1%和88.10%;诊断胃癌肿块突破浆膜并侵犯邻近结构52例 (T4期) , 准确度达91.72%,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46%和93.50%。

胃癌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胃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淋巴结转移的检查对于胃癌临床治疗相当重要。MSCT可区别强化方式不同的血管与淋巴结特异性较高, 特别是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更具优势[13]。轴位CT增强扫描和MPR重建图像上可进一步提高解剖结构的分辨能力, 由此提高淋巴结的诊断率, 本研究中的诊断准确度达80.69%。并且轴位CT增强扫描和MP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脏器血行转移、直接侵犯, 使得MSCT对脏器转移判断准确度高达97.24%。

对胃癌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 将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 MSCT行术前分期与病理TNM总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的诊断准确度均较高, 表明MSCT对胃癌术前分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行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术前行全腹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 分析CT影像在确定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方面的特点, 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4.14% (122/145) 、80.69% (117/145) 、97.24% (141/145) , 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度为77.93%。结论 利用64层螺旋CT腹部平扫、增强技术, 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胃癌术前分期, 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和制定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

上一篇: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下一篇:山药无公害生产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