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网状绷带

2024-11-25

弹力网状绷带(共4篇)

弹力网状绷带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弹力网状绷带在儿科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静脉留置针患儿,根据入院先后日期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56例,在常规固定方法的基础上加固使用弹力绷带。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固定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妥善的固定静脉留置针,能有效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率,减轻患儿痛苦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关键词:弹力网状绷带,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为了减少患儿痛苦,保护血管,方便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用药,减轻护理工作量,小儿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可减轻患儿家属的顾虑情绪[1]。患儿有哭闹、出汗多、多动等特点,所以在保留静脉留置针及输液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经常脱落。为提高静脉留置针的利用率,延长留置时间,我科采用弹力绷带来固定静脉留置针,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7月在我院需静脉输液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日期(单日入院纳入对照组,双日入院纳入观察组)分成对照组44例,观察组56例。两组患儿年龄0~2岁,平均(1.20±0.45)岁。病种选择及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均选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套管针,型号为24 G×19 mm,6 cm×7 cm的透明敷料。选用天津市华澳医疗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弹力绷带,型号为6号,根据需要剪成6~7 cm的长度备用。普通布胶布8~10 cm两条。

1.3 方法

1.3.1 静脉选择

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且易于固定的头皮浅静脉。

1.3.2 操作方法

操作前由护士耐心向患儿家属说明留置针的优点及注意事项,使其积极配合。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针刺点及周边皮肤消毒,按留置针操作方法进行操作。穿刺成功后,对照组取3M敷贴进行固定,按常规方法固定好其他胶布,再用2条重叠、交错的胶布缠绕头皮一周,贴于头皮针处上前方的皮肤上。观察组先戴上大小合适的弹力网状绷带,确定穿刺成功后用3M敷贴固定后,取2条胶布固定好留置针延长管及肝素帽,将备好的弹力套套在穿刺部位,并横向拉伸至合适的宽度均匀固定留置针,将肝素帽从网眼中拿出,将输液器头皮针管固定于网套上。固定完全后记录留置针开始的时间及注射部位,并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及固定效果。每次输液结束后,取5 ml封管液(含肝素25 U/ml),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确保留置管内充满封管液。

1.4 观察指标

1.4.1 观察弹力绷带的固定效果

观察留置针是否脱出,针头是否打折;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局部肿胀、渗漏、堵塞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1.4.2 静脉炎评价标准

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但静脉无条索改变和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有静脉条索状改变,但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静脉留置时间及固定效果比较

观察组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两种局部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3.1 良好的固定能有效地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将弹力绷带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上的固定,其固定效果比常规固定方法要好。常规固定方法,由于患儿活泼好动,家长护理不当、患儿抓挠以及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患儿易出汗,使胶布固定不牢,3M透明敷贴与外界接触或摩擦后,边缘部位易失去黏性,打卷或松动,使留置针逐渐退出血管,造成药液外渗,甚至留置针脱出。弹力绷带是用自然纤维编织而成,具有以下特点:(1)使用方便、透气性好,不易造成过敏;(2)弹性高、压力适宜,避免患儿因胶布缠绕过紧而引起的不适;(3)质料柔软且不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减少了患儿活动时静脉留置针对静脉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起到了保护血管、安全留置的作用,而且弹力绷带能使敷贴紧密贴合在穿刺部位,避免留置针局部肿胀渗漏、脱出的发生,保证固定效果,延长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4)常规方法用胶布固定一圈,在拔除留置针时胶布易粘着住头发,易随着胶布一起脱落;使用弹力绷带不会粘着头发,避免了在拔除留置针时引起患儿不适及痛苦。

3.2 良好的固定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留置针尾端暴露于外界,因与外界物体摩擦,使留于血管内的针梗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造成血管内壁机械性损伤,从而可能引起机械性静脉炎[3]。使用弹力网状绷带可使静脉留置针完全被包裹在内,减少了其尾端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减少了活动中意外牵拉、碰撞留置针的可能,避免留置针意外脱落的危险。由于使用弹力绷带能把留置针完全包裹在内,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减少了针梗与血管壁的摩擦,从而减少针头移位造成局部肿胀、渗漏的发生。3.3固定方法不是静脉留置针患儿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影响因素

虽然良好的固定可以减少针梗与血管壁的摩擦,减少局部肿胀、渗漏的发生,但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导管刺激、选择的血管过细以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在留置静脉留置针时,更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格进行皮肤消毒,做到3足够:即足够的消毒时间、消毒剂和消毒范围;同时根据输入药物的性质控制好滴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前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如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苍白状分支,均应停止输液,拔除套管针,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敷。

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中的开展应用,不仅避免了重复穿刺,减轻了患儿痛苦和家长的心理负担,而且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医疗护理质量。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单纯使用3M敷贴进行固定时,不能起到良好的固定,易引起静脉留置针脱落及反折。本研究采用弹力网状绷带进行固定,使静脉留置针完全被包裹在内,并能使敷贴保持紧密贴合在留置针穿刺部位,保证固定效果。因此,使用弹力网状绷带来固定静脉留置针,能有效地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王贵梅,谢少清.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5):1260-1262.

[2]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2):11-13.

[3]石萍,黄碧坚,周惠红.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09,8(1):72.

弹力网状绷带 篇2

医用网状弹力绷带在临床上主要供外科包扎固定用。此绷带为纯棉制品, 弹力可加大6~8倍。网孔状, 弹力好, 透气性好;与皮肤、毛发不粘连, 不易过敏;压力持定、恒久;使用方便, 便于观察;操作简便, 美观大方, 经济实用, 不易造成感染等特点。弹力绷带分为1~12个型号和弹力帽, 经过实践我们选用4#医用弹力绷带和弹力帽改良后作为小儿静脉留置输液固定用,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将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输液中网状弹力帽及绷带的应用固定技巧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的住院患儿共2000例, 选择年龄范围在5个月~3岁。

1.2 选材

1.2.1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

一般的1岁以内小婴儿头皮静脉留置大多选择医用网状弹力帽固定。

1.2.2 手背足背静脉网留置:

对于小儿手足静脉网留置选择4#医用网状弹力绷带固定。

1.3 不同部位静脉留置中网状弹力帽及绷带固定方法

1.3.1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

选择头皮静脉, 大面积剔除穿刺部位毛发暴露穿刺血管。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为防止针柄有压痕可在针柄下方垫一小棉球保护局部皮肤出现压痕, 再用透明贴膜固定。将网状弹力帽的帽顶部和下端的固定绳减掉, 并用双手伸入网帽内拉宽, 增加其松紧度, 套在头上遮住静脉留置部位。根据头皮静脉走向套在穿刺部位绕头1周, 松紧度要适宜。太紧会阻碍静脉血流, 对头皮也会有压痕;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输液中如液体滴入不畅可通过网孔观察留置针有无扭曲, 折叠, 脱出。或者调整网套部位、松紧度, 观察留置针的情况, 调整至输液顺畅。

1.3.2 手背足背静脉留置:

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 避开关节和静脉瓣[3]。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使用4#弹力网状绷带, 根据遮盖的范围剪成5~6 cm长度, 抻拉绷带适宜后套在手背或足背。套在手背的同时将网状绷带的侧边扣一小洞使患儿的大拇指露在外面, 方便患儿手部的活动。

1.3.3 注意事项:

使用网状弹力绷带时要特别注意季节及环境温度。每天注意交接班, 特别是夏天认真检查输液部位固定情况、血运情况, 是否有皮肤过敏, 皮疹, 环境温度高局部贴膜有无捂烂现象。

2 结果

医用网状弹力帽及4#绷带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起到很好的固定遮盖保护作用。不但延长了静脉留置的有效时间, 而且还降低了留置针在血管里的弯折度。同时良好的遮盖降低了患儿的恐惧感和家属对患儿的怜惜度。节约了医用材料的消耗, 减少了护理人员的重复操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我科使用后得到医师护士的一致好评和家属的认可。

3 讨论

3.1 传统的固定方法缺点是暴露, 胶布固定不牢;

患儿出汗后透明贴膜翘边;患儿及家长恐惧担心;用丝袜保护既不美观又不专业。

3.2 新方法的优点:

安全, 专业, 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 局部清洁整齐, 降低患儿和家属的恐惧感。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使儿科护理操作技术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多样化。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逐步展开, 输液不再是单纯的配药、静脉穿刺、更换液体等。每个环节都决定着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 尤其是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情感和需要的婴幼儿。他们常常用啼哭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对陌生人的畏惧;对身体的不适和对疼痛的描述。抓脱留置针是小儿恐惧做出来的习惯性的动作, 甚至有时在睡梦中都会将输液部位的留置针无意识的拔出。医用网状弹力绷带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起到保护作用。若是在输液过程中有液体渗漏, 针头脱出或被患儿拔出, 家长往往把责任归咎为护士没选择好穿刺部位, 固定不牢引起。护士再进行穿刺时心理压力大, 寻找血管难度也会加大。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和弹力绷带的临床应用是保证静脉留置针输液成功的关键。

4 总结

4.1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优质护理的不断推进。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已经在临床各科使用广泛。小儿静脉留置针, 又称套管针是专为小儿静脉输液设计的一种输液器具。静脉留置是临床多次间歇给药, 补液、输血、紧急抢救、静脉营养给药的重要手段[4]。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和有关文献报道,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 h[5]。弹力绷带的应用可以让静脉留置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留在96 h。

4.2 在住院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 由于输液组数多速度不宜过快。

使得输液时间较长, 而且小儿活动频繁,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患儿入院后哭闹、烦躁, 容易造成留置针套管扭曲、折叠甚至脱出, 静脉留置也会造成药液血液外渗。弹力绷带对静脉留置针的保护是保证静脉输液顺畅的关键所在。

4.3 儿科护士在做静脉留置时要进行各方面的评估, 包括环境, 家长, 孩子和自身的心理素质。

工具的选择, 良好的固定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穿刺技术及工作质量。同时网状弹力绷带的临床应用有效的维护了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全过程。自从我科采用网状弹力帽及绷带作为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以来大大减少了静脉留置针的脱出,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操作方法简便, 费用低廉,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儿科应用医用网状弹力绷带对静脉留置针起到固定、保护、遮盖的作用, 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的住院患儿共2000例, 进行不同部位静脉留置输液应用网状弹力绷带。结果 医用弹力网状绷带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起到固定、保护、遮盖的作用。延长了静脉留置的有效时间, 降低了弯折度, 保证了清洁, 节约消耗, 减少重复操作。结论 安全, 专业, 留置均在计划时间内, 局部清洁, 降低患儿和家属的恐惧感。

关键词:弹力绷带,静脉留置输液,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竹青, 刘芳梅.弹力网状绷带帽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12) :1344-1345.

[2]毕东军, 蔡玉英.推行门诊小儿留置针输液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与康复, 2008, 7 (7) :41-42.

[3]崔焱.儿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37.

[4]闫其文, 田璘, 何文会.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1) :59-60.

弹力网状绷带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2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 排除:严重肝肾疾病, 严重心肺疾病, 意识障碍, 精神疾病, 癫痫, 精神病家族史, 无家属陪伴等患儿。

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 其中男50例, 女50例, 年龄在4~14岁, 平均为 (9.68±2.01) 岁;主要照顾者为父母48例, 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 32例, 其他20例。实验组100例, 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在4~15岁, 平均为 (9.86±2.21) 岁;主要照顾者为父母47例, 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 31例, 其他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和主要照顾者差异均不明显,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需要每日常规进行一次静脉穿刺以保证药物输注, 静脉穿刺首选手背静脉。对照组患儿在穿刺成功后, 使用常规3M敷贴对针管和针柄进行固定。

实验组使用3M敷贴固定后, 再使用自粘性弹力绷带进行固定, 护士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围绕穿刺部位一圈, 要求盖住针柄和针梗, 绷带重叠3cm左右。绷带自粘的部位要避开头皮针处, 以便于观察患儿静脉输液期间是否有渗透、是否有头皮针滑脱等。如患儿穿刺部位为关节活动处, 可以将小药盒、小夹板等垫在关节处, 再使用绷带固定, 避免关节的弯曲。

两组患儿在输液期间均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护士要告知所输注药物的作用, 并强调不能随意调节输液速度, 如输液期间有不适要随时通知护士[2]。同时, 护士要注意观察患儿输液期间是否顺利、是否有疼痛、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期间发生的弯折和脱针率。同时在两组患儿出院时由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评价, 包括满意、不满意两项。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检验水准α为0.05, 以95%为可信区间, 计算结果中P<0.05时, 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弯折和脱针率及家属满意度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固定后发生弯折和脱针比例更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儿科静脉输液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可以迅速地将药物输注到患儿的体内, 保证临床治疗更为有效, 且静脉输液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肌内注射比较更小。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 从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 患儿由于疼痛会出现哭闹和躁动, 加之静脉输液的时间长, 患儿多会有烦躁和焦虑不安, 用手抓穿刺针, 或者活动过大导致穿刺失败。部分患儿在穿刺固定后, 由于疾病产生的不适出现哭闹等情绪, 家属抱在怀中摇晃安慰, 也容易导致牵拉针柄引起针的滑脱[3]。且患儿的活动多、哭闹多、出汗多等, 导致穿刺后敷贴固定效果不好, 胶布不粘, 引起脱针。一旦静脉输液针滑脱或弯折必然会导致疼痛会输液不良, 使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如果使用普通胶布固定, 对患儿皮肤粘贴, 也容易导致皮肤粘贴的疼痛。

我院使用自粘性弹力绷带进行固定, 胶布可以起到较好的自粘作用, 不会粘到患儿的毛发, 在揭开后无疼痛, 可以发怒放使用。同时, 这种弹力绷带的制作较为柔软, 具有较好的韧性, 在固定后不容易发生滑脱, 可以保证皮肤与空气的充分接触, 汗液能够快速蒸发, 透气性更好, 舒适度也较好。且自粘性弹力绷带的弹力高, 可以超出自身长度2倍以上, 并能够自动收缩, 可以提高固定的性能, 不容易发生卷边等情况。在穿刺结束后, 自粘性绷带容易撕脱, 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也不会引起患儿的过敏, 护士可以快速地完成。

综上所述, 在儿科输液过程中使用自粘性绷带的效果较好, 可以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符合现代护理理念中的人性化护理内涵,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莉, 辛明珠, 李金波, 等.两种加压方法应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1) :1028-1029.

[2]陈忠.仙卡、康瑞保外用联合维生素C口服治疗颜面部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4) :105-106.

弹力网状绷带 篇4

静脉留置因其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 减少穿刺损伤, 减轻患儿痛苦, 易于患儿活动, 增加抢救时间[1],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而作为传统输液技术的革新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小儿不易配合, 往往用手抓拽针体, 易造成拔针及留置针滑脱, 留置时间短等问题, 使留置针在幼儿应用中受到了限制。我院儿科在传统静脉留置技术基础上加用弹力绷带冒保护起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儿科住院, 年龄在1-3岁患儿380例, 随机分为2组。弹力绷带冒组 (简称弹力冒组) 190例, 男101例, 女89例;平均年龄1.7岁;平均病程 (4.7±3.2) d。对照组190例, 男99例, 女91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穿刺部位

选择弹性好、较粗直的头皮静脉。

1.3 穿刺方法方法

1.3.1 对照组

穿刺方法:准备好输液用品, 包括留置针、胶贴和一次性输液器、封管液等, 选择好血管, 消毒, 连接一次性输液器, 并排尽空气, 固定穿刺部位, 右手拇指、食指持留置针的针柄, 针尖斜面向上, 外套管借助针芯一起以15°~30°角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 压低角度, 左手持Y接口, 缓慢送入套管, 边推边将头皮针从留置针尾部拔出[2], 直至将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撤针芯, 用配套无菌透气服帖作闭式固定三叉接口。封管方法: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钠1.25×104U的肝素盐水溶液3~5mL封针, 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异常者用0.9%NS, 其方法为用抽有封针液的注射器从头皮针末端注入, 先快后慢, 予留置针内充满液体, 边推边将头皮针从留置针尾部拔出。

1.3.2 弹力冒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弹力绷带冒保护。方法:无菌透气服帖固定三叉接口后, 将弹力绷带冒顶端约2cm处剪除, 双手呈内八字撑开弹力绷带冒, 环形套与患儿头上, 并完全覆盖穿刺部位和三叉接口。输液完毕封管后, 将软管及肝素帽纳入弹力绷带冒下。

1.4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1.4.1 观察和比较2组留置成功 (留置时间≥1d) 率和留置平均天数。

1.4.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 组患儿留置效果比较见表1。头冒组成功率97.37%, 对照组成功率为81.05%, 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留置平均天数头冒组大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2) P<0.0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 静脉留指针的应用可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具有对血管的刺激性小, 减轻患儿的痛, 减少穿刺损伤,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时静脉留置能有效保持静脉通路, 当患儿病情变化时能及时有效的保障用药, 为抢救危重患儿赢得时间。但幼儿在留置针的使用中不易配合, 由于挠抓留置部位易造成拔管、脱管、渗漏, 使留置失败或留置时间过短起不到应有效果。我院针对幼儿留置针不易保护的特点, 在留置过程中加用弹力本带冒保护, 避免了患儿用手直接挠抓和拔管, 减轻了对留置部位的不良刺激。2组观察病例共有41例留置失败, 其中直接拔管造成留置失败达19例, 占失败原因的46.34%;脱管11例, 占失败原因的26.83%, 渗漏7例, 占失败原因的17.07%, 其他5例占失败原因的12.20%, 其中弹力冒组无一例拔管及脱管。本观察表明在传统幼儿静脉留置基础上加用弹力绷带帽保护, 能有效预防拔管, 脱管及渗漏, 提高留置成功率, 延长留置时间, 本法操作简便, 无特殊技术要求, 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儿, 吴菊丽.静脉置管改良法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 (2) :150.

上一篇:语段训练下一篇: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