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训练

2024-11-25

语段训练(共4篇)

语段训练 篇1

一.激趣导入, 目标引路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根据老师给的一段文字猜猜描写的是谁?

(屏显, 教师朗读:他是节目主持人, 大家都认识他。他的脸很有特点, 嘴也长得与众不同, 他的头发造型很时尚。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1:是汪涵。

生2:是何炅。

生3:可能是李咏。

……

(学生兴趣很浓地猜测着)

师:这段文字让同学们拿不准写的是谁, 对吗?那么, 请看第二段文字, 看能不能很快猜中。

(屏显。教师朗读:他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 样子长得挺滑稽:高高的个子, 两条腿瘦得像两根火柴棒;一张马脸, 额头宽宽的, 仿佛能停得下一辆小轿车;眼睛有点小, 一笑起来就变成一条细缝;他的嘴巴特别大, 吞下一个驼鸟蛋准没问题。哦!对了, 他留着狮子一般的卷发, 还精心挑染了几缕黄色, 自以为帅呆了, 他最擅长使用“兰花指”……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 (毫不犹豫齐声答) :李咏!

师:这两段文字实际上想写的都是央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李咏。为什么面对第一段文字我们犹疑不决, 而依据第二段文字我们能很快猜出写的人物呢?请同学们谈谈。

生1:第一段文字太空, 太笼统了, 许多人长得都是这样, 我们班杨鹏就是这样的。 (师生齐笑)

生2:第二段文字写得具体些, 细致些, 生动些。

生3:第二段文字抓住了人物的细节, 突出了人物的特征。

师 (提醒) :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吗?

生3:第二段文字抓住了李咏个高腿瘦、马脸宽额、眼小嘴大、狮子般卷发等外貌上细小的特点进行描写, 这些特点是别人没有的。所以我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生4:还有李咏的招牌动作———“兰花指”的细节, 这是他最有特点的地方。

(生边说边模仿“兰花指”, 大家齐笑)

生5:语段里面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既描绘了李咏的外形特点又很风趣, 我喜欢第二段, 我写人就不会这样写。

师 (赞赏的) :同学们点评都很精彩, 说到了点子上。的确, 写人就应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才能将你、我、他区别开来, 否则就像同学们最近所进行的人物描写练笔一样, 所写的人是千人一面, 全成了克隆人了! (教师指着讲台上的一摞学生习作本, 生不好意思齐笑。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

师 (望着该生) :你有什么话要说, 对吗?

生:老师, 我们也想写好自己作文中的人物, 可是不知从何处下手。不过, 写李咏的两段文字, 给了我一点启示, 那就是可以写人最细小的最突出的地方。

师:你很聪明, 学有所悟。这一节课, 我们就是要一起解决同学们写作上的难点。我们就从最基本的描写人物的元素———细节描写, 开始练笔, 写出人物的神韵。

(板书课题: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神韵)

师: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典型人物、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进行具体的细致生动的描写。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锁定在写典型之人。

(屏显学习目标:1.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及要求。2.能够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 写出人物的神韵。)

二.典范导航, 寻幽览胜

师: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的精品, 文学大师们也常常是细节描写的高手。这些典范作品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很好的例子, 请同学们放声读微型小说《敲门》, 完成语段思考题。

(屏显材料1:微型小说《敲门》)

(1) 当局长的隔壁邻居真倒霉。半夜三更, 我会让一些不速之客的敲门声, 惊得从床上跳起来。

(2) 渐渐地, 在众多的敲门者中, 我认识了他。

(3) 笃, 笃, 笃 (dǔ) ……三年前的一天, 天边挂着淡淡的一钩银白的月牙儿。他第一次来敲门, 可怜巴巴的、怯生生的像个姑娘, 瑟缩地站在门外, 徘徊了足足一刻钟, 敲门声轻得几乎令人听不出来, 像生怕蹭 (cèng) 掉门上的那紫红的漆皮似的, 口里一迭声叫着“李局长”, 脸上露出谦恭、羞怯的笑。

(4) 咚, 咚, 咚……银白的月牙儿成了半圆, 他又来敲门了。“李局长”改成“老局长”了, 亲亲热热地, 手里提着一网袋名酒和高级香烟, 好像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共事过几十年。

(5) 砰, 砰, 砰……“老李在家吗?”今夜, 低低的嗓音突然变得清脆圆亮, 听说他快要接替老局长的位置了。金黄的圆月把清辉洒在他喜气洋洋的脸上, 昔日的谦恭和羞怯早已无影无踪……

(6) 老局长终于退居二线, 月下敲门声日渐稀少。最近, 他的影儿也不见了。不过, 我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

学生自学要求:

1.读材料, 勾画出材料中能突出人物特点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想一想, 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初步归纳人物细节描写的要求。

(学生放声朗读材料, 边读边勾画, 读完材料马上有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的读书声真洪亮, 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先交流你们勾画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说一说, 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生1:我勾画了第 (3) 段, 这一段写出敲门者的害怕的特点……

师 (提示) :对不起, 要打断一下, 请结合具体细节描写的句子或词语回答, 不要笼统说。如第 (3) 段“可怜巴巴、怯生生、瑟缩”这处神态细节描写, 把此人身份低微时的那种怯懦形态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 很形象。

(学生在老师启示下纷纷发表看法, 讨论热烈)

生1:此段中“徘徊”、“蹭”, 是动作细节描写。“徘徊”, 写出敲门者面对高高在上的局长想巴结又恐惧, 进退两难却又不死心的心理;“蹭”, 显得小心翼翼, 写出对老局长, 更是对权力的敬畏。用词普通, 但意味无穷。

师 (微笑点头) :这样分析就很好, 很具体, 有深度!

生2:此处的细节描写还与下文中的“亲亲热热”、“喜气洋洋”这些细节描写相照应, 把“敲门者”随着地位改变心态前后也发生变化 (畏缩—巴结—得意) 的过程揭示了出来, 入木三分地揭露出此人“变色龙”的本质。

生3:文中对老局长前后称呼变化的语言细节值得品味。叫“李局长”体现了“敲门者”与老局长情感距离较远, 较生分, 包含着敬畏, 为后文用金钱打通关节做铺垫;叫“老局长”则反映出金钱作用已产生, 巴结局长的目的初见成效, 为下文升官做铺垫;叫“老李”, 则体现“老局长”的地位与“敲门者”进行了对换, “老局长”的利用价值已消失, “敲门者”对老局长就不再尊重, 在老局长的面前甚至有些忘乎所以了。这个细节真精彩, 能将人物丑陋的灵魂揭示出来, 通过这个细节我读出作者不仅鄙弃“敲门者”“过河拆桥”、趋炎附势的品性, 更将矛头指向了钱权交易的社会现实。

(师生对此精彩的分析热烈鼓掌,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气氛高涨)

学生4:敲门声音的变化这个细节描写更传神, 通过敲门声音由轻到重, “敲门者”的动作、神态、心理暴露无遗。“笃, 笃, 笃……”, 第一次上门时敲门声轻得几乎令人听不出来, 反映了“敲门者”初登局长家门时的恐惧———官位大的局长令他害怕, 惊扰局长得罪局长使希望落空让他害怕, 这次登门事关前途却结果未卜让他害怕……总之, 他有太多的担心让自己惊恐, 而作者就用轻轻地敲门声这个细节把人物的复杂心理揭示出来, 此处细节描写真是四两拨千斤!……

(该生话未说完, 另外几名学生控制不住抢着补充, 课堂学生思维碰撞达到高潮)

学生5 (抢着补充) :另两处“咚, 咚, 咚……”、“砰, 砰, 砰……”的声音细节, 与上文照应, 在行文中巧妙地穿针引线, 把人物目的达成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出来了。“砰, 砰, 砰……”的敲门声近乎肆无忌惮, 此处细节让人联想到“得势者”的张狂, “失势者”的可悲, 想到太多社会现实。

(老师要求学生一起做出三种敲门的动作, 感受声音变化背后人物的本性。)

师:同学们思维活跃, 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内容把握很准, 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很透彻。材料中有没有从侧面对人物进行烘托的细节描写?

学生6:月由“月牙儿”到“半圆”到“金黄的圆月”这个环境描写的细节就是侧面烘托。此处细节写出月的形态到颜色变化, 暗示了人物身份地位的变化, 预示着人物目的的达成。尤其是“金黄的圆月”寓意着“敲门者”“功德圆满”的结局, 极具讽刺性。

学生7:此处描写还推动情节发展, 对刻画人物起到衬托作用。

学生8:我觉得文中的老局长也是侧面细节描写, 他是一个可恶、可悲的角色。

师:对。这则材料讽刺社会上权钱交易, 行贿受贿的不良风气。文中的老局长虽未正面出场, 也是一个值得批评的角色, 他在行贿受贿的不良风气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师:这则材料用典型的细节描绘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物。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并联系课内外所读的精彩细节描写, 讨论归纳细节描写的作用、方法和要求。

师生归纳板书。

作用:细节描写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生动感、形象感、深刻感。

方法:人物细节描写可从正面落笔, 突出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细节;又可从环境细节入手, 进行侧面烘托。

要求:细节描写要选点准 (选代表性的典型细节) , 描写真 (描写真实贴切) , 语言精 (语言生动精练) 。

三.名篇共赏, 牛刀小试

师:有了刚才所归纳的方法, 我们接下来想以方法导航, 启动我们写作的双桨, 在文海中边赏边行。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自我小创造。

(屏显)

从括号中选择细节描写恰当的词填在原文中, 或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细节描写, 使原文更具体生动。

材料2: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 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 掸掸 (dǎn) 衣服, 又教了板儿几句话, 然后溜到角门前, 只见几个挺胸叠肚, 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 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 (跑、踱、蹭) 上来问:“太爷们纳福。”———曹雪芹《红楼梦》

材料3:一对孪 (luán) 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不多久, 姐姐 () 说:“妈妈, 这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 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 妹妹 () 说:“妈妈, 这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 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 母亲陷入了沉思。

(学生小组讨论很激烈, 教师微笑着巡视, 观察学生思维状态, 有的学生争论不下请老师做裁判, 老师只不置可否反复说“结合文段细节, 再想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想法, 先看材料2中的这个空怎么填?

生1:我认为应填“跑”这个动作细节较恰当。因为从前面刘姥姥“溜到角门”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很害怕, “跑”动作快些, 写出刘姥姥想速去速回的心态。

生2:我不同意。刘姥姥年龄很大, “跑”不合乎人物年龄特征, 再说从“掸掸衣服, 教板儿几句话”这个细节突出刘姥姥虽不是大户人家出生, 也还懂些礼节, 初次登荣府大门很慎重, “跑”显得不稳重, 不合乎身份特征。

生3:我赞同填“踱”这个词。刘姥姥年龄很大, 行动当然就慢。

(生议论声骤然增大, 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高潮再起)

生4:我反对。“踱”虽然写行动很慢, 但只有悠闲的人才会踱来踱去慢慢走, 刘姥姥被生活所迫是来求援的, 不可能有“踱”的那份心情。再说刘姥姥这个身份低微处在社会底层的人, 她没见过“门口有高大的石狮子, 满门口轿马”的阵势, 此时哪敢慢行, 不赶紧躲开才怪。

师:很好, 我感觉你们通过分析细节, 在一步一步走近刘姥姥, 一步步走近当时的社会。再接着说。

生5:填“蹭”最妥帖。“溜到角门”这个细节写出了刘姥姥面对排场大、地位高的荣府所产生的敬畏之情, 但此次来荣府的目的她很清楚, 在她心中荣府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即使受尽委屈、讨好巴结也只得承受。“蹭”这个细节恰好描绘出刘姥姥这个未经世面的农村老太太此刻紧张迟疑、小心翼翼的心态。

生6:我也认为填“蹭”好。这个细节让我们从刘姥姥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中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 显现出穷人地位的卑微, 折射出当时社会中人格的不平等。

(生都点头表示认可。)

师:英雄所见略同, 原著选的就是“蹭”字。可见同学们对细节描写的理解分析能力很强, 我们也感受到经典的细节描写, 哪怕是一个字, 也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真是只着一字尽得风流!下面请同学们补充完成材料3中的细节描写。

生7:我填姐姐“生气地说”;妹妹“高兴地说”。这里是将姐姐和妹妹对玫瑰园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 “生气”这个神态细节反映姐姐看问题的消极, “高兴”则体现了妹妹的积极心态。

生8:我填姐姐“沮丧地说”;妹妹“惊喜地说”。这两个词对比强烈些, 人物的个性更鲜明。

生9:我填姐姐“捂着受伤的手伤心地说”;妹妹“举着被刺破的手激动地说”。

师:你除了神态细节还加了动作细节, 更生动形象。

生10:我填姐姐“像被马蜂蜇了一下, 惊叫着恨恨地说”;妹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 跳起来欣喜地说”。我加上比喻细节, 写人的感受, 就更具体了。

(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真强, 刚学到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也能进行迁移运用。下面我们要进入实战演习阶段, 完全自主创新, 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人物细节描写片段。请看大屏幕。

四.自主创新, 佳作展示

师:请看大屏幕, 可以从两道题目中任选一个。

(屏显) 语段写作训练。

1.猜猜他 (她) 是谁。

请运用细节描写, 写一位你现在熟识的同学、老师、朋友……, 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及神韵, 交流猜猜写的是谁?

2.修改自己习作中的人物, 补充恰当的细节描写。

(师巡视, 学生紧张有序的写作, 7、8分钟后, 不少学生完成。)

师:同学们手中的笔都停下来了, 看来已写好了。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 扣住细节描写要求, 交流互评所写内容, 并推荐佳作展示。

(学生合作交流, 评选作品, 举荐佳作, 师生再评, 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结束了这节作文导写课。)

附:学生展示习作。

1.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 挑了几缕菜叶, 慢慢地送到嘴边, 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 又迅速合上, 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 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

2.菜上桌了, 他使劲的用鼻子吸了一股气, 又缓缓地吐了出来。接着他拿起筷子一下叉进盘子, 夹起菜就往嘴里送, 如空腹的老鹰找到猎物, 风卷残云般, 几盘菜就下肚了。

3.语文考试只剩最后30分钟, 可他才刚刚准备写作文。他看了看表, 又看了看自己的卷子, 心中悬起了一块千斤重的石头。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笔停在卷子上, 手在不停地颤抖。咬咬牙, 他又开始动笔, 头顶的汗珠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一样不停往外渗, 卷子上的字也慢慢地从正楷转为草书。离考试结束的时间还有五分钟, 作文还剩最后一段, 他稍稍松了口气, 放慢速度, 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4.他刚刚被人揍了一顿, 脸上青一块紫一块, 身上沾满灰尘, 他想站起来可是腿使不上劲, 一番挣扎, 他终于立起来, 眼中满是悲伤与愤怒。旁边围着几个看热闹的同学, 一番悄悄议论之后, 他们都带着嘲笑的神情离开了。几个路人冷漠地扫了他一眼, 也走开了, 他忽然有一种如一件弃物被人丢弃的感觉, 心很凉, 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

语段训练 篇2

一、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二、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三、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资治通鉴》

四、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五、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六、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五代史·伶官传》

七、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八、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九、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曰:“不仕无义(不合道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

十、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十一、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之)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治学)多似此类。

十二、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十三、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十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谁其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十五、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淳于髡》)

十六、亮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崔州平、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短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十七、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之)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小,少,微不足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诚挚的样子“虽至诚区区,终无得也”;愚拙,凡庸“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自称的谦辞“区区所献,为将军省焉”)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十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日:“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晏子不死君难》

十九、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有少年卢生自叹贫困,言讫思睡,主方炊黄粱。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曰:“枕此即荣遇如意。”生枕之,梦自枕窍入,至一国,功名得意,身历富贵五十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顾吕翁在傍,主人炊黄粱犹未熟。生谢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唐·无名氏《异闻录》

二十、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唐雎说信陵君》

二十一、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晏子辞千金》

二十二、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子鱼论战》

以语段训练为主的教读尝试 篇3

关键词:语段训练,教读尝试

语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是句和篇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 我根据语文教读课的特点, 尝试以重点语段为中心, 精心设计训练步骤, 抓住重点语段组织课堂教学,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要选好语段, 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 要从全面考虑, 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1.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

有人说, 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目标确立了, 关键是如何处理、完成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总是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 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 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 《夜走灵官峡》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选材”, 而文章的第一段, 作者巧妙的选择恶劣的环境——雪大、谷深、山高、风狂和特定的时间——夜来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难、忘我劳动这一中心。所以, 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段,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这种恶劣环境里有人吗?他们在干什么?是在什么时间工作的?如果是在这样大雪纷飞、狂风怒吼的夜里, 你在家干什么?而我们的工人呢?这样巧妙设疑, 层层深入,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恶劣的环境、特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

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段入手, 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选材立意的技巧, 从而学到构思的方法。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 也就牵住了牛鼻子,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总领段、过渡段、总结段等进行教学。

(1) 总领段。

例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完美如画”的特点, 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等四方面对下文的内容作提示, 是全文的总领段。抓住了这一段, 就抓住了全文结构的“纲”。教学时我就以这一段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很快地弄明白了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从而准确把握了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及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

(2) 过渡段。

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 所写建筑繁多, 内容丰富, 结构复杂, 为了使学生较快地理清文章的层次, 在教学中我就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十一段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步骤。这一段从结构上说,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小结, 又点出下文对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的第二段, 又照应了后文的第二十一段, 使全文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 既概述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 又提示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抓住了这一段, 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教学时我就抓住不放, 重锤敲打。

(3) 总结段。

例如《地球是圆的吗?》最后一段:“实际上, 地球是一个有着它独特形状的球体……”这一段是全文内容的归纳, 教学时先组织学生阅读, 在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后再提问:“地球有着怎样的独特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出来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时期?我们使用的地球仪为何是正圆形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 寻求答案。这样由段到篇, 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球的形状, 而且学到了文章先分析后归纳的结构形式。

3.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 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 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 我在选择重点语段时, 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

(1) 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

教学议论文, 就要抓住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浓缩, 抓住了它, 有助于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见解和主张, 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据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 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形象地反映出来的, 因此教学时要特别重视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 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个?进而要求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段,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 使学生明白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机智、活泼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 而中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成了一个自卑、衰老、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最后用“当年的小英雄 20年后为何变成木偶人”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挖掘出文章的主题, 从而顺利地完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这一教学目标。

二、恰当处理语段和篇章的关系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讲读教学, 必须处理好段和篇的关系, 使语段教学和篇章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段里出题目, 篇中找答案

重点语段如果是全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浓缩, 那就可以从语段的深入解剖入手, 由段到篇, 以点带面。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我把课文结尾作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从尾至首顺“瓜”寻“藤”。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那段话:“真的……好戏了。”接着提问:“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 可见“豆”和“戏”非同一般, 但究竟“豆”“戏”好不好呢?学生反复阅读, 得知豆很普通, 戏也乏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呢?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个问题, 他们找到了如下原因:一是人好, 二是景好。这样顺着结尾一段, 我引导学生一步步寻上来, 作者开篇的“藤”也就找到了。

2.篇上出题目, 段内做文章

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 我就先从全篇入手, 指导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 找出了五句, 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抒情线索。然后由篇到段, 再抓住集中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的第五段及内在气质的第七段, 组织学生读、思、议、辩, 具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内在气质, 深入领会其象征意义。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4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漠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粘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说明其理由。

3.诗中那个“有朱砂梅的清香”的她指什么?

4.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雪花”形象?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的热切渴望和不懈追求。

点拨:第一、二节可以看出作者的渴望,第四节可以看出对其不懈追求。

2.一是自由,无拘无束:“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飞飏,飞飏,飞飏”。二是执著:“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点拨:抓住关键词即可。

3.诗人心中的人生理想。

点拨:仔细品诗,即可找到答案。

4.诗中的“雪花”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

上一篇:高中生如何学好地理下一篇:弹力网状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