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马路上的车

2024-05-27

大班科学:马路上的车(共4篇)

大班科学:马路上的车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马路上的各类车,模仿不同车子发出的声音。          2、了解110、119、120几种特殊车辆的号码及作用。活动准备:各种车图片、交通信号灯图片、110、120、119号码等、课件《马路上的车》经验准备:倾听、学习过《汽车开来了》歌曲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指挥交通,小朋友当司机,我们一起到马路上瞧一瞧。你们准备好了吗?汽车开了。(幼儿跟着歌曲《汽车开来了》,边模仿小司机的动作。)教师:“到站了,请下车。请你们来说一说马路上会有些什么车呢?”(幼儿自由讲述)二、听儿歌,了解各类车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图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听一听,儿歌里有些什么车?”教师播放课件《马路上的车》教师:“你们看见了什么车?它们发出什么声音?”(幼儿讲述,边说边出示图片)“我们来数数马路上一共有几辆车?都是什么车?(自行车、小汽车、大客车、扫路车、洒水车)”他们有什么作用呢?(幼儿自述)小结:“马路上的车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本领。”教师总结各类车的作用。三、不同的车教师:“除了我们儿歌里看见的车,你们在马路上还见过其他种类的车吗?”(幼儿自由讲述)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辆很特别的车,你们看看是什么车?”教师出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教师:“你们来说说他们的特征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声音、用途)“不执行任务时这些车停靠的哪里呢?”教师出示120、119、110号码,“我还带来了3个不同的电话号码,请幼儿说说是哪种车的号码?(幼儿配对)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拨打这个号码?”小结:“小朋友这些电话号码你要牢牢记住,只有在紧急情况才能拨打。不管是什么样的车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路上一定要安全行驶,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出示交通标志:红绿灯)五、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小朋友懂得了许多道理,还认识了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那么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车呢?请你回家动手画下来,好吗?”

小班语言《马路上的车》活动反思 篇2

小班语言《马路上的车》活动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能注重游戏性,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的快乐。此类的活动设计也是现在比较注重推广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的听音猜车环节,在声音的准备上要清晰,大众,能使幼儿在听上两三遍之后猜出是什么车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因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相对来说不够丰富,一旦声音模糊却特点不够明显,幼儿很难猜的出来。就会影响课堂的效果。之后在游戏环节中,游戏前要设定游戏规则,不然幼儿玩开就会不好控制课堂纪律,孩子的常规也是关键。在后面的学习儿歌内容上,对幼儿也是一种挑战,之前的游戏环节,或多或少会分散一些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儿歌的效果不够好。

这样的活动设计其实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游戏、教材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儿歌,感受儿歌,从而又不因为游戏的内容而分心。每节课前,都要跟孩子心里的交流,让你的话语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同时在平时也要多注意幼儿,尤其是个别调皮的幼儿,多沟通,不仅会拉近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为老师以后的课堂内容创造条件。

大班科学:马路上的车 篇3

活动目的:

让孩子了解马路上不同的车子,并掌握简单的交通规则。让孩子了解、使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预设:

来来往往的车;有车厢的车与无车厢的车;两轮车、三轮车和四轮车;汽车的声音;交通警等活动。

活动准备:

1、前一周要求孩子下周每人都带一个汽车的玩具。

2、教师在生活区的四张桌子中间的地毯上用两色胶带铺了一个十字路口。

3、教师选择与汽车、交通有关的教材,如儿歌、歌曲、美工、故事等。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如果教师有1000个假设,那么他就容易接受来自孩子的第1001个或2000个不同的反应。教师只有在自己设想足够多的可能性时,才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教师制定各阶段具体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师对总体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对孩子已有经验、能力水平的了解和对孩子潜在水平、兴趣的预测所提出的,它融合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与教师对孩子已有的观察和认识。同时,教师也相应地做出教学准备,也就是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帮助目标的实施与达成。而这些教学分目标是否可行,则应在教学实施阶段得到验证,从而做出调整。

教学实施的过程则是对预先制定的各阶段教学目标的探索、验证和创新的过程。教学的实施不仅仅依靠活动初期教师提出的假设,而且要依靠孩子们的反应。(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作为实验的研究者,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对原有的假设进行确定、调整或推翻提出新的假设。此时,教学内容与教学物质条件是实验中的自变量,教师通过干预、控制这一自变量,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幼儿是实验中的因变量,他一方面促使研究者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另一方面也因自变量,也就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而发生改变。

星期一早上孩子们按照教师的要求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在早晨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就自发地在教师布置的马路上胡乱地开着车。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的时候,是怎样的?”孩子们就将十几辆五花八门的汽车全都摆放在朝向十字路口的四条主干道上,每条道上的汽车只有一个方向,所以四条道上的汽车全都面对面。很明显,现在这些“司机们”只是对汽车在马路上开感兴趣,并未意识到要遵循一定的交通规则,这里是一个交通混乱的路口。

自由活动时间结束后,教师集合孩子们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话,主题是“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由于早上的这个自发游戏,孩子谈话时兴趣的焦点集中在了车辆的运行上。他们谈到了汽车在高架上是如何开的,汽车是如何爬山的,汽车在十字路口是如何转弯的,汽车在十字路口开时要看红绿灯等等内容。谈话结束前教师提出下午要去外面的马路上看汽车,并提醒孩子们要看看马路上开的车子同教室里摆着的车子,是不是一样的。

下午观察回来,孩子们就有了不少新发现,他们指出马路上要有红绿灯;汽车在马路上开时是一边一个方向的,要不然很危险等等。于是,大家开始修整自己的马路,制定交通规则。在这期间,总有不少问题会发生争执,例如不同方向的车应具体在马路的哪一边。遇到这些棘手的问题,老师都带着他们到马路上自己去找答案。几天后,这个十字路口已经井然有序了,当客人来班未注意到脚下的斑马线时,孩子们会主动提醒你,“行人”要走“人行道”。

幼儿对汽车玩具大多有着天然自发的兴趣,对马路上的汽车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直接经验。教师创设的马路刺激了幼儿的兴趣,引发了幼儿的直接经验,证明了这一活动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也为教师预定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注视实验条件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质条件,承认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错误,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帮助其学习的扩展和深入,从而达到总体的教学目标:掌握简单的交通规则,学习应用观察来解决问题。

教师想在布置的马路上设置一个交警的角色,由此开展交通警的活动,所以她就在活动区靠近马路的位置上放了一顶交警的大盖帽。但是这顶帽子放在那里一直无人问津,更没有人将这顶帽子同马路上的种种布置联系起来。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只有一个男孩子在离“马路”很远的角色游戏区偶尔地利用了一下。

主题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幼儿园有一个大班从外面请来了一位交警来介绍他的职业。教师想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接触交警更具体形象地了解这一角色,所以就把交警也请到了班上,让他在布置马路和车辆的区域给孩子们介绍规则。但是这次活动之后孩子们还是没有产生任何新的变化。所以,老师拿走了那顶大盖帽,也没有进行预定的交通警活动。

教师对取消交通警这一活动,事后的解释是:“我当时本来以为交警和马路、车辆之间的关系是很自然而然的,但是既然孩子们实在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也就只好算了。因为我想,或者他们对这种角色性质的经验不感兴趣,或者他们并不了解、或者根本没有留意过马路上的交通警察。所以我想或许小班孩子进行这样的内容不合适,可以放到中班进行。”

“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杜威)幼儿的兴趣是教育过程实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幼儿自发的兴趣才能促使其与教育过程的其他因素真正发生反应,获得发展。当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实验情境中,对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没有发生兴趣时,教师就需反思自己原有的假设,做出相应的修改,当发现幼儿对此确实没有兴趣和学习需要时,证明预定的这一活动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幼儿此时的发展,幼儿无法达到,这就应推翻原有的假设。

早上区域活动,苗苗在美工区画的汽车和别人的都不一样,他的汽车身上(汽车的侧面)有个大圆圈,这是什么呀?苗苗告诉大家,这是汽车的备用胎,如果汽车半路车胎爆了,又没有修理店,就可以装上备用胎。可有的小朋友指出,他看到备用胎不是放在这的,是挂在汽车后面的。汽车的备用胎到底放在哪呢?是不是每个车子都有备用胎呢?大家一下对备用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改变了预先的计划,临时带着孩子们到了马路上,观察汽车的备用胎。孩子们盯着每一辆来往的车子,看他们是否有备用胎,又在哪里?有的孩子还趴在地上看,车子下面是否有备用胎?回来后,孩子们告诉老师:吉普车的备用胎是挂在车后面的;公共汽车的备用胎是藏在车身下面的;有的小汽车的备用胎是放在行李箱里的;路边一位司机叔叔是从车厢的地毯下面取出备用胎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汽车备用胎设计展览,各自为自己的汽车设计备用胎。有的用一片雪花片代表备用胎,有的用一个瓶盖,有的则用一块圆形的积木,还有的孩子为自己的双层车准备了两个备用胎,因为双层车的轮子多……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的,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的。本次活动运用基本图形表现常见汽车的外形特征,体验不同车辆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个活动以“游戏”为载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马路上的车》含反思这篇文章共8618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图书生病了》含反思》:中班教案《图书生病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探索、发现生活中图书的多样性及特征,知道损害图书的行为是错误的。学习爱护图书的方法,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图书生病了》含反思教案吧。

中班科学教案:马路上的汽车 篇4

一、活动目标

1、观察马路上的汽车,感知发现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汽车,培养幼儿对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观察了解红绿灯、交通标志与汽车行驶的关系,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积极与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供幼儿观察马路上的汽车。规划参观路线。

2、照相机、投影仪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1、参观前的准备

(1)参观行走时要注意什么?

(2)参观的主要内容(汽车、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

孩子们,你们知道马路上有什么吗?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一看吧。

(二)带领孩子们到马路边观察

1、马路上的车

(1)引导幼儿说说来往车辆的名称、主要特征(颜色、大小等)、用途

这是什么车?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

(2)数数马路上的汽车和汽车的轮子

2、马路上的交通信号灯

(1)引导观察交通信号灯

红绿灯是怎么样的?和人行道上的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观察交通信号灯与汽车、行人间的关系

3、马路上的交通标志

请幼儿找找马路上的标志,猜猜他们表示的含义。

(三)我看到的汽车

1、结合照片幼儿说说自己在马路上的发现。

你在马路上看到了什么车?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车?它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本领?

你觉得汽车有什么用?

你在马路上找到了什么标志?它是什么意思?

马路上有这么多车,平时我们过马路要注意什么?

2、教师小结。

(四)游戏:十字路口

1、介绍游戏规则:交警一名,其他人模仿马路上的人,按照信号灯的变化行走。

2、游戏1——2次。

活动延伸:

上一篇: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介绍下一篇:全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