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2024-09-29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通用12篇)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1

三年级语文处于小学语文学习的中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还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本册教材,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四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

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2、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课文两种类型。

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练习复述课文。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3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2000来个生字,会写1000来个常用汉字,他们喜欢语文,上课积极认真,课外阅读兴致很高,字也写得不错。这学期前期的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倾听的习惯,发言的习惯等。另外,三年级的孩子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应该加大阅读量,让孩子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写日记,学会习作,班级里部分孩子能写比较精彩的日记,但亦有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上课不自觉,作业潦草,掌握知识与别人距离较大,这学期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靠经常不断地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钢笔字逐步做到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用毛笔写字能正确地执笔、运笔,写得端正、纸面干净。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避免以词解词,要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要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要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3、语文园地的教学。

语文园地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学习表达相结合,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

4、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明确教学要求,培养他们交际的能力,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大胆交流,勇于发表观点、见解,全员参与,共同评价并为他们的写作下铺垫。

(四)习作教学

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焦急、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多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写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五)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要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2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3

在《鲸》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作过渡句,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首尾呼应,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突出了景点之美,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态度之坚决,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直指云天。山势陡峭,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舍身跳崖,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深思,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言语不多含义深,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却花费不小,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4

1、掌握我会写的字的部首、笔顺。会读我会认的生字。

2、能够听写本单元生词

3、掌握两种查字典的方法。

4、会填写动宾词组、修饰词语。

5、会改写句子。

教学重点:会改写句子。

教学难点:查字典。

教学过程:

一、读黄色框里面的文字,知道本单元所讲的内容是学校生活丰富多彩。

二、梳理本单元内容

识字2、一株紫丁香 我选我 一分钟 难忘的一天 语文园地二

三、分类练习

1、字

(1) 字的笔顺:弹、甜、歌、切、包、及、身

(2) 易错的字:戏、琴、观、(棋、真、直)、养、(休、体)困、除、员、切、班、迟、身、

(3) 我会写的字的部首

(4) 认读我会读的字

(5)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P38)

2、词

(1) 动宾词组

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 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 打哈欠 冒着严寒 扫地 提水 搬桌子 推车 挑土 抬木头 捕鱼 捉虫 抓小鸡

(2) 读词 (P27)

(3) 组词(P24)坐、座(P39)

(4) 词语搭配

( )的小院 ( )的枝叶 消除(疲倦、疲劳) ( )地说 一(片)掌声 ( )的日子 ( )的微笑 高兴地(点头) 紧紧地(握住) 紧张的(心情) (沉着)地操纵 顺利地( ) ( )的图形 仔细地( ) 满意的(笑容) 亲切地( ) 兴奋地( )

(5) 各类词语

又香又甜 静悄悄 丁零零 看了看

(6) 多音字组词

背( ) 兴( )

3、句子

(1)换个说法,不改变意思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我的好朋友是刘爽。

(2)造句(P37)

仔细地

4、查字典

(1) 部首查字法:

A、先确定字的部首。

B、除去部首剩几画。

C、在字典的第几页。

D、读音、组词

(2) 音序查字法

A、先确定字的大写音序是什么。注意音序一定要大写。(强调几个易错的大写字母,一定要与英语区分开。)

B、再确定字的音节。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5

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形色匆匆”等词语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文脉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文脉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说说对虫的了解。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共同携手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郭枫先生的优美散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目标一: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形色匆匆”等词语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

形色匆匆。

2、特别提醒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谧”字,是左右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

娇小()()

勤勉()()

僻静()()

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批改,教师了解情况。

目标二: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文脉清晰、结构严谨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师:我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浏览全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出示: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反馈)

师:你能根据这些内容给课文分段吗?(生反馈)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问题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想想开头第1自然段与结尾第10、1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学习反馈1】

/

(1)文章开头部分写“忘了世界,也忘记了自己”,结尾部分又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这样的写法叫做

。(2)课文的中间部分围绕第二自然段“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来具体展开,我们可以从一些词句中看出作者的行文线索,如3自然段的“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4自然段的“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等等。其他段落也有类似的语句,请勾画出来。

(3)根据上面理出的脉络,我们清楚地知道了第二部分中的3——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我”所看到的五个场景,请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用四字短语概括小标题。

3:

4:

5:

6:

7—8:

(4)指名展学,交流首尾呼应的好处,组际评价并补充。

过渡语:作者的布局谋篇首尾呼应、文脉清晰,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学这样的方法,来表达

热爱自然、关爱生灵的独特情怀。可这篇文章的独特不仅仅如此,你们再找找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独特情怀的?

目标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问题2.“草虫的村落”在我们的眼里,不过是土丘上的一些虫穴,平凡无趣,然而,在作家郭枫先生的笔下却变得生趣盎然,亲切而令人难忘。这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呢?试以第4自然段为例加以分析。

/

【学习反馈2】

(1)读了课文,我们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使小甲虫变得有情有意。比较下面的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对比读,体会这样想象的好处。

①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小一点的从洞里爬了出来。②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它们互相看了看,然后一齐爬回洞穴里去。

(2)课文中随处可见这样奇妙而合理的想象,找出这样的句子,尝试着把句子还原,对比读一读,体会这样展开想象的表达效果。

(3)指名展学,交流细心观察并用奇妙、合理的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组际评价并补充。

教师相机引导:你们自己在生活中观察的小虫和作者观察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作者能把普通的小虫想象得如此有趣生动?你感受到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小结:作者对草虫的村落和草虫的生活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奇妙的想象,并融入了自己热爱自然、关爱生灵的独特情怀。

过渡语:你们觉得作者除了对小虫感兴趣,还对大自然离得什么动物感兴趣呢?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另一篇写鸟的文章,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一)阅读练习空山鸟语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

/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侧耳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似乎是伴侣,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不多久,我的耳朵便会被山雀的鸣声所吸引。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创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鸟儿们静默了。在众鸟默默之中,我的耳畔忽然响起“咕―— 咕一一”的声音。咦,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鹄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鹄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鹄呢!鹧鹄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更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偶尔啼叫的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

“咕―— 咕一一,我回到了江南。“咕一一咕一一”我沐着淡烟疏雨。“咕一一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一一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本文有删改)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内容相同,这样的写法叫做

,这样写的优点:。

2.本文2——4自然段以“我所听到的”为行文线索,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空山鸟语”的美丽景象,请用四字短语归纳小标题。

(2):

(3):

(4):

3.本文作者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让鸟儿们显得有情有意。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2)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4.指名展学,交流说一说对写作方法的感受,组际评价并补充。

(二)表达练习(结合单元作文)

/

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显得有情有意。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融入自己的的独特感受,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他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来抒发自己对小生灵的热爱。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酝酿情感。

1.板书“桥”,“桥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同学们见过哪些桥?” 2.桥有什么作用?(连接两岸让行人通过)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桥,叫生命桥?你见过吗?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桥? 4.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 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杭州(大陆)台湾 3.读了这个故事,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感动)

(三)读悟交流,抒发情感。感悟场景一:杭州某一医院

1.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你感动的句子。2.学生交流。

3.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

4.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躺在病床上的小钱会想些什么?此刻你想对小钱说些什么? 感悟场景二:台湾花莲慈济医院

教师导语:小钱是幸运的,他找到了适合自己骨髓移植的人,这个人就是远在台湾的一位不知名的青年。

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走近那位青年,去看看那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幕幕……

1.学生默读3至6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且批注自己的感受。2.交流:说说你的感动是因为谁?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3.播放地震录像(旁白:这就是大地震发生时的场面!在人们毫无准备中,猝然间,大地轰鸣,山崩地裂,顷刻间高楼大厦摧枯拉朽,人们在惊慌中奔跑着、哭喊着,乱作一团;在恐惧中无助地哭泣、号叫……距统计,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4.假如你就在大地震的现场,你会做什么(想象自己在现场的种种表现)?可是那个台湾青年呢?李博士呢?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沉着、安静?

5.再次读读这些段落,我们该怎样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呢?(学生练读)6.交流读法(重音把握、感情把握),指名读自己最想读的段落。

7.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骨髓移植手术成功进行,还少不了哪些人的共同努力?

(四)深入阅读文本,深刻体会。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充满感激。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钱,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2.在你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理解:生命桥)

师: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海峡隔离,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3.满怀激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7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8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9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围绕“爱祖国”这一主题,安排了“识字3”以及《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四篇课文。“识字3”在本单元起基础作用,其以三字经这种蒙学教材的形式展开学习,主要学习了祖国历史文化、壮美山水及版图关系,学习关于祖国的词、词语及其意思,让学生初步认识祖国自然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尊敬与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11个要求会认的字;

2、初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

3、学生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4、会写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字,并能记住它们的部首,了解其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其对祖国的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给生字注音,朗读生字及课文

2、找歌曲mv《歌唱祖国》

3、找关于课文祖国风景视频

4、制作课件

5、准备生字卡

七、教学过程(课时1)

课前准备:

1、播放歌曲MV《歌唱祖国》(提前4分钟播放)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尽快保持安静,减少调控时间;二是了解祖国

教师活动

(一) 媒体导入 展示祖国地图(播放课件)

提问:同学们,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国庆节刚刚过去,很多人都去全国各地旅游了,老师相信同学们从小到大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旅游,你能告诉大家都去了哪里吗?

导入:《识字3》(板书)

预设孩子回答,展示风景名胜图片 生:我去过南宁动物园、桂林山水、广州长隆、杭州西湖……

设计意图:先向大家展示身边常见物品--地图,从大家对祖国最基本的了解入手,再让孩子谈谈其旅游过的景点,激起孩子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生字

(二)合作探究,学习生字

读好音

1、巡视孩子学习情况

2、教师抽查学生预习、学习生字情况

3、评价,反馈,把孩子易读错、读不准的字(川、涌、族等)教读一遍

4、指名小组读、全班读

5、去掉拼音,要求学生拼读(借助生字卡,乱序) 1、先自主拼读一遍生字,不会读可请同桌、前后桌帮助。

2、自主读或被抽查的学生读

3、小组读、全班读

4、去拼音,指定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自主回顾下,或给未预习的学生课堂预习的机会;通过同学的帮助、老师的指导,读准生字读音;让孩子合作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认部首,找朋友

3、猜谜语,找生字

1、以找朋友的方式找出、记住部首,积累形近字

如:

师:我是“涌”,我的部首是三点水,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我是河,部首也是三点水,你的朋友在这里。

2、讲形近字时,顺便结合字形讲讲一些字意。

如“涌”字,刚刚同学们发现了吗,河、流、江字都是三点水,意思都跟水有关,那它们的朋友“涌“字也是跟水有关咯,它的意思就是:水从地下冒出来(肢体动作演示)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用人有方,大有人在(族) 按老师要求给生字找“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听、说、读、写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字音、形、意,通过自己读、互相读、全班读、小组读多次读生字练习,巩固孩子读准读音

(三)朗读感悟 1、讲台环视

2、老师把大家易读错、读不流利的地方再读一遍 1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

2、听老师读(课文内容与插图对接上)

3、男女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自行向同学老师说明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小巩固 1、抄写课文“我会任”的生字,注音、组两个词、写出两个“朋友”

2、给“我会写”注音,思考每个生字的意思

八、教学过程(课时2)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全班学生拼读

2、把读音藏起来,指定小组拼读(慢慢加快速度)

3、以问答形式,让学生重述部首,说出2个朋友的名字(同一部首字)

4、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5、并带领大家有感情的朗读1次

6、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按老师要求拼读、朗读

(二)我会写 1、检查学生在 “我会写“的生字注音,并展示老师注音、书写,纠正发现问题(课件展示)

2、老师范写。老师先分别写“争”、“族”的正确和错误书写,让学生判断哪个正确。再次指导写“争、民、族“三字(要求:老师边写,学生在座位用手指书写,并把顺序读出来) 按老师要求书写

(二)课文内容学习播放关于课文内容视频

看完视频大家对祖国的心情是怎样的?

根据视频,快速讲一下每个句子意思

关注孩子对课文是否还存有疑问 看视频 ,分享你的心情

(三)走进民族 1、解释什么是民族

2、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你是哪一个民族的?(自主分享)

与前后桌分享

3、教授“神州”、“华夏”、“中华”意思

4、课件展示民族服饰、习俗,重点展示壮族。 自主分享所属民族;与前后桌分享

(四)练习巩固 要求:抄写“我会写”8个生字5遍;布置语文能力测试练习

[识字3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10

在朝鲜族的村庄里,生活着一位老奶奶和小姑娘,在小姑娘六岁那年,她的父母劳累成疾,相继死去,使她了孤儿。一位老奶奶无儿无女,但她在一天夜里听到女孩的哭声,便穿上衣服,到屋外寻找,谁家的孩子在哭泣?

她顺着哭声一路找到了她——那位身遭不幸的小姑娘,心中升出做母亲的喜悦,把小姑娘抱回家后,想到:这是谁家的孩子?衣服这么脏,哭得那么厉害?便问小女孩:“你是谁家的孩子呀”?小姑娘哭着说:“我的父母都死了,我亲人了”。老奶奶为小姑娘换上一件干净、漂亮的衣服,为她洗干净身体,站在老奶奶面前的不再是原来那个脏脏的小姑娘了,站在她面前的简直美丽的天使呀!现在的小姑娘面色红润,亭亭玉立,就连荷花看见也会觉得一点都不漂亮!

自从小姑娘来到老奶奶家里之后,一间小小的茅屋顿时变得生机勃勃,不象原来那么死气沉沉,老奶奶为她交钱上学,小姑娘在学校作业,还为老奶奶洗衣、做饭、整理房屋。冬天,为老奶奶暖被;夏天,为老奶奶扇扇子!在老奶奶生病的时候,喂老奶奶吃药,给老奶奶说笑话,让奶奶每天都过的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小姑娘门门功课100分,她考上了一所初中,消息传来时,老奶奶高兴极了,可是她却为小姑娘的学费感到担忧,不过她四处借钱终于把她送进了初中,她一想到要离开老奶奶,心里很伤心,她和老奶奶紧紧拥抱,并许诺好好学习,将来让老奶奶的生活,十年后,她了,她把老奶奶接到城市里过上了幸福生活,她望着养她的老奶奶的小茅屋,不禁拥抱了老奶奶……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11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3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篇12

学生进行探究式数学学习, 就应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具以及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4.1“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课程应用现实中的玩具、实物做模型, 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能成为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 故精心设计了这节课, 收获颇大。

一指导思想

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做教具,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 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形成规律、口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 并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并制作立体模型。

2.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二, 过程与方法。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动手操作、归纳、猜想和主动参与等数学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和实物制作,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 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4.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三教具准备

三棱柱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八棱柱茶叶盒、圆柱茶叶盒、圆锥形圣诞帽、石膏三棱锥、四棱锥、圆台形纸杯、棱台形灯罩、多个正方体积木。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生活, 创设情境

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 上方有一只蚊子, 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 应该走哪条路径?

2. 尝试体验, 自主探究

活动1:认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师: (展示教具三棱柱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八棱柱茶叶盒、圆柱茶叶盒、圆锥形圣诞帽、石膏三棱锥、四棱锥、圆台形纸杯、棱台形灯罩。)

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展开, 看它们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

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展示成果。

师:有些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展开

有些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折叠

活动2:初步应用, 体验成功。

课本124、126页

活动3: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 (各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积木。)

把桌上的正方体积木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 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多且与众不同。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

师: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11种, 可以归为四类。

3. 快乐练习, 巩固提高

第一, 下列图形中, 不是正方形表面展开图的是 () 。

第二, 以下四张纸板按图中线经过折叠可以围成直三棱柱的是 () 。

第三, 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第四, 下列图形哪个不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第五, 如右图, 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 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数字为6的面是底面, 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 () 。

A、5 B、4 C、3 D、2

第六,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第七,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 如果正方体的左面与右面所标注代数式的值相等, 求x的值。

4. 反思交流, 收获感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首先, 学会了简单几何体 (如棱柱、正方体等) 的平面展开图, 知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 学会了动手实践, 与同学合作。

师:不是所有立体图形都有平面展开图 (如球体) 。

5. 布置作业

作业: (1) 课本121页第2题、124页第6题、125页第11题; (2) 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 (3) 选做作业:研究圆台、棱台的表面展开图。

五教学反思

1. 生活化的教具,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 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为本节课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教具和素材, 所以笔者找了许多实物作为模型, 特别是找到正方体积木更是令人欣喜若狂。六年前第一次接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 笔者担心如果用剪刀剪下来折叠, 即麻烦又费时间, 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如何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用的教具来取代剪纸呢?正好看到女儿在玩积木, 于是灵机一动, 把积木带到教室。当学生看到自己曾经见过或玩过的积木, 都围拢过来看,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木给他们动手操作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教具, 下课时听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节课太好玩了!”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好处。

总之, 本节课教学中,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当教具, 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图形, 从中“发现”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加强了其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更好地了解了立体图形, 从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探究式的教学, 还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更易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学生质疑提问的随机性和充分性, 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平台。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失败的痛苦, 又享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在活动2中,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得出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圆柱、圆锥、三棱锥、四棱锥的表面展开图;特别在探究正方体的多种表面展开图时, 更是充分放手, 让学生小组探究, 并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 比赛哪个小组找到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形状最多。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争先恐后地把找到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笔者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探究中, 并适时地展开小组评比, 给予表扬,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高涨。

总之,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交流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做中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正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本节课中用Flash应用软件制作了动画, 展示了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 又亲眼目睹, 从而加强了空间感, 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变化的印象;另外, 还制作了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 并且制作了它们旋转90°、180°、270°后的各种造型。

总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这种图形的动态演示, 连续变化所形成的众多画面变换,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图形空间变化的印象, 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感, 帮助学生在动态变化的图形中寻找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从而了解图形的特性。

4. 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标》告诉我们“教什么”, 教材告诉我们“用什么素材教”, 而这些却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 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转化为现实、生动的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教材版本的多样化, 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显而易见。教材应当尊重,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开发教材的精髓、内涵。本课把立体图形的制作和圆台、棱台的表面展开图纳入作业中,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另外, 还强调立体图形是实心体, 展开的只是它们的表面, 纠正学生以为立体图形是空心的错误认识。

总之, 教师创造性、个性化地使用教材, 转化成灵活合理、丰富多彩的“生态化”教学过程, 整体实现了三维目标, 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5. 规律记忆, 易于形成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愉快长久地记忆

把要记忆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为口诀, 再结合图形来记忆, 有利于把理解的知识点上升到掌握的层次。本节课中除了列一个表格归纳整理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还把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归纳整理为四类:

第一, 四连排的 (6个) 。

可记为:中间四方连, 上下各一方。

第二, 三连排的 (3个) 。

第三, 两行的 (1个) 可记为:两个三, 日状连。

第四, 二连排的 (1个) 可记为:三个二, 成阶梯。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有效地应用生活化的教具, 促成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中, 成为生活的数学。

可记为:三方在中间, 双方位居偏, 单反任意放。

参考文献

上一篇:阅读的快乐与收获作文下一篇:一句话伤感心情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