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2024-05-14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用8篇)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篇1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大力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增强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师生造成的伤害,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开阔全体师生及群众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广大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特制订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二、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三、活动时间: 2015年 1月—12月

四、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防震减灾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学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探索学校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全体师生和广大市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不断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公共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公民地震科学素质教育,使防震减灾教育深入人心,得到高效、广泛、持久地开展,进一步在校园内外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

五、工作目标

1.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教研小组和兴趣小组。2.开辟宣传阵地,加大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宣传力度。3.认真抓好防震减灾日常宣传教育和“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4.组织师生进行防震自救与互救及逃生演练。

六、主要工作

(一)制定计划,明确工作职责。

在全校广泛宣传动员,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将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中,形成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

(二)渗透学科,开展科普教研。

1.在教师中建立防震减灾教研小组(组员不少于3位),负责收集防震减灾常识资料,定期开展防震减灾研讨活动,分析地震自然征兆,介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了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状况,总结地震灾害预防措施,编写《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校本教材,开设防震减灾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2.在学生中建立防震减灾活动兴趣小组,在各班选拔一部分具有地震知识基础且对防震减灾充满兴趣的学生,组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在“第二课堂”中开设防震减灾科普课堂,开设校本课程,保证每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让学生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地震知识,掌握地震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并扩大宣传,学习制作防震模型,学习地震仪器的演示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3.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落实,取得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每学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公开课(班队主题)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三)突出主题,开辟宣传阵地。

1.确定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和宣传橱窗,张贴标语、宣传画和学生作品,更好地宣传安全常识、防震常识、自救常识,用视觉效果加大宣传广度。

2.利用好校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教育阵地,撰写有关地震自救、防灾减灾方面的宣讲稿件,利用大课间和升国旗仪式进行宣讲,用听觉效果加大宣传深度。

3.利用班级板报、学习园地,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学习常识,自己设计内容,在班级内部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4.召开主题班会、主题队会,介绍防震减灾常识,组织同学参观地震知识的影片或宣传图片,让学生得到更深更广的了解。

(四)全员参与,开展科普活动。

利用“3.1”《防震减灾法》实施日、10月国际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5.12”四川汶川地震纪念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全校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1.举办防震科普报告、讲座。聘请有关专家讲解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进行座谈,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疑难问题,使学生零距离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措施。

2.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知识问答、读书征文活动,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或班级给予奖励,这样既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科普展览等,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方面的录视频资料,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使他们进一步受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4.通过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

(五)多方争取,购置学习资源。联系县教育局、县科协等单位,争取资金,为学校图书室添置一批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图书、光盘等资料以供学生阅读和观看,并将学校图书室分解进教室,建立班级图书柜,方便学生借阅,进一步增长学生防震减灾知识。

(六)制定预案,开展模拟演练。制定《地震紧急疏散预案》,5月、10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演练,包括地震避险演练、紧急疏散演习、自救互救演练等,结合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拓展知识,开展灭火、救护、搬运和包扎伤员等防震自救互救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救助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也要不定期进行地震警示演练,提高学生的警惕反应和应急自救能力,提高教师的应急组织能力。

七、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学校加强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网络的作用,定期研讨工作,同时支持和保证开展科普活动经费的需要,做到各项活动开展目的明确,时间确定,任务落实,有专人负责。

2.活动多样。为使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将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新课程改革有机地进行学科渗透,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从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提高实践能力。

3.注重科学。用作宣传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数据应确凿,基本原理应准确,基本概念应清楚。不得宣传违反科学的内容。科普宣传制品应以公开出版的为依据,宣传内容应体现防震减灾的工作特色。

4.形成机制。学校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能及时解决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考核范围。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篇2

一、我国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现状分析

1. 我国专门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开发的科普宣传网站很少

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是目前我国提供科普网站检索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导航系统, 根据该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科普网站按内容共分为22类总计538个, 其中综合性科普网站最多, 共有112个。而以灾害主题检索到的仅有中国地震科普网、创新技术博物馆、地震科普之窗、中国消防网4个, 其中只有中国地震科普网和地震科普之窗2个网站是专门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开发的科普网站[2]。这个比例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也远远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各级地震部门建立的专业网站, 如中国地震局主办的中国地震科普网、福建泉州市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普之窗网站, 这类网站所传达的地震科普知识专业、全面和深入, 但网站数量太少;第二类是各大门户网站、综合科普网站中包括的防震减灾科普栏目, 如新浪网的地震科普新闻中心、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地震馆栏目等, 这类网站是在综合科普宣传中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行的常识性和基础性的介绍, 数量不多, 专业性与全面性都还有待提高;第三类是近几年来在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同时建设了相关网站, 如平湖市地震科普网就是在平湖师范附属小学建设的, 这种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开发网站进行科普宣传的思路很好, 但网站内容比较贫乏, 形式比较单一, 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

2. 缺少结合小学生群体需求开发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学生网民由2009年的28.8%上升到30.6%[3]。在我国数量不多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中, 大多数是没有区分受众群体的大众网站, 对1.4亿学生网民这样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受众群体来说, 除了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网站以外, 目前还没有专门供他们使用的地震科普网站。可即便是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网站,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与其他大众地震科普网站很接近, 并没有充分重视和开发针对他们特点的内容, 不能真正体现小学生受众的特殊需求。

二、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研发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发展的新要求

1.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研发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 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形势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而网络科普作为地震科普中新兴的、影响较大的方式必将成为重要方式之一。

据调查和统计, 在地震灾害面前, 小学生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之一。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缺乏防震减灾知识, 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不强, 遇到地震惊慌失措, 使人员伤亡加大。汶川地震中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实例告诉我们, 有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效果就是不一样[4]。因此, 积极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地震科普宣传, 使其了解必要的地震知识, 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技能,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其不仅只是增强小学生个体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 还可以以其为核心辐射到家庭和全社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素质。

2. 利用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进行科普宣传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 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这为科普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现在很多小学本身就建有学校网站, 这又为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日渐提高, 通过科普网站来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小学生好新、好动、好学、好胜,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 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逃生技能, 通过网络趣味问答、视频动画等方式吸引其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效果。

三、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内容设计与特色研究

1.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内容设计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作为一个受众群体特殊的网站, 在其内容设计和栏目编排上既要考虑满足科普宣传的需要, 又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真正做到易学、易懂、易掌握。本项目组认为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具体可以设计以下几方面的模块。

(1) 地震奥秘模块

这部分是对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的介绍, 其中包括地球构造、地震成因、地震种类、地震预测等专有名词的介绍。可以通过对地震成因等画面的动画模拟, 使枯燥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

(2) 地震来了怎么办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科普知识, 包括防震准备、逃生路线、自救与互救等。可以通过卡通人物动态模拟演示, 配以语音讲解等方式。

(3) 地震过后做什么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过后如何及时联系亲人和老师、如何自我调适和恢复心灵创伤的知识。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 指导小学生如何进行灾后的身心恢复。

(4) 地震历史博物馆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历史记录及地震人物等知识的宣传, 包括中国地震知多少、地动仪介绍等。可以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展示中国历史上的地震, 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及地震的具大危害。

(5) 地震影视模块

这部分主要提供与地震有关的视频和动画片, 包括一些原创的地震科普动画, 同时满足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两方面的需求。

(6) 防震知识测试和竞赛模块

这部分主要为小学生设置一些趣味问题、竞赛活动、互动性强的小游戏, 包括地震常识、防震措施、逃生路线、信息传递、救助常识等方面。

2.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特色研究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不同于大众科普网站, 在满足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 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让其在趣味学习中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项目组认为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应该具备以下特色。

(1) 参与性与互动性强

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科普信息, 效果往往并不会很好。通过设计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适时开展在线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活跃网站气氛,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2) 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科普宣传必须要考虑到小学生接受深奥科普知识的困难性, 要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地震灾害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游戏等多种表现形式, 利用三维技术等网络技术, 增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给小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美的感受。还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游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 但要注意游戏情节中的科普内容和科普分量, 以免知识氛围太重降低了学生对游戏的亲近度, 或游戏氛围太重而降低了科普的教育效果[5]。

(3) 开发具有特色的原创科普作品

科普网站要想具备自己的特色, 就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 结合受众需求提供科普产品, 尤其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与学校情况紧密结合, 比如依据学校实际地形图设计的逃生路线动画、学校防震措施的科普科教宣传片、校园内模拟避震的网络游戏等,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增强了科普宣传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詹正茂, 舒志彪.中国科学传播报告 (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EB/OL].http://site.91kp.com/web/Default.aspx.

[3]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011-01-19.

[4]田力.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引发的思考.四川地震, 2009 (3) .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篇3

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震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科技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增强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防震减灾经验表明,拥有地震忧患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社会公众,能够主动做好震前防御工作,从容应对突发地震事件,自觉维护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积极协助政府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对于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弘扬防震减灾先进文化,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实现对突发地震事件的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坚持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示范引领,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持续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能力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均等化,形成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相统一;坚持日常宣传与应急宣传、阵地宣传与流动宣传、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科学普及、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促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相协调。

三、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坚持不懈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科普日等重要时段和活动,通过科技咨询服务、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和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地震基本知识、监测预警知识、震灾预防知识、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二)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到2020年前,建成100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成1000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继续发挥各类科技馆、科普展馆、青少年宫、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站(室)、地震观测台站、地震遗迹遗址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功能。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指标体系和认定管理办法,指导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各省地震、科技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要求,推进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加强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阵地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的覆盖面,促进城乡防震减灾科普服务均等化。

(三)发挥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和活动的作用

把防震减灾科普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区)、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院士专家西部行”、 “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行”、“科学使者校园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农家书屋”等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繁荣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

推进防震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系列化、高水平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市场化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举办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建立产品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产品需求信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比赛、优秀作品推介活动。

(五)增强大众传媒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能力

发挥电视传媒、广播传媒、平面传媒优势,促进集中宣传、日常宣传和应急宣传活动全面开展。发挥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传播水平。加强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防震减灾业务培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与媒体的交流互动,提高媒体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地震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六)开展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经验交流、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震后应对与处置决策能力,提高各类人员抢险救灾、防震避险、自救互救、心理救治等基本技能,提高农村工匠地震安全农居建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具备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咨询平台,开发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知识测试、游戏软件,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完善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机制

制定地震应急科普宣传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开展应急科普的理论探索和相关技术开发,提高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科普专业化水平。储备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科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应急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及配送等机构,丰富应急科普资源总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应急科普资源合作共享的模式,推动网络应急科普资源的共享。

(八)强化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带动我国地震科普能力的提高。支持我国优秀的科普展品、作品走向世界。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馆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鼓励两岸三地的地震科普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研讨。广泛开展地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九)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将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纳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规划中统筹考虑,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整合、协调现有科普队伍,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科普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科普宣传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支持专家学者、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建立能够长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科普宣传队伍。

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正确认识我国多震灾的基本国情,把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建设纳入国家防震减灾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健全完善地震、科技部门之间防震减灾科普协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

(二)完善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的良好氛围。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研究制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共建等的相关政策。

(三)健全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将防震减灾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长,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地震、科技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地方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防震减灾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国家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的政策。

(四)强化考核评估

尊重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确定公民应具备的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内容,建立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科普发展和科学素质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科普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表彰和奖励力度,形成对科普活动的良好导向。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行业政策和激励制度,支持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鼓励、扶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活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篇4

为了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增强防震避震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标,特结合学校实际制订2012-2013学年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把防震减灾宣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始终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为创建平安和谐新校园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与祥云县地震局的合作,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一批防震减灾学生,并能在防震减灾知识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3、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站,多制作地震多媒体课件,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4、努力培养防震减灾科普小讲解员,培养他们的讲解水平和能力。

三、具体计划

1、继续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结合学生实际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

2、大力完善学校网站,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及时公布最新地震消息及学校科普动态,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研究。

3、以点带面,开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利用电视、校园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

4、每学期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组织一次防震减灾知识讲座,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图片或影片。

5、每学期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模拟演练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同学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6、邀请地震局专家来我校作地震科普知识科普讲座。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学校与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主要活动结合云南近年来地震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选择在下学期有关重要纪念日进行,如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积极探索,善于总结。

学校要积极探索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善于总结经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一年后,对优秀学员、班级进行表扬奖励。推广其经验,促进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祥云县祥城镇银冠希望小学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篇5

关于印发《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地震局(办):

现将《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八日

主题词:防震减灾

科普

基地

管理

通知

广东省地震局办公室 2007年6月11日印发

-1-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主动承担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积极推进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贯彻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

第三条 建设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当选择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和能够发挥较大影响作用的场所,如科教文化场馆、科教名人纪念馆、文化旅游景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地震遗迹遗址、地震观测台站、现代化地震监测中心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等单位或机构。

第四条 广东省地震局负责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组织认定和业务指导。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协助省地震局对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的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

-2-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有固定的科普宣传及示范防震减灾科学内容的场所,具有普及与防震减灾相关科学知识内容的条件、设施和器材,配备书籍、展板、图片、多媒体等宣传材料。

第六条 有专(兼)职讲解员、有负责接待和辅导的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有稳定的能够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科普教育工作经费投入。

第八条 愿意接受省、市地震工作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三章 组织要求

第九条 所属主管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科普工作,能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

第十条 有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计划,能根据计划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需要及时更新有关科普内容。

第四章 工作要求

第十一条 有比较全面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料和内容,防震减灾特色突出,针对性强、易被公众接受。

第十二条 制定了科普教育工作规划和科普教育工作计划,并能认真落实。

第十三条 科技、文化、博物馆类场馆和旅游、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每年向社会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实

-3- 验室、生产现场和地震遗迹遗址、地震观测台站、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等基地,要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0天。

第十四条 在每年的 “防震减灾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国际减灾日”、“世界地球日”期间必须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十五条 应与当地学校建立联系,合作开展相应的校外科普活动。设有收费项目外,对学生团体参观应实行至少半价优惠。

第十六条 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十七条 要公布开放时间和活动内容,主动吸引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

第五章 申报与认定的程序和办法

第十八条 申请认定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报单位或机构的报告;

(二)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见附件);

(三)申请单位或机构的法人资格材料;

(四)其它证明符合认定条件的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与认定程序:

(一)申请单位向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二)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核实申报材料内容,报 -4- 广东省地震局;

(三)申报时间: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

(四)申报受理部门:省地震局地方地震工作处(广州市先烈中路81号大院1号,510070);

(五)广东省地震局组织审定。

第二十条 省地震局每年3月份组织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评审和认定。

经审定批准的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广东省地震局颁发《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证书》,授予“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牌匾。

对符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的,由省地震局初审后,组织推荐。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应向广东省地震局报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总结和计划。

第二十二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条件发生变化,或未按照本管理办法基本要求运行的,取消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地震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篇6

一、地震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

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二、地震灾害:

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

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

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

三、防震减灾:

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

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

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

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

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

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

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四、预测预报:

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

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

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

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

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

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

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

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

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

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

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

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

五、地震谣言识别:

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

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

六、避震自救:

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

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

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

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

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

七、法规知识:

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篇7

1.学会辨识标志, 掌握应有的知识

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先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和灾害有关的知识, 知晓各种灾害的成因、表现、危害, 了解预防灾害的手段和方法等。学习一些和实际生活联系较强的内容, 如学会辨识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等。

灾害到来前夕, 媒体都会发布突发灾害的预警信号, 在看到标志后准确理解灾害的内容, 危害的大小, 并知道如何及时应对, 学生就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灾害了。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预警信号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 让学生观看这些标志, 说出灾害的类型, 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灾害程度是什么。以暴雨预警信号为例, 学生要知道云朵下面加上四个雨点的标志就是暴雨预警信号, 按照等级不同, 分成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几种。红色警报表示三小时内连续的降雨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正确的反应是及时去安全的地方躲避, 而有关部门和抢险单位要随时启动应急方案。同样可介绍寒潮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信号。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用知识竞猜、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能熟练辨识各种气象标志, 并掌握相关知识。

在知识层面掌握各种防灾减灾知识, 使得学生在面对灾害的时候, 有一定的应对常识, 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保证安全。

2.收集资料信息, 运用应会的方法

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学生所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尝试围绕家乡的气象灾害, 自己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信息整理,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组员分工合作, 课前充分准备, 课堂踊跃展示, 尝试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防灾减灾知识。

例如对于“台风”这种灾害天气, 学生并不陌生, 教师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整理, 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在自己家乡曾经发生过的台风灾害次数, 台风的名称、 风力大小、运动路径、影响的范围、造成的损害等。 从收集到的各种素材中进行分析, 明白台风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 台风和夏季风之间有什么关系。进一步了解台风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如何确定台风的等级。运用分析、对比, 能否看出台风降水量的变化对造成的灾害大小的影响。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 学生对台风的学习更深入, 更主动、更深刻, 课堂上则更高效、更新颖、更活跃。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再指导学生如何从纷繁的资料中整理、提取有用的信息, 改变了学习方式、 方法,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开展课题调查, 懂得应对的对策

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还流于表面, 要更深入地学习, 可以让他们围绕资料进行课题调查, 掌握应对灾害的策略, 做到现学活用。

例如学习“泥石流”, 书本过于笼统, 仅介绍其是三大地质灾害之一, 附有一张泥石流的灾害图片。学生无生活经验、体验, 不能深入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也不能掌握该如何应对泥石流。课堂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展示大量泥石流的相关图片, 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围绕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再进行课题调查。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运用更多资料, 调查总结, 并充分利用课本第60页活动的图片, 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挖掘:预防泥石流灾害, 应当采取些什么措施?发生泥石流后, 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山区遇到泥石流有哪些逃生线路?

这样组织课题调查, 用生活中搜集的资料发起, 学生在阅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后, 加深了对灾害的认识程度, 触目惊心, 同时又能处变不惊, 懂得应对之策。

4.关心灾害影响, 具有必备的情感

进行初中防灾减灾教育,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层面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和促进, 让他们深刻了解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 从而使得他们增添对家乡的情感和保护家园防灾减灾的决心。

例如讲授长江、黄河, 谈及黄河的水患, 可提供反映黄河流域辉煌文明和历史的图片, 再对比黄河不同时期水患灾害的图片;提供长江流域发生洪灾、 1998年长江抗洪的图片、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灾害的严重破坏。呈现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2011年云贵两省干旱灾害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从生活中汲取正能量, 懂得尊重自然, 敬畏自然。

5.建立防御意识, 形成必要的价值观

防灾减灾教育要从教育学生开始, 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了解身处的这个自然, 学到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 面对灾害能做出正确的抉择。例如列举汶川地震时的真实案例, 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念;每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课堂上以学生小组为单位, 演绎面对不同自然灾害时, 应主动采取的方法、 措施, 进行防灾演练。教育学生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 如何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 保护家园; 面对灾害, 不消极避祸, 运用知识积极应对, 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学生的价值观入手, 强化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 让他们学习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对日常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篇8

在7月10日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四川省气象局、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科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及协办高校领导向各省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向北川县的各镇、村代表赠送科普手册,与会领导还与志愿者一起给现场群众发放科普读物并接受气象防灾减灾咨询。

“2011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的活动主题是:“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提高防灾避险能力”。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志愿者将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采取互动游戏、科普短片播放、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到农村、学校、厂矿、社区向广大群众宣传暴雨、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深入农村,调查群众的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向当地气象信息员、大学生村官了解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中小学校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制定情况等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中小学的气象知识普及情况;深入厂矿企业,通过选择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典型案例对企业负责人和工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进入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向各级领导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到各种自然灾害的71%。今年入春以来,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截至6月30日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有2.9亿人次因各类自然灾害受灾,死亡失踪人数达508人,紧急转移安置296.4万人次,倒房27.4万间,损房11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420.3亿元。“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的举办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应对,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参与科普,服务社会搭建起公益平台。

上一篇:白水中心小学办学章程下一篇:第二场钢琴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