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万群众 搬迁“治贫”(1+1)

2024-11-22

广西:百万群众 搬迁“治贫”(1+1)

广西:百万群众 搬迁“治贫”(1+1) 篇1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前一)

本报记者

当了很多年广西自治区发改委地区处处长的温秀坤,最近被人送了个外号:“温百万”。乍一听,以为相关财富;细一问,却是喻指工作——在未来的两年半中,他将承担全区100万名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具体落实——这项任务也被称之为“广西打赢452万贫困人口脱贫总决战”中的“重中之重”、“最难啃中的最硬骨头”。

既有绰号,自非虚名。自从在今年1月初全区大会上被领导如此称呼起,难得的轻松一笑之后,却是一份沉甸甸责任、一串硬梆梆指标、一通急彻彻军令鼓,便是从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区政府主席陈武开始,在每一名干部心头层层涌起。

——452万,是什么概念?

经过去年一年的精准识别后,广西全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之数,总量排全国第4位;从区域看,共有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而2016年的开局任务,就得先确保120万贫困人口、1000个贫困村、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00万,是什么意思?

452万中的48.4%散居于大石山等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扶贫成本极高之不适宜区。通过精准识别后,其中只能通过搬迁才能彻底解决脱贫的人口达100万,比三峡移民总数还多,约占全国易地搬迁扶贫人口总量10%。其中2016年的第一期任务,就有30万人。——“最硬骨头”是怎样“硬”?

上世纪80年代末,广西就探索异地搬迁脱贫。2010年时,全区贫困人口1012万,“十二五”时已解决近600万,而剩下的452万因劳力、病残、技能、生存环境等多种原因,本就是待脱贫群中困难户。此为一“硬”

彼“异”非此“易”,前“异”:指跨县跨市、且有耕地租、有宅基地建,又称“有土安置”;后“易”:搬离不适宜区即算,且多是没耕地保障、原则上没有宅基地供应,故称“无土安置”;此为二“硬”。

据测算,仅为第一期就要提供16.5万亩土地,因为是“无土”,各地土地重新调整规划比例高达1/

3、且还需重拆、重建已有基顾设施,此为三“硬”。

又因考虑到整村贫困户搬迁后,也不宜让少数非建档立卡的农户孤零零留在原址,故而也得跟着一起搬迁,此称“同步搬迁”,这一比例为10%。因此实际搬迁总量为110万,今年为33万。而解决同步搬迁户的资金,还需由地方自己配套。此为四“硬”。

读懂这“四硬”,方知“百万”不轻松。简单一个“易”,竟是“写法”几多重? 轻松铸就不出伟业。面对历史交给的重任,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召开4次全区性脱贫攻坚大会。

——定下新思路:充分利用好中央的政策,举全区之力先“啃最硬的骨头”,同时今年还要完成120万人口、1000个贫困村、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提出新理念:出台20个配套实施方案,在有易地搬迁任务的13个设区市、79个县,建立高规格工作体系,不脱贫就不调动。同时又与25个行业部门签订脱贫责任书,不讲条件不讲难;

——启动新实践:国家级20类、区级22类资金,可以整合使用;用地建设,允许与简化程序、税费减免、增减挂钩;加大小额信贷扶贫力度,5年力争发放300亿以上;新的安置点要就城、就镇、就交通、就旅游、就工业园,从源头开始,不仅搬得出、更要稳得往,还得能致富……

广西7月,八桂大地,热浪滚滚。比天气更热的,还有一种期待。“易地扶贫搬迁,搞好了,一劳永逸;搞不好,劳民伤灾。”彭清华冷静而清醒,“整个„十三五‟期间,包括中央扶持部分,各类扶贫资金总额达到1200亿,比„十一五‟和„十二五‟总和还多出900亿。这对于培育广西新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也更是一场重大机遇。”

扶贫也是机遇,搬迁也是转型,攻坚也是锤炼。机遇何来?转型何生?锤炼何用?这场期待,正在开始……

这一个“易”字怎易写(后一)

本报记者

“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

开车只要几分钟,一大片被称之为“生态民族新城”的首期40栋崭新公寓楼,齐刷刷地“支起”了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新城区的框架。今年40岁、来自下河村考下屯的苏兴锦已经搬到这里1年多了,120平米新房中,最招眼人的是客厅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孩子们的奖状。

因为是家里负担最少的、又曾外出务工,3年前当得知这个“民族新城”项目时,几乎没等干部们动员,小苏就向哥、姐还有妻家的亲戚借了12万多,再加上政府补贴的4.8万元,买下了这套房子,装修又花了4万。首期的“民族新城”售价为1380/米2,县政府再补贴400元/米2,所以实际售价为980/米2。所以整个过程算下来,作为全县第一批的易地搬迁户,小苏几乎没有花自己的钱。“只有搬出来,才能改变后一代。现在我两个哥哥也已申请了第二期。”

怎么会有两种补贴呢?这还得从大化县的历史说起。大化地处广西母亲河——红水河下游。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大化,只因开发红水河电能,1988年大化县才成立,所以全区最早的移民异地扶贫搬迁也是从这里开始的。随着3座水电站建成,本就在“异”字路上早已走到尽头的大化,自2012年就在全区率先转身启动“城镇化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的试点,“新城”项目由此而生。

新城项目规划总面积3158亩,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计划安置1.5万户6万人。13年和14年两次被列为全区性重大项目,为何?没钱、没地。

“其实也不是没钱、没地,只是不能用、不给批。”大化县常务副县长黄碧海,历经了这个项目的全过程。先说用钱:中国基层以县为单位,按照现行制度,其发展多依靠向上申报各种项目并由此获得资金支持。但为确保专款专用,这些随着项目下来的钱,也不能随便跨项目、跨区域使用;再说用地:因为要调整规划,就更得要逐级上报审批。“我们算过,这个项目即使所有条件都具备,正常程序走下来也要215天;实际上我们是花了2年多。”

散落于各个项目的钱,要提高使用效益,就需整合;正常程序下反反复复审批,要提高程序效率,就需简化;可这两件事,都不是一个县域职权,所能解决的。于是两度进入全区层面列入重大项目,原因就在此。

创新,就是在无路中找路;改革,总要在担当中突破。

2014年2月,挂点新城项目的自治区领导在多次考察后,给出批示:“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蔡旭荣至今还记得这句话。出身金融系统、来自福建、10年前来到广西投资房地产的老蔡,就是新城项目业主。

“其实一期的1380/米2还是略有亏本,同期大化县域商品房均价为3000/米2。”老蔡是唯一一个交足了大化县政府设置的1亿元“诚信保障金”后,才获得的这个项目。“但销售有保障、商业配套也给我做,新城中的医院、学校、道路也都采用PPP或BT方式与我合作。所以赢利是没问题的。”

利好政策,越是在观念更新后,才越充分体现出含金量。

2015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达到广西。广西将此细化为根据全区不同区域,给予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每人1.9万—2.4万补贴。小苏家4口人,大化又是重点县,所以有个4.8万元的补贴;“打酱油的也可买醋”,所以又有了400元/米2的补贴。曾经被20多位副省级领导关注过的“民族新城”项目,终于在这一轮的机遇中,靠改革闯出了新路。“大化模式”,成为当下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中,广泛推荐。

2016年7月15日,广西自治区政府出台80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涉农资金。资金范围为国家级20类、自治区22类。“„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自治区副主席黄世勇说。与此同时,广西还已组建了广西农投集团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负有易地搬迁任务的79个县也都成立了各自的项目公司。“不仅能买醋,还能再买米了。”大化县委书记杨龙文期待更多。

据统计,在此次广西110万易地扶贫搬迁中,像“民族新城”这样的就城、就镇式集中安置,总量将到85%以上。

搬迁谁?怎么搬?已经不是了难题了,可下一道难题又接踵而至。“后面,实际上这才是一道真正的难题。”黄世勇告诉记者。

“卖出鸡和鸭,换生新产业!”

这道难题在蒙绍斌脑子里,也转了好久。

小蒙今年37岁,99年退伍回来后就一直担任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民安村村主任。民安同样地处石漠化大石山区,自从搬出到“福民新村”后,头等大事就是得给村民们找个“新营生”。“播一把种、收一捧米”的日子,自然是不能再继续了,可村里、镇里也没什么产业。还是老支书提醒了他:老祖宗不是还传下来过养牛吗?于是,依靠着挂钩单位赞助来的30万元,小蒙和其他15户养起了牛。

到今年整个祥周镇已经搬出来了341户1359人,想养牛的也越来越多,可赞助来的钱毕竟有限,小蒙又“没招”了。好在田东县是“有招”的——08年,田东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找钱、用钱,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机制。此前,全县已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成立助农担保服务公司、刷卡就能在村中直接领取贷款。易地搬迁扶贫开始后,不仅比其他地区新增了一项“新建或购买住房、不超过10万元、3年内全额贴息贷款”,而且还对全县建档立卡的1.2万授信贫困户,预备了每户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计划。2015年,小蒙的养牛事业“升级”了——他们正式成立了“祥周官民农民养牛合作社”,还实行了“合股共养、集中管理、按户分红”方式。养殖者扩大到68户,仅去年就卖出了20多头。其中原本的25个贫困户,凭此收入,脱贫了15户。

“增收的路子千万条,产业扶贫是第一条”。黄世勇对这句话的解读就是:要把扶贫小额信贷当作突破口。“把扶贫当作机遇,就是要通过扶贫做大广西的经济增量、总量。容量越大,才越有能力消化扶贫中所有问题。”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广西全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不到18亿元,而同为西部的甘肃半年就达到200亿元。为此,在今年6月的全区脱贫摘帽推进大会上,广西提出要在今年内今年底前完成今明两年300亿以上贷款发放;不仅是“有钱发”、还得“会花钱”。就是要照着田东的样子,探索把从中央到县四级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后直接补助给龙头企业、经济能人、合作社,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增加一块资产性收益。

田东县累计成立各种涉农产业合作社355个,位居百色市第一位,53个贫困村中的每个贫困户,都至少得到一个合作社或一个种养大户或一家龙头企业,产业带动。

农小强采用的也是这个招数。老农是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水口居委会主任,水口紧邻越南。为扶持边民,国家有一项特殊的政策:允许当地0—3公里内边民凭边民证每天每人享受8000元以内免税边贸。周边几个村先后搬至离边境更近的共宜新村后,人口也增加了。老农打的就是这张“人数牌”——2015年9月,他组织成立“水口边民互助组”,把3000多人以屯为单位分成95个小组,进行了专业分工,有运输、有装卸、有只以边民证入组合作的,一支农产品“边贸大军”迅速成形。而他们带动出的又正是县里多年一直想建设的“跨境农产品加工园”,如今已经有3个企业进驻。

相隔不远的广西著名边贸口岸凭祥市“海润边贸合作社”,更是老农的互助组的“升级版”,除了边民入社入股外,他们还干脆将扶贫、企业、金融一起并入合股。仅此一项,每个贫困人口每年就可增收4000元,实现了“入社即脱贫”广西扶贫设想。

“卖出鸡和鸭,换生新产业。”这是田阳县代县长黄国哲的更大设想。在此轮易地扶贫搬迁中,田阳县不仅要解决自身的3万多贫困人口安置问题,还要承接隔壁凌云县1万人量的易地搬迁。只靠小打小闹,破难显然不够。扶贫是机遇、搬迁是转型,用资源换资本,用资本建资产。田阳县的最大资源就是毗邻地百色,借此优势,田阳出土地、百色出项目,全县形成了铝产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建材工业区和农民创业园“一区三园”的工业产业格局;这还不算完,他们又引入民间资本,总投资35亿元兴建了总占地1500亩的田州古城文化园,一期500亩已建成。截止上半年,商铺销售率达到98%,而这个古城文化园对面几百米,就是田阳县易地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的“老乡家园”。

“我们测算了一下,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产业、文化产业园这三项目再进一步推进的话,至少还可以生出4—5万个用工岗位。”

“干部„脱皮‟,群众脱贫”

时间:2年半;易地搬迁人口:110万;涉及范围:14个地市和110个县(市、区)中,13个地市79个县(市、区)有任务。无论是从时间表还是从任务量,怎么看,这都是一项非常难题。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非常之业必行非常之举。

为了确保如期、保质、按量完成这项历史任务,广西还相应出台了三项落实制度:一是通报。定期通报各市、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进度情况。优秀者,文件为红头;滞后者,文件为黑头;二是督察。由区扶贫办抽调若干人员,两部越野车、专职每天不打招呼、不找干部,直接进村、进户,暗访进度;三是协调。每周四定时接收各地汇报,内容为“必需区级才能协调解决之问题”,没有,则登记为零。“扶贫办不能解决的,就由我;我再解决不了的,就上报两位主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克说。至7月底,全区通报已3次、协调解决问题40多项。“是机遇,也是一次作风锤炼。”

“只有干部脱层皮,群众才能脱掉贫。”杨龙文虽然上任才数月,却将这一观念渗透入全县每一名干部的血脉之中。大化县七百弄,中国严重石漠化地区之一,被联合国称之为“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瑶族女干部唐艳今年初被县里从县城附近一条件较好乡镇,调到更为偏远、艰苦的七百弄镇任职党委书记。其时,她的女儿还不满周岁。当组织找她谈话时,她却什么困难也没提,当天赴任。只留给组织一句话:“将来我要把这段经历,当作教育孩子的资本。” 常常去七百弄检查、解决问题的不少干部回来说:在工作现场,他们总会看到一位老婆婆抱着一个小女孩,远远地围在唐艳的旁边,小女孩常常哭着要妈妈。而这位老婆婆就是唐艳的母亲、小女孩就是她的母亲。为了工作,她把她们也都一起带到了乡下……

不仅要肯“脱皮”,还得敢“扛雷”。田阳县洪坡镇双达村覃志明已经当了15年村支书,也受了15年的苦和累。地处于喀斯特地区,引水水漏光、存粮鼠吃光,全村296户守着539亩地,年年吃不饱。村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跑光了。“要能走,我就带着大伙一起走。”老覃发誓。

2013年,机会来了。靠近县城的田州镇凤马村村支书张建新是老覃的酒友,听说了老覃的事后,告诉他,他们村正在新农村建设,空出了一片58亩地,“你愿不愿意,全搬到我们这来?”连果林、池塘、坟地,两人各自回村一商量,以每亩12万元,成交了。在当时,这种私下变更规划的事,可是件违规之举。“大不了就拿我一个人问责吧。”老覃这一豁,带动周边4个村,也都采取了这种“自我易地搬迁”。田阳县委、县政府也并没有“一棍子打死”,因势利导,反过来一方面调动国土、建设等部门帮这几个村重新规划、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又主动向上协调申请报批。如今这种方式,已在田阳县解决5000多人的易地搬迁。

同样的故事,在龙州也有。易地扶贫搬迁一开始,龙州就积极向上要求,能否把0—3公里的政策,再一次放大?让更多贫困户同样能享受到边境贸易政策的惠民之利。“这个政策已经批复了,”“温百万”如今每天都要处理、协调不少这样类似的申请,“按照自治区新台的政策,全区所有边境县、市,这一政策都将扩大到0—20公里。”不光如此,沿着“扶贫也是机遇”的思路,他还准备将“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扶贫、抓住机遇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下一步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

从广东佛山创业回来、如今落户在大化县“农民工创业园”里的黄兰玉,在家乡投资办起了玉华制衣厂,用工达到100多人。“县里给我免除租金、免费培训、优惠税费,如果再能敞开更大的政策之门、促成更多配套企业回来,易地搬迁出来的丰富劳动力,就会从最大的劣势,变成我们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眼下,大化农民工创业园中已引进、培育出小微企业25家。7月18日,广西发改委公布2016年全区投资计划,4900亿元总投资中将计划引入1260亿元民资,参与728个重大项目。

从“异”字到“易”字,从“百万”到“千亿”,广西治贫之略,让人充满期待……

Power by YOZOSOFT

上一篇:配电线路巡视记录下一篇:妈妈改变了我半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