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2024-10-09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精选10篇)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推行警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公安违法违纪产生,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监督一种措施,是向人民群众公开公安机关各单位所属工作权限及工作责任,应该履行的义务等。2009年,全国公安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警务公开,建设务实高效的公安队伍,促进各项工作开展为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多方面抓好规范,依法实施警务公开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履行警务公开内容及职责、义务。在警务公开前,各级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副职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警务公开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开展这项工作。小组对公开内容、范围以及实施办法进行认真研究,本着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原则,确定警务公开具体标准,完成时限和保证措施,确保各警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把警务公开纳入公安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中,与转变公安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廉政建设、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相结合,从而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为使广大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对公安工作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公安职责及权限的规定,制定了我局警务公开,规范了公安机关工作具体内容,运作方式和工作纪律要求。使我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建设在哪里,警务公开就跟进到哪里。各所、科、室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抓好警务公开中的具体任务的落实,做好人民的公仆。

二、多层面的构建平台,全面推行警务公开 一是规范内容,公安工作业务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警务公开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内部规章制度及要求公开内容,具体内容有: 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及职能范围;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解释的权限;群众报警求助和“110”向社会的承诺;对旅馆、公共娱乐场所、特种行为、民爆物品购买审批、身份证办理、户口迁移等程序;公民因出境申请须知;建设工程消防审核程序;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执法主体、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处理结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标准和收费部门、监督举报电话;其他应对社会公众以及管理、服务公开的警务信息。

三、多角度进行督查,确保警务公开取得实效。经过调查有关民警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的同时,从多方面加强警务公开落往实处的监督检查:一是对警务公开及运行过程实施全过程督导,按照“谋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过程监控,把“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效,有效的要鉴证,无效的要追究”的现代管理理念,引入到警务公开日常管理中。二是通过听、看、查、评以及定期督查、季度抽查、半年考评及等级化管理,进行量化考核和民主测评,将警务公开内容列入年度业绩奖惩、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此确保警公开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当然,警务公开涵盖公安工作的一切行政执法内容。警务公开后,通过调查,发现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公安内部存在的问题。我公安干警绝大部分人在行政执法中,能够

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执法行为规范,程序适当。但也有极少数人在行政执法中不尽人意,与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执法水平还不高,不学法、不懂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执法观念淡薄,保一方面服务观念淡,少数人认为“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处罚”,服务意识不强,执法态度生硬,使得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另一方面程序观念淡,少数民警执法方法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在行政执法特别是行政处罚中违反告知制度、申辩制度、听证制度 和案件会审制度等法定程序制度,强调自己的管理职权,漠视管理人的权利。二是执法程序不合法。《行政处罚法》详细规定了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建立了从立案、调查、作出处罚决定和制作处罚决定书等一系列程序。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重实体、轻程序”问题依然存在:执法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表明执法身份;应适用一般程序的却错误地适用了简易程序;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罚款应告知听证程序的却不告知等等。三是执法文书格式不规范、内容不适当。从行政执法案卷来看,制作的笔录存在问题。四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同一案件,对不同的当事人罚款的数额相差很大。比较突出的是赌博案,同时间、同地点、同性质,多罚与少罚的数额相当大,甚至对有的当事人不作任何处理。执法的随意性突出。

(二)对公安行政执法干部少数群众理解的误区。公安行政执法,不是包含国家行政机关的所有执法,它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行政执法,如果超越了权限,那么就是违法行为。但是在实

际执法中,如土地纠纷、财产纠纷、经济纠纷、家庭纠纷、打架斗殴后的医疗费用的处理、城镇建设、计划生育、工商执法、税务管理、文化娱乐管理等不属公安行政执法的部分工作,公安机关又必须出面去解决、去处理。导致在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意识中,把不属公安管理的行政案件及事务强加于公安工作范畴,致使公安行政执法中出现两种问题,一种问题是插手管,是行政违法;另一种情况是不管,又恐矛盾深化,出现不安全因素。还有些人,求简捷迅速,把不属于公安机关处理的行政案件,纠缠公安机关处理,致使公安机关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少数干警因此遭受到人身攻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公安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对公安行政执法的建议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行政执法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组成部分,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确保在行政执法中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优化投资软环境,避免因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现就加强和改善我县行政执法工作建议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彻底摒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观念。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做到不越权、不滥用、不失职,把行政执法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执法工作,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要集体讨论决定。

(二)加强阶段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要整顿现有行政执法队伍,坚决取缔没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违法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对没有合法依据、随意将执法权委托给下属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行使的执法部门,要依法追究责任。其次,要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建立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和思想作风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合同工、临时工和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第三,要选拔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干部充实到法制工作队伍,使政府法律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同本地本部门包括行政执法监督在内的整个政府法律工作任务相适应,法制工作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重点查处不依法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

(三)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行政执法新形象 各行政执法机关要通过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实施具体行政处罚时,要认真贯彻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一是对于情节轻微又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原则上不予处罚,要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自觉改正。二是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说明应当处罚的依据和道理。杜绝野蛮执法、精暴执法,努力树立文明执法形象。三是要把查处和引导结合起来,疏堵结合,加强服务意识。在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的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引导企业或组织依法经营,尽量避免使用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等严厉的行政处罚种类。

(四)要加大对干部群众的法律宣传,让干部群众切实理解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的权限,杜绝逼我干警知法违法,确保公安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五)在其他行政执法中,应慎用警力,非公安机关处理的行政案件,公安机关不应插手处理,干群不理解的,应做好解释工作。严禁动辄警察上,乱摊子警察出面处理,使警察疲于应付,给队伍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不良后果。

六大队法学二区队

罗 鑫 2009年9月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2

警察执法权威的现状及弱化的原因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警察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情况看,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警察执法权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一是在处置突发事件、查缉和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 暴力抗法、暴力袭警事件呈多发态势, 且这种趋势已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蔓延, 从城市向农村扩散;二是在纠正交通违章、巡逻执勤、接处报警等执法过程中, 警察被谩骂、围困、追打等现象屡见不鲜, 撕扯警服、警号的现象更是无以计数, 有的公然在派出所内打骂民警;三是在日常工作中, 群众往往对公安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以上种种现象呈现“破窗效应”, 挑战警察执法权威的行为受到纵容, 没有及时修补“破窗”, 袭警等现象便呈现多发重化的态势。通过对损害警察执法权威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 法律“涉警”权力配属的相对滞后, 弱化了对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法律对侵害警察执法权益行为的漠视、淡化, 是导致袭警等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法律法规与袭警行为有关的规定主要有:《刑法》第232条、234条、277条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50条之规定;《人民警察法》第5条、35条之规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条、9条之规定 (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研读上述条款我们发现, 作为国家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刑法》, 对袭警行为的处罚规定缺乏线性的一致性, 难以体现对警察这一特殊身份的保护:一是没有明确体现依法履行职务的正当化行为, 缺乏对警察作为特殊主体的职务防卫权的法律保护;二是没有明确警察履行职务行为造成暴力抗法者伤亡的, 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三是把造成正在执行警务活动的警察重伤或者死亡的袭击行为完全等同于普通的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 实际上抹杀了袭警行为的特殊性和严重性。而袭警行为从法理上讲, 与抢劫罪一样, 它所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既侵犯了警察作为“自然人”所享有的健康权, 也侵犯了警察代表国家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务行动, 是对国家法律的藐视和对公安机关执法权威的挑衅。抗法行为与抗法代价的不对称, 使法律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无疑降低了袭警成本。

(二) 社会“仇警”心态的滋生蔓延, 加剧了公众对警察执法的对抗心理。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些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同时, “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 并因此产生大量对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期待与诉求, 使群体性事件激增。公安机关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把警察推向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前沿, 直面各种利益冲突, 由于警察在社会管理中的“出镜率”高, 客观上也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三) 部分媒体“丑警”的宣传报道, 损害了警察队伍的良好形象。

不可否认, 新闻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涉警新闻有天然的冲动。公安机关职能决定了其暴力属性, 一旦“暴力”的警察与非暴力的公众发生接触、产生纠纷, 悬念陡增, 部分媒体便把它当作“新闻眼”, 并对这一资源恶意开发、丑化宣传, 加之事后对袭警者的处置普遍较轻, 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潜在的“示范效应”, 对警察权威造成了二度伤害。当前, 由于部分媒体“丑警”和公众“仇警”互为效应, 使警察的社会形象每况愈下, 严重损害了警察的执法权威。

(四) 传统群众工作优势的流失, 疏远了水乳交融的警民关系。

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孟建柱部长在《求是》撰文强调:“密切联系群众,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 公安机关坚持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 走出了一条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功之路。当前,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私密化, 而作为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发挥支撑和联结作用的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同时公安机关以往的群众工作优势流失, 联系与服务群众的传统手段正在失传或失效, 适应社会变化的新型和谐警民关系尚未健全完善, 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警民关系和警民感情的淡化, 也使得警察的执法权威有所弱化。

(五) 公安职能的不断泛化, 降低了警察执法的公信力。

在和谐社会进程中, 警察为政府承担了大量非警务活动, 行使了诸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职能, 因为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应该正视, 这种服务职能往往被我们误读了。为人民服务, 但不能因此就包揽“一切”。职能之内是服务, 职能之外做得再多再好, 也只能算帮忙。公安机关如果把自身的职能扩展到社会全方位, 势必会混淆职能界限, 进而弱化本职。笔者认为, 警察的服务必须体现在维护社会治安上。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 公安机关是“前矛”, 要攻无不取, 战无不胜;在非警务活动中, 要当好“后盾”, 把握好尺度, 坚决做到到位不错位、到位不越位, 否则只会扫了他人瓦上霜而耽误了自己门前雪, 导致执法公信力下降。

维护和提升警察执法权威的几点思考

(一) 拓展权力配属, 袭警行为“零容忍”, 以不容置疑的法治刚性强化警察权威。

应考虑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 或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规定;同时, 可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增设“袭警罚”, 或将“袭警罪”并入“袭警罚”直接纳入《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 将袭警行为的表现形式、袭警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等明确规定, 加大对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使不法分子知所敬畏, 使警察执法时的人身安全与人格尊严有所依凭。

(二) 密切警民关系, 形象塑造“零懈怠”, 以依靠群众的政治柔性强化警察权威。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和警务效能的紧迫要求, 是树立警察权威的关键环节。一是形象上“亲民”, 提升认同感。二是感情上“爱民”, 消除距离感。三是服务上“惠民”, 增强亲切感。

(三) 强化公共关系, 舆情掌控“零距离”, 以正面舆论导向强化警察权威。

舆论引导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 提升警察权威的重要课题。一是转变思想认识, 要充分认识涉警舆情是社会民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二是加强阵地控制, 要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三是强化危机处置, 涉警敏感事件发生后, 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速报事实, 慎报原因。

(四) 提高执法水平, 执法办案“零过错”, 以不断提升的执法公信力强化警察权威。

社会治安状况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市政协副主席、市局党委书记、局长武长顺同志多次强调“群众看公安, 主要看平安;平安不平安, 关键看破案。”可见, 只有胜任保一方平安的重任, 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 树立警察权威。一是提升民警执法素质。二是抓好基层执法活动。三是开展“岗位爱民”活动。

(五) 加强队伍管理, 民警队伍“零违纪”, 以良好的队伍形象强化警察权威。

公安民警的违法违纪问题虽然只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 但这些“害群之马”损害的是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只有加强队伍管理, 努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才能以良好的形象面对公众, 树立自身权威。一要抓教育, 让民警不想违纪。通过正面教育让民警警钟长鸣, 通过反面教育让民警引以为戒。二要抓监督, 让民警不能违纪。不断拓展内外部监督渠道, 主动接受群众评判,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抓惩处, 让民警不敢违纪。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坚决做到不避丑、不护短, 严肃查处, 以儆效尤。

(六) 加大维权力度, 民警工作“零顾虑”, 以健全完善的维权机制强化警察权威。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执法执勤车辆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院秉承“从严治警、从严治车、从严管理”理念,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执法执勤车辆整治管理工作,有效促进了执法执勤车辆和驾驶人员规范化管理,为审判、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我院党组高度重视执法执勤车辆的使用和管理,按照上级部门文件要求,我院积极召开了院党组会议,安排部署执法执勤车辆整治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并及时召开全体干警动员大会,动员大会之后,全院各庭、科、室、队认真开展活动,及时组织干警、车辆驾驶员对有关公务车辆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学习、深刻分析,切实提高了执法执勤车辆使用人员的思想认识。完善了《车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全院执法执勤车辆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规范管理,完善台账。针对全院执法执勤车辆和驾驶员较多的现状,我院建立了驾驶员准驾车型情况登记、2人数及工作性质对下放到该部门使用的执法执勤车辆配置相对固定的油料配额,节余油料滚动到下月,集中使用。超出油料配额使用的视情况由分管领导予以审批。对于由办公室统一管理的执法执勤车辆,每次出车由办公室派专人按用车计划进行加油,并进行登记。特殊情况下,院内工作需要执法执勤车辆重点保障时,下放到个业务部门的执法执勤车辆应听从调度,积极完成任务,油料由院内负责。

(三)实行执法执勤车辆按时入库制度。要求所有执法执勤车辆工作日19点前、休息日统一到集中院内指定停车位停放(如办案、公务接待需要,不能及时入库,必须向分管办公室的院领导报告),院督查组不定期对全院执法执勤车辆集中停放入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作好检查登记记录。对乱停乱放的执法执勤车辆、无特殊情况不按规定时间入库的,责令纠正或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和处罚。

四、加强监督,完善车辆使用机制

(一)明确执法执勤车辆使用纪律。使用执法执勤车辆一律实行派车单制度,派车单由办公室统一印制,发给本院各部门,由本院各部门填写使用。执法执勤车辆调配使用,由用车人在本部门填写派车单,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向办公室申报后,由分管领导审批同意,执法执勤车辆出省需报院长同意。院领导用车,由用车人通知办公室派车。驾驶员必须凭派车单出车,并按派车路线行驶,途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或延长行车路线的,应事先电话报告部门负责人并征得同意,事后应及时补办变更手续。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4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法行为规范(试行)》的通知

法发〔2007〕7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

现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法行为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2007年1月15日

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法行为规范(试行)

为规范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执法行为,引导司法警察公正、廉洁、严格、文明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规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看管规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值庭规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坚定政治信念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坚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三)坚持党的领导,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

(四)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工作方针。

第二条 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

(一)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理念,严格执法;

(二)严格依法履行职责,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文明执法;

(三)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安全,为审判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障。

第三条 保持司法廉洁

(一)严格遵守有关廉政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当利益;

(二)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三)不准过问案件、为当事人说情,不准给刑事被告人(以下简称被告人)带口信、送钱物;

(四)对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代理人、辩护人的馈赠或者贿赂行为,应果断拒绝并给予批评。

第四条 加强职业修养

(一)崇尚法治,维护正义;

(二)公正廉洁,文明执勤;

(三)秉公执法,办事公道;

(四)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五)坚毅勇敢,不怕牺牲;

(六)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第五条 注重警容仪表

(一)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保持良好形象;

(二)除不宜或不需要着装的情形外,在工作期间必须着警服。规范缀钉、佩戴警衔标志、警号、胸徽、领花、臂章等;

(三)女司法警察不得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染彩发,不得化浓妆,发辫不得过肩;

(四)男司法警察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剃光头或者蓄胡须。

第六条 约束举止言行

(一)谨言慎行,不得有任何损害司法公正和司法警察形象的言行;

(二)使用文明、规范、准确的语言;

(三)不准对群众和当事人采取冷漠、生硬、蛮横的态度,不准耍特权;

(四)不得打骂、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二、押解

第七条 基本要求

(一)遵守押解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押解工作规则;

(二)提高警惕,确保押解工作安全;

(三)按照规定正确使用警灯、警报器,使用文明、规范的用语;

(四)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配备警械和武器。

第八条 押解途中被告人企图脱逃,或实施袭警等违法犯罪行为时:

(一)采取措施制服被告人,加强戒备,防止其他被告人伺机脱逃;

(二)待险情消除后,向法警队及相关领导报告情况,按照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三)必要时可向公安部门报警,请求援助;

(四)遇有威胁押解司法警察人身安全等法定使用武器的情节,可依法使用武器,但要严格按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执行。

第九条 押解途中被告人企图自杀、自伤和伤害其他被告人,或实施以上违法犯罪行为时:

(一)采取措施制服被告人,收缴其携带的凶器和用于自杀、自伤及伤害他人的其它物品;

(二)将被告人分别押解及看管,以防止其相互伤害;

(三)待险情消除后,向法警队及相关领导报告情况,按照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四)对已经发生伤害后果的,根据被告人受伤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伤情进一步加重。

第十条 押解途中被告人企图串供,或实施串供行为时:

(一)对被告人进行警告,制止其实施串供行为;

(二)将被告人分别押解及看管,防止相互串供;

(三)必要时应对被告人进行检查、搜身,收缴可能用于串供的物品、字条;

(四)处置完毕后,向法警队领导及法官报告情况。

第十一条 押解途中,执行押解任务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或发生故障等情况时:

(一)严密看管被告人,组织对车辆及现场的警戒,防止被告人脱逃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将被告人转移到备用车辆,在转移被告人过程中,要加强对被告人的看管及现场周围的警戒;

(三)在没有备用车辆的情况下,可以临时征用社会车辆,将被告人及时带离事故现场;

(四)向公安部门报警,请有关部门到达现场协助处理,及时向法警队及相关领导报告情况,按照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第十二条 押解时遇有被告人亲属或其他人员拦阻、哄闹:

(一)将被告人与其他人员相隔离,防止其他人员借机劫夺被告人,加强对被告人的看管,防止被告人脱逃;

(二)对相关人员提出警告,告知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三)在警告、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要将有关人员或带头哄闹者强制带离现场或予以暂时看押,必要时可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

(四)向法警队及相关领导报告情况,按照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必要时可向公安部门报警。

第十三条 押解时遇有群众围观:

(一)加强对被告人的看管,防止其借机脱逃、串供等;

(二)将被告人与其他人员隔离,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三)迅速将被告人带离现场或置于安全场所;

(四)采取措施将围观的群众予以疏散,保证押解任务顺利进行。第十四条 押解时遇有被告人打听案情或对于自身案件可能的处理结果,咨询有关法律法规:

(一)遵守相关纪律规定,不得向被告人透露案情;

(二)告知被告人人民法院会公正审判,不得对被告人进行训斥,也不得向被告人表示自己对案件的看法;

(三)告知被告人可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意见,并向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值庭

第十五条 基本要求

(一)遵守法庭纪律,精神集中、举止端庄、行为文明、态度严肃;

(二)提高警惕,维护法庭秩序,确保庭审活动顺利进行;

(三)根据审判长、独任审判员的指令依法履行职责;

(四)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配备警械和武器。

第十六条 被告人企图行凶、脱逃或实施以上违法犯罪行为时:

(一)采取措施制服被告人,必要时可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

(二)收缴被告人持有的凶器和用来行凶的其它物品;

(三)加强对其他被告人的看管,防止其借机脱逃或行凶,密切监控旁听人员,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四)待险情消除后,向审判长或法警队长报告,按照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第十七条 被告人实施自杀、自伤等行为时:

(一)采取措施控制被告人,制止其实施自杀、自伤行为;

(二)收缴其持有的凶器或可能用来实施自杀、自伤的其它物品;

(三)对已经发生伤害后果的,应首先控制被告人,然后再对其进行救治;

(四)待险情消除后,立即向审判长或法警队长报告,按照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第十八条 被告人突发疾病:

(一)根据被告人发病的情况及其症状,采取合理有效的救助措施;

(二)在审判长的指挥下,请医护人员对被告人进行检查和救治,如有必要,在经审判长请示相关领导同意后,将被告人送往医院诊治;

(三)在检查、救治被告人过程中,要加强看管及对现场的警戒,必要时可疏散旁听人员,防止被告人脱逃或其他人员借机哄闹;

(四)要积极采取措施对被告人进行救治,不得对被告人放任不管。

第十九条 旁听人员有违反法庭纪律、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时:

(一)押解法警要严密监控被告人,防止其借机脱逃,禁止无关人员接近被告人,必要时可将被告人带离法庭;

(二)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员提出警告,予以劝阻、制止,临时收缴其持有的录音、录像、摄影器材;

(三)对严重违反法庭纪律、扰乱法庭秩序,经劝阻、制止无效或者有违法行为的人员,应根据审判长的指令采取强制措施;

(四)在处置过程中,要使用规范用语,采取强制措施时,要文明执法。

第二十条 被告人情绪激动、失控,谩骂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时:

(一)对其进行警告,采取措施将其束缚,防止其因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

(二)严密监控其他被告人及旁听人员,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三)按照审判长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四、看管

第二十一条 基本要求

(一)严密监控被告人,按照规定进行巡查、检查;

(二)依法告知被告人在看管期间的权利和应遵守的规章制度;

(三)不得从事与看管工作无关的事情;

(四)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配备警械和武器。第二十二条 被告人企图脱逃,或实施袭警等违法犯罪行为时:

(一)采取措施制服被告人,并单独关押;

(二)必要时可临时封闭看管场所,禁止人员出入;

(三)加强对其他被告人的看管,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四)待险情消除后,向法警队长及相关领导报告,根据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第二十三条 被告人企图自杀、自伤和伤害其他被告人,或实施以上违法犯罪行为时:

(一)采取措施制服被告人,并单独关押;

(二)收缴被告人持有的凶器和用于行凶的其它物品;

(三)对于已经受伤的被告人,应首先将其控制,再进行救治。

第二十四条 被告人打听案情、可能的处理结果或咨询法律法规时:

(一)遵守相关纪律规定,不得向被告人透露案情;

(二)告知被告人人民法院会公正审判,不得对其进行训斥或有其他表示;

(三)告知被告人可向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二十五条 被告人亲属要求会见、递送食品、钱物和传递口信:

(一)告知被告人亲属,按照规定人民法院不允许会见被告人、递送食品、钱物等;

(二)告知被告人亲属可将有关物品送至看守所,由看守所按照有关手续转交给被告人;

(三)告知过程中,要使用文明规范的用语,不得对被告人亲属进行训斥。

第二十六条 被告人哄闹或谩骂看管人员、其他被告人时:

(一)应对其进行警告和训诫,对于警告和训诫无效的被告人,可采取强制措施并单独关押;

(二)加强对看管场所的警戒,必要时可临时封闭看管区域,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三)严密监控被告人行动,并及时上报相关情况,待增援警力到达后采取进一步措施。

五、安全检查

第二十七条 基本要求

(一)按照规定认真查验相关人员的证件并进行登记;

(二)按照规定对进入法庭的人员进行人身和随身携带物品的检查;

(三)坚持严格、细致、文明的原则,保持高度警惕,使用规范的言词;

(四)准确、迅速识别违禁物品和危险品,处置方式正确。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携带录音、录像、摄影器材等限制物品时:

(一)告知携带者按照规定,限制物品不得带入法庭;

(二)对限制物品,应逐项进行登记,暂时寄存于物品柜内,待庭审结束后,凭本人证件和号牌,在确认物品齐全、完好并签字后取回寄存物;

(三)如其拒绝寄存,应阻止其进入审判法庭。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携带枪支、刀具、易燃、易爆等管制物品、危险物品时:

(一)对携带管制物品者,应首先将其控制,再对其进行检查和询问,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二)对管制物品一经发现一律予以收缴,持有枪支者有持枪证及枪证的可不收缴,但是应阻止其进入法庭;

(三)易燃易爆物品一经发现,即予没收,并应核查持有者身份情况,及时向法警队领导报告;

(四)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处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第三十条 当事人或其他人员不接受安全检查,企图强行闯入审判区时:

(一)进行劝阻和警告,加强警戒,防止未经安全检查人员进入审判区;

(二)对于劝阻和警告无效的,采取措施将其束缚,必要时可使用警械;

(三)必要时可临时关闭安检场所,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四)向法警队及有关领导报告,根据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

六、送达

第三十一条 基本要求

(一)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将法律文书准确无误送至被送达人;

(二)妥善保管卷宗、法律文书,不得毁损和丢失;

(三)规范言行,文明礼貌,保持良好形象;

(四)谨慎驾驶,确保交通安全。

第三十二条 被送达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时:

(一)向被送达人做好解释工作,不得对被送达人进行训斥;

(二)告知被送达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

(三)依法进行留置送达。

第三十三条 被送达人情绪激动,有过激的言词和行为时:

(一)对其进行警告,告知其对自己的言行可能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向法警队领导报告情况,根据指令采取进一步措施,必要时可向公安机关报警;

(三)根据情况灵活处置,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七、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 基本要求

(一)坚持文明执行,严格依法采取执行措施;

(二)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及时有效地制止执行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保障执行人员和相关财产的安全。

第三十五条 被执行人对执行有抵触情绪,不予配合时:

(一)配合执行人员做说服教育工作,警告被执行人不得采用违法手段抗拒执行;

(二)密切监视被执行人动态,将被执行人置于有效的控制范围内,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三)听从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采取进一步措施。

第三十六条 被执行人暴力抗法时:

(一)保护好执行人员的安全,注意加强自身的防护;

(二)采取有效措施对被执行人员进行控制和束缚,收缴被执行人持有的凶器及其它危险物品,必要时可使用警械;

(三)听从现场指挥员的指挥,将被执行人员强制带离或予以临时看管;

(四)对于严重妨害执行秩序和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根据院长签发的拘留决定书或听从现场指挥员命令,对其实施拘留或采取强制措施予以约束。

第三十七条 围观人员哄闹,冲击执行现场时:

(一)布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执行现场;

(二)对哄闹者进行劝阻、警告,告知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

(三)对带头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者,根据现场指挥员指令,可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必要时可依法使用警械;

(四)在处置过程中,司法警察要文明执法,慎用警械具。

八、附则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指导、监督本院司法警察遵守本规范。

第三十九条 聘用制司法警察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四十条 本规范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5

当前,我市行政执法工作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少数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群众观念和法纪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在行政执法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有的甚至滥用强制措施,暴力执法,野蛮执法,严重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了执法队伍形象,人民群众意见很大。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树立执法队伍良好形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中开展文明执法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文明执法,执法为民的观念。开展文明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行政执法工作,彻底摒弃特权思想和官僚作风,牢固树立文明执法,执法为民的观念,自觉做到亲民、爱民,便民、利民。

二、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各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对当事人的询问质疑要耐心解释,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要认真听取,对当事人的行政复议申请要依法受理。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和申请行政复议而加重对当事人的处罚。要尊重和保障当事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严禁殴打、体罚、非法拘禁当事人,严禁侮辱当事人人格,严禁非法扣押当事人财产,严禁非法强制拆迁。

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行政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行政执法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法制教育,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执法对象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配合。对轻微违法行为,一般以教育为主,确需处罚的,也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不得畸轻畸重,显失公平。对阻挠和抗拒执法的当事人要保持克制态度并依法处置,不得意气用事。

四、大力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各行政执法机关要结合行风评议和学习任长霞活动,大力开展行政执法队伍教育整顿,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管理监督,加强责任追究。对暴力执法、野蛮执法、徇私舞弊的,因处罚不公或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引发群体事件或酿成恶性案件的行政执法人员,一律暂停或取消其执法资格,并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或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各级行政执法机关都要自觉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接受司法监督。接受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各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执法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各级政府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执法评议工作,并将评议结果列为文明单位创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震后灾区人民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6

1 灾后灾区人民的思想现状

1.1 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

笔者走访了当地的干部、群众, 发现地震后, 灾区人民为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所感动、震撼, 很多人的内心得到洗礼, 激发出对生命、美好生活的热爱, 但是这些基本上是自发的,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缺乏对人民思想变化进行全面的深层次地思考、总结, 思想工作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级政府、机关单位都忙于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敷衍了事。大部分学校只是大力宣传了地震的相关知识, 教给学生一些紧急避险的措施, 但是未能利用身边鲜活的题材对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部分学生甚至对灾区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切已经模糊。究其原因是因为:①由于地震后各个单位工作繁重, 还有大量数据、资料需要上报, 加之灾区有的在藏区, 还需要做维稳工作, 就连学校也要抓紧时间补地震期间落下的课程,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暇顾及。②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大多数在少数民族自治区, 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地, 各民族间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展开的原因之一。③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教育、文化事业落后, 群众的文化水平低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1.2 受灾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待加强

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利他倾向, 特别是灾民群体中的互助互救行为, 经过震灾而存活下来的人, 受到他人帮助的影响对集体有较大的信任感, 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能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救助, 如松潘县人民在得知了对口支援省安徽省发生了水灾后, 自觉、主动地捐款达200多万元。但是随着救灾工作的深入展开, 它受到来自个人和社会多方面的冲击, 在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和接受救灾款物的过程中, 一些人的利他倾向发生了一些变化。灾区人民由一开始的“不等不靠、生产自救”, 到后来把来自国家、社会的救助当成是一种顺理成章, 在灾害等级划分、发放救灾款的过程中, 为了争取更多的救灾款,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有的地方出现了瞒报、虚报的现象, 更有甚者, 在接收救灾衣物的过程中, 有的灾民因为邻居领到的是国外名牌, 自己领到的是国内名牌而要求村干部给予调换。究其原因是因为:①中国人“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做到绝对平均, 而使一些群众感到不公平。②极少数干部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在救灾物资的发放过程中有所偏向, 或者占用、挪用救灾物资等, 这都引起了群众的不满。③灾后群众为了得到更多的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增强, 集体主义观念渐渐减弱。

1.3 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震发生后, 很多心理救援队伍到灾区展开了紧急救援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在大部分队伍已撤走, 但是心理卫生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继续下去。①一些灾难亲历的幸存者、灾难现场的目击者以及一些救援者, 他们身上至今仍表现出一些灾后的心理反应, 如表现在成人身上的:埋怨、自责、抑郁、失眠、噩梦, 表现在儿童身上的:恐惧、自责、警觉、攻击、易怒、失眠、噩梦、记忆衰退等。②当地干部及参与灾后重建的各地支援者的身体、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从地震发生后一直没有假期, 就连后来规定的强制休假也没有能休息一下, 很少能去看望、照顾同样受灾而却身处在其它灾区的家人。他们的心理也需要一定的调整。③面向群体层面的心理重建工作仍然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2 对策

2.1 加强灾区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 就是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①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大力宣扬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 在灾区各地干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加强政治学习, 提升自身政治素养, 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不竭的动力, 积极投身到灾后恢复重建中去。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如制作专题节目等, 相关单位要组织专家编写现实性强、操作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教材、宣传画等, 及时发放到干部、群众手中。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地灾后实情、民俗习惯, 灵活采用不同的手段、方法, 如可以根据灾区少数民族群众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③在恢复重建中既要重视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的恢复, 也要同时加强灾区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让灾区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繁荣的福祉, 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党和政府、更加热爱社会主义。

2.2 加强对灾区人民价值观的引导

多难兴邦, 灾难同样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种历练和考验。通过正确价值观引导对灾难和人生进行重新认识, 才能让灾区人民以一种更加成熟的眼光客观理性地面对灾难, 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价值观引导完善个体人格, 通过价值观教育, 能引导灾区人民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信自己的能力, 正确地对待挫折;明确追求目标, 靠自己奋斗, 不依赖他人;不安于现状, 勤奋进取, 独立自主;负责任, 敢担当, 形成一种强烈的向上驱动力和一种永不言弃、改变自我境况的踏实奋斗精神。通过对受灾群体价值观的教育, 可以培养受灾群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帮助其形成坚强的意志, 增强对地震的承受力, 为重建家园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①通过政府的价值观引导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缓解不良心理。政府提倡的一种价值理念, 对于受灾群体的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政府的价值观引导, 可以建立一套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可以极大地缓解受灾群众恐慌、悲痛等负面情绪, 从根本上达到心理重建目的。②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要增加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 缓解干群矛盾;同时在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 减少干群之间、群众之间不必要的分歧和误解。

2.3 继续关注灾区人民的心理, 做好灾后心理重建

这场灾难给人民的心理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 但是灾难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却是长期的, 有的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到目前为止, 灾区的基生活秩序已经恢复, 绝大部分人也已经恢复心理, 但是仍有少数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建立健全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制度、培训和筛选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队伍、加强对地震灾后心理干预问题的研究, 力争将地震给人们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①要继续做好面向群体层面的心理重建工作,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关注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增强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媒体也要继续关注灾后重建的进程, 使人们能全面、及时地了解权威信息, 增强可控制感;引导和鼓励灾区人们以各种方式现出爱心或者更好地投入到重建家园中去,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②要对处于灾后恢复重建一线的干部及一些警察、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等这些助人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恢复, 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身体、心理极限,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能量处理自己的伤痛、恢复自己的心理,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以一定的方式缓解他们的压力。③对少数有严重心理反应的, 交给专业的心理治理机构治疗。

参考文献

[1]安治国, 王铮.试析汶川大地震中的利他行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赵慧, 马岳德.价值观引导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和意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4.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7

一、剖析导致“ “ 两项指标” ” 走低的根本原因,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1、导致“ “ 两项指标” ” 走低的主要原因2、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二、总结本单位经验做法,在近几年工作中运用了哪些有效措施和办法。

三、对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工作的创新想法、意见建议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剖析导致“ “ 两项指标” ” 走低的根本原因,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1、导致“ “ 两项指标” ” 走低的主要原因

(1)人民群众缺少对权益观念的正确认识。没有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没有建立应有的诚信机制和对自身价值评估机制。有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对人民群众普法的力度和效果不明显,人们只重视金钱,靠金钱和利益来衡量一切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导致诉讼到法院的案件,双方当事人各不相让,刀戈相见,造成人民法院对案件处理难度加大,调解难度增加。

(2)个别法官不能正确的看待群众的需求。没有自觉把倾听群众呼声,获知群众民意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也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自身工作的根本评价标准。

(3)有的法官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强。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个别时候,存在官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没有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2、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1)有的法官宗旨意识不强,对人民群众缺乏朴素的感情;

(2)少数法官存在工作作风不扎实,庭审不规范,对当事人态度生、冷、硬等问题,损害了司法公信。

(3)“执行难”问题仍然是影响法院审判效果的突出问题。

二、总结本单位经验做法,在近几年工作中运用了哪些有效措施和办法。

1、加强便民诉讼。为了便于群众诉讼,坚持到乡村开庭,到案发地开庭,加强巡回审判,并将巡回审判工作纳入业绩考评,严格考核标准。执行局发送执行工作须知及承诺书,立案一庭发送《立案须知》等,同时,注重发挥了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的宣传作用。

2、强化司法透明关注民生。大力开展“阳光司法、巡回审判、两评查”等活动,到乡村和厂矿企业去开庭、去执行,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庭审,推进司法公开,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了解;认真开展庭审评查和案件质量评查,通过群众评、同事评和领导评等措施,提升案件质量。

3、加强执行,提升司法权威。强化相关单位对法院执行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工作,有效提升法院的执行力。对法院执行中,原、被告确实在生产、生活方面确有困难的,积极启动涉诉特困人员执行救助,以解决当事人基本的生活,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司法机关的为民意识。

4、加强沟通渠道建立。对于一些群众合理的诉求,建立“院长接待日制度”和“首问负责制”。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积极协调解决。

5、加强法治传播力。开展“送法进乡镇、进社区、学校”等活动。在院机关、法庭采取悬挂宣传标语。开展法院宣传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群众走进法院、了解法院。通过报纸、简报、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展示法院发挥审判职能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平安的工作亮点,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对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工作的创新想法、意见建议。

1、解决理想宗旨观念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事事、处处、时时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视为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的重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进而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2、改革司法救助方式。改变以往以“信访”为核心条件的司法救助机制,将司法救助的核心条件改为是否属于真正生活困难,对生活确

有困难的当事人,无论是否上访、闹访,都应主动进行救助,对不存在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加强释法工作,不因上访、闹访而进行救助。

3、加强司法宣传力度,除依靠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宣传外,还要通过设置标语牌、宣传横幅、专栏等形式,重点宣传政法机关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能和工作成效,增强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的知晓率,消除不当舆论对政法机关工作的负面效应;加强与党委、人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取得党委、人大和政府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要依靠党委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的干扰,杜绝非法干预政法机关工作的情况。

4、确保公廉司法。正确对待金钱和手中的司法权力,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办案中做到不徇私,不枉法,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社会治安案件审理。严格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加强对入室盗窃、抢劫、抢夺、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审理和打击力度,保持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威慑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强化司法透明关注民生。大力开展“阳光司法、巡回审判、两评查”等活动,到乡镇、村庄和厂矿企业的去开庭、去执行,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庭审,推进司法公开,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了解;认真开展庭审评查和案件质量评查,通过群众评、同事评和领导评等措

施,提升案件质量。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利用现有的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积极加强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强化诉调解对接工作机制的建立。

3、加强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强化对此类案件的研判和审理工作,做到教育、审判、回访帮教的有机结合。在对未成年犯的保护与打击中,寻求最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4、加强行政审判,促进依法行政。增进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了解,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推进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5、加强执行,提升司法权威。保持执行的威慑机制,建设法院与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的信用平台,强化相关单位对法院执行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工作,有效提升法院的执行力。对法院执行中,原、被告确实在生产、生活方面确有困难的,要积极启动涉诉特困人员执行救助,以解决当事人基本的生活,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司法机关的为民意识。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8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区管委,昌黎镇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完善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整合执法资源,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迅速处置我县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的意见》,结合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实际,经县政府研究决定,组建成立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

一、组建原则

按照“三统一”的原则(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行动),以“整合执法资源、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构建各单位联管、各部门互动、职权明晰、指挥通畅、协调有力的食品安全综合执法监督检查管理体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主、联合执法为辅的原则开展工作。根据情况开展专项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活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活动。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为临时性机构,日常工作由县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办公地点设在县食安委办公室,隶属于县食安委办公室管理。

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由公安、质监、工商、畜牧、食药监、商务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调1-2名具有执法资质、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股级干部组成,编制11人。昌黎县食品安全执法大队大队长由县食安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副大队长2名分别由公安局、质监局各1人担任。其余工作人员为:公安局1人、质监局1人、工商局2人、畜牧局2人、食药监局1人、商务局1人、农业局1人。

三、主要职责

(一)范围

食品安全监管实行部门日常监管和集中执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以下事项开展联合执法活动:

1、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2、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可能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媒体曝光的事项;

4、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开展联合执法的事项;

5、上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或部门统一部署的活动或交办的事项;

6、其他需要开展联合行政执法活动的事项。

(二)重点及频率

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行动重点围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奶站、集贸市场、养殖企业等。每周不少于2次。

各乡镇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全力支持和配合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工作,不得推诿、阻拦和干扰,以保证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参与实施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行动的各部门依法履行各自法定职责。

四、队伍管理

(一)统一办公。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在县食安委办公室挂牌,单独设立办公室,设置并公开举报电话,集中办公。

(二)统一管理。一是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所抽调人员必须与原单位工作脱钩,服从领导,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抽调人员在原单位的职务、工资及福利待遇保持不变);二是对抽调人员工作进行季度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直接退回原单位,重新调换人员。年终,执法大队要对每位抽调人员出具考核结果;三是对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县政府给予嘉奖,并在干部提职晋升中给予优先考虑。

(三)统一行动。一是抽调人员归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直接领导,不参与原单位的执法活动;二是统一配备执法车辆,统一安排,统一调度、统一执法。

五、工作方式及程序

(一)工作方式:按照“查、处”分离的工作原则,采用常规巡查、突击抽查与昼夜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联合执法。

(二)工作程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案件,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要及时做好案件检查、登记、移交工作,移交后由各执法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及时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执法大队。执法大队与工商、质监、公安等各执法部门条块儿结合,执法大队的监督检查,与各执法部门的常规检查互不冲突,但各执法部门自查的案件,要及时和综合执法大队互通信息,互相衔接。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乡镇监督员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安排一名主管食品安全的副职协助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工作。互通信息,协助监控属地生产企业及各个场所。同时,发动群众,重点收集地下黑窝点线索,铲除本辖区内不稳定因素。

(二)建立日常办公经费保障制度。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日常工作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列支,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执法大队正常运转。

(三)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昌黎县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大队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辆、取证设备等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分工,从各自配置的装备中调配必要的执法车辆、取证设备等联合执法所需的设施设备,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解决。

《昌黎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昌黎葡萄酒综合执法大队的通知》(昌政〔2011〕58号)同时废止。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9

【发布日期】2008-04-24 【生效日期】2008-04-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7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情况的通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三门峡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4-2008)》,根据《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7年市政府系统责任目标的通知》(三政〔2007〕23号)精神,市政府组成不同形式的考评组,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卷宗评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应诉和复议案件质量以及集中考评4个方面,对6个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50个市直执法单位2007年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07年,全市各行政执法单位在贯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制度措施日趋完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情况

2007年11月下旬,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10人组成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组,随机抽取了38个单位的174件案卷(其中执法卷157件,复议卷17件),逐卷、逐项依法进行了评查。绝大部分单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案件的立案、调查、集体讨论、告知权利、决定及送达等程序,符合行政执法要求。部分案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未能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告知行政复议权利、行政诉讼权利不及时、不准确;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等。个别单位未报送执法案卷目录,致使案卷未能参加评查。

(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

2007年12月,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抽取了37个单位的109份文件进行了审查。各县(市、区)政府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比较重视,大部分文件在发布前都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了前置审核,报备率较高,部分市直单位的规范性文件存在违反上级法律、法规的现象,另有20余件属于应备而未备。14个单位未按要求报送文件目录,致使无法正常审查。

(三)行政应诉和复议案件的办案质量情况

从市、县两级法院提供的资料和平时掌握的复议情况来看,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和行政复议被撤销案件仍占一定比例。2007年,两级法院共办理涉及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部门的行政诉讼案件40起,其中4起被撤销,1起被确认违法;市政府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6起,其中2起被撤销。

(四)集中考评情况

2008年1月中旬,市政府目标办组织对2007除前述(一)、(二)、(三)项外的政府法制工作进行了集中考评。考评结果显示,多数行政执法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工作,建立健全了内部行政执法责任体系,各项工作得到较好落实。湖滨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工商局、建委等单位建立了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并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权限、处罚(收费)标准、办理期限、投诉电话等内容通过网站、板面等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了公开;开发区管委会与所属各部门签订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书,确保实施工作顺利达标。

二、考核结果

根据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标准,评定出优秀单位22个,良好单位22个,合格单位13个。

(一)对灵宝市、陕县、渑池县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质监局、农业局、人口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国土资源局、城管局、民政局、环保局、统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烟草局、旅游局、林业局、地税局、司法局、审计局、工商局等22个优秀单位给予通报表彰。

(二)个别单位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制度措施不完善等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进一步整改提高,力争2008年行政执法责任制取得好成效。

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关于灾区人民警察执法的调研报告 篇10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23号 【发布日期】2008-04-05 【生效日期】2008-04-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监察厅关于2008年执法和效能监察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8〕2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监察厅《关于2008年执法和效能监察工作安排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四月五日

关于2008年执法和效能监察工作安排的意见

省监察厅

2008年,全省各级监察机关要按照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和省纪委九届三次全会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开展执法和效能监察,切实维护行政纪律,保证政令畅通,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对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一)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督查。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要求,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专项执法监察。督促各地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新修订的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用地的规定,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依法审批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严格执行中央土地调控政策,坚决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供地,严格控制新设各类开发区。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专项清理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加大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力度。查处一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重点查处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用多,严重浪费闲置土地资源和挤占挪用截留征地补偿费,以及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土地出让谋取私利等行为。

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出让制度,严肃查处违规审批探矿权、采矿权、参与矿产开发获利等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督查。要继续重点督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地、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加强跟踪监督,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兑现,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积极推进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督促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督查。一是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二是认真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0号),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拒不纠正,瞒案不报、压案不查、处理不力和玩忽职守、充当违法排污企业“保护伞”、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参与环境突发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加强环保案件和线索移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关工作部署运行情况的督查。

(三)继续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在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中涉及征地、拆迁、规划、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违法违纪行为。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同时,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作法和经验。

二、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

(一)加强对财政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办理省委、省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有关重要批示件。重点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医保和救灾扶贫、强农惠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三峡移民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私分和弄虚作假套取专项资金,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等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坚决督促违纪违规资金归位。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加强长效监管,保证财政性专项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段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发银行省分行政府合作类贷款项目的监督检查,防范相关项目和资金风险,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项目顺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参加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促进安全生产。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地、有关部门和行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进一步规范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协调处理好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加强对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执行情况的检查。

三、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

(一)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督促有关部门完善招投标综合监管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制度,推进招投标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设,着重研究制定防止围标串标的有效办法。加强对综合招投标中心的监管。

(二)加强对招投标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举报投诉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依法查处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三)加大办案力度。治理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工程招投标谋取私利等问题。按照《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违反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鄂纪发〔2007〕8号),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四、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一)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重点部门,探索行政许可动态评估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审查与决定程序。督促各级行政机关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受委托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纠正采取改变名称、拆分许可权、备案等方式变相恢复和违法违规新设许可项目的行为。查处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机构、程序和制度。整合相关投诉中心力量,明确职能定位。会同有关部门探索试行绩效管理制、行政效能告诫制等,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促进行政效能的全面提高。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行政机关规范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力度,及时处理和纠正违法行政、不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不作为行为。

(三)继续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机关服务重大建设项目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认真执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鄂发〔2005〕21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适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效能监察工作的情况进行抽查。加强对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指导。

五、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督促各地、各部门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认真抓好整改;严肃查办重点领域和重点方面的商业贿赂案件,严惩受贿行为,同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抓好预防商业贿赂行为长效机制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湖北省防治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308号);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湖北省防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暂行办法,以及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图书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记录和公布办法,加快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各级监察机关和省监察厅派驻机构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党委、政府和驻在部门的中心工作选题立项,开展执法和效能监察。政府及其分管领导要加强对执法和效能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保证。监察机关要组织学习监察部新编《执法监察教程》,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确保执法和效能监察各项任务的完成,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上一篇:韩村中心学校年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市小学数学新教育特色教研活动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