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君的诗

2024-10-15

李晓君的诗(精选6篇)

李晓君的诗 篇1

李晓君(1972-),原名李小军,江西莲花县人,现居南昌。系江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诗刊》、《散文》、《山花》、《散文选刊》、《青年文学》、《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发表散文40余万字、诗歌200余首。丘陵 春天的安源

丘陵

它以沉睡的女人的形体,进入黑夜

经过此地的陌生人一一触摸到

皮肤上的铁锈、鸟粪、青砖地上的月光

暑热的夏天送来暗哑的琴箱

大地的独生子,过往的道路

留下冥纸、黄花、被弃的怨妇

生活在肮脏贫困的码头:默默抽烟,看飞鸟

带走时间。生活有多少指望?

生活带给你梦想。而你看到河流吞吐着

造纸厂黑黄的泡沫,携带着沤烂的垃圾

一一顺流而下

春天的安源

春天的安源,是布谷鸟唤醒了青枝绿叶的安源

是沉睡的黑金浇灌一面崛起的旗帜的安源

是机器轰鸣和厂房林立的安源

是40万颗心跳的安源

是84年前的那个安源吗

那个一袭长衫,手挟油纸伞的年轻人

他的发型分向两边,就像诗人说的那样

大胆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

春雷在百年前的夜晚响着

地下沸腾的黑金,像一座沸腾的火山

将世纪举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阶级第一次捏紧了他们团结的拳头

这更像一支支矗立的桅杆

昭示着一个苦难的民族正迎向新世界的曙光

她是一个春天的策源地

泥腿子和鸭舌帽们将要亲手埋葬一个风雪中的旧世界

春天的安源,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安源

她勾连起汉阳,大冶,一顿顿钢花

向一个苏醒的国度献礼

一条沸腾的河流将一个落日中的帝国送远

风吹落花,打湿的不仅是发黄的书卷

朽烂的楼台,破碎的田园

一万吨花香顺着春天的铁轨一泻千里

股票。消费合作社。经济。

这些陌生的词汇第一次出现在白纸上

一部写满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典籍

将要在历史的书柜中合上灰蓝色的封面

春天的安源,鹅湖公园暖风习习

盛怀宣,文廷式,黄海怀

这些必将让一个国家记住的老子们

现在还在春天的傍晚散步

从如愿塔到武功山,从孔庙到宝积寺

落日照耀着群山和书院的尖顶

夕阳下的安源多么壮美

曾经照耀过过去的太阳也将今日照耀

40万个民众走在花团锦簇的萍安大道上

两边分列着整齐的工厂,欧式的楼房

世纪广场上欢歌笑语,和谐平安

春天,像一面徐徐展开的新美的画卷

请让我们记住历史,今天。未来

让我们记住红色的安源的春天

她不仅有光荣的历史,厚重的昨天

她还必将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李少君的诗 篇2

例行问话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我迫不及待地

买一张机票,再坐一小时汽车

回到住过十多年的老房子里

探望越来越衰老的父亲母亲

总有一些例行的程序,每天

我坐在客厅的长沙发中间

父亲在左边,母亲在右边

眼前是一杯热气腾腾的家乡绿茶

从坐下开始,父亲母亲就交替问话

父亲问得多的是工作,母亲则关心着健康

这都是每次回家探亲的例行问话

反反复复,百问不厌

有时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是三四个小时

我总是老老实实坐在那儿一一回答

直到他们站起来去张罗饭菜

自从离开家乡之日起,这样的

例行问话过一段时间就重复一回

而我也从不厌倦,总是定期回家

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着父亲母亲的询问

久而久之在心底成为了一种期待

春天里的闲意思

云给山顶戴了一顶白帽子

小径与藤蔓相互缠绕,牵挂些花花草草

溪水自山崖溅落,又急吼吼地奔淌入海

春风啊,尽做一些无赖的事情

吹得野花香四处飘溢,又让牛羊

和自驾的男男女女们在山间迷失……

这都只是一些闲意思

青山兀自不动,只管打坐入定

戈壁滩

戈壁滩寂寞得太久了

听到马达声就竖起了耳朵

直升机空投下一群上海来的女演员

荒野之空旷,震惊了

这一群养尊处优花枝招展的女子

她们迅速地沉默了下来

螺旋桨也停止了转动……

但只是一瞬间,草丛里的小昆虫

按捺不住兴奋跳跃了出来,热闹溅开

她们又开始叽叽喳喳

这些小昆虫是什么时候发配到这里的哦

怪僻的孩子

园丁的儿子,才七八岁

但一看就是一个怪僻的孩子

每天,园丁在清扫花园时

他手拿树枝一个人把单车骑得飞快

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和虫儿鸟儿

都被他无限的精力和无穷的花样弄得发疯

你会觉得,这个院子其实是属于他的

上午和下午,经常都只有他一个人

主人的孩子,都上学去了

他可以尽情玩耍和随便折腾

这个时候,偌大的院子是他一个人的

但也是空空荡荡的寂寞的

当主人的孩子放学回家或是周末

扔掉书包跳进游泳池里泼着水大呼小叫时

他就销声匿迹,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黄龙溪之秋

三三两两的白鹭仿佛此地的隐士

它们或飞或止,总在溪流和草丛之间徘徊

秋天来了,黄叶也飘零下来了

它们还一点也没有离开的迹象……

这是异于现代怨恨派之外的另一种谱系

需要考古似的潜心学习,比如

青山一样的安稳,流水一样的缓慢

清风明月下自行散发的一丝丝芳香余韵

交流会总结 唐晓君 篇3

南昌大学三农协会唐晓君

此次交流会历时两天,涵盖了支工、支农、社团建设、社会文化反思等方面内容,参加者为江西区各社团成员和各高校老师以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深圳劳工NGO等机构工作人员。

支农漫谈

乡建中心刘俊首先梳理了支农历史,黄圣仙代表老同志、蔡欢江老师、侯娇学姐以及井大的一位下过乡的新同学都发了言。支农史是历次交流会的必备内容,对大一而言,首先是一种学习。对大二而言,温故而知新。其一,这次讲支农史的范畴向前扩展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神文化下乡,随后是梁漱溟、晏阳初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以及后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当代,就是温铁军等人主导的大学生支农下乡。不知是有意为之或是历史的某种内在规律,这些事件串在一起无疑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当代支农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此为其二。其三,老中青少四位的介绍,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信息,比如对于对上山下乡的看法。闻蔡老师一席话,胜读十“日”之书。

农村经济文化的衰败与当代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同时印证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性,表现在支农社团上就是走到农村去,这句话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支农的意义所在:一是支援农村文化建设,高安下乡后,当地的邹大哥说我们给村庄带来了活力。大学生未必能带来可观的物质帮助,但可以改善农村的精神面貌。二是改造我们自己,“不要做精神上的贵族”。这或许正是现在乡建的新文化建设时期,也正是侯娇学姐所谓能阐明的地方吧。其四,就我个人看来,乡建的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此,不是我打造了多少合作社,而是我为农村建设、社会进步培养了怎样的人和塑造了怎样的精神和文化。

支工漫谈

从上个学期,我就跟着杨郑君混了,他和李齐上个学期来南昌来的比较多,这次所讲的内容有很多事重复的,我也实在嚼不出什么新味道了。但是从这一段时间来接触的一些文章和梁自存的两场讲座来看也形成了一些观点,在这里归纳一下:

一、我们的改革看似是去政治化的过程,但在实质上确实政治操纵的结果。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新自由主义学者在推动者中国的市场改革,他们用的是看不见的手砍掉中国政府无形的手——调控市场的手。

二、当今中国,权力和资本联手,将工人、农民、以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压在了山下,而且使很多知识分子拍手叫好,为竞争产生活力、竞争是最大的公平拍手叫好。但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他爹是李刚时,你凭什么和他竞争。竞争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公的,你的公平在哪里?当个人奋斗充斥着我们的社会,资本家又用榨取的血汗拿出可怜兮兮的一点引诱我们的工人和农民:“只要你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三、倘若我们以时间为轴,纵看这几十年的历程,农民工今天的处境确实是政策所致,要土地不要农民,要高楼不要农民工。潘毅老师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称之为: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我们在分析农民工的问题时虽然分列出了农村城市的对比,但我们必须明白是农村城市政策的结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四、就支工活动来看,我们现阶段可做的是有很多,建筑工地的活动已经有了模版和经验,而城市其他工种的工作也在展开。但我们必须明确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一如其他活动。就像支农一样,支工活动与其他公益活动不一样,一次支工,甚至坚持一年,我们也只是走了一小步。所以我个人觉得支工于今日意义在于推动工地制度规范化,文艺、电影、书籍报刊是我们的手段。长远来讲,我们要鼓励工友自己争取权益,着眼于工农的重新站立。

社团建设

我们的社团既是坚强的又是脆弱的,当面对困难时这些人是如此一心,一致对外。但在权力与非主流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往往在夹缝中生存。然而“反方向

跑的年轻人”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存着问题。

首先是人的问题,大学社团如此不堪,人员流失依然为正常之事。与其他社团不同,三农社团人员流失情况相对好点,但也严峻。我们的人员流失的原因不少还是与主流相左而造成的,我们没必要向主流看齐,但是要注意工作方法,一者循序渐进,二者站在“三农”的立场不动摇。这个立场范围很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关注弱势群体等都可算进去。三者还要注意“统一战线”,利用三农社团的良好口碑,争取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一位新会员问我社团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说是人员和资金,很多三农社团都面临着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也限制了我们做活动、搞学习。一些社团,利用老会员的资源,发动已经工作的会员为三农社团的发展贡献资金,既可缓解资金之渴,又可联络我们的老会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第三,社团文化的传承工作。刘俊介绍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的经验,这也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地方。首先,在换届时,要让新一届理事会很好的继承传统,以上两个社团是采取集训的办法,即使是采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工作方法,也要做好。其次,换届后老会员不要蒸发,尤其是换届比较早的社团,当大三的同学卸任后要做好思想理论工作,大二的忙于行政事务而理论思想的工作有限,但这又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最后,落到我们这些在任的社团负责人,不要忘记学习传承。而在我们卸任后,自己首先不要走,不要忘记昔日我们是怎样渴望老一届会员留下的。如果换届后都离开的一干二净,那这个社团就危险了。

还有,传承什么?前不久北京搞了个北京精神的评选,江西紧随其后也跃跃欲试。“精神”是评选出来的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评选出来的?我们的社团文化产生于一届一届三农人不停地努力,我们可以总结梳理反思,但不可也不可能评选出来。而梳理社团历史,无疑是个好办法。

反思文化反思自我当今的社会需要反思,社会文化需要反思,但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自己,否则我们的反思并无意义。因为青年首先是社会文化的直接接触与受影响者,不反

思无以明辨是非;同时青年又是未来社会文化的塑造者,不反思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的塑造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置身事外的反思,那样无关痛痒。

在交流会的学习材料中有一篇文章叫《谁的文化?》虽然写的时间还早,但对于今天依然有异议,其中运用对各阶级文化的分析很值得我们思考。大学生是小资产阶级的一类,别不服气,我觉得还真是这么个理,对照其中对大学生的描述,发现自己还真是那样。也许与别的学生相比较,三农社团的人可能与众不同,但是依然无法完全脱离小资的习惯。也是思索到此,我终于觉得支农支工对自己的最大意义在于哪里了,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非对知识分子的侮辱,而恰恰是洗脱我们身上的阶级局限性。也许对于一个阶级局限性暂无法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也许你会问,用农民和工人改造了自己,不是对他们的不公。这么说的同学是认真思考的了,其中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平等的观念也不言而喻。但是接受改造后的我们在干什么?是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谈恋爱?一旦你和工人农民站在了一起,你创造的价值将为他们服务,这不是最大的回报吗?或者说,你已不是利己主义者,自然会利他。

黎建军老师指出小资产阶级如果不与工农结合,自己也难以生存,梁自存的演讲中也提到了80年代知识分子的天上地下的变化。有人认为这是利己与利他的悖论,我没有充足的理由进行辩驳,而对于短期长期的说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但今日看《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一文,觉得我们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似乎与传统的“推己及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空在思想上进行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不脱离实践才能有意义。我们看到了主流的不足,那么请从我们开始改变。

我们在生活中不可不更正坏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会有反复,在今天的大学中也着实不易。那么,就对自己苛刻一点,比起别人,你还有社团这个集体。我在寝室常常无力,而在社团却常常有精神。

我们在待人处事上多谢真诚,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虚假,有太多的功利之心,有太多的伪善。我们就多些真诚、少些虚伪,多谢奉献、少些功利,多谢尊重、少些鄙夷,多些热心、少些冷漠。

我们在读书时多些情怀,身在人文学院,我深切感觉到这里的文科生已非当日的“五四”青年了,我曾在微博上感叹,学文学的风花雪月去了、学经济的赚

钱去了、学法学的钻空子去了、学管理的拉关系去了。因而读书时何妨多些家国情怀,不要“男生女生化、女生宠物化”。

我们在实践时多些务实,中国的大学生从来不缺能说会道的人,但缺少埋头苦干的人。钟良荣学长就下乡志愿者阴盛阳衰评价大学男生说到,让他们游行他们去,让他们做些小事却不愿意干。我们不要学了点东西就去套我们的现实,现实是多复杂?不务实自然觉得实践没意思,没意思就耍嘴皮子。务实的做些事情后,你会发现昔日书本上的好东西,而这些你发现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南昌大学三农协会唐晓君

2011年11月24日终稿

李晓君的诗 篇4

今天我学习了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教师胡忠、谢晓君夫妇的事迹,内心为之震撼。“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你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动过后,我扪心自问:“我能为教育,为我的那帮学生做些什么?”工作上,我不是单位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教师,但是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最积极的教师;生活中,我不是学生的亲人,但是我要努力走进他们幼小的心里,做他们最贴心的朋友。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要用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我要用关怀温暖他们的心。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这一比喻再太贴切不过了。一支蜡烛的光是微弱的,但是当千百只蜡烛同时燃烧时,孩子们前行的路被照亮了。教师就是这么一群人,立足三尺讲台,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知的蓝天。

我也是一名教师,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钻研和甘做人梯。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 立足本职,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胡忠、谢晓君夫妇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辍学时,是杨老师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家访,直到学生上学为止;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二. 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崇高精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自己必须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通过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到与这些优秀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胡忠、谢晓君夫妇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这些学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四、练好基本功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当别人在与家人聊天,朋友聚会,吃喝娱乐,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还在为写一篇论文而冥思苦想。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海子的诗读后感 读海子的诗有感 篇5

我本是不了解海子的,但一次偶然,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诗集,我开始对这个看似平凡的男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质朴安和的微笑背后,恍若掩含了无尽的坚韧与执着。海子是美好的,从《亚洲铜》到《献给太平洋》,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静静诉说着。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觉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他喜欢太阳,可有时太阳的光太过耀眼,令人无法直视;“妈妈,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踏黄昏/我知道你日渐衰老。”而对于温暖的母爱,海子显得很是偏执,他沉溺其中,同时又患得患失,害怕触手可及的光在眼前消逝。《海子的诗》很多作品都是以身边的人为模子创作的,例如《四姐妹》这便是描述的海子求而不得的四位姑娘,它的最后 几句是这样说的,“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忧伤是没有尽头的,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几句诗反映了海子内心的苦闷、无助,细细品读之后,竟有一种压抑之感,郁结心头。然而又是这样一个人,又在这之后创作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之前对比承接之下,竟有种绝处逢生、雨过天晴之庆幸。乌云散开,迎接大地的,是微暖的曦光与绚美的彩虹。

海子爱着世界的同时,也厌恶着。他是矛盾的结合体,却始终如一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曾写道:“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人的一生大概是疲惫的,但在这疲倦中,同样也包含着快乐。海子孤寂的生活在世界上,踽踽独行,犹如梦里,他不愿被惊醒,因而悄然离去。莎士比亚曾说过:“诗人和疯子,都不属于红尘十丈的人间。”大抵就是这样吧。

谈晓君:打造社交式豪宅 篇6

“过去的房地产市场由于能够看到短期的投资收益,不少人购买了商品房进行短线投资。而随着调控之下的市场平稳,这种短线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谈晓君表示,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房产的长期化投资。

基于这样的背景,利用母公司国华置业做城市综合体的经验和美国贝林集团40多年的别墅社区开发经验,谈晓君最终选择崇明岛东滩作为大本营,开始打造一个庄园社交式的豪宅聚合地。

“豪宅的定义在我看来,不仅是要满足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的场所,更是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所。”也因此,在实际的考察中,发现了崇明岛东滩所具有的生态属性后,谈晓君如获至宝,并与美国贝林集团联袂,一个新概念的高端别墅社区在2009年开始破土动工。

生活理念可以被规划

之所以选择在建筑理念和风格上模仿美国的黑鹰庄园,谈晓君介绍,是因为贝林集团的创始人肯尼斯·贝林,一向都奉行注重生活方式的社区建造理念,对于高级高尔夫球场社区的开发为他所擅长,同类项目在美国建成达16处之多,其中以黑鹰庄园最为得力。

“生活理念是可以被规划出来的。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高端生活需求的上升,把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融进高端别墅的建设中,在未来将是一种趋势。也因此,他把将近一半的占地面积(接近千亩)作为景观设计之用,尤其是高尔夫球场。”据他介绍,在五期的建造计划中,第一期刚刚竣工,今年五六月份即将面市。从一个理念的形成到最终落地建成,谈晓君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上一篇:员工个人卫生管理规范下一篇:溯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