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心得

2024-12-10

企业员工心得(通用12篇)

企业员工心得 篇1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这种心得总结出来,不仅仅考研给别人以借鉴,更主要的也是能够让自己发现问题,让自己得到提高。以下是由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属下是不平凡的优秀员工,但事实上,能力普通的员工永远占到绝大多数。那么,如何让这些平凡的员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

中国企业经常会面临一种困境:企业骨干一走,整个部门运作就可能陷于瘫痪,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衰败的事例经常发生,我们经常在组织制度创新面前茫然无策,在组织变革管理上乏善可陈,企业因此暮气重重。

【范文网】

事实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和智慧,把他们对组织的贡献列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让每一位员工都对组织作出贡献。

在现有的组织里,员工工作范围的限定,即员工从事何种业务工作仅仅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最基本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要求不能局限于此,他们在完成业务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组织有所贡献。

这种贡献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组织中“人”的贡献,诸如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为组织培养优秀的人才等等,另一方面则是指对组织制度的贡献,需要员工创新制度、创新流程……

而这种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往往比对公司业务贡献显的更为重要。在企业界,优秀跨国公司对此极为重视。惠普制定出知识大师计划,在每个工作领域挑选出两三个最出色的人选,如产品技术大师、人力资源管理大师等,鼓励这些优秀员工把他的知识贡献出来,整理成书面的材料,让公司的员工共同分享,他们的个人智慧渐渐变成了企业层面的制度。

但能够提升组织能力的不仅限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者技术骨干基层员工的智慧,往往让人惊叹不已。普通员工常会对组织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曾有一家日化企业,出厂的牙膏常常夹带空盒,严重影响公司品牌形象,公司的工程师为此异常着急,经过数日集体奋战,他们最后设计了一套由光机、高清度监视器和两名工人组成的空盒识别仪器。而一位普通一线员工也同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过却非常简单:对准流水线放一台风扇,很轻的空盒自然会被吹走。

两种方案,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事实上,每一位员工都是组织创新变革的动力,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挖掘所有员工的智慧,把员工对组织的贡献纳入到日常管理,形成一种常态的量化管理。

企业员工心得 篇2

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凝聚员工力量,集中员工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器、催化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守护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凝聚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凝聚力是将企业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体现着企业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企业的向心力。员工的凝聚力来自于员工自觉的内在动力,是企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员工凝聚力越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大,企业发展势头就越好。因此,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一)增强员工凝聚力有利于打造高效团队

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集合起来的组织。团队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具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锐意进取、敢于拼搏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一个高效团队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企业必备的优秀品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员工之间能否团结协作,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一批高效团队很有必要。

(二)增强员工凝聚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的整体实力。一般而言,企业软实力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运营管控、营销手段、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实际上,企业科学决策之后,企业规划能否实现、任务指标能否完成、产品质量能否保证等完全取决于员工的执行力。

(三)增强员工凝聚力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企业是由多个部门、多个班组、多个岗位和多数员工组成的集合体。要想顺利地完成管理、生产、经营等各项任务指标,需要各部门、各班组、各岗位和每位员工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尤其是当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需要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共度难关。因此,各部门、各班组、各岗位和每位员工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非常重要。

(四)增强员工凝聚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方法无外乎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现代管理提高经营水平,通过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品质量,等等。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方法、运用哪种手段,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来做,都需要企业的主体——员工来协助完成。因此,只有凝聚员工力量,集中员工智慧,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带来更高的利润,实现企业的高效益。

二、影响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因素

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因素和企业的环境因素。企业的环境因素又包括企业的外部生活环境因素(所处的地理位置)、企业的内部工作环境因素和员工的成长环境因素。这些是影响员工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环境等与员工的凝聚力成正比例的关系。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外部生活环境方便,内部工作环境适宜,员工的成长环境优越,就能拴住员工、留住人才、稳定队伍,进而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增强员工凝聚力。否则,就会人心不稳,人才难留,不会形成凝聚力。

(二)经济因素

员工的凝聚力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良好而公平的薪酬福利待遇,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粘合剂。薪资报酬是员工为企业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对员工个人价值的一种承认和兑现。员工收入的多少,不仅是企业衡量员工业绩的指标,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员工个人的劳动价值。员工收入可观,自我满足感就强,思想就稳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增大。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员工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包括各种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创造力、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如果管理制度过于宽松,会造成部分员工过于散漫,难以形成凝聚力;如果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又往往会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降低对企业的归属感,继而降低凝聚力,甚至产生离职的现象。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一以贯之地得以落实,需要企业领导者认真研究、悉心把握。

(四)领导因素

这里的领导既包括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也包括高层、中层管理人员和班组长。领导是企业的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人物。领导能力、管理水平、行为方式、人格魅力、个人品质,包括兴趣爱好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和员工。另外,一个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善纳群言的领导班子也会对企业和员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五)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种力量,具有引领作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仅引领着企业前进的发展方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给员工带来持续的正能量。一般来讲,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越高,归宿感越强,凝聚力就越大。

(六)员工因素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员工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同质性,以及员工之间性格、知识的互补性,对企业员工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同质性和互补性的大小强弱与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大小强弱成正比例关系。一个团队中,成员的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趋于一致,性格、知识能够互补,就容易形成凝聚力。

三、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

一是通过环境布置、大会宣传、班组讨论等形式,大力营造“员工为上、生产为本、发展为重”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处处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企业发展我受益,企业困难我无利”的责任意识,让员工与企业自觉地融为一体。

二是通过选树典型、表扬先进等形式,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斗志,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观念,让员工自觉为企业争荣誉、讲奉献。

三是通过QQ留言、家访慰问、给员工过生日等形式,争做员工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员工切身感受到领导的关怀、企业的温暖,自觉地关爱企业这个大家庭。

四是通过召开恳谈会、设置意见信箱等形式,畅通民主渠道,让员工自觉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五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让员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增进感情、促进团结、增强自信,使他们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天天保持好心情。

六是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交换信息、互通有无。重在交流思想、加深感情,意在理顺员工情绪、化解思想矛盾,防止发生误解和推诿扯皮的现象,把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

(二)强化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守纪意识和奉献意识。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体会交流、工作例会、典型引路、启发诱导或者通过看电影、讲故事等方法,让员工及时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相关的知识技能,尤其是企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二是企业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员工解决和克服遇到的各种难题,不断增强亲和力。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句问候,甚至点点头、握握手、拍拍肩都会让员工感到自豪和温暖。

三积极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定期不定期地找员工拉拉家常、聊聊天,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四是强化业务培训,让员工熟练掌握胜任本职的业务技能。通过以老带新、岗位练兵、技能大赛、进修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让员工真正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五是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认真听取并及时回应员工的意见建议。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要认真吸纳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六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兑现承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员工引以为荣、引以为豪。

七是严肃组织纪律,及时奖勤罚懒。对业绩突出的员工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戴红花、给荣誉、施重奖;对违反纪律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企业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三)关注员工利益,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一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员工利益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合法化,并公之于众,自觉接受员工的监督。

二要关注员工的成长进步,多给员工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同时,针对员工的自身条件,搞好职业规划,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要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创造拴心留人的育人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感染员工、培养员工、造就员工。

四要切实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经常开办知识讲座,进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定期为员工交纳“五险一金”,每年组织体检,建立大病统筹等,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企业员工心得 篇3

关键词:员工流失;员工关系;新员工

中图分类号:F2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员工流失现状

电信企业,是国内通信技术的领先者和先进通信网络的缔造者,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所以,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从人才的进入渠道上,只选择重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校园招聘是该公司选择人员的唯一方式。

2009年-2012年,该公司每年新进大学毕业生人员流失率[1]平均为59%。从该公司人员流失现状看,主动离职的大部分是2006年以来招聘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该公司通过离职面谈和针对性的满意度调查,发现了大学生离职的几个主要原因:(1)薪酬水平在同行业缺乏竞争力;(2)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价值不匹配;(3)家庭原因,主要指男女朋友分居两地;(4)工作地点不理想,主要指在所属县分公司工作的员工,希望到城市就业;(5)工作状态、收入现实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心理无法接受。

从该公司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如果这类员工的外部条件允许,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而离职原因分析显示的现状,也给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对待这类员工关系管理上,必须尽快改进和完善,否则,该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竞争力。

二、该公司大学生离职所呈现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及改进方向

从以上员工关系管理职能和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结合该公司目前大学生离职现状分析和离职人员的共性特点,我认为该公司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员工关系管理人员现状不容乐观;(2)激励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3)应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一)配置员工关系管理人员

从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设置比例1000:1的要求,该公司做为拥有1000人以上员工的公司,应该设置独立的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而实际上,该公司却没有这样做,这表明,该公司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认知。就更加谈不上员工关系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激励计划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新员工在初次就业时,对企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对自己的前途有美好的憧憬,事实上,他与公司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而该公司作为老牌国有通信企业,吸引就业者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薪酬水平。而当现实的薪资收入摆在新员工面前时,这种心理契约的失衡,就导致了员工的不满。

离职员工对目前的薪酬水平不满意,认为在同行业缺乏竞争力。而事实上,作为通信行业的老牌国企,该公司员工的整体收入水平还是很有竞争力的,社会地位也不错,该公司的员工收入水平在当地应该在中等偏上。随着物价上涨,该公司也在逐年提升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在拿着并不低的薪酬抱怨收入低,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员工的薪酬的感知不高;2、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

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该公司的薪酬分配模式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调查看,该公司员工新员工每月的工资性现金可支配收入(扣除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在1300元-2000元之间,非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在1200-2000元(含住房公积金、福利等)。从该公司为员工的月人工成本支出结构显示,年轻的员工的月收入感知确实不理想,因为除了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其他都是隐形且暂不可用的。而年轻员工刚参加工作不久,基础生活资料的配置、孝敬父母家人、恋爱、结婚、买房、成家,都需要大量现金,而不是公积金。该公司应该根据年轻员工对薪酬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人工成本支出结构。

第二个问题反映的是员工心理契约失衡导致的归属感缺失。该公司正处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企业竞争环境激烈,相应近几年员工的工作压力也骤增,经常加班加点。员工感觉在工作上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也确实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选择离职的是新近几年的新员工,而老员工却丝毫没有影响呢?这说明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三)员工帮助计划

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又称员工关怀,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其主要关注点是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目的在于疏导员工工作压力,为员工提供预防性的咨询服务,以帮助其解决困难,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与归属感。

在该企业中,员工帮助计划并没有实施,更谈不上系统性、计划性、针对性。仅有的一些员工关怀项目基本集中在健康检查、工会组织的一些娱乐活动、团组织开展的极少数的联谊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传统性的,没有针对新时期、新员工、新问题,有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引入新的项目。比如,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的压力大,所滋生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新员工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妥善处理时,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渠道;员工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提供帮助;不能为员工提供方便、均等享受的减压和娱乐方式等等。

对于该企业在面对新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当前特殊时期,应当针对新员工,成立专门的新员工帮扶团队,设立专项的帮扶资金,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新员工的现存困难和需求,每年制订不同的员工帮助计划,一对一帮扶和解决实际问题。员工帮助计划要能让新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给予的关怀,为新员工创造和谐、积极、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对企业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真正培养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企业员工手册学习心得 篇4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学习公司员工手册,进一步了解了公司的发展历史,公司文化,行为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让我认识到,百泉科技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朝阳企业,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公司的一员,通过学习手册之后,对自己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借此可以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一、积极主动,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

每天负责的工作虽然很琐碎,却能体现出我们公司在管理上的严格性、先进性,即便如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不能马虎,并且要认真的完成公司制定的任务。

二、高标准、高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我公司每天都在进步,同时就要求每一名员工每天也都要进步,否则将与公司脱节,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更多生活上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三、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他人合作。

销售型公司要求我们具有团队精神,工作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是整个团队,我们要共同努力,奔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平时的工作中,难免发生一些摩擦、矛盾,但我们并不是敌人,我们是朋友,应该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学会合作,这样才能互赢互利,才能使公司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某某

企业员工心得体会 篇5

此次调研队伍由生态宜居学院院长许超、环境教研室主任姬瑞华、陈津端博士和我组成。首先于4月18号召开教研室会议,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了调研方案,做好调研准备,带着问题走进企业。

4月2日,我们走访了衡山县环境监测站。在刘作云老师的牵头下,该单位与我校有稳定合作,过去两年我校都推荐了优秀学生前去实习,效果较好。但是监测站唐站长反映今年的四个实习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故此我们前往访问调查,以求弄清并解决问题。唐站长反映,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但理论知识较差,平时有时不够勤快、学习不够主动,并且有分裂的倾向。据此,我们跟学生进行交流,跟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整改方向,希望学生改进。据上周回访,唐站长表示他们都有所进步,成效可喜。关于我们的教学,唐站长给出的建议是:因国家把检测权下放给第三方,现在第三方检测单位需要大量人才,我们应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必要的大型仪器如原子吸收、液相色谱等都要教会学生使用,让学生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同时,要敦促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好理论知识。

4月6号下午,我们访问了长沙的华时捷环保,与公司方人事部门陈经理、招聘部门胡主管、在线监测部门孙经理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双方先相互介绍公司和学校的情况,然后就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行业企业对学校办学、对毕业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如何与行业企业对接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征求了公司的建议,提出学校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希求。胡主管认为我们的课程设置没有进行方向细分,结果就是教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不利于学生定向就业。胡主管建议学校可以在学生大二分班,进行方向细分,以定向培养学生。陈经理建议,大一时对学生进行扫盲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行业,以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再根据兴趣、特长、就业倾向等进行方向选择。陈经理同时建议,书本上的知识很生硬,不好教学,应该让学生多去现场了解。孙经理以自身经历建议学校应增加行业介绍,让学生对本行业、日后的发展方向有足够的了解。

次日上午,我们又走访了一家电池厂,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该厂的废气废水处理系统。交流结果与上两个单位大体相同,故不再复述。

访问企业员工的心得 篇6

首先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进入企业我们就不再是一个谁都会让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承担属于我们的责任;我们是与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所以应该尽快调整好心态,适应不同以往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然后就是要跟对人。跟对人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工作乃至生活中那些所谓捷径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不需要自己去摸索,再去总结经验,从而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还有就是工作时要有正面积极的工作态度,不要因为兴趣而去做事。虽然很多工作做起来是枯燥乏味的,我们要收起自己的小脾气,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能从工作中学到什么上,努力找到充实和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上,而不是抱怨上,以便更好地跟老板和同事进行沟通,从而得到新增的工作机会帮助日后的发展。

接着就是报酬的问题,我们刚步入工作岗位往往会觉得工资偏少,但是要时刻谨记,薪水是随着履历的增加而升值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筹划履历,知道履历的价值所在。人生有很多东西不能规划但是履历是可以认真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履历的含金量就是薪水的上升空间。

再次,我们是刚从大学过渡过去的。大学学的都是理论,而工作则注重的是实践,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因为等到实施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时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要提高自己办实事的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还有就是要做好如果不能按计划实施的临时应急措施,免得到时候手足无措。

还要注意今日事今日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要把工作拖到明天,因为你不知道明天开始迎接你的会是什么。要做到新的一天用全新的精神和心态去面对。还有就是要极力改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需要什么能力就需要自己及时、快速地去进修,而不要慢慢来,这样不仅使工作很吃力,而且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减少自己的满足感,没有了继续工作的激情。

最后,真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一份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如同在黑夜中行走,处处都有碰壁的可能,如果目标明确就可以勇往直前。认准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以后要达到什么地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工作起来才会有激情,才能每天有进步。否则,只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没有奋斗目标,最终一事无成。还有要定期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总结从而修改计划,以便更好更有目的地实施。

另外就是要注意的一些小细节,也希望我们都能注意。

1、 多给别人表扬和鼓励,尽量避免批评、指责和抱怨。

2、 不要说的太多,言多必失。多倾听才能学会更多。

3、 要学会听懂别人的话里话,也要学会委婉表达自己。

4、 尽量提建议,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对人态度要诚恳。

这些就是我通过这次活动得到的启发,真的让我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了一下自己,我相信有这么多指导,我可以很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篇7

有效激励的作用

1. 有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

个人能力再高, 如果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水平较低, 员工缺乏足够的自动力, 也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绩效;反之, 个人能力一般, 如有充分激励措施, 会使员工发挥巨大的热情。由此可见, 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员工如果发挥20%~30%的个人能力, 那么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会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 其能力可发挥出80%~90%, 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作用所致。

2.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人的素质构成虽然具有两重性, 既有先天的因素, 又存在后天的影响, 但是从根本上讲, 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 为了达到某个目标, 不仅能改变其手段, 而且通过学习能改变其行为。

3.有利于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

企业在管理中, 可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激发员工的各种潜能,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马斯洛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程度主要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并以此规范员工的行为, 使员工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4.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行为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 会消除某种群体行为。激励不仅直接作用于员工个人, 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对企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效激励的原则

有效的激励机制, 必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因此, 在进行有效激励时应遵循:

1.“以人为本”原则

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人是企业各项工作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发展, 就必须实施“用事业吸引人、用政策激励人、用真情温暖人”的人本战略。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把吸引、稳定和培养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2. 奖励方式创新原则

奖励方式要不断创新。新颖的、变化的激励, 比重复的、千篇一律的激励更有效。目前, 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薪酬制度不合理, 难以体现优秀员工的价值, 所以奖励就显得比其他所有制的企业更为重要。涨工资是应得报酬, 发奖金是一种激励手段, 还可采取带薪休假、提供保险、进修培训、保健疗养等方式, 以使激励机制对员工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3. 公平性原则

任何不公正的待遇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 并降低激励的有效性。对公平的判断有许多因素。如果员工通过比较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 就会感到不公平, 从而挫伤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做到公平激励, 领导者必须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按统一标准实行奖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宁可不奖励或不处罚。

4. 效益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 一要有利于企业发展;二要有利于各业务部门与企业整体利益相统一, 不仅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促进其做好本岗位的工作, 而且要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三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企业在激励员工中存在的问题

1.奖惩制度不公平

有些企业不是对员工长期的、全面的工作表现进行考察, 也未对员工的德、能、勤、绩有说服力的评价, 而是在实行奖惩时随意性较大, 造成员工不满。不同工而同酬“吃大锅饭”是奖惩制度不公平的另一表现。企业虽然在奖金设置上拉开了档次, 但是在基层员工中这种差距不大, 许多岗位上的员工能力不同、工作量不同, 但薪酬相同, 造成员工的积极性受挫, 有能力员工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激励成本高, 效果不明显

有些企业管理者很少花时间去研究员工的需要和追求, 仅凭自己的推测采取激励方式。这不仅增加了激励的成本, 而且很容易挫伤优秀员工的积极性, 最终会形成“逆向选择”———优秀员工离开企业, 而留在企业的大多是一般员工。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候, 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 企业管理者应对不同的员工进行调查和分析, 采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模式。

3.企业对普通员工缺少中长期激励

企业对普通员工大多采取薪酬方式, 而不是利润分享、股权奖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薪酬的多少只与企业短期效益相关, 而与企业长期的发展无关。这种短期激励方式, 造成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短期化, 员工随时可能离开企业。

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1.激励要体现公平性

公平是使激励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失去公平的激励, 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反而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要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领导不能凭主观偏见、个人好恶判断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得失成败, 而要凭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论英雄”。要做到人人平等, 保证员工之间的竞争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都公平, 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只有对员工的等量劳动成果给予等量待遇, 才能在企业中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2.激励要建立竞争机制

竞争意识、竞争环境是激励员工发奋向上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竞争, 员工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员工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应推行以动态竞争上岗为基础的“聘任制”用人方法, 按工作需要设置岗位, 每个岗位都应有详细的任职要求、工作指标、业绩目标等。工作报酬应根据岗位的性质、工作难度、技术含量的不同而决定。同一岗位的工作, 报酬的多少也应根据业绩的大小来确定。每个员工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特长竞争上岗, 企业要以公开、平等、择优为原则,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实践证明, 人的行为动机与他的价值目标成正比。价值目标越崇高、越坚定, 焕发出的精神驱动力就越强, 表现出的行为约束力就越严格。因此, 企业应重视激励的作用, 把员工的动机与企业的条件、状态和目标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需求,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 目标激励。目标激励, 就是把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使员工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吻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在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员工。把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员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能体现出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2) 奖酬激励。奖酬激励, 是指通过满足员工个人对物质利益的需要, 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是物质激励的关键。不公平的奖励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而且容易产生人际矛盾, 降低管理者的威信, 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常用的奖酬内容有两种:奖金和带薪休假。奖金在现阶段仍是很好的激励因素, 对员工的激励仍占主导地位。如果把奖金激励与员工的工作成绩紧密挂钩, 它的激励作用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同时, 奖金激励一定要让工作表现最好的员工感到满意, 这样才会使其他员工了解奖金的实际意义, 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企业要善待员工 篇8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真正财富和基石,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和实现者。没有忠诚的员工,企业将无法生存与发展。只有员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并通过努力给企业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和把握主动权。

然而,现实中有的企业,却似乎并不深谙此理。据媒体报道,某地一家卖场对员工喝水作出限制性规定,每天只安排5个喝水时段。在非规定时段内喝水则需要向负责人申请。卖场方面表示,有员工利用喝水时间在休息室聊天吃零食,因此需要通过限制喝水时段來规范管理。而类似的限制,在有的企业还有一些,如限制员工半天只能如厕2次,每次不得超过5分钟,甚至还安装探头來监视员工是否利用如厕机会來“偷懒”等。

渴了要喝水、内急了要如厕等,都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对员工硬性规定喝水时段、规定如厕次数和时间等,不仅是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表现,也是对员工基本人身权利的限制。这样的限制,与上述宁波那家公司的做法相比,看起來很精明,而实际上却很愚蠢。

在文明社会,法律与道德都要求要尊重人、关怀人;在现代企业,不但履行其社会责任要善待员工,而且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员工权益等,也都要求善待员工。善待员工,就是要尊重员工的独立人格,要让员工实现体面勞动,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面对当前一些企业遇到的“用工荒”和员工不断跳槽的现象,企业需要换位思考,真正转变观念,从长远出发,站在员工的角度,用真情來留住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事实上,企业管理者如果漠视员工权利,不尊重员工,最终受伤的可能是企业本身。

现在,许多优秀的企业都在建设“家文化”,力求使员工有“家”的感觉,有“家”的归属感。这样的努力是非常应该和值得推崇的。因为唯有这样,员工才能“建家”、“爱家”、“恋家”,努力为“家”多作贡献,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企业新员工培训心得 篇9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了解芯片部以及它的主要工作”,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目的。通过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借这次机会我想说一些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的,与我们这次学习知识无关的感受。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认为:学习+反思=成长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态度决定一切”,不管我们学得怎么样首先你要学,如果你不学那你就别进那个门,进了那个门你就要明白你是来学习的,不是睡觉.聊天和玩的.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学习很苦,也有人感到甘呢?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学习一下别人,那样你永远都是佼佼者。

在端正了我们的学习态度后我感觉:学习+理解=了解 我认为在岗前培训中,有的公司为了让受训人员尽快取得上岗资格,纷纷采劝下猛药的强灌教学模式,不管学员理解与否,硬逼着他们死记硬背应试内容,而忽视了对其职业道德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只会给学员带来误导,并不会给学员以后的工作起多大的帮助,只会适得其反。而我们公司则采用以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其职业道德进行引导和培养,还对其基础知识做了辅导和考试以加快学员的学习和理解,从而达到对部门的了解。这种方法非常的好。这样我们会从学习和理解当中了解不少知识。

在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提高,有基础作铺垫,我们才会学得更多.在说完那些我再说点别的吧、在企业里,应该具有严格的纪律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如何做人的道理。为此,公司特意安排我们进行了为期不到十天的军事训练。炎炎夏日,高温炽烤,虽然每天的时间不长,但教官还是叫我们每天随时绷紧神经,每天军姿,一点都不能马虎;步法队列必须严格到位,节奏不对就得重复;一声口令,即使你在天边也得马上跳下来。教官不仅教我们怎么训练。还教我们怎么做人,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体会毫无保留的教给了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的领悟。

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努力提高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我们新出社会的人来讲,还是第一次享受到,虽然只有几天时间,却让我们看问题的高度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所有项目总结下来,要获得成功,最终要的就是要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我觉得任何问题的发生或解决都和沟通有莫大的关系,国际上也通常用互访、开会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沟通与默契,团队就开始形成。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我深刻体会到看似无法成功的东西,只要经过大家的沟通,着眼大局,团体合作,就能很快完成。企业要发展,不能有不和于团体的个体,只有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并不知疲倦的为之努力,企业就能作强做大。

从改造自己入手,适应企业生存环境。这个世界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各部门的工程师告知我们到公司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经过培训,东西懂了大堆,接下来的就是不断的总结,改造自己,努力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锻炼自己,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惟有适应,把自己的技术练到家了,所有的变对自己都没有伤害,甚至反而对自己有利,因为会有太多人在变中衰落。而我们自己在不断变大。

从细微工作入手,积极调整个人心态。从学校到企业,环境变化非常大,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新的,我们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公司聘用了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得到了认可,但作为公司的新员工,我们要低调,要实干,要在荣耀面前退一步、在困难面前进一步,同时应该接受并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非常重要,但同时又最难把握。

今天的工作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曾经是多么的风光,某个环节出一点点错有时候都非常致命,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美国安然,中国科键的破产就出在小小的财务问题上。还有一个发电设备总厂,它就和现在的健力宝一样有个令人艳羡的过去,然而现在却在为生存奋斗。居安思危,这个意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四十多天的培训既有理论教育,又有实际体会,既有室内又有野外,丰富多彩,其味无穷,不仅轻松地转换了由学生到职工的角色,结交了朋友,也体会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浅。所有的事例似乎都活现在我的脑海中,但同时也有很多东西我现在无法体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深刻体会。

企业文化员工心得体会 篇10

企业文化员工心得体会一:

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模式引进以来,一段时间许多企业风起云涌搞起了企业文化建设,掀起企业文化建设高潮。然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面细致的考虑、计划和可行性调研。因为企业文化一旦确定,就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长期的培育、完善才会在企业员工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才能由潜在的生产状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个人认为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的基础是员工,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没有员工能力的积极发挥和企业内部的良性沟通,没有了解员工能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没有激变力的柔性管理和应变力的危机处理,企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劲活力的机体,就不可能形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因此,对待人的基本态度是我们文化的灵魂。所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是创建企业文化的核心。更应坚持多种激励相结合,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对企业全体成员精神的激励,使企业成员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下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我们不能只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更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精神,这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只有有了正确的企业精神,企业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时才有正确的基础。只有以正确的企业精神为基础,人员、技术、资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公司我们更应该有效的维护企业文化的执行,加强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把企业文化推上公司的战略管理日程。然而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是企业文化执行的基础是企业文化人得以贯彻实施的基本保障。作为公司员工更应严格遵照执行。

我们作为宇能公司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有责任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当成一种负担,而应看作是员工应该具有的一种信念,一种企业文化。一定能够为企业筑起牢不可破的防火墙,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现。

企业文化员工心得体会二:

听了韦老师两次的课程培训,我的收获是颇多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许许多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也可以规划自己的未来。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彼此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人就这么一辈子!因此有人选择了索取与享受,而有人则选择了给予与奉献,还有大量非常善良但心态与行动却一直在摇摆的寻常百姓。这也就形成了日常的文化差异。

李总提出我们xx公司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有人这样说,一个企业应是一所学校、一支军队和一个家庭,这种比喻确实有其道理,他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

来到xx公司就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期待:希望通过自身的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合理公平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有时,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但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公平,一个团队就不可能团结,分崩瓦解只是迟早的问题。怎样让xx这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最好的效应,是我们迫切需思索的问题!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和公司的经营活动中。

创新、超越、团结、务实这是xx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以服从组织、团队合作、责任敬业、诚实守信和自我批判等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为依据,这种文化与管理,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多年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是xx公司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通过工作的实践来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公司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风险理念、人才理念等等一系列形成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

企业员工心得 篇11

组织公民行为的表征分析

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表征,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考虑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特征,将从以下九个表征分析我国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帮助行为:是指员工自发地帮助同事预防和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行为。其在企业员工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行为:指导新雇员使用工作工具及机器设备;帮助同事完成落后或繁重的工作任务;帮助同事获得工作所需的资源、材料;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烦陷入困境时,增强其自信心,鼓舞其完成任务等。

运动员精神:指员工对同事给自己工作造成的不便不但没有埋怨,而且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他们既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注重团队任务目标的完成。例如:当同事不采纳自己的建议,不遵循自己的工作思路时,不会埋怨被冒犯;为了团体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不轻易否决别人的建议和想法,尽量与他人保持合作的状态。

组织忠诚:忠诚于组织、保护组织并对组织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意愿。具体行为包括:支持企业的发展目标;当企业形象被误解或破坏时,主动维护企业的形象;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和维持企业免于受到人为的威胁和损害;即使企业处于经营逆境,仍然尽忠职守,对组织保持高度承诺。

组织遵从:也是该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维度,是指员工不仅接受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而且加以内化,在行为中严格认真遵守。

公民美德:指员工作为组织中一个“公民”应具有的美德行为,如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责任;节约组织资源;愿意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意见表露:员工一方面会通过各种渠道在企业不同层面发表看法,表明立场;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积极地对同事的工作提出改善建议,同时热心地鼓励同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我发展:即员工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开发自己的潜能。具体表现是员工自愿参与任何能提高个体工作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训与活动。

个人创新:是指员工在自愿的前提下,不计较报酬,不考虑困难,创造性地从事与工作相关但超出了组织要求的行为。如在工作职责没有要求的前提下,开发或改进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辅助设备、提出建设性建议等。

维持公众关系:是指员工对企业外部组织或人员实施的一切有利于维护自身企业利益,宣传企业形象的行为。其具体表现包括:主动参与献血、植树、捐款等公益活动;与外部组织或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外部组织或人员提供便利以及做出无明确报酬的额外贡献等。

组织公民行为四分图的构建

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表征维度的划分与分析,都是试图全面地描述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特征。然而将这种行为与单个的员工行为进行匹配分析,我们发现任何一个员工实际所实施的组织公民行为,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特征。有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可能集中表现出某些特征,有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则可能集中具备另外一些特征。因此,有必要根据企业员工实际实施的行为,对其进行归类,这将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准确和深入地认识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归并整理,将组织公民行为概括为“利于组织”和“利于他人”两种基本行为倾向。“利于组织”是直接以组织利益为中心,是指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尽职尽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保守组织秘密、维护组织形象、主动关心组织发展和目标等;而“利于他人”则是直接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包括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尊重同事的意见、注意同事的感情和问题等。根据这两种基本行为倾向,研究设计了“组织公民行为描述问卷”,问卷中“利于组织”和“利于他人”两类均列出18个问题,设为“总是”、“经常”、“偶尔”、“很少”和“从不”五个刻度,采用李克特5分制计分办法,“总是”为5分,依次递减。答题者选择的分值越高,代表其实施该项行为的频率越高。

通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完成调查,样本对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企业随机抽样员工,另一部分为MBA学员。问卷样本涉及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共26个企业,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调查结果表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散布在“利于组织”和“利于他人”两个维度上,集中度不同。有的员工集中于一个方面,在某一个方面占有很高的分量,而在另一个方面则很低;有的员工两个方面得分都比较高或比较低。但两者所占总比重相差无几,分别为56%和44%。因此,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为这两种基本行为的具体组合,可用两度空间的“四分图”来进行细分,如下图。

组织公民行为四分图

“好战士”:此类员工对组织的利益和人际关系都十分关心,为人处事既考虑组织的利益,也照顾他人的感受。他们希望能增进组织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组织的政策制定更多地“以人为本”,使同事的行为更加符合组织要求,力图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更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因而,此类员工颇受组织和同事双方的认同和支持。如果用前文分析得出的我国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表征维度来描述此类员工,则“运动员精神”、“公民美德”和“意见表露”是该类员工行为的典型特征。

“忠臣”:是指那一类“组织利益至上,为了组织利益,不怕得罪他人,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员工。此类员工恪守组织秘密,严格遵守组织各项规章制度,极力维护组织形象,在我国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当中,“组织忠诚”、“组织遵从”和“维持公众关系”是此类员工行为的典型反映。

“交际者”:注重人际关系的那一类员工。在平时的行为当中,注意对同事的关心和体谅,希望与同事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在一种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下,该类员工心情愉悦,工作顺心。但此类员工对组织的规章制度、公众关系和任务目标关心较少。“帮助行为”典型描述了此类员工行为。

“独行者”:行为相当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或追求,没有过多考虑组织或他人利益,尽管这类行为可能间接有利于组织或他人。此类员工通过行为的实施,能够使自己心理获得极大满足,个人得到发展。在我国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特征维度中,“自我发展”和“个人创新性”是“独行者”行为的典型特征。

对管理者的几点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企业中,将“利于组织”和“利于他人”两种基本倾向行为进行具体组合,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好战士”、“忠臣”、“交际者”和“独行者”。“好战士”既高于组织,又高于他人,力图使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趋向一致,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理应受到企业的推崇。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向“好战士”发展。

1?郾确立正面态度,认同和推崇“好战士”。当个体认为其将要实施的特定行为会受到群体或组织的支持时,该个体就会倾向实施特定行为。企业可以通过给予“好战士”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措施,认同他们的行为。一方面鼓舞此类员工继续实施此类行为,另一方面,给予该种行为正面的宣传,强化员工的认知,使这种行为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所普遍认同和推崇的行为。

2?郾创造培养“好战士”的组织条件。要想使员工的行为持久,企业就要清楚地了解员工形成该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努力创造有利于行为形成的组织条件。根据以往研究,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满意感、公平知觉、组织承诺感、领导支持等因素。因此,企业应该关心员工,信任员工,支持员工,注重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使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满意感,自发地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对他人的责任感,使自己的行为向“好战士”发展。

3?郾提倡员工与企业“双赢”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体系。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来影响全体成员的行为模式,使员工的行为更加稳定持久。“好战士”从侧面反映出将全体员工共同进步和组织发展相结合的理念,追求人和组织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因而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强调营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又要强调树立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相统一的理念。

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分析 篇12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资本、物质等有形的资源转移到对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本的竞争。加里·贝克尔认为工人通过直接在生产中学习新技术, 固然能够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 一个比较主动的方法就是在职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有效的员工培训, 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 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将回顾关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有关培训投资的主要内容, 分析员工培训投资问题并给出相关对策。

二、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文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以国外的先进做法为基础对企业培训工作进行分析, 从企业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角度入手, 分析国外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先进做法, 并对我国企业的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杨伟军, 2003) , 也有以赴国外考察企业改革运营情况的考察报告的形式, 对我国的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当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二,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 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胡本杰, 2006) , 设计企业员工培训方案 (滕勇, 2006) 。第三, 分析员工职业能力要求, 从而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出相关要求 (Jennifer G.Tichon, 2006;T.Luke.N.Brook-Carter.A.M.Parkes, 2006) 。贝克尔 (1989) 对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也做了详细的阐述;后来日本经济学家桥本 (1993) 对其做出了重要扩展, 他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 认为企业特殊培训之所以要分担成本, 是因为投资完成后在估价和确认工人在本企业以及外企业的生产力方面存在着成本, 即交易成本, 它的存在使事先分担投资成本成为必要。

三、在职培训理论

1、在职培训成本收益理论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满足感及生活质量;对企业而言, 可以提高其竞争力, 增加利润;对社会而言, 可以降低失业率, 促进经济增长。在职培训投资成本与收益有两种计算方法, 即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是一种对员工培训前后的效果直接观察对比并加以评价的方法;间接计算法有三种。模型法, 主要是计算员工在培训前后的边际产品价值的改变幅度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净现值法, 计算培训者在培训后和培训前工作成果 (现金流入量) 的差值;经验公式法的思路是首先找出影响在职培训收益的因素, 然后根据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计算投资收益。同时在边际成本方面, 员工个体之间由于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工作经历等存在较大的差距, 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的边际成本也有较大的差距, 具有较高边际成本的员工对人力资本需求要少一些;而具有较低边际成本的员工在培训过后的预期收益要大, 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大,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边际成本较低的员工进行培训更有效率。

2、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一般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 企业是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训, 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完成。如果企业提供普通培训, 一般是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个低于本来能获得的工资更低的起点工资。特殊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 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在此条件下, 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 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部分培训成本, 而且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还不被其他企业所接受。同样, 企业也不愿解聘员工, 此类员工的离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双方协商解决各自承担的成本与分享收益。

3、特殊培训成本分担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风险, 而且相比物质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更复杂和更加不确定的投资行为, 投资风险更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特性, 造成了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资本无法像商品买卖和物质资本投资那样直接收回或者自由让渡, 在无法用契约事先规定或者契约不起作用的情况下, 使人力资本投资的产权问题异常复杂。培训成本分担模式主要有三种, 即接受培训的员工承担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企业承担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和企业与受培训员工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并共同分享收益。在特殊培训条件只有第三种情况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种情况下, 员工的特殊培训成本支出将面临两种基本风险, 其一是市场风险, 即如果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陈旧过时, 相应的生产技能也将报废, 原先培训此种生产技能而耗费的成本将丧失其市场价值。其二是所谓的要挟风险, 这是一种非市场或非系统性风险, 它主要来自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企业为了占有或剥削员工个人进行培训投资而获得的收益, 而以解雇或其他手段相威胁, 以迫使员工让渡某些培训收益。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相似, 只是投资主体发生了换位, 这时员工可以公开辞职或用隐蔽的偷懒或怠工来实施威胁。而第三种模式, 即双方共同承担成本分享收益, 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弱化或避免机会主义的行为, 因为这时任何一方的违约行为都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损失, 而如果彼此合作则会同时使双方获益, 所以它将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合作, 由此形成比较稳定的雇佣关系。

我国企业在培训投资方面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 即企业承担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 但这种模式有其致命的缺陷。对于特殊培训来说, 由于企业承担了全部培训成本, 一旦员工离开企业, 企业通过特殊培训投资物化在员工身上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将永远也无法收回;另一方面, 即使员工不离开企业, 如果发生隐蔽性的偷懒和怠工行为, 这种降低自身努力程度的行为也会使企业的投资效率从而使起预期收益大打折扣, 而且这种机会主义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 其基本原因在于这时存在着“交叉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人力资本实际载体是分离的。在这种分离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受到侵害将是不可避免的。

四、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费用分担不合理

企业培训采用单独承担成本, 并单独获得收益的模式。由于培训经费全部由企业承担, 员工在培训前后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变化, 或者变化不大, 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也基本不发生变化, 更多的员工把培训当作一次企业发给的福利, 培训与否对自身的物质利益甚至职业生涯关系也不大,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削弱了员工对培训工作积极性, 给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应在何时、参与何类培训、达到何种目标在具体运作上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很多的培训内容具有共通性, 很难区分为特定类型员工的专署课程, 而作为参加培训的个体或其所在的组织对于具体的培训内容的认识则往往是模糊不清的, 这很容易导致培训活动丧失其应有的针对性。培训比较偏重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甚至片面追求证书与学历, 忽视对员工建立正确态度的培训;培训教学大纲的制定, 往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经验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 随意性大。

3、培训对象范围狭窄

有的企业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只考虑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 每次不管培训什么内容都让他们参加, 从而忽视了其他人员的培训;还有的领导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 只让那些没什么事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于是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 造成了“闲人培训, 忙人没时间培训, 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

4、培训缺乏规划

只注重短期培训, 不注重长期培训;培训缺乏规划, 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 没有目的、步骤, 不系统, 效率低下。很多情况下是出了问题后才想到培训。

5、缺乏相关配套措施

员工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机制是好的, 但落实不到位。培训后的考核不到位, 多半是走过场, 没有好的考核指标来评估员工的培训成果, 结业考试也多流于形式, 久而久之, 员工也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培训要达到的效果的要求;待遇也没和实际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 培训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但实际待遇并没有明显地提高, 甚至根本没有变化。

五、对策

1、合理分担培训成本

按照贝克尔和桥本的特殊培训分担理论, 要让参加培训的司机也承担一部分成本, 分担培训风险;同时也分享一部分收益, 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提升培训的效果, 节约培训成本, 重要的是可把员工和企业凝聚在一起, 使二者目标一致, 激励相容。

2、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不能被分割开来, 要有相关的措施与之配合。培训工作要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 只有把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 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如招聘、薪酬、绩效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 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系统。

3、强化培训的组织、实施

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 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 以员工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 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 达到预期的目标, 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把培训与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 把培训与履行岗位职责和追求自身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培训贯穿于员工成长的始终, 并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 这才是真正从制度层面给予员工培训以支撑, 并有效的解决员工个体参加培训的动力问题。应评估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测试受训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及其掌握的程度;受训者行为变化的评估, 即学员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变化, 对培训项目结果的评估, 即考察培训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改变, 产生的积极影响等。

4、科学选拔人员进行培训

那些边际成本高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是相对较少的,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同样的培训对每一个人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尽相同, 边际成本低、接受能力较强的人, 他们预期的边际收益也高, 所以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也比学习能力弱的人更倾向于参与培训。应挑选那些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强、有潜力并且对公司忠诚的员工参加培训, 这样可使培训投资回报率更高些。

5、运用灵活培训方式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 将员工当前或未来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相应的理念、价值取向等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传递给受训者, 并为其所接受。运用多种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对于企业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视听教学、模拟演习、研修讨论、职务轮换、自我测评、基层锻炼、挂职锻炼、游戏、电脑化培训、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行为模拟等等, 可以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减少设备的占用时间。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通过有效的员工培训, 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 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文章介绍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有关培训投资的相关内容, 分析员工培训投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在职培训,投资,费用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06.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杨伟军:我国铁路职业培训工作的思考[J].职业培训, 2003 (13) .

[4]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6]胡本杰:优化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对策探讨[J].铁道货运, 2006 (7) .

[7]滕勇:谈非国有企业铁路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上一篇: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疑难问题解答下一篇:高二文科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