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16

称象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

称象教案教学设计 篇1

课例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达到深层次整合。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理论依据: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学中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创新“称象”办法、打写设计等均基于此理念。

2、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新型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还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本课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发展性评价理论,促进学生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教师和学生口头激励点评、利用平台互动评价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以下分析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和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发言积极主动。

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并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3、学生能借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浏览,大部分学生在8-10分钟能够阅读完成8篇拓展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4、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论坛进行交流和汇报。

5、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并有一定的打写速度,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观看演示、小组讨论、打写表达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设施环境、技术准备

1、教室环境:教师及学生每人一机的网络教室;

2、平台与系统:跨越式教学资源平台;苏亚星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多媒体整体系统设备;

3、课程资源:根据课堂学习所需制作的网络型资源,包括小喇叭、识字通、资料城、小作家、网络链接五部分;教学演示文稿;演示称象过程的应用程序。

前期教学情况

本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课本中生字及新词,通过资源中识字通和资料城第一课时的阅读,使学生巩固对生字的认识、理解、使用,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资源中课文背景资料的阅读使学生简单了解人物曹操和曹冲;学生对称象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本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技能:

(1)、能够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重点、难点)

2、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1)、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重点)

(2)、通过学习了解曹冲善于从别人的讲话中受到启发,想出好办法。(难点)

(3)、通过网络资源的扩展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善于观察,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故事,从中受到启发。(重点)

(4)、通过为学生在资源平台留言板上创设情景进行打写,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难点)

(5)、通过学生熟练利用论坛进行反馈,增强了互动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通过资源平台拓展阅读,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深入理解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3)、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和乐于与人沟通的意识。

4、教学内容安排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曹冲是个聪明、善于动脑的孩子;

进行符合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拓展资源的阅读,扩大学生认知范围;

在资源平台留言板上创设情景进行打写,既是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又将所学转化为自我认知体验。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  导入-看图揭题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动物朋友,(ppt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这头大象什么样?这就是我们班的安佳媛同学,你们看,她和大象在一起,怎么样?

【目的:通过出示大象以及学生和大象的对比图片,使学生感知大象的高大,解决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知识内容。】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曹冲的聪明

要想称这样一头大象在1800多年前的古代可太难了。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课“称象”,边读边思考,课文中谁想出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追问: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曹冲的聪明,通过追问,解决第五自然段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称象的成功。】

第三阶段: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进一步感悟曹冲的聪明才智

(一)  学习第四自然段

曹冲想的好办法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读第几自然段?

1、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四自然段,曹冲是怎样一步步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标出步骤,不懂的地方做标记,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共同在论坛上发表讨论出的称象步骤,解决不懂的问题。

【目的:转变学生角色,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去思考、建构,敢于提问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讨论。而利用论坛进行小组间交流和汇报,提高了交流的效率。淡化了教师的预设与讲授】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点拨,板书

赶象上船    观察画线    赶象上岸     装石上船     到线称石

4、演示称象过程,师生共同叙述称象步骤。(演示应用程序)

【目的:通过演示解决难点,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称象的过程。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5、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评读

曹冲就这样一步步称出了象的重量,那时的曹冲才七岁,“才”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爱动脑

曹冲这么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评读

【目的:学生不仅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更深入理解文章。】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这段写了什么?

“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大臣们有的说这个,有的说那个,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七嘴八舌......)

【目的:拓展学生的词语积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但曹操听了-----直摇头。

比较: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3、曹操为什么直摇头?为什么不赞成大臣的办法?

4、既然大臣的方法不可行,而曹冲称出了象的重量,重点介绍曹冲称象不就行了吗,把这段文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小组讨论。

a曹冲的方法与大臣的办法有什么联系---促使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教师点明“以石代象    以船代秤”;

b通过官员和曹冲的对比,凸显出曹冲的聪明。

【目的:通过是否去掉第三自然段的思考,突破文章的难点,渗透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和对比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重视篇章的把握,强调了语言的整体感知、整体语境的理解。】

第四阶段:拓展思维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这样的好办法,你们比他还大呢,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目的: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五阶段:利用资源进行拓展阅读

你喜欢这样的故事吗?资料城里还有很多,让我们快去看看!反馈:你读到了什么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目的:大量的开放性学习资源,适应不同需求的学生,此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资源使学生阅读到更多的相关主题的文章,能深入感知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从而深化课文主题。】

第六阶段:平台留言板发表留言

这么多人都能够利用聪明才智想办法解决问题?你们可以动脑筋帮助小明解决个难题吗?

“有一天,小明独自在家,他想:妈妈很辛苦,我来打扫屋子吧。想到这里,就干了起来,一会儿擦擦这里,一会儿扫扫那里,忙得不亦乐乎。哎呀,只要把垃圾倒掉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小明欢呼着跑出去倒垃圾,突然,一阵风吹来,只听“咣”的一声响,门被撞上了,小明被关在了门外……”

打写后反馈交流,学生利用平台评价系统相互点评。

【目的:通过打写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评价,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反思促进的过程。】

第七阶段:总结下课

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学们也像曹冲那样动脑筋,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你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观察画线

5 称  象          赶象上岸           爱动脑

装石上船

到线称石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习目标达成

(1)、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画批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活动中,能倾听、协作、分享。能对别人的发言给与客观评价。

(3)、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

2、教学效果分析

(1)、在教学中,以篇章的整体理解感知为主,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学习,这样学的精炼,时间短效率高。可以为扩展阅读和打写腾出时间。本课重点学习了课文的四自然段和三自然段,通过学习,教给了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又使学生较深入的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习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2)、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使学生在大量阅读后,有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后的交流,在留言板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让更多的人读到自己的想法。本课时,设计了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深层次的思考。发表留言后,同学之间可以利用平台进行互相评价和欣赏,又让很多孩子对文章作了更好的修改,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称象》 教案教学设计]

称象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对比一下新旧数学教材大纲,我们不难发现,新大纲突出“注重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以教材为载体,由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构成的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方面教师主动地输出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要主动输出学习信息,而我们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教师只注意到教师信息的输出,采用“满堂灌”的教法,有的教师也只注意到开通反馈环节,通过提问、练习等形式,检查了解学生学习信息的掌握情况.他们都忽视了学生学习信息的主动输出.因此,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从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等等,让学生产生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学,从而引发学生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打断老师的发言脱口而出时,教师应用友善的态度允许学生“打搅”,一个问题一旦提出,应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契机,立刻紧紧抓住它,因为很多具有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一闪念间迸发的,此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不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决不可以包办代替,简单回答了事.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近,按部就班.起初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般不大适应不会提问,教师要进行导引、点拨、启发学生可对照模仿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中的问题,进行课前设计问题,课上提出问题.这种课前的模仿设计既能促使学生充分预习,把握难易,又有利于学生养成会提问题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仍不清楚的当堂向老师提出,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如“双曲线的定义”一节教学,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实物演示,先将拉链拉开一部分,在拉开的两边上各选择一点,分别固定在黑板上,把粉笔放在拉链柄上,随着拉链柄逐渐拉开或闭合,在黑板上则会画出一条曲线,这种曲线叫双曲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相互讨论双曲线是怎样定义的?,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加深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四、及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称象》教学设计 篇3

《称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要告诉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是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理解课文时认识比喻句,会用“一边……一边……”造句。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结合提示,用“先”“再”“然后”等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培养学生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做”四个生字。

2,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后,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师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三、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小组互读。

2,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3,抽字块认字。在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对的给予表扬。

4,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5,指导写字,“再”“象”“像”“做”。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范读,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再请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请学生根据如下提示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用(

)(

)。(曹冲用船称出了大象。)

师指导学生明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教师出示段意,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照”“点”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

起因——(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

经过——(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

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大象的样子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请学生朗读。)

师:听了朗读后,我们知道大象应该是又高又大的,虽然我们的眼前并没有这头大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出来。你能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大象又高又大吗?咱们一起接读吧,看谁与老师接得最好,并能读出大象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大象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读大象的样子。)

大象——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

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

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

师: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2,官员的办法

师提问: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听一听官员是怎样议论的。官员的议论在第几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这一(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投影出示提示语,

(1)官员们想出了几个办法?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请你用“——”画出官员们的办法。

(3)试着把官员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有两种,请学生分别说一说。

明确

第一个办法是得造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第二个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3,曹冲的办法

师:曹冲的办法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并予以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标一标曹冲称象的过程。

投影出示:

(1)称象的过程分几步?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说一说每一步主要做什么?

生边回答,师边小结,并板书如下: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上岸

装石到线

秤石头

知重量

师称象过程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师配画外音。)

出示图片,再次让学生感知称象过程。

请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先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师引导:书中是用“先……再…然后……”把每一步连接起来的,你能用这样的词连接吗?

师先示范复述,再指名复述。

4,最后一段

师结果怎么样呀?(指名读第五段。)

师:曹冲做了一件连官员们都没有做到的事,而那一年曹冲才——7岁,就跟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你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吗?

三、指导写字:“照”“点”

1,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四点底的四个点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师示范写一遍。

4,学生练写各一遍。

5,展示评议修改。

(编者注:《曹冲称象》在语文版S版二年级下册。在人教版教材里,该文安排在一年级下册,题为《称象》。两课文除两处字词差异外,其他完全一致。)

《曹冲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说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说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一.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读议思悟,突破重点

1、读懂第3小节,体会官员们议论的称象方法自由读 读,与同座一起学者官员议议,理解“议论”词义?

2、体会曹操听后有什么反应,找文中句子读读。

3、理解“直摇头”,从中感受到什么了?

(师板书导语:正当官员们为难时,有个人确想好了一个办法,谁呢?什么办法?)

4、找找、划划、读读文中有关内容,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让学生多读几遍,口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5、曹操听了反应有吗?找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6、演示称象过程(指名学生读,放课件展示)在此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7、出示PPT学会抓重点简单的描述称象过程。

8、称象方法比较,显示曹冲的聪明。理解“才7岁”?

9、朗读3、4小节,体会一下曹冲是怎么想出如此妙法?可以找伙伴交流意见。

10、得出曹冲以船代称,以石代象,以水代人的聪明举措。(师板书)(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看称象过程的课件,或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到学习,研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激情抒发,感情升华。

导语:(同学们,此时此刻,要是曹冲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学生同座互说,后指名说说。

2、你会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质疑激发学生去想去构思,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说效果】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在针对我这节课说说自己的看法.一、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好。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各读各的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

三、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从上到下。

2、公正的。

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

本文的重点是三、四自然段,于是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即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把学习的焦点直接放到第三、四自然段,然后再在比较中发现曹冲的办法好,从而自然的进入第四段的学习。在此,我先让学生在读、想、说的一级教学活动中初步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接着,我让学生进入二级教学活动,那就是观看动画课件,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边想象边再读,再说,这即是三级教学活动。而四级教学活动则是在找关键词,完善语言表达中进行的。这样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都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使同一个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理解也会更深。这一点我觉得预想的效果达到了。因而重点突破是成功的。

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首先回到第三段,在分角色读完后让学生说官员们的办法有何缺点。然后设计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别人在议论的时候,曹冲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在想、在看、在听。”接着我又追问“在想什么?”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竟然说出了在想怎样保护大象。随后我把学生的思维归结到“代替”二字上,这样学生在潜意识中就知道了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是有联系的。他是在认真看,仔细听,积极动脑的基础上才想出这样的好办法的。就课堂效果来说,虽有波折,但总算做到了。

称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二、结合问题,理解课文。

问题一: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大象的身子和腿,请学生说一说面对这头大象官员们有什么反应?)问题二:官员们都想了什么办法来称这头大象?

办法一:造称(指导掌握多音字“得”、“反驳”朗读反问句)办法二:宰象

(理解“直”)问题

三、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象?(读相关段落,找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并板书,找一找每一步中的动词请学生板书)先:赶(象上船)

(船)下沉 然后:画(线)

再:赶(象上岸)

装(石)

再:称(石)

知象重

问题四: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如何? 曹操微笑点头。(说明办法很好)理解果然

三、拓展归纳

1、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重点小结)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动脑筋的小故事?

3、动脑筋解决问题。(课件演示图片)

四、课堂小结

1、辩字组词

称()

象()

刻()秤()

像()

该()

2、填量词

一()大象

一()秤

一()大树

一()线

一()柱子

一()大船

五、布置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称象》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多思多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1、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及优点。

2、逐渐培养学生“多思多察”的好习惯。

三、教具:小黑板、贴图、玻璃盆、纸船、玩具象、石子、天平。

四、教程:

(一)、齐读生字。

(二)、学习第四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别人送给大官曹操一头大象,大象?(生:又高又大),身子?(生:像堵墙)腿?(生: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难倒了官员们,同学们是谁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生:曹冲)

2、他想出了一个什么方法呢?请在课文里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生自读自勾)

3、指名读勾画内容。师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曹冲真是个聪明的小孩,那么曹冲的话该怎么读才好呢?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再指名读,喜欢的人读。请小声读一读,看看曹冲的方法可分为几步?指名说,师在黑板上标出步骤。曹冲的方法管用吗?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实验一下呢?在实验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称象的步骤。(生读,师贴大象图、石头图、木船图演示)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请在最后用天平称一称大象和石头的重量是否相同。

4、生分小组做实验。汇报:指名说实验结果。齐读第五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实验中你们体会到曹冲的方法好在哪儿?(a、不用做大秤;b、不用宰大象。)

2、曹冲是如何想出这个好方法的?指名答。(生:倾听大臣们的议论,从大臣们的话中找出可行的方法。)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生:第三段。)指名读第三段。评一评,同桌互相练读,再指名读,指导读出大臣的语气来,全班齐读大臣的话,师读叙述人的话。

(四)、你认为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愿意向他学习吗?学什么?(同桌互说,指名答。)

(五)、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曹冲的聪明。

(六)、如果在今天,你会用什么好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小组讨论,指名说。)

(七)、师小结:今天这堂课,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开动脑筋,想办法,你们刚才想出的办法也很不错。同学们,只要肯多动脑筋,多观察,你也能和曹冲一样做个聪明的孩子

《称象》说课

一、教学目标编制: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和低段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基础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和步骤。

发展目标:

1、使学生养成“多察多思”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处理分析:

1、我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十三课《称象》,这是一篇有趣的历史小故事,讲的是曹冲小时侯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自然段将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第二自然段讲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第三自然段讲官员们向曹操建议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这段是本课的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五自然段讲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本课课时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生字,生词,指导初读,学习一、二自然段;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学习,训练,我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他们不但敢读、想读、喜欢读,大部分学生还能做到自由读、大声读、默读、有感情读、有表情读,并能从读中悟情悟理。但大部分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弱。结合孩子们的具体情况和本文的特色,本节课在读好课文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学会分析别人的话,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四、教法组合:

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曹冲办法的好处所在,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使语文课更赋魅力。

2、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获得真知。

3、练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个别读、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从读中自悟。

曹冲称象之后 篇7

之后不久,就有各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曹冲,要做专题报道。还有的请曹冲到演播室,与主持人对话,现场直播。此外,国际大导演也匆匆赶来请曹冲拍戏,报酬是极高的,据说一个小时就是100万美元,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拍出来的片子,收视率可高了。人人都看得目不转睛,毕竟,人人都想成为天才。

炒作是时代之新潮。商家们更不示弱,纷纷找上曹冲,请他为商品当形象代言人和形象大使。国外有一家生产儿童奶粉的商家,出100万美元,让曹冲做了一分钟的广告:吃了聪明奶粉,我就变得如此聪明!国内的一家生产儿童饮料的商家,也出了250万元,让曹冲做广告:只要常喝神童饮料,想不聪明都不行!画面上的曹冲,正喝着一瓶神童饮料,哈哈大笑。

出版商也找上曹冲,要为他写传记,写成长史。比如《天才之路》《我是怎么成为神童的》《神童曹冲》等等。只要曹冲愿意配合,自有枪手写稿,赚了大钱,大家分成。有钱的事谁不愿意干?除非他是傻瓜!曹冲当然爽快地答应了,忙得他不亦乐乎。

至于说那些学校,更是一拥而上,邀请曹冲去做演讲,有的还请曹冲做名誉校长。对了,曹冲的那些演讲稿,当然都是别人替他写好的,他只要照着念一念就行了,那些难认的字,自然有拼音注着,全不用“神童”操心。你想想看,曹冲那么小,他能写出什么演讲稿来。况且他也没有读几天书,有许多字还不认识呢!但不要忘了,曹冲是名人,请他出场演讲肯定是要付费的,一次是一小时18万美元。价钱虽高,可他是曹操的儿子,慕名请他者络绎不绝。

曹冲的演讲甚至做到了国外,所到之处,比皇帝出行还热闹。人们一路站着,争先恐后地都想一睹曹冲这个天才儿童的风采。见到曹冲的人都说他的长相与众不同,这样的人将来要干大事。没有见到曹冲的人,都以为终生憾事。有一个女孩子,追了曹冲10天也没见上一面,于是跳楼自杀了。在国外,曹冲的每一场演讲都赢得了人们的极力赞扬,有人疯狂地把双手都拍肿了。有人聽了曹冲的演讲,就说曹冲应该列为世界演讲大师之首,说他的演讲是人间能得几回闻。名人曹冲自然又选入了许多词典,比如《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大词典》《当代名人》等等。

曹冲成了许多人尤其是孩子们的偶像,受到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崇拜。曹冲成名之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曹冲的名声,盖过了他的父亲曹操。

数年过后,曹冲长大了,就更讨人喜欢了,特别讨女孩子的喜欢。有许多外国女孩漂洋过海,到中国来找曹冲。可惜曹冲四处奔走,根本就见不到他的人影,只能对着他的影照,朝思暮想。

这一年,曹冲到欧洲的一所大学演讲。作了一场激情的演讲后,有一个大学生向曹冲提问:“曹天才,请问,假如现在我们这儿有一头一万斤重的大象,你怎么知道它的重量?”曹冲一笑,说道:“这还不简单吗?拿刀来把它砍成一块一块的,慢慢地称,最后不就知道了!”“啊!”台下的大学生们听了一片哗然。“这就是天才?这就是神童?”“他是不是神经病?”“难道是脑瘫”……

不久,经19国智力测试专家测定,曹冲的智力早已退化,已不再是天才了,同常人没什么两样。曹冲得知后,忍不住痛心地说:“我从前哪是什么天才呀?都是你们这些人害了我呀!称象这么一件小小的事,你们就大肆渲染,胡编乱造,把我吹成神童……”说完,曹冲突然疯了。那些报社电台以及出版商,尤其是某神童研究中心又抓住机遇,大做文章,出了如《天才的结局》《疯子与天才之区别》《神童之湮没》《神童的悲剧与遗传基因及其老子》等一系列报道及书刊。人们又是争先恐后地观看,大发感想,在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浪狂潮。

(图/刘刚 编辑/张金余)

上一篇:时尚时装秀主持词下一篇:扶贫慰问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