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作文指导

2024-10-13

抒情作文指导(共12篇)

抒情作文指导 篇1

我要感谢在《阳光伙伴》中那位瘸腿的小男孩,是他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的成绩也跃上了一层楼。

那是在一期《阳光伙伴》上看见的他的身影。那天,我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看着这一期的《阳光伙伴》。突然,一个身影闯进了我的眼帘——那是一个瘸了腿的极为消瘦的可怜的男孩,他正一步不落的紧跟着身前的队伍,一瘸一拐的他和前面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脚步虽然慢,却显得那么坚实有力,我心中不由自主地为他加油。他的身体显得那么瘦弱,风轻轻一刮好像就会倒地,他的身影在风中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助,寒风中他却坚持到了终点。当他抬起头来时,我终于看清了那布满汗水的面颊和自信的笑容,他灿烂地笑了,我不由得为他鼓起了掌。阳光洒在了他的脸上,汗水反射出了光彩,他的背后仿佛长出了一对翅膀。看到他的.勇敢、坚毅、自信和成功,我不由得哭了。我是一个长相平平,成绩一般的男孩,我觉得我注定就是当普通人的命。我也做过几次努力,尝试做个出类拔萃的人,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从此我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我也不再努力了,总是在怪老天对我如此的不公。但在看了那期《阳光伙伴》之后,那个男孩,他的精神,他的行动,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我不再怨天尤人,我开始努力了。在我连考了几个满分之后,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们常常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平时也爱跟我玩了。我开始思考,我的一切转变都是从认识了那个男孩开始的。正如《隐形的翅膀》中唱的一样:只有我们努力,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那个男孩的形象一直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抒情作文指导 篇2

一.直抒胸臆法

这种技法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 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感染读者, 引起共鸣。这种技法看似简易, 有怎样的情感直接讲出来, 但是它的难于掌握之处也在这里, 要打动读者, 作者情感的抒发, 不管是深沉的或者是浓烈的感情, 都要情真意切, 朴实自然。同时直接抒发的感情不等于简单地和盘托出一泻无余, 切不可把直抒胸臆误解为大叫空喊的“抒情”, 要讲究分寸, 注意节制。朱自清的《背影》中, 有一段描写胖子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 爬上那边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段落, 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父亲去买橘子的艰难行为, 为了表达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朱自清先生在运用直抒胸臆这种技法时, 很讲究分寸, 注意节制。父子之间这种火热的情感此时此境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 但在文中, 在写完了父亲买橘子艰难背影以后, 直抒胸臆的语句只有“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先生只是通过“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把父子之间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咏物言志法

运用好这一技法, 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要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 使事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对白杨以外形是这样写的:“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 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像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而且紧紧靠拢, 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成为一束……”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白杨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对抗西北风, 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统一的。

其二, 抒怀应紧扣外物, 缘物生情, 有感而发, 不能架空抒怀, 漫无边际或无病呻吟。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先咏“莲”, 描写“莲”的可贵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在咏“莲”的基础上言感, 表达自己洁身自好, 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怀。

其三, 咏物是为了言志, 言志借助于咏物, 也就是说作者所选择的客观对象与作者所表达的主观感情必须契合交融, 在画面中注入激情, 在文辞中潜含哲理, 从而给人以艺术感染的思想教育。杨朔的《荔枝蜜》, 先写蜜蜂辛苦地采花、酿蜜, 然后写劳动者在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创造美好的生活, 酿造生活的甜蜜。由于咏物言志既有物象, 又有情感, 二者相融相汇, 相映生辉。

三.托物喻理法

从赞扬或评析一事物着手用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写法就叫托物喻理法。托物喻理可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浅显的、常见的物中。因为它具体, 可使读者感知, 因为它浅显, 易为读者了解。平时我们爱把“红蜡”喻为教师, 红蜡的颜色喻为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红心, “红蜡”燃烧成灰了, 自己不存在了, 却把光明带给了人间。喻老师一生一世的无私奉献, 在三尺的讲台上, 早如青丝暮成雪,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 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情景交融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散文, 常常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所谓情景交融, 指的是作者在写景时, 对景物倾注了内在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景中有情, 寓情于景, 无论诗文, 这种技法都运用得相当普遍。

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 篇3

抒情散文回归高考,势必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以前的教学多是训练学生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现在要求同时加强抒情散文的指导与训练。自2013年12月《考试说明》公布到2014年高考之前,笔者尝试有计划指导学生写作抒情散文,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训练,班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抒情散文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文体,品读鉴赏

对于文体,《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中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2014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要求“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高考作文不是平时的写作,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作为应试作文,必须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又必须接受特定评分细则的衡量。所以,指导写作抒情散文的第一步,应让学生明确其基本特点:一是抒情散文以抒发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作者往往将所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二是抒情散文更注重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追求文字字面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内涵,让文字游离于一种心情的排遣或宣泄中,如同一个人散步一样,既可以释放心情又能拿捏住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将文字的灵动轻盈发挥到极致,产生虚实相生的妙境,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抒情散文文体特点的明确,不是老师简单地告知,而是要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体悟。必修教材和选读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文。笔者布置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对高二阶段学过的《现代散文选读》重新品读,比较各类散文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重点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抒情性。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对一朵花微笑》、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埃尔文·怀特的《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几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些鉴赏性小片段。如魏辛然同学赏析《寒风吹彻》后写道:

刘亮程的语言往往平中见奇,蕴含哲理,极耐细细品味。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就很是平朴,但韵味深浓。“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越是咀嚼,越是耐人寻味:“那些年”,作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再如陈静雅同学赏析《对一朵花微笑》后写道:

这是一篇清新灵动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观察花朵的微笑,并从花朵的视觉反视自己平素沮丧的生活态度,由花草的微笑参悟出人生的真谛。文中语言既朴素自然、丰足对称,又富有诗性。如“一朵面朝向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通过特写镜头对称描摹身边的两朵花,使姿态身影全都活了。

通过品读鉴赏,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抒情散文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文美,情真。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除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词彩,讲究形式美、音乐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而真实的感情是此类文章的灵魂,“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散文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

二、列举提纲,归纳套路

在归纳抒情散文套路上,笔者采用了列提纲的训练方法。布置学生课后为《荷塘月色》《春》《故乡的榕树》《草莓》等有代表性写法的抒情散文列提纲,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以优秀作品为例,归纳提炼套路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建构效力。布置的那几篇文章,因为是学生学过或读过的熟悉的文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演练欲望。

经过讨论,并参照有关知识短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抒情散文的常用基本套路:

赏景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赏景式在赏景时,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多样,如远近、高低、点面等;引发的联想要丰富,使文章显得空灵。如《荷塘月色》:文章开头点明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求静来到荷塘;然后依次细致地描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周景色;接着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和诗词;最后出景,回归现实,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情索式就是以情为线索,连缀景物,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借景抒情,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关键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若干点上来抒情。如《春》:文章开篇盼春,明朗、欢快、昂奋,交代情的缘起;然后绘春,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现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欢欣鼓舞的一种心境,这是情的积蓄;接着由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颂扬了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情至人;最后讴歌春天,把春天比喻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情的归结。

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这种模式借联想来描写怀念中的景物,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景,寄寓作者的主要情感。这一模式可以抒发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是学生借鉴的重要套路。如《故乡的榕树》:首先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然后描绘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最后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这种模式中的物往往喻人,并在篇末点旨,卒章显志。如《草莓》:在文中,“草莓”是引子,六月的草莓象征了青春年华,九月的草莓象征了成年时期。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引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叹,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以上归纳的常用套路只是一般路径,在熟练掌握抒情散文写法之后,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尤其是抒情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三、逐点梳理,掌握技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感情丰沛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如是说。因为散文的形散、自由,所以联想想象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它使文章的思路更开阔,意境更深邃,增加了文章的容量。

学生可以从课内文本以及阅读的散文中找到大量实例。《荷塘月色》中联想到《采莲曲》,《我心归去》中想象温馨的生活场景,《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联想到苦难者的不幸,《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联想到英雄梦、冒险梦、漂泊梦,《听听那冷雨》中联想到仓颉造字,想象瓦如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的美妙情形,《我爱白菜香》中联想到画白菜的两位画家的小故事……在这些文本中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它景物,或由现在的景物想到类似景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读过的抒情散文几乎都有联想想象,可以说如果缺少联想与想象,抒情散文将会显得单薄与苍白。

2.借助修辞和象征,化情为物,具体可感

直白的抒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化情为物,将情感转化为物象。例如笔者让学生以“思念”为话题写一个抒情小片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中秋时圆桌旁那张空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片段中浓浓的思念通过家书、乡井土、鹊桥、空椅、默念名字、擦拭相框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动作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感人至深。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又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美感,并能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感动读者。

3.借助细节描写,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片断: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在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然后信念重新升腾……

这段文字用朴实的语言概写作者战胜苦难的三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对苦难的感激之情。

四、重视模仿,加强积累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掌握了抒情散文特点、套路、技法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视模仿,有片断模仿,有全文模仿。模仿的理想样板就是教科书所选的文本和模拟卷中精选的美文。

片断模仿主要是模仿抒情散文的语言,包括句式、选词、修辞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最为欣赏的语段进行模仿,出现不少成功之作。张杰同学模仿《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第二段,写出这样的排比句:

村南村北,埂上垄间,哪一寸土地上没有父亲滴落的汗水?犁耙锄头,连枷簸箕,哪一件农具上没有父亲磨过的痕迹?田头路边,宅前屋后,哪一棵树上没有父亲殷殷的期望?

排比反问的句式把张杰同学对父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全文模仿主要是模仿思路结构、表现手法。模拟卷中散文阅读《我爱白菜香》是一篇较好的模仿范文。全文在结构上整体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白菜的外观、味道和作用,虚写与白菜有关的故事、寓含的人生哲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象征手法,以清白朴实的白菜象征纯洁的人格。在完成阅读理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因为有了对样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模仿起来不至于太难,一些同学模仿得较为成功,其中范琪同学写的《枣树花开》颇得范文的神韵。她在文中写道: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如羞怯女孩,只淡淡地笑;不多久,小黄伞似的花儿一小片一小片地缓缓地撑开,恰芳华少女,甚是俊俏;再后来,小花串一枝枝蔓延开,似华贵夫人,鹅黄细软,玉花灿烂,绿叶完全成了点缀,静听它婆娑细语,静观它娇羞浅笑。

那时的我便觉得外婆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的枣花,一朵朵善与美、一枝枝爱与真,开在外婆的心上。夏夜星空下,外婆经常为我讲故事讲到深夜;冬晨日出前,外婆已经为家人准备好丰盛早餐。枣花的心血凝成枣儿,默默地心甘情愿地积蓄着全部的甘甜,只为那红色的秋天,而为我摘枣的年迈的外婆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操劳付出着,只为那儿女的安康。

仿文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枣花的各种形态色彩,虚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抒发对外婆的怀念。

除了重视模仿,笔者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分专题有针对性布置摘抄内容,要求学生写片断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如摘抄生动形象的写景段落,点评语言特点;摘抄富有感染力的抒情片断,点评抒情方式、句式运用等。这样在增加模仿样板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积累写作的宽度和厚度。

五、展现个性,勇于创新

创新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语言上或思想上的创新,对散文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入套之后更要出套,努力创新。读完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完读,文成再读书,拿自己的仿作与范文比较,找出欠缺,力争有所创新。

1.打造亮丽诗意的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第一眼扫视的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于抒情散文来说,拟出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韵味的标题非常重要。

化虚为实是抒情散文拟题重要的手段。如:《雨后初晴爱复苏》《今夜星光灿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白云·夕阳·歌声》等。这些文题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

引用、化用、借用是抒情散文拟题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文题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一蓑风雨任平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化用中外名著、名人、名物拟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乌江悲风》《人在他乡不为客》等;借用歌名、歌词、广告拟题,带上流行元素,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如《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活在春天里》等。

运用修辞拟题也可以使文题新颖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哭泣的母语》《帮助,是朵奇异的花》《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等。

2.谋求形式结构的新巧

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需要采用便于抒情、强烈抒情的形式,如书信体、对话体、第二人称、时空交错等,从而把所表达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巧妙的视觉展示出来,以求取得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在市二模考试中,张振基同学采用书信体写作,通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录面临高考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表达“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努力前行的信心。因为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全文抒情色彩浓郁,有强烈的感染力,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如他在文中写道:

亲爱的你知道,碳分子在常温下永远不能成为石墨,只有不怕高温和高压的锻造,才能生成金刚石。既然目前高考是你唯一的选择,那你只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化压力为动力,这更能激发你跃跃欲试的热情;成功就在眼前,高考并不遥远,七彩的梦想更应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亲友的关怀、肩负的责任、未来的呼唤,这些都不应成为你前进的包袱,而应是你力量的源泉。十几年了,你如春蚕一般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从某种程度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蜕变,希望你能承受住这场破茧化蝶的痛苦。这个过程无人能替代你,亲爱的你,为你就是为我呐喊加油。

3.展现感受体验的独特

作文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体现”,“‘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情散文尤其如此。精妙的语言、独特的体验方能彰显个性色彩。

一人一世界。在较为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笔者尽量去发掘学生各自的长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东西通过最佳方式展现出来。如王周同学爱好音乐,他没有刻意去背,却能熟记三百多首歌词,我就引导他在写作时善于化用歌词,使语言富有张力;王子晔学过古筝,她对一些古典乐曲的领悟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可以将之诉诸文字,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杨晶晶在体育训练中尝遍了酸痛苦辣,对汗水、泪水有比其他同学更深切的感受,也可以用文字倾诉她的痛与乐……这些独特体验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珍贵的素材。如杨晶晶同学在习作《紫藤花未眠》一文中写道: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如右括号一般,朦朦胧胧的,校园笼罩在一片极其素淡的月华里,连微风吹过花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空中满是紫藤萝浓郁的甜甜的花香。我徘徊在紫嫣廊上,心里很沉重,像压了一块千钧巨石。那张考前模拟成绩单,薄薄的,甚是扎眼,又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我流的汗水不够多?汗渍变硬的衣裳否定了它。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长?磨浅变薄的鞋底否定了它。还是我天生就不是打排球的命?我使劲摇头,想赶走这些想法。忽然,眼前的紫藤萝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月下,它像高贵的公主静静地绽放,宣示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光彩。花在夜间是不眠的。我突然醒悟,我有什么理由怀疑我的生命呢?

总之,虽然抒情散文写作难度大,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高,但只要让学生明确文体,归纳套路,掌握技法,重视模仿,勇于创新,涵养笔墨和心性,学会有个性地抒发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

抒情作文指导 篇4

“咦,那颗星星好美啊,它好像在向我眨眼睛。”每天晚上,我和姥姥就这样坐在院子里,姥姥教我怎么辨别天气,每天观察着夜空和挂在夜空里冲我微笑的星星。

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位生活节俭有条理的老人,她就是我的姥姥,姥姥很疼我,记得小的时候,姥姥来我家住的时候。有一年我过生日,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生日没有什么礼物,姥姥说要给我买礼物问我想要什么,那时也是年龄小不懂事觉得很高兴就跟姥姥说我想要件毛衣。姥姥因为年龄大的原因走一段时间就会腿疼,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姥姥去商场,姥姥在楼梯口坐着让我去逛,看见喜欢的再来管她要钱。记得当时还听见有路过的看见姥姥说:“这么大岁数坐在这里真可怜……”那天我挑了一件粉色和白色条子的高领毛衣。

已经过去了10多年那件毛衣我还是依然保留着……

就这样,僵持了几年,姥姥病重的噩耗传来了,夜空不再像以前那么美了,多了些阴暗,多了些悲伤,多了些忧愁善感。这片天地不再像以前那般明亮,那样耀眼,那么充满光芒。

借景抒情作文指导 篇5

1.欣赏《丑小鸭》的视频。

(多么让人喜悦的画面,孩子们就在这形象可触的动画中激活了思维,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CAI出示将画面变成的文字),老师在对动画回放的过程中启发同学们借着视频中的景物来传情达意,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和特色。

如生1:“春天来了,杨柳长出嫩芽,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

生2:“春天来了,小草从酣梦中醒来,破土而出,鲜花绽开了笑脸,展示着它的娇艳美丽,真是“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花无限情”。几只春鹊在蔚蓝的天幕下抖动着彩色的翅膀,欢悦的鸣啭。丑小鸭推开大门,张开羽翼,哼着欢快的曲子扑向湖水。”

生3:丑小鸭扑腾着翅膀,兴奋地喊道:“我变成白天鹅了!” 此时,天空中棉花般柔软的白云散了开来,变成了无数个白色的小精灵,在辽阔的天空中追逐、嬉戏……

二、锤炼语言,归纳得法

1.老师表扬学生这样富含诗意、巧用修辞的语言很具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就这样,在师生对话、互动提高、对比思辩中,总结修饰、润色语言的法宝:

修辞巧用求一“美”

诗词借用求一“雅”

句式活用求一“势”

平白直述求一“真”

我爱中国作文抒情作文 篇6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学习雷峰好榜样》的歌曲,同学们一定都听过。现在有许多关于雷锋的故事,它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习雷锋。雷锋是我们的榜样,但我们并不是去学他不顾生命抢救国家财产,而是去学习他那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我们的祖国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圆明园不但宏伟美丽,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货车拉走;实在拉不走的,就恶意破坏,烧掉。现在,中国和日本又出现了争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不在是胆小怕事的中国,也不能随便让人欺负的中国了!反正,我们要为中国加油!保护。

祖国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爱你中国!

抒情作文指导 篇7

1.了解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运用抒情和议论。

[学习重难点]

学会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运用抒情和议论。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优秀作文片断分析总结记叙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在具体的文章修改中体会其用法, 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阅读苏教版八 (上) 语文书第五单元写作

指导《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划出你认为重要的部分, 写写你还有哪些有疑问的地方。

2. 你知道表达方式有哪些吗?

请结合学过课文的具体语句各举一例。

3. 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请结合学过课文, 试举一例并说说你的感受。

二、课堂助学

1. 导入

(出示投影) 还记得小悦悦吗?2011年10月13日, 2岁的小悦悦 (本名王悦)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 7分钟内, 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漠然而去,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但2011年10月21日, 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 在零时32分离世。要求:对此事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想:由学生对此现象的评论来引出本课的主题《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2. 明确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1) 佳作赏析 (结合学生优秀习作) 。要求:让学生点评这些作品是如何巧妙运用抒情和议论的。

片段一:杜景民《我的故事》

天空中飞翔着几只风筝, 爸爸拉着我的手在手把手教我, 也不知是何原因总是有点害怕、陌生!花儿包围着我, 在一阵阵微风中溢着淡淡的花香!犹如一缕丝绸围绕着我, 使我不禁嫣然一笑!妈妈让我在草丛中央不要动, 说:“1、2、3!”一张照片被永远地固定在这张小小纸片上。

盯着这张照片看, 我又似乎多了一些对童年以往的留恋!也许是因为太大的学习压力使我感觉到身心的疲惫, 好像找一处让自己让自己歇脚的地方都是那么难!想一想, 现在真的很少有时间与自然有过接触, 也只能待在这狭小的空间里, 做一个井底之蛙!想用自己的翅膀, 展翅飞翔在那属于我自己的天空, 俯瞰那地上世界也只是一种幻想情节罢了……

片段二:葛雨欣《秋晨》

瞧!他们挨挨挤挤, 都迫切地展现自己的美, 有些枫叶被风吹开了。树枝在与风跳上一支华丽而又高雅的华尔兹, 云儿在为他们伴奏, 花儿在为他们歌唱, 而世界还是如此的安静, 因为他们在人们的心里歌唱, 秋在人们的心间绽放。看吧!枫叶在旋转一个接着一个飞落下来。

瞬间, 空气像被他们控制, 形成一道如火如血的帘, 那如花般的形状在空中飘荡, 那火红的身姿在尽情舞唱。最终, 他们归根了, 他们去寻找下一个春天重新看着绿意的萌生的幸福与快乐。

片段三:张欣然《秋之叶》

不一会儿, 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摆在了我的面前。在那面条上面的是一个油汪汪的鸡蛋和几片香喷喷的猪肝, 点缀其间的是绿油油的青椒和葱花, 一看就是你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好的。我饿极了, 狼吞虎咽地吃着, 在那热气蒸腾间, 我隐约想起你昨天加班到半夜才回来, 今天又这么早起来, 帮我做早饭, 再抬头, 看看你那布满血丝的双眼和你那已有些斑白的鬓角, 我不禁意识到:你已经老了……

是啊, 爸爸, 你已经老了, 而我却渐渐长大了, 你把你一生最宝贵的精力和时间都给了我, 这不正如那秋天的叶子吗?秋叶落下去了, 但正因为这样, 才有了春天新的叶子的生长……

(2) 明确:一篇记叙文, 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 是一种极好的点染, 会使细节得到点化, 情感得到渲染, 主旨得以明确, 主题得到升华。

3. 方法指导 (结合学生优秀习作)

(1) 目的:归纳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法和要求。

片段一:葛雨欣周记选段

有一次在外面, 我和父亲闹别扭, 当时他很生气, 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回家时, 一路上父亲没和我说一句话。后来车上人越来越多, 而且好多人拎着大包小包, 挤得我几乎没有站得位置了。这时您赶紧向我挤过来, 挡在我身后, 把我护在您的身前和怀中, 同时也挡住了不时碰到我的大包小包。

我这才明白您挡在我身后, 不仅是为了让我站得位置宽敞些, 更是为了避免那些包包和人撞到我, 弄痛我!我没想到正在生我气的您还会这样做, 我顿时感到非常温暖和幸福, 不由自主得紧紧靠着您, 带着歉意握住您的大手!我感受到如奔腾大江般的父爱!

片段二:邹晗《伴蒲公英而行》

我重新骑上车, 继续向前。令我惊讶的是, 前方的花坛里长着许许多多的蒲公英, 就宛若一盏盏白色的小灯伸向远方。蒲公英伴随着我, 它们的种子也随风吹散在我的周围, 仿佛都在争先恐后地要和我交谈, 讲述它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我自然欣然接受, 任它们在我身边飞舞。这些快乐的小精灵一路上都似乎陪伴着我, 我骑到哪, 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那纤小而顽强的生命在秋风中播撒希望和快乐。

片段三:《妈妈的目光》

“妈……”看到了, 妈妈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她上上下下打量我, 目光那么亲切, 我的思想很快与这爱抚的目光融化为一体, 声声问寒问暖的话, 充满了无尽的爱意。短暂的相聚, 痛苦的别离。没有太多的话语, 望着妈妈期待的目光, 我理解地点了点头。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还有谁是我遮拦天空的荫蔽……”我在心中默诵着。

(2) 明确:精彩的议论抒情可以揭示生活的意义, 升华文章的主题。材料 (记叙、描写) 是文章的“血肉”, 思想 (议论、抒情) 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 否则文章不会有深刻的思想。

(3) 方法指导: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妙用修辞;三是叙议结合;四是巧引妙用。

(4) 需注意的问题:一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二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三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

4. 学习在记叙中恰当地融入抒情和议论

在例文中补上恰当的抒情或议论, 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片段一:墙

外公院子里的树苗, 一天天长过了墙头;屋山的那堵老墙, 静静地泛上了黄色的涟漪。在那个黄昏, 柔和的让我想哭的余晖, 带走了安详的外公, 留下我们的记忆, 在老墙上写下一本叫做《快乐》的故事。

片段二:一缕阳光

车来了, 又到了和奶奶分别的时候了。奶奶急了:“油要不要?米有没有?把鸡蛋捎着, 那只公鸡也带走吧。”父亲拿出几张钱硬塞给奶奶。“我不要, 不要!我有的吃, 有的穿, 要钱干什么。你们在城里花销大!”说着, 钱又被塞回父亲怀中。车子缓缓启动了;车窗外, 奶奶被阳光罩着, 脸上沟壑分明, 久久伫立。

片段三: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几天后的语文课, 老师依旧如故地走进教室, 然而迎接我们的却是———当堂作文!!!“作文”这两个字犹如晴天霹雳, 打在我们班每一个人头上, 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老要写作文?老师语重心长的摆出了一条条的大道理,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即使这样, 大家还是不能理解, 但也只好硬着头皮上……等到毕业考试, 大家的作文都是高分。

三、写作实践

抒情诗之抒情完整性 篇8

作为南宋诗人音乐家之翘楚,姜夔以其诗人抑或音乐家之身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学研。词人张炎视其词作为“清空”一派之巅峰:“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4]。”颇有影响力的词论家如王国维等皆对姜词有所品评。[5]现代学者何美铃亦称其为“乐府”之体的大师。[6]她指出,姜夔的抒情完整性得益于其原创歌曲而非一味填词[7]。然而以上诸家并未在细节上讨论姜词的音乐。另一方面,自清以降的音乐学家已尝试着系统化姜夔的乐论并将其谱翻译成现代形式。现代学者林明辉综合了先前的译谱与理论,此文也将使用其订谱[8]。可惜林氏与其所批评之诸音乐学家皆未对姜曲进行详细的美学论述。以姜夔作为诗人音乐家的重要地位,其词之音乐与作系统而深入的诠释不可分割。姜夔原创词曲的“自度曲”尤其要求此二种属性互释与兼释。

“慢”

目前尚存的姜夔自作词曲的词目中,有《扬州慢》与《长亭怨慢》两首以“慢”字为题。慢词(或慢曲)是宋词最重要的门类之一。据传其为柳永所创,为迎合情歌的内容而改编了原先存在的曲子。慢词在姜夔活跃之际发展到了顶峰。如其后来者张炎所云:

“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9]

慢曲的灵活性为更高的抒情深度创造了条件,这也使得宋词音乐能够更好地结合文字抒情。

其实,作为“诗余”的词在其体裁本源上就体现出了“慢”的精神。近代况周颐的观点值得重视:

“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笔者注:念作去声)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馀’字矣。”[10]

况氏的论断有两个层次。词体的形成是把唐代乐府类诗歌的和声、泛声、虚声、散声填上实字;类似于楚辞的“兮”、《欸乃曲》中的“欸乃”、早期《竹枝词》中的“竹枝”和“女儿”等等,都是正文不载的“余字”,在音节上“拖慢”了诗歌。第二个层面则在于抒情性方面,词能表现出狭义的“诗”所难以表达的“余情”。[11]而慢词则是这种“余字、余声、余情”之“诗余”的极端体现。兹特选姜夔慢词为例分析音乐如何融入对宋词文本的诠释。

扬州慢,调寄中呂宮 (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现代吕底亚式F调),是姜夔“自度曲”当中标记年代最早的一篇。诗人时年22岁,适其辗转东南诸省之际。其词序如下,并原文与其音乐: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12]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之中心思想在于姜夔自比杜牧。不仅仅有语典如“春风十里”证明杜牧对于此词之重要性,其结构更能托显作者在对比上的心思。上下两阙各自的前半截暗含平行结构,将杜置入姜之情境中。上阙开篇虽不言“我”,然其“驻”与“过”之动作显然系姜夔所为;下阕对应之首句[13]里则明点“杜郎”为主语。类如互文见义,姜夔虚拟杜牧再临以张鸣其自身之悲叹。以铺张生活与清辞丽句而驰名,杜牧代表了扬州的鼎盛年代。然而此时这座荒城与其废弃的胜迹彻底击碎了姜夔从诸如杜诗之文学典籍里得来的种种幻想。可以想象,士人阶层的教育形成了姜夔从典籍中寻找参照的思维模式。那些对扬州梦幻般的描述牢牢占据了诗人心头,却又深深排斥着其眼前的情景。因此姜夔对此繁华不再之悲叹当属真情,否则他完全有机会在此大展诗文才情,以此赢得杜牧当时成就并且享受的盛名。讽刺地,恰恰是一曲无奈的《扬州慢》在这一点上给姜夔挣足了词名。

《扬州慢》之文字受誉颇丰,其侧之音乐更从本质上展示了姜夔婉约多重的抒情特点。慢曲风格的绮靡旋律有助加深感情的复杂性,这在上阙的声文互作用中有所体现。起句第一节旋律经纯四度级级而下,凄声反衬扬州雅号“淮左名都。”第二节“竹西佳處”旋律与之相同,唯在“佳”字上短短唱作高音E。而第三节“解鞍少驻初程”处,文中旅人本应充满好奇之心,其旋律却有郁郁寡欢的低沉感。赞美之言与忧伤之音为此词的开头营造出一种不确定性。随后第二句第一节,赞美性语典“春风十里”亦是用着低低沉沉的调子,进一步带动了积极语言与消极音乐的反衬。而“芨麦青青”的荒芜才是诗人所观实景,兼用《诗》典;此节落于G音,使第二句亦有未落实之感。第三句的声文关系则是平行。言及毁城之战祸,歌曲如哭诉一般爬升了一个八度(从“自”到“乔”凡10字),只是中间曲折的“去后,废池”处如同一声抽啜;此后旋律在“犹厌言兵”四字上迅速坠回一个八度,表达“废池乔木”不可言说之苦。上阙末句,其言多用表达“不足”之义的形容词如“清”与“空”,仍然描绘着这片凄怆的情景,其音乐也随低沉的末尾回归平静。至此,整个上阙的文字带着一种客观的、纪录片式的腔调,而其音乐则构筑起一片忧郁的声情,毫不掩饰一丝一毫的哀愁。

建立在这郁郁之声上,下阕声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展示了对于诗人悲怆之心的复杂的抒情模式。下阕头二句共同包含一个论点:即使杜牧再临,他也接受不了这沮丧现实与其美丽诗句之间的断裂。姜夔眼中的这座城与杜牧的扬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姜夔本身如上文所述自负有杜牧之才。这两层内容上的比较在音乐上则表现得相当明确。下阕首句第一节的“俊赏”重复了“名都”的旋律(B-A),这种形式上的对应性建立起了上下阕同位概念的呼应。值得一提的是,“惊”字被放在了一个稳定的基音上,然其先后旋律既连贯又蜿蜒;这似乎说明了诗人的痛心是深沉的,而非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其后,如同上阕中一般,第三句以一个大上行旋律的句节开头,但此八度上行只用了单节五个拍子(“二十四桥仍在”),与上阕双节10字(“自”到“乔”)不同;此处的旋律仿佛摹写上桥,亦仿佛乐队奏鸣初起。相反地,此句余节的旋律是一个拖长的八度下行,并且触及了全曲最低的E音。这段下行旋律将我们的视线带向了水中粼粼的桥影和月影。“波心荡”实属前语“桥仍在”与后语“冷月”共同的动作,而这般不确定性,合着乐句娓娓将三者逐个分别交待,营造出了一种认识上的分步与摇摆,如同水波的运动一般。此外,下阕第三句“二十四桥”的箫声隐喻则反衬着上阕末句“清角吹寒”的凄冷军号声,这种不完全平行结构[14]则复杂化了该词的抒情格局。又,下阕尾声在旋律上重复了其上阕对应句(“渐……城”),而其文字则用问句形式。红芍之美,无关时局艰难,然若非心清情怡之诗人,孰来赏之?随着音乐渐渐暗淡(回到基音F)与平静(延长符号),此句反倒失去了问句的语气而变成了一个反问句,加深诗人的失落感到极致。总而言之,下阕的音乐显明了其文字的语气并且落实了诗人自述性层面的悲怀。

另一首明确为“慢”体裁的姜夔原创歌曲是《长亭怨慢》,同寄中吕宫之调,此歌曲中的音乐确认并且深化了文字中的情感。其词序如下,并原文与其音乐: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温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15]

与“慢曲”体裁声贵曼延的风格一致,此词的语言尤其疏散,多用助词、口语以及重复。例如,三字短语如“谁得似”、“不会得”和“怎忘得”都带入了作副词讲本身无甚意义的“得”字。此虚字本不必要,只为文本略添一份完成时态或者关乎能否达成某事的语气,而不属于书面语或文言。类似的还有“第一是”和“算空有”之流的口语三字短语,它们在不扩充诗歌内容的原则上延长了语句。另外,重复的用语诸如“长亭树,树若”和“不见,只见”亦暂且按停了表意的进度,却无缝拼接起上下句来。与古文惜字如金的传统恰巧相反,这首“慢词”之滥觞突出体现了此体裁对“慢”(速度)和“曼”(节奏)的强调。以上三种修辞的音乐重要性在于其为附加的节拍和延展的旋律提供了歌词基础。

得益于“慢曲”的体裁优势,《长亭怨》具有一系列强化抒情效果的动人乐句。不必见怪,姜夔在起笔时习惯性地压抑“深情”,仅仅描述了多树之地的时节更替。然而,“枝头香絮”伴随着一个纯四度的下行音阶,比拟了絮落动态的同时,还带有一丝惆怅。又鉴于“深”字落在低音E上,这第一句的行进方式大概意味着姜夔在这首歌曲里倾向于将音乐高度平行地施加在文字上。下一句旋律中的装饰音(音高旁的附加谱字)点缀着“萦回”与“向何许”之措辞,印证了这种倾向。其后,“树”字在三四句头尾的重复,如上文所言,对文字和音乐的衔接咸具重要性,而两个“树”字被分配了同样的音符。不用装饰音谱字和延长音谱字亦加强了这种有意为之的连贯性。可以说,姜夔对三四句的“不顿而衔”(不似前二句皆以延长音结尾)意在一气呵成地倾出对柳(“谁得似长亭树”以至“青青如此”)之完整评叹。尤其在如此一首“慢曲”中,这些音乐上的手脚十分惹眼,并能将诗歌的逻辑和盘托出。

此外,“长亭怨”的另一重要修辞技巧是性别视角的来回切换,这种切换为音乐所重申。下阕以游子的视角开端,自舟回眺情人所居,渐渐“望高城不见。”紧随男性视角之后,“韦郎去也”的典故遽然由女性视角陈述,似蒙太奇手法一般转入香闺。女式抒情带入到第三句“第一是早早归来”云云,思怨昭然。以此带回上阕去看,“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必为映入江畔闺轩之景,而“向何许”亦问自此妇之口。更加隐晦的是,“阅人多矣”来自于《左传》中女性语典,此句(上阕第三句)或属女性视角之延续。其余文字皆无显著性别性,“香絮”、“门户”之象,“不会得青青如此”之叹,“难剪离愁千缕”之怨,通属双方共著。

使这种视角切换更有趣的是姜夔的音乐。稍观下阕头两句(“日暮”至“玉环分付”)旁谱可见,明确的男句“望高城不见”云云无任何附加符号,而女句“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几乎处处有装饰音和延长音的谱字。若以这种格局(女句文字之音谱多附加谱字,男句反之)检验全诗,某些句节复能另作诠释。上阕第三句之问“谁得似长亭树”当以“女声”演唱;这可理解为思妇自比无情之长亭柳树(词中次句议之)。然而,此议论本身(“树若有情时”云云)近乎以“男声”唱成,只是句中有两处延长谱字。此处似游子心中承认离别对于此妇之难为情。类似地,下阕第三句(“第一是早早归来”云云)亦含有这种“言连声转”的现象。作为女方诉求之明言,文本“玉环分付”(以强烈的“女声”谱字唱出)看似其本人发声。而整句总体上是回避附加谱字的“男声”旋律,明显创造出间接引语的效果;这份诉求可以诠释成游子的一段思忆,其自责未能回归情人身边。总之,《长亭怨》音乐展示出来的性别视角反衬为此诗之抒情格局平添了一番风情。

“梅”之套曲

有时,姜夔于原创作品中突出音乐美甚于字面抒情,而此时其词则愈发婉约而终究深邃。证在《暗香》和《疏影》两作,二者互成套曲,从宫调上、拍数上甚至旋律上多有相偶。此二作或属“慢曲”体裁,毕竟与本文之前分析的两首“慢曲”一样皆为两阕各四句结构,而且张炎对“慢曲”的格式是此般归纳。[16]其创作上对音乐的强调见于两词之前共用的小序: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17],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序中仅着“搜简索句”四字以言其行文,而姜夔更在意词友范成大如何喜爱此作,如何使之奏唱于前。行文往往含蓄的姜夔此番却毫不掩饰对自己音乐的彪炳;小序特记范成大,其所欲打动之人,对二曲“谐婉”之盛赞。二词原文及译谱如下:

此套曲之特色在于融哀辞于清越之音声。概括言之,两词每阕皆以活泼明快的大三度音程作为头尾二句的主要色彩,而其居中两句则以小调元素和乐句反差带来一种思索、犹豫般的氛围。尤其是各阕第二句共用一段标志性的忧伤旋律,使两词在整体清越雅致的语气之间透出一丝丝哀愁。应淡雅的梅花为其主题,两词音乐抒情格调恰如其标题所言:范成大亲点,“暗”与“疏”二字既是梅树的品质,又是歌曲的风格。暂按声文细节对应不表,此处先分析各诗文本上的抒情结构。

花开无声作文-抒情作文 篇9

穷寡妇的小钱,甚至没有激起钱库的丝毫声响,然而她所付出的是那么的真诚,那么的厚重。真正的奉献,正在于真心诚意地付出。

奉献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诚心地付出。那些在历史的天空闪烁光芒的矿石,都因为真情奉献而高大了起来。于是,我看见了鞠躬尽瘁的苏武,纵然大漠龟裂了他的手掌,霜雪斑白了他的双鬓,那些奉献祖国的真心,随着他的目光穿越了千里疆域。煮灯黄卷或许有些寂寥,可是油灯影下总有五柳先生的付出。无奈世事难覆辙,你便成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星辰,只是一段仕途,便催生了你对自然,对生命的真诚,从此文坛多一人。那些献给大漠,献给自然的生命,似花缤纷,亦是那样的简单,他们投入的真心,便是投入的所有。

由于真心地奉献,涓滴也可汇万顷澄碧。修女特蕾莎说道:“假如爱至成伤,你会发现伤没了,而留下了更多的爱。”她就像在天空飞翔的百灵,所过之处,必会给予倾心相助,解救非洲难民于水深火热中。从12岁奉献到87岁,她所给予的真诚,更是一场不言而喻的感动。真心奉献,我们便会看见,浓密乌云背后,还有流露自然光莹的星辰,因真心而散发出旷远的辉煌。真心奉献,我们亦会看见百合凋零后,还有倾心的美丽,因为毫无保留而不止于此生此世。

有了真心地奉献,善意便会向阳开花,真实而美丽。也许你我都是这时间的远行客,人来人往,各自匆匆,但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支教乡村,为我们留下了一缕无声的芬芳;又有“炎黄”张继清大爱深坑,埋下爱与善的种子;亦有“双拐教师”曾维奋坚守乡村讲台,浇灌祖国花朵。与陈光标式的慈善秀截然不同,他们是那样的平凡,亦是那样的真诚,他们的真心奉献默然成花,无声绽放,缤纷了远行之路。

世人常为名利缠缚,就连慈善也要计较金额的多少,这样的奉献似乎更像是一场为名为利的表演。殊不知唯有真心付出,真诚奉献,才是静水流深的境界。正如泰戈尔所言:“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青春·迷茫作文-抒情作文 篇10

每个人都有着绚丽夺目的青春时代,正处在青春的少年少女们就像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活力四射。但是正处在青春的我们,又何曾不迷茫呢?我的青春就是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的。我今年14岁,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大难关。可是我却不可收拾的迷上了网络小说,白天看晚上看熬夜到凌晨也要看!面对着父母的指责和老师的教诲,我的内心又怎么不惭愧呢!可是我就是抵挡不了小说的诱惑。我的成绩一直不错,一直是班里的前十名,但是自从迷上了网络小说,我的成绩一落再落,从原来的年级前100掉到现在的一二百名。我一直都找不到我的方向在哪,我也找不到我的未来在何方。我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船,飘飘荡荡不知道最后会坠落到何方。 这个寒假,我奋发图强。虽然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在哪里,但是我知道,如果现在不努力,以后我就会为我现在的行为后悔。

青春的迷茫,是谁都不可能错过的。就算你是全年级第一的学霸,就算你是天赋异凛的高材生,你也避免不了会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彷徨。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把现在的每一天过好,努力为自己定一下未来的目标,就算未来实现不了,你也会为现在的努力骄傲自豪。

我曾经挥洒热血挥洒汗水的青春,我那迷茫彷徨无助的青春,我那承载了我的希望承载在我的憧憬的青春!我会好好珍惜你,好好努力,把之前的错误都弥补过来。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是我却知道,如果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加油吧,我的热血青春。

亲切抒情赞海淀 篇11

喜读晋华和珊珊联手打造的系列歌曲,仿佛眼前一亮,尤以合唱曲《新海淀颂》与海淀文化节主题歌《艺术的盛宴》两首,更让人爱不释手。

民族化的大调风采

两歌虽都采用西洋大调,但其音调构成及某些旋法,却有我国民族音乐浓重韵味,例如《艺术的盛宴》的音乐主题,从旋律架构与走向看,酷似加变宫的六声宫、徵调,显现出它明朗、靓丽的鲜明色彩,令人倍感亲切。但就整体分析,是民族化的大调。

由主题乐句衍化而来的大段引子及其后各段音乐,似同出一炉,无不带有民族的烙印。这充分说明,曲作者在写作上有着十分厚实的民族音乐功底,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正因如此,作者在运用花腔手法时,亦非常自如地奔涌出我国民族的乐韵。

灵活、多变的拍子交错

拍子是旋律表现重要手段之一,每种拍子各有不同特性。选用不同拍子所赋予的多种节拍功能,以表现丰富多彩的场景与情绪,十分重要。两位曲作者在同一首作品中,依据歌词内容和音乐表现的不同需要,在几个情绪递进的大乐段中,出色地选用了2/4、3/4和6/8拍子,依次抒发辉煌而有气势、跃动而潇洒以及飘逸而炙热的激情,表现得十分生动、贴切与淋漓尽致。

转调似流水般贯穿全曲

根据曲作的段落结构和情绪起伏,作者启用适当的转调技法,通过近关系,从主调降A大调顺畅地转到了上五度的属调降E大调,这中间,极其灵巧地以短促、密集而均匀的经过音形式,完成了调及不同拍子的转换,使演唱和间奏显得那样从容不迫与水乳交融。此种同调性的转调,只需变更一个降号即可实现,可谓手法而效果好。

动心词章寓动听之曲

《小雅·采薇》抒情方式分析 篇12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它对后来的诗歌从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小雅·采薇》一篇得后人评价, “其类归《小雅》, 却颇似《国风》”, 是三千年前一位解甲退役的老兵在归途中的唱叹曲。其中有对艰苦的戍边生活的简单描写, 有旷日持久与日俱增的乡愁, 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有“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的忧惧。而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中对其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一句的评价已深入人心。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知此, 则“影静千官里, 心苏七校前”, 与“唯有终南山色在, 晴明依旧满长安”, 情之深浅宏隘见矣。况孟郊之乍笑而心迷, 香啼而魂丧者乎?

按照王夫之的理解, 杜甫从沦陷的长安逃出来, 冒死到凤翔朝见肃宗, 惊魂方定, 喜由心生, 所以在《喜达行在所》 之三里说:“影静千官里, 心苏七校前。”[1]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自然“心苏”。诗句是以乐景写乐。另一例, 出自唐人李拯《退朝望终南山》[2], 说自己退朝罢, 心情不错, 看终南山景色是美好的, 晴明满长安也是好的, 也是以乐景写乐。“乍笑”是喜, “心迷”也指喜, 是以乐景写乐;“香啼”是悲, “魂丧”也是写悲, 是以哀景写哀。王夫之在这儿强调的是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不若《采薇》篇中的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对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表达来的深刻,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本诗的这种情景色调对立的结合方式评价是颇高的。除此之外, 在王夫之的《诗广传·卷三》中他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观点:

往伐, 悲也;来归, 愉也, 往而咏杨柳之依依, 来而叹雨雪之霏霏, 善用其情者, 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

但王夫之的对这几句诗的评价是否合适呢?

先来看《采薇》诗中老兵的遭际与境遇:与家人分别, 在外戍边征战多年, 不能回家;戍边条件艰苦, 衣食无着, 居无定所;长年收不到家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参加的是保家卫国的戍边战争;垂暮之年在回家的路上, 满心凄凉忧惧, 归途艰难。首先, 设身处地想来, 这位老兵思乡的情感肯定是非常浓烈的, 多年不归, 在外条件艰苦, 收不到家信, 这种与日俱增的思乡情绪和对家人安危的担忧通过薇菜从发芽到长大的过程抒发出来。其次, 作为匹夫的自豪感。这不是一个只有一己私情的老兵, 否则的话,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彼而维何, 维常之华”、“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弥鱼服”, 通过这些比兴和描写我们不难读出这个老兵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保家卫国的自豪之感, 因为有这种情感, 所以不能把这首诗的主题单纯地定位在厌战, 它还包含着匹夫的担当意识, 诗歌的主题也正因为这种意识得到了深化和升华。再次, 是无限的忧惧、无限的悲凉哀伤之感。离家之时, 是杨柳依依的阳春三月, 归家之日, 大雪纷飞, 主人公已近垂暮之年, 家人怎么样了, 不得而知;自己满身伤病, 青春年华抛洒战场, 不免哀伤, 况大雪当道, 行路艰难, 饥渴难耐, 所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情感一哀而下, 以哀伤收尾。诗歌正是循着这样的情感线索, 由思乡的忧惧到报国的自豪, 再到回家路上的无限悲凉, 由一己的情感升华到作为“匹夫”的高尚, 再回到一己的情感, 真实而深刻。由此可以看出, 王夫之对“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一句以“哀景写乐”来评价是有待商榷的。主人公可能在刚接到回家命令时会有短暂的狂喜, 但思量前后, 瞬间转悲。他的家可能已经是“松柏冢累累”了, 自己戍边征战, 九死一生, 经历的太多, 已没有了生的激情, 毫无喜乐可言了。

在这儿有必要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乐景”?什么是“哀景”?关于两者的划分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 是什么?如果没有, 那这“乐景”“哀景”又是站在什么立场、从谁的情感角度来划分的?同样写到雪, 岑参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白却说,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渴望建功立业的岑参到了西域, 满眼都是奇特与惊异, 大如席的雪花无疑又带给他惊喜;带着无限失落的李白从长安出来, 觉得仕途艰难, 壮志难酬, 漫天飞雪成了他行程的阻碍, 悲由心生。这就说明, 从具体的诗歌情境中游离出来的雪到底是“乐景”还是“哀景”显然没有统一的标准, “乐景”、“哀景”的划分还得回到诗歌本身, 也就是说还得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朱光潜在《美感经验的分析 (三) :物我同一》一文中曾指出:“我们对于人和物的了解和同情, 都因为有‘设身处地’或‘推及及物’一副本领。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 知道自己处某种处境, 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 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同样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 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3]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决定了物象的情调是什么样的。进一步而言, 天物荣凋本身不带有丝毫的情感, 它们身上的情感是人为加上的, 是乐是悲这要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如何, 为哪种物象情调的出现做了情感准备和情感投入 (当然, 这点抒情主人公可能自己也意识不到)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在河畔关关求偶的雎鸠鸟之所以闯入抒情主人公的视野, 打动他的心, 是因为这个年轻的男子正在为情所困, 求偶不得;杜甫之所以“静影千官里, 心苏七校前”的情感前提是他历尽波折终于见到了皇上, 陡然感觉到江山社稷有救了, 感觉到自己有望实现“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这也就是王国维的“以我观物, 物皆着我色彩”。

为什么在王夫之评价之后又有许多诗评应和呢?这儿有个抒情角度的问题, 即是以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抒发来看还是以诗歌欣赏评鉴者的角度来看。乐景写哀, 以诗歌阅读者的眼光来看, 大略是合理的。离别的时节是阳春三月, 满眼生机, 古人说“春山含笑”, 这是“乐景” (这是过往的审美经验造成的) 。可是就诗歌主人公而言, 他要离别亲人, 戍边征战, 不知何时归来, 这一别很可能就是生离死别。尽管春光灿烂, 杨柳扶风, 但被离别的愁绪占满了, 他应该是感觉不到盎然的春意的。“杨柳依依”对他来说, 甚至带了悲哀的色彩。这样看来, 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悲哀的, “杨柳依依”也应该是悲哀的。德裔美国学者阿恩海姆以完形心理学著称于世, 他说, 垂柳是“悲哀”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乐景”不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绪, 而是后来的诗歌欣赏者的情绪。其实, 在这以“哀景写哀”并不减轻诗歌情感的表达力度。

那如果不是这样, 那这一句诗到底蕴含着什么呢?

从《小雅·采薇》的前三章可以看出, 薇菜只是从发芽到长大, 看似只过了一年的时间, 其实这个士兵在外多年, 回家时已近垂暮之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案就在“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一句。这一句诗有两层意思:第一, 告诉了我们这个士兵离家和回家的时节, 离家在春天, 回家在冬天;其次, 它告诉我们这个士兵离家和回家时的年龄, 离家正处青春年少, 回家时已是垂暮之年。在这儿春天和冬天不只是自然现象中的季节, 它们更表示着抒情主人公的生命季节。

其实, 这与古代诗歌中的“天人合一”的抒情方式有关。“天人合一”的提法虽然出现较晚, 但在先秦的典籍中已经有这种思维方式的萌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包含诸多层面, 有一个层面就是天人相通。古人觉得, 世间的一切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是可以同人的生命情感相通的。而《诗经》中的“比”、“兴”用法就是这种思维在诗歌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在这里抒情主人公借春天和冬天两个季节中的风物来表示自己的生命季节:离开时正值青春年少, 归来时老迈迟迟, 也就是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回”。只有这样理解, 诗歌的语意才通顺, 情感的抒发才顺畅;也只有这样理解, 才能在后来衍生出古代文学“伤春”, “悲秋”的主题。

注释

1[1]《喜达行在所》之三杜甫死去凭谁报, 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 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官里, 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 新数中兴年。

2[2]《退朝望终南山》李拯紫宸朝罢缀鸳鸾, 丹凤楼前驻马看。惟有终南山色在, 晴明依旧满长安。

上一篇: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下一篇:陈斌强 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