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2024-10-13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通用8篇)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1

当前技术管理情况及建议

一、基本概念

技术通常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总结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技术管理就是依据科学技术工作规律,对企业的科学研究和全部技术活动进行的计划、协调、控制和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企业技术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对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以及技术转让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根据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为目的,对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等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的一种智力服务活动。

通过技术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对技术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帮助企业分析技术管理不善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进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工建专业技术管理组织设置、职责及运作情况

工建专业由线路专业和桥房两大专业组成。线路专业技术主要负责轨道及相关设备设施,桥房专业技术主要负责桥、房、隧基础设备设施。

(一)部门技术管理组织设置 经理:负责部门所有专业技术

副经理:各负责分管专业技术,支撑生产;设立技术分管副经理,分管技术室和技术管理流程

技术室:设立线路、房建专工组,主要职责有: 1.全面了解和掌握部门所辖线路设备,负责轨道专业生产的日常技术支持、管理,跟踪及协调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技术问题; 2.负责部门技术管理工作;

3.组织部门专业设备的维修计划、技术规范、技术方案的审编;

4.负责部门专业设备的科研技改国产化、委外工程管理工作;

5.负责部门专业设备的工程项目、委外维修项目模式可行性论证、立项技术需求、技术管理、合同管理; 6.负责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考评晋级工作; 7.配合部质量安全室对部门各种安全事故进行事故分析;

8.负责组织专业设备故障分析及监督设备隐患的整改工作;

9.负责编写本专业的维修规程、工艺流程、技术标准,组织建立技术设备台帐; 10.负责审核本专业设备设施的检修计划、员工培训计划、委外工程计划;

11.参与重大故障的处理及分析工作; 12.参与本专业相关技术方案审核; 13.负责组织本专业技术资料收集和管理; 14.参与新线建设方案审查、验收与接管; 15.组织本专业技术、生产岗位人员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16.负责做好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的生产技术业务方面的协调,协调本专业部门内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

各分部:设立技术组,主要职责有:本分部管辖线路内的技术管理工作、现场技术指导、处理现场日常技术问题,配合并落实上级技术管理安排工作。

当前工建部技术管理按照以上组织和分工开展各项工作。

(二)总部专业设置

线路专业组:对运营总部范围内本专业的技术难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决办法,对重大技术问题为运营总部技术委员会提供决策依据,并负责组织开展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1.定期提出专业组活动的课题并报安全技术部批准后组织专业人员实施; 2.对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为运营总部技术委员会提供决策依据; 3.对本专业中科研、国产化技改、委外维修等项目的立项必要性、合同文本技术要求进行专业内部审核以及专业内部验收; 4.5.6.7.对本专业新线图纸、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专业组意见; 参与新线本专业验收、接管、联调工作; 组织建立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评估档案表; 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提交专业论文。

专业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跟踪课题实施情况、讨论解决本阶段技术问题、审议、修订相关技术规范规程,有重要或紧急议题临时组织召开会议。房建专业组:同上。

2011年总部成立重点接口技术研究组,研究接口技术问题,其中工建专业有两个重点接口组,道岔联合整治研究组:由总部领导、安全技术部、通号中心、维修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轮轨关系研究组:由总部领导、安全技术部、车辆中心、维修中心相关人员组成。接口研究组常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其主要任务是:围绕技术专题开展各项技术研究及攻关工作;研究制定专项整治计划及方案,并制定整治过程中相应的应急及风险控制措施,对暂时未能找到永久解决方案的问题制订临时性的解决方案;根据制定的专项整治计划及方案,监督落实并跟踪整改后运行情况及进行评估。

三、技术对生产、质量、新线问题支撑作用

简单的说生产管理是指组织企业有效实施投入产出的活动,而质量管理是为达到企业设定目标控制生产活动过程并检验输出结果。所以,总结来说,当前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的运作关系是:生产组织部门实施生产任务实施,质量监控生产过程和检验完成质量,技术为生产、质量提供工艺、标准,即生产是前台实施者、质量是过程控制者、技术是后台支撑者。

工建部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三大系基本按照上述关系进行分工合作,但实际运作中有些具体技术与质量、生产三者难以明显分开。

专工组:今年技术专工几次修订管理房建、线路设备修理规程、制定并审核所有项目技术需求和方案、线路制定动态检测方案、委外维修质量验收及评定办法、建立并规范设备履历台帐等等,为生产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和保障;对四号线断轨、道岔短闪、黄长管片裂纹、动态检测集中超限等等设备故障和质量问题,进行现场调查、技术分析、制定措施、落实跟踪等工作,为生产解决实际困难,也为质量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每月质安室与技术室联合对分部管辖设备进行月度质量评定工作,发生质量问题共同分析原因;编写委外维修、项目管理等运作模式论证、总结技术报告等,为企业未来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参考。等等。

专业组:各专业组研究课题、研究解决技术、审议技术规范和方案是为提高设备质量、为生产解决技术问题并提供技术权威性支撑,组织开展设备专项整治活动提升设备质量。

工建部专工组、专业组人员有参与新线设计审查、新线验收等情况,新线遗留问题一般有影响运营安全的较大问题有专工组或技术人员进行调查、分析、讨论、采取措施,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比如:今年三北线弹条异常断裂问题,专工组一直跟踪处理,分析总结并汇报上级。

四、建议

一个生产企业离不开技术管理,技术管理能力体现企业竞争,生产、质量、物资等所有管理都可以说与技术有关,有很多时候,稍有涉及技术的工作就直接由技术人员负责完成,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管理工作繁重、繁杂。实际上,技术管理更应注重扎实基础工作(台账、工艺、流程)、研究解决较大较疑难问题、梳理和处理普遍性技术问题等等重点上来。

新线问题源自设计、施工质量、设备产品质量等方面,而新线遗留问题由工程验收产生或保质期内运营中暴露出来,从运营技术管理上可以从技术上分析其危害性作为内部掌握,但解决问题主要是协调工作。解决新线问题从承包建设合同上明确,运营内部建立专门协调部门负责,专门负责与建设、设计、建立协调解决新线问题。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2

关键词:能量管理系统,地区电网,安全配置,面向服务的架构,并发版本管理系统

0 引言

智能电网与尝试性实践的蓬勃发展,对电网调度提出了更新、更复杂的功能需求,但能量管理系统(EMS)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性往往极易忽略。文献[1,2,3,4]对EMS主备安全进行了有建设性的实践,从系统灾备的角度来提高其健壮性,但未考虑克服EMS自身架构与紧耦合机制的缺点。当前电网结构日益复杂,EMS的设计和维护直接关系到电网安全。文献[5]论述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对新一代的电力调度自动化EMS提供了可重用、可扩展的开放性系统架构。

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导致国内地区电网EMS事故的主要因素,提出了EMS自身安全技术改进的若干建议。

1 EMS的故障因素分析

EMS是一个涉及自动化、调度、保护、运行方式等各大专业的综合性电网自动化系统,覆盖了对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监视、控制和调度管理工作[5]。

针对国内近年来地区电网调度中的EMS全停事故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3个EMS软件系统故障因素。

1)测试检验不完备。

软件厂商的测试环境与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在功能和性能上区别明显。

2)版本维护无权限划分及错误修改关键配置。

大多数运行维护人员仍直接使用超级用户登录操作,使得版本管理无法落实。

3)被动等待型告警机制失效。

国内EMS的很多告警通知功能都是采用被动接收告警消息的机制运行,系统产生报警消息则发送给报警通知服务程序,然后由报警通知服务程序解析数据,并采用邮件、短信、声音等报警方式来提醒操作人员。

针对上述EMS故障的主要原因,可进行相应的安全性改进。

2 EMS安全性改进

本文所论述的EMS安全性改进具体是指松耦合安全告警机制、分级与模块化的安全配置、安全配置版本管理相关技术与SOA的融合。SOA是在计算环境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分散的逻辑(服务)单元的一种规范。SOA鼓励使用可替代的技术和方法(如消息机制),通过把服务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编写新代码来构架应用。

2.1 松耦合安全告警机制

基于SOA的松耦合安全告警机制是在SOA中建立告警机制系统,并融入SOA中。如图1所示,对EMS进行安全改进的首要任务就是松耦合,将EMS各个功能模块分为遗留服务、标准服务、基础服务。EMS遗留服务是指与其他厂商接口需采用服务适配器转换成中立的接口协议,然后连接到企业服务总线(ESB)与其他服务交互;EMS标准服务提供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自动电压控制(AVC)、电网应用软件(PAS)、调度员培训仿真(DTS)等业务功能;EMS基础服务提供报警、日志、权限管理等功能,这些基础功能因较为稳定且不受业务数据影响,通常采用独立部署的方式,既方便其他系统调用,又能防止业务系统崩溃所带来的影响。

如图2所示,松耦合系统通常是基于消息的系统,此时客户端和远程服务并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实现的。本文所描述的松耦合安全告警机制正是调用图1中的EMS基础服务。

松耦合通信机制具有紧耦合机制所没有的优点,并且有助于降低客户端与远程服务之间的依赖性。

验证系统对不同类型的SCADA对象或其他主要模块状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监控阈值,如表1所示。

2.2 分级与模块化的安全配置

如图3所示,将系统所有相关安全配置按照重要程度和功能隶属类别进行分类并建立分级服务。

整个系统的安全设置可分为2层:第1层为平台核心安全设置层模块,平台核心安全设置是指这些安全设置直接影响到整个EMS平台的稳定性,若出现错误设置极易造成整个平台崩溃或者不可用,其中包括SCADA功能安全设置、前置功能安全设置、实时库功能安全设置、网络功能安全设置等;第2层为重要功能安全设置层模块,重要功能安全设置是指这些安全设置直接影响到某个重要服务功能或部分平台的稳定性,若出现错误设置极易造成某个重要服务功能失效或部分平台崩溃,其中包括关系库功能安全设置、AVC功能安全设置、远程工作站功能安全设置、代理功能安全设置、PAS/DTS功能安全设置等。

在广州电网的应用划分如图4所示。针对不同的安全设置层模块采取了不同的访问策略。为了防止随意篡改文件,验证系统采用了基于EMS分级与服务的安全配置的加密文件夹功能。可以看出,所有用户在对安全设置层模块进行操作时都进行了严格的身份验证(IC), 然后通过判断单元(JU)的权限判断,连续否认就采取报警措施;确认后即进入对安全配置密文文件的解密操作界面。在该界面中的任何修改都会被保存到明文与密文的安全配置中。明文与密文的修改日期及文件大小都被安全配置版本管理系统监控,一旦发生非法篡改,就会采取相应级别的报警出口措施。

2.3 安全配置版本管理

仅有分级与服务化的安全配置而不对其进行严格管理显然不够,结合安全配置的版本化管理才是有效的。利用并发版本管理系统(CVS)来进行EMS安全配置版本管理是有效的。

广州电网验证系统在更为重要的安全配置文件中使用了CVS进行版本监控(见图5)。为规范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节约开发成本、改进软件质量,进行了项目管理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版本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6]。结合安全配置的版本化管理才是有效的,设计流程如图5所示。在软件工程与飞机制造的版本管理中[7],认为这些版本只是过程中每个版本的不同状态,即设计状态、在线状态、发布状态和废弃状态等。硬实时系统的分区调度实现[8]为硬实时系统多区调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为未来CVS版本管理结合硬件分区调度应用提供了依据。

广州电网验证系统安全配置的安全配置版本管理报警实例中的报警细节见附录A图A1。配置修改的时间地点均被详细记录,修改前后的版本也能在记录文件中查阅到,最关键的是如果发现有用户越权使用安全记录修改功能,或跳过授权修改明文配置的情况,会立即触发出口报警,以保证系统安全配置。

2.4 面向EMS维护管理人员的平台

近年来,EMS维护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迅速增加。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EMS的海量参数设置记录及电网运行信息进行挖掘,对各模块排除故障与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提出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挖掘来对EMS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关联规则中Apriori算法的特点是使用候选项集寻找频繁项集[9]。

通过机器自身的数据挖掘发现,将前置通道表中的某个参数设置成某一类型或某范围内的数值时,通道发生短时波动或中断的概率很高,而且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就应考虑这一参数可能是通道发生短时波动或中断的原因之一。假设全部事务集合为D,AVC事务抽取与参数综合后的记录见附录A表A1。

扫描集合D并对每个候选项计数。在算法的第1次迭代(见附录A表A2),每一项都是候选项集合C1的成员。通过计数是否满足最小支持度可以得到集合L1,其中“通道参数K>12”与“返校时间≥20 s”的情况由于小于最小支持度,在产生候选项集合C2时就被排除。

设候选集中前3项分别为X1,X2,X3,再次扫描事务集D对每个候选项计数(见附录A表A3)。发现{X1,X3}与{X2,X3}满足最小支持度。

此时即可得出如下的关联规则:通道参数K小于阈值M→通道短时故障;通道参数K小于12→通道短时故障。说明通道短时故障与这2个参数设置有着重要关系。

利用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来发掘大型电网EMS存在的问题具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联规则挖掘出的结果是定量的,可以比较不同的支持度来优先解决最突出和普遍的问题。

2)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是事先无预知的挖掘,更有可能挖掘出EMS维护人员完全未察觉的宝贵信息。

目前,动态安全评估虽然受到特别关注,但若没有数据挖掘,电网的安全问题完全靠人工判断仍比较困难[10]。

3EMS验证实例

经过200 d的测试,针对已采用安全性改进的EMS1与未采用安全性改进的EMS2的故障情况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中的数据发现,各种故障在采用了安全改进建议之后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发生次数减少比例平均为51.30%。可见,上述建议对EMS安全性的改进是合理、有效的。

除此之外,EMS值班人员的压力也得到了减轻,提高了维护效率及电网企业的电网监控能力。

本文测试结果显示,采用松耦合安全告警机制对平均失效恢复时间(MTTR)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见附录A图A2)。MTTR是指软件失效后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平均统计时间。松耦合安全告警使得故障发现更加及时。

分级与模块化的安全配置在广州电网应用后,EMS新增模块功能的偶然故障率也有明显降低(见附录A图A3)。偶然故障率是指软件在偶然故障期(一般以软件交付的4个月以后为偶然故障期)内单位时间的故障数。一般以每1 000 h的故障数为评价基准,它反映了软件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质量。

本文测试结果显示,安全配置版本管理对减少初期故障率有明显效果(见附录A图A4)。初期故障率是指软件在初期故障期内单位时间的故障数。本文以每100 h的故障数为评价基准,用以评价软件质量。安全配置版本管理使随意性修改减少,也减少了初期故障率。

面向管理员的分析与规范化平台为管理员提供了自动化的工具,有利于挖掘出日常巡视和维护较难发现的隐患,使得广州电网的最小故障率历史记录得以突破。2011年所有模块的综合月均故障率仅为0.12起,效果显著。

4 结语

本文对地区电网EMS/SCADA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地区电网EMS故障的根本原因是平台的安全配置缺乏系统性设计,对于关键进程的退出机制使用过于随意。

本文采用SOA重点论述了EMS的安全性改进,提出了系统性的EMS安全配置设计方法,与EMS平台松耦合的报警机制和面向EMS维护管理人员的平台等新技术确保了EMS的安全稳定运行。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1]刘育权,吴国沛,熊文,等.对提高地区电网调度系统抗灾能力的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4):203-206.LIU Yuquan,WU Guopei,XIONG Wen,et al.Research onimproving the regional power network dispatching system abilityto resist disaster[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24):203-206.

[2]赵日强.电网调度SCADA异地容灾系统研究与建设[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熊文.广州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容灾备份研究[J].继电器,2004,32(20):60-66.XIONG Wen.Research of backup for power network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 for resist disaster[J].Relays,2004,32(20):60-66.

[4]丁峰,朱红,冷峻,等.电网调度SCADA灾害备用系统的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6):105-107.DING Feng,ZHU Hong,LENG Jun,et al.Construction ofstandby power network 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 for resistdisaster[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6):105-107.

[5]刘延乐,刘文颖,李之斌.基于SOA的EMS系统架构研究[EB/OL].[2010-11-07].http://articles.e-works.net.cn/SOA/Article79985_1.htm.

[6]贾宗宣.基于CVS的软件项目管理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3):222-224.JIA Zongxuan.Research of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basedon CVS[J].Computer Information,2006,22(2/3):222-224.

[7]于勇.版本管理在飞机项目中的应用探讨[J].航空制造技术,2004(9):83-86.YU Yong.Study on version management in aircraft project[J].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4(9):83-86.

[8]李昕颖.硬实时系统在强分区约束下的双层分区调度[J].计算机学报,2010,33(6):1032-1038.LI Xinying.Two-level partition scheduling in hard real timesystem under strong partition constraints[J].Chinese Journal ofComputers,2010,33(6):1032-1038.

[9]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范明,孟晓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3

然而,“无人驾驶汽车”也存在缺点:由于技术降低了驾驶成本,机车增多导致交通拥堵不减反加;公共交通、事故维修、汽车保险等行业的就业和收益可能因此受损。

由于无人驾驶,制造商承担的责任增加了,个人的责任相对会减少。如果由个人和制造商共同分担驾驶责任,那么相应地会出台一系列更为复杂的保险措施。对美国而言,各州对此若有不一致的规定,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调控风险。当50个州都有不同法规时,制造商务必难以应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驾驶者不会将车开出自己所居住的州。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4

引言

自来水厂机电设备的运行直接影响到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行。因此,应进行自来水厂的技术管理,保证自来水厂正常运行。自来水厂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具有综合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对机电设备的采购、运行和维护全过程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来水厂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综合的方式管理它。

1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特点

1.1施工周期长

通常情况下,机电设备安装涉及到大型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均相对较长,通常从采购开始进行施工,之后才能进行安装,安装之后还需要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单机调试,再进行系统联调,之后进入设备试运行阶段,最后进行竣工验收,对项目工程是否与整个项目生产需求相适应进行确定,同时对项目工程的使用功能进行检验。而这一过程会花费较长时间,各个运行环节的实施均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整体施工周期长。

1.2管理范围广

机电安装工程涉及到的工作广泛,如施工期间需要安装机械设备,还需要使用自动化仪器,另外还涉及到使用电子仪表、消防设备以及智能设备等,这些工作还包含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直至使整个项目达到正常生产需求为止,所以需要涉及面广泛,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工作也比较复杂和繁琐。设备机房如图1所示。

1.3技术要求高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所涉及到仪器和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其对新材料和新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项目工程中,针对部分大型设备、吊装以及检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的技术要求高。

2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2.1安装质量管理

对于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管理,其是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对机电设备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检验并促进其质量检验的规范化等,在对机电设备进行材料的质量检验时,其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来确保机电设备的材料符合施工要求,防止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因材质问题而出现工程事故,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将监理的专业水平发挥到最佳水平,保证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在控制范围内。最后则是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素质规范,通过强化其安全意识来保证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

2.2机电设备安装的安全管理

对于机电设备安装工作来说,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时刻将安全作为施工的第一位才能够减少安装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安装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在实际施工监督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安全管理内容进行全部落实,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重视程度,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3机电设备的安装合同管理

对于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其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签订合同对双方进行行为和责任规范,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手续进行办理。另外,合同中对项目的施工周期有明确的规定,项目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据施工周期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然后将可能出现的施工问题进行提前预防,保证后续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

2.4进度管理

对于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其设备的内容和技术非常多,安装难度和复杂程度较大,为此,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所有的部门参与其中,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团结协作,保证机电设备安装进度符合工程整体施工需求。对于项目的进度管理,其主要是通过进度报告对各个部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通过统一的调度和安排,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同时针对所有的部门进行动态管理,特别是对于项目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员,其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保证项目能够在预期内完成。

3如何做好自来水厂中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工作

3.1对机电设备实施工程质量管理

在实施机电设备建设之前,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计划。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设计图纸和相应的安装规范。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设备的实际情况。在施工期间,应进行技术准备,使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机电设备安装完毕后,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调试机电设备。在调试工作中,技术人员应根据程序标准和国家标准对机电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调试。启动机电设备时,必须注意启动时设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观察起动设备与传动设备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协调性。当设备正式运行时,必须注意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如设备在负载运行时是否处于正常范围,设备的调试操作时间需要注意。当设备调试完成后,应观察设备在停机时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零件是否正常。总之,在安装设备时,需要安装和调试设备,以确保机电设备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3.2对机电设备加强技术管理

在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中:①选择和购买机电设备时,我们需要严格控制设备的质量。在购买机电设备时,主要包括整机采购和零部件采购两部分。因此,在采购时,必须保证设备的性能,设备的参数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此外,当采购完成时,必须做好运输管理和设备部件的保存,使设备的性能不会受到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机电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的质量。这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在进行机电设备采购和设备入库时,需要对设备进行分类入库和科学的保管;②需要对设备运行时进行管理。自来水厂机电设备运行时,有必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设备的启动到设备的运行和设备的后期维护,有必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保证机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最佳状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当设备运行时,观察是否存在异常振动、设备温度和设备振动。对设备的运行指标进行了分析,包括设备的运行功率、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等。此外,还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工作,定期向操作部件添加润滑油,注意零件的使用时间和更换时间。

3.3对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提高

在自来水厂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中,有必要有效地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①有必要定期对一线运营商进行技术培训,开展一些理论知识讲座,提高一线运营商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素养。前线运营商的一些培训项目也可以启动。通过这些方式,操作人员可以掌握水厂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和后期的维护工作。这样,当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②自来水厂企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技能竞赛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而积极的学习环境。督促技术人员全面研究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来水厂在规模和数量上也取得了新的发展。这时,自来水厂的机电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来水厂运行的可靠性,必须实施积极的技术管理。为了实现自来水厂运行的可靠性,应对机电设备的质量进行管理,有效地管理机电设备的状态,以保证正常运行状态。此外,还需要提高机电设备操作员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来水厂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茂洪.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的思考及实践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3):150.

[2]于立广.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技术管理的思考及实践[J].环球市场,(19).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5

为加强涉密文件的保密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下达带有密级标识的型号研制任务合同(以下称纵向合同,协议书)、密级产品横向定货合同、公司技术文件及技术协议书的管理。2引用文件

《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3涉密文件的管理

对于纵向合同及横向密级合同,应严格执行《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的规定,必须存放于密码文件柜中,并登记入册,技术文件及技术协议书必须存放于文件柜中,并登记入册,确保涉密文件的安全与完整。

4涉密文件的传递

涉密文件的传递分为公司内传递与公司外传递。

4.1公司内传递

订贷合同到公司,由市场部兼职保密员负责合同(含技术协议书)的签定,后将合同转交保密办公室归档。公司内其他部门未经批准均不得复印、保管合同,同时由专职人员将公司技术文件复印传递到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密级合同及公司技术文件复印件的管理视同原件,设计定型后,销售部将所有相关文件移交保密办公室归档保管。

4.2公司外传递

涉密文件的公司外传递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我公司、用户上级主管机关、用户单位的合同(包括技术协议书)通过公司保密机要途径发送,严禁通过普通邮政和电子邮件传递合同。

公司技术文件不得在公司外传递。

5涉密文件的销毁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6

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国民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动力,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称为:《认定办法》)及其配套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为:《工作指引》)加以管理。全省各级地税机关加强与科技、财政、国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规范高企认定和复审工作,支持我省科技创新发展。2011年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13户,其中地税管户391户;复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1175户,其中地税管户585户;全系统共计1069户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30亿元,增长36%。此外,有1377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7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起到了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了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培育发展了我省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无线传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但当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各相关单位未能很好履行各自的认定职责。各市、县级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虽然负责对市本级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认定审核及向省级机构推荐上报,但由于其专业性太强,基本上是由科技部门按中介机构的签证材料在进行书面审核,市、县级财政、税务部门参与认定初审往往是流于形式多,没有很好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能。认定机构根据专家库内抽取的专家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审查,也仅仅是对申请企业上报的纸质资料进行一些合规性审核,没有很好地深入申请企业了解,对各项认定指标作实地核查。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介机构鉴证存在一定的偏差,显失公正。根据《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接受企业委托,依据《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的规定,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进行专项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介机构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性机构,同时又受企业的委托,在认定工作中很难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性。一些中介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受利益的驱使,不仅为企业申报资格跑程序,有的还为企业创造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所需的条件。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以外,客观上,一些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对企业研发项目的专业知识掌握是有限的,在对一些指标的判断方面,如对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鉴证过程中,对所认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要求往往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因此,中介机构很难对高新企业的几大核心要素作出客观公正地评判。

(二)部分指标概念模糊, 致使认定时部门间认识不一致和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

1、关于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认定 《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l0%以上。但在实际执行中,关于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概念不够明确, 企业当年职工总数中是否包括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临时工是否可按工作时间的一定期限认定为企业当年职工总数?在认定时部门间、中介机构认识不一致,认定的标准也就不一致。在调研中发现,实际操作上大多是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据,因些,并不包涵企业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或者有一定期限的临时工。调研中还发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达到这一指标,将原在本单位工作的工人分离出来给劳务派遣公司,有的甚至自己将这些原在本单位工作的工人分离出来设立一个劳务派遣公司,然后再由劳务派遣公司将这些分离出去的职工派遣回到原单位工作, 劳务派遣公司成为了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调节池”。

2、关于收入的界定

《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必须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 60%以上。目前在《认定办法》中涉及的收入概念有“近三年的销售收入总额”、“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和“当年总收入”三个概念,尽管《工作指引》对“销售收入”作了政策解释,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确认标准和当年总收入统计口径等指标依然存在很多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工作指引》中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定义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的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但对于高新技术服务收入是否应包括设备价款和工程价款、中间产品(服务)收入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等问题在《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中都未提及。此外,对于总收入的统计口径问题上,个别企业在归集总收入时直接将主营业务收入视同于总收入,未将其它业务收入计入总收入,这一统计口径显然与会计核算制度不符。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仅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诱发了个别企业借政策不明、难以操作之名随意调节收入的现象发生,最终导致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比重计算不实。

3、关于研发费用的归集

《认定办法》最重要的特点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根据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大小不低于6%、4%、3%”这一指标值加以衡量,因此,在认定过程中对研发费用归集的审核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工作指引》中明确,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本单位分别进行核算并加总计算,同时《工作指引》提供了研发费用归集的样表,要求企业按照规定的格式设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用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账目,提供相关凭证及明细表,并按照《工作指引》的要求进行核算。但在实际认定操作中,我们发现就研发费用归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研发费用项目的明细归集,由于企业在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需填报的研发经费总支出是申报当年以前的连续三年的研发费用金额,这些数据往往是事后从以前账册中整理而来的,企业如果之前没有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本单位分项目分科目进行分别核算,却要在申请之年做到准确归集前三年的研发经费事实上难度很大;二是研发费用的分配标准问题,由于《工作指引》没有规定研发费用在各项目间分配的具体标准,因此实际工作中,合理确定研发费用的分配标准有时比较困难,不少认定企业在研发费用分配标准的具体确定上过于随意,这些不确定因素给高新技术企业归集研发费用留下了人为的调节空间。

4.关于指标值的设定

《认定办法》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许多量化的指标值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主要考量依据,这样的设置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比原来的认定方法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但在实际调研中普遍反映,部分认定指标设定标准过高,与高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例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资格认定的后续一二年中发生的研发费用会出现下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通过认定前三年研发费用的大量投入,在认定后续的一二年内,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工作重心进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阶段,尽管企业也在继续开展对新产品的研发,但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急剧增长的速度相比,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之前开发期会明显下降,大多企业不能持续保持这一指标值。

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与税收管理问题

1.认定后日常管理没有按《认定办法》规定组织实施

应该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在管理各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之后的三年将是不断提高与深化的过程。但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往往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财务核算及其它日常管理未能按税务机关和财务核算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加以规范与完善的现象。纠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企业往往认为只要通过认定,即使在上述管理中存在一些缺陷,基层税务机关也无权取消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因此,不少企业在认定后松懈思想,忽视了对人员管理、研发费用核算、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比例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管理操作中的诸多问题,给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的备案性减免审核等后续管理及下一轮复审都埋下了隐患。

2.企业相关人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理解不透

高新技术企业的后续管理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对税收政策与财务核算熟悉,还必须对高新技术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范围等情况有清晰的理解。加之于有些税收政策对于研发费用的范围本身有着不同规定,容易混淆概念,如《工作指引》中对于研发人员费用的范围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的范围规定不完全一致,后者不包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等等这些都需要相关的财务等企业管理人员很好地去学习。但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高新技术企业财务人员对高新企业相关财务规定、税收政策缺乏一个系统地学习,政策理解不透,直接导致在财务处理上与现行政策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

3.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是财务核算真实有效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与高新技术企业所匹配的一整套从高新技术开发管理到生产、销售管理,从人员管理到财务核算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新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一些企业高层自身的管理理念较新,也意识到加强高新企业各项后续管理对于企业发展与认定复审的重要性,但在层层落实过程中因为管理上的不适应、不对应,缺乏制度的保障,结果其很好的创新理念未能体现其实效。

四、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中的职能和执法风险认识不足

从调研发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中,由于政策的不明确以及自身理解上的诸多因素,税务机关对于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过程中的职能与执法风险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主要职能部门是科技部门,在认定中科技部门怎么安排就怎么操作,没有按《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规定的要求实施有效的管理,在认定中形式上参与,但实质上没有很好履职;二是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经省级联合认定机构认定的,企业只要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就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期三年,对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日常的后续管理;三是认为企业经过审核认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后,基层税务机关即使在备案资料审查时发现其有关财务指标值没有达到规定,也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只有当认定机关取消不符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才能取消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资格。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税务机关对高新企业疏于管理。

2.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政策性强,专业要求较高。大部分税务工作人员缺乏高新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无法对一些涉及专业的项目准确加以判断,即使通过与企业研发人员的交谈和平时对于企业的了解,能够有一个大致情况的分析,也不一定完全准确,这就使得我们对于企业有些指标只能做一个面上的审核,无法深究,这就形成了税收管理上的一些风险点。另外,就高新技术税收管理所涉及的税收政策本身也比较多,从基本的法律、法规到各类详细的政策解读,以及后续的税收管理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税收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钻研,才能准确把握政策,对企业实施准确有效的税收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高新企业的政策宣传与辅导。

3、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后续税收管理不到位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税务机关对企业认定后的后续管理中存在没有及时跟进或者不到位的地方,例如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对企业在年终汇算清缴申报时忽略了备案环节的管理,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备案,但报送的资料仅仅是一份“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复印件,而没有按政策规定的要求报送本的研发费用结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以及人员方面的比例等相关指标数据,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这些重要指标进行审核,对能否享受本优惠政策进行严格审查,后续管理实际上没有直正到位。

五、政策建议和管理措施

加强与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管理是充分发挥国家税收政策效应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与税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在政策层次上加以完善,同时还必须在认定与税收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与深化。

(一)政策上需明确和完善的几个方面

1.明确指标口径,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管理及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管理

由于政策上对一些指标口径的不统一,使得企业和基层税务机关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应,因此要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一些不明确的指标进一步明确,以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规范、高效的运行。例如,对在研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上应统一标准、统一范围,列出具体明细项目,同时对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在计算的口径上、范围的界定上、财务的取数上做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减少税企之间在实际操作中不必要的争议;针对当前一些高新企业存在的劳务派遣用工的现象,进一步明确如何确定职工总数,在此问题上是否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参照小型微利企业从业人数的口径,将劳务派遣人员计入总人数。

2.明确被取消资格企业税收追缴的操作性规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强化自身管理及创新发展

根据2010年审计署对国家税务总局和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等18个省区市国税系统2009年至2010年的税收征管情况进行审计发现,在被抽查的18个省区市的148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有9个省市的认定管理机构将17户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导致这些企业2009年至2010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优惠26.65亿元。对于上述税款的追缴以及对于首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到期后经过复审被取消资格的企业,不仅将失去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待遇,而且还涉及到以前年已享受政策税款的追缴问题。根据《认定办法》第九条规定,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减税、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由此可见,对在复审期间发现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对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应自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起开始追缴是有政策依据的,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对此应进一步明确这方面的操作办法。

3.完善认定指标值,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足发展

设定一个合理的认定指标值是科学判断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因此,在认定指标值的设定上应深入调查、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一些指标值和取数口径,对部分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指标值建议做适当调整。一是关于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的问题,允许企业在每轮认定后的一至两年内,上述占比应当按实际情况适当下调标准值;二是关于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职工人数比例的问题,也应适当考虑那些虽未达到一定学历资格、但具备与规定的学历资格相当的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不可忽视这部分人员在实际研发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建议在设定指标的取数口径时将拥有相当技术职称的人员也视同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统计在内。

4.优化认定标准,使认定指标更能反映企业创新发展的真实水平

《认定办法》中关于人员比例指标的设定,目的是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给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在一般情况下,这类企业即便包括研发团队在内的其它申请条件均达到标准,也会因为企业职工总人数基数过大的原因导致人员比例不达标。如果想通过认定审核,企业往往要通过对人员设置的种种变通操作等不合规的操作来实现比例达标。因此,我们建议放弃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认定指标,对类似上述认定标准进一步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发展的真实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税收管理的几点措施

1.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认定过程的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实施操作规范、把关严格的企业认定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能否执行到位,而且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不能将认定工作与政策落实简单地割裂开来。在认定管理中,一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对我们税收工作的理解;二是税务机关要增进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在工作中形成合力;三是提高基层税务部门的参与度,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核实,注重实质性审查,严把企业认定审核关,为加强企业的后续管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与后续管理,防控税务机关自身执法风险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与后续管理是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要管理好高新技术企业,首先要消除以往认识上的误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以后,明确了税务机关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日常管理中的职责,税务机关将由此承担因管理不到位所带来的执法风险。因此,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与后续的动态管理,对企业是否符合优惠条件、能否享受本优惠政策进行认真审查,发现有问题或有关部门鉴定报告有失误的情况应及时上报,在复核期间应暂停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对复核认为不符合优惠政策的,应追缴的税款要按规定严格及时追缴。

3.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指导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辅导是深入贯彻高新技术税收政策和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举措,其作用不可小觑。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大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提高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知情权,对条件成熟的企业做好政策引导,提前介入,做好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对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要加强沟通,深入了解企业人员比例、研发费用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比例等几大核心要素管理的相关情况,强化管理,避免事后出现问题,影响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邀请高新技术企业中在日常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进行经验介绍,为企业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共同推进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4.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督管理,确保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7

1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技术特点及优势

1.1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系统组成[1]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分为3部分:(1)手术医师操作主控台;(2)机械臂、摄像臂和手术器械组成的移动平台;(3)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实施手术时外科医生不与病人直接接触,通过观察监视器操作控制系统,医生的动作通过计算机传递给手术台边的机械手,机械手的前端安装各种微创手术器械模拟外科医生的技术动作。医生控制台装有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医生手臂、手腕和手指的运动通过传感器在电脑中记录下来,并同步翻译给机器手臂。

1.2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技术特点[1,2,3]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四个机械手臂,其中两个是像手术中医生的手一样进行操作的“左臂”和“右臂”,第三个操作臂是“助手”,起牵引、稳定等作用;第四个操作臂是内窥镜,可以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手术视野图像被放大10~15倍,提供真实的16:9比例的全景三维图像。手臂的腕部有可自由活动的手术器械,每种器械有具体的手术任务,如夹紧、转动、缝合和组织的操纵,有7个自由度,模仿外科医生手和手腕的动作,系统具有振动消除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可保证机械臂在狭小的手术野内进行精确的操作。

1.3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技术优势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除继承了一般内窥镜手术的微创,出血及术中输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短,提高医院病床周转率等优点外,在技术上,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手术器械上的关节腕具有多个活动自由度,更加灵活,拓展了手术人员的操作能力,提高手术精度;在手术中手术器械可滤除人手自然颤动;系统末端的手术器械具有握、切割、缝合等功能,能在狭小空间操作精细手术;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处理设备,便于外科医生清晰精确地进行组织定位和器械操作;同时,对于术者可采取坐姿进行系统操作,利于长时间复杂的手术。

2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临床应用

2.1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范围

目前,全世界有4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机器人手术。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印度、荷兰、新加坡、瑞士、英国、澳大利亚等。截至2008年3月31日,全球已销售867台,其中美国有647台,欧洲有148台,其他地区72台[2]。我国已安装5台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引进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是首家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的用户,其余4台在香港地区。

表1与表2是笔者从相关文献中了解到的目前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被FDA批准的适用范围以及在各国临床中已应用的领域。

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出,国外对机器人这类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很严格,每开展一种新的应用均需得到有关政府部门(如美国FDA)的批准,不可随意而为。

目前多个国家在不同领域开展了机器人手术治疗,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哪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发布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与会专家就目前达芬奇在临床应用范围上主要指出:达芬奇手术系统就其技术本身虽然已显示有上述不少特点,并证实可在多种临床科室得以应用,但在与常规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比较下,非其莫属的优势还不太突出。从澳大利亚卫生技术评估的文献即表明,达芬奇与常规的腔镜技术相比优势并不很明显,对于复杂、技术困难的手术还是首选传统手术,在适应症方面达芬奇系统也不是唯一的选择[2]。我国目前开展的全机器人手术仅有:二尖瓣修补与房颤治疗、二尖瓣修补和替换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2.2 笔者从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意见总结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与传统手术和内窥镜的差异,见表3(见134页)。

2.3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达芬奇系统技术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触觉反馈体系的缺陷,医生只能通过视觉信息反馈弥补触觉反馈的不足;系统技术的复杂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机械故障的几率大于一般的内窥镜手术系统,如文献中报道,可能发生半路死机现象,需及时改成常规手术继续进行[3];系统的学习曲线较长,不拟人化,不便于操作,医生与设备的配合需要长时间学习;手术前及手术中的规划和准备耗时较长,在各类手术中装配机器人,装配时间大约是30~45分钟,将近传统手术准备时间的2倍[1]。达芬奇系统的局限性,导致已适应使用普通内窥镜手术的医生,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用来学习或首选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从而对其使用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使用成本昂贵。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术费用高,笔者从相关的文献报道得知,在美国,平均每位病人的每次手术费用约1500~2000美元。利用机器人做前列腺切除术,可比医生常规手术的成本增加1000美元;做心脏二尖瓣手术的成本则要增加4000美元[4];二是维修费用昂贵,与普通内窥镜相比,达芬奇手术系统更易出现问题,每4个月进行一次预防性维修,维修保养费每年约是购置费用的10%。后续费用也很大,每用10次就需更换相关一些设备,更换一次需花费2000美元[5]。据国内医学工程专家介绍,我国已购入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两年中用于维修的费用高达300万人民币。

第三,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不相符。与会专家认为,微创外科发展是趋势,手术机器人从技术角度讲是先进的,且符合主流趋势,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但其使用时必须结合国情。目前我国的主流趋势是先进性加适用性,更加注重高的临床价值。由于医疗保险单病种付费价格的限制,机器人手术昂贵的价格对其使用率造成一定影响。在临床适应症方面,很多能通过内窥镜解决的疾病一般都不会首选机器人来完成。

3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我国应用管理的建议

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我国今后的应用与管理,与会专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结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技术优势、局限性、适用范围及我国国情等,建议如下:

3.1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是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对于提升国家医疗水平、诊治技术有重要意义。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代表先进的研究趋势与方向,对于该类高新技术设备,适度引进目的在于跟踪国外医疗技术水平和支持鼓励自主研发,将来还可把此项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

3.2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医工结合的又一代表,其功能、性能、操作范围也是目前最好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制定应用规范和标准,以降低使用风险。因其价格十分昂贵(有数千万元之巨),从临床应用与推广上,国家应加强控制与监管,在中国目前状况下要有条件、有限度地开展使用,防止无序引进推广。

3.3 卫生主管部门应对拟引进设备的机构进行综合评估,避免盲目购置。对于引进新技术设备医疗机构应定位于条件成熟的国家级医院,且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要做出设备应用技术评估报告,包括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成本-效能、成本-效率等分析,为政府对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拟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4 成立有关该项技术的应用培训示范中心,挂靠在1~2家医疗机构,培训外科医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医生培训、学习、实践的机会,利于缩短学习时间,并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体系。

3.5 已购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疗机构,应成立机器人手术中心,组成团队,多科室共同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设备使用上要求医生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即使在机器人无法继续运行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单独完成手术;台上台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构成部分,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机械障碍。

此外,借鉴国外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经验,建议从国家层面先对今后拟引进的其它大型医疗设备进行2~3年的试用,根据试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管理规定。

参考文献

[1]D.M.Herron,etc.A consensus document on robotic surgery[J].Surg Endosc,2008,22:313-325.

[2]Tooher,C Pham.Technology Overview:da Vinci Surgical Robotic System[A].In ASERNIP-S Report No.45.Adelaide[C].South Australia:ASERNIP-S,2004.

[3]M.A.Talamini,Commentary to A consensus document on robotic surgery[J].Surg Endosc,2008,22:311-312.

[4]Ahmet Ayav,M.D.etc.Early Results of One-Year Robotic Surgery Using the Da Vinci System to Perform Advanced Laparoscopic Procedures[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04,8(6):720-726.

[5]Issam El Nakadi,MD,etc.Evaluation of da Vinci NissenFundoplication Clinical Results and Cost Minimization[J].World Surg,2006,30:1050-1054.

[6]Jeroen Heemskerk,etc.First Results after Introduction of the Four-Armed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in Fully Robotic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Dig Surg,2005,22:426-431.

[7]G.F.Dakin,M.Gagner,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skills performance between standard instruments and two surgical robotic systems[J].Surg Endosc,2003,17:574-579.

管理系统技术建议书 篇8

关键字:基层;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97-01

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指导员是基层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的主要人员,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全都主要依靠农业技术指导人员来实现。 目前,我国拥有国家农业技术指导人员100多万人,据估算,多元化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业中介组织的技术指导人员的数量为国家队伍的10倍以上,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县、乡两级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从事种植、畜牧和水产三个行业的良种推广、种养技术的普及和病虫害的诊断防治等有关技术指导工作。虽然我国农业技术指导员的队伍庞大,但是,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指导员队的培训和管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技术指导员缺乏专业理论素养,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员从全日制的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三分之一的人员从电大、函大和职业学校毕业,其余的技术指导人员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系统科学的专业理论素养。

其次,由于整个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行业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规范,这给农业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指导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尚待提高。

然后,某些基层农业技术指导员在工作中没有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整个基层农业部门中的作用和责任,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服务意识淡薄。

最后,由于基层工作枯燥乏味,工作艰辛,许多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择业时不太倾向于走向基层农业单位,基层农业单位出现用人难的局面,许多基层农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就放松要求,降低学历,在农业技术指导员上岗工作后,基层农机单位对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的考核制度也不健全,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影响着整个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上面所谈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基层农业单位四切实存在的,并且影响着基层农业单位的的工作状况,因此,在笔者看来,我们应当从提高农业技术指导员的理论素养,加强对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业技术指导员树立服务意识,严格农业技术指导员的考核制度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与管理工作。

一、提高农业技术指导员的科学理论素养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农业技术指导员100万多人,如此庞大的农业指导员队伍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但是,这100多万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构成却不利于整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据悉,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指导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大学、大专、中专院校;有三分之一来源于电大、函大和职业学校;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从整个农业技术人员的队伍构成中可以看出,整个农业技术指导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本科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和一定专业技术的的本专业人员,而大专、中专、电大、函大和职业技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的专业技能培训水平并不高。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只有在具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的前提下,具备系统的农业技术指导思维,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农业技术指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加快农业强国的建设步伐。

二、加强对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在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培养和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系统的、全面的标准,目前农业技术指导员的培养和管理也只能依照国家颁布的《农业技术法》相关规定,各个学校在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方面,也只能在坚持国家法律条文和工作原则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尽心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因此,农业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要求,使得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基层单位的农业发展要求,故笔者认为在农业技术指导员上岗之后,单位还应组织员工进行在岗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专业水平。

三、帮助农业技术指导员树立服务意识

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根本任务在于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他们在日常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所在基层单位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其根本任务在于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但是,许多人将农业技术指导员这一职位当做闲职,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缺乏服务意识。为此,基层农业单位要加强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养成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积极与当地农民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进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四、严格农业技术指导员的考核制度

前面谈到,某些基层农业单位因为招工难而在招聘工作人员时降低要求,导致招聘到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水平有限。但是,一个员工的职业生涯中,个人的发展大多数是在工作中慢慢进行地,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深入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技能。由于大部分农业技术指导员在入职时,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都有限,因此,基层农业单位应当严格落实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激励农业技术指导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基层农业技术指导员形成外在的激励压力,促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奋进。

参考文献

[1]陶生荣.成为合格农业技术指导员的几点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5(7).

[2]王志伟.技术指导员要把好“三关”做到“六勤”[J].基层农技推广,2015(1).

上一篇:日记我的心情分享下一篇:抒情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