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征文散文

2024-11-05

榆钱征文散文(通用10篇)

榆钱征文散文 篇1

榆钱征文散文

“你也来尝尝几口吧!好吃着呢!”,女朋友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们来的是一家小店,这家的店主人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从来不把我们当做外人。这家的女主人笑盈盈地说:“这是她的一个亲戚前些日子在家里的榆树上收的榆钱,人家说了,甜着哩!农村的孩子们都爱吃的!”

我这才用手抓了一小撮榆钱放在嘴里咀嚼一番,有一丝甜丝丝的口感,说实话现在的榆钱对我显得有些陌生了。女主人看着我说:“怎么样啊?好吃吧。好吃就给你俩带回去一些!”我急忙笑着说:“姐姐,着实不客气啦,不过这榆钱确实是很好吃呢!”女友看看我说:“瞧你说话,慢慢吞吞的,姐姐问话你至于这么慢吗?”我拉了拉她的手说:“其实这榆钱真勾起我一段童年的回忆呢。”

榆钱把我带到那个已经二十多年前去了,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是全国恢复高考的那一年算是真正的70后。据我的母亲讲,我出生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拉开序幕。在六七岁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是方兴未艾。对于广大农村而言,生活还并不像现在的这么富裕,虽然没有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整天的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是那是细粮还是比较少的,只有家里来亲戚的时候才能坐上几顿细粮,我们这些孩子才能勉强地给自己的胃肠犒劳一下,那时我们小孩子差不多都是啃着苞米面馍馍和高粱米饭长大的。

因为还小,所以父母去上山劳作,家里只留下爷爷和我。说实话,爷爷跟父亲的性格是迥然不同,相比较父亲的严厉爷爷的性格很融合、很慈祥,小时候他从来没见到过他生气,跟自己的子女有太为激烈的争吵。爷爷对我也是最好的,虽然我还有了两个名符其实的弟弟,即便这样还是很难撼动我在爷爷心中的地位,他的大孙子。后来母亲说:“爷爷之所以疼我,可能是我比两个弟弟都比较乖顺、听话的多!”

那时,爷爷有好吃的,多半是要即使自己吃一点也要给我留下一些的。诚然每每春季来临,便是我极为兴奋地光景,因为那时爷爷便和我一起从大榆树上采摘榆钱。大约时仲春时节吧,那大榆树上的榆钱长得足以遮瞒了大榆树。这时的爷爷往往从院子的仓库上取来一把镰刀,然后呢,又从院子里找来大约一米多长的木棍子,他顺便从屋里取来大约半尺的绳子将镰刀紧紧地捆在木棍子上。因为大榆树很高,单凭他的身材是很难够到榆树的,无疑这是当时最简单和快捷的办法了。

那时的我,对于爷爷的举动有些乐此不彼,当然我也义不容辞地给爷爷打下手,毕竟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还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憧憬的,何况当时我马上就要吃到那美味的榆钱了。于是看着爷爷从树上砍榆钱枝,我便席地而坐大口大口地咀嚼着榆钱,不知道为什么,吃起来格外地香甜。爷爷一个劲地往大筐里装,我则不知疲倦地吃。我当时一边吃着一边冲着爷爷咧嘴笑,他也偶尔向我笑笑。就是在我们彼此对视的时光里,太阳已经匆忙得从东边赶往西边。

无论是中午时分还是日薄西山的时候,父母从地里赶回来了。他们都会轻喊我的小名:“小彪!别吃了,吃多了会坏肚子的,一会还要吃饭呢……”儿时对于饭菜已经没有了感觉了,只是象征性地跟父母勉强吃一些。然后又偷着去爷爷家里了。

因为爷爷把那些剩下的不能吃的榆钱慢慢地摘下来,放到盘子里,然后用热水泡软了,当然要选择一些嫩的榆钱,然后开始和面。这时的面一般以荞面面和玉米面为主,再稍微加点白面,再把泡好的榆钱搅拌一下,然后趁着锅里烧的滚烫开的热水里头,当然少不了油盐,当然可没有现在的那么多全佐料。

那时看着爷爷勺子搅拌着锅里的面汤,锅子里早已经弥漫着诱人的香味,不知不觉地口水流了出来了。等到我和爷爷及几个叔叔、姑姑吃榆钱做的荞面疙瘩汤时,早已经按耐不住性子了,恨不得大口大口地一口气吃完。一方面害怕自己吃慢了吃不饱,另一方面害怕嘴被烫坏了狠命地吹气。每每我都要吃上两小碗。这时的爷爷一边吃着一边抚摸着我的头说:“慢慢吃吧!不要急,锅里还有的是呢。”在吃得四鼻子汗流时,才发现自己的腮帮子上沾满了面糊,吃相惹人。这时的姑姑总是拿我开玩笑说:“小彪,羞不羞,快看饭都吃到哪里去了。”我不紧不慢地答道:“一会子洗一下脸便是了。”于是那时姑姑和叔叔们总是哄堂大笑一番。

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始在农村正式施行,农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甚至是跟城里一样,天天大米白面的吃,反倒是回家时跟父母嚷着做粗粮吃。

渐渐地读书了,不免跟爷爷的时间少了许多,爷爷身体也愈发的不好,等到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便悄然去世了。后来随着我上中学以后,随着自己的课程的紧要关头,我们几个兄弟都开始刻苦学习,不跟那些淘气孩子一起玩了。等到我们哥俩后来读高中大学以后,甚至回家的光阴也都少了许多。当然后来我攻读硕士,二弟攻读博士(我们哥俩是我们村最早的两名大学生,也是我们村最早的硕士和博士),不知不觉地与儿时的伙伴有了潜在的陌生。有时即便勉强地说上几句话,也无外乎家里是种了几亩地,收成如何而已。或许是读书越多吧,跟儿时小时候玩伴以及小学同学,无形中有了隔膜和距离。

如今,走在繁华的都市街道上感受着城市的千变万化,在市场上也能见到花样翻新的榆钱做的千奇百怪的美食,然而始终再也无法找回童年榆钱的芬芳,它已经随着时光永远地储藏在记忆的档案馆了。

榆钱飘香散文随笔 篇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榆钱飘香的季节,我不禁回忆起童年时采摘榆钱的情景。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一句谚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是榆。”我们村子外边有一片榆树林,根深叶茂,绿树成荫,夏天是乘凉的好去处。每到春天,碧绿的`榆钱在阳光的照射和微风的吹拂下,越来越浓密。村民们搬着梯子、拿着杆子、提着篮子,前来采摘,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也加入采摘大军。有几个特别调皮的男孩,脱掉鞋子,光着脚丫快速爬到树上,除了帮大人采摘榆钱外,还能捞点“外快”,把树上鸟窝里的鸟蛋划拉一空。我不会上树,看到人家弄到鸟蛋很是眼馋。一位堂兄看到我羡慕的样子,赶快分给我两个,我顿时兴奋地跳了起来。

我和堂兄忙碌了半天,收获颇丰,榆钱装满几篮带回家里。母亲先用清水把榆钱上的脏物冲掉,再晾一小会儿,让水分蒸发后,用玉米面搅拌一下,然后上笼蒸上20分钟,淡着吃甜滋滋的,放点盐、滴几滴小磨香油吃,香喷喷的,这在那个时候算是一顿美餐了。

隆尧农村的榆树和榆钱的写景散文 篇3

三月里的一场细雨,淋湿了乡村里的老榆树,薄薄的晨雾中,一串串墨黑的小绒球在榆树上悄然萌发。风一吹,小绒球摇摇摆摆晃动起来,仿佛水墨画里游动的蝌蚪,乡村也悠悠地晃动着。春风拂面柳如丝时,杨树枝儿已象一个个垂悬的风铃,在院子里,村路上,摇响春天的情话;那些水墨蝌蚪,在一阵阵风铃中,你拥我挤探出毛茸茸的小脑袋,爬满了树枝,晶莹翠绿成一嘟噜一串串的榆钱儿,枝头就颤巍巍地象挂满了翡翠玉坠。

年少不知愁,榆钱一上树,三五一群的娃娃就盘算去哪棵老榆树上捋榆钱。放学的书包来不及扔回家,村头那棵最高最粗的老榆树就成了孩子们的目标。蹭破了小肚皮,榆钱已经一把把捋下了,急急地揉进嘴里,让齿颊间淌满一丝馨香、一丝甜美。嫩绿晶莹的榆钱在枝条上颤动,小肚子鼓起来了,孩子们还不罢休的,捋一把放飞风里,谁的榆钱飘得远,谁的榆钱飞得高,笑声在榆钱的舞蹈中飞扬,少年时光的快乐回荡在春天的味道里。

榆钱在母亲的巧手里,变成了饭桌上美味的佐餐。凉拌榆钱,榆钱饼子,榆钱粥,常常令饥饿的孩子涨疼了肚皮。最爱吃母亲做的“榆钱苦累”。洗净榆钱,拌入母亲珍藏的白面儿,拌成小疙瘩一样,细碎细碎的,放在篦子上蒸,出锅后,放入剁碎的鸡腿葱,加入提前捣就的蒜末、盐、明油,调出来的味儿,那叫香啊!几天里“榆钱苦累”的味道都在胃肠里穿行。每年里盼着榆钱挂满树枝,其实是盼着那顿“榆钱苦累”的美味。

榆钱的生命很短,十几天功夫,就枯黄了身子,在一场晚来的风中,沸沸扬扬地漫天飘舞,像是下了一场榆钱雨。院里,野地,空气中,浮动着淡黄的身影,那片片小而圆的榆钱,结着一颗颗籽实,在泥土中,砖缝里,田畦间,寻找自己的家,待来年,那里,兴许就有一个榆树的`生命萌发。

榆钱落了,叶子新生出来,乡间的空气里飘浮着青叶的味道。嫩嫩的榆树叶走进庄稼人的饭盆里,瓷碗里,有了榆树叶的裹挟,乡下人的肚子温饱了几多天。

记忆中最深的味道,是母亲将晾干舂好的榆皮面掺入玉米面,红薯面,高粱面里,做成饸饹汤,玉米捧子饼,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立刻变得爽滑劲道。老屋的西墙上,常年挂着一个粗布兜子,里面盛放着母亲擀碎的榆树皮面,从我的童年一直挂到少年,在很多次关于老屋的回忆里,这只粗布兜子总是跳跃而出,连同榆钱儿的味道,在嗓子里轻轻滑动,时光摇曳着就走向深处。

榆树是乡村里最常见的树种之一。乡下人盖房子的檩条,大多是自家多年生的榆树或杨树,“千年柳树万年榆”,可见榆树的材质是多么坚硬。院子不管大小,必定会栽有一两棵榆树的。手腕粗细的,孩子腰粗的,短到一两年,长到十年二十年,都会有。

家里第一次盖新房,碗口粗的檩条,是父亲砍了院里的几棵老榆树做成的。新屋落成的时候,在老榆树的位置,一棵棵手指般粗细的嫩榆,已经高出了我许多。

老家的屋子二十多年了,那一根根的房檩,依然坚硬如初,身形毫不扭曲,驼起了沉重的岁月。在今天钢筋水泥垒就的楼房里,我的视线常常被阻隔在几米之间,而老屋的一排排榆木檩条,常常让我的视线和思绪穿越屋顶,飞向遥远而清香的岁月,关于季节,关于快乐,关于贫穷,甚至关于饥饿,都变得温馨和美好。

如今的乡村,榆树是很少见了,一座座新建的水泥房屋,整齐的水泥预制板或现浇顶代替了榆木的檩条。院墙也高深而阔达,整洁的院落里,或瓷砖铺路,或青灰晾场,围成大小不等的菜畦与花架,几垄菜,几棵花,院子就四季分明起来。碎砖乱石,鸡挠猪扒的杂乱再难找寻,没有谁会在院里栽下榆树了。

在榆钱串起的又一个春天,行走在乡村七拐八绕却又平坦的巷子里,我试图寻找一棵探出深墙的榆树,挂着一串串嫩绿的榆钱,跳起脚来,从那斜伸的树枝上,捋下一把清香入口。可记忆总在某个门口闪现,又从某个门口断开,乡村的院落里,我的目光一片花影,昔日的榆钱身影,难道再难将你觅到?

村庄在身后渐行渐远。

在乡村,没有哪个树种比榆树更加执著和坚韧了。无论贫瘠和肥沃,榆树都会寻一角落生根发芽吐绿;也没有哪个树种比榆树更加无私和宽容,榆钱和嫩绿的叶子,既可在贫瘠日子填饱乡人的肠胃,也可以粗劲的枝干托起乡人的屋脊,灶膛里的火苗。

如今的乡村走向了富裕,依靠榆钱、榆叶度日,依靠榆树檩条挺起屋脊的日子已然远去了,没有谁会在春天里,捋下一把榆钱儿放进嘴里品尝。那困苦的岁月化成一丝风从乡村的天空飘走了,但我总觉得,没有榆钱的乡村春天,该是怎样的寂寞和单薄?

《榆钱饭香》阅读答案 篇4

(1)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

(2)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 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3) 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 来。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 舌尖上,沁人心脾。

(4)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5) 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 玉米面蒸制的。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 进嘴里,难以下咽。

(6) 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 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

(7)榆钱,又名榆荚。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店主告知,有包子稀饭可售,随口问了句什么 馅的,答曰:“榆钱三鲜馅。”当时愣了下,有些诧异,但想来别无选择,吃了再说吧。胶东的包子,像山东大汉,个个都魁梧得很。皮薄,馅多,看着就踏实。一 口咬下,鲜香中透着清爽,汁水润润的,饶有风味。仔细端详,有鲜虾仁和鸡蛋皮,还有些嫩黄淡绿的,就是榆钱了。这顿偶遇的午餐,我二人啖尽了八只大包、四 碗玉米渣子粥。两天后上火车前,忍不住又光顾了一次,尽兴而归。

(9)久居城市,榆树难得一觅。开了春的农贸市场,也少有榆钱可卖。偶然碰到,定要买些回家。清水洗罢,简单地拌入盐、麻油和少许的香醋。搛(音jiān,用筷子夹)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

(选自3月14日《徐州日报》,有删改)

12.作者围绕“榆钱饭香”,回忆了与榆钱有关的几件往事。请你简要概述。(3分)

第3节:

第4节:

第8节:

13.请根据句后的要求,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是如何描写榆钱的。(6分)

①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3分)

②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分析)(3分)

14.作者在第(6)段中引用程琳的《采榆钱》歌有什么作用?(3分)

15.“搛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和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3分,每处1分;大意对即可;过于啰嗦者可酌情扣分)第3节:哥哥和我摘榆钱。第4节:母亲蒸榆钱,拌调料。第8节:我和朋友在胶东吃榆钱馅的包子。

13.(6分,每句3分)

①(3分;必须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词语选用、表达作用、作者情感等各占1分;大意对即可)示例1:“一串串一簇簇”连用两个叠词(1分),写榆钱繁多、繁密,表现榆钱的形态之美(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2:用“缀”这一动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榆钱在枝桠上的生长状态(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3:用“黄绿光鲜,青翠欲滴”等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钱的黄绿青翠,表现榆钱的色彩之美(1分),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1分)。

②(3分;必须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分析,感官运用、表达效果、作者情感等各占1分;大意对即可)此句从触觉与味觉的角度(能写出1点即可)描写榆钱,非常有表现力地突出了榆钱的柔软与甘甜(1分),使作者产生“沁人心脾”的愉悦感受(1分)。

14.(3分;分析歌曲内容、前后呼应的写法、表达的情感等各占1分)歌中表 现了童年时采榆钱、吃榆钱的情形(1分),与作者上文所写的捋榆钱、蒸榆钱、吃榆钱等相呼应(1分),表现了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1分,答出一点亦可)。

记忆中的榆钱儿作文 篇5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忆中的榆钱儿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几天经过一个沟边的时候,我都能看见沟边的几棵老榆树。榆树叶儿还没有完全发出,而榆钱儿却已经一簇簇油光翠绿,煞是好看。榆钱儿长在那疙疙瘩瘩的老榆树上显得分外夺目,老榆树的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树皮纵裂而粗糙,饱含岁月的沧桑,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苍劲,用虬杆龙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特别是那青翠的`榆钱儿,让人看上一眼,真不敢相信,在这样老态龙钟的树枝上竟然能长出如此嫩翠的物件。

榆树在我们这里比较多见,然而它们的生长环境一般都不会太好,荒山野岭、沟沟洼洼都是他们经常着生的地方。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是在艰苦中磨练的,它们被羊群啃过,被人群践踏过,被害虫蚕食过,经过霜、受过寒,干旱往往是伴随着它们的一生,可是它们却能一次次的经受,在艰难困苦中,他们慢慢地都长成了参天的大树,因岁月所累,它们一般都不会生的笔直,弯弯曲曲是他们大部分群体的真实写照。

榆树,榆科,榆属,别名:白榆、家榆、榆钱树、春榆、粘榔树。榆钱,是榆树结出的果。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于是,榆树也得一别名—摇钱树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说起吃榆钱,我就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大棚菜,在春天,农家的蔬菜品种特别单一,只有苜蓿菜、大葱、还有几种野菜。像现在的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连想也不敢想。而这几种菜也只有几天的光景,几天后就不能食用了,榆钱儿就成了我们小朋友经常吃的时令水果。那时候,我们常常是三五成群,爬上榆树,折下长满了榆钱儿的榆树枝条,爬上树折枝条的小朋友往往是自己先饱食一顿,等他吃不动了才扔下带有榆钱儿的枝条,树下的小朋友就会争先恐后地上前,捡起才落在地上的榆枝,捋下榆钱儿就往嘴里填,那个香甜,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让人神往。

前天,在我经过那些榆树的时候,榆钱儿正嫩,我先拉近了长满榆钱儿榆树枝,抽动鼻息,使劲闻了闻榆钱儿的清香,然后,轻轻摘下几颗榆钱儿放在嘴里,刚一放进嘴里,那久违的榆钱儿的香味就顺着我的喉管一路冲入我的心田,轻轻地咀嚼几下,我顿时觉得自己好想回到了那争抢榆钱儿的孩童时代,那榆钱儿的香味又一次催动我那颗未眠的童心,让我再一次怀念那过去的艰辛而又幸福的童年。

陕西端午散文征文 篇6

先说在老家。小时候,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母亲农活再忙,也会让父亲到野地里割一把鲜嫩的艾草,分别插在大门小门上方的两侧草房中,出来进去都能闻到一股股艾草的清香,其意在于驱蚊虫辟邪气。母亲还会头天夜里熬灯夜,给我们小孩子每人缝一只香包,用各种花布红布黄布,缝成鸡心形的,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就挂在脖颈下胸前,闻起来奇香,我们都非常喜欢,会和邻居小伙伴互相比香包,看谁缝的好看,看谁的香包最香,往往一戴就是一个夏天。母亲还趁我和弟弟妹妹们熟睡,亲自一个一个的往两只耳朵里抹雄黄酒,说是只要抹了雄黄酒,就像胸前戴香包一样,保孩子一年全身不遭虫子咬,特别是耳朵里不进小虫子。这些插艾草、戴香包和抹雄黄酒,同样有驱虫辟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之寓意。当然,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每年夏天苍蝇蚊虫叮咬孩子严重,这样做既是一种迷信,也是提醒大人保护少年儿童的一种措施。

当然,过端午节还远远不止这些,在物质匮乏贫困温饱难以解决的艰苦岁月里,孩子们最盼的就是过节能美美地吃上一天饱饭。首先,家家再穷,也要买几斤糯米、大枣、白糖、竹叶等,早餐包粽子吃、煮鸡蛋鸭蛋鹅蛋吃,假若谁家没吃上粽子和鸡蛋等,就算这家没过端午节。因为,平时的鸡蛋积攒起来谁舍得吃呀,都拿去卖钱买油盐酱醋或灌点灯的煤油柴油了,只有家中来客和过端午节才能吃到,一年也就唯一的一次,也不是让你吃个饱,而是人多的,每人分二、三个,不足部分,煮蒜头来弥补。那时我对粽子没兴趣,吃两个口感太粘腻,最喜欢的是吃煮鸡蛋,我一顿最多能吃十个,也是唯一的一次,当然撑得要命,几天胃还不舒服。

为了过节多吃鸡蛋,我会和弟弟妹妹拿粽子白馍换鸡蛋吃。而最普通家家都能做到的是做白面馍吃,蒸三角白面糖包馍吃。因为,过端午节大部分正逢小麦收割打场季节,谁家都有新麦吃。就那,会过日子不舍得吃纯白面馍的家户,还要做花卷馍,就是用一半小麦面,掺一半玉米面、红薯面或秫秫面做馍,这样可节省白面。中午饭有钱舍得吃的,端午节还能吃顿红烧猪肉或包顿肉饺,那就算太奢侈太幸福啦!一般人家是手擀白面捞面,用自家菜园里种下的苋菜、荆芥、黄瓜等和蒜汁、香油调和在一起,就是一顿美美的中餐。晚餐是白面馍就瓜菜,或是吃早上剩下的粽子。过了端午节,母亲就要蒸十来个大雁馍(用白面做成形状像大雁的馍)去看望姥爷姥姥,这叫闺女到娘家追节(春节、中秋节后相同),麦子丰收了闺女不能忘记娘家人,表示出嫁的闺女尽孝心看望老人,小孩子也可跟着母亲一起去,但一次只能带去一个,目的是不给娘家多添麻烦。 像这样的端午节年年过,习俗年年相似,在农村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节日是纪念两千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也没人去刨根问底为啥要到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是“老猫枕着锅台睡——一辈传一辈”。

20岁进城工作以后,没结婚时逢端午节工作忙了就在单位过,集体吃食堂早上一顿是煮鸡蛋、粽子,其余和平时一样,只有回老家,才能享受到母亲过节的丰盛招待。到了自己结婚成家,妻子和我一样,是个不太注重讲形式的人,许多年来因工作和家务繁忙,除了春节外,端午节、中秋节大部分是对付着过的。孩子出世后,我们也是学老辈人,过端午节就买粽子、煮鸡蛋,过中秋节就买月饼、吃小鸡,其余像端午插艾草、抹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都简化掉了。不过,自妻子退休后,特别是自国家规定每年放端午假后,她对过端午有了浓厚的兴趣,最近几年,她总是提早到超市买糯米、黑米、红豆、白糖等,待端午节来临时,她像邻居学习包粽子,有大有小,有模有样,吃起来粘而不腻,我竟然喜欢吃了,一顿比过去能多吃几个了,妻子很高兴,我和孩子也很乐意。

现在,老家农村仍然保持着过端午节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过节也在与时俱进,既有对老传统的坚守,也有简化和创新。比如,过端午节还是要吃粽子、吃水煮鸡蛋、吃三角白糖馍,还是要插艾草、给小孩子抹雄黄酒、缝香包,但是,随着青壮男女劳力常年外出打工进城,留守儿童多数是爷爷奶奶在家带,除保留最基本的吃鸡蛋、吃粽子外,其它都在简化。城里的人们也是这样,一切都靠买,超市一年四季都有,吃的花的不愁,白馍天天吃,艾草门前都是砖墙水泥预制墙,根本就没地方插,只好插在花瓶里。就拿闺女追节一说,谁还蒸雁馍呀,都被牛奶、时令水果、点心所代替,有的外出一年或几年才能回家一次,显然,一年三追节的习俗很多人做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打电话问候,汇钱回家花,过节也就没有了往常很热闹很隆重的气氛,一句话,民间传统习俗在淡化,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在潜移默化。所以,国家才规定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沿袭多年的传统节日,要专门放假庆贺,要寻根问祖,要怀念和发扬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发扬传统美德;要常回家看看,要尊老爱幼;要继续开展端午龙舟比赛,注重全民健身运动,让每一位中国人都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地生活着。

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篇7

一、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作者地域不限。

二、作品要求

1、主题不限。

思想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2、题材不限。

要反映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反对虚构。

3、体裁不限。

各类体裁的散文作品均可。

4、参赛作品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公开发表、出版。

反对剽窃、抄袭行为。

一经核查,一律取消评审资格。

5、每人限寄作品一篇,字数一般为1--3千字,最多不超过5千字。

三、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奖金各5000元。

二等奖6名,奖金各元。

三等奖9名,奖金各1000元。

优秀奖50名,各颁发纪念品一份。

各类奖项均颁发获奖证书。

四、征文时间

20**年5月28日至20**年9月28日。

五、投稿方式

电子邮箱:s**@126.com

联系电话:0318-5**8

邮寄地址: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河北散文艺委会 0**1

(注:邮箱或邮寄均可,无需重复投稿。

来稿请注明:第一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字样;投稿人姓名、电话、地址及简历。

所有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六、评奖

届时由大赛组委会聘请国内著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评审章程,公正原则严格评审。

七、颁奖

届时在孙犁故乡河北安平县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八、后续活动

1、颁奖结束后,即召开散文创作座谈会。

请散文名家谈创作,请获奖作者谈体会。

2、组织获奖作者在安平县采风。

3、获奖作品及采风作品由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

4、参赛作品将择优推荐在省内外报刊发表。

九、主办单位

河北省作家协会散文艺术委员会

中共安平县委宣传部

十、本活动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

孙犁文学奖第一届散文大赛组委会

第四届“铜铃山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征稿启事【2】

文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故里,境内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风光独特,景色秀丽,是中国著名侨乡。

风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人文风光独树一帜。

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百丈漈·飞云湖的百丈飞瀑为全国落差最高的瀑布;国家4A级森林公园铜铃山的壶穴碧潭属世界奇观;饱经沧桑的刘基庙(墓)系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驰名遐迩。

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5.2度,舒适期长,空气负离子含量高,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地面水环境符合国家一类标准。

是人间难觅的.世外桃园。

为了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爱护我们美丽的山川,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之一的文成再次向全国的朋友发出诗意的邀请,诚邀全国诗人参加第四届“铜铃山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

一、活动组织:浙江省作家协会《江南诗》杂志社,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

邀请著名评论家、作家、诗人、编辑组成评审委员会。

二、征文主题,对文成风景(铜铃山、百丈漈瀑布、飞云湖、红枫古道、峡谷景廊、龙麒源、猴王谷、月老山)的描绘;游览文成的感想、感悟;对文成文化(刘基文化、侨乡文化、畲族文化、老区文化)的解读。

(文成的人文和风光资料网络上可以搜索,也可以登陆中国文成网,文成旅游网、和铜铃山森林公园

三、征文体裁:新诗、散文诗。

来稿要求:

1、诗歌150行以内(含组诗);散文诗每篇1000字以内。

每人限投一次,多次投稿视为作废。

2、来稿请注明:姓名,身份证号码、详细地址(邮箱)、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引用资料来源等。

3、稿件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各5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3名奖金各3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9名奖金各1000元人民币

优秀奖100名各免费赠送《江南诗》全年杂志一份。

所有入围作者将获得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免费参观门票2张,免费赠送《江南诗》2017全年杂志一份。

邀请一、二、三等奖和部分优秀奖获得者参加图书发行及颁奖仪式。

参赛作品将择优在《江南诗》《今日文成》《山风》等报刊杂志上刊发。

五、截稿时间:月25日止。

六、投稿方式:为了环保,本次征稿只接受电子稿,稿件请用4号宋体编辑好以Word格式文档,在文件名前+姓名+作品名称,拒收手写稿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稿件。

1.投稿邮箱:XXXXXXXXX

2.咨询电话:XXXXX

联系人:XXX。

浙江省作协《江南诗》杂志社

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

榆钱征文散文 篇8

《柳笛和榆钱》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身临其境。

看到文章,阅读文章,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童年时代,小时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学,吹柳笛,捕蝴蝶,放风筝……小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撒着欢儿。看着作者描写的做柳笛时要“切割齐整”,“拧一拧”,“猛一下抽出”这些动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现那熟悉的一幕:选柳枝,要在柳条返绿,而柳叶又没有长出之时。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小拇指粗细刚刚好。拧柳条时,如果用劲儿稍微一大,树皮就很容易裂开口子,那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亲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果没有亲自吹一吹柳笛,又怎会感受到,“带着满嘴满手的绿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回忆。

也许,本来课本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在开学之初,这样的春日里来学习本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这两样东西请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但是,这个时侯在我们这里还找不到榆钱呢!柳条也还是干巴巴的黄褐色。或者,我应该把这一课再放一放,等柳条变绿,榆钱结出时再讲这一课?其实,榆树和柳树应该是北方常见的树种,然而,这些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极少,他们的玩具也都是电动的,益智的,柳笛吗,几个男同学也说是见大哥哥们做过,但自己没有亲生体验。什么好吃的没吃过,还会去吃榆钱?这些可怜的孩子,每天放学按时回家做作业,他们哪有时间去爬树摘榆钱?课堂上,我统计谁见过榆钱?结果,只有几个家在农村而寄宿在小饭桌的几个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用自己的话述说榆钱的特征。当我布置作业,等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观察一下榆钱时,竟然还有很多孩子问我:在哪儿能见到榆树?榆钱是榆树的叶子还是果实?……真希望天赶快暖和起来,让孩子们亲自尝一尝那“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的榆钱,我特意安排这几位村里的孩子,要留意观察榆树的生长,过几天一定要把榆钱带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只是不知,他们是否也能把那种“带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来。

庆祝建国60周年散文征文 篇9

我儿时对这里可是非常的熟悉的啊!路没走错啊!可我今天却变成了一个陌生人!我记忆中的那条蜿蜒的小路不见了。正当我在这盲然之时,一位我似乎认识的大爷走了过来。他久就地看着我,我也一直盯着他。好半天他才惊奇的叫了起来:“这不是那路娃子吗?”

他居然叫出了我的小名!我这时才反应过来,忙拉着他的手激动的说:“万大爷,您老还那么精本啊!”

他乐哈哈的说:“我不算精本,您那姨娘才精本呢!您是找不到她的住房了吧?”

我笑着点了点头说:“好多年没有回来,一切都变了啊!真找不到路了。您老带带路吗?”

他笑着说:“好!好!我来给您引路!”他边说边指着那半山腰的一栋小洋楼对我说:“您那姨娘的娃儿有出息,出外打工找了大钱啊!不然她那有钱修楼啊!”

我吃惊的望着那栋漂亮的小洋楼 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在万大爷的指点下,我顺利的找到了我 那姨娘的小洋楼。当我走到那门口的大水泥坝子里时,我又想起了当年那姨娘的草房门口那块土坝子来了。那时,天一下雨,这泥坝子就成了烂泥凼。为了防滑,人们出门都要穿上一双沾了猪血的钉鞋。所以在民间就有了对那些把稳行事的人的讥讽曰:“你真成了老婆子穿钉鞋,杵拐棍,把稳行事啊!”

如今,这烂泥凼坝子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坝子。干干净净的。好不舒服!正在这时,从房里走出了一个白发沧沧的老人。她一出来就把我认了出来:“是路娃子!是路娃子!回来了!您娃娃那脸上那块伤疤就是标记!” 我那脸 上那块伤疤就是在我小时,被她那大娃推倒在地上跌到的。当时我倒下时,脸正好跌到石头尖上,所以形成了今天的伤疤。

我见了多年未见的姨娘,那股兴奋劲就不用提了!我一下冲了上去拉着姨娘的手说:“姨娘,我回来看您老了!”随着这一声叫声,我的喉头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我的热泪一下流了出来。我那双眼模糊了。可我那姨娘却流着泪兴奋地说:“哎呀,二十年没见面就要哭啊?不要哭了,进我屋里去看看吧!姨娘现在也在享城里人才享得到的福了!”她说话那神态真让我看到了处于晚年的姨娘是多么的自豪啊!

我高兴地对她笑着,揩着泪水说:“我这不是哭,而是高兴啊!姨娘!”

她边拉着我往屋里走,边大声地说:“背时的,快进来说嘛!让我好好看看二十多年没见的路娃子!”

当我们一起坐下时,我才发现姨娘那眼中已噙满了泪水。这时,我的表哥,表嫂们走了出来。他们围着我七嘴八舌的问开了。二十年集下的话题,自然是摆不完的。这时,我才发现这屋里不仅有大彩电,大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家具,而且还装修了房子的。这与我们城里人又有多少区别呢?这消除城乡差别,如今才真正在实现啊!

言谈中,我才了解到我那长哥已是两个儿女的老汉了。那两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有的还在武汉开起了理发店呢。他们高兴的说:“原来我们只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那土中刨食。如今到了外边真是找了些钱啊!”

我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的有出息。这真是今非昔比了啊!可他们一提到他们子女上学的事,立即在脸上反应出了“晴转阴”的变化!我明白他们已为孩子读书的事伤透了脑筋!每期都要不少的钱来为孩子缴学费。他们争着对我说:“现在每家都养了个钱学生啊!”我明白,如果不是孩子读书用那么多钱,他们应该是幸福的。

没多久,开始吃午饭了。当我坐下时,我那表妹就端上来几大碗的米豆腐煎肉。好香啊!二十多年没吃上这南充的米豆腐煎肉了!我谗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就夹了几块放入口中。我吃得如此的狼狈,竟让他们大笑了起来。我此时觉得这米豆腐煎肉比那山珍海味还要好吃!

从零开始 长生界 凡人修仙传 斗罗大陆 斗破苍穹 刀锋传说 http://

我吃了几筷子后,不觉又想起了那六一,二年来了。那时可是恼火啊!自然灾害加人祸,弄得大家闹起了水肿病。那时饭都吃不饱,那有米做米豆腐呢?可怜我那姨爷,害了水肿病后,尽吃的那巴蕉根根,榆树叶子,红苕叶子带根根。如此一些东西那有什么营养呢?所以不就病入膏慌。在临死的那天晚上,他对姨娘说:“我想吃点米豆腐啊!”我姨娘流着泪对他说:“米都看那一世小说网 http://不到,那去弄米豆腐啊!”就在姨娘这句话完后,他就含恨离开了人世。每当我想起那悲痛的一幕,我就会流出伤心的泪水!

如今这种土特产已成了农村人发家致富的东西了!这种用米制成的米豆腐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真是个好东西啊!我那表哥据说就是开这米豆腐作坊而发了的。他们还将这种土特产带到了省外呢!这种不起眼的土特产还成了馈赠客人的好食品呢!

在我姨娘那里住了一个星期,他们每天都为我煎米豆腐煎肉,天天吃也吃不够!那可是我那家乡的东些啊!我真想把那米豆腐煎肉永久的留在我的肚里。让那家乡味一直陪伴着我。那可是我儿时就留下的味啊!要知道,这小小的米豆腐里埋藏了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啊!它就像那大江中的鹅卵石一样,经历了落入深渊的痛苦,也有冲出浅滩的快乐,也有行进在大江中的舒坦!小小的米豆腐里的确打上了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

程默散文集序征文 篇10

所有的作家、诗人最初都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与一般文学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仅爱好文学而且进行文学写作。在这种写作过程中,他们渐渐地并且也是必须地把文学的标准确定了下来(必须有标准才能进行写作)。这些标准被确立以后,又成为“期望的目标,并激发人们为之努力,某一个人会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现自己直接的或审美的价值”(杜威《经验与自然》)。

程默当然也是如此。“生活是一座土丘,将许多过往的事物掩埋,将多少不明确的意义风化吹走,只有文字将土丘下锈蚀的铁块拾起擦亮,将深埋其内的意蕴挖掘、标注,等待着人们修补和填充。”这段程默的自述可以看成是他在解释他爱上文学的原因。在这收录有他最初作品的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确立他的文学标准的足迹,看到他是如何逐步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转变成一个作者、作家的。

确立标准其实就是认识标准。就文学标准而言,极少有人能对“文学标准”做出贡献,一般能做的,就是确认出那个普适性的文学标准,并将它作为自己写作的标尺。程默这些散文中体现的正是这样的普适性的文学标准——通俗地说,普适性的文学标准就是将所写的.通过语言的文学性使用,使其文学化。很显然,这是从形式方面确立的文学标准。从形式方面确立文学标准不仅没有什么不妥,而且非常正确,因为,文学作品正是以其形式,而不是以其内容与非文学作品区别开来的。

但这不是说内容就不重要。相反,都掌握了文学的形式技巧,并且功力相当的作者们的作品,甚至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所以有好有差,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写的东西的包涵力和体现力来决定的。程默的散文形式技巧并不出众,但常常让人比如我觉得可读,有的甚至可以细读,就在于他所写的“那些”。他写到的常常是非常平凡的人例如他母亲、他自己或乡村中其他人的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或者乡村中司空见惯的某现象某物事,例如大鼓、唢呐。但这是有他的独特体验或者思考的生活中的人和事或物,独特的体验或者思考使这些被他撷取的平常的人事和物事获得了独特的价值。仅举《剪影》为例。在这篇散文中,独特的体验或思考比比皆是——“深冬的田野多么安详,宁静放大了一切的响声”; 一位老农牵着一头耕牛出来饮水,“这熟悉的生活图景在清晨的薄雾里,让我感到了一丝寒意。”“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成为“面前这位形容枯槁的老人,或者成了那头站在饮水的池塘面前找寻一生记忆的耕牛”……这种体验的独特性,使散文获得了活力,以及丰富的未被完全说出的内涵。

再一点是程默散文中写到这些最底层——中国乡村农民的生存时常常伴随着的生与死。程默既写出了生的艰辛,也写到了艰辛的生中的安详和从容而产生的快乐(例如《静院》)。《场面》写的是乡村中老人的辞世和丧事,写得肃穆,淡然,“乡村里的大鼓和唢呐就是替亡人送葬准备的。”一般被认为是喜庆的乐器的大鼓和唢呐,却被程默发现它们被使用时其实是送葬。这个发现足以振聋发聩。

艰辛生存中的人们,有着许多艰辛的内心的和生活中的困惑与冲突,程默的散文对这种困惑与冲突有所揭示,而且程默让它们都获得了程度不同但都脆弱的和解与平衡。这些和解与平衡只能是脆弱的——世界上没有人能使它们获得牢固的和解与平衡。这种脆弱的和解与平衡有它的重要性: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必须,也是生存的必需。而许多人生活中的从容,就建立在这种和解与平衡上。看出程默散文中的这一点,就知道程默的散文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他的分量的。

能使自己的散文达到或者说拥有这些,其实是不容易的。

当然,程默的散文也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缺点,例如有的篇章结构有赘余,有的局部语言的使用也值得再考虑。但这些都是假以时日,可望以努力来改进的。

上一篇:卫生学综述下一篇:均衡发展资料盒内A级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