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征文

2024-09-09

建国征文(共10篇)

建国征文 篇1

上个七十年代初,我的乡下老家是个物质很匮乏的时代,过了春节后二个多月了,我都还没吃过肉,没肉吃是指没有所有动物肉吃,而不是单指猪肉。无论什么肉,我真想大吃一餐,毕竟那时我在长身子呀。

这天下午放学,天空的云网中,突然跑出密如枣核般的雨点,打在黑石坦的坡上,雨点将坡上的碎石粒击得跳起来,像人样躲躲闪闪,接着是山上冒出黄色的流

水,奔跑着从黑石坦跑下山。我躲在浓密的樟树下,极力保持身上的衣裤不被雨打湿,离家还有几百米,要是雨停了,我就能干净的跑回家。

黑石坦上独住着一家人,远看那屋场像一处道家的庵所。他们为何要远离村庄独居,我问父亲。父亲告诉我:姑婆是我们村上的人,她嫁出去后,男人在解放那年跑远到了台湾。她住的那个村子容不下她,于是她带着孩子回到了村子来,那屋是村里上山放牛的牛栏,她其实与我们张姓村人都是五服亲。

姑婆是双小脚,做不得什么事,但她也不属于五保户一类的人,他那儿子杨姓,有些腿脚不方便,我不知他是不是被人打断过,确实月明星稀的某一个夏夜,她们有被人揪斗,我看到同族大叔用鞋子抽她的时候,我小小的心也颤抖。

因为离村子远一些,还因为黑石坦的背面就是张家的祖山,因而我对姑婆一家一直心生一道隔阂,还认为这一家神秘莫测。

樟树下的沟里涨水了,我突然看到泄水沟口有一只扑鱼竹器,里面像是有大鱼跳跃,没错,是有大鱼跳动,我用书包罩着头,俯身一看,果然有二条大鲤鱼,我再左右看看,无人,马上从竹器尾部将鱼抓出,放进了书包。接着,不顾那些大雨砸着书包的告诫声,一溜烟跑回了家里,心还频频急跳。

这一晚,我狠狠的吃着鱼肉,喝着鱼汤,美美的早睡了。醒来后,我才慢慢心里发虚,我是做了一回小偷呀。

哪里来的鱼?我记得还给母亲编了一个故事,当然是谎言咯。

我一直将儿时偷鱼的事当做最隐秘的内疚,埋藏在心灵的暗处。

当时其实是有双眼睛看到了的,只不过很多年以后才给我解密。

父亲去世后,沉寂地躺在家乡的黑石坦,坟头对着山那边翠江奔腾不息的流水,象祖祖辈辈勤苦的张氏先人一样,灵魂归到了故土。

多少年来的三月,无论天晴还是暴雨,我都从城里放弃所有的缠身事务,来到父亲长眠的土丘,幎界与人间于是只是咫尺之距。

有一回上完坟,杨叔非要留我喝碗水再走,杨叔这些年来,在家乡的建设中,是出过大钱的,黑石坦退耕还林已变成一座青葱的山。

于是我就坐下来。我十一岁进城后,杨叔结了婚,现在孩子都像我这样,读书后到了外地工作。

说着说着,杨叔开玩笑说,你这调皮鬼,小时候还偷过我的鱼哦,害的你姑婆只吃了一碗猫肉就走了哦。

我突然记起,在我偷吃了鱼之后,姑婆过二天就去世了,那时据说是吃了猫肉后去的。杨叔说,吃了猫肉去世没有道理,但一个久病之人最后要走时,想吃点肉是真的,那时没别的办法,就只有一只家猫了。

我知道,二条鱼已经被我消解得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大自然生物循环,沉淀下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无限的愧疚了。

在杨叔面前,我唯有坦白,才能换来心灵的宽慰,我平生唯一做贼的经历,我愿意被杨叔书写记录和审判,但杨叔从一开初就宽容了我,这就是故乡,不论是若干年前小的我,或是若干年后大的我。

如果人死后可以补偿,我愿意变成一只叨着两条鲤鱼的猫,向因为我受过苦难的姑婆跪拜下去。

建国70周年征文 篇2

11月24日晚11点,我刚在北京参加完工会干部培训,飞机一落地,就接到领导的电话,让我赶赴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马家院村,加入“四双”帮扶工作队。就在那时,我成为了一名扶贫工作队员。

没有任何的犹豫,第二天,周六,一大早,我就奔赴马家院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驻村第一天,正赶上马家院村迎接丹江口市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连续三天,我们工作队与村干部每天加班到凌晨,规范完善贫困户脱贫基础档案、扶贫手册和明白卡等。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精准扶贫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战役,接下来我们经过了省检、国检,一场场战役打下来,我感触颇深。

难忘每一个在马家院村战斗的日日夜夜。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在寂静、寒冷的夜晚,我们打着手电筒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核实精准扶贫政策到户到人落实情况;盛夏时节,烈日当头,我们开展户户走到活动,实现马家院村所有户籍人口全覆盖;昏暗的路灯下、偌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凉风习习的池塘边,我们和村组干部召集村民召开院场会,广泛宣传政策,开展环境卫生考核评比,排查化解矛盾和隐患纠纷;无数次会议,我们与镇村干部就迎接各类检查进行准备,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精准帮扶等工作进行反复研究。

难忘每一个我们帮助过的困难群众。贫困户何奶奶年近70岁,家里生猪因病死亡,无力处置,我与工作队队长上门帮她将病猪掩埋、拍照、上报死亡信息;五保户张大爷长期在镇上居住,给他打电话常常无法接通,我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他家,提醒他有困难就给我打电话;贫困户赵师傅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及时交齐金秋助学资助所需资料,我打了无数次电话,最终通过发快递的方式为其补齐了所有手续,顺利申请到工会的金秋助学金。

尽最大能力让马家院村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我们工作队一直在不断努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前不久,丹江口市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我们结对帮扶的马家院村也早已顺利完成户脱贫、村出列的阶段性目标,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如今,行走在村里纵横交错的入户路上,时不时有村民和我热情地打招呼,骑摩托车、电动车的都好心要载我一程。

还记得,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的左膝关节严重磕伤,无法动弹,村党支部詹书记连夜专程为我端来一碗面,对我嘘寒问暖;还记得,大雨来袭,晾晒的衣物未来得及收,总有村民替我收起来,保管好,交给我;还记得隆冬时节,寒风凛冽,看到入户走访的我双手冻得通红,贫困户代阿姨硬拉着非要把手套取下来给我戴……

每每想起这些温馨的细节,那些温暖的举动,我都感动不已。熟悉他们,走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起朴素的感情,把精准扶贫真正扶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是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的心愿。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决战决胜时刻,立足于驻村帮扶的本职岗位,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进程,奋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都信心满满,豪情万丈。

从日渐兴盛的亚投行,应者云集的“一带一路”,到如今祖国越来越大的“朋友圈”,我仿佛看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从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巍然屹立……

庆建国70周年征文 篇3

【篇一】

偏僻的家乡也能通上高铁动车,是我的梦想、我的期盼。2016年12月28日,一个暖暖的冬日,在我的家乡,贵州西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盘江村头,清澈的北盘江边,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拄着拐杖,面对那座似同“天路”的沪昆高速铁路北盘江特大桥,看着动车飞快穿过,自言自语地说:“真不敢想啊,只记得年轻时候盼望去北京、上海看火车啊……”

我还记得,14岁那年如愿以偿考上县一中读初中,县城离我们村有上百里。家乡的小山寨和外界的联系只是一条乡村公路。路的一头连着我那贫瘠的家乡,一头连着通往县城的一条马车路。那时候,我心里渴望着:有一天沿着这条路走出去,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当时,这是一条没有通班车的简易土路,路两边长满了不知名的灌木丛和野草,全村的人,不管是大、小队干部到县城开会,还是村民到县城做买卖都是靠走路。我们这几个到县城读书的学生,生活都比较困难,每星期都要回一次家,来回要走漫长的山路。半年过去,同学们的脚起过血泡,老茧也磨平了,能坐一次车成了所有人的愿望。

一个周末的早晨,一名女同学高高兴兴地跑到家里告诉我,城里来了一辆拉龙须草的汽车,开车的是她家的亲戚,大家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坐这辆车回城。七八个同学马上飞奔着来到公社收购站等待着汽车装龙须草。龙须草装了整整一车,开车的师傅看了看大家说:“车装得太满,不能再坐人了。”大家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看到同学们进县城读书也不容易,师傅勉强同意让大家坐车进城。几个同学坐在装满龙须草的车上,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一摇一摆地行驶着。刚驶出寨头,车轮子在一个低凹的土坑处摆动了一下,我被重重地甩了下来。汽车停了下来,同学们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又爬上汽车后,大家不敢再说笑。一路上,我只觉得全身都软了。为了坐一回车,差点送了命,真是越想越害怕。

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家乡关岭的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下,全县村村、组组都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并有大小客车、微型面包车几万辆。手机、电话、互联网及各种家用电器遍及寻常百姓家,水泥平房、小楼比比皆是,发展变化可谓今非昔比。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相继通车。

铁路上火车穿梭,公路上车辆来往,昔日宁静的关岭县布依族、苗族山村,热闹起来了。飞快的动车从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开到贵州的关岭县,晨曦中过坝陵河特大桥,缓缓地停在关岭县顶云街道关岭站,随后,又钻进11.82公里长的大独山隧道,从隧道里跑出来以后,再钻进13.187公里长的岗乌隧道,然后,披着一身霞光驶上横跨北盘江的那座沪昆高速铁路特大桥。动车带着一身朝雾,远远望去,像金色的巨龙在缓缓地舞动、升腾。当动车声从山那边响起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爬上高处,还没等乡亲们看仔细,动车便呼啸而过……

【篇二】

发明、制造和使用交通工具,是人类为延长自己双脚的行走距离,加快运动速度,扩大交际、交易范围而做的一种努力。交通工具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今年六十七岁,亲眼目睹故乡交通工具的变化过程,见证新中国的巨大发展和快速进步。

1956年,四岁的我开始记事。那时,我们那儿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牛车。坐牛车出行是我那时觉着最美的一种享受。牛车是用木头做的,木厢、木轮、木轴,做车轮车轴的木头多是枣树的树干——枣木坚硬耐磨。车轴与车轮相接处,需要抹上用棉籽榨出的棉油。可即使有棉油的润滑,牛拉动这样的车行走时,车仍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这种响声虽然凌乱不合任何韵律,可在当年的我听来,却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因为只要听到这声音,就表明自己坐在车上,既省力气,又舒服,还比自己步行快,心里实在快活。那时,村里家境好的人家有事用车,常使用两头牛拉的木轮车;家境稍差的,就使用一头牛拉的车;倘有谁家结婚娶亲,会非常威风地使用三头牛或四头牛拉的木轮车。

1958年前后,我们那儿开始出现橡胶轮的平板车。这种车因为轮子是胶皮的可以充气,摩擦系数小,拉起来非常轻快,既适合人拉,也适合驴拖和牛拖,所以很长时间,它成为我们南阳农村农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人们去地里干活,去镇上交粮,上医院看病,结婚娶亲,用的都是这种车。原先使用的木轮车,被逐渐冷落到一边。

1961年前后,我们那儿出现了拖拉机。先出现的是大橡胶轮子的拖拉机,用于拉肥料、种子和收获的粮食;后来又出现了链轨式的东方红牌拖拉机,主要用于犁地、耙地。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以能坐一次拖拉机为荣。如果有谁哪一天坐了一次拖拉机去镇上赶集,其他的伙伴们会羡慕不已。我那时的最大愿望,是当一个拖拉机驾驶员,以便能天天坐上拖拉机。

后来,就听说在南阳通襄阳的大路上,跑起了一种烧油冒烟的汽车,跑得比拖拉机都快。村里好多人不信会有这种车,但邻村的人说是亲眼所见。为了证实这种传闻,我们一帮小学生,在一个星期日,结伴跑到南阳通襄阳的大路旁,要看个究竟。我们苦等几个小时,终于看到有一个拖个大箱子的家伙很快地跑了过来,又冒着烟跑走了。我们欢呼着鼓起掌来,天呀,真的是有汽车了。我们都想坐一回这样的车,可坐车得要钱,大人哪舍得让我们把钱花在这上边?所以很久很久,我们都没坐过这种汽车。不过从此,南襄大道上就不断有这样的汽车驶过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焦枝铁路开始修建。蒸汽车头牵拉的火车终于也在南阳的原野上开始奔驰了。乡亲们北上洛阳、郑州,南下襄阳、武汉,也开始去坐绿皮车厢的火车了。火车厢里的座位一开始是用木条做的,是真正的硬座,后来,才慢慢变成软软的人造革坐席。我当兵的前二十年,每次由山东回故乡时,都是在洛阳换乘焦枝线上的火车南行的。那时火车上的乘客特别多,逢了暑期,车厢的过道里、座椅下、厕所里,甚至行李架上,都站着、躺着人。那么多年,我往返多次,真正能买到坐票的时候很少很少,差不多都是站票。偶有一次能买到硬卧票,高兴得真如过年一样。

1990年的时候,机关配备的小轿车开始多了。在那之前,地方上一个县也就配备几辆帆布篷的北京吉普。1990年之后,我有时由南阳回邓州老家,偶尔会搭搭机关里的便车。那时若搭上一辆桑塔纳轿车,会觉得很高兴。车到村边时,好多孩子跑过来喊:来轿车了!听了这喊声自己竟很有些自豪。谁也没想到,仅仅二十多年后,轿车就在我的家乡普及了。如今,村里镇上,稍有点条件的人家,都已经买了轿车。现在再有谁坐轿车回家,没有人会感到稀奇。

1992年,南阳也终于有了可降落大型客机的飞机场。第一次看见波音客机吼叫着降落到南阳的地面上,人们奔走相告。

1996年,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在国外看见了高速公路。当时心想,我们老家啥时候也能建一条高速公路就好了。没想到仅仅几年之后,高速公路就真的修到了南阳。如今,南阳境内的高速公路已经织成了网,由洛阳开车沿高速公路去南阳,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年,我由洛阳坐火车回南阳,路上得走六七个小时哩。

2019年初春,我第一次看到正在建设中的邓州东站高铁站房,其雄伟的身姿已显露出来;路轨已基本铺好;车站的各种设施正在安装。施工的工人告诉我们,通车后,由北京到邓州,只需四个多小时。我听了真是高兴异常,过去,由北京坐火车回邓州,得用十五六个小时,坐得人头昏脑涨。高铁通了之后,早饭在北京吃,午饭就可以在邓州老家吃了。这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

几十年间,故乡的交通工具一变再变。每一次变化,都缩短了人在路上的时间,这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使人在相同的生命长度内,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我有一个忘年交同乡朋友,他上世纪五十年代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去学校报到时,背着妈妈为他蒸的一袋子杂面馍,先步行到镇上;后找就便的牛车坐上赶到县里;再等机会坐就便的驴车去到南阳;又找人坐拉货的马车赶到许昌;再等拉货的汽车搭车到郑州;又进郑州货场,爬上时行时停的铁路上拉货的火车到石家庄;最后才坐上只有几节车厢的铁路客车赶到北京报了到。他说,今天的人与我那时相比,去北京一趟可以节约许多的时间,这可以干多少事情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篇三】

农耕时,每件沾有泥土的农具,都是乡亲们的好伙伴。大家与它们朝夕相伴,习惯于早出晚归,也习惯于把每一件农具都打磨得发亮。镰刀、锄头、镐头、锹、犁,每一件都比它们的名字更亮。在故乡,特别是在黑土地上,这些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农具,比一个个村庄的历史更长。与这些千年百年的农具相比,我们太渺小了,我们都只是小小的孩子。

当现代化的农具,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脱粒机们,从梦想来到现实,传统的镰刀与犁铧便悄悄离场,仿佛是没有获得掌声的演员落寞而去。于是在故乡,夕阳西下的时候,在田野里看到的不再是遍地的乡亲,而是现代农机,它们仿佛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里欣赏,在这里留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每一个农机的辙印都是一枚螺钉,把历史和现实,把昨天与今天,把许多不相干的日子和故事装订在一起。

传统农具依旧被挂在农家的屋檐下。对于故乡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农具不只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从我身边吹过的风依旧清凉,不知是从小镰刀旁吹过来的,还是从大播种机边吹过来的。

细心的兄长,把原先家里的仓房,改造成一个小的“农具博物馆”。父亲使用过的,母亲使用过的,哥哥自己使用过的,家里没有丢弃的所有农具,一一陈列在小屋里。小屋是简陋的,甚至有一些破旧,在斑驳的砖墙上,哥哥钉上了一排钉子,把所有的农具都挂在这墙上。

跟了父亲20年的镰刀,不知道被父亲磨过多少次。我还常常想起小时候,父亲每一次在磨石上磨过镰刀,在清水里洗过之后,习惯用手指去感受刀刃的锋利。他凝视刀锋的目光是那样的慈祥,透出一股亲切,一股力量,仿佛是凝视一个伙伴,甚至一个孩子。用这把镰刀,父亲养育了我们,这也蕴含了他一生的希望。

跟了哥哥十几年的锄头,也已经细小了,那是哥哥回家务农之后使用的第一把锄头。初中毕业之后,看着病在家里的父亲,哥哥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选择回家务农。瘦小的他在村头的铁匠炉打制了一把比大人的小一些的锄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十几年的劳作,锄头已有些斑驳。

哥哥使用过的每一把镰刀,割草的,割柴的,甚至割水稻的,让哥哥单调的日子多了一些色彩。此刻,哥哥使用过的所有农具和他流逝的青春,都静静地凝固在这里,凝固着哥哥的希望与父亲的期待。哥哥习惯没有事情的时候坐在小屋中,跟这些农具静静地坐一会,追寻昔日的感觉:那些农具依旧在田野上行走,那些庄稼,依旧在他的肩头生长,鲜活的蓬勃的青春依旧没有离去。

在仓房的门口摆放着一个石碾,是上好的大青石打磨的。大青石是做石匠的姥爷从几十里外的山上,用几头牛拉的爬犁拉回来的。那年母亲才6岁。之后,尽管有人曾出高价买这块青石,姥爷却一直没有动心。后来,他把青石造成石碾,送给女儿做嫁妆。在父亲家破旧的三间草屋旁,人们精心地平整出一块地方,安置好这座石碾,这是小村的第一块石碾。石碾隆隆的滚动声,让这个小村有了活力。村里的人于是习惯在石碾上加工粮食……40年后,村里的电磨开始轰鸣,没有人再用石碾碾粮食。石碾留给了村里人吱吱呀呀的记忆。有一天,一个城里人想买走它,做什么用,城里人没有说。母亲犹豫了一夜,最终还是没有卖,她说,这东西留着就是一个念想。

【篇四】

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警察比作人民卫士,保卫一方平安;把医护人员比作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在我们的心里已经烙上深深的印记,而他们呢?就在我们身边的这群人,我们又拿什么来比喻他们,又用什么辞藻去形容他们,用什么形式去赞美他们呢?

可能是工作性质和平时喜欢有关,我与水暖站的工人们接触不多,无论是早上上班还是晚上下班总能看见那个写着“水暖”小半截子车在走街串户。起初我想他们不会那么忙,水暖站无非就是水和暖的事呗。我以前在别的农场工作,也接触过水暖站的人。记得那是家里面暖气漏水,地板都泡湿了,我给水暖站打电话,那边接电话的人冷漠的告诉我:住户家里跑水不是我们工作范围之内,请你们自行处理。咣当一下那头电话撂下了,我到市场找水暖工,等把水暖工带到家里时,水已经出门缝流到楼道里了。也是因为这件事我对水暖站的印象不是很好。可就在前几天,我才真正的了解他们,才知道浓江农场水暖站的工作是什么情况的。

近年来,浓江农场的场领导十分重视居民取暖问题,根据天气气温变化适当改变供暖时间,延长供暖时间。今年,还没有到十月,一股强冷空气让农场居民有些措手不及,农场根据降温幅度大的情况,采取提前试暖,家家户户都住上暖屋子,似乎冷空气对居民的生活没有影响。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个别楼房供热管道老化,供热情况存在差异,个别楼群出现漏水和暖气不热情况,而我家的住宅就恰恰在供热故障之中。我的父母居住在四楼,恰好整个住宅楼排气位置就在家里的卫生间里。自供暖之后,很多住户都到家里找,硬说父母在家不放气,影响他们供暖。父母也着急了,生怕因为个人的失误影响其他住户的供暖。他们让我跟水暖站沟通,我心里犯嘀咕,这事水暖站能管吗?这不是属于咱们个人家的事吗?不在人家的维修范围之内呀。但是一想家里冰冰凉的暖气,再看看已经感冒发烧的孩子,我给贾班长打了好个电话,电话那头一直都是占线。当时,我一看表都已经晚上八点多,就算贾班长接电话也不能来维修了,我就给他微信留言了,说明了情况。可就在十分钟之后,贾班长给我回消息了,他这样说:我现在正在二五八区维修,今天晚上就不能过去了,明天早上我一定带着工人先到你家里去看看。我看完消息很激动,立即给贾班长回复两个OK的手势。我躺在床上思前想后睡不着,心想同样是家里的水暖出现问题,虽然不是一个农场的,但是差距也实在太大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刚吃完早饭就听见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是贾班长带着工人上门维修。我还没来得及跟贾班长打招呼,只看贾班长和工人们从兜里掏出鞋套准备往鞋上套。我立即阻止了他们,直接把他们拽进屋里。心想人家是给咱们免费维修来了,怎么还用带鞋套进屋呢,不用说室内干净与否,我是不用让他们带着鞋套进的。他们进屋之后直接走进卫生间查看放气阀门,经检查发现是南侧放气阀门失灵,必须更换,可现在管网内已经注满水,关闭阀门必须整个楼都得关。贾班长让工人关闭总阀门,他带领一个工人拆卸放气阀门。因为管道里面有水,拆卸阀门过程中水压过大,当阀门刚拆下来的时候,一股强水流喷射出来,瞬间整个卫生间成立水帘洞,贾班长和工人身上全是水,鞋子已经湿透。我看他们在站在水里还在安装排气阀门,想给他们找靴子和雨衣,可他们坚决拒绝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排气阀门安装好了,经过注水调试,房间内所有暖气都有了温度。可贾班长和那位水暖工人的全身也几乎湿透了。我想把自己干净的衣服给他们换上,可他们收拾完工具就走了。我想留他们喝一杯热茶表示感谢,贾班长推辞的说:不用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现在还得去下一户,今天争取让兄弟们中午回家吃上热乎饭。我刚要问他热乎饭是怎么回事,可刚一张嘴,他们已经出门了。我看着他们下楼的身影心里不是滋味,看着他们在楼道里留下的两排清晰的脚印,我可以想象他们的脚是多么难受,那么冷的天,鞋子是湿的,衣服也是湿的,还要去维修,难道他们的身体不是人肉长的吗?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水暖站的一个大叔在一起聊天,就聊起“吃热乎饭”的事。据他回忆那次是祥瑞小区的有一栋楼供暖管道出现故障,那天恰好还下大雨,气温非常低,维修管道需要人工挖沟进行维修。贾班长将具体维修情况汇报水暖站领导,水暖站领导知道一栋楼的供暖不是小事,恰好那栋楼的居民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在这样的低温天气里,对居民身体健康有影响。水暖站领导带着维修工人齐上阵,顶着雨进行维修。因为雨天给维修增加难度,维修时间过长,工人们手冻得都不听使唤。眼看已经过了中午饭点,如果回家吃饭再来维修,第一影响维修进度,再者看天气下午的雨还要大。最后,水暖站所有维修工人替班吃饭,让快餐店送来盒饭,维修工人就蹲在楼道里吃完的盒饭,当水暖站的领导和贾班长拿到盒饭的时候,饭菜早已经凉了,可他们为了更好的完成维修,他们没有顾那么多,坐在楼梯上很快吃完饭,又投身到维修工作中。经过三个小时,整栋楼的供暖网畅通了,居民的屋子热了,维修工人的脸上也露出笑容了。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水暖站工人,他们深蓝的工作服上总是湿漉漉的,袖口上、衣领上和大襟上总能看到水锈的痕迹。他们总在忙碌,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我们每逢五一、十一的小长假都在筹划如何去消遣,而他们呢,都是忙碌着,都在水打交道,这就是他们,我们身边的“无名英雄”。

【篇五】

我是建三江,位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东北部,身为养育人类的土地,我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看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我的身躯上成长,看着他们一代代变得更好,我心中为他们而骄傲。

回想起来几千年的守候,心中默默的为近一百年来这群孩子的坚韧点个赞。在百年之前,我亲眼看着战争在这里肆虐,无数的百姓被杀害,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抵御着外来侵犯者,但是,我的心在滴血,我亲眼看着这群孩子的成长,看着他们童年经受的苦难,成年时为国家殉身的大义,这都是我养育的孩子们啊,他们为了保护我而战,我很骄傲,也特别心痛。我期待战争早日结束,让我的孩子们不再受苦。

时间无情的流逝,局面逐渐好转。终于有一天,我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声、欢呼声,我知道,战争结束了,他们即将面临新的挑战。现在在他们面前的是千疮百孔的土地,这群孩子们需要粮食,他们要开垦土地。

在某一天,我的身边突然热闹了起来,我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他们在我身边耕种,喊着号角“改造北大荒,建成大粮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粮食的产量一年年增加,这群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能体验到他们的幸福。后来,他们讲着一个老人的故事,说他在祖国的小渔村那画了个圈,从此,小渔村开始高速发展。说改革开放,发展科技。不得不说,这群孩子是极好、极聪明的。他们懂得借鉴别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切,并且勤劳能干。他们开始运用科学的力量,来打造更美好的我。一台台拖拉机在耕种,卫星定位时刻观察着我的变化,一条条铁路、公路修建起来,我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美丽。

现在,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火车、汽车忙碌着,将一批批稻米运往全国各地。孩子们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从原来的土坯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泥泞小路到高速公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适宜的居住环境,我默默的守望着他们的成长。

经历了时光的风风雨雨,看过了那么多的历史变迁。新一代的孩子们啊,我在这里想要告诉你们,想要活得自由,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时光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也是最有情的事物,他会带给你想要的,前提是你要花费精力去争取。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不会站在原地等你们发展,你弱,他强,他们便会欺负你。孩子们,回头看看这一百年来的变化,看看你们前辈们的奋斗与汗水,他们为你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你们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奋斗吧,未来属于你们!

【篇六】

我属“80后”,先生也是,我们都是老师。我们的父辈都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家家境相当,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农民。这样的家庭在农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精神食粮相比普通人要充裕得多,但经济收入常常令人难以启齿,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与先生参加工作后,都是盈亏自负,没有“外援”。成家后,亦如此,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将之前各自的收入合并到一起,以期将这不多的工资高效利用起来。

那时,我们都在离县城较远的学校里上班,工资极低,每月只有几百元。成家生小孩后,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刚开始,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蜗居在学校。所居之处是学校一个偏僻的角落,两间房,不足二十平方米。房屋外,伫立着一棵黄桷树,两三人合抱那么粗,有上百年的历史,枝繁叶茂地覆盖在我们居住的房屋上,让屋内终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我想拥有一套属于我们的房子,这种渴望越来越强烈。

2003年,我们开始实施住房公积金缴存。市财政局规定,单位必须按时上交住房公积金,否则要追责。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因为单位交纳了住房公积金,我们就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进行购房按揭了,利息比商贷低了许多,这在无形中给我们减轻了许多压力。于是,我与先生开始筹划在县城里买房。

2006年,根据国家出台的教师调资政策,我与先生的工资都涨了。我们凑够了首付,加上住房公积金贷款,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心中乐开了花。

接下来的日子是艰苦的,为了还贷款,我们省吃俭用。但是在此期间,国家又为老师上调了几次工资,我们的贷款压力越来越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后来,我调到了另一所学校,赶上国家再次加大力度提高老师的待遇,除了基本工资,还给老师发放绩效工资。短短一年时间里,我们的工资翻了一倍多。老师的地位也在无形中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受人们尊重。

我们工作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为老师出资修建了学校住宿,环境优美怡人。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老师使用上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课余时间,我与同事在校园中的林间小道上散步谈心,在宽阔的运动场上纵横驰骋。

2012年,我来到先前工作的那所学校,差点认不出来。我曾经居住的偏僻角落早已不见踪迹,有的只是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和住宿楼。唯一不变的是校园中心那幢有近百年历史的挂着五角星的两层高的大楼,它依然矗立在那里,但已被翻新,白墙青瓦,古香古色,别有一番风致。我不得不感叹,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了。

想起父辈那一代的老师,生活极其窘迫,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交纳儿女的学费,为了生活,只能半工半农。至于居住环境,能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行,根本不敢有过多的要求。再看我们现在,工资呈几何级数增长,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也全免,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呢?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在无形中改写着我们这一代老师的命运。生逢其时,苦尽甘来,作为一名老师,我为自己能生活在一个日益重视教育的国度而自豪,也期望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

【篇七】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回家过年,数以亿计的人几乎同时涌向车站、码头和机场。不畏饥寒,不怕劳累,只求能尽快赶到千里之外的故乡,与家人吃上除夕团圆饭。中国人过年——我们俗称的“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0世纪70年代,我从四川入伍来到云南怒江,80年代初在昆明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内江过年,与父母、兄弟姐妹团圆。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在云南打工、工作、参军的四川人有百万之多,不难想象火车票的紧俏程度。买票是一件大事,每年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就得着手设法购买车票,排长队、熬通宵、托关系、搭人情,使出浑身解数。大多数时候是买不到卧铺票的,得坐20多个小时的硬座,要是连硬座都没有,就得买站票上车。有时连站票都买不到,只好混进站台,从车窗翻进车厢,冬天寒冷,衣物臃肿,还背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返程时,从内江返回昆明,先得坐汽车从内江到成都,成渝公路常常堵车,近200公里的路要走一天。为啥不坐飞机?坐飞机一是贵,二是要有身份,部队要团以上干部才能批准。那些年月常叹言:回家团圆真好,回家的路真难!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如今,铁路有了成昆线、内昆线,公路变成了高速路,飞机成了日常交通工具。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选择也越来越多。去年1月,渝贵高铁通车后,昆明、重庆、贵阳、成都的高铁连通了。为此,我选择了坐高铁回家过年。我在网上订了昆明到内江的高铁票,网络购票,轻轻一点,车站取票,随到随取,着实便捷。腊月二十七早上8点,我从昆明高铁南站出发,坐上时速近三百公里的“和谐号”,红日冉冉升起,光照大地,经过一个多小时列车便进入贵阳境内,黔地天阴寒凉,但我心情舒畅。四个多小时后,列车进入重庆,天放晴,下午两点准时到达内江高铁站。全程只要6个小时,一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完。

40多年来,从云南回家数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舒适、惬意、便捷。据了解,等渝昆高铁、蓉昆高铁建成开通后,昆明到成都将从现在的18小时缩短为4小时。家乡的朋友们告诉我,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四川、重庆人选择到昆明、西双版纳、大理度假,享受云南的暖冬和春城的阳光。他们认为,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与公认的旅游胜地三亚相比,自有特点:一是交通方便,飞机、汽车、高铁动车都可到达;二是气候更宜人,绿色资源更丰富;三是旅游景点多,住一个月都看不完风景如画的景点;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到东南亚快捷方便;五是吃得更便宜、更丰富。未来的云南将会是北方人、四川人选择养老度假休闲的好地方。

交通日益方便快捷,随之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每次回家过年,都要回祖籍资中扫墓。资中位于成渝中段,沱江中游,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每平方公里居住人数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由于人多地少,去外地打工、创业的中青年达70%以上。在我祖辈生长的郑家沟村,外出打工、创业的村民更达90%,由于子女在城市扎根,父辈也随子女迁居至城市。每当过年,游子回乡,上海、北京、成都、云南等地的车牌混行在1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城,狭窄的乡村公路上奔跑着奔驰、宝马、路虎、奥迪、大众、丰田等各种名车。不少回家的大小老板、经理、董事长都要请邻里乡亲坐上几桌,有时甚至宴开几十桌、上百桌,亲戚朋友相聚畅谈一年来的生活变化、事业发展,吃得开心、喝得尽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专门承办酒席的专业公司应运而生,替回乡者张罗,敲锣打鼓,很是热闹。看到这番场景,我不由想起,改革开放前,小村庄没有电、没有车,大家提鸡蛋、面条、糖果走亲戚串朋友互相拜年的场景。

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返乡的人回到老家,为的是看望在老家的父辈、亲友,拜年、祭祖,男女老少都会拿上自己的大屏智能手机拍上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展示“故乡见闻”。我母亲94岁高龄,一说拍照,她会穿上儿孙们给买的新装,围上鲜红的围巾,手拄拐杖,喜滋滋地照上几张,脸上的笑容一如孩童。返城的路上,轿车后备厢里装满了大包小包的白菜、芹菜、南瓜、红薯、活鸡、活鸭,还有新鲜肉、老腊肉。难怪在社交网络上,“晒晒我家车的后备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建国60周年国庆征文 篇4

再忆往昔,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894年平壤战役,黄海战役;1898年戊戌变法政变失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26年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历史相似得让人心碎,虽已成为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沉重而痛苦的记忆,刻写在祖国近代的这段屈辱历史,虽然斑斑点点,但却历历在目。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且看今朝,2007年10月24日晚,当“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向人们展示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尖端的科技时,我们深深为神州大地而动容;2008年8月8日晚,当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唱响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时,当国旗在童声《歌唱祖国》中入场时,我们心中无比自豪与骄傲。

我们面对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深深地祝福祖**亲60周岁生日快乐!我们在您博大的胸怀中生息了五千年,骨子里早已铸就不变的“中华魂”,生生息息,代代相传。五十九个春秋,锦绣大地神采飞扬;五十九个春秋,江山如画,诗意酣畅;五十九个春秋,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越我们的未来,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焕发出辉煌光芒。

《义勇军进行曲》被一次次奏响,那雄壮的歌词与旋律在我心中久久萦绕,“起来,起来,起来!……”抬头仰望头顶这方湛蓝如水的晴空,看阳光疯狂地明媚,我感慨万分。

建国70周年华诞征文 篇5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复兴号大地奔驰,港珠澳大桥跨越沧海,嫦娥四号九天揽月,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中华民族正式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昂首迈入新时代,书写壮丽新诗篇。

新时代是奋进者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期待我国在国际舞台发挥引领作用,认为中国为实现全球稳定与繁荣及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希望中国继续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国家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全国各族人民要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主动担当作为、锐意开拓进取,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成就,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迎接建国70周年征文 篇6

我们的生活充满变化的惊喜。

以前是没有手机的,那么人们是怎样远程通话的呢?写信的,写一封信给远方的朋友需要很长的时间,漫长的等待很容易让人烦。我听长辈说,在以前有亲戚去世了呀什么的,得让先通知他近处的亲戚朋友,并专门委托这些近处的亲朋赶路去告诉他远方的亲朋,就算他的新厂远在国外,你也得去帮忙通知。还有,到吃饭的时候,如果有家人还在外面地里忙,你就是喊破嗓子也没有人回应。

后来,有了老式电话,不用托人带信也可以了。但是它比较贵,没有几家人有。再过了几年,山村里也有了移动电话,它比较小,又不用拉电话线,站在山坡上就可以和远方通话。再后来,智能手机出现了,人们不光能通话,还可以视频,看得到对方人了。

除了手机,电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高级了,从以前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彩电,都含着社会的变化。

在我上幼儿园时,村子里的路还是泥巴路。每到下雨天,我们上学的孩子就会说:“老天啊,你就饶了我们吧!”因为每到下雨天,雨水就和着泥土,特别滑,在路上摔倒的也不是一两个人了,我也记不清自己摔倒过多少次。大人们呢,躲在家里不出门,像老天爷给他们放了一次假似的。但是现在好了,公路都是铺装的沥青路,小道也打了混凝土,无论下雨与否,人们都可以自由出入了。

建国70周年征文精选 篇7

天公作美,充足的日光和丰厚的雨水给予了农民丰收的希望。春天拉犁播种,夏日汗水婆娑的施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终于在这个季节迎来了各类果实的呱呱落地,心里漾出蜜,脸上淌出快乐。谁看到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果子林不会由衷赞叹出口呢?松快的舒展着双肩,双手插在腰上,忍不住驻足的过客望向这满载着玉米的田地,谁又会不惊叹这片片庄稼的齐齐整整呢?农民的力量凝聚在这颗颗圆滚的果实里,它们积蓄着力量静静等待着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被勤劳的双手采集。

天公作美人更美。从小孩子到青年,从中年到老者,都为自身负责为将来做准备。小朋友努力学习,力争上游;青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力求完美;中年人兼顾家庭和工作,同时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老人强身健体,克勤克俭。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以很高的道德水准和行事准则要求自己,却宽以待人。小到三口之家大到国邦建设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华夏文明仍在,三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永存。

在阖家欢乐的节日来临之际,在果实累累的湛蓝天空下,在科技飞速发展未来不可预测的今天,在发展路上磨难不断但全国人民永远保持一条心的现在,一阵歌声从远方传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建国70周年征文精选 篇8

作为出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真切能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是每位国人为了国家的富强和自身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从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也有七个年头,经历了地勘行业短暂的红火景象后,迎来的是整个行业整体下行的态势。面对直线下滑的收入,一度感到迷茫,有种男怕入错行的感觉,但消极的工作状态,并不能解决任何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七年,国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地勘行业的工作对象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向自然资源、环境、灾害、空间等多要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地勘工作必须精准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切实解决关键问题。面对国家服务需求的转变,年轻的干部理应主动担当,有所作为。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谈几点将来要努力的方向,与诸君共勉。

保持对单位的热爱,一个单位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可能平台有大小,但这不影响你对单位的热爱之情,也不影响你发挥自身的才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如果一个职工对自身所处的单位没有爱护之情,对自身展现才能的岗位都没有珍惜之意,很难想象他能为单位做出大的贡献。也许,主观看来,在工作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不公的现象,但其实是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克服的一些环节,不能因为暂时的不公平,消极对抗,奋斗的道路对年轻干部来说还很长,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的开班讲话上提到,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每个年轻干部只有结合自身岗位和特长,努力融入到单位的发展大局中,才能施展才华,实现共赢。

保持高密度的学习,地质是一项浩瀚的学问与无垠的事业,地质人在野外过程中白天要经受住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晚上还要对复杂的地质现象进行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这好象与余秋雨先生提到的古希腊哲人,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再集合在一起有很多相通之处。能够长期战胜双重考验的地质人,身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上,面对如此技术和信息速变的世界,更应加强对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地勘单位是技术密集型单位,核心竞争力在于有一批能够适应将来市场需要的人才,所以,年轻干部需要培养健康向上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把心思花在走捷径上,只有不断的通过理论学习与转型项目的实践积累,把自身造就成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才能担当重任。

保持廉洁自律的风范,才能走的更远。新时代下的地勘单位,更是鼓励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时候,一时的重用,只能是组织上对你之前工作成绩的肯定,和对将来工作寄予的厚望。不能把这种信任,当作是可以损公肥私,沾沾自喜的理由。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出于公心,才能无所畏惧,才能团结广大同事,度过地勘改革的阵痛期,切实提高职工的收入。培养廉洁自律的生活方式,不仅不会让人迷失前进的方向,更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物质追求永无止境,精神追求才终身受益。

空军战士建国60周年征文 篇9

进入阅兵村参加阅兵训练之前,我没来过北京。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我心中是高大神圣的,它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从小我就那一世小说网 http://祟拜它们,梦想能够亲近它们。

我热爱运动,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中国申奥成功,我欣喜若狂,打电话给在**空军雷达学院读研究生的父亲,共享欢乐时刻。父亲鼓励我,高中毕业后到北京去上学,尽情享受北京奥运为我带来的快乐。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的时候,我已高中毕业,参军入伍,身在军营,虽然不能亲临奥运现场观看比赛,但同样为国家的进步和强大而感到兴奋和自豪。

2008年年底,空军在全空军部队选拔参加国庆阅兵人员,部队领导给我通报了情况,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选拔条件是很苛刻的,我光荣地入选了,随即参加一系列选拔训练。任务是神圣光荣的,但过程是极其艰苦的。雨中全身淋湿还要训练,早上、晚上、公休日加班训练,烈日下水泥地上全身汗流夹背地训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高强度训练,身体上的忍耐、情绪上的坚守,超乎常人的想象。我坚持了下来,我自豪。

大家说我进步了、成熟了。我曾是个城市生长的小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能取得进步,要感谢部队的教育和亲人的鼓励。解放军真是一所大学校啊。

记得刚入伍时,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开始感觉很苦很累。刚远离父母,训练又苦,想家啊,很希望父母能来部队看看我。有的城市兵的父母也确实来了,但我父母没来。我的父亲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万言信,对我激励很大,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我的思想从此开始很大的转变。他在信中是这样写的:“参军入伍,保卫祖国,是十分神圣的,是非常光荣的。”“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是世界上最难以割舍的亲情,请理解我们不能去看你,我们希望你能自立。”“当你完成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你的思想将会得以升华、你的行为将会变得更加成熟,你将实现由一个青年学生到一个革命军人的顺利转变,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军人的必经过程。到那时,我们全家都将为你感到光荣,为我们这个家是个光荣之家而感到无比自豪。”“部队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里,你的思想将得到正面的教育,你的身体会得到极好的磨练。这种教育和磨练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后来到湖北、到北京参加阅兵训练,我没有叫苦,没有要父母去看望。人确实需要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有荣誉的鞭策。我一直把父亲的信带在身边。

参加阅兵训练之前,部队召开动员大会,各级领导分别找我训话,给予我很大的激励和教育,我深知责任重大,任务光荣。国庆节快要到了,我要加强训练,以最好的军姿展现空军的风采,展现人民军队的威武。壮我国威,壮我军威。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这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体察民情,致力于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对基层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做了许多善事。全民医保、全民劳保、全民养老保险政策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不断完善之中。注重改善环境,注意倾听基层民众的意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充分体现社会公平,致力于创建和谐社会。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北京奥运、国庆阅兵是扬国威、壮军威、励士气的重大举措。那些说北京奥运、说国庆阅兵是浪费国力的人,若不是思想上的幼稚,就是行为上的反动。

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广阔的国度里,有着雄伟的高山峻岭,有着秀丽的江河湖泊,有着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保护之下,人们过着安全而富足的生活。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个国度以及这个国度庇护下的人民。我愿意为党、为国、为人民贡献满腔热血。在胡主席倡导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祟尚荣誉。”这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不断地走向辉煌,最终实现革命军人应有的人生价值。

人民军队造就了我的父亲,**地质文化养育了我的母亲,我从小在**地质的庇护下生长。感谢祖国,感谢人民军队,感谢**地质文化。

庆祝建国60周年交通征文 篇10

最后,还要加强对交通环境的保护。也许马路上的一个白色塑料袋很不起眼,可是当它被风吹到汽车玻璃上时,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当你漫步在街上时,你还会对白色污染视若无睹吗?

请记住:文明交通我参与。

“喜迎建国60周年,文明交通我参与”不止是一个口号,更应该落实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只有这样,口号才有它存在的价值。譬如:公交车上的孕妇专用座位,假如车上一个空座也没有了,你会去占吗?我相信每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学生都不会去的。

现在汽车普及的范围很广,几乎家家都会配备一部车,所以。当父母欲酒后驾车时,你会袖手旁观吗?我想不会,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作为“赌博”的成本。我们实在是不可能压下这么大的筹码。

文明交通不只是在于安全,更要文明。外出时,熙熙攘攘的人群,磕磕碰碰不可能杜绝,“人意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任何人之间哪怕是青梅竹马的人都会难免摩擦。而不同的事聪明人巧妙切圆滑的解决,把危害降到最小。而愚蠢的人呢?只会一味的把摩擦的伤害加到最大!

都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出生的太阳,是21世纪的接班人。那么,我们就应该拥有沁人心脾的芬芳,有温暖人心的阳光,有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风采。

让我们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社会,让我们说:“喜迎建国60周年,文明交通我参与。我能行!”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把这份责任时刻记在心中。

上一篇:我们的生态校园作文400字下一篇:长山乡卫生院感染管理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