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学院

2024-05-16

建国学院(精选9篇)

建国学院 篇1

为了引进先进经验、促进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应用型人才特色办学及培养体系构建;为了进一步夯实、开拓该院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对外交流平台, 并推动海峡两岸同胞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百年大计。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 笔者作为该院访台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之一, 赴我国台湾参访了朝阳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岭东科技大学三所岛内知名科技大学。参访期间, 一方面, 该院代表团受到了三校高规格的隆重欢迎, 令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挚亲情;另一方面, 在参访过程中, 三所科技大学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为学生服务为中心”的办学方针, 强调与经济发展协同的产学结合办学思路, 对于内地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 台湾私立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教育体系及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简介

1.1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雾峰乡, 1994年建校 (于1997年改名为“朝阳科技大学”) 。取名“朝阳”, 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朝向阳光, 卓立昂扬”, 亦象征本校校务欣欣向荣, 学生积极进取。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现有5个学院、5个博士班 (其中包含台湾产业策略发展博士学位学程及营建工程系博士班) 、18个硕士班、22个系及1个学位学程, 另设有进修部、通识教育中心、推广教育中心、企业创新学院、研究发展处以及附设幼稚园等。

目前, 在籍学生约有15000人, 教职员工600余人, 师资阵容和教学设施备受肯定, 在台湾首度私立科技大学评鉴中夺得最优成绩。

1.2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 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 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 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校现有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4个学院, 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19个系所。目前在校生数达11270人, 其中硕士班96人, 日间部5127人, 进修4265人, 进修学院1782人。

在教学方面, 学校凸显以下特色: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注重培养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培养发掘、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配合台湾及业界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科技的能力。

1.3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 创立于1964年。创办之初, 以“私立岭东会计专科学校”为校名, 并以“学以致用, 诚以待人”为校训, 1999年升格为技术学院, 2005年8月改制为科技大学。目前, 学校拥有在校学生一万余名, 教师277人。

2 台湾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的启迪与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此次对三所台湾地区重要的知名科技大学的参访活动, 使我们对于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内地民办独立院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系统与清晰的思考。

2.1 因地制宜、产学结合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认为一所大学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利基” (“Niche”即管理学上的“适宜环境、定位”) , 也就是说:学校的地理位置要好。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充分利用台湾作为亚太经济枢纽的便利条件, 大力发展技术职业教育, 学院开设的系所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紧密对口。台湾目前的传统产业基本上都外移或外包了, 所以以岭东为代表的科技大学的教学目前主要与台湾的服务产业相结合。

2.2 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学生的实务精神培养。例如:朝阳科技大学就特别设有学生劳作课程与相应任务。

教师办公效率高。三所科技大学的教师均不但承担教学任务, 而且还直接担任行政职位。系所的行政人员不多, 但是十分高效。这样的效率是有绩效制度做保障的。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指出:一般而言, 该校老师的讲课大概占绩效考核的40%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占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要与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三所科技大学教师的办公场所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家”一般的归属感, 例如:办公室中普遍设有“咖啡角”, 走廊上还设有教师休闲区。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贯彻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中。一般而言, 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校的学生自行组织实施, 只有个别专业由老师 (如音乐汇演中有音乐老师) 来负责协助。

2.3 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建设

这三所科技大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宗旨出发, 均十分重视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建设既是学生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同时又是参与各项校外甚至国际大学生专业竞赛的平台。如:建国科技大学设有“时尚展演开发训练实验室”与“学生创意研发中心”, 朝阳科技大学设有ERP电子实验室, 岭东科技大学设有“流行设计系实验室”。

2.4 产学结合及师资实务能力制度建设

台湾的科技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师资也是源于一般高校, 这样的老师传授知识没有问题, 但是实务方面就不行。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三所科技大学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第一, 有些老师是出生于技术学校的, 实务能力本来就较强;随后通过培养他们进修, 又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从而加强了理论;第二, 有些老师没有专业技术技能, 学校则支持其职业进修或读博;第三, 一些新领域, 学校则从海外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第四, 教师可以去业界任职一年。如:一位服装学的博士, 可以申请去业界工作一年。

总之, 科技大学的办学不能脱离企业界。具体而言, 学校的教师要与同自己专业对接的大企业、大公司进行产学合作的项目结合。例如:岭东科技大学的270几位老师中, 目前就有160多位正在进行产学结合的工作, 其中有些CASE, 老师还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里。

对于教师的产学结合工作, 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一般而言, 老师的讲课大概占40%的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站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是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2.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上, 朝阳科技大学的“毕业既就业、上岗既上手”的理念具有代表性。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都进行了大力的教学及课程改革。具体特色如下:

第一, 有的学校建立了“学生负责中心”, 工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从学生入学第一时间起, 直到学生毕业、就业后, 一直追踪并辅导。打破了以往高校教育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的思维范畴, 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第二, 学校一般都为学生提供专业、语言、咨询三类证照培养。岭东科技大学的林永森学务长就指出学生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证照与英语水平认证。

第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企业实习机会, 时间一般能为六个月, 其中甚至包括海外 (越南、泰国) 实习机会。

第四,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学程”, 达30学分。

第五, 课程教授普遍采用“产学双师”形式, 即:一门课程的三分之二学时由学校老师负责, 而另三分之一学时将由业界经理负责。

第六, 教师的实务能力也是年终业绩考核标准。该校老师在完成三年的教学时间后, 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停薪留职”去企业任职。

第七, 学校均设置“劳作教育”, 要求学生义务完成学校的多项校园维护工作, 以培训学生的自行管理与服务社会能力。

第八, 学校均积极促进学生参加多项国内国际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3 总结

我国台湾地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区域之一, 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并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这就使得与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升级紧密匹配的当地私立科技大学的发展, 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内地独立学院的前面。

目前, 大陆方面以前只有高中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 而大学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目前才刚刚开始——即:独立院校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正如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谈到的, 实际上, 从台湾科技大学目前生源正在进入萎缩期的现实可以预见, 内地民办独立院校未来的竞争也一定十分激烈。

通过参访,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三所科技大学无论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确立及教育体系、到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还是从情景实验室建设、到产学结合办学方针的落实, 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宗旨。这也正是此次参访交流对于如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类的内地民办独立学院, 面对21世纪新时代新要求, 走“新型民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之路的最大启迪与认识之处。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

[2]余石, 唐时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7) .

建国学院 篇2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以喜悦的心情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首先,我代表学院党委、行政,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66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社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建国66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欣欣向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强教兴,教兴国强。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启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教育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66年来,我国教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尤其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形成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XX年,全国各类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xx万人,在校生超过xx万,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教育体系结构实现了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必须为地方经济服务,与企业紧密结合,背靠行业发展。近几年来,我院全力服务于无锡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充分利用优势,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以超前的理念引领办学,以创新的实践服务发展,以改革的举措深化落实,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区的经济建设、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推进校企战略联盟方面:学院先后与IBm合作,建设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与xx企发局、xx集团合作,成立了xx管理学院;与xx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xx学院。目前,学院正与世界500强博世公司结盟,筹建xx学院;与国际语言类培训机构联手,筹建xx学院,以及现代服务教育学院。通过校企战略联盟,借助企业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实现运用新产业、新学科和新技术,构建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在调整专业设置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了一批重点专业群。一是软件外包类专业群。配套了软件技术等7个专业(方向);二是创意产业类专业群。配套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4个专业(方向)。三是管理外包类专业群。配套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9个专业(方向)。四是光伏技术类专业群。配套了光电子技术等5个专业(方向)。五是机电类专业群。配套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6个专业(方向)。将原68个专业(方向)调整压缩到35个,确保把专业建在高新技术、高端服务业发展前沿。

在开展高端人才培训方面,我们重点开发建设五大平台:一是软件外包人才实训平台。国家人力资源部、工信部在我院设立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无锡培训基地,以此为平台,已有国内外15个培训项目入驻。规划未来3年为无锡及新区培训软件及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5000名。二是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平台。与大数集团、上海卡通影视集团等合作开展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能实训。三是外包管理人才实训平台。与xx集团合作,建立外包管理培训中心和外包管理认证中心,为无锡提供年1000人次的外包管理学历教育以及1万人次的专业培训服务和外包管理资格认证。四是光伏制造人才实训平台。与尚德公司合作,实施光伏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五是现代服务人才实训平台。我们将开展社区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技能实训,为现代信息社会管理服务培养急需人才。目前,我院正在全力推进ITcIT管理高级人才培训项目,ITc培训基地项目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xx中国部、xx师范大学和我院共同合作建立的旨在培养IT管理高级人才的培训基地,将填补我国IT高端培训的空白。

在推进科学发展,实施教育转型的实践中,我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是超前性的思维创新,赢得了先发优势。超前理念引领,赢得了高端发展优势,助推发展的先机,我院校企联盟、体制创新先人一步;专业优化、课程改革加快推进;平台建设、高端培训胜人一筹。并与美国等四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五个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全省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多层次的平台建设,奠定了特色优势。培训平台建设,不仅带来了技术引入,生源积聚,政策扶持,更为服务产业发展搭建了舞台。形成了一批在政府支持下,研发机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参与的“政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高端培训平台,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三是全方位的校企联盟,构建了品牌优势。通过校企联盟,使我院与国际软件巨头IBm、新加坡企发局、世界光伏前三强尚德、世界名企博世等一批大公司、大集团结盟,带来了强势产业支撑,前沿科技支持,更为创新培养模式,创树办学品牌创造了条件,扩大了社会影响。

XX年,学院顺利通过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得了原信息产业部、人事部“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和“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称号,XX年又获得了“xx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无锡太湖保护区人才培训基地”“无锡市软件及信息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称号。

六年来,学院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xx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被省教育厅、公安厅命名为“xx省安全文明校园”,被xx省教育厅、水利厅命名为“xx省节水型校园”,被省红十字会命名为“xx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无毒社区先进集体”,被市教育局评为“安全文明校园”,被市公安局评为“无锡市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及“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示范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禁毒人民战争先进集体”,被无锡市禁毒委员会评为“禁毒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今年,针对无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优化发展实际,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学院已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路径、四项要求”的总体思路,“一个目标”,就是“通过三到五年奋斗,把学院建设成省级、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两个重点”,就是着力抓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培训;“三个路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构建战略联盟,创新培养模式;“四项要求”,就是达到“高、新、特、强”的办学要求,推进学院事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明确,意味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更新、更快的发展时期,将面临发展上层次、教学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全方位考验,我们重任在肩、任重道远。

围绕目标,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三年方案出台并稳步实施,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当作内涵发展的核心,与华师大合作项目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正逐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在学生培养方面,我院学生5S综合素养证认证管理办法已经发布;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关于开展访问工程师企业实践进修工作的通知,出台了优秀人才进编办法,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强调了深入企业实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师资结构;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在学院范围内开展了部分中层行政正职干部“公推竞岗”工作,为深化学院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干部竞争和激励机制奠定了基础。

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在创新发展中前进,就必然会被时代社会所淘汰,大到学校小到个人都是如此,希望全体教职员工要坚定信心,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院“双创”奋斗目标上来;要善于思考、怎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优势,形成特色;要关注行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系统地认识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主动思考专业建设,在教学战线争当本专业的“排头兵”,成为有理论、知企业、能动手、会教书的多面手。相信在各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我们全体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明天会更好!

各位老师、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充满希望;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在这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6周年的喜庆气氛中,让我们牢记光荣历史,宏扬优良传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以全面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抓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创新,为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径,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优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建国学院 篇3

一、由“华侨是革命之母”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转变

廖承志幼年时期, 父母经常给他讲华侨在国外受到的非人待遇, 在日本华侨被骂为“支那猪”就是因为自己国家积贫积弱, 进而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且希望他能够继承父母的志愿, 使祖国真正富强起来。可以说, 廖承志一生都在为广大华侨谋利益。

1. 华侨是革命之母。

华侨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对象。1937年中央决定在香港设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 由此廖承志真正开始侨务工作。他领导对侨宣传工作, 创办报刊,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披露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 并不时介绍国内抗战面临的各种困难。这激起了广大华侨的爱国之心, 他们纷纷捐款捐物, 有效地支援了国内抗战, 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 许多爱国华侨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影响下要求奔赴前线, 为抗战提供急需的技术人才, 无怪乎廖承志深有感触:“华侨是革命之母。”[1]P227这是历史赋予华侨的伟大使命, 也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使然。

建国后, 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新时期, 如何维护华侨自身利益, 使华侨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周恩来曾经指出:“华侨问题是关系到新中国能否顺利开展国际交往, 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的重大课题, 必须妥善处理好。”[2]P211

2.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建国后, 党中央依然重视华侨自身利益, 坚持对华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始终把侨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开展。50年代初, 廖承志在会见缅甸华侨黄铁金时曾指出, 新中国侨务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保护海外同胞的根本利益。[3]P199华侨长期旅居国外, 长期受帝国主义的深重压迫。1957年,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印尼政府公开进行反华活动, 对当地华侨进行迫害, 威胁到华侨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在此危急时刻, 廖承志联合外交部对印尼政府的行为提出严正交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采取求团结、求和平的方针, 既指出华侨对印尼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又严厉斥责印尼政府的倒行逆施。为了使华侨在国外免受迫害, 廖承志积极筹备, 多数华侨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真切体现。

此外, 廖承志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廖承志在担任新华社社长期间认为对华侨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指出:“华侨报刊要以当地大多数华侨为读者对象, 以他们的觉悟程度、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作为我们编辑工作的出发点, 不要仅仅看到华侨中的进步分子的要求, 而使广大华侨群众不易接受消化。”[4]可见, 对侨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 考虑华侨切身利益, 一切工作要以华侨最低需求为标准, 增强教育的普遍性与时效性。

另外, 廖承志“还要求把爱国主义与爱当地结合起来”。[5]在处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上, 廖承志始终从华侨立场出发, 果断地提出建议:取消中共海外支部, 从而解决困扰侨胞的难题。这有利于同华侨所在国开展外交活动, 维护华侨正当利益, 受到广大华侨的热烈拥护。同时把爱国主义与爱当地看似矛盾的问题化解开来, 真正做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 这也是时代赋予他的神圣使命。

二、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以民促官”的转变

1908年9月25日, 廖承志生于日本东京大久保, 日本妇女的乳汁把他养大, 在日期间廖承志结交众多日本朋友, 即使到老年也会说一口流利的东京口语, 可以说对日本及其人民怀有极深的感情。即便如此,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廖承志对日态度始终是围绕民族大义展开的。

1.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廖承志肩负艰巨的使命:代表中央在香港设立新四军、八路军办事处, 使它成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与内地抗战力量的联络点, 负责物资和款项的接收和转移工作, 为解决抗日前线遇到的经济困难作出贡献。在香港即将沦陷之时, 为抢救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 廖承志按照中央指示, 组织人力开展营救、疏散及转移工作, 为抗战保存了宝贵的文化力量。应广大华侨的强烈要求, 廖承志组织爱国华侨奔赴抗战前线, 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 以民促官。

二战后, 美苏关系逐渐形成冷战局面, 而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 廖承志等人通过不懈努力, 以“曲线外交”的形式促进中日官方外交新局面的形成。建国前后, 廖承志一直担任新华社社长, 以其对政治的敏锐, 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在分析亚洲区域环境后, 廖承志认为对日民间外交已刻不容缓, 中日双方必须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他广招天下贤士, 组织一流的对日翻译队伍;施展个人魅力, 广泛结好日本友好人士。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 对日工作接连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62年11月9日, 中日双方达成廖承志、高崎达之助备忘录贸易协议, 即《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 它为中日现代贸易开创了先河, 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准备了坚实的经济条件。它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 不但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而且有助于缓和亚洲紧张局势, 更为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和平事业作了突出的贡献。因此, 廖承志统战思想伟大转变之二源于国际形势的突变和他崇高的党性。

三、由“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到“坚决收回香港”的转变

在港澳问题上, 廖承志一直扮演着参谋长的角色, 为港澳发展献计献策。

1. 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

1949年初, 毛泽东在向斯大林派来的特使介绍情况时曾说过:“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 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 须要采取另一种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 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 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相反, 恐怕利用两地原来的地位, 特别是香港, 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总之, 要看形势的发展再作最后决定。”[6]毛泽东对港澳问题作了具体分析,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此决定廖承志极为赞成。建国前夕, 在香港、澳门是否一举收回问题上, 党内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乘势立即收回;另一种是要保持港澳现状。廖承志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反对使用武力。在考察港澳实际情况后, 认为香港、澳门有其特殊的经济、外贸地位, 保持港澳现状有助于打破国际反华势力的政治、经济封锁, 建立同国外的经济联系。他向中央建议, 暂不收回香港、澳门。这是他在考虑香港现状及未来发展作出的科学正确决策, 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爱国志士, 为将来对港、对澳政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 “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 为1997年香港回归准备了各项有利条件。

在建国初期的反封锁斗争中, 廖承志教育负责港澳工作的干部, 不能孤立地看待港澳工作, 而是要从世界战略、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处理港澳问题。[7]P530也就是要本着“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的原则处理港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多交朋友, 他主张交朋友要“雪中送炭”, “不要怕社会关系复杂, 越复杂其党性越强”, “乌龟王八都可以交, 心中有数便是了”。[8]P536-537同时他还强调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应有的原则, 立场不能动摇。这些指导意见都是为收回香港作必要的准备。

2. 坚决收回香港。

建国后, 人民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在华不平等条约, 表达了对香港领土主权的坚决立场。另外, 国内及港澳人民对回归的强烈要求, 以及对此问题议程的来临, 都使得谋划香港未来发展的蓝图日趋紧迫。对于英国外交大臣欧文的香港问题“滚动式”拖延计划, 廖承志组织人员召开港澳工作会预备会议, 深入学习邓小平对港澳问题的看法, 最终形成《关于港澳工作会议预备会情况的报告》。1978年8月12日,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港澳小组, 设立港澳办公室, 以廖承志为负责人, “协助中央掌管港澳工作”。对于英国种种试图侥幸躲过香港主权问题的提议, 廖承志在细致考察后, 都坚决予以否定。在此基础上, 根据邓小平的提议, 廖承志提出解决香港问题必须本着两条原则, 既要收回香港, 又可保持其繁荣稳定, 这就首先要求必须采取一套特殊的政策, 收回香港后只改变与主权有关的东西, 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尽可能不变。这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此后, 廖承志提出解决香港问题“十二条”的方案, 获得中央的认可。在考察香港人民对回归的普遍顾虑后, 廖承志将十二条概括为“收回主权, 港人治港, 制度不变, 保持繁荣”。[9]P539-543之后, 廖承志一直为解释、明确中国政府的政策而奔波。尽管廖承志有生之年没有看到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时的庄严画面, 但他对香港回归所作的贡献永远彪炳史册。

综上所述, 建国前后, 廖承志在对待华侨, 对日态度, 以及香港问题等方面的统战思想都发生了伟大转变, 这是新时期的不同任务及矛盾决定的, 也是廖承志崇高的党性和丰富的实践阅历使然。廖承志为党、为人民作出了独特贡献,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摘要:廖承志是中国共产党内优秀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前后, 他的统战思想经历伟大的转变, 即由“华侨是革命之母”到“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转变;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以民促官”的转变;由“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到“坚决收回香港”的转变。这些伟大的转变是新时期面临的不同任务决定的, 也是廖承志崇高的党性和丰富实践阅历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廖承志,统战思想,伟大转变

参考文献

[1][2][3][7][8][9]王俊彦.廖承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5]张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廖承志同志关于华侨宣传工作的教诲[J].新闻战线, 1990, (12) .

建国学院 篇4

文化发展之婚庆礼仪方式变化的调研报告

婚庆礼仪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学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特点,全面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利用假期的有利时机,采取问询、走访、自身体会、座谈等方式对铁岭地区的民俗文化——婚庆礼仪文化的变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学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社会经验,为将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铁岭地区的自然情况

铁岭市是辽宁省新兴的工矿城市,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东岸。北和东北与吉林省四平、辽源市相邻,西北部与内蒙古通辽市毗连。距省会沈阳市61.3公里,全市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

铁岭市下辖三县(昌图、铁岭、西丰)、两市(开原、铁法)、两区(清河、银州)。铁岭素有“辽北粮仓”之称,拥有四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正常年景全市粮食总产量25亿千克以上,其中玉米20亿千克,出口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铁岭是辽宁省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市肉牛、生猪、鹿、羊和家禽产量已分别达到126万头、328.5万头、2.5万只、55.2万只和8660万只。西丰县、昌图县、铁岭县、开原市为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铁岭市是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区;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县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昌图黑猪”是辽宁省地方优良品种;昌图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豁鹅之乡”,西丰参茸药材市场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参茸集散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17万亩,年产量270万吨。其中保护地面积达26万亩,年产各类鲜细蔬菜160万吨。

铁岭是个多民族的城市。汉族占总人口的84.46%,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30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5.54%。具有水电资源充足矿藏储量丰富 区域位置优越 交通通讯便捷 旅游资源独特的特点。

二、传统婚庆文化的特点

通过调研,传统婚庆文化具有如下鲜明的民族特点,具体表现为: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到女家。当女家收到礼金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寓意“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女子家长在嫁妆中必须要有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头”结婚的新人,须在其未婚兄长之裤裆下穿过才可以出门。

三、如今个性婚礼异彩纷呈

通过调研,如今的婚礼新添了很多文化气息,很多传统的仪式和形式已被一些欧式的婚礼方式取代。在人的心目中,很多婚俗观念得到更新,步入婚礼殿堂的那一天,是一生中最隆重的日子,婚礼的意义在于为一对相亲相爱的男女从此拉开婚后生活的序幕。拥有一个完美、神圣、喜庆、个性的特色婚礼是新人的共同心愿。

如今现代人社会生活比较繁忙,很多新人都选择了时下广为流行的欧式浪漫烛光婚礼,不仅减轻了负担,又给人以好印象。还宣传了新颖的婚宴文化。

烛光婚礼最突出的特点是洋气、优雅、别致、浪漫。司仪主持。当婚礼开始时,室内灯光渐暗,静光灯打开,全场准备好婚礼的音乐。烛光婚礼上还有一位特别的人物是督导,他穿深色西装,戴白手套。婚礼上所有的内容都听从督导的的引导。婚礼仪式在30分钟内完成。婚宴的最佳地点选择就是二楼四季厅和三楼百乐门。

烛光婚礼入场分三种:一是新郎新娘同时缓缓地步入婚礼现场。室内的鲜花撒在他们身上。二是新娘由父兄手挽手,走到鲜花(气球)拱门,然后长辈再把新娘的手递给新郎,新人再进入婚礼现场。三是新娘的婚纱要特长,手捧的鲜花要非常的好(以淡色为主,通常是白玫瑰或者百合花),新娘一个人款款地走进婚礼现场,伴娘随后,两个花童一同走进来,走向舞台,新郎在舞台等候,然后双双向宾客鞠躬。

烛光婚礼程序:

(一).司仪向宾客介绍新人父母。

(二).司仪站在台下(婚礼现场专门设置一个讲台)听从督导引导。

(三).请证婚人讲话(时间大约3分钟)。

(四).在婚礼的音乐声中,新人宣读爱的誓言。第一段新娘读,第二段新郎读,(五).双方家长代表发言。

(六).蛋糕放在舞台的左边,高度一般是三层或五层。在上面放一对新人模型。代 表新生活的第一步。

(七).新郎新娘倒大号的香槟酒。香槟放在舞台的右边。预示让爱源源不断流长。

(八).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九).婚宴开始。双方向父母敬酒,表达感谢养育之恩。

(十).然后新人双双第一次退场。这时场内的灯光暗下去,放烟雾气,点燃每餐桌上准备好的蜡烛,舞台上也会出现巨大的蜡烛,当婚礼音乐响起,新人亲自点燃。

(十一).接着第二次新人双双退场,等新娘换好中式旗袍,新郎换好唐装,再双双步入婚礼现场。新郎新娘向父母献花。婚宴正式开始。

四、婚庆变革的原因

(一)、铁岭新城区的落成几年来,用惊人的铁岭速度建起了铁岭新城区。这是实施城市扩张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聚辐射,为沈铁工业走廊建设提供城市支撑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铁岭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强有力的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二)、人均收入稳步提高

随着农业产业化思想的变革,铁岭人均收入实现连年增长,据铁岭市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队对全市60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工资性收入成为第一增长点。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主体地位。

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多,以上原因极大的推动了婚庆文化的变革。

(三)、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积极、健康、高雅的文化提升市民素质.1.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近几年我市图书馆建设成绩显著,馆建面积和藏书量都有了很大增长

2.建立 “群众讲堂”。“群众讲堂”的成功开办证明普通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精神文化的渴求。学习传统文化、宗教知识、养生文化、国际风云、科普知识、保健知识等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将其精神生活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者们的知名度,给他们提供一个走向社会的渠道,是一项互利双赢的活动。

3.加大扶持高雅艺术品种的力度。市委、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创建清河文化创作基地,打造辽北文化艺术的航母。吸引名导演,培养名演员,做到走出去请进来。

4.建立地方旅游专线。旅游专线的开通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也为铁岭市民打开一个了解本区域文化积淀的通道,促进文化交流。

楚国建国时间考论 篇5

关键词:楚国,建国时间,考释

楚国在西周时期是南方各民族之雄。东周时期, 楚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所谓“楚国之强, 大地计众, 中分天下”[1]1261。楚国在立国数百年间, 东征西讨, 南平百越, 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目前, 对楚国历史的下限, 学术界已取得共识, 即以《史记·楚世家》记载:“五年, 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 虏楚王负刍, 灭楚名为郡”为楚国灭亡的时间。在这里“五年”即楚王负刍五年, 也就是公元前223年。但是, 对楚国的建国时间, 还有很大争议, 主要分歧在于大部分学者把楚人、楚族和楚国混为一谈。为此, 张正明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假如要按先后顺序给‘楚’字开列几个义项, 那么首先是植物名, 其次是地区名, 再次是族名, 又次是国名。”[2]31由此来看, 楚国的出现远比楚人和楚族的时间要晚, 如果我们把楚国建国的时间确定下来, 那么楚国的历史时间界限会更加清晰。

一、楚国建国研究现状

目前, 学术界对楚国的建国时间还存在不同认识, 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概括起来, 对楚国的建国时间, 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1. 殷商时期。

黄盛璋、钮仲勋认为楚起源很早, 但有信史可考的历史是在殷商之际[3]。段渝认为殷商时楚已立国[4]。陈旭也认为西周以前楚已立国, 盘龙城遗址有可能正是商代楚国的都邑[5]113。张君也主商代有楚国论[6]。然而, 王光镐对此持否定态度, 认为不仅商代没有楚国, 而且西周文王以前既无楚方国, 也无独立的楚部族[7]126。为此, 李学勤先生明确指出:“殷墟卜辞中的‘楚’地应与楚国无关, 这是甲骨学者已经证明了的。”[8]245所以, 殷代楚国建国说不足为信。

2. 西周之初, 周文王、成王之时即熊绎受封前后。

杨宽认为楚国尽管接受了周天子的分封, 但是, 它毕竟和当时周所分封的其他诸侯不同。因为它早已建国于荆山地区, 这时周成王仅仅追认其既成事实, 表面上确立从属关系而已, 而楚国在这时, 只是迫于刚创建的西周王朝的威势, 表面上表示臣服而已, 从而, 认为楚国家形成在熊绎受封之前[9]。根据文献记载, 夏鼐认为楚国即周代的楚国, 时间从西周初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10]。王光镐认为楚族或楚方国始形成于周朝实际开创者的文王一代, 因为此时楚国有特定的名称、专有的区划、独立的族体、政体及代表它的首领, 从而可以证明鬻熊揭开了楚国国史的第一页[11]。罗运环认为楚人在熊渠之世已经存在着国家的组织形式, 而国家的形成是在熊绎受封之际[12]。张正明认为周成王时, 楚人因保护周公旦有功, 楚人受到了周王朝的赏赐, 被封以子男之田。至此, 周成王确认了芈姓熊氏楚国的“法定”地位, 楚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中的一员。熊绎受封的时间, 应在周成王中年, 即公元前1010年左右[13]25。根据湖北荆门新出包山楚简资料, 结合早期文献《左传》、《史记》所载以及晋人杜预、唐人孔颖达的有关论述, 徐少华也认为楚受封立国于西周初年的周成王熊绎之时[14]。谭黎明认为周成王时熊绎受封于楚, 已迁到丹阳, 成为独立方国, 春秋时始大[15]9。

该观点也就是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即楚国 (熊绎) 自周成王初封于荆蛮, 凡传二十九世四十二王, 到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历时八百余年。在这里, 论者并没有指出楚建国的具体时间, 也没有论述楚国家形成的过程, 从目前看, 对楚国八百年历史说法还有许多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地方。

3. 西周末年春秋初年。

早在20世纪30年代, 罗尔纲就提出此种观点[16]。刘玉堂依据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的论断, 楚国家的形成当在楚武王之世[17]。蔡靖泉认为, 若敖、蚡冒之际……楚已建立了文明国家的雏形, 楚人之曰“敖”而实谓之为“王”, 名“敖”仅是楚人在国家尚弱时借以自保的权宜之计。“敖”作为国家元首之称并加谥号于其前, 则表明楚人已借鉴中原的国家文明初创了自己的文明国家[18]。叶文宪认为楚君之封虽在西周初, 但是楚国之立却在春秋初, 因为“楚武王始为军政”, 最终完成了从酋邦到国家的转变[19]。王廷洽认为楚国建立国家机器约在西周末期到春秋前期的历史过程中, 其主要标志是:从“居丹阳”到楚文王“始都郢”———凝聚国家权力的统治中心初步确立;从楚君本来以姓名行世到诸“敖”的出现, 再到熊通自称为王———君主政制的确立;从若敖、蚡冒时代“土不过同”到楚成王时“楚地千里”———楚国疆域的扩大, 地区性行政机构出现, 以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成为可能[20]。这种观点, 把楚国的建国时间定在西周末春秋初, 仍然是模糊时间概念, 并且国家概念理解有失偏颇, 笔者不敢苟同。

二、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中所知的楚国建国时间

楚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 我们可以把楚国家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殷周之际鬻熊, 属于部落氏族阶段;二是西周前期熊绎受封, 开始向文明国家的过渡;三是春秋前期熊通称王, 文明国家的确立。对此, 王光镐认为:“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说……, 熊渠至蚡冒 (相当于西周后期) 为楚的原始社会结构逐渐解体的阶段;熊通 (相当于春秋之初) 之后, 楚进入了国家文明的新历史阶段。”[21]138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探讨的楚国建国时间不应把楚人和楚族发展考虑进去, 仅指楚国家文明的形成时期, 所以楚国建国时间应该是狭义楚国的始建年代。西周时期楚国的生产经济状况十分低下, 楚国的社会形态原始, 诸如深受血族关系支配, 阶级、公共权力乃至都城尚未出现。时至西周晚期, 楚国跨入青铜时代, 大体进入阶级社会[22]146。对于西周时期楚国已进入阶级社会, 我们不难理解, 关键是楚国成为文明国家的标志。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曾提出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志:有高墙围绕的城市, 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无论任何文化, 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两项, 就是一个古代文明[23]。那么, 下面我们参照这个标准, 来理解楚国的建国时间。

《史记·楚世家》载:“当周成王之时, 举文武勤劳之后嗣, 而封熊绎于楚蛮, 封以子男之田, 姓芈氏, 居丹阳。”虽然这个丹阳究竟在何处各说不一。但是, “熊绎居丹阳”在楚国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为“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批土筑或石头砌筑的城址是一种非常醒目的人文景观, 它好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将野蛮和文明两个阶段清楚地区分开来”[24]。可以说, 从此以后楚国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的一个条件。

楚人传世的年代最早的铜器中是楚公采冢钟。目前所知楚公采冢钟, 传世品有4件, 加上近年周原出土的一件, 共5件[25]。对于楚公的“采冢”字, 学术界的释读还没有达成共识, 张亚初从吴大澂把“采冢”释为“家”字的观点, 并从音韵学的角度, 认为家、渠声韵相同或相近, 二者可以通假, 在此基础上, 从楚公采冢钟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等方面, 进一步分析该钟为西周中期之末, 即周夷王时期或厉王早期, 也就是熊渠在位时期。楚公采冢即文献中的楚公熊渠[26]。《史记·楚世家》载熊渠“当周夷王之时”。可见, 西周中期熊渠之世, 楚人已有了成文历史[27]。熊渠之世已经有成文历史, 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楚国将会有确切年代开始。熊渠又传三世, 至熊勇。楚史至熊勇, 始有确切的纪年, 也即公元前847年 (熊勇元年) [28], 为此, 我们完全可以说, 楚国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的另外一个条件。当然,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 诸如记载楚国历史的典籍《梼杌》散佚, 我们无法详细考证西周时期楚国礼仪文化, 但是, 这样仍然不影响我们对楚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理解。

《建国大业》的杂交成果 篇6

由中影集团, 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等多家单位出品, 韩三平, 黄建新导演, 一百多位明星加盟, 耗资3700多万, 为共和国成立60周年拍摄的献礼大片《建国大业》, 于2009年9月17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三天票房过亿, 创下一个神话。

本片讲述了从1945年抗战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

一、山寨“新浪潮”

这部影片到底怎么样, 可谓众说纷纭。单从网上的众多网友的观影评论来看, 这部影片对于影视素养越来越高的观众来说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回顾整个影片, 我们看到的是细节多于情节, 民主人士喝茶下棋, 俨然邻家大哥大叔的饭后娱乐;毛主席下令林彪火速南下, 身后的墙上还挂着一串老玉米;傅冬梅在家给父亲洗脚;蒋式父子坐在台阶上黯然神伤……也许太多平淡的生活细节让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们有点无聊, 当然这种推翻神话领袖的做法也具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意义, 此次宏大背景中的伟人不同于早年电影, 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的生活细节, 无处不流淌着生活, 同时也有意淡化了战争场面。移动摄影和景深镜头在片中也有大面积展示, 特别是移动摄影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整个影片几乎没有固定镜头。

这些让我想到了1962年在《电影手册》上首次使用了“新浪潮”一词的巴赞, 他认为电影与其他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 更贴近现实, 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而该片不仅穿插了像新闻纪录片似的一闪而过的三大战役片段, 更在片尾加上了毛泽东与朱德的历史资料, 而这些也是“新浪潮”电影工作者最常使用的手法。但是它又终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新浪潮”。事实上, 它只是借鉴了一些元素, 本质上还是一部官方主旋律电影而非作者电影。黄建新也坦言, 我只是一个打工仔。但是本片又有创新, 即一改通常意义上的电影叙事模式, 而采用这种重细节而非情节的样式, 吸取西方半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创作文化精髓, 虽然不能肯定他们是有意向“新浪潮”致敬, 还是像商业致敬, 这一点不再赘述。

二、新瓶装旧酒

众所周知, 由于电影受制于产业形态的完整与否, 资金投入的多少, 技术水平高低, 市场潮流迁徙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受政治要求的宽大与严苛,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尤其重视电影的宣传, 教化和导向作用。这样的时代变迁和政体变化中必然产生形态和美学内涵的变化。这就是中共的引导作用。半个世纪后, 影片《建国大业》依然继承了十七年电影的两个显著走向:

1、忆苦思甜的模式。

片中展现的旧中国, 物价上涨, 商人囤积居奇, 老百姓饿殍遍地的景象, 虽然蒋金国满腔爱国热情却阻挡不住亡国的必然, 蒋介石的那句“反, 亡党, 不反, 则亡国”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考证, 但的确是说出了当时的严峻形势, 可怎么听怎么像共产党借蒋介石之口而发的感慨, 虽然导演坚持这部影片是一次大反思, 借助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来说事, 总显得过于牵强。片中高呼民主自由的闻一多被杀, 告诉我们新中国是有甜可思的, 否则也没有那么多人当时为了一个还是理论上的新中国抛头颅, 洒热血。

2、革命成长的主题。

十七年电影的历史片, 以人物传记为主, 强调人与时代的关系, 个人欲望退居后线, 常常关注重大事件, 强调事件的意义, 起“历史教科书”的作用。本片没几分钟就会在屏幕上出现某年某月某某人的字幕, 让人有时注意力常常在字幕上, 如果是静止画面, 俨然一副“中国近代历史纲要的PPT”, 片尾的五星红旗, 显然也秉承了十七年电影精髓。

三、晴雨表

历史上, 一个装备精良的国民党, 一个在最后也为国尽心尽力的国民党, 但是无论再怎样苟延残喘, 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片中蒋介石也一改上一代人的普遍印象, 从贴狗皮膏药的老头到一个俨然堂堂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一袭长袍, 风度翩翩。相比以前的主流电影, 可谓进步, 一方面是时代进步, 人们开始反思历史, 另一方面是政策的越来越宽大。导演卡尔内说得好:暴雨之来袭, 并非晴雨表之过, 他只是预告了恶劣的天气, 电影作者的使命是做好时代的晴雨表。我认为该片开了个好头, 但电影市场依然不能太松, 我们不应该害怕那些反映现实的过于真实的电影, 我们更应该怕的是一旦电影市场完全开放, 我们的这些名导自己能否站得住脚。

四、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

主流和非主流电影应该是电影的两条腿, 可是政府的注意力往往在主流。可是重视归重视, 效果往往不怎么好, 虽然该片已经成了电影票房冠军, 但在上个月还没有超过《变形金刚2》。但是我们想想看, 《建国大业》难道不是举国之力把他推到这个位置的吗?中影出品, 国庆献礼, 明星无数, 政府组织观看, 不论片子是否国际化, 票价是够国际的, 再加上街头巷尾铺天盖地似的宣传……一群人的狂欢却换回一群人的寂寞, 这群寂寞的群体一直在思考, 难道中国电影永远就这么跟在人家后头?

《变形金刚2》在一没有举国之力, 二没有大肆宣传, 三在盗版猖獗的中国依然强劲, 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把《建国大业》扶上去了, 确实狂欢了一群人, 但也着实恶心了一回, 整天叫嚣着票房, 没有一点涵养, 既然是献礼片, 根据一个调查, 有百分之九十的网友称电影应该免费。我们一年对全部电影的投资也赶不上好莱坞一部片子, 很多人对好莱坞的文化入侵感到忧虑, 而有些所谓专家还拿出种种理由证明好莱坞属于全世界, 那我就想问问他, 为什么好莱坞不给我们分一杯羹?

在中国电影复兴之路上, 我们有必要学习学习韩国, 他们的政府对于主流的独立制片人有相当严重的政策倾向, 所以与其齐心协力做个大蛋糕给别人吹嘘, 不如让每个成员把自己的蛋糕做大, 我们已经看烦了张艺谋的那张老脸, 眼看着他把能拍的类型都拍过了, 其他的导演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像中国的奥运金牌榜一样, 身体好的是那几个拿金牌的, 我们依然不能称为体育大国。我们不乏世界级导演, 但是狂欢的是少数, 寂寞的还是多数, 《建国大业》说话了, 所有中国电影失语了。

五、结语

中国有着几千年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 本片是世界电影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电影, 但吸收的多是流于形式的表面, 本身没有吸收到世界人民都没能接受的优良内质, 除去那些明星, 这片子还有哪里吸引人呢?

摘要:由于电影受制于产业形态的完整与否, 资金投入的多少, 技术水平高低, 市场潮流迁徙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受政治要求的宽大与严苛,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尤其重视电影的宣传, 教化和导向作用。这样的时代变迁和政体变化中必然产生形态和美学内涵的变化。笔者就电影《建国大业》为例, 浅析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

建国60年兽医事业发展成就 篇7

建国前, 兽医事业发展停滞, 牛瘟等疫病大面积流行。建国后, 扑灭了牛瘟, 消灭了牛肺疫。截至2005年, 全国21个疫区省消灭马鼻疽, 至今再未发现该病例。近年来, 我国在有效控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同时, 有效防堵了境外疫情的传入。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 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畜牧业收入显著增加。

建国以来, 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 到《动物防疫法》等数十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兽医工作逐步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转变。从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 到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针在不断完善。从改善饲养管理, 到“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控,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

2005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机构不断完善。目前, 中央和省级兽医机构改革全部完成, 93.7%的地市、78%的县区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全国共按照乡镇或者区域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34 196个, 设有村级防疫员64.5万人。兽医行政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工作力量明显加强。

从仅有一家中央畜牧实验所, 到建立完善涵盖疫病防控、兽药管理等领域的国家、省、地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从对动物传染病病原研究空白, 到目前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科研硕果累累, 多种疫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仅有的两所兽医高等学校, 到每年毕业兽医专业人才数万人, 我国兽医科研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家兽医生物药品厂, 到目前全国1 527家符合GMP条件的兽药企业获得生产许可;从仅能生产几种弱化疫苗, 到目前年生产各类疫苗1 200多亿头份, 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标准空白, 到目前兽药典收载的1 246个标准, 兽药法规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审批管理不断规范, 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兽药监管日趋严格, 兽药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从没有动物卫生执法队伍, 到现在拥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5.6万人,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在不断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流通环节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及动物产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 使动物产品安全得到有力保证。

起初, 我国兽医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次数几乎为零, 2007年5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的合法地位, 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目前, 我国全面参与了OIE等兽医领域国际组织工作, 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 兽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取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兽医工作成效的认可。

60年发展历程向世人昭示了做好兽医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一, 做好兽医工作,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二, 做好兽医工作, 是提升我国养殖业竞争力的需要;第三, 做好兽医工作, 是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第四, 做好兽医工作, 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60年发展经验充分证明, 做好新时期兽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转变观念, 更新思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维护“人”的健康摆在兽医工作的首位;必须坚持养殖业发展和兽医事业发展并重, 促进我国养殖业和兽医事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五大体系”:一是着力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适应我国实际的兽医政策法律体系;二是着力构建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三是着力构建防控结合、科学规范、责任明确、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四是着力构建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五是着力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动物疫病防控支撑体系。努力创新“五大机制”:创新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机制;创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机制;创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制;创新兽医事务协调交流合作机制。

徐建国:吃出来的通胀? 篇8

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农产品通胀远高于非农产品通胀,农产品通胀的波动也远远大于非农产品通胀的波动。从下图就能看出,显示每次通胀来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远高于非农产品,不是高了一点点,而是好几倍。

这一观测的直接启发,就是治理通胀的重点是农产品。倘若农产品通胀管住了,通胀压力就会小很多。价格上涨最终总可以归结为需求超过供给,所以理解通胀无非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需求,二是看供给。

先说需求,农产品主要用途是食用,正常的饮食需求不应抑制,收入增长了吃得好一些也天经地义,没什么好说道的。可以一提的是浪费。过去几年里的公款吃喝,估计吃的人自己都不太好意思了。真吃进去了也就算了,最多就是把自己身体吃坏。但浪费很糟糕,据说是吃一半倒一半。不但官员如此,整个社会风气也慢慢坏了,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也很浪费,个人请客也得多点几个菜,似乎不剩一半就对不起人。

中国新一届班子上台之后好像要扭一扭风气,大概会节约一些。直观感觉,农村人依然保持着节约的习惯,浪费比较少,浪费主要是在城里,特别是所谓的富贵阶层。倘若传说中的浪费一半是真的,那么可以节省不少。再加上,倘若节俭风气传开,寻常百姓家也不用撑面子浪费,请客少点一两个菜,浪费可以更少一点,总量算起来应该还是比较可观的。

饮食浪费的准确数量难以计算。大致匡算,倘若10%的人达到浪费一半的程度,就是5%的总量,加上其他的人再浪费5%,全社会可能浪费了10%的消费总量。这种匡算非常粗略,不足为据。反腐能否抑制农产品通胀,还有待证据证明。但倘若如此,或者可以说通胀是吃出来的。

不过,大大小小的贪官们应该不大介意在长长的指控名单上加上这么轻微的一项。或许还得谢谢他们:没有这吃出来的通胀,宏观调控就不会当真,中国经济没准就真成了脱缰的野马了。

除了正常的消费和正常的浪费,还有一种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投资,或者投机。其实我从来都搞不清这二者的区别,横竖不就是一个低买高卖吗?目的都是为了挣钱,到底有啥区别?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如下几个因素使得农产品特别适宜投资(投机)。

一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千年形成的饮食习惯很难改,比如夏天就想喝一碗绿豆汤,比如广东人就喜欢吃活鱼,东北人就喜欢猪肉炖粉条;二是供给弹性小。农产品有一个生长周期,种下去还要长,短期内供给是给定的;三是运输仓储成本高,市场供需见面也比较难。加上各种管制对市场运作的破坏,市场运行成本也比较高。结果是一些农产品会烂在地里,相当于减少了供给。所以当通涨潮来袭时,就会有人囤积居奇。反正人们总要吃,价格高了也得买,所以我买了囤着,只要价格上涨超过仓储、运输、腐烂导致的成本,就会挣钱。相比较而言,电子产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也大,一般很难用来投机。

那么通胀为何会来袭?这就要回到弗里德曼那句话:通货膨胀终究是一个货币现象。虽然是老生常谈,道理确是硬的,通胀最后总是因为票子相对于供给发多了。票子发多了就会人为增加总需求,这个多出来的需求到处追逐商品。看来看去农产品比较适合保值,绿豆、棉花都不错,大白菜估计不行,容易烂。再来就是房子,不过已经限购了,限购了也得千方百计买。不管辛苦挣来的钱,还是贪污贪来的钱,都是要保值的。

所以除了正常的饮食,浪费和投资两种额外需求也增加了农产品通胀的压力。前者源于社会风气,后者源于货币政策。说通胀是吃出来的,并非否认通胀终究是货币现象,而是在承认这一点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寻找更具体的原因。

说完需求再来说供给。上文提到农产品的一个特性是供给弹性比较小,短期内供给是给定的,所以需求一上涨,价格就涨了。可是这还不够,需求多了无非就是说供给少了,那么为什么不卯足了劲增加供给?只要供给够多,就不会涨价。

供给是要有投入的,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近年来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农产品的供应不足,一是工资普遍上涨,也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农地规模小,种地不划算。二者合起来作用更大。

工资上涨意味着种粮种菜可能不划算。现在农民进城打工一年少说两三万、多说四五万,这里面不包括特别聪明能干的。一亩地种粮的话一年收入也就一两千,大概也就是打工大半个月的收入。种菜会高很多,几千上万都可能,但是与粮食相比,种菜劳动力投入大得多,田间管理成本也大,风险也大,菜进不了超市的话就很难挣钱。只有一两亩地的散户,还是远远不如进城打工。

建国60年金融转型的进程 篇9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 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 中国的金融体系、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 各国的金融体系、机制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理论上讲, 各国金融体系、机制的发展、变化, 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具有内在的逻辑。金融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 对把握中国的金融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分析框架。

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审视金融体系的变化

建国60年以来, 中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建立、合并、重建;但从金融发展理论看, 都是为了实现基本的金融功能, 其本质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只不过, 1949~1979三十年间形成的金融制度以计划手段为主, 1979至今三十年间形成的金融制度以市场手段为主。

1949~1979三十年间, 中国形成的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主导的典型的计划金融制度,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单一国有银行制度。

新中国成立60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金融体制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从计划金融制度向市场金融制度转变, 二是从一级银行体制向二级银行体制转变, 三是建立了逐步规范、完善的金融市场。其中, 标志性的制度创新分别是:建立中央银行, 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中央银行业务的分离;成立政策性银行, 实现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 实现银行不良资产与优质资产的分离;发展金融市场, 实现了融资结构从单一间接融资转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互结合的再调整。

1949~1979三十年间形成的金融制度以计划手段实现资源配置, 本质上与其时的计划经济相适应。1979至今三十年间形成的金融制度以市场手段实现资源配置, 本质上与目前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不管是以前的计划金融还是目前正在逐步规范完善的市场金融制度, 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基本的金融功能。为更好实现基本金融功能, 金融机构、体系、机制逐步演变, 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体系发生变化的几十年, 同时也是其逐步完善、实现基本金融功能的过程。

适应中国经济增长需要的市场金融制度形成

1、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 商业银行实现的金融功能日趋完善, 其历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 专业银行逐步设立、发展阶段;1985~1994年,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阶段;1995年至今, 现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逐步确立阶段。

1978~1984年, 专业银行逐步设立、发展。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一管理支农资金, 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 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外汇业务;中国建设银行除了办理拨改贷外, 还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1984年1月,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 承办原来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四大专业银行在它们各自分工的领域办理业务, 这一阶段的专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前身) 具有了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功能,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基本的存贷款服务。但银行功能的发挥处于较低层次。

1985~1994年,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中国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途径, 允许专业银行向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各家专业银行形成了业务交叉的浪潮:农业银行进城、工商银行下乡、中国银行办理国内业务、建设银行发放周转性贷款、所有银行都开办外汇业务、专业银行成为事实上的金融百货公司, “专业银行”的称谓逐渐消失, 由国有 (独资) 商业银行所取代。1993年底颁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核心内容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作用, 进而形成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至此, 四大国有银行从其业务的多样化化为国有商业银行。

1995年至今, 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逐步确立。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和《中央银行法》, 确立了银行业运行的法律框架。1997年,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统一法人体制, 加强了各总行信贷本和资金调度, 上收了县支行的信贷决策权限, 改变了贷款分散决策局面, 削弱了省份权力, 统一法人, 统一风险管理。1999年4月~11月, 先后组建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分别买或托管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 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

2003年10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 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充实资本金。2003年12月,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代表国家行使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2005年10月, 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5年6月、7月, 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中国内地成功发行H股和A股。中国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以A+H股同步发行、同步上市的方式, 成功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三家试点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健全内控体系, 转变经营机制,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数据来源:据公开资料整理

2、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和“一行三会”监管体系的运行与商业银行的改革相对应,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央银行制度逐步确立, 并最终建立起“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大致亦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 中央银行制度确立阶段;1985~1994年, 中央银行职能逐步调整, 中央银行制度逐步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中央银行职能进一步调整, 确立“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 监管的专业性明显增强。

1978~1984年, 中央银行制度确立阶段。1981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切实加强贷管理, 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人民银行要认真执行中央银行的职”。分离专业银行业务, 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3年9月, 国务院正式颁发《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和拟定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基本制度, 经批准后组织执行;掌握货币发行, 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统一管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汇价;编制国家信贷计划等。

1985~1994年, 中央银行职能逐步调整, 中央银行制度逐步发展阶段。1985年1月工商银行正式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 人民银行真正脱离具体信贷业务和储蓄业务, 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1985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在地以下县市全部恢复中国人民银行机构, 成为从中央到省地县覆盖全国各地的一个大系统, 至此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形成。1994年l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印发了《人民银行分支行转换职能的意见》。《意见》对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的职能作了具体规定, 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 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依据法规对本辖区的各类机构履行领导、管理、协调、监督、稽核的职能, 为各类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有序运作提供完善的服务。

1995年至今, 中央银行职能进一步调整, 确立“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地位, 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全面履行真正的中央银行的职责。人民银行职能的第二次调整始于1992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成立;到1998年11月18日, 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 证券、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剥离出来, 标志第二次职能调整的结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使人民银行更好地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人民银行进行了第三次职能调整。2004年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银监会) , 将对银行的监管业务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至此, “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初步确立。为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2005年8月10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设立。上海总部将围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建设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节职能和服务职能, 突出了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金融发展的视角看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1、商业银行的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需要调整商业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导致资本充足水平回落显著。保持充足的资本金比例是中国银行业能够成功应对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 为了满足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监管的审慎要求, 经历了大规模放贷的商业银行重新面临补充资本金的压力。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路径依然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 这种业务发展路径是典型的高资本消耗特点, 风险权重高的贷款业务占比居高不下, 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高的要求。尽管说在利率管制条件下, 这种严重依赖利差收入的业务模式有其现实合理性, 但是也凸显出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降低、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并不顺畅的缺陷。

2、进一步完善金融功能,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根据统计, 2009年8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104亿元, 8月末,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 同比增长34.11%, 预计2009年新增信贷将达到9.5万亿元。但大部分的信贷进入国有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没有较好的呼应。日前, 国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已分别设立中小企业司或部门, 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但总体而言, 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占比仍较小, 需要进一度深入发展。创业板的设立, 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扩大发展。创业板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 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 培养创业板的特点, 不要变成所谓“小小企业板”。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继续鼓励发展合作金融, 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合作金融, 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包括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较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品种比较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 显著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要着力抓好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它金融组织的作用。中国农业银行要通过深化改革, 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 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 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区和县域经济服务。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功能, 鼓励和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要切实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据公开资料整理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中国银行业在融资结构中比重过高, 间接融资承担了大部分经济波动的风险。中国现有的融资结构中, 间接融资占比非常大, 直接融资比例非常小, 自1992年至今, 间接融资比重平均超过80%。2009年上半年信贷投放7.36万亿, 同比多增4.9万亿元, 占整个融资市场的86.9%, 相比较而言, 企业债券、国债及股票2009年上半年累计仅占融资市场的13.1%。经过这一轮的高速的信贷投放, 强化了银行在整个融资结构中的地位, 使得商业银行体系在事实上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也使得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不能有效分散到金融市场上。

5、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关于分业、混业的思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的趋势, 监管部门必须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 监管部门不必局限于某一金融行业或金融机构内部的金融风险, “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

上一篇:防雷解决方案下一篇:远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