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桥》教学反思(共11篇)
公开课《桥》教学反思 篇1
星期五下午接待了牛主任的电话,让我为下周准备一个课程的市中心小学校长,教学主任听课。课程只有16班班,上周五学过了第一堂课,所以说第二课时是第二课。
n周末去除一个好朋友玩竹节洞穴,其余时间在家里准备课件,毕竟是学校领导的兄弟讲课,不能抛金面!在星期天11:30的最后决定后的一段时间,时间没有时间打扰主任张竹仁帮助我看看是否没有错。牛主任出去学习不要问,星期一有勇气在这课上跟随自己的想法。n整个班很顺利,许多老师都有很好的评价,甚至当时间带领的讲座告诉我:好的,我被你感动了。但是我自己觉得以下几点不是很好处理,需要注意在未来的教学工作和及时纠正。
n首先,整个过程中他们自己的感觉是非常投入的,但也带动了孩子的情绪。但有些孩子读不到位。像在老人的研究中被迫把年轻人推上木桥的链接,我让孩子们用一个小的阅读 男人推在木桥上,但是何俊福和高扬没有到位,我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然后我然后问:孩子们,情况是如此重要,所以阅读呢?效果不一样。
n第二,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是很鲜艳当谈到支持这个词时,我利用机会让孩子想象:老秘书可以做什么村民支持?程国鹏等学生只是呆在帮助村民清洁,洗衣服等日常家务,只有鲁宏源认为可能对管理做出了贡献。学生的想象力不够(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理解不能太深,句子的意思只能留在字面意义上。
第三,教学机制不够灵活。他们的准备是按照文本的顺序来准备,然后有学生,考虑如果学生不遵循自己的设计链接,将采取什么方式继续,但是当孩子真的跳进教室思考时还是看起来有点被动,强烈的对学生自己设计的想法上拉,所以有点钝。这个我早就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它取决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慢慢探索技巧,非隔夜努力 丈夫。课堂是孩子的世界,老师只是一个指导,不能抱着孩子的想法去,记住!
n第四,本课设计的初期设计难以处理难以延误的时间,没有考虑在课堂上的发展,但这一课比较难以处理的比较顺利,这使得最后一两分钟不知道该怎么做,感觉其实是在人行道前面设计的,在情感的基础上阅读整个文本就好了,只给孩子一个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发展可以在移动人物的文本上延伸到教室,如移动十大人物在中国,同时玩幻灯片的解释,孩子们将继续分享班级的份额。
n简而言之,类完成了,但是反射应该跟上,没有反射没有进展。
公开课《桥》教学反思 篇2
第一:Greetings.通过打招呼和老师与学生正站着和坐着的对比, 引入图片上的男孩正在看电视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Learn the Key Vocabulary由于课文内容简单扼要, 没有情境铺垫, 学生难以进入学习语言的状态, 因此创设循序渐进的情境非常必要。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学生熟知的明星和他们的老师及同学日常生活中的照片, 比如打球唱歌跳舞吃饭睡觉打电话读书等等, 把学生从轻松的情境里带到学习新知中去。通过问答方式, 以旧引新。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提供信息, 引出本单元的重点短语和句型。
重点短语:watch TV、do homework、eat dinner、read、talk on the phone、and so on
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What’s he/she doing?
He/she is….
Is he/she doing…?
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
紧接着通过图片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练习中。
第三:Guessing Game接着通过猜测所呈现的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的动作进一步巩固了现在进行时的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回答。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气氛。
第四:Listening Practice and Pairwork文中安排的听力练习由易到难, 能让学生展示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 轻松完成给对话排序, 从而使学生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主动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
第五:Learn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 搜集与现在进行时相关的资料图片;再通过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与课本资料, 通过探究、模仿练习得出现在进行时的规律, 达到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目的。然后叫学生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句型。
主语+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找出记忆的规律。) 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但我在这一环节中, 由于时间安排与题量不当, 没有发挥好小组与搭档的互助学习精神, 缺少生生互动, 仓促释题, 没有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会吸取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课堂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3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桥》公开课教案 篇4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以教材为载体,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老师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本教学设计力图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真真正正的学习到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表达独特的感受,在交流中升华自我情感。
二、教材分析
《桥》 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 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儿子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对比的手法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注重篇章结构的渗透,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四、教学重难点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山一般的伟大形象(镇定如山、威望如山、大爱如山、父爱如山),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五、教学准备
1、洪水发生时的音像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谁能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感受险情,导入新课
1、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一场洪水当中,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课件出示5个句子)
2、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一起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预设:体会“一群”与“一匹”的不同,朗读感悟。(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预设:把“窜”字换一换,你会换成哪个字?从“窜”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用简笔画在课题下画上水】
3、师小结:短句可以渲染紧张的气氛,要读得快而有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洪水势不可当的形象更生动。
4、洪水到底有多么可怕?看,(学生欣赏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怕;来得太快了;难以逃生„„)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吧。(师生合作读)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转眼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一瞬间)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刹那间)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紧接着)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最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人们的慌乱
1、面对这势不可当,来势汹汹的洪水,乡亲们有什么反应?【板书:乡亲们】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学生从“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去”体会村民的惊慌失措。
【板书:惊慌、疯了】
四、品读人物
1、洪水势不可当,村民们惊慌失措,时间万分紧迫!但此时此刻,有一个人不一样? 谁?【板书:老汉】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老汉外貌的词语。
2、什么是“清瘦”?
3、但是这一段中有句话却说老汉“像一座山”?“山”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一个清瘦的老汉,像一座山。这本身就是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请大家想着山的特征,看看老汉的举动,再次走进课文,看从课文哪些内容中能读出老汉像一座山?默读课文的第7到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细心体会,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抓住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侧面描写来体会。)交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设:
(1)威望如山:村民心中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通过学生研读老汉在生死攸关时刻的冷静指挥,指导学生联系“拥戴”理解。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2)沉稳、镇定如山。威严如山.教学预设:
抓住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生动描写,如指导读好“沙哑地喊”“冷冷地说”“吼道”的语言描写,“站”(他是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在 “站”字前加一个词,你会加哪个词?)
“盯”(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犀利的目光、严肃的目光、威严的目光、冷静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就像大山一样沉着镇定!我们带上自己的体会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冲”“揪”的动作以及“凶得像只豹子“的神态描写,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镇静指挥,因无私无畏而自然而生的威严。【板书:站、盯】(3)大爱如山。
村民们要过桥了,请你按顺序给他们排排队。谁站前面?谁站后面?“小伙子”排在哪?他怎么站到后面去的?
你如何知道他们是父子?看,我们的作者不愧是大文学家,他巧设悬疑,不动声色的告知了人物的身份,又一次展示了独特的写作技巧。
这一段(15自然段)中的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吼、冲、揪、凶得像只豹子)指导朗读。体会大爱如山。
五、感受父爱缱绻
1、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汉在全村命悬一线之际,他忠于职守,可谓仰不愧天。在紧急关头,老汉作出的生死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对于儿子的态度,我觉得有一点不近亲情。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父亲的绝情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爱他的儿子的,大概因为当时的情况紧急,老汉作为老支书,儿子又是个党员,他只能这样做。
生:我从“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快走。”和“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这两句话读出了他们面临生死时,都先想着对方,看出父子情深。
2、这时再读这一个“吼”字,他为什么要吼?从吼声了你听出了什么?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生:我听出了对儿子的爱。
生:还吼出了对儿子的担心,因为老汉想让自己的儿子赶快逃生,不要再管自己。
3、同样是一个凶巴巴的“吼”字,第一次吼是对群众的大爱,对儿子的气愤;第二次吼,吼出了父爱的深沉。原来作者将对比的手法隐藏在了此处,藏得真深啊,你还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写作手法吗?谁能把大作家的秘密都挖掘出来。
4、桥轰的一声,塌了,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时候,“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大家想象一下,老汉可能会喊什么?(我听出来了,这是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呼喊,是一种心存愧意而又无悔的呼喊。只是那一瞬间,老汉什么都来不及喊了,就只剩下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那是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绝望而伤心的喊,那是一种心存愧意而又无悔的喊。可是,只在那一瞬间,老汉什么都来不及想,也来不及喊,就只剩下这——(出示:“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学生齐读。
6、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亲情的字眼,送回到文章中去,你会看到一座闪烁着人性至美的高山!
六、拓展升华
1、引读24——27段,【板书:边读边擦掉板书中的洪水】泪眼朦胧之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再也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
2、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把群众送过了这座窄窄的木桥,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我想你一定明白“桥”作为课题的真正含义。如果让你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前加上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为什么?【板书:点名让学生自己在课题前写】
3、后来,一座新桥横跨在小河两岸,宽阔、平坦,桥头有一块无字碑,人们聚集在桥头,商量着碑上该写„„(请同学们帮他们写一写石碑的内容吧!)
板书设计:
乡亲们:惊慌、疯了„„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桥
老 汉:站、盯„„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5
成功之处:
首先,由于本课重点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那么要使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选择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启发下,本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主角交给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作为目标。所以当我讲七大内容时,不是直接让学生回答其内容是什么,而是通过阅读自主探究和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归纳回答。当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完时,七大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其次,讲抗战胜利的意义时,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其意义,而是提问抗战以前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结果,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这样就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抗战胜利的意义。再次,能够结合内容的需要,加入一些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现实分析,不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再然后,通过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检查教学效果,效果突出;通过记忆力大比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做到节节清。最后,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连最差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令我很是感动。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比较充分,目的通过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足之处:
课件的动画效果有些欠缺,没有视频、音频资料,设备使用不够熟练。本节课老师讲的有点多,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不热烈;还有就是小结时图文的结合不是很紧凑;最后是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时间显得有些紧。今后努力的方向: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6
但一段日子的结束不过是另一段日子的开始,十二月依旧是一个延续。 其实我不介意忙碌,重要是要忙出个所以然,至少不能在碌碌中迷失自我。停下来的时候,常总结,多反思,给自己一份忙碌的答案。 就来说说周三的作文指导课,作文问题历来是老大难的问题,首先选题就让人倍感头疼,每次内容不限的课反而是最难上的,因为内容不限,选择的范围广了,有时反而无从下手,一番斟酌后还是决定选择环境描写这个突破口,一来环境描写作为一个文章细节很考验作者写作功底,尤其在一堆流水账,语言贫乏的作文中更容易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和脱颖而出,有趣的题材可谓千篇不一,但是优秀的环境描写也可以百里挑一。
今天让《环境描写点亮你的作文》这节课已经是我第二次借班上,综合自我感觉和评价效果来看应该是比上次有所进步。当然这跟不同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和配合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跟教师心理调节分不开,上次是第一次走进录播室上课,课前匆匆的十来分钟恶补仪器操作使用,对于慢热型,接受能力不强的技术渣来说显得紧张而笨拙,结果导致最后的平台展示还是没有上传成功,只能有口述。
种种因素下,最后的课堂效果是不尽如意。 还记得上次上完课之后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思考的问题:
1、亲和力如何营造
自问不是属于那种第一眼就有亲和力和蔼型的老师,甚至偏严肃型,这时在陌生环境下如何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是考验教师智慧的难题,事实上除了微笑与等待,我目前没有摸索到更好的办法! 可能因此第一节显得有点冷场,第二节事实上一直到上课前依然在思考纠结着这问题,小笑话?介绍自己?小游戏?都显突兀勉强了,偶然间灵光一闪闪过看过的一篇关于心理描写的公开课教学实录,教师的开场白直接就是:今天老师第一次走进这课堂,这教室,大家猜猜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以此导入,既切题也实现自然过渡,于是我临时利用了一下崭新而高雅的录播室来做做文章,原设计中他们应该也是第一次录播室上课,难免紧张拘束,以此点题严肃高雅的环境会给人营造紧张肃穆的氛围。
结果他们的回答是始料未及的已经上了四五次了,这让我有点尴尬了,只能临场来个示弱:看来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很强,那老师初来乍到,作为技术渣,等下还得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此一来反而打开了前面几个男生的话语权了,一节课下来前面的小组很配合的举了几次手发言,课后也很意外有老师评价亲和力很强,不像是借班上课的。所以下次备课又多了一个备点:从备亲和轻松的课堂开始,课堂中亦是,有时与其等待和追问,不如转转弯,或许有意外之获。
2、过渡语衔接的不自然如何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所谓过渡语可以是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可以是内容与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衔接语,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作一堂优质量的课,也要凭借教师运用过渡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智严谨,灵动自然。
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份别样的魅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中如果我们只会用“接下来”“好”“下面”等生硬的过渡语,这样只会使整堂课变得死板,因此每次公开课我都会有意识观察别人的过渡语,很佩服那些可以把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得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老师,而我的过渡语总是显得生硬粗糙,一方面源于紧张,一紧张起来连自己要表达什么都忘记了,明显课堂经验不足。
更重要方面应该是语言的修炼不足,睿智而灵动的说话的艺术和灵敏的反应力并非朝夕之物,往后的教学中应该潜心修炼教学语言。 已经是第七年的站课堂时间,面对公开课依旧是紧张焦虑,王君说我们要有死在公开课上的勇气,我想这还需要一份智慧与积累才能迎来从容,淡定,自然。
3、.如何贴近学情?
加拿大有个教育学者特别强调临场智慧。他说到教师上课“凡是事先准备好的都不叫智慧”,什么叫智慧?――在现场,面对具体的问题产生的理解力和处理的能力,这叫智慧。 借班上课最大的障碍就是学情不熟悉,临场免不了状况百出,因此备课时不仅仅是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有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年级接受能力?学生的反应力如何以及可能出现哪些回答情况,怯场,冷场,回答问题方向偏移应该怎样及时处理?这些都很考验一个老师的救场智慧。
同时也说明经验不足的教师常因对文本不够熟悉而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预先设计的上 课流程上。而因此而忽视对学生和实际课堂的关注,难免显得过于机械化。解决这问题唯有教师在课前多熟悉教材,以便在课堂上能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对学生的关注以及有效的师生互动上。
公开课《桥》教学反思 篇7
一、脱离教材, 教学目标不明
案例:这是一堂新授课, 教学内容是Go for it!7 B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教师在授课时, 首先展示有关“Food”的图片来复习巩固上一课已学的词汇, 并用“What’s this/that?”和“Is this...?”等句型结合图片引出关于“Food”的其他词汇;接着教师运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 调查学生喜欢的食物, 调查时让学生使用了“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等句型, 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整个授课过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整堂课从表面看热热闹闹, 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 教学收效不大。
分析: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授课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是该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导致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适当。本课关于食物的词汇是一个要点, 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目标, 不宜花大量时间操练;而句型“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I’d like...”才是重点, 教师最终要教会学生在餐馆“Order food”的场景中运用这些句型和词汇, 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设计的调查活动的确是一个交际性任务, 然而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所使用的“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句型却严重偏离了本课的目标, 而且使学生容易混淆“would like”和“like”。
对策: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使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但有时任务设置随意性较大, 乃至脱离了教材, 偏离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造成教学收效甚微。[1]课程标准倡导跳出文本, 并不是不要文本, 跳出文本首先要基于文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根据某个话题提供了相关词汇、句型等教学内容, 给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把握教材和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能力。而当前一些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有必要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和恰当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量力而行, 这个“力”就是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行”就是增、减、改变、重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 紧扣教学目标, 灵活运用教材, 使教材服务于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
二、提问方式不当, 师生互动形式化
案例: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 预设了十几个问题, 然后指定学生一个一个“开火车式”地回答这些问题。从表面看, 参与的学生面比较广泛。下面是初二年级某位老师的一段课堂提问实录。
T:What is Jiaming’s favorite sport?
S:Football and..
T:Football?Not exactly...
S:Swimming.
T:That’s right.
分析:上面的例子是颇具代表性的课堂上教师把“问答”当“对话”的现象, 教师设置的大量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俗套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 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在上例中, 教师预先设定唯一可接受的答案, 这是实践中典型的课堂提问方式, 即寻求答案的唯一性。教师在鼓励学生回顾事实因素或者预先阐述语言项的同时, 也伤害了学生用目的语表达他们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这种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提问, 很难激起学生交流思想的愿望, 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策:通过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 让教师明确如何有效选择提问方式。课堂交互的主要部分是由教师的提问所引导的, 而提问又是教师寻求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方式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提问方式有如下分类:1.封闭式提问 (close question) 和开放式提问 (open question) ;2.特定提问 (special question) 和常识性提问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这两类提问的本质区别在于是期待特定的、封闭的回答, 还是期待有一定质量的、开放式的回答。3.展示式提问 (display question) 和参阅性提问 (referential question) 。前者指对知识的核定性的提问, 教师是知道问题答案的;后者指教师没有确定答案的提问, 是更高认知水平的提问。[2]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而言, 封闭式提问比开放式有更多的限制。在一个封闭式的提问中, 如果教师提供句子结构来诱导回答的话, 那么学生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上课时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核对性的提问, 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因此教师应多使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也可以设计一些存在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三、滥用鼓励与夸奖
案例: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每当学生参与并完成了一个课堂活动后, 教师马上使用“Good”或“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表扬。但是教师使用的评价语非常单一, 有时一堂课单单一个“OK”就反复使用了数十遍, 似乎已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
分析: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但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扬。在课堂上, 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加思索, 也不根据学生完成的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 随意地表扬或奖励。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正如体罚不可取一样, 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 过多、过滥的夸奖会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 也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对策:首先, 教师应当注重评价语的多样性, 引入分层次评价。面对水平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习有关水果的词汇时,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让他们摸一摸装在袋子里的水果, 玩一下“What is it?”的猜谜游戏, 学生能说出水果名称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追加“What’your favorite fruit?”;对程度好的学生再问“Why?”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别根据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 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可使用“Good./A good job./Very good./Great./Wonderful./Wel done./Excellent.”等激励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 多给学生获得“成功”机会, 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个学生, 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其次, 注意纠错方式, 多用期待性评价。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要急于纠错, 更不要马上说:“No.You’re wrong”, 而可以说“Take it easy.”“Think it over, Please!”也可以根据情况对其他学生说“Who can help him/her?”还可以通过加重语气, 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纠错。这样做可保护学生的自尊, 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用“How clever you are!/You’re so smart./You can do it.Let us try it again.”等语言来表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对学生寄予期望。
四、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案例: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 提示不足, 具体要求不明, 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有的教师在尝试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 对学生的讨论既没有合理的引导, 也没有适当的监督。
分析: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是,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上面例举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学什么, 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状态。
对策:要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要提供学习的材料, 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其次, 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再次, 还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这一切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呈现任务结果的方式。
五、有活动, 无体验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如有的教师在教完有关颜色的词汇后, 把课前准备好的没有着色的房屋图发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能力, 以四人小组形式给房屋涂上颜色。学生涂完颜色后, 进行展示并评出最佳设计图。
分析: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 教师设计的涂颜色教学活动是贴近学生实际的, 也达到了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然而,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 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把新学的有关颜色的词汇运用到整个过程中, 使得英语课成了一节纯粹的美术课, 虽然有了“任务”, 却根本谈不上语言的体验。此外, 有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没有体验与反思, 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对策: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上面的情况, 笔者在课后和教师讨论后, 重新设计了活动。首先是让教师在活动前呈现学生小组合作时可用的句型“What color do you like?/Do you like blue?/Let’s color the door green./Can you pass me the red pen?...”其次是学生活动时,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 帮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 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着色活动。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合作有形式, 无实质
案例: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先呈现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出答案, 进行答案核对。
分析:教师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问题不分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没有保证, 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活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仍处在被动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 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 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对策:为了让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成为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 教师要注意下列几点:1.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进行小组讨论, 如果一切问题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事实性、陈述性的问题成了讨论的重点。2.对讨论的重点问题, 尤其是一些开放性、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并为学生提供汇报他们意见和想法的机会。3.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分组时要处理好“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关系, 引导组内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
七、探究性学习高深化
案例: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 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课堂上, 很少有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与教师访谈中, 有教师这样认为,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 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 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探究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 而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能达到探究这样的高度。
分析:这位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根本问题是其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 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 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 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 完成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我国早有“鱼”和“渔”之说。很多教师采用由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来处理, 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对策:教师要把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 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 去创造、应用;而不是由教师灌输。教师要勤于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中提供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素材和机会。
八、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案例:课堂上, 有的教师在讲到某个主题时, 比如教到“sports”这样一个主题时, 往往在教完相关的词汇、操练完有关句型后, 就会很自然地将运动的好处亲口说出, 来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 不知道如何有机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所以出现了上面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现象。
对策: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态度的讨论渗透到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 在学习日常活动时, 教师可以列出学生经常从事的日常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自己独立完成或从事的活动, 另一类为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从事某些活动必须与他人合作, 这样就把培养合作精神渗透到了英语教学之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一定要克服这些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力求在“实践教学理念—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设计—再次实践理论”这样的循环中不断体验课堂教学, 并从中积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琳, 王蔷, 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与反思 篇8
[关键词]学会合理消费 公开课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70
上学期,笔者与本校初三(51)班的51名学生一起在本校阶梯教室面向“国家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思想品德)”,上了一堂题为《学会合理消费》的公开课。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通过幽默的视频《赚钱了》,课堂拉开了序曲。
第一环节:感受消费
“消费”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在简单地引出“消费”这一概念后,通过课堂调查:请举起你的文具盒或笔袋,互相找找有没有相同牌子和款式的。同时随机询问几名学生购买此款文具盒的价钱和理由。请打过出租车的学生举手,并随机询问打车的理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储蓄、股票等投资热点,顺利过渡到理财的话题,接着笔者又设计了问题:你们家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消费吗?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明白了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既包括赚钱(收入)也包括用钱(支出),从而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第二环节:分析消费
通过情景剧《张明和王涛购买自行车风波》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五大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1.消费前作好预算,适度消费;2.消费中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3.消费中要理性消费,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物品;4.勤俭节约,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5.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物品。最后,让学生小结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消费的原则,做到合理消费,并带着合理消费的妙招进入下一环节“体验消费”的学习。
第三环节:选择消费
结合两种生活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消费,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情景一 手机卡套餐资费标准:1.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9元,赠送75分钟市话;2.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5元,赠送300条短信。
情景二 洗衣液选择:1.袋装,0.5公斤,11.9元;2.瓶装,2公斤,42.9元。
情景一学生通过关注自己话费的使用情况来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得出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经济适用、物有所值的套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情景二学生通过自身的选择消费,明白洗衣液或洗衣粉是家庭常用与生活必需品,大包的既经济实惠,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消费,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检验,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掀起了一个课堂小高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学生总结后,笔者以“树立合理消费意识,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结束了本节课。同时多媒体呈现第五环节:课堂延伸(寒假外出旅游,请你为这趟家庭旅游设计几个省钱的窍门)。通过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课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省开支:提早购买便宜机票、考虑拼团、合理设计路线、带上学生证、随旅游团购物要谨慎、错开出行高峰等。
最后在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掌声中,笔者宣布下课,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学会合理消费》中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是难点。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论。
从课堂反馈来看,本次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如活动丰富多彩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难免会使学生有些疲于应对,使得他们对部分问题思之不深,虑之不透,不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9
(一)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够,在把握单元重点、难点和课时重点、难点两者关系还有待提高。
在备课时,组长叶平老师和我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对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教研员季老师在看我试教后先让我对小沙包掷远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和指正,让我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有的提高。
(二)对问题地设计能力还要加强。
在教学中我是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实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认为考虑的比较充分的,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对我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切入点出现了不适应,结果是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学生理解问题出现了偏差。课后季老师对我设计的问题和问题提出的时机进行了指导,我重新设计了二套问题的方案进行尝试,得出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要用不同难度的问题设计。在课中如果学生出现不能很好地通过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老师的引导应该马上把学生从错误的边缘引到正确的学习路径上。感悟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实应用的能力需要我在每次课的问题设计都要仔细推敲,每个环节的问题都要环环相扣,而且难度要层层递进。
(三)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学期初教研组确立了研究的课题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作用,针对课题我们学习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组内老师和其它学科老师的课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不断地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教学语言有了提高,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能主动地合作学习了;他们能合理地评价自己和小组了;学习目标地达成度也提高了。虽然在教学语言方面有了一点点进步,但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音乐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10
总结本节课音乐教学,我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不断检查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就现有条件还不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需要在今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诸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希望。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上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单元主题目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汲取、补充,而问题是有些急需的课程资源却难以寻觅,“巧妇难为无火米炊”,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表达,学生难于体验,接受的现象。
因各种因素,心理上有时产生的稳定及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备课受到阻碍时,情绪易产生波动。这种不良情绪有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甚至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这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问题,做为一名老教师,无疑这是错误的,不该发生的。原则地说,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敬业态度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决纠正。
回想这节音乐课我感觉自己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因此我这学期每堂课前都要尽力搜集、准备大量的音像资料,精心备课,多让学生“动”;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观,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单纯的听觉欣赏也许太“闷”,很难提起兴趣来,于是,我准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设计时,我想突破欣赏课沉闷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模式上设计较多的活动,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拓展参与点、扩大参与度,看看是否能让课堂 “活”起来。
公开课《桥》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英语 教学设计 反思 阅读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对英语学习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提高也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方面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研究教材和教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英语课堂活跃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者,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这种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也是我的教学目标。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效率,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2014年12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所举行的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堂公开课的备课和磨课中,我收获颇丰,并且对于教学环节也有了很多的反思。
这节课的主题是讲述一个在伦敦留学的中国女孩谢蕾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取得学业上的成功的。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阅读课,为了打破以往英语阅读课死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巧妙地运用自己所制作的小电影、图片以及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任务,并且通过填空、找信息、欣赏语句等形式训练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让整堂课充满了学生的笑声,也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学习英语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课的效度。现在,我想就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带给我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导入环节:在欣赏自制短片中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Warming up部分,我运用了一个有各国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和朴树演唱的《平凡之路》作为背景音乐所制作成的小电影来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谈论问题:If you have a chance to go abroad,which countr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因为在电影中所出现的国家学生们都很熟悉,在背景音乐的感染下,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活跃,课堂气氛也热闹起来。紧接着,我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几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学生们被这些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所吸引,很好奇地想知道如果有机会,他们会选择哪一所,这时利用快速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就很快融入阅读中,想知道如果出国学习会有哪些问题和如何处理,这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阅读的话题。
在导入部分的设计利用了学生很熟悉的图片和歌曲,用电影的形式进行展示,既新颖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课堂从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紧接着又利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真正起到热身的作用,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阅读环节:在愉悦活动中完成任务,提高阅读能力
在Reading部分,我分别给出了四个任务点:1.快速了解关于课文主人翁的背景知识,这是在听课文听力的同时快速完成的;2.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完成搭配题,这是在快速浏览各段落的情况下完成的;3.找词填空,题型就像高考题中的任务型读写,这是在仔细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4.语言欣赏部分,让学生在欣赏语句的同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点的运用,并且通过及时的题目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这四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一直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每个任务都会有一个小组的负责人去带领大家去完成,他们很好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小组活動一直贯穿于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了解在国外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在阅读中依次运用了“略读”“跳读”“细读”三个步骤,在处理课文的同时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这其中,“略读”部分尤为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在快速寻找答案的同时,播放着课文听力,这样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但是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在快速找问题答案的同时能否认真去听课文,这一点在以后的阅读课中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
在阅读部分的设计运用了学生很熟悉的一些题目,利用多媒体的播放让课文的整个故事呈现于屏幕,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找寻问题的答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但是可能有些题目的设计有些难度或者是留给学生完成的时间有限,个别学生的完成质量不是很高,这在今后的阅读设计中值得注意。
三、讨论环节:在积极的讨论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在Discussion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并且呈现相应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谈论:If you want to study in London as Xie lei,you go to ask for some information,how will you organize your ideas?Suggested questions:
1.Whats your preparation course in England?
2.Where do you live in University?why?
3.Is it study hard in England?Is your tutor satisfied with your first paper?
4.How do you have a bMance between study and a social life?
5.When you miss your famfly,what will you do?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出自课文中,作为阅读课输出的部分,这部分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测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设计让他们各组进行比赛,学生表现好的话就可以给自己的小组加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也呈现了很好结果。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可能因为公开课紧张的缘故,在台上的表现不是那么的自信,有些单词的发音不是那么准确,这也为我以后阅读课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上课之前应该强调学生对课文的预习,也更应该在英语的学习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
通过这节阅读公开课,我体会到了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英语阅读课的“热身”活动中,应该利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去导人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音乐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也使热身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
在阅读环节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敢于打破传统,更加灵活,多设计一点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强化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这样的阅读训练才会更有成效,这样的英语阅读教学才会很有效。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在以读促写方面做出更多大胆的尝试,让我们的英语阅读课堂更有教学成效。
在小组活动方面,要设计出很好的与课文相关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热情参与其中,并且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氛围会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英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培养。这一点在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
【公开课《桥》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桥》公开课优秀教学实录09-14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07-26
公开课 - 开课通知08-31
公开课的教学反思论文09-11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09-29
《彩色的翅膀》公开课教学反思10-07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七彩蛇》08-28
大班主题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过新年》06-19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然测量》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