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选择-感悟随笔

2025-01-02

人生的选择-感悟随笔(精选12篇)

人生的选择-感悟随笔 篇1

人生的选择-感悟随笔1000字

以前看过这么一句话,人一生下来就是个悲剧,因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得不开始走向死亡的终点。这话乍一听起来是那么令人悲观惊恐,似乎死神此刻就无声无息地站在我们谁也看不见的上空,面无表情地盯着手里的生命计时器,看着时针一分一秒地滴答走过。谁也不知道指针会在哪一科戛然而止,然后死神终于露出青面獠牙,一步步狰狞地向我们走来。

生命轮回,世事无常。死神是守时守信的,当每个人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他都会准时赶赴这场生死之约,带走我们的灵魂。同时,死神也是最公正无私的,他从不会提前也不会推迟这场约定,无论你生前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多么庞大的财富,多么炙热的权势,他只是麻木恪守着宇宙间生命轮回的真理。

这注定是我们所有人的不幸,无论你怎么小心,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死神的来临,终究会等来死亡的那一刻。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场无法改变的人世悲剧,但作为正常人,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整天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时时计算着死神什么时候来临。按照自然生死规律,人的寿命都有一个大概的范围,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的生命期限大大延长了,死亡多数情况下只会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暮年。就算出现非正常死亡情况,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抛开有关死亡的一切悲观念头,轻松自然的活在这个人世间。

活着总比死亡要美好的多,哪怕你活的不是那么精彩,甚至活的相当憋屈难受,但你还是要应该感到幸运,因为你此刻还能感觉到难受,感受到痛苦。等到生命终止之后,一切情感,所有感受都如同消弥在沉睡中,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每一个活着的人,有每一个人的活法,有的人选择激昂进取的人生,他们一步步攀向人生每一座高峰,享受那种身处高峰,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壮丽。有的人喜欢流连在人生的山腰处,怡然自得,不求大富大贵,但求现世安稳。人生处处是风景,每一个人欣赏的风景不一样,没有哪里的风景更好更美。站在峰顶虽能极眺望远,但所谓高处不胜寒,孤独常常与之相伴。停留在山腰,虽不用历经登高的艰辛和磨难,但人生的视野也相应的狭隘,永远达不到高尚境界。这么说似乎显得人生充满了遗憾,其实也可以这样乐观的看,站在人生高处虽时时伴随着浮浮沉沉,但这是很多人穷极一生都不曾到达的绝美仙境。波澜不惊的人生虽然无从触摸到高品质生活的热度,但也不用经历披荆斩棘的苦难,无忧无虑,乐得逍遥自在。人生就像夜空的明月,总是充满遗失缺憾,但也总有功德圆满的那一天。

生命既然选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那我们活着,也可以自由挑选我们想要的.生活。你可以热衷于奋斗拼搏的浓烈,也可以选择稳扎稳打的平淡。当然,你也许会甘于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堕落,这也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我们无权过于非议,只是在有限的时光里,这样地活着,只是在浪费生命。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不会感到一丝遗憾吗?

既然我们没有超能力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可以试着给生命加宽一些厚度 。在有限的生命中,丰富我们的人生,充实我们的生活,给生命多注上值得回味的节点。当我们白发苍苍,步入生命的晚年时,能够回想起曾经的过往和美好,也算是不枉此生,不留遗憾了!

人生的选择-感悟随笔 篇2

这位可敬的老人, 我们敬爱的恩师-唐维六先生, 于2010年12月29日17时28分, 为他的人生轨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安详地永远离开了深切爱着他的家人、弟子和学生。

我们都知道, 先生的一生, 虽如他所说是平凡的一生, 但那些可圈可点的平凡事业轨迹, 足以铸就了他自己的辉煌:解放前夕, 先生任职湖南省蚕丝改良场场长, 为发展家乡蚕桑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抗战时期, 先生不畏艰难和危险主持中山大学设在越南河内和广西桂林蚕桑工作站的工作, 为保存中国500多个桑蚕品种和引进多化性蚕品种呕心沥血, 今天中国保存的世界最大的家蚕品种和突变基因资源库也凝集了他的一份心血;在国家新生后的上世纪50年代, 先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合作, 首创采用杂交育种的技术结合超高温多湿的培育环境, 育成家蚕新品种“南农六号”和“南农七号”, 解决了广东蚕区全年饲养白茧种的问题, “南农七号”在珠江流域、“南农六号”在华东蚕区推广长达20多年之久。在上世纪70年代, 先生挺住文革给他事业上造成的创伤与磨难, 坚守科学信念, 成功选育出荧光伴性新品种“东34系”。沐浴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 先生虽已步入“不踰矩”之年, 却青春焕发, 工作干劲不减当年, 肩负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主任、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和广东省蚕学会理事长之职责, 为振兴我国蚕业高等教育和蚕业科学技术发展励精图志, 再创辉煌, 领导科研团队, 育成适合华南蚕区推广的广蚕3号×7532家蚕新品种。先生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并实现了他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就是先生平凡的业绩, 一位深受中国蚕业界敬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人生轨迹!

我们更知道, 先生对每一位学生和弟子都视同己出, 晚辈们受之的培育之情、知遇之恩身同感受。有这样一位学生, 当年还在仲恺农校读书之时, 读到先生撰写的介绍蚕宝宝一生的科普知识后, 有自己的见解, 斗胆写信给先生质疑, 先生非但没有不快, 还主动到农校面见这位有科学求知精神的学子, 为他答疑, 并决定和邀请这位学生每周末到先生家里为他讲授遗传学, 由此又牵动了这位学生和他的几位同窗好友倍受先生知遇之恩和与先生相知一生的忘年之交。还是这位学生渴求农校毕业时直接报考复旦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规定中专学校毕业生必须工作3年后才能报考大学) , 先生鼎力帮助, 力荐他为“可造之才”, 写信给广东省农业厅厅长和中国遗传学界泰斗复旦大学谈家桢先生 (当年复旦大学在广东省没有招生计划) , 经复旦大学专家组面试和省农业厅特批, 他破格考取成为复旦大学学生。也是这个学生群体的另外一位同窗, 仲恺毕业时获得学校保送推荐资格, 直接考取为南开大学学生。几十年后, 这位学生就是今天在人类医学遗传学和转基因动物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际知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教授。他的这几位同窗, 也都或成为中国植物遗传学研究的知名教授、或成为中国古汉语研究的权威学者、或成为蚕业科技的专家。

先生贯穿一生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经历不仅仅体现在他独具慧眼的识才之力, 更体现在他特别的育才之道。先生常常告诫我们:育人之要义就是鞭策立大志, 励志目标, 始终不渝, 必然成才。这一看似形而上的教育哲理, 却在先生的育人实践中被具体发挥到极致, 严格要求, 因人施教, 重在励志。当我们每遇学习、人生和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 或遇困难的低谷时期, 我们首先想到求教的就是先生, 他那智者的指点, 明确的教诲和慈父般的鼓励, 顷刻就为我们拨开了困惑和迷茫, 令人茅塞顿开, 信心倍增。先生的育人至理, 也贯穿在他对自己家人的严格教育之中。如今我们这些弟子和学生, 都已成为蚕业界或其他行业、的专家、教授、工程师、农艺师和领导干部, 他的子孙中更不乏学界、文化界的成功人士。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境遇有不同、成就有高低, 但先生的百年树人已是硕果累累, 成绩斐然。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实践家

退休后, 先生对家人说, 我的生活由您们负责, 有吃有住有衣穿即可, 全部退休金由我支配。从此, 他的退休金几乎全部用于了支持广东、湖南和广西的贫困孩子读书和捐助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特困燃眉之急, 这一善举得到家人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使先生能够坚持二十年始终如一, 直至2009年先生已无法自理他的退休金时。可以这样说, 我们看到先生的晚年生活, 是一幅深居简出, 内心充实、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幸福晚年。

人生的些许感悟 篇3

卢文韵,女,1951年生于台湾金门,曾于英国、瑞士等国家留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名誉院士。现任香港利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讯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力又实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香港台湾工商协会荣誉会长、香港台湾工商协会农业委员会主席、国际华商协进会荣誉会长、港澳同乡会名誉会长等20多个社会务职。

我想也许是小时候受父母、家人的单纯环境影响,上天给了我一个乐观、开朗、豁达、有爱心且略带傻劲的独特个性,又给了我特别奇妙的成长过程。这让我在学习、工作、努力、奋斗、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的生活当中,体会到不少人生的真谛。我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我来自基督教书香家庭

我生长在一个人口简单虔诚的基督书香家庭,父亲是军人,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母亲是教师,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从小到大,父母对我总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随着任职金防部宪兵组组长的父亲来到金门,母亲任教于金门中学。我在金门度过了国小、中学的求学阶段,那段战地生活,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在父母亲、继父过世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回忆往事,不禁有些伤感惆怅,所谓子欲养时亲不在,想到对三位老人家只做到了“孝”而并没有完全做到“顺”,在读书及婚姻上,内心不免感到些许内疚和遗憾,希望在往后的人生中,能做到他们对我从小到大的期许,“敦品力学,力争上游,对国家忠诚,对社会热诚,对朋友家人真诚。”

我在16岁时,从金门到台湾,才见到亲生父亲,也许长得像他,也许就是亲情,我自然和他很接近。但我不知道究竟为什么父母会有这一段过程。我们四姐妹,一直怕让母亲难过,也从来没有提起。

记忆中和生父、继父相处都非常的好,他们一向对我疼爱有加。可能我是长女,生性活泼好动,母亲又是教师,因此母亲对我的要求回想起来就简直是严厉管教,却也给我们充分的自由信任。由于当时战地缺乏师资,居民生活清苦,因此大部分小、中学的同学都比我年长几岁,而我又是从台湾来的外省人,同学对我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及关怀,加上金门地方小,互相都认识,自然相处得感情非常好。我入乡随俗,在个性、思维及做人处事方面,不知不觉中也被潜移默化了。

先父是独孙,先父母亲家人大多数不在台湾,家中有一个比母亲少三分钟出生的医生舅舅。另有三个当工程师的小舅舅,我先生也是学工程的,外公是医生,加上家中四姐妹没有兄弟。从小到大,家人都喜欢热闹的气氛,结交了不少中外的好朋友。

行万里路以开阔心胸

随着父亲从金门调职台湾,家也迁移到新竹、桃园、台北。母亲在桃园大溪中学任教,直到她退休过世。三个妹妹中,两位除了协助先生在生意上努力外,也是家中的贤内助和贤妻良母。小妹和先生是牧师,负责传道工作。三个妹夫均敦厚善良,在事业和学术上都有相当成就,也令我感到非常自豪。

母亲在我们年纪不大的时候就希望四姐妹除了读万卷书外,还要行万里路以增加见识、世界观及开阔心胸。学取外国人的法、理、情,加上中国人的情、理、法,贯通中外的优点,回来为国家、社会做点事。

由于家中没有兄弟,排名老大的我又在战地军事教育环境中成长,处事做人比其他女性相比少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果断、坚毅。对于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对于自己略带冲动、热情、任性的个性,对于自己无论在友情、爱情、婚姻、事业所带来正面及负面的影响,无论是逆境顺境、得与失,我都是以平常心处理。我常觉得知足常乐,无欲则刚。

善待身边的所有人

恩师石朝木当年曾对我讲过的一句话,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有一天,一位女同学和我玩耍逗嘴时,她真的生气了,竟跑去向老师告状,老师不问缘由就处罚我。那时,我很不服气,而且口气不是很好的向老师大声抗议。石老师委婉地对我说:“卢文韵,你知道吗,不管你再有理,错在别人,只要你的口气不好,态度不佳,你就是不对!”

从此以后,无论是遇到别人的误解,或是同事的争执,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心平气和,以冷静的态度,温和的口气来处理人事问题,而多数都能迎刃而解。

我常在公干出差的飞机上,思考一些人生的问题:人固然要追求成功,但人的一生除了事业工作外,还有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健康,都不可或缺,乃至对社会、国家也有一份应尽的责任。

在创业、守业、扩展业务之中,我本着父母教导的“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原则,和同事及下属互相鼓励、努力。我不是念死书的人,求学过程也是在断断续续中完成,所以选择到瑞士念酒店管理,欣赏真、善、美的意境。我个性活泼、主观、倔强,难免在人生、创业、处世过程中或多或少也遇些挫折、起伏。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的家人和朋友也不断支持我,鼓励我,让我在做人、事业上都不断有创新、发展,再上一层楼。而在难得的“偷得浮生半日闲”之余,亦可以和一些朋友打球、聚会。我珍惜上天赐于我的一切:家人、朋友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利人又利己的双赢策略

虽然身为女性,但奇怪我所感兴趣的业务大部分是男性的事业,比较粗重,是名副其实的跑码头、看港口、看水深,有关道路货业,从运人(旅行社)到运资讯(电脑资讯设计)。工作伙伴几乎全是男同事,所以必须培养出一种刚毅不屈的性格及强健的体魄。

我工作上的态度及对员工的要求是:顾客永远第一,服务品质为重,为人必须敬重上司,尊重同仁,爱护下属,担任主管的我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功劳永远是同仁、下属的。做人处事尽量为他人立场考虑,尽可能做到(1) 上策:利人利己;(2) 中策:能助人,利人不损己:(3) 损人又不利己是下策。

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那段经济不稳定的时候,也是一个机会,能让我暂缓自己的脚步,可以多观看、反省、检讨,重新装备、充电、开源节流。在任何事情危机的时候,也都能变成转机,进而成为生机,更能对人生下一个阶段有所创新。像竹子生长的原理:节节上升,只要沉着、努力、塌实,无论在婚姻或事业上,必须守得乌云而明月开。

人生如登山一步一个脚印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呢?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台湾前国民大会主席王慈官先生曾在一篇名为《让生命再爆炸一次》的文章中说道,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嚎啕大哭,围在我身边的人,却哈哈大笑;但愿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能含笑离去,让围在我身边的人嚎啕大哭。”

简单的几句话让我内心深处深受感动与震撼!的确,人生在世,无需强求名利富贵,而要竭尽所能为社会人群贡献一己之力,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原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我也有坎坷, 也有被欺、被骗的时候,但这只能让我汲取教训变得更坚强。本着“ 岂能皆尽人意,但求无悔于我心”的原则,在逆境商数这本书中看到的这句话“人生就像登山一样,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才能达到完满的脚步。”“了解如何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

走到今天,我感谢天上的父母,我的良师益友,以及所有支持我关怀我的人们。愿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荣誉、喜乐,也愿上苍赐给我们国家国运昌隆,社会安定繁荣,中国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以中华儿女为荣、为傲。

人生生活的随笔感悟 篇4

然而,若把清秋加上家国的情怀,这世界就暗淡到忧伤。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后主的清秋就是血磨的墨、恨做的笔,这样的清秋是白描的,可以在脑海中呈现,可以轻易地成画,甚至你都可以拍出一幅这样的照片,但是,你能看见水墨淡色的凄凉,却不能体会,或者说不能感同身受这画面背后失国之痛的深切。

宣城本地方言说“清冷”,就是很冷,而且是指非常纯粹的很冷,李后主的清秋就是清冷的秋,有这样的文字再加上这样的情怀,赵匡胤那个皇帝老儿赐死他的理由我觉得完全可以成立,“念念不忘,必有反响”。

家天下,有家国情怀那就是政治了,这是不灭的话题,恒久的争斗,李煜的世界遇上了萧杀的秋天,便是远上寒山石径斜,一条路走到底。这清秋也忒悲凉,除了造就绝唱,还留下什么呢?算了,不说也罢,心寒。

清秋不仅是清冷的,还是有杀气的,古有春生秋杀之说,多情的弱女子和迂腐的穷秀才在这清秋时节,就似一只寒号鸟,即便是诗圣杜甫也只能哀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而深情的曹雪芹最为揪心,他在《红楼》中为这些弱不禁风的女子鸣不平:“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字字滴血,句句惊心。

而反贼黄巢的清秋也杀气腾腾,只不过他是要杀别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霸气倒是霸气,三十万人被他的部下吃没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清秋都是苦大仇深,没那回事。芸芸众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都是蝼蚁一般,那点爱恨情仇,构不成世界,也砌不了围城,最多不过是潮了你的眼角,沾了伊的发梢,湿了她的窗纱。许多喧嚣,你以为很近,其实很远;秋来时,以为山崩地裂,春去也,一切照旧。

世间几千年,清秋几千回,从古至今。你的清秋,别人的金秋,你的哀愁掩盖不了他人的欢歌,你的闲言又何须为外人道说!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人生感悟的随笔文章 篇5

一、幸福,四十岁以后才会明白

你懂得幸福吗?或许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幸福就是有足够的金钱,幸福就是有权有势,幸福就是物质上的富足。这当然没有错,但很多时候具体到生活中的时候,人们对于幸福的判断和把握却常常出错,也许你认为幸福的事件,最终给你带来的是深深的伤害。事实上对于幸福的评判不是那么表面,也不是那么物质的,常常需要随着时间的沉淀,阅历的积累,你最终才会真正明了幸福的涵义,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才叫做幸福。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当初被人们看好的金童玉女,他们郎才女貌,后来却劳燕纷飞。而并不被人们看好的,反而却是幸福的一对。

即使如我,当初并不被某些人看好,我与妻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认为是一个错误。所以我们能够走到今天,不放弃不抛弃,这样一种精神始终是贯穿在我们婚姻的过程的,正如很多离异的婚姻一样,有时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就断送了你原本应该幸福的婚姻。而如果你挺过了困难的时刻,你才能看到阳光明媚的日子,才能感受到春风的淋浴。

在妻三个从小就相好的闺中姐妹里,妻是第二个走进婚姻的人,当妻闺中姐妹最后一个都走进婚姻之后,我是最不被人看好的,甚至岳母都认为我是妻三姐妹中找得最差的老公。似乎事实也在印证着人们的这种判断,无论家庭背景,还是个人资历,我都是其中最不占优势的一个,相反,妻在三姐妹中是学历最高,工作条件也最好的一个,也可以说是最漂亮的,很多人认为妻找到我最不值。在婚姻的初期,我与妻也经过了很多次的吵闹,甚至有几次都差点就让婚姻破裂了。一想到妻的优点,一想到当初的愿望,我一直没有放弃,风雨过后现彩虹,我们的婚姻后来慢慢地进入了佳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坚守,我们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坚持着对感情的真挚。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多年的相处中,我们的性格悄悄地改变和适应着对方,妻不再任性,我不再粗鲁。

如果没有这样的坚持,坚守,感情的伤害只会让婚姻的裂痕越来越大,即使勉强补上也会有一道难以消除的疤痕,时时刺痛着双方的心。很多勉强维系的婚姻,所以貌合神离,就在于那种伤害一直留下了印记。我始终相信这样一点,只要没有感情上的这个原则的错误,对方的其他错误都只是小小的过节,都是可以调和的。我们夫妻所以每次争吵之后能够和解,就在于我们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我所以能够一直接受妻子,就在于妻才是我最真实的选择。男女所以走进婚姻,感情的真挚是起码的要求,也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危机都能够得到调和的动力所在。夫妻之间没有了真挚,婚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而所以现在我们的婚姻看起来幸福,可以说最重要的也就在于坚守,在于坚持,困难我们共同面对,挫折我们共同克服,时间会让一切危机成为过去,千万不要让一时的危机伤害了婚姻。走过了这么多年,能够始终如一坚持的可以说只有我们夫妻,而被人们看好的二位姐妹,她们的婚姻多多少少受到过比较大的波折,亮过红灯,甚至也曾离异过,并不象我们这样稳固。当他们终于明白过来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已经很难弥补。当然,幸福只是一种心态,也许在她们的心目中,她们也正在过着幸福的婚姻生活。正如我几年前在文章中说过的那样:“幸福的感觉在于一个人的心态”、“而现在,在经过若干年人生的阅历,品味这些年生活甘苦,目睹了人世间离合变故之后,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心安即是福,

幸福的婚姻并非一开始就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的。你找到了一个有权势的老公,或许你今后并不会幸福;你找了一个各方面条件不如别人的老公,或许却正是你婚姻幸福的开始。要判断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往往需要时间的长期检验,我们评价自己的婚姻是否会幸福,还是等到四十岁以后才能下结论,只有这个时候,你该经历的困难基本上都经历了,你该经受的考验基本上都经受过了,你的生活你的婚姻到了这个时候也基本上定型,不会再有大的转折和变化,你们夫妻双方才会对婚姻有一个真正成熟的看法,幸福的婚姻会继续下去,不幸的婚姻却很难经受风雨的锤炼。

如果你感觉到现在的婚姻不幸福,请你等到四十岁,也许那时你不会再这样看,也许那时你才会明白自己当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你认为现在的婚姻很幸福,也请你等到四十岁,只有经过岁月的长久检验,这种幸福才是真正可靠的,你的感觉才是可以信任的,因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四十岁前都会面对很多的诱惑和不坚定。

二、人生就像一杯茶

人生就是一杯茶,还是苦茶。有时候宁愿独自浅尝,也不想和他人分享,即使同人一起品味,也断然不是同一种苦涩与心境。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成了茶叶,苦、乐、甜参杂在人生的清水里,渐渐的这水便有了道味。他们终究还是匆匆离出,等待的又是下一片茶叶即遇即逝,如此反反复复。

那一杯杯清茶里,诠释了我们整人生。独自品尝,终究还是苦涩的,一路过来,人生不如愿的事太多,留不住的人太多,想做却没有完成的事太多,生活的百味浸泡,还是让苦占了舌尖,尝到了人生的最真最初的味儿。

是谁让我们懂了爱情美艳,是谁让我们懂了亲情的可贵,是谁让我们懂得了友情的真实性,正是那一片片即遇即逝茶叶。

大多时候,我宁愿喝着浓郁茶,品尝着过去记忆,因为那茶里还有那渐渐远去茶叶清香和背影,更有苦过后的无尽甘甜,生活的片断便在甘甜里渐渐清晰、连接,如电影般,有色有音。

茶越浓,甘甜就会更悠长。四季都浸渍在人生清水里,便有了春的清新,夏的炙热,秋的舒畅,冬天的羞涩,这些都能茶里尝到,越浓越明楚。

我们也别人茶的里一片茶叶子,不知道浸染过多少杯茶,我们不知道,在别人茶里,我们是苦的那片茶叶,还是甜的那片,即遇即别便成了整个人生。

三、当我们不再年轻

曾经很多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的资本是什么?我能够张牙舞爪是凭什么?

年轻!

也许在前不久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但现在已经不会,尽管我正年轻,尽管我的生命才走了十八年。

因为年轻,我们可以张牙舞爪,可以随意招摇的宣称自己的梦想,标榜自己的未来;因为年轻,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可以毫不在意别人对我们的不屑,甚至质疑,我们只是固执地坚持。

即使受伤,我们也可以忽略任何伤痛,只一往直前,不在意身后我们踏过了怎样的一条路;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可以轻轻地擦去痕迹,然后笑着大步向前,看不到自己的伤口,却能感觉到自己坚强的微笑;即使伤痕累累,也可以携着伤口一步步前进。我们能够忘记所有的伤痛,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正年轻!我们坚信青春就是最好的良药,可以抚平所有的创伤。所以我们不怕,也不在意,我们得意洋洋地站在青春的光晕里灿烂的笑。

我们张牙舞爪地在他人面前跳我们自认为绝美的舞蹈,舞出我们认为灿烂的年华;我们无所顾忌地横冲直撞,就算痛,也微笑地灿烂。年轻,曾经认为就是资本,曾经以为就可以轻狂,然后狂到不将整个世界放在眼里,以自己为圆心画一个漂亮的圆!

人生感悟随笔:飘香的日子 篇6

是地瓜婆婆,是地瓜婆婆飘香的地瓜。

不知何时起,大街上飘起一阵温暖的香味,循香寻去,一位婆婆正在摊前忙活着:婆婆身着白色大褂,颜色微微有些发黄;婆婆的脸也是黝黑的,带着些沧柔的皱纹;银白的头发有些许风沙的黄,定格着风吹过的走向。那身影仿佛一朵有些破败的花,执着的傲放在城市的一隅。

自从有了这一抹地瓜香,平淡无奇的放学途中又增添了不少乐趣,总是喜欢在放学后,约上同学们一起买地瓜。地瓜,似乎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的共同爱好。急急忙忙地收拾好书包,鼻间似乎已萦绕着那一抹熟悉的香。

三五成群,我们结伴来到摊前。地瓜婆婆见到我们来,放下手中的活,笑盈盈地迎上前:“闺女们,又来买地瓜啦?”

“哦!”

地瓜婆婆听了,转身,打开煤炉:“好嘞,闺女们,自己进来挑吧!”

我们听了,一下子拱到炉前,炉口的热气掀起我们前额的刘海,调皮地跳跃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大的!”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和煤炉呜呜的响声,奏成了一首温暖的谐奏曲。地瓜婆婆倒也不嫌这曲子烦,又笑着说:“别急,别急,都有,都有!”“哎哎哎,小心点,别烫着!”……一边说一边嘱咐,往往零钱也已找好,悄悄的放进我们的口袋。

拿好挑完的地瓜,摸摸找下的零钱,临走时,又不忘向地瓜婆婆打招呼:“婆婆,我们走啦!”

“一路小心!在学校要认真学习!”地瓜婆婆挥手回应,不忘绽放一个灿烂的笑容,直到目送着我们离开,才接着忙活手头的活。

走在路上,忍不住扒开袋子,撕去地瓜皮。此时,水雾几滴凝在袋子上,还有几滴随之滚落,似乎衬得这地瓜愈发橙黄动人。一大口咬下去,甜蜜温柔的味道充斥着口腔,每一口都有满满的温暖与幸福。清新甜美的香味也随之飘出,萦绕在我鼻间;萦绕早我身边,仿佛是幸福将我整个笼罩了起来。

淡淡的日子里,又飘起熟悉的地瓜香。脑海中浮现出地瓜婆婆的笑脸,心中也悄悄飘起温暖,美丽的香气,愈发浓郁……

人生的选择-感悟随笔 篇7

通过品茶悟道, 可以感悟人生, 感知茶的味道, 提高品茶的悟性, 同样, 人生就是一种认识自我认识的过程。品茶可以学会沏茶的温度, 既不可温度过高, 也不可过低, 刚刚好, 才可以品出茶香。这种茶道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中庸之道。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 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不仅中国人民喜欢品茶, 世界各国人民也都爱好喝茶, 因此茶已经超出了国界, 走向世界, 品茶不但是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就像以中庸视角重新阐释美国女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 品读中庸, 感悟温暖的人生。品茶, 最终还是品茶人来完成, 这就需要品茶人的品味相似, 志趣相投, 才能在一起品茶。同样, 通过品读中庸, 让读者感悟到, 女性需要共同努力, 完成女性的自我认识, 自我提高, 建立真诚的姐妹情谊, 共建和谐社会。

2 女性的缄默

黑人女性文学是女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年出版小说《紫颜色》, 近年来不但深受读者的喜爱, 更是获得了评论家们的好评。《紫颜色》不但摘桂于1983年的美国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 并被改编成电影。小说描述了最底层黑人妇女西丽的种种不幸遭遇, 14岁的西丽被处于缄默的地位, 备受欺凌的生活状态, 饱受继父的欺凌与打骂, 生下两个孩子, 被继父卖掉。西丽被继父当成私有财产一样地被卖给了“某某先生”, 而某某先生答应娶西丽, 因为某某先生说“我的可伶的小家伙们现在需要个母亲”, 就这样, 西丽被某某先生娶走了, 与其说是娶, 不如说是给某某先生及其孩子们找到一个不花钱的保姆。

西丽不愿意称呼新主人的名字, 所以西丽称丈夫为某某先生。从此, 西丽又成为了某某先生的私人财产, 西丽也只好忍着。西丽就是一个任人宰割, 任人支配的一件物品, 扔来抛去的, 而西丽本人仿佛就是一具木乃伊, 已经没有了感觉, 更没有了反抗的意识。西丽觉得女性天生就是要逆来顺受, 别无选择, 女性就是这样通过受压迫被缄默了语言, 被剥夺了做人的身份, 做女人的权利。

女性的声音被缄默, 成为“他者”, “女人一无所有, 所以到不了一个人所享有的尊严的高度;她本人属于男人的财产, 首先是她父亲的财产, 然后是她丈夫的财产”。从茶道的角度看上述小说文字, 女性体现了茶叶柔弱的一面, 在残酷的社会中, 她们像茶叶叶片一样飘零落地, 被人踩踏。然后, 她们忽视了反抗的一面, 因为茶道还具备中庸的性质, 从茶道精神出发, 可以脱离男权, 走上自由的道路。

3 女性的觉醒

中庸之道, 亦在于诚。“唯天下至诚,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 之天地之化育”。真诚才能做人, 真诚才能做事业。真诚是中庸极为强调的部分, 这也是茶道的精神。真诚是普天下的道理, 真诚的人, 是做人的道理。

小说中的西丽不但穷, 还丑, 比不上莎格貌美与智慧, 没有索菲亚的勇敢, 但是西丽有一颗真诚的心, 有她独特的婉柔温顺。她体现了“为下不倍”的中庸之道。西丽把某某先生的家收拾的干干净净, 照顾孩子们和某某先生, 把一个像猪窝的家, 凌乱不堪的厨房, 终于收拾得是一个家了。

我穷, 我丑, 但西丽并没有怨天怨地, 她, 以自己善良的人性与真诚, 获得了姐妹们的帮助, 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环境, 认识到了自己有感情、有能力、有亲情、有权利追求自己幸福快乐的生活。

西丽帮助儿媳索菲亚缝制窗帘, 做被子。西丽受到了索菲亚勇敢的鼓舞, 面对某某先生时, 西丽看到索菲亚勇敢地对哈波说“我和娃娃等着你, 等到你自由了的时候”, 索菲亚最终抱着孩子和哈波举行婚礼。当西丽告诉哈波“打她”, 索菲亚对西丽说道, “我这一辈子都在抗争, 对我爸爸抗争, 对我舅舅抗争, 对我的兄弟抗争……上帝知道我是真心爱他, 我会揍死他的, 如果他想揍我的话”。这对逆来顺受的西丽来说, 真是大吃一惊。

真正改变西丽的是莎格, 莎格的话对西丽来说, 简直是醒醐灌顶。某先生把自己的情人莎格带回家养病, 这在当时, 甚至是现在, 也没有多少女人愿意。在没有人帮助莎格的时候, 没有人让莎格住在自己家里的时候, 在莎格患病的时候, 是西丽出手相助。西丽不但没有反感莎格住在自己家里, 没有对莎格置之不理, 而是对莎格表示出了及其真诚的关心。西丽对莎格无微不至的照顾, 帮她洗头, 梳头, 洗澡, 给她做饭, 说着悄悄话, 给她做衬衫, 做被子送给莎格, 西丽的真心相助, 使得姐妹俩无话不说。而莎格为西丽的真诚所感动, 莎格唱的这首歌名叫《西丽小姐之歌》, 为的是答谢西丽对她的照顾。

每次莎格来的时候, 莎格都会与西丽拥抱, 就像是老朋友一样的亲密。尽管莎格有房, 有车, 有钱, 在舞台上演出光彩照人, 但是莎格是真心的平等看待西丽, 表现出女性之间的平等与真诚。

女性的觉醒和醒茶一般无异。醒茶是指让沉睡或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 吸收天地人气, 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以便于冲泡饮用的过程。在莎格的帮助下, 西丽慢慢的明白了, 自己是个女人, 活生生的女人, 她要追求自己的生活, 此时的西丽开始了觉醒, 下定决心离开某某先生, 跟随莎格来到大城市, 开始了自立的生活, 创办了西丽小姐裤子店。西丽的觉醒和醒茶一样重新焕发出自由的芬芳。

4 温暖的《紫颜色》

《紫颜色》彰显了中庸强调的价值观, 真诚的外化作用,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进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进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真诚的外化作用就是你爱别人, 别人也就爱你了。真诚使得女性得以团结在一起, 互帮互爱, 学会善待自己, 亦善待他人。西丽的觉醒与追求并没有使她脱离姐妹, 觉醒后的西丽, 开始帮助别人, 她的真诚, 给西丽带来了温暖如春的紫颜色和幸福。

觉醒后的西丽并没有走极端, 而是如《中庸》一书写到“君子素其位而行”。西丽依然安分守己, 依旧每天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这里的素其位, 不是消极的顺从, 而是积极地去适应环境, 素其位而修身的人性之本。西丽的真诚改变着人们对她的看法与态度, 成为对自己有利的生活环境。

索菲亚和哈波在西丽的帮助下又生活在一起, 经营着酒吧。西丽, 某某先生, 和哈波一家, 经常聚在一起吃饭, 说话, 聊天, 大家在一起感到无比的温暖。当田野里开满了紫色的小花, 西丽迎来了亲爱的妹妹耐蒂一家, 自己的两个孩子, 好朋友莎格, 索菲亚, 吱吱叫。还有黑人男朋友, 某某先生, 哈波, 格雷迪等等。这是一个大家庭。就是因为这些黑人, 黑人妇女, 底层劳动人民, 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贡献。

真诚使得大家携手同行, 因真诚改变了大家看待世界的态度, 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视角, 改变了对待他人态度, 正如《中庸》写到“诚则形, 形则着, 着则明, 明则动, 动则变, 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真诚使得大家认识到,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 不论男女老少, 没有肤色的偏见, 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共同见证和谐社会的建立, 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和的结局。此时的西丽和姐妹们, 每个人都有值得赞赏的优点, 就是一道风景, 和谐的风景。

茶之境, 以生命体悟茶之味、茶之髓。品茶的人都被茶之温暖融化, 好像这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暖美好。茶道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的认真和热爱, 会感觉到时间静止般的温暖美好。同样, 《紫颜色》, 也如茶道一般, 彰显了西丽温暖的心房。

5 结语

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 品茶的重点是心, 由心悟道, “道”寓于饮茶之中, 方能品出茶的细腻滋润, 品茶人的心态;体现茶人的温润雅致, 中国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曾经这样解释茶道,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沃克的小说《紫颜色》在中庸视角下解读, 彰显了以诚待人, 和谐相处的为人处世。

品读《中庸》, 感悟温暖的人生, 如同品茶, 可以悟道。生活需真诚, 以真诚的心去经营一种古典主义的生活方式, 在对的时间, 对的地点, 以最纯粹的心, 慢慢地煮水、刷壶、放茶、倒水、出汤, 可以不是旷世之茶, 放心就好;可以不是极品之水, 利茶就好;可以不是名贵之器, 顺手就好。熏一炉沉香, 可以不是极品之香, 喜欢就好!难得的, 是一颗诚恳的要泡茶之心。沃克的《紫颜色》, 在茶道中庸视角下, 展示了真诚的人性, 以及由真诚带来的温暖。这种新的东西方的结合, 使得经典真正成为经典。该论文阐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一个新的故事意义, 使得西方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女性身份的认同与构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女性觉醒后的温暖的人性, 这是一个温柔的时光, 带来了一个温暖的紫颜色。

摘要:茶道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品茶, 悟道, 如同品读中庸, 感悟温暖的人生。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1982年出版《紫颜色》小说讲述了美国黑人妇女的艰辛生活, 觉醒后的西丽, 与社会、与他人共同建构了温暖的人际关系。本文从茶道的视角来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思想, 来挖掘善的情感, 真诚的人性, 最终可以带来温暖的紫颜色。这正是多元文化视角带来的对文学作品新的解读与新的思维意识。这亦是中庸思维下经典的意义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茶道,中庸,紫颜色,真诚

参考文献

[1]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译者:陶喆.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6

[2]刘海平《.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3]子思《.中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1

娱乐巨人的人生感悟 篇8

1992年他演的悲剧《双城故事》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1997年又凭《甜蜜蜜》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不仅他主演的电影很受欢迎,他主持的娱乐节目也同样是红遍两岸三地。

他还是个多面手,在拍电影之余还编剧、监制,做导演,凡是跟电影有关的工作他都做过。使他真正成为香港影坛大哥级人物兼重量级艺人。

他就是在香港演艺圈沉浮30年,尝遍酸甜苦辣的“娱乐巨人”——曾志伟。

30年的演艺风雨路

曾志伟从三岁开始就跟着爸爸踢球,一直踢进香港青年队,代表香港打国际比赛。他在那时认识了当时做武行的洪金宝,在洪金宝的引荐下,他获得了在电影中扮演小角色的机会,从此进入了演艺圈。曾志伟说,“三十多年过去了,没想过会在这行干这么多年,进这行本来就有点意外。在我们那个年代,走红的都是高个子。我们那个年代的美女,我几乎都跟她们拍过一些亲热的戏,只是每一个镜头拍完,下一个镜头就是被她打一巴掌,因为都是在做梦。哈哈!”

1974年曾志伟开始做武行,但是没做几年,就赶上了香港武侠片的低潮期,工作依然辛苦,收入却只够维持生计。在导演麦嘉的鼓励下,从小就擅长讲故事的曾志伟开始尝试编写电影剧本。通过编写剧本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他编剧的《少林三十六房》如今已经成了劭氏电影的经典之作,他为洪金宝量身定做的《肥龙过江》则让自己的好友一下子红了起来。在洪金宝和成龙等好朋友的帮助下,曾志伟一边继续写剧本,一边开始尝试担任副导演的工作。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终于让他坐上了导演的座椅。“我当导演的时候,我演戏给那些演员看,演完了摄影师都笑起来了,他说,‘导演,你演得比较好。’我第一部戏有两个男主角的,另外一个男主角,拍了两天,走了。因为他觉得我演得比他好,打得也比他漂亮,他不胜任这个角色。哈哈!”

30多年过去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色塞满了他的演员档案。这些小人物让他先后捧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奖杯。近几年来,曾志伟又开始塑造起黑社会大哥的形象,在《无间道》和《无间道前传》里面,他的表演获得了交口称赞。

生存法门:依靠发达的大脑

曾志伟,五英尺三英寸高,最“夸张”时,腰围三十八寸,裤长三十八寸,水桶一般的身形。但入娱乐圈以来,台前幕后事事皆通,更成为上市公司“东魅网”的三大巨头之一。他可以在竞争如此大的环境下生存,而且过得相当好,只因为他有一个发达的头脑……

曾志伟很有自知之明,他说:“我真是靠脑,因为我并非高大英俊之辈,但能够在娱乐圈多年屹立不倒,就因为我脑筋成日转。所以我的朋友最怕和我一起搞公司,因为我什么都中意研究。我有一个纪录,试过在加拿大的超级市场足足呆上五个钟头,我会研究人家因何发明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放置在这个位置。我曾经请过一个制片,他是中国人,但在美国做过超级市场的货物陈列员,我才知道,一间超级市场要在收银机前放一些电芯、杂志、口香糖之类,就是让人结账之前,发现原来忘了买这些日用品,可以即时补充,原来这些都是一门经过研究的市场学问。我觉得不止是我,就算是电影从业员都应该有此研究心情,说不定会拍到一些特别的好片子。”

银幕上,他是黑帮老大

生活中,他是欠下情债的爸爸

曾志伟对待朋友是个贴心的好友,对待家庭却是个健忘的丈夫。他20岁时就己经结婚生子,然而一段婚姻维持了不到三年就匆匆终结。谈起他的第一任妻子,他感叹的说,“当时是一见钟情,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很年轻,我爸爸妈妈蛮喜欢她,问我要不要跟她结婚,我就很原原本本地告诉我第一个老婆说,‘爸爸妈妈很想让我和你结婚,你现在不要答应我,你考虑一个晚上,但是我有一个条件,我还年轻,你要给我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最好不要管我。三年后,可能我会安定下来,因为我要养家了,你觉得可以的话,你再告诉我。’很天真啊。”而且她也答应了,就这样我们糊里糊涂地就结婚了。婚后我也就真的每天在外边跟朋友喝酒,很晚才回家。所以不够三年就离婚了。“我永远都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失败的丈夫,因为我觉得我对家里不够好,我花太多的时间在事业上、朋友上。”

曾志伟有两儿两女,他们大都遗传了父亲的演艺细胞。大女儿曾宝仪如今已经是台湾综艺界有名的主持人和歌手。小儿子曾国祥也涉足影视界,在父亲的介绍下,给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担任助理的工作。当有人问起,他是否和儿女们有隔阂时,他如是说,“我觉得我跟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我记得我女儿15岁的时候,寄了一张圣诞卡给我,那年刚好是《英雄本色》上片,很卖座,那张圣诞卡就是英雄本色的封面,上面写着:老爸,你能多拍一些这么有意思的电影吗?不要老拍那些喜剧吧。这句话放在我心上很久,后来我又拿了最佳男演员奖的时候就说,‘这个奖是我给我女儿的’,因为那个不是一般的喜剧,她那句话让我更有兴趣去演一些不同的戏。”

四十岁学会两件事

曾志伟一直说:“在四十岁生日时,让我认识了两样东西:一是学佛,一是高尔夫球。佛教令我看开好多,譬如我以前会这样做,现在又怎样做,但是学了佛,看事物及处事的角度就会大了,这种感觉好正;而打高尔夫球,我又识得好多不同的朋友,这些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原来没有利害关系交朋友,感觉相当好,而且我们还会互相帮忙。比如奇华的老板,开始时只是找我拍广告,后来更在一起做餐饮生意。

记得好多年前,一班记者应邀在他西贡的家搞烧烤时,当时和曾志伟谈过,问他的人生目标是赚多少钱?当时志伟举起了一只短短的手指说:“如果有一千万就满足了。”到了十年后的今日,志伟依然活跃于娱乐圈,而且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身家自然水涨船高。他既然已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可为什么还踌躇满志呢?

“其实赚到多少,我没认真去统计,人最要紧是开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件衬衫都有钱买,这样我已经觉得好满足。我不会刻意羡慕人家有几亿身家,有几间成亿的屋住,我的屋小一些,车是不是日本车都无所谓,只要开心。而且最要紧的是一班朋友能在一起赚钱,热热闹闹,可以互相分享到一份满足感。”

包容别人的短处

人生不断转变,由四十岁开始学佛,曾志伟看透生命到了解自己,学懂不再执着。直至数年前发生遇袭事件,志伟也从这“不快”事中悟出实相。

曾志伟在香港娱乐圈里为人豪爽,常常会为朋友出头,有时却又因为说错话招致无妄之灾。2001年7月,曾志伟和几个朋友在香港一家酒吧喝酒时突然遭到三个蒙面大汉的袭击,结果面部被缝了20多针,这一事件一时间也被香港媒体炒的沸沸扬扬。

他说:“遇袭事件后,我发觉很多事原来不重要,我的事业没有因此而‘耷’,反而还有机会拍《无间道》,更发现原来有很多朋友,看到如此,我还执着什么,执着好辛苦!我以前很记仇,觉得别人对我不好,我也不用对他好,其实人人都有短处,我自己都有,迟到与臭口就是!做到欣赏别人的短处就是最高境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失去了就不是自己,因此为何不包容别人的短处,开放他的长处呢!”

语文随笔感悟人生 篇9

语文随笔感悟人生(1)

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读《培根随笔》有感:感悟人生。他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有一种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培根随笔》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随笔》是一本令我们受益匪浅的书。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可谓应有尽有——政治、经济、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后感《读《培根随笔》有感:感悟人生》。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培根独到的见解。全书共五十八篇,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随处可见。因此,这是一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

从《论嫉妒》中,我知道了如同巫术一般的嫉妒需要我们严加防范,因为它会不断诋毁那些世界上原本美好的事物。从《论厄运》中,我明白了当幸运来临时要欣然接受,但不要止步向前;当厄运降临时要顽强抵抗,即使慢如蜗牛也不能停。从《论友谊》中,我懂得了友谊能平和我们的心态,增强我们的理智,给予我们帮助。因此,我们要交好的朋友,让他们来帮助自己。

《培根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趣味隽永、说理透彻、警句迭出,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培根、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语文随笔感悟人生(2)

回到原点,回到最初的原点,回到起步的基点;回到起点,回到最初的征途,回到远行的起点;回到始点,回到最初的眺望,回到梦萦的思绪—家。

多少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多少人为了学业周游世界,多少人为了事业辗转颠沛……在上远途的列车前,你们频频的回眸,时时的远眺,只为了那温馨的家;在拥挤的月台上,你们紧紧握着的双手,久久不能分开的拥抱,只为了那充满浓烈爱意的家;在奔腾驰骋的列车上,你们相视一笑,那充满了眷恋的眼中盛满了萧瑟……你们的忧愁是为了那唯一牵挂的家人;你们的苦痛是为了那执手相看泪眼的离别;你们的迷惘是为了那唯一的期盼的聚首……家—是你们生命的原点,是你们感情的原点,是你们梦想的原点……

在尔虞我诈的年代,在利益熏心的社会,在自私自利的世界—家是坦诚相待的原点,是温馨和谐的原点,是团结互助的原点……在充满罪恶的人世,在充满谎言的人世,在充满丑陋的人世……只有家才能把罪恶拒之门外;只有家才能使谎言不攻自破,只有家才能将丑陋修补完善……家是和谐的原点,家是纯洁的原点,家是甜蜜的原点……

或许有人认为只要有房子就会有家的结构;只要有餐厅就有家的温馨;只要有酒吧就有家的欢乐……可是房子的骨架无法撑起充满爱的空气;餐厅的美味无法温暖饱受疮痍的心;酒吧的欢闹无法震撼到沉睡的灵魂……偶尔听到带有乡音的话语,偶尔看到一家人一起散步的场景,偶尔尝到有家乡味道的饭菜……心开始了莫名的微微的颤抖,不太疼却足以刻骨铭心;心开始了莫名的慢慢的温热了,不太刻骨却足以泪流满面;心开始了莫名的触动,不太震撼却足以追随向往……或许只因为家是爱的原点,温馨的原点,欢乐的原点……

在清晨,万籁沉睡时,一个人独自倚在窗头,乘着朝露的洗礼,呆呆的望着朝阳的升起;在夕阳西下时,独吟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望着鸟儿的回旋;在晚上,万籁沉睡时,一个人独自卧在床边,乘着月光的抚慰,辗转反侧独上高楼……或许只因为总有那么一个声音呼唤着游子,或许只因为总有那么一根丝线牵绊着游子,或许只因为总有那么一缕思念温暖着游子……

人生青春感悟随笔 篇10

青春应该是绿色的,像春一样温暖,然而,是否因为是初春,所以还余留了寒冷。

中学的青春,的确带来了许多情感的满足,但若提出消极情绪的一面,便是源源不断的压抑。家长,学校,以至社会,激昂的嘈杂声都变得拥挤起来。不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由纯洁变得像装饰品一样模拟着自己。跟上潮流,像鲁迅所说的用海绵挤时间那样去应付青春萌生的虚荣;世态圆滑,把人的懦弱的缺憾去打发某些没有能力什么的借口;人情冷暖,远亲朋好友送来的祝福也同样和自己的心产生了距离。

青春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从前没有的现在有了,后来就变得把春天当作了冬天。

回忆,稚气的人迈入青春期的大门,渐渐走向了成熟,也就是大人们所的懂事。由以前不喜学习,变成了后悔以前对学习的态度,然后正视,接着改正,但也有勉强和青春冲破出来的不甘。

感悟人生之秋 篇11

人们往往把步入老龄阶段喻为人生之秋。我用亲身的感受说,少年是人生的起步,老年则是人生的高度,是用孩提的欢笑,青春的脚步和中年一串串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与可贵的老年比起来,花季不过是一个序曲,青春是一个铺垫,中年是一个短暂的准备过程,而只有到了老年,人生才真正步入了正文。

人生的秋天是成熟的,老年是金色的。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都赞赏这个人生之秋。梁实秋曾说:“人的一生,最值得赞美的时代,是老年时代。因为,老年时代是思想最成熟的时代。”他举了孔子为例证:孔子说他70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萧伯纳也说过“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人过了60岁照样可以有作为,这种看法是有客观根据的。歌德的名作《浮士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是老年时的作品。齐白石、张大千等许多艺术家都是年过六十以后才炉火纯青,步入大师的殿堂,令人感到老有所为并非是虚妄的慰藉。

人生的秋天无限好,催人勿忘晚华香。一生未曾虚度,暮秋更不敢轻抛。有许多老人犹如老树发新枝,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年老更显才华,使余热生辉,发奋有为。著名军事文学家魏巍71岁(1991年)离开工作岗位,运用他丰富的写作经验,花费6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火凤凰》,并在他80岁时汇集出版了400余万字的《魏巍文集》。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上千万字的著作,都是他退休以后写成的。84岁的他才开始学电脑,85岁用电脑写作,86岁时开通了“于光远网站”。大书法家、著名学者启功不少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也都是70岁以后写出来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83岁时完成了《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巨著。水稻专家袁隆平70多岁了还在奋力攻关,从事中国超级水稻杂交的研究。由此可见,老年人,虽然失去了春天的鲜艳,但仍拥有金秋的丰盈。

不过,也有些退休老人发出这样那样的叹息:“现在老了,不中用啦”,“我是等死队员了”等等。这种心态很不正常,不但不利于健康,反而还会加速人的衰老进程。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人老心莫老,老年人要用一颗不老的心去对待晚年,花甲不是黄昏的末日,要把它当成新的起点和新的征程。老年不是衰落期,不是停步期。老年是生命旅途中继续前进的新阶段,是人生金灿灿的季节。

“莫道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它意味丰满充实,老人们应以淡泊的心理,健康的情绪去品味人生之秋,以期惜时如金,可学可为,可轻可重,可出可入,可庄可谐。到了人生之秋,尝遍了社会的各类滋味,看尽变幻风云之后,悟透“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五欲已消诸念息”(白居易),一切的一切由苏东坡一语道破:“身无病,心无忧,乃人生至乐。”

“莫叹阳春美景过,更有红枫染秋山”。愿这句诗时时鼓励老人们珍惜人生之秋,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人生的选择与算计 篇12

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 141万人报考, 再次创下新的记录, 逼近研究生报名人数。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增长, 最热门职位是4961:1。公务员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人们最喜欢的职业了,

很多同学都在纠结自己人生的选择, 也经常问我:考公务员吗?一位年轻同事告诉我, 他的同学放弃了一个技术工作, 父母花了20万给他搞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你知道他每天干什么吗?每天就在街道负责填表登记, 我不知道是他爸妈出了问题, 还是他脑子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 日前一个家长问我, 孩子要上大学了, 学习哪个专业好?4年后毕业情况会好一些?

所有这些, 不知道如何回答, 说实话, 我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但想起一个故事, 可能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我与太太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当时, 社会上最崇尚的是去外企, 其次是大私企, 公务员因为挣得太少, 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国企, 则完全属于最后一位的选择, 没名也没有钱。

太太是学化工的, 正赶上能源行业大萧条, 石化行业没有人愿意去, 属于最糟糕的国企, 大家纷纷改行, 只有一个同学被迫去了一家国有石化公司。近20多年过去, 这个同学却成了“最有成就的人”, 是一家上市大国企的高管了。当初, 那些有本事的人, 多数出国了, 留下的, 基本去了外企, 如今生活殷实, 但绝对比不上这位风光。一位在外企摸爬滚打10余年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们已经有10年没有涨工资了。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每一个时代的价值选择都不一样, 昨天外企热闹, 今天国企热闹。今天这个行业吃香, 明天那个行业吃香。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然的生命与波动周期, 不可能是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的。时髦恐怕是永远赶不上的。

当一个行业兴盛的时候, 很多精英就会涌进这个行业, 同时, 国家及相关部门就会对这个暴富或者有特权的行业逐渐进行干预、监管, 于是这个行业就逐渐进入一个低潮。于是很多优秀的精英就去赶另外一个潮流了。等下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 那些所谓的精英与赶潮流的人, 就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往往只是抓住一点尾巴而已。更重要的是, 当大家都看到一种趋势, 蜂拥而去的时候, 这个行业实际上往往就没有机会了, 或者臭大街了。比如目前大学里在就业上“臭名昭著”的专业, 5年前, 10年前, 都是所谓的热门专业。

因此, 我们经常会看到, 那些坚持下来的人, 或者说扎扎实实“熬”下来的人, 总会有不错的结果。而那些貌似聪明的人, 不断变化目标, 去赶时髦, 但却总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更何况, 仍然处于巨变中的中国, 谁能说好10年后的变化?

那么, 怎么选择?

真正的选择, 是以不变应万变。第一, 清楚认识自己, 有什么特点爱好, 第二清楚自己的目标或者目的, 或者人生定位。在此基础上, 然后制定一个恰当的目标, 踏实地前行, 就一定会有机会, 就一定能确保赶上时髦, 一定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盲目地赶时髦, 第一赶不上, 第二成本会更高。

很多人追问这个问题, 背后无非有让人生走得轻松一点的心理:付出不多, 收获多多, 甚至一劳永逸。很多的父母花尽心思为子女做这种安排与选择不就是这种心理作祟吗?

如果你坚持要问一些窍门, 那么我能推荐的就是“逆向思维”:当别人想朝东走, 你一定向西走, 当别人追热门, 你一定去赶冷门。

但是, 这点小伎俩, 还需要两个基础, 一是务必耐得寂寞, 因为当你追逐冷门的时候, 就意味着你在一个阶段是失落的, 不得意的, 不如别人的, 需要熬得住。第二, 必须兢兢业业做好手头的事情, 练就一身本事, 这样等你机会来临的时候, 就一定是你的, 否则, 行业的机会来了, 也不是你的, 你最多跟着喝点汤而已。

上一篇:申请法院评估、拍卖申请书下一篇: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