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2024-08-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1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小小土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土豆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土豆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土豆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土豆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土豆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土豆食品吧!

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

本文扩展阅读: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后由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将其传至全球。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种到欧洲,1565年马铃薯引到英国爱尔兰,1785年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2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在小学阶段,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必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但由于此时的小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认知水平较低,对运动技术动作的理解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以笔者所在区体育学科带头人卢老师上的《蹲踞式起跑》的实践课为例,课上卢老师创新的教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技能达成度等给现场观摩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用学生每人都有的小小身份牌,玩出了蹲踞式起跑的大智慧。

二、案例描述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南京市江宁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现场,由区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蹲踞式起跑》课开始了。

观摩课在室外的200m田径场中央进行,执教教师采用了半圆式的学生站位方法,目的是让所有学生能够看得清教师的示范,学生练习时也能做到收放自如,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展开有效教学。

在学生做完慢跑中的游戏活动和徒手操之后,执教教师直奔本课主题——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开始了分组学练,“各就位,预备,跑”的口令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或2人一组,或4人一组一个接一个地做出蹲踞式起跑动作并加速向前跑出3~5m。

“嘟嘟”,随着教师集合的哨声响起,学生们迅速聚拢到圆心中央。教师大声地说:“请同学们每人拿出自己的身份牌,按照老师的要求跟着老师做动作”。这时笔者与在场的许多教师顿时感到不解,一个小小的身份牌拿出来能做什么呀?是不是搞错了呢?正在大家疑惑不解时,只见学生把身份牌套在脖子上,又开始了“各就位,预备,跑”的起跑练习,这次观摩教师明显感觉学生的动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观摩教师为了弄清其中缘由,都纷纷起身来到了学生练习的地方,只见学生的身份牌上粘贴上了一张动作分解图(见图1)。

学生们觉得动作做得不好时,拿出来看看,模仿一下。但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学生在做“预备”动作时的停顿和观察。那么,学生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正在疑惑之际,卢老师健步前来指导笔者附近这组的学生,只听到卢老师说:“预备”动作时,身体重心要前移,要把脖子上悬挂的身份牌移过前面的起跑线(见图2)。

蹬地、摆臂、抬上体起跑瞬间时要用胸部撞击身份牌,体会加速的感觉(见图3)。

“哦!”原来是这样,真是绝妙的金点子呀!”观摩教师们异口同声地说。

三、案例剖析

1.小小挂图的巧用。执教教师采用小小的身份牌,并把动作分解图粘贴在身份牌上面,人手一份,悬挂于脖子上,这种做法省时、省力、高效,易于让学生适时观察正确动作,并快速地进行正误对比,避免了制作大挂图后集中全体学生读图时过多浪费时间的麻烦,惠及了全体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2.挂图悬挂的妙用。身份牌上的动作分解图悬挂在脖子上,除了读图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和控制了“预备”动作时,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孩子们重心前移时,脖子上悬挂的身份牌自然而然地移过(或身份牌的垂影正好在线上)前面的起跑线(黄色胶带),起跑时两腿的起跑角度就基本达到了技术动作的要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巧妙地解决了起跑后加速跑的提速问题。身份牌在“预备”动作时,它基本垂直于地面,与练习者躯干约成90°左右,练习时只要教师告诉学生抬上体用自己的胸部快速地撞击身份牌就基本达到了抬上体向前加速的目的。

四、案例反思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体育教学研究的永恒追求。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精在创法。蹲踞式起跑教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较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执教教师采用小小的身份牌进行教法创新,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蹲踞式起跑这一教材是死的,但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活的,它体现了教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只为了教教材;要善于从研究的视角出发,研究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并不断地加以改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用到底的教学思路,彰显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有趣的教学原则。本课让学生用悬挂在脖子上的身份牌读图进行模仿学习,然后用悬垂的身份牌进行控制双腿蹬起角度,最后再用悬垂的身份牌刺激学生瞬间加速,这种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一用到底的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显著,目标达成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小小的书橱》教学反思 篇3

《小小的书橱》是一首儿童诗歌,它用生动、美妙的语句。描绘了小小的书橱就象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我在那里学习了知识,认识了朋友,丰富了情感,充实了生活。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书橱的热爱,激发了孩子们热爱读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于追求的新理念,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要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所以在教学导入部分,我首先问学生:把你们最喜欢的书带来了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本书走近小作者的小小书橱,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不仅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也去和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以读为主,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似乎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了。但实施起来却是各有千秋。我也在读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如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确定了“有感情读还需要加强。这也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再有“你猜小作者喜欢读书吗?通过哪些词语判断出来的?”学生明白了通过重要的词语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写作方法。还有“把作者的诗读成自己的诗。”以及同桌读、齐读等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读书的美好。

三、联系已有的生活实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本课设计了仿写,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注重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强调,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给了不同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及时有效,恰到好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快乐地发展着。

作为一个老教师,自以为这样课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实施起来仍然有许多遗憾和不足。面对大家扑面而来的鼓励,我真的感受到真正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当我发现平时夸夸其谈的孩子显的有些沉闷了,而没有及时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孩子不能清晰表达的而没有引导孩子把话说的更明白。看来上一节好课,备学生的环节是不能忽略的。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被乌龟的出现所吸引,产生接纳、喜欢乌龟的情感。

2.参与关于乌龟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讨论,萌发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乌龟一只,铃鼓、碎肉等。

2.设置简单场景:用积木或纸盒搭成的小路,中间散落几个球。

活动过程

1.猜猜谁来了。

――师幼围坐在一起,教师神秘而又欣喜地设问: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朋友,猜猜他是谁?

――请出新朋友,亲切地:哦,小小乌龟爬过来了。引导幼儿说一说乌龟长什么样,你最喜欢乌龟的什么。

2.小小乌龟爬过来。

――乌龟今天真高兴,他爬呀,爬呀,爬过来。看看他是怎么爬过来的?

――乌龟还要爬到小朋友这里去,它是来向你们问好,看看他爬向谁?

――乌龟向哪个方向爬去,就请那一方向的幼儿对乌龟打招呼,如“你好,乌龟。”“我喜欢你,乌龟。”“想和我做朋友吗?”等等。

――可以请幼儿用手去触摸乌龟的身体,说说有什么感觉。“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3.逗乌龟。

――教师手持铃鼓在乌龟上方摇晃,观察乌龟受声音刺激时的反应。

――乌龟喜欢吃什么?请个别幼儿用碎肉来喂乌龟,观察乌龟的进食情况。

4.参观乌龟的家。

――我们给乌龟造了一个新家,以后我们还要和乌龟做许多游戏。

――请个别幼儿送乌龟到自然区的家,教师和其他幼儿随同参观乌龟的生活环境,离开时亲切道别。

活动建议

1.教师尽量以神秘、亲切的口吻引出乌龟朋友,引发幼儿的好奇。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乌龟的外部特征、爬行状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乌龟爬行时头和四肢的样子以及如何绕过障得物的情景,不要把兴趣点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惊喜和兴奋上。

2.本活动第二环节会因为实际环境的影响而使乌龟产生出种种即时反应,因此教师应设想多种预案,根据现场情况随时实施相应的策略。如乌龟爬行时,遇外部刺激会收缩身体或停止不动,教师应引导幼儿控制自己,减少对乌龟的刺激;也可让幼儿对乌龟的现场表现进行猜测:乌龟为啥一动不动呀?头和脚为啥都缩进去了?……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然而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活动反思:

《我是小小桥梁设计师》选自我校校本课程《爱我松江,亲近自然》,该系列课程性质为探究型课程。

探究,当我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时真是一头雾水,于是就用着传统的方式,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而事实上,探究型课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门课程。

既然是上探究课,就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究而习得,即使无知识的习得,也一定要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试教中,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放不了手,总是想要一手掌控着课堂节奏,许多的知识还是改不了的传授,学生真正自主思考的部分较少;另一个问题就是废话过多,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总是免不了的想要去重复、去叙述完整。

因此,在正式上课时,我特别的注意这两大问题,多引导、少重复。

在探究分类时,由学生交流自己查询到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法获得资料的能力,交流完毕后,我进行一定的归纳,将知识简化,只取最常见的两种分类方式,并运用到实际,由学生说说松江名桥的种类。在这里,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交流的内容重复,只对学生的资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他是按照……分类的”。

在探究不同结构桥梁承受的`能力的差异时,首先由学生通过说说不同结构桥梁的特点,再对它们的承受力量进行猜测,在这里,我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整个探究过程,我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从如何验证到需要什么,从所给材料的用处到实验注意事项,从动手实验到得出实验结论。在说出需要什么时,我要引导学生说的是“桥面、桥墩……”,而非什么材料,因为学生首先观察到的应当是表象的东西,而非代替物;最难搭的斜拉桥在实验前出示成品,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说说为什么难搭以及如何解决难搭的部分;在实验过程中,我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适当地提示和点拨;在分析实验结果时,我特别注意不能引导过多,只要求学生观察试验结果汇总表,并由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

在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桥梁环节中,我只说清楚要求,随后就由学生们自由发挥,运用整堂课所探究到的知识来设计。

整堂课中,我力求做到多引导、少重复,不干涉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思考,任他们在探究的天空中翱翔。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引出本课时要探究桥梁结构与桥梁承受力量的关系、如何美化桥梁以及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一定的补充时,语言组织没有到位;在学生实验中,有些小组的操作有问题,有时心急了就想动手帮忙,过多地参与了实验。

总而言之,探究课中,教师应当是序曲,真正的剧情属于学生。

小小商店教学反思 篇6

(1)小林买了一个小熊,还剩3元钱,小林原来有多少钱?

(2)小红拿一张2元钱买了一把小刀,售货员找给她1元5角钱,这把小刀多少钱?

(3)小军有5张1角和2张2角,他要买一块橡皮擦,可以怎样付钱?

(4)小方有10元钱,想买一只玩具熊,我的钱不够,该怎么办?

(5)我有5元钱,买什么东西才会刚好用完?我买了一块巧克力1元2角钱,一包薯片8角钱,你会提什么问题?这样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在本课堂中还有一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如:

(1)本课中“售货员”的收获最大,“售货员”一个太少,“顾客”太多,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

(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要做到合理采购,优化用钱。

(3)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对校本进行开发。

(4)对环保、献爱心两方面点得还不够。

(5)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要会引导“顾客”购买,如:请问你要什么?等等。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7

探究教学活动是以问题的提出为开始的过程, 提出的问题一定是与学生的元认知结构相矛盾,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并教会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物理教学中的质疑, 主要是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 或从那些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我们在教学中要适时地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 自问自答, 刻苦努力, 创造发明的故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就尤为重要了。总之, 科学创见始于提问, 没有提问是不会有所创新的。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 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不要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立

奥苏泊尔的研究表明,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 二者只是相对而言。从接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 其间还存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且从教育实际看,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 而不是突发式的, 而接受学习对知识的积累又是重要的。笔者认为二者既在理论上相区别, 又在实践中相联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 尽量利用传统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 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愿望。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展视野, 孕育创新。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来的, 所以, 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原理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形成良好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 在国际青少年数、理、化竞赛中, 中国的学生成绩最优秀, 但实验能力最弱, 究其原因, 我国学生的知识和理论的形成都是靠学来的, 靠想象推导出来的, 不是动手、动脑总结出来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想象, 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1、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 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 用我们身边随手可得的矿泉水瓶能演示压强、惯性、重力等实验;鸡蛋能演示压强、浮力等实验。通过演示实验,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演示实验时, 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演练, 确保在课堂中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以便为开展探究学习作好准备, 而且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讲授。我们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 尝试将探究教学引入学科必修课和活动课, 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同时给其它科目的教师以教学上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三、探究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即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探究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 它本身也需要与其它教学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和完善, 即它要求教师对探究教学本身不断反省反思, 使其更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 才能建立与学生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探究教学变式, 而不是模式化和单一化, 所以探究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正确看待它与其它教学方式, 如创造性教学、掌握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关系, 不仅不应排斥, 反而要善于从中汲取长处, 对探究教学进行调整, 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四、不要将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相混淆

许多人认为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只是提出的角度不同, 二者本质上大同小异, 不用区分。我认为不同之处在于: (1) 发现学习重视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再发现,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而探究学习则重视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即前者强调知识的再发现, 后者强调知识的可变性。 (2) 活动过程不同。发现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上升为概念和原理, 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 探究学习包含发现学习。 (3) 结果不同。发现学习中有待学生发现的结果一般与书本上的结论相符, 而探究学习中学生探究的结果则不一定相符。 (4) 心理机制不同。发现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归纳思维、假设-演绎思维、直觉思维, 而探究则还要有分析思维。

科学探究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在这里, 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以期能给同行的探究教学带了一些方便。

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

◇吴明全

一次成功, 效果明显, 切忌用多媒体课件仿真实验替代真实实验, 多媒体可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物理过程。

2、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演示实验多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比如:学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探索, 既巩固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又与同组合作探究实验结论。初二物理的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也可让学生利用学校的铅球在沙坑里探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效果非常好。初二物理的平面镜成像也可改成探索性的分组实验。

3、改进演示实验。

小小科学迷 篇8

证zhènɡ据jù一yī:CCTV科kē教jiào频pín道dào是shì我wǒ的de好hǎo朋pénɡ友you,《我wǒ爱ài发fā明mínɡ》《走zǒu进jìn科kē学xué》《自zì然rán传chuán奇qí》这zhè些xiē栏lán目mù让rànɡ我wǒ学xué到dào了le很hěn多duō知zhī识shi,就jiù连lián主zhǔ持chí人rén石shí琼qiónɡ 、张zhānɡ腾ténɡ岳yuè也yě成chénɡ了le我wǒ的de偶ǒu像xiànɡ。

证zhènɡ据jù二èr:平pínɡ时shí,只zhǐ要yào有yǒu人rén谈tán起qǐ和hé科kē学xué有yǒu关ɡuān的de事shì情qinɡ,我wǒ就jiù来lái劲jìn。为wèi此cǐ也yě和hé伙huǒ伴bàn发fā生shēnɡ过ɡuo争zhēnɡ论lùn,当dānɡ然rán,我wǒ会huì借jiè助zhù书shū本běn和hé网wǎnɡ上shɑnɡ的de资zī料liào来lái证zhènɡ明mínɡ我wǒ的de想xiǎnɡ法fǎ是shì对duì的de。

证zhènɡ据jù三sān:最zuì近jìn,我wǒ看kàn了le《走zǒu进jìn科kē学xué 老lǎo詹zhān的de捕bǔ鼠shǔ器qì》后hòu,也yě开kāi始shǐ研yán究jiū起qǐ了le捕bǔ鼠shǔ器qì。准zhǔn备bèi好hǎo材cái料liào后hòu,练liàn习xí组zǔ装zhuānɡ,不bù断duàn改ɡǎi良liánɡ。虽suī然rán到dào现xiàn在zài还hái没méi有yǒu成chénɡ功ɡōnɡ捕bǔ鼠shǔ,但dàn我wǒ相xiānɡ信xìn,只zhǐ要yào坚jiān持chí,一yī定dìnɡ会huì成chénɡ功ɡōnɡ的de!

在zài我wǒ的de影yǐnɡ响xiǎnɡ下xià,妹mèi妹mei姚yáo颖yǐnɡ韩hán也yě加jiā入rù了le我wǒ研yán究jiū发fā明mínɡ的de队duì伍wu,她tā现xiàn在zài可kě是shì我wǒ的de好hǎo帮bānɡ手shǒu。接jiē下xià来lái我wǒ们men准zhǔn备bèi研yán究jiū“沉chén浮fú式shì捕bǔ鱼yú装zhuānɡ置zhì”,等děnɡ夏xià天tiān来lái了le就jiù可kě以yǐ去qù小xiǎo池chí塘tánɡ抓zhuā鱼yú啦lɑ!当dānɡ然rán,我wǒ们men一yī定dìnɡ会huì在zài大dà人rén的de陪péi同tónɡ下xià才cái去qù,因yīn为wèi妈mā妈mɑ一yī直zhí叮dīnɡ嘱zhǔ我wǒ们men“安ān全quán第dì一yī”!

小小鼓号手教学反思 篇9

胜溪街小学任慧琼

《小小鼓号手》这首歌曲是一首让学生喜爱的儿童队列歌曲,歌曲为2/4拍,五声宫调式。这首歌词曲结合紧密,级进、流畅的旋律不时地插入八分、四分休止符,使得旋律收放有度,极尽得意地炫耀了小鼓号手打鼓的技巧和鼓号手的自豪心理。中间整齐的模仿鼓号的旋律使歌曲更有气势,更加形象。最后的结束句展现了校园浓浓的演奏鼓号的乐趣,风采。歌曲中速,自豪神气地,非常地耐人回味。

我将这堂音乐课设置在了一个小红领巾之家中,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充满快乐、童趣的情境里,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用鼓号队的表演,这条线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

歌词较以往所学歌曲内容繁多,不宜于学生的快速准确掌握,由于两段歌词都贯穿了鼓与号两种乐器,我利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以此来引出新歌中模仿乐器声音部分的歌词。每模仿完成一种乐器就闯过一关,让学生有胜利的喜悦,同时通过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歌词,理解歌词。

在实践过程中,整节课的环节能串联下来,不足的地方很多。组织教学到导入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乐器律动过程中,我只顾着给学生打节奏,而忘了怎么更好地引导学生,由此学生都是跟着我做,我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完全的拓展开来。课后我仔细想想,其实可以在学会每个乐器节奏后配上音乐演奏,这样就可以巩固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接下去的环节是学习歌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两句旋律是唱的不正确的,而我因为太紧张,没有给他们很多正面的鼓励与表扬,忘了多加纠正与引导,导致学生错的地方还是唱不正确。在教授歌曲重难点句时,我想还需多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到底学会没有,不能只停留在形式教学上。在课堂上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情况。歌曲的前两句都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乐句,还要重点进行练唱,注意音准。多将一些小知识点融入到重点乐句的练唱中。例如:歌词比内容较多要注意咬字与吐字,以及八分休止符处要唱准,四分休止要休够时值等。

为了丰富课堂,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会通过各种演唱形式,如师生接唱,生生接唱,分组分段表演唱等,使他们熟练掌握新授歌曲,并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小的希望》教学反思 篇10

快乐读书屋中有一篇文章《小小的希望》,学习这篇短文时间不多,学生也没说出什么,后来在办公室里谈起这篇文章的内容时,刘丽老师说到她班的学生说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很是得意,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体验呢?这种体验曾经是我经常经历的,是我所希望我的学生具备的。

今天晚自习偶尔打开课件,发现了这篇文章的配图和一段小鸟的话,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边听边看,看时我不时的解说,看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李沐说:“我们有生命,假如被人伤害我们多么痛苦,那小鸟不也一样吗?”麻晟荣说:“我们身边假如没有了小鸟不也少了许多快乐吗?”朱香凝说:“有些小鸟也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们应该和小鸟成为朋友,哪有朋友之间互相伤害的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11

一、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课一直被视为副课。这种主观上对科学课的忽视导致科学课的课时数偏少;另外,科学课还总是被挪用为主课的复习课,更加削弱了教学效果。长期以往,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认为科学课不重要,进而影响学习热情和兴趣。

科学教学方式存在误区。科学是一个在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作出解释的过程。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改变的过程。为达成概念转变,学生要通过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去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做出解释,而不是直接背记答案或者现成的知识。科学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

科学课考查形式也欠规范,仅仅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显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实验教学,并且将其逐步纳入考查范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单纯将科学原理灌输给学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将科学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等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就可把各式包装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同学们辨认识别以获取信息,再同书上内容相对照,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苏丹红事件、三鹿毒奶粉等),以讲述案例或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时刻注意食品安全。又如《天气》这一单元,教师在课上播放学生们所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作为引子,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各种天气现象符号及概念。

三、鼓励探索性学习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科学的方法。探索性学习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行。

1.提出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教师除了从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问题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询问父母、搜索网络、亲自实验等途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分析问题。这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所做的工作。带着之前的提问,学生们已经对问题有所思考和研究,那么这些探索的正确性验证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着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如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大问题进行多角度假设和分析:其中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当场进行假设与验证;一些关键问题可以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以解决。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3.解决问题。通过课上的讲授和实验,问题解决了,但是教学任务还没有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其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抽出时间,进行展览、评比、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和体验创新后的乐趣,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四、学习国外科学教学

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的一个分公司Macmillan/McGraw-Hill于2005年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科学》(SCIENCE),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关注儿童的身心和思维特点及发展需求,通过问题和故事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资料库使用。另外,科学课的考查方式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学生平时可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做小研究课题,课题的题目和完成目标由教师酌情而定,课题的最后研究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看著名的科技探索类节目DISCOVERY来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12

初中科学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与整个大自然密切相关。Internet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 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 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网络资源库、多媒体视频库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素材, 作为新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和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在表现大自然的奥秘和奇妙的实验现象时, 这些媒体表现形式各有所长, 图片可以展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动画可以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模拟可以使复杂的实验过程变得明晰, 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 视频影像可以表现真实生活的事件和情景, 语音与视频、动画信息结合更能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音乐可以渲染情节与气氛。但是, 往往由于这些精彩的画面, 惟妙惟悄动画, 使得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大部分同学只关注这些画面所带来的刺激, 而对课件所要传达的精髓内容却无法领及, 更无法领会其含义。而有时多媒体教育专注于文档界面的美化工作, 例如放一些漂亮但不相关的图片, 插入不适当的声音等, 而忽略了文档内容的实质性?更是影响课堂的教育目标。

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适度的辅助教学呢?

一、激发探究欲望时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是其重要作用。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太阳和月球》时, 先提问:你们向往神秘的月球吗?你们想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吗?学生跃跃欲试。好!我们一起登上月球看一看, 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手段, 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 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其对月球的探索欲望, 形成对科学发展的兴趣。

二、突破重点和难点时使用

例如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一课, 教师在讲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 当空中的小水珠越来越多, 越来越重时, 便会降落下来, 学生对这一抽象的过程很难理解, 思维受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把这一过程做成动化课件:空中的乌云婆婆扛着雨水姑娘, 当雨水姑娘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时, 乌云婆婆扛不住的时候, 就降落成雨。这一简单的动画演示, 把抽象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学生容易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马上拓展开来, 教学难点也迎任而解。

三、模拟事物变化过程时使用

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的过程是我们无法观测到的, 对这些过程的讲解很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一过程,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 《日食和月食》,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日食、月食的全过程,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 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就形成了日食。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 三个天体成同一条直线, 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 就发生了月食。通过这一模拟演示, 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 《月相的成因》、《火山》、《生物的进化》、《宇宙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等, 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拓展所学知识时使用

科学课中涉及的宇宙天体、天文等知识, 往往比较深奥难懂, 如太阳、月球的内部和表面, 银河以及河外星系, 太阳风、太阳黑子等等, 用静态的挂图等给学生演示讲解, 开阔学生视野,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差。宇宙天体以及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 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 在配以讲解, 学生就容易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交互性, 可以在计算机与学生会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计算机介入教学过程, 并承担教学中某些环节的任务, 减轻了教师负担, 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个别教育, 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创造了环境。可以反复再现的录像和图文, 照顾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体现了人格化的教学思想, 此外, 计算机辅助教学毫无疑问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实情景的录像、有趣的动画、鲜明的色彩、悦耳的音乐,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总之,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 它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解决重要的问题和发展有意义的理解,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对话、合作与探究, 有利于创建新型的思维型的课堂教学文化。但多媒体教育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薄弱之处。是它要与科学教学真正融合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 要求有必需的设备配置。因此我们亟须不断探索, 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科学课改理念不断的理解、运用、反思, 新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方法被老师所发现所应用。多媒体教育被作为新型教育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被使用。多媒体只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而出现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辅助教学而不能违背科学教学的规律。初中科学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来适度的辅助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平时教学中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科学》教学,辅助,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钟玉琢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肖金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

《小小的书橱》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本文时,可以说一直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这种愉悦首先源于诗歌本身。本诗篇幅小而旨趣大。几个小节、二十几行诗囊括了书向我们展示的大千世界,人文、科学、艺术……

其次,在教学这首非常贴近孩子们生活,非常符合孩子们“口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孩子一同徜徉书的世界,一同“漫游历史的长河,穿越上下五千年”“遨游知识的空间”“沐浴在知识的海洋”……特别是在整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和孩子们采用合作的方式朗读时,更是达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最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老师投入、用情的朗读中,生也不自觉的进入了那“小小的书橱”,走入了文中的世界,和老师一起痛快的遨游。同时我也发现了,孩子们在老师的有声朗读的感染下,他们的朗读也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可以说这堂课的合作朗读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小小搬运工》教学反思 篇14

试教后我把游戏部分改成了:首先想各种办法过石块路,有跳、跨、绕,然后过小河(用牛奶箱链接,简单画上波浪线表示河水),然后把莫斯利安酸奶盒拼成一块草坪,由于盒子本身就是绿色的,没无需再装饰,保留原貌。然后增加货物的数量,让“货车”离货物的距离稍远些,让宝贝们反复多搬运几次,这样既让他们的运动量充足,也让他们能够更加充分的体验游戏的乐趣。最后结束没有热身环节,直接请一名宝贝做货车司机,直接开车离开场地,其他宝贝跟在一旁帮着推,一起合作把货物送到工厂,自然结束。

小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篇15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建筑工地安全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新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