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2024-09-08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共14篇)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1

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三月是我们共同学习雷锋的日子,经过班委充分的筹备,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班于3月22日举行了“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班会。这次班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我们班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是雷锋的精神影响着我们。丰富了雷锋精神的内涵。班会内容涵盖各届领袖人物的题词、雷锋的生平事迹和雷锋日记的精华内容。

雷锋精神对净化社会环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说,社会 风气不正是普遍现象,我们无力改变。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要净化社 会环境更要从小环境入手,坚持岗位学雷锋,通过自身努力,从一点 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学雷锋才可以坚持长久,而不会出现“三月来,四月走”的情况。

首先,雷锋勇于克服困难,自觉为国分忧、勤俭节约、奋发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精神动力源泉,也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雷锋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为人民服务的 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财富。其次,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优秀结晶,一方面,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雷锋精神是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文化体系,它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早已被历史定格为代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也是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道德体系。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 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自觉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道德修养原则,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祖国和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使雷锋精神的时代文明之花,在学校、在全社会开放得更加普遍,更加美丽。

我们当代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大门。在我们广大大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总结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再上新台阶,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我们深知,学雷锋的活动可以结束,但学雷锋的行动不能停止,雷锋精神不能丢。我们班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处处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让人人争作雷锋精神的传播者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学生 的心灵。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之源。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2

一、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活动体验就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学习活动。活动体验是基础, 是过程, 学生发展是目的, 是结果。没有活动体验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 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从信息到知识, 再到理论、智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即需要经过“信息———耦合———处理”的连续的活动体验过程。活动体验首先是学生通过活动, 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蕴含在信息中的新知识相互耦合, 其本质就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 而在迁移过程中将产生问题, 进而通过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 达到知识的“转化”。在迁移基础上实现“转化”是活动体验的主体部分, 而完成了“转化”并开始实现新的“迁移”, 则是活动体验结果的反映。这一整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而知识建构是活动体验的结果, 没有学生的亲身活动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 活动体验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 而活动体验学习则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 数学思维和能力是一种默会型的知识, 它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 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来感受、体验、领悟, 逐渐地积累。离开了活动体验, 不注重过程,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3. 活动体验是丰富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新课程目标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学习,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说活动体验是丰富学生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二、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的参与

活动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活动是外在形式, 体验是内在内容。没有体验的活动是表面化、浅层次的活动, 而没有活动和过程的体验同样是短暂的、低效的体验, 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活动体验应是丰富的、全过程的, 它不仅需要肢体活动的参与, 更需要内在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活动中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体验才会深刻、有效。因此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和思维的参与。

三、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活动体验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落实到课堂, 还需有效的活动体验策略。

1. 目标确定必须重视过程性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动词, 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要把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当做教学目标来加以落实, 即不仅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事实上没有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 也就不可能达到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更谈不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为此,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思考如何呈现信息, 如何让学生去搜集信息, 发现、提出问题, 去经历, 去体验, 去探索、解决问题, 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2. 材料组织必须具有生成性

材料组织的生成性指的是数学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要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学习材料, 把“现成”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生成意义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 体验知识的探究、创造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价值,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某教师在设计教学“求商近似值”时, 先创设情境, 即以谈话引入暑期学生家庭购买冰棍、饮料的情境引出“整买”“零买”的购买方式, 继而向学生提供购物的整买、零买的信息, 如冰棍零买2元一支, 整买88元一箱 (60支) ……让学生观察信息后自主提出问题。如:“我们想知道整买 (批发) 比零买便宜多少。”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探究, 再汇报交流。在汇报计算整买每支冰棍的价格时, 出现了三种情况: (1) 88÷60=1.4666…… (元) ; (2) 88÷60≈1.47 (元) ; (3) 88÷60≈1.5 (元) 。这时学生们讨论可热闹了。班级里分成了三派意见。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第一种计算是对的, 但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 没有更小的单位了, 所以我们认为应将结果“四舍五入”到“分”。持第三种意见的同学也振振有词:现在在买卖中很少用“分”了, 所以我们把计算的结果“四舍五入”到“角”。这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 并因势利导, 指出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 小数除法所得的商要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计算钱数, 保留两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角”……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取商近似值”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源, 明白了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理解掌握了取商近似值方法的同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3. 活动组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需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学习中去,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创设好的认知需求情境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的基本策略。具体做法是: (1) 从数学实际应用价值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2) 从数学自身魅力出发,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即从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处切入新知, 激发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创设趣味情境,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 激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4. 活动过程必须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活动体验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目标, 同时要注意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同步发展, 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者不可偏废。而要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因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激发潜能的根基。为此, 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

(2) 充分的活动体验是根本。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从操作把握到图像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过程, 只有充分的活动体验, 才能形成表象, 进而进行抽象概括。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活动体验不充分导致教学失败不乏其例。如一节“倍”概念的新授课,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上3个圆圈, 再在下面画上6个圆圈, 问:上行几个圆圈?下行几个?6里面有几个3?接着教师马上揭示“倍”的概念:“像这样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6里面包含2个3, 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短短2分钟, 新课教学就完成了, 接下来的练习学生不知其所云, 教师只得在练习中反复讲, 有的学生悟到了一些, 有的还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不够, 更谈不上体验。“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上, 教师演示后, 若能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 建立表象, 进而揭示概念, 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又如《轴对称图形》一课, 教师出示了一幅包括蜻蜓、蝴蝶、枯树叶的图, 立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有的说“它们都是昆虫”。有的说“它们都会飞的”……说了半天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急了, 只得自己说了:“把这些图形对折怎么样?像这样通过对折……”这样的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除教师的组织调控不当外, 缺乏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也是其主要的缺陷。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的活动体验一定要充分。

(3) 教师的有效调控是保证。

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但自主学习、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教师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引导和评价上。引导是否得当, 重在把握引导的“度”与“时机”;评价是否得当, 主要看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引导的“度”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内容, 引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学生已有经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的一可提供学习背景, 给予学习方法、策略上的指点, 二可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 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 一是在学生探究不下去时需引导, 二是在重点关键处, 知识模糊处、思维提升处需引导, 三是在教学反思处需引导。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措施。评价要做到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 是即时评价还是延时评价, 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 是语言评价还是物质化评价, 都要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出发点。总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评价的功能, 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才能有利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篇3

一、主题班会竞赛的特点

参赛的每一节班会课都是设计出来的,它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主题班会的设计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这种“样板”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

1.主题鲜明

本次参赛的14节主题班会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放飞理想”“树立自信”“感恩父母”“学会容忍”“传递温暖”“向幸福出发”“我的健康我做主”等。

2.贴近实际

从主题确定到活动设计与开展,绝大多数参赛课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原点,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3.推进有序

班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要强,并能逐步推进,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例如,“Hold住幸福”的班会流程是:认识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珍惜幸福;“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的班会流程是: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等。

4.触及心灵

在本次大赛中,几乎每节主题班会课都有亮点。例如,在“Hold住幸福”的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撒全场;在“放飞理想”的班会上,学生用相声的形式谈理想,新颖别致。

可见,主题班会竞赛为我们今后设计班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主题班会如何“更上一层楼”

1.深化认知,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但都识之甚浅,例如“幸福”“宽容”“感恩”等。所以,在班会上,应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例如, “Hold住幸福”这节主题班会就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帮助)、 珍惜幸福(游戏)等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向幸福出发”这节班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换种心态就会获得幸福,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可见,从主题确定到情境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2.重视学生个体幸福生成和集体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可见,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那种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那种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合理的班纪班规、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谐的班级氛围、浓郁的学习风气、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放飞理想”这节班会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创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很好地统一起来。

3.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例如,有一节班会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在整节主题班会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根本就无法达到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所以,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确定以及素材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在本次主题班会竞赛中,有一节涉及中学生为举办生日聚会而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品性的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生日”本是母难日,青少年过生日应该以感恩和孝敬父母为主题。当前,中学生大摆生日宴会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

4.重视主体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班会应当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当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在班会课上,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的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在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例如,在本次大赛中, “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这一主题班会设计得比较好,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 “一碗面,两句话”和“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了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5.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节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就有些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全是古代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学生的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要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样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班会采用何种形式,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在一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在表演时却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使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性、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异质事物的宽容度,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等,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刘建德,湖南省常德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员】

责任编辑/张红灵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4

本次班会活动,我向学生阐述了“三爱”的主要内容,给孩子说明了“三爱”教育的意义,教育学生从小做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好孩子,做一个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小学生。

本次班会从三方面来展开,“爱学习”这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讲述名人从小爱学习的例子,从而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爱劳动”这一方面从一首歌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爱祖国”主要是给孩子讲解国旗国徽的意义,讲述中国近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孩子产生自豪感。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5

一、活动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校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懂得去关爱老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温暖孤寡老人,让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幸福安度晚年。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7日下午3:10——4:10

三、活动地点: 龙场敬老院

四、活动过程及内容:

1、班主任组织召开班会,安排相关事宜。提出明确要求及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3:00参与学生准时在学校操场集合,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自备的物品去敬老院。

3、3:10到达龙场敬老院,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进入老人的房间。先给老人送上学生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和苹果、香蕉、糖块蛋糕、甜瓜、樱桃等。然后开始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有的同学擦玻璃、有的同学扫地,有的同学收拾房间等。接着同学们又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有舞蹈恰恰,手语《感恩的心》、歌曲《龙的传人》等,每表演完一个节目,老人就会送上他们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学生给老人捶背揉肩并围在老人身边聊家常,谈趣事,老人们非常开心。

7、4:10分全体集合,步行回到学校。

六、活动意义及影响:

小学纪律学习月活动总结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河东小学成立了以彭旭波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带头学习,带头作辅导报告,带头查摆问题,做好教育活动的落实工作。

二、学习内容与形式

8月27日,我校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中主要以2008版广东省教育系统《反腐倡廉教育读本》的文献资料为学习内容。向每位党员、干部印发了《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议上和重要讲话》,并先行自学、自我剖析。9月4日下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先学习了《陆河县教育系统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实施意见》,特别对党员、干部要求积极开展“四查四看”活动:查有无打麻将赌博等行为,看个人情趣是否高尚健康;查有无公款大吃大喝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看个生活是否铺张浪费;查有无软弱涣散陋习,看个人行为是否积极进取;查有无冷、硬、横、推歪风,看个人行为是否情系群众。从而对本校党员、干部进一步管住活动圈、规矩工作圈、净化生活圈、纯洁社交圈。然后学习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彭校长作了辅导报告。还学习了教育系统一些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学习完后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写一篇反腐倡

廉心得体会。最后、每位党员、干部就廉洁自律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的认识。

三、学习成果

通过这次纪律教育月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党性观念和纪律观念,克服了自满情绪和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以人为本,事事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学校利益为重。加强了廉洁自律、依法从教。通过教育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筑起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四查四看”活动中没有查出党员、干部中在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学校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入学中遇到问题,保证每位学生能按时进校就读。

以上是我校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有关情况。我校将继续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使廉洁自律长久地牢固地树立在每一位党员、干部心中。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研究 篇7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主体价值也将得到充分展现。他们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综合”重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在教材中以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得到完整的呈现,综合性学习首次正式地全面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成为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二、抓“实践”重活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对长久以来形成的“静听为主,教师中心”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因此,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抓“学习”重参与

综合性学习就是要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获得的答案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找到合理的答案。可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例如,在开展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起,介绍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传统文化的活动以及很多的神话传说等,内容极具本土化和生活气息,材料收集得丰富多彩。这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其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尽量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上《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在课内外读诗、赏诗、写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最后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制作出精美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报告册”。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8

1.认真贯彻,大力宣传。我校充分认识、贯彻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全国十佳活力园丁”网上投票评选的重要意义,印发了“致家长与全体师生的一封信”让广大师生、家长人人知晓、个个参与,并通过学生向广大家长宣传,动员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到“全国十佳活力园丁”评选活动中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师生阳光健身的浓厚氛围。

2.创设载体,强化教育。我校以本次“全国十佳活力园丁”评选活动为契机,结合暑假体育锻炼。召开了主题班会,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形式,向师生介绍王瑞霞老师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阳光健身的重要意义,提高师生的健身意识,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健身活动,让每个师生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校园师生阳光健身活动中去。

3.正确引导,维护公平。我校在宣传王瑞霞老师先进事迹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网上投票,投票时要切实尊重教师和学生意愿,切实维护投票工作的公平性和严肃性。我校师生有463人参加了网上投票。

高密市姜庄镇仁和小学

学习雷锋志愿活动主题班会 篇9

一、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二、活动背景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1周年,为了弘扬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掀起了志愿服务行动热潮,不断激励同学们像雷锋学习,学习雷锋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为建设和谐校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活动目的学习雷锋精神,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雷锋精神赋予时代内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宣传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使同学们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实质,体验雷锋精神的魅力所在,并依此为契机,强化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意识,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素质。

四、活动时间

2014年3月2日

五、活动地点

15#621

六、活动对象

12级经济学1班全体同学

七、班会流程

第一阶段:通过同学们的互动,使之了解雷锋的生平,雷锋日的由来,什么是雷锋精神,为什么要学习雷锋精神。

1.班长乔金忠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团支书匡佳慧做引导性发言

3.宣传委员吕东虎提问:有谁了解雷锋的生平(学生互动介绍雷锋

生平)

4.宣传委员吕东虎讲话,介绍具体介绍雷锋的生平

5.团支书匡佳慧提问,为何把3月5日作为“学习雷锋”活动日(学生

发言回答)

6.团支书匡佳慧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补充

7.班长乔金忠提问:什么是雷锋精神(同学互动畅谈雷锋精神,并

说说自己心目中的雷锋精神是什么)

8.班长在同学们所说的基础上再总结宣传雷锋精神,使同学们真正

了解雷锋精神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

主题一:用雷锋精神完善自我1.引导全体同学在认真深入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开展自省修身活动。在严格自省、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增强自信心,提高班级凝聚力,同时对自身在为人、处事、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整改。

2.立足校园、立足身边,争做文明学生。学习雷锋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班级学生全员参与,从日常做起,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打架,不骂人,不乱扔纸屑,不破坏公物等等。

3.开展“一帮一”爱心活动。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且在生活和思想品德上也互相影响共同提高,最终提升整个班集体的良好风气。

主题二:学习雷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施阶段)

1.倡导同学们参与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

2.在校园看到有白色垃圾,要顺手清除

3.捡到东西,及时上交

4.时间允许,可以去福利院看望老人,以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

第三阶段:总结

班长发言总结

八、主题班会结束

附:班会记录:组织委员李椿晴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10

1.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的现实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根本性目的在于推动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充分发展,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认知理念, 其学习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改变了以知识目标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其现实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构成进行完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及能力构成存在着积极的发展作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及学校区域限制, 将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及认知与实际进行联系, 发挥独立性与自主性, 确定探究学习的目标或主题, 通过资料查找、方案设计、实践检验、探究与修正等途径, 获取相关知识, 并将知识进行应用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获得拓展, 其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 拓展知识面。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体现了多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探究性学习中对其各科知识面进行扩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水质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引导学生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基础计算机知识相联系, 综合应用多种知识, 实现探究性学习目的。此外, 探究性学习在应用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悟, 培养其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发挥保障作用。

2.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的具体策略

探究性学习其本质上属于一项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并发挥自主精神, 通过自主性内在驱动, 以探究性方式去认知和把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与感悟, 培养自我创新思维。在践行探究性学习模式时, 需要采取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1)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践行探究性学习价值, 要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传统的单一性的单方向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 拉近师生距离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 提高教学艺术性, 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 采取多层次多样化教学方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改变单纯知识点教学的方式, 将学生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发挥学生内在学习的驱动性, 引导其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人体奥秘》的教学中, 教师对人体的主要器官与器官的功能进行基础性介绍, 并给出人体的器官如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等, 并认为这些器官的重要性是一样的。针对这种结论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 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 因为嘴巴可以呼吸、可以吃饭;有的学生认为人没有了眼睛还可以生存, 没有了嘴巴与鼻子, 则不能生存, 认为嘴巴和鼻子是最重要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提出自主性见解, 打破认知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存在于课程中的每个细节与细微的问题中, 在每个问题中均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 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及价值的关键。

(2) 实现自主性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属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习惯, 结合课程与实际, 获取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轮子与车》时, 为了让小学生对汽车有更为直观的认知, 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门口对路上的车辆进行观察,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汽车具体有哪些类型?汽车与轮子之间有着什么关系?汽车尾气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提出更多问题, 并询问学生,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 了解其现象, 具体应采取什么方法。由此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带着疑问进行调查, 或查找相关资料, 在这种兴趣及疑问导向的作用下, 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在探究与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要点。

(3)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其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并不意味着拒绝合作性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属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水往高处流》时, 设置综合实践内容, 将餐巾纸一端置于水中, 让学生观察其现象, 学生会发现水会沿着餐巾纸向上渗透, 依据这种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感觉这种现象十分新奇, 提出水为什么会向上渗透?换一种物质, 水还会向上渗透吗?可以让水向上渗透的物体其自身具备着怎么样的特征, 等等。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探究讨论, 在完成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此外, 在开展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 分别去调查相关资料, 协作分工并整合资源, 在培养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发展。

(4) 重视培养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践行探究性学习, 应综合考虑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其好奇心较强, 且好动、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较为活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开展以“垃圾的危害与环境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安排小组进行调查与讨论, 分析垃圾产生的危害, 并对垃圾桶的合理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自身知识进行分类垃圾桶设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工具》一课中,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工具的改进, 有学生动手改进出安全蚊香盒、设计出了方便书夹等, 其动手实践能力获得了提升。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11

又一轮的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活动业已接近尾声,在学区师德师风学习领导小组和教研中心师德师风建设学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学习通过听取各级领导关于教师师德师风的不同要求,集中开展以“树教师形象,做合格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习各级各类关于教师品德风尚的要求和建议,以及通过对各种教育教学法规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认真反思自己以往教学经历,总结个人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对于学校各种规章的建立和教师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我们认真执行上级领导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意见,研究现代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形势的发展,探索和定位教师在教育发展和教学推进中的作用,思考如何在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学习形式和内容

在本次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依据学区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和部署,在教研中心师德师风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集体交流反思,以图取得新的进步。

2月19日,参加学区师德师风建设周动员大会,听取上级关于本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安排意见和主要学习部署。

2月20日至2月23日,以南鹰教研中心的学习安排为要求,参与教研中心的讨论研究,在本校进行自学和交流反思。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局,以及学区,教研中心关于本次师德师风建设周工作的安排意见,集中学习部分教育教学法规,学习当代有关人士关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论述,并在有组织地自相关内容之后,每位教师都写出了个人学习体会,并进行了集中交流讨论。

2月24日,参加教研中心交流,我校教师参加讨论,并派出万华同志参与讨论发言。

三,学习成果

1,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自查自评活动。结合单位和个人实际,组织全体教师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认真组织老师自觉开展自查自评活动,做到“六查六看”,同量,在学校全面开展“三讲三评”活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2,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同时,学校对每位教师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每位教师不忘学习,与日俱进,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对于教育的更新的要求,勇立潮头而不落伍;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阳光普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机会,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给每一个学困生和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1年2月24日

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总结

安定区和平小学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12

一、拓展课外知识,巩固学习

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数学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因此数学课堂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而小学生学习主要是凭兴趣,教师枯燥而抽象的讲解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应该多讲一些有关数学的课外知识,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事件等,不应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仅仅是做题。数学课外知识的积淀,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生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多讲,多听,多看数学课外书籍,有百益而无害。

一节课,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而且要学会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外知识,以便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如讲到人民币这一节课时,不仅让学生认识元、角、分,我还让他们回去帮父母买东西,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熟练掌握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又如,在上认识图形这一课时,除了书上讲的内容外,我还让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桌面是长方形,书本是长方形,书面是长方形,有的纽扣的面是圆形,身上戴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等,再要求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观察路灯、路旁的建筑物、家里的日常用品的形状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而且参与了社会生活,从课堂理论走进生活实际,懂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懂得观察周围的事物。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外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好玩、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在课外要尽量要做到动静结合,手、脑、眼、口并用,要多安排趣味性强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多种感官作用下,学中用,用中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摆、拼、画等操作手段,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立体图形时,安排学生做“拼拼搭搭玩玩”的游戏。在玩中,学生发现球老是掉,有些东西放得不好也会掉,而有些东西不管怎么放都不容易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的认识,感受这些图形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使学生感知了现实三维世界,并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1.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

的非课程类教学形式,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及发展个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它既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任务、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又区别于学生课外活动的自由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教师辅导的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活动。课外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教学组成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多种作用。

可以丰富和加深课堂所学的教学知识。数学课外活动必须是也一定是利用已有数学知识的活动。如,教学完面积、高度、速度等计算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测量球场、校舍、旗台、拱门的面积;利用投影测算树木、房屋高度;利用有关数据来计算猎豹追捕兔子、自行车和摩托车赛跑的速度,等等。这些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既可以巩固、完善、加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多的几何知识或其他知识做准备。

3. 数学课外活动,给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课外设计了这样一个“24点”的游戏:“先任意拿出4张有数字的扑克牌,用加减乘除的四种方法计算,顺次可以颠倒,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不能重复,但最终的得数要为‘24’,谁先说出算式,这4张扑克牌就归谁,最后看谁的扑克牌张数多,谁就获胜。”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思维活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四、布置合理的课外作业,巩固课内知识

一些学生常常把课外作业视为一种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兴趣、见闻、理解、情感、思维、认知、身心特点等,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课外作业中。以下两种作业形式较有效。

1. 游戏类作业。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操练中解放出来,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从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为了巩固知识点,把计算变成有趣的扑克牌游戏,让学生玩扑克游戏算24点,可以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赛,也可以跟家长比赛,看谁算的既对又快。“扑克游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能让孩子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中增强自信。

2. 创作类作业。

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篇13

从准备“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主题班会到班会的结束,全班同学无时无刻不在奉献。大家也学到了很多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

主题班会是在3月18号开的,而在这前的几天,在班级qq群论坛上对于什么是社会管理,中国社会管理现存等等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全体班委充分做到了利用网络来调动同学的参加讨论积极性。

主题班会的ppt制作更是凝结了班委的汗水,从商议班会的流程到主题班会的举行时间,班委都进行了民主的讨论。

班会开始的时候,大家先看了一段白岩松关于中国社会管理解析的新闻视频,看完视频后大家都对社会管理以及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也谈了谈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班会关于大家如何参与和谐平安校园建设的环节更是让大家知道了如何在实际中合法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班会主持人也宣传了更要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真真正正做到做事按照法律来。

小学学习活动总结班会 篇14

组织班会是每个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班主任们都以此为阵地对学生进行着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在操作中常常容易产生两个极端的问题。首先是把班会当做一般的会议来开, 班主任用一堂课甚至两堂课的时间对着学生进行灌输教育, 或者是语重心长的循循善诱, 或者是声色俱厉的万钧雷霆, 时间久了, 学生也产生“审美疲劳”了, 再怎样的苦口婆心也不容易打动他们了, 再怎样的怒火也燃不起他们的热情了。然后班主任们开始研究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于是寓教于乐的活动便成为班会的常用形式。但是, 往往因为设计不当或调控不力, 一次班会热热闹闹地开下来, 师生共乐, 但也仅限于“乐”而已, 至于“教”的内容, 所得甚少。

怎样才能让主题班会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四个字:以人为本。也就是根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 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营造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的氛围, 让教育内容深入到学生内心。下面就以一次主题班会为例来谈谈个人所得。

对于学生来说, 在校期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考试, 为了能给家长一个交代, 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 有些学生就会在考试的时候采用不正当的手段, 以获得较高的分数, 为此, 在全校组织期中考试前, 我班曾经开展过一次以“诚信”主题的班会活动。

首先, 班主任与班委一起讨论设计班会方案, 确定班会活动按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逐步加深同学的认识。

第一步解决“什么是诚信”的问题。定名为“现实篇”。

“诚信”这个词字面的解释很简单?———诚实守信, 但是它的外延到底有多大, 学生不仔细思考是没有多少概念的, 因此, 很多时候“诚信”在学生的心目中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到底哪些行为是诚信, 哪些行为不诚信, 学生并没有刻意去想过, 因此在行为上也就表现出了种种不诚信的痕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班委首先查资料, 讨论确定了在我们学生身上存在的主要不诚信问题, 并且委托专人据此编写了一则小品, 把同学从早晨上学迟到, 到抄作业、向老师解释时找借口、向同学借东西不还、和同学约定没遵守、考试作弊等等各种问题浓缩在“一个同学的一天”中展示, 然后组织同学讨论指出其中不诚信的问题。

这种同学周围发生的故事亲切而直观地告诉了大家, 作为学生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

学校是个特殊的小社会, 这个问题在社会表现形式更多更复杂, 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讨论自己在社会上所见的种种不诚信的现象。这样, 就把学生的事业从自己身上转向整个社会, 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诚信”的问题。定名为为“历史篇”。

大家都知道,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诚信在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 却还没有真正感悟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诚信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这部分主要设计了讲故事的方法。

一位同学讲了中国历史上的诚信故事———《曾子杀猪》, 还有一位同学讲了一个书生因为不诚信而失去机会的故事。前者称为流传至今的美谈, 后者则从反面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故事讲完, 孰是孰非, 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不用谁来做评点, 留下的是学生静静的思索。

第三步解决“怎样做到诚实守信”的问题。“社会篇”“家庭篇”两个部分。

主持人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种种诚信或不诚信的现象和故事。一个个或让人厌恶或让人感动的事件, 让同学们形象地认识到, 人生活在社会上, 怎样才能做到诚信。

接着邀请了一位同学的家长讲述自己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的做法。讲述完后, 有几个胆大的男生站起来直接询问了家长:您认为XXX诚信吗?如果不诚信您怎么办的?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 家长给予了诚恳的回答, 赢得一片掌声。

在此基础上, 班团委联合提出了“诚信倡议”, 邀请全班同学进行签名。在嘹亮的“八荣八耻歌”中, 结束主题班会。

这是上述设计得以最终落实的环节。在这次班会的开展过程中, 老师是导演, 班委是主演, 所有的学生都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成为了群众演员, 严谨的推进结构,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中不断加深对诚信的认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全校公开主题班会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会后反思, 这次班会之所以能获得成效, 首先是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把很多学生不在意、不重视 (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36页) 的细节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学生发现, 以前不以为然的迟到早退居然也是一个人责任心和诚信的缺失表现。其实, 学生身上很多缺点都不是大非, 他们绝大多数只是因为认识的不足。因此, 这次班会后, 我们班在作息时间和承诺上都显得严谨很多。

其次, 这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开始学习观察、思考身边的人事。这个世界不缺乏美, 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 这个世界也不乏丑, 缺乏的是对丑的认知和鞭挞。以诚信为主题, 提供了一个契机, 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孰是孰非, 在思考和讨论中得以明辨。

另外, 这次班会的最大亮点就是家长的参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就和家长、老师站在对立面。“代沟”和“猫捉老鼠”成为了学生不愿沟通的理由。而班会就提供了一个机会, 让教育的双方就一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 因为是在公开场合,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听对方的话, 这种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沟通。他人的家庭教育成果, 也给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借鉴。只要细心一点, 家长和孩子都会通过对方的言语, 知道对方的期盼。

上一篇:防空心得下一篇:单位租车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