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2024-09-11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通用11篇)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1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交流材料

俗语说“春的耕耘、秋的收获”,回顾几年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充实、几分感概„„我们教研组的工作本着“为了学生服务,为了自己的提高”的理念,在全体老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开展着,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几年来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酸,现总结一下分享给同仁们: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几年来,我们经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认为,一桶水岂能解决?古人不是说为有源头活水来吗?要有源源不断地水流才能左右逢源、应对自如。也许,这只是揭示了教师需要具备丰足的学科知识而已。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选取《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及《小学语文教师》等教育名著或教育教学杂志,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全组每位教师至少摘录笔记20则以上,学习、阅读蔚然成风。并不断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特别是张春宵老师,养成了每天写随笔的习惯。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组内听课活动,促进整组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本学期,我们三年语文组积极开展组内开课听课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开出一节组内研讨课,其他组员认真听课、议课,听课节数最少15节以上,最多的达30多节,研讨氛围十分浓厚。在此基础上,推荐张春宵老师上校级研讨课,围绕校教导处提出的如何上好阅读课第一课时这一主题,整组老师参与备课,陈海云老师说课,李雪芬老师评课,开出了一节真实、朴实,并力求扎实的课,受到领导及其他听课老师的好评。

三、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教导处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为了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一学期两次的常规检查,都很抓落实,不走过场形式,认真细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所以在上次是教育局的规范办学抽查到我们组时,我们并没有刻意的准备,但我们的备课、作业批改等深受领导的好评,这都是我组教师平时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的结果。

五、举办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语文

在教导处的领导下,本学期,我们组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在第13周和第19周两次组织学生参加阅读考级活动,在每位语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鼓励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参加了阅读考级活动并顺利通过,还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参与越级考级获通过。更可喜的是,虽然才三年级,但大部分孩子在这次活动的影响带动下,养成了每天阅读经典书籍,与老师同学交流感受,学会摘录好次好句等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孩子的获取广博的知识、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部分孩子一学期看了近10本长篇书籍,最多的大30本左右,阅读量大大增加。

六、积极投身教科研活动

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鼓励下,我组多位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学校总课题《小学课堂关注有效倾听的实践与研究》,张春宵和李雪芬两位老师分别撰写了《小学课堂关注学生有效倾听的实践与研究》和《小学课堂关注教师有效倾听的实践与研究》这两分课题研究方案,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瞧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我们相信,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2

一、教师的自我管理

教师的工作比较繁重,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还有其他琐碎的事情,其付出的精力、所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交流的时间就相对少一点,采取自我管理、自我交流是一个快速、便捷的渠道。

(一)与书的交流

书是最好的提升人的素养的精神食粮。每天、每周教师给自己定个读书计划,不仅与课本文本交流,而且还与科学技术、社科人文方面的书籍交流,涵养品性,提升品位,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心态传递知识,这应该是教师具备的文化素养。

(二)与机的交流

网络时代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让教师能方便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如从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艺术的展示、教学思想的提炼为教师提供了快速便捷系统知识,因此教师每天与机(电子设备)交流,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多方位传递知识、传递信息的需要。

(三)与自己的交流

作为最为直接、最方便的交流者———自己,与自己交流是交流中最快捷的方式。备完一份教案、上完一堂课、改完一摞作业,对出现的问题要经常有意识地反思一下。每天与自己进行心灵的交流,可把一段文字、一句话在脑海里思考一下,通过自我交流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自己内在的成长。

(四)与人的交流

1. 与学生交流

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每天随意或定向与一两个学生聊天,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或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问题写在记录本上,教师定时翻看。师生双方应通过多渠道相互交流,以求得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2. 与同伴交流

同事是最熟悉的交流者。每天进行简单的沟通,把自己备课或上课的思路拿出来分享、交流,交流中会得到有利的信息,从而打开新的思路,完善教案设计,科学地授课,产生“1+1>2”的效果。

3. 与“朋友”(网友)交流

目前,市一级、城区一级的各学科为方便交流建立了QQ群、微信群,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合作的互惠。每天或每星期,教师都可以与素未谋面的外校同行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取知识,这也是帮助自己成长的途径。

(五)“我”与社会的交流

1. 结识朋友

一个人所能观察或认识到的不可能广泛、全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广交朋友对自己的知识起着辐射作用,借“他山之石”修自身之玉,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身水平的途径。一位特级教师谈到,无论是作为学习者参加培训,还是作为授课者去开讲座,他都会交两位以上的朋友,即使朋友的级别不如他,他也能从其身上学到知识。这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2. 发表论文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工作中把自己的经验、问题、思考撰写成论文,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任何读者都可以看、可以用、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就与社会有了交流。这种交流,是教师个体与社会交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应鼓励和提倡。

总之,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支持者和协助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自我管理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自我管理,形成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系统管理。表1是“教研交流自我管理表”,能指导教师每天完成交流任务,促成教师管理的可行性。

注:每天自觉检查、提醒,做到的打“√”,没做到的打“×”。

二、学校“干预”的助力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管理是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教师不能自觉地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提高时,学校的“干预”就尤为重要,它能把教研交流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个体的“干预”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教研交流的平台,让教师有空间、时间交流,甚至是用规定、制度推动教师个体教研交流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主备课机制。备课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交流的过程。学校在“干预”过程中,实行单元主备制,让每位教师都有主备机会,通过教案、课件的相互交流,达到共享、共进、共成长的目的。

二是听课机制。相互听课是教师教研交流的常用方法,许多学校对教师每学期听课有所规定,为15~18节。有了“干预”,哪怕是被动听课、学习,都会有小小的收获,也能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三是公开课机制。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是通过多次公开课的磨练才能逐渐进步的。学校通过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上一次公开课的“干预”,同时结合学期绩效考评及职称评定的“干预”,激发教师上公开课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广大教师对教材深度思考,拓宽教学思路,达到教与学相长的一个交流平台。

四是评课机制。评课也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交流活动。同事之间研讨评课、学校领导检查评课、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评课等,为教师教研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学校在教学管理中重视评课制度,让教师从评课中学,再度获得新的教学理念,再度完善自己的教学。把以上机制列入学期教师绩效考核中,给教师以压力,并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教研组的“干预”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其教研交流程度如何关系着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因此学校对教研组也要有所“干预”,帮助学科健康发展,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一是定期教研活动机制。教研活动是教研组的支撑,活动把学科教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是交流的最好“载体”。教研组把握好载体定时开展活动,备课、教师的观摩课、评课、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对教研活动资料的归档……让教师通过“载体”相互交集,共同交流,携手进步。

二是课题研究机制。教研组若没有一个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的理论支撑,引领学科教研活动的方向,其教研活动会显得平淡无味。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组建设一个目标任务进行“干预”,给教研组压担子,把学校、学科、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在解决课题的同时大大增进教师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也提升了教研品味。

(三)对学校的“干预”

学校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在岗位上创造出富有生机的教育。

一是业务培训机制。培训是教师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形势必须不断地参加学习培训,学校更要促进培训的开展。如校内的一周业务和理论的培训、参加区域内的专业培训,甚至到高等学校参加提高班学习培训,以及现在最普及的“网络”业务培训,通过参加培训,拓展教师教研交流的平台,教师个体与教授者的交流、与学员的交流、与网络的交流形成知识的碰撞,从而提升其业务水平。

二是跟班学习机制。跟班学习制是教师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方法。学校里新教师与骨干教师跟班学习,骨干教师到先进学校跟班学习,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学校有了计划,教研交流就能顺理成章进行。近年来我们尝试跨校跟班学习,有一定的成效。如某学校一教师在我校上岗前是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的业务,学校派其到另一所学校跟班学习一个月后才上岗,大大缩短了其适应的时间,使其能更精准地把握教学、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法。

三是教师学科竞赛制。教师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方法,也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师学科竞赛作为教师交流的平台,可开展常态课比赛,可定专题比赛,也可就某个问题进行比赛。如辖区内某学校就“试卷讲评”专题开展教学竞赛,把我们常忽略的、教师都不会作为备课内容的“试卷讲评”作为教师互相交流、互相提升的内容。这个平台也是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

无论是对个体、对教研组、对学校都可以有个量化的指标,进行项目的细化评估,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以促进教研交流的有效开展。

三、管理部门的穿针引线

教育管理部门除了组织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外,更要有前瞻性,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引导学校、教师科学地进行教研交流。

一是教师轮岗交流制。为推进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共享,逐步缩小教师配备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同时也为了让教师感受不同学校教学氛围和教学理念,学校每年都进行教师轮岗交流,城乡学校间、城市学校间、乡镇学校之间进行交换,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仅2015~2016年度,笔者所在城区就派16人到乡镇支教,19人在校际之间走教。

二是校际教研交流制。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开展校际交流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校际交流,教师在区域内互相学习,建立一种开放式交流。通过校际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议课、校际互换教学材料等教研活动,可谋求学校教育教学共同发展的道路。

三是专家指导制。教育专家、专家型教师对学科教师的影响力及引领作用不可估量,与专家交流、由专家帮助把脉,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提升将会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并少走弯路。(1)教育行政部门邀请高等学校、区市教育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升城区教育办学理念和品牌内涵。(2)邀请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家到城区进行讲座,提升理论知识。(3)教研室与学科上有所建树的教师建立合作关系,与城区各学科教师一起备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拓宽集体备课的交流面。(4)请专家到城区上“精品课”,或与学校教师“同课异构”,切磋交流,找出差距,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专家指导制,反响非常好,目前这一制度也列进了教育系统“十三五”规划中。

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经验浅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教研改革;工作经验;听课评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研改革水平就能不断提高。一直以来,本着“为学生服务,让自己提高”的教研理念,全体语文教师都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学校的语文教研工作,如何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质量是众多语文教师在持续探讨的话题。那么,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何去何从?

一、确保评课质量,提高集体水平

听课评课活动一直是各校教研工作的传统,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于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回顾当前各小学开展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学校虽然都组织了听课评课活动,但是教学水平提升得并不明显。反思其中的缘由,我们认为听课主题的不确定、制度的不规范是导致教研质量迟迟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教研改革工作不应流于形式,组织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并不是在挑刺、在针对谁,而是为了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造福于学生。在开展听课评课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形式化倾向严重,很多学校一学期都开展不了几次听课评课活动,大多是看哪位老师有时间就安排听课,评课没有方向与主题,今天听一听这位老师讲四年级古诗,明天评一评那位老师教五年级现代文。

听课工作主题分散、评课内容不集中,将直接导致听课评课教研改革工作的失败,无益于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开展听课评课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各教研组组长应有方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听课内容,重点考虑本周期听课以什么主题为主,主要针对哪些对象,评课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有哪些教师可以参加,每周开展几次听课活动等问题。只有保证听课评课方向正确,教研改革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二、开展读书活动,提升学习质量

在教研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将目标与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提高教改工作质量中的重要地位。教學工作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整体,教改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除了教师之外,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需要受到关注。语文是一门信息量大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研改革工作不仅需要考虑教材、书本这些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意义,还要拓宽教研渠道,引入课外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综合以上教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考虑,语文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籍,扩大知识容量,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推荐不同种类的阅读书目。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西游记》等书籍,阅读结束之后,由教师组织安排“童话故事表演大赛”;高年级段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繁星》《春水》《三国演义》《我们爱科学》等书籍,教导处在每学期的第10周开展阅读考级活动,将学生得分计入期末总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改工作一直密切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行为的转变等问题,容易忽略学生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当前教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扩大阅读量。

三、教学评价改革,全面提升效率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对教学评价方式关注的力度不够,语文教学评价呈现静态化模式,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应当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全面发展,而这四个指标在学习活动中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应该也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体现。

小学语文教研的改革需要关注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引入最终评价体系中,建立成长档案袋,以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语文学习情况,以动态化评价趋势取代静态化评价模式,促进教改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小学语文教研改革工作想取得成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在这浩瀚无垠的教海中乘风破浪,为语文教研改革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改工作一定可以开出最美丽的浪花,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梁文菊.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

[2]咸高军.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小学时代,2010.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篇4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以学定教,因学而生

真正的生本教育,应该是“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情为本”,所以我们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是否应该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从文本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感情点、能力点、生长点,从而找准“切入点”,以学情定教情,因“需”而动(即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任务的需要删繁就简确定教学内容),应“势”而动(即根据文本内容、风格、语言特色及学生的喜爱程度审时度势确定教学内容),因学而生。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管是参赛还是平时教学在备课时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2、以学为主,以教为导

一节充满活力的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真诚、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如小组PK赛,评比蓝星、红星,评选优秀小组或个人,运用图片创设情境等。

3、备课中正确定义“预设”,使“生成”事半功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并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的备课应侧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预设的生成引导方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备课时要甘于“忍痛割爱”。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当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创意、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爱。

备课中留有空白,让“预设”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放一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开发,课堂的生成效应逐一显露,弥补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4、多元解读文本,营造百家争鸣的“生成”氛围。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的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语言的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学语言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品析文本形象。这也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更丰富的预设以收获更广博的生成。

5、在“生成”中拓展创新,力求“生成”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生俱来,假如老师能在课堂现成的生成基点上为学生构筑一个平台,那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老师执教《背影》一课时,可提出“假如你是此时的朱自清,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的预设;《幽静悲剧》时,上课伊始时情境导入及拓展延伸版块“悲剧之思”相关图片的出示“这里曾经......而如今......”的预设;《阿里山纪行》时,“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之行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今天的行程?参照文章中作者行踪,完善解说词”的预设;枣核》时,“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的预设;《都市精灵》时故意留白的预设,让学生添上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提出了“我想知道郧县的精灵应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有无动物作为衡量城市的标准?”“作者为什么能把动物写得那么可爱?”等问题。这些预设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更生成了新的资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整体与细节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意整体美与细节美的结合。整体美,首先语文教师要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对教材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把握。最后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是情感,就是美。纵观以往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情感体验和美感,琐碎的问题特别多,分析零乱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我们教师整体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简约,要有创意,要有亮点,要突出“一课一得”。如《蓝蓝的威尼斯》可设计为“激发读趣,感受美——想象美景,积累美——畅游胜地,实践美——质疑探究,思考美”;《背影》一课可以“背影”为线设计为“感知背影——品析背影——诵读背影——话写背影”;《幽静悲剧》一课可以“悲剧”为线设计为“明悲剧之事——品悲剧之惨——探悲剧之因——避悲剧之举”;《枣核》一课就围绕着“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这个问题,从结构上、从内容上、从写作手法上、从情感上等几个方面深入研读文本。细节美,就是我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包括教师的仪态,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教师的基本功,师生的评价,环节与环节的过渡语,板书设计等等。

7、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还要让学生会学些什么,更要让学生会用些什么。这次大赛中,只有部分教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如郭长霞老师教学生如何写导游词,周慧老师教学生如何赏析语言,潘丽老师朗读技巧的引领等。教师不能从“教”的角度看“学”,而要从“学”的角度看“学”,更要从“学”的角度看“教”。教师不能用教师的眼睛看教学过程,而要用学生的眼睛看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只当教者,更要善于当学者(学习者)。

8、感悟与朗读的关系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9、精讲与精练的关系

语文教学也要学习理科教学,重视当堂训练。训练的题目也要精编精选,紧扣课堂教学重点设计。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课堂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是简朴的。洗尽铅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我眼中的语文生本课堂

何谓 “生本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为了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生为本,是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个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但真正的要在教学中、在课堂里落实以生为本,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浅谈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背景

许多成功的课例都十分注意新课学习前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环境布设,这是生本课堂背景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若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兴趣浓,则课堂上积极主动,踊跃表现,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消极被动,懒于思考,启而不发,课堂效率低。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背景这一环节的展示。

例如,优美的画面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也是设计课堂背景的一种有效策略。上次我在执教《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在上课前先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鼎湖山的优美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鼎湖山听泉来,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她们接下来的上课有一定的帮助。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上课刚开始,师生之间的谈话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也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上新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谜语让学生竞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又能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些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相配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情节有趣的课文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等等。

总之,课堂背景设计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讲台下的学生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多时候,在新课一开始,会很形式地对学生发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或者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等类似问题,这看起来似乎是以学生为本,鼓励他们敢想,看起来似乎是个好的开头。但是,纵观整个语文课堂,学生并没有围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来共同探讨问题,相反,是老师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如此被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一味思考老师的发问,而自己不敢说自己所想的,更不敢做自己想做的。

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敢想、敢说、敢做、敢爱、敢恨,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着力点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希望在“生本课堂”的带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日趋成熟!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课堂上的激活艺术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纪的增大,我发现我班的学生上课的气氛越来越沉闷,发言的同学总只有那么几个,寥寥无几。不管你老师如何地上窜下跳,声嘶力竭,好多学生像老僧入定,稳稳坐着,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好像你老师讲课与他好无关系。做为一位语文老师,就像一位琴师,有了好的技艺,需要找到知音,可是不管你在上课如何启发,总找不到几个响应你的学生,这种课上起来真是令人丧气,越来越没劲,真是无奈呀。

我分析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大了,爱面子了。小时候不懂,说话大声,说错了也不难为情,可现在却怕说错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有部分害羞的学生知道了答案也不举手,宁愿藏私,只坐在那儿听别人讲。

2.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课堂上师生讨论的问题他一下反映不过来,不会组织语句,所以答不上来。另外,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他从来只是听众,而不是参与者,我反复强调要抓住发言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但他们却任由机会白白流失,不懂得珍惜。

3.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时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基础差别很大,而我们老是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你的讲课失去了好奇心,没有了新鲜感,所以一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或思想开了小差,上课似听非听,更别说是发言了。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激活课堂的氛围呢?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又参考了些教育理论,并从听课中得到的启示,总结了以下几条,以此来指导我今后的课堂教学。

1.重视课堂起始的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呈现场发挥,随机应变。用自己的学生和借班上课导语是不能一样的,借班上课导语之前要增加一些“见面礼”。常见一些特级教师只用两三句风趣幽默的“见面礼”,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2.要用巧妙的方式提问。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问题设计得好,加上课堂上老师运用得当,一堂课就能被充分激活。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设计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与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你不见,一堂好课常常是由几个巧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点”活。

3.仔细倾听,善用鼓励。

鼓励是一门艺术,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研究它。鼓励有许多种,有的教师侧重语言鼓励,有的教师侧重表情鼓励,也有的教师侧重动作鼓励(如点头、手势及掌声等)。不管哪种鼓励,只要被学生接受,配合默契后,都能收到较好的范果。经常使用鼓励的教师,课堂上像有一股春风,师生配合自然,交流默契,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这样的课使人百听不厌。

4.说话风趣,添加幽默。

幽默是一种最高级的智慧,也是一种艺术。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的时候,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吗?当然,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备课时有所设计使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效果会更好。如一位老师在介绍茅盾的生平时,顺便插入了茅盾先生背诵《红楼梦》的小故事,效果甚佳。

5.课堂竞赛,激发兴趣。课堂上引入了竞争机制,那课堂气氛可想而知。竞赛可以分为两组型和多组型。两组型就是把学生一分为二,答问时可以一组一个轮流答,也可以出题后抢答。抢答更容易激活课堂,但组织不严密容易造成混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研组学习材料

——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三种现象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话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反思:

(一)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2、学生无其它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这样,由字码破解成音码,再由音码翻译为意码,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试想,这样的学生如何上网浏览,如何看书阅报,如何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

(二)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笔者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结论: 这是浅表性的“选择性学习”,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启示:

(一)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可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学习浏览。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潜心地默读,学会快速地浏览,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让学生会选择。如果学生已掌握各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学会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知道诗词散文尤宜诵读,说明文较宜默读;初知大意需浏览,表情达意可放声朗读;在需保持安静的环境中不宜出声朗读(如其他人还在凝神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将“用你喜欢的方式”改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当。

现象二: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何况,经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后,要再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切切,恐怕不那么容易。要不怎会有学生怎么也想不通 “荒芜”与“荒无人烟”中的两个“wú”会不同,怎么也不理解“迫不及待”的“及”会不同于“急迫”的“急”。结论: 这不是“模糊性理解”,而是隔靴搔痒。

启示:

(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现象三:在朗读比赛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对方,其他学生的评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教师在总结性评判时总会说:“平分秋色”。

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结论: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启示:

(一)评判客观公正,才具说服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行得正,说得真,学生才会敬重你,学习你,才能在你的言传身教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唯此,教育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光明。

(二)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5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6名语文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虽然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但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能够立足本校实际,在校本教研中观念先行、求真务实、以生为本、开拓创新。

首先我们本着“改变观念,营造浓厚氛围”的前提开展校本教研,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成员都清醒地认识到:不学习,我们必将被淘汰。为了创建学习型团队,我们采取团队学习制。主要有三种形式:a、集中学习b、以经验交流为主的论坛形式学习c、课堂教学展示互动交流。同时因为我校语文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青年教师有着敏锐的思维,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达到齐学共进的目标,我们采用了结对互助的方法。达到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齐头并进的目的。

二、开拓创新,凸现课改特色

我们充分利用本组教师资源,坚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我们语文组承担了省级十一五“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研究,顺利结题后,又参加了市级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老师们每上一节课都做到心中有课题,研究有主题。如,陈桂平老师的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节课堂展示,正是在开学初我们制定了本组的教研课题后,通过周四的教研活动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后,向大家做的一堂研讨课,陈老师是省级十一五科研课题和市级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者,所以,她重视组内的合作交流,个性的创新与彰显。全组教师上公开课、听课、评课,通过自身实践和合作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在校内上公开课、听课,还是在校外去上课、听课,相关教研组的老师为上课的老师积极地出谋划策,准备资料、认真听课,细细评议,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识:这不是某个老师的事,而是所有语文老师的一件事。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抓手,重务实,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着重开展了“照镜子”的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学课标,习教材”研讨会,对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办法是:首先由教研组结合教学内容选定课题集体备课,再由老师进行试讲,集体进行评议后,再派另一位骨干教师到另一个班去授课,本组老师对授课老师给出书面建议,授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作好记录.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照镜子”活动相当成功。

三、强化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自我反思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一个教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对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工作要做到“三思”,教学前的反思,要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要求及时,主动;教学后的反思,要有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以生为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校本研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环节上下功夫。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众所周知,学生在写作中显露的才情是其阅读积累后文字表现能力提升的现化。因此,我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课外阅读能力指导的培养。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6

------西关小学英语教研经验交流材料

渭源县会川镇西关中心小学

陆月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有幸代表我们西关小学英语教研组在这里与大家进行经验交流,感到无比荣幸。西关小学英语教研组由6位英语专职教师组成,承担着学校15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我们的团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是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教研团队。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育、教学比赛和教研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踏实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分享给大家,若有不当之处,共同探讨。

一、加强理论学习,重点内容“针对性研究”。

我们每两周组织一次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每周举行一次英语教研会。学习研究《英语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素质教育和英语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和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师的英语知识素养,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对教师上课和平时困惑的小问题专门研究,合力研讨,共同解决。近两年内研究并最终形成了《西关小学英语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西关小学英语课堂用语规范》、《西关小学英语备、教、辅、改、考、研要求》等一系列对教学实际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案。

二、主抓“集体备课”,突出团队智慧的整合。

在平时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中,我们注重加强评课、研课、磨课的力度。每一学期我们规定:每位教师开设3节组内公开课。程序依次是:说课——改课——上课——评课——反思。组内成员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集体备课活动。每当我们的其中一位教师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之后,总是由我们其它成员为其出谋划策,共同寻找教学思路和教学资料,反复推敲拿出教案,设计课件,并开展试讲工作,然后再提出改进意见,努力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肯定的同时我们更提出不足和改进的意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探讨研究。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最后其它老师再在平行班上课。每位教师勤学苦练,教学技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省市县各级优质课比赛中成绩突出。

三、建设和完善“英语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们教研组非常注重资料的积累和保存。这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可购资料:我们储备有三至六年级整套教材和各种辅助资料,包括教学资源包、教参、挂图、教学卡片、配套磁带、光碟、《英语同步学软件》等;还有《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英语词典等。另外,教师个人外出学习所得资料,所订的相关教学杂志等,也贡献出来统一放在教研组书架上,供大家学习、借鉴、参考。

2.自制教具:教师平时上课或公开课用过的教具,注重收藏,供以后再次利用或借鉴。有头饰、图片、转盘和电子教具等,供教研组内成员共享。譬如头饰,我们有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的人物头像,当课

堂教学需要时可以即拿即用。

3.教学媒体库:将每个人总结的重点单词,短语,句型,自己制作的试卷,课件分年级分学期进行电子版的归类,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不断完善的教育媒体库,最后优质资源共享,服务教学。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我们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将英语的种子撒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英语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定时间定内容进行口语交流;我们开展“每周一句日常用语”活动,鼓励学生平时开口说英语;我们组织了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单词记忆比赛等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情绪高涨,效果明显。

五、用“制度保证”,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

我们每周每班有一节早自习,六年级有两节早自习,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朗读和记忆英语。同时每班都设计单词听写和课文背诵表,学生所学内容务必在每周末前到组长跟前背完,组长的到教师跟前背诵。采用“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洋思模式”,不断促进学生对所学英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细心研究教材,寻找“贴合学生的实际的教法”。我们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细心研究教材,从农村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了《西关小学英语新授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反复斟酌,我们总结了如下切实可行的方

法。

1. 愉快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通过视、听、说、唱、读、译、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这个也就是常说的TPR。善于创造,充分利用歌曲,儿歌,口诀突破教学重点。让游戏走进课堂,从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2.实物演示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特别是教学一些字母、单词时,采用实物或是图片、卡片来教学,能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事物表象。例如:在学习音标、字母时要充分利用卡片;学习单词采用实物教学比较好。

3.善于总结。小学英语单词句型比较单纯,教师经常总结,在同学们记住单词和重点句型之后,听写重点短语、重点句型。

4.狠抓学困生转化。对学困生的转化常抓不懈,成为教学的重点。学困生已经成为限制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对学困生多鼓励,给信心,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他们对英语的厌恶。要上课多提问,下课多辅导,平时多关注。努力让他们考及格,他们及格了,及格率就高了,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

七:引进“上海英语教学模式”,学以致用。

1.提供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服务。教育教学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根据个体差异,来体现学生的多元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习力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都有所发展。分层次设计课堂任务,分层次布置作业。

2.英语教学设计进行“单元统整、文本再构”。将单一的“教教材”变为创造性地“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延伸。注重“语境带动”和“语用体验”。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讲多练,多交流,多运用,不断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

3.英语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语言育人,文以载道”的功能。

4.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单纯为考试而学习和授课。教育和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当然,我们毕竟是个年轻的集体,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努力。我们相信我们所做的也许大家也正在做,也许比我们还要做得好,我们英语教研组会不断地吸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们英语教研组也必将再接再厉,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上不断地开拓创新,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使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7

【原创】团结尊重创和谐,务实创新谋发展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汇报材料 □

代立然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语文组的教研工作。实验中学正处在创建省级名校的进程中,而提高教研质量应该是这个进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这届初二年级有22个教学班,同轨我们有12位语文老师。12位语文老师的智慧团结在一起,这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一股无往而不胜的力量。因此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就是“团结尊重创和谐,务实创新谋发展”

一、我的忐忑。

一直以来,语文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语文学科在历次统考、中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切是学校重视的结果,这其中更是凝聚了刘爱民老师对语文教研组多年的用心的经营。所以,当学校领导暑假时与我交流,告诉我刘老师多次力辞组长工作,学校打算将引领初二语文组的重任交给我时,我真的倍感忐忑。我清醒地知道,我自己在人际上的木讷。多年的阅读、写作、专心教学让我成了一个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善言语的人。一个在书卷和电脑前能长时间静坐,在娱乐场所却有些不知所措的人。而教研组长工作需要团结人,需要保持学科在全市的领先优势,需要把教研工作扎实推进,这一切我能做好吗?

校领导和刘老师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坚定了信心。记得刘老师对我说“没事儿,大家一块干。肯定没问题。”

二、我的自豪。

转眼期中考试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语文教研组工作扎实推进。这期间,让我自豪的东西真是不少。但如果只让我用一句话概括,我想那一定是全体初二语文教师的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互帮互谅,共谋发展的全局意识和创新精神。让我难忘的是今年我们组织的八年级作文竞赛。由于突然间学校安排我去杜郎口中学听课。因此,我在头出发前的一天,还正赶上那天我在学校值班,于是我一边值班,一边连夜出好了八年级作文竞赛的试题。然后把有关作文竞赛的事宜和我组的几位老师略作交待后我就踏上了去杜郎口学习的路程。四天的行程将近一周,等我周四回来上班后,我们的作文竞赛已圆满完成。学科组的老师们不仅印好了竞赛专用的作文纸,把自己班的竞赛组织好,而且我教的217、218两个班的竞赛也组织的非常好。赛后,我们认真地进行了评比。由刘书云和姜华孝两位老师担任总评委。两名老师不仅很快地完成了评奖工作,而且还针对此次作文竞赛写出了包括试题原创、写作指导、佳作点评的作文指导类稿件,并向报刊投稿。

校本教研日的听课评课活动我组抓得实,做课老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评课老师认真客观。一轮过后,在王科长的建议和教务处的布置之下,我组在上周搞了同课异构活动。这次活动由张娜老师、李雅静老师和我同上一节课,力求从不同角度诠释语文课堂设计的匠心,对不同的语文教学风格进行呈现和交流。促进和巩固校本教研日的教研成绩,引领老师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市教研员刘老师,教务处领导和全校语文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三、我的思考。

1、抓住学生的心,提成绩。我们说教学是一项艺术,就是说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点对点的传授。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过程,成绩有时只是副产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真正的走近学生,用心去研究每一节课的上法。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是很好,我们前进的空间还很宽广。

2、静下自己的心,搞教研。老师的品位决定着课堂的品位。本周一学校又派一部分老师去了北京四中听课,初二语文组的李雅静老师和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令我们惊叹的不仅是北京四中优质的硬件资源,更让人叹服的是教师的高品位。因此,我们必须抓好校本教研这个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育人工作是长期持久的工作,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跑。这个过程的漫长性注定了它的艰辛,注定了它的光荣与委屈并存。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坚持、要有耐挫力的同时,做为老师,我们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坚守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四、我的谢意。

感谢八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对我的爱护理解支持与容忍。每周的教研,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每次的出题任务,大家高效完成,并亲自送到老师手中。每次的困难,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担当。

感谢学校领导对初二语文组的关注。王校长、朱主任、康主任、王科长多次参与我组的教研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祝全体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小学语文教研交流会致辞 篇8

位领导、语文教学界的专家、老师:

大家好!正值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荣幸地迎来了国内语文界知名的学者、专家还有浙江六市的语文骨干教师。今天,我们感到无比激动和振奋!我们将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天地,领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熏染。在此,我首先代表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向莅临我市指导语文教育专家,向关心、支持我们语文教改和科研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我们安阳实验中学是一所由瑞安市教育局直属管理、安阳新区建设管委会投资1.1亿元创办的公立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90亩),是一所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现有48个班级,在校生2500多人,在编教师177人中,其中专任教师138人,中学高级教师40人,瑞安市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71人,教坛新秀40人。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管理理念,我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示范初中、温州市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工作先进集体、温州市新课改联系学校、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五十多项荣誉称号。接待了来自德国、日本和国内多个省市等几十个教育考察团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教育教学质量在我市遥遥领先, 04、05、06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均名列全市首位,为瑞安市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典范,得到了全社会的.赞誉和认可。

为了进一步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促进我校向品牌学校和全国特色学校的目标迈进。我们目前正着力于“轻负担高效率”的追求,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和课程改革,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语文教研组作为我校规模最大的学科组,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排头兵,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取得辉煌的成绩。28名语文教师实践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积极发挥自身的特长,在教研和科研中成为全校教师的楷模,在教学案例、论文和科研课题等方面都硕果累累;同时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指导的北窗文学社、校刊报培养了大量学生文学新星,在全国“语文报”杯、“光明乳业杯”“文心杯”作文大赛中均获得突出成绩。XX年,语文组获得了瑞安市、温州市语文先进教研组荣誉称号。今天,由浙江省教科院策划、温州市教科院举办、瑞安市教研室协办、我校承办的浙江六市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此召开,这是我校承办市级以上教学交流活动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浙南名城瑞安创建文化大市的一次盛典。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我校的语文教学和科研,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请与会专家、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不吝赐教!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9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是每一位老师的愿望。新学期伊始,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就齐聚一堂,踊跃发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大家收获颇丰,获益良多。大家一致认为:

第一、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集体备课。这样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由于老师的教学年限、学科专业、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第二、每个年级选出一个负责人,组织、协调本年级同科老师的教研活动。还便于教研成果的收集、整理、归档。一年级总结的教学经验是:

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拼音教学。大家都知道拼音不好教,比较抽象,学生学得慢、忘得快。

大家认为采用“整体输入,逐个认读”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就是先整体背下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先背下来,在逐个认读、理解、记忆。然后不断的去巩固练习。拼音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具有长远性,所以不能急于求成。

二年级总结的教学经验是:

其实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教学,要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中去识字、比如、街上的标识标牌,各种包装上的字体,从而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在写字方面要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工整、漂亮。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识字基础。教学中采用“读字、范写、评议、式写、再评议”的过程。“读字”让学生熟悉字体笔画的结构规律,整体把握。“范写”让学生评论老师的范字,引导、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试写”俗话说“看着容易,写着难”再从充分理解、掌握字体规律的情况让学生积极的试写找出自己的错误然后再评议纠正。三年级总结的教学经验是: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老师非常的头疼,学生也有惧怕的心理。如果引导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愿意写、写什么、怎样写。

1、从内容入手,解决兴趣的问题。

2、要选择生活化的题材,贴近生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3、从方法入手,解决结构问题。比如让学生多读范文借鉴范文中的文章结构,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4、从生活细节入手,解决语言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体现生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学生有捕捉素材的能力。四、五、六年级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其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不易突破的难点。这是一个不好掌握但又必须掌握的重要环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发挥学生的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技能,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爱上阅读,所有问题就会迎面而解。老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讨论,大家收获满满,期待下次活动的开展。

语文教研组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10

苏北路小学宗利军

今天观摩了孟轲乡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享会,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这次分享会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特点。刘老师的课朴实无华,高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习惯的养成。韩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姚老师分享了青蓝工程中的点点滴滴。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深入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感受到老师的语言太美了,我也要这样去读,从而唤醒了学生读的欲望。这一方面更值得我去学习。

刘老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每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预习的落实。导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深入品读文本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他们细读品味。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切切实实把课前预习落实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抓住导学目标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区教研室的辛岩主任最后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此次分享会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

教研会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11

学校的汇报课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主抓4、5、6年级教学工作的级段主任,校长要求必须搞好这项活动。以往一直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的组长,我深知:汇报课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上课环节,而在于评课的环节上。大家都往往多是“好好先生”一味吹捧。拜读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从“评课、辩课”走向“问课、评课》豁然开朗。因此根据此文做整理修改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宋老师在文章里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更多的是“对话式”的商榷与探讨。最有话语权的是被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和那些最知“春江水暖”的学生。如此说来,掌握评课话语权的学校领导,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品味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另外,作为领导者不仅要“品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教法与学法,还要善于品评教师的“绝活”。

何为问课:新课程呼唤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能够有一个评价标准。课前,问自己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预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怎么上好这节课?除此以外还可以怎么上?这样能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么上是否会有意外生成的事件发生?多问自己是迅速提升教学技术的最有效手段,时时处处都可以与自己对话,解决非他人听、评、辩课才能关照课堂的弊端。课中问,能随时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把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课后问,找成功之处,增强信心,找失败之处,为后继教育打下禁行的印记。问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对这节课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希望老师以后怎样上课?为下次高效教学做好铺垫。问同行,教学重点把握是否存在问题?课堂的调控是否有效?情景的处理是否合理?多媒体的运营是否恰当等等。

何为品课:用研究与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时,评课,便走进了新的教研天地品课。当去品味别人的课时,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帮助别人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的新评课文化建设。每次问课与品课活动的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品课的目的不是去区分课的好中差,而是通过问课与品课促进自我与他人改进教学。这才是我们评课的主要价值追求。

多层次品课:要着眼于更高层次,尽量扩大视觉,聚焦相关本课堂的各个层面来品味和感悟。

显性层面——本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效果;评课老师的发言要义,交流评价;“我”本人的评价和看法。

隐形层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行为习惯;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常规落实、钻研探究、教学思想、教改状态、课改成果;评课老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根底、新课程理念、群体优势和差距;“我”本人在课后的收获和体会;思想超前、理念更新、思维拓展、知识长进、方法优化、经验积淀。

综合层面——本课堂反映出所在学校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状态,教研教改的方法、进展和效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

多维度品课,也就是在品课的过程中,不停地转换自己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品味、审视被听的课堂: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听的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课前“我”的准备怎样?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要改进吗?本课中的资源把握怎样?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态交流有特色吗?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你最感兴趣的是那几条?

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课堂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探究方向?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看到多少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

这样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来品味我们的课堂,品课者自然在“品”的过程中有了高层次的追求和收获,能达到一种自我发展的境界。但值得一提的是,品课的前前后后,参与者必须持科学谨慎的态度,要不然,“品”只是一种形式。

上一篇:新上岗教师汇报课总结下一篇:富士康优秀员工演讲稿